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知识目标:品析精彩语言,体味优美意境。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和移步换景的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语言,体味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移步换景的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大明湖、千佛山等济南特有风景,引用清代诗人刘凤诰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一)夯实基础,展示多媒体让学生正确的读加点字的音,然后口头解释词语。
① 济南( ) 伦敦( ) 镶( ) 水藻( )贮蓄( ) 发髻( ) 澄清( ) 着落( ) 看护( )
②解词: 设若———
水墨画———
贮蓄———
空灵———
响晴———
(二)学生展示自己所查阅的关于老舍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的资料。①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②师生交流:教师做重点补充,学生把重点记录。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考:①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济南的冬天?
②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解决,教师指导总结。
四、美文细品。
速读课文,利用圈点标注法画出你认为生动的句子,仔细体会,并说说你的理由。(从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色彩、手法的虚实等方面着手)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五、移步换景的手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如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景,虚实结合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第三段,思考: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矮松、山尖、山色、薄雪。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然后告诉学生随着观察者观察点的不同,所写的景物也随着变化这就叫做“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六、反馈练习。
假设你要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从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选取一个简略讲讲。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检验学生对文中重点段落的掌握情况。学生先在组内展示,然后每组推举出一名学生回答。
七、布置作业。
以《……秋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利用各种所学手法,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进行描写。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
学习目标:
1、通过研究学习认识并把握:抓住景物主要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突出描述的方法。
2、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热爱自然的深挚情感。
教学设计:
学习一课时,在指导预习的基础上,组织课堂问题思考和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归纳强化,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并进行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课后利用活动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口头小作文比赛,对所学习知识进行进一步领会和练习巩固)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
学生以前接触过景物描写的文段,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思考讨论时,可能会一时难以抓住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教师要灵活地进行简单有效的引导,但不能一概代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实践解决问题。
课前要求学生了解的资料:
1、作者简介
2、济南的山水
3、字词音义资料
组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北方,经历了不少北国的冬天,哪些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北方冬天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要注意充分肯定其正确的描述,目的是激活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产生急于了解文章内容、特点的欲望。)
很好,很多同学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北方冬天的特点,这说明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很善于表达。那么,我们的省会济南地处北国,它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的文章,看他是怎样描述济南的冬天的。出示课题(幻灯片1)
二、引导学习
1、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3)
①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③你认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哪些恰当的方法?
④读了文章,你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注意把握范读的节奏与语感,要提示学生在课本或笔记表上做出相应的标记或批注,)
三、组织引导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要注意观察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随时调整进度,问题①、②只需引导学生了解,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解决后面两个问题扫清内容障碍,同时指导学生注意整理笔记,理清并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今后学习打基础。)
解决问题①: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个体回答:济南冬天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3--5名学生回答,如果抓不住要点,教师要及时灵活引导学生发现济南冬天与其他地方冬天的不同,如:为什么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得出“温晴”的结论。)
这个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展现的?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得出 结论:景物描写)
解决问题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3人一组讨论总结,每组选一人回答。
学生回答时可能抓不住中心——空间顺序。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总结:阳光——山——雪——水。
解决问题③:请同学们反复诵(默)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然后谈一谈:你认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恰当的方法?
(学生集体诵读、学生个体朗读3--5遍)
(这是整节课的知识核心,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提出的有特色的理解,都要予以鼓励。在分析完例句后,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课文中再找出类似用法的句子,并自己进行简单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进一步要求,进行引导: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⑴分析下面的句子,看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用了哪些形象化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幻灯片4)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把握要点: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恰到好处——形似)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把握要点:拟人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使景物富有个性化,生动贴切——神似)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请学生自由发言,找出文中类似的用法并简要分析优点)
⑵对比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和妙处,归纳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幻灯片5)
a、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画上一道银边。
b、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山上布满了花纹。
(把握要点:准确生动——用词讲究,精妙恰切,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请学生自由发言,找出文中类似的用法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解决问题④:读了文章,你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感情由学生体会,写法由教师导学,强调学生在今后作文中应注意领会运用)
(蕴含的情感——喜爱、赞美。)
四、总结归纳
同学们都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体会到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为什么如此优美呢?正因为作者抓住了景物主要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突出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所以,整篇文章读来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充满画意,饱含真情,使人回味无穷。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努力做好这些方面,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幻灯片6〉
五、强化巩固
请同学们做一个练习——口头小作文:抓住秋天气候的主要特点,描绘你所观察到的景物,并表达你对秋天景物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幻灯片7〉
(要求简练明确,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六、课外练习作业
课后观察周围的景物,写2--3则观察日记或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的作文。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济南的冬天》
1课时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
2、体味文章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2、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自读课
1、朗读法
2、赏图法
多媒体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拦路虎
①听课文录音,欣赏画面,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与景物之美。并在听读中检查预习。
②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2、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背诵大比拼。让同学们试着背诵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内容:一句,一段都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三)赏图品析,自拟标题
结合图片,解读课文,并给各幅图拟个小标题。(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只要学生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就行了。)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通过上面环节的学习,对课文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1、问题探究: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2、研读赏析:
①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②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3、修辞品味: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4、互动释疑:
进一步提问探讨,互动释疑,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教师准备: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五)、课文小结,作业布置:
1、课文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2、作业布置:
写一篇名为《校园的冬天》的小作文。
要求: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要求运用今天学过的修辞手法,500字左右。
十、教学后记:
(一)优点:
1、这是一节课堂气氛还算是比较活跃的语文课。
2、教学总体上还是能紧扣住教学目标来展开,也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3、方法比较新颖,基本上体验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宗旨,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注重朗读教学,符合散文的教学特点。
(二)不足之处:
1、容量太大了,难以很好地把握。
2、均衡用力,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因而不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
3、教学时不能很好地执行,未能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
4、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有趣。
5、教学设计的条理不是很清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⑴诵读法,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⑵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体会比喻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⑶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
(抓特点──研表达──悟感受)
一、导入新课
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内含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配乐朗读)
思考: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说说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温晴
三、研读课文
1、阅读第二自然段,文中有一比喻,形象的说明了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请找出来。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这圈小山阻挡北风,呵护济南城的地势,被喻作“小摇篮”,这不仅富有质感的写出济南冬天温暖舒适的程度,而且道出小山慈母般的温存体贴,似乎正因为慈善,济南的冬天才有别于大风不止的北平和多雾的伦敦,而具有鲜明的个性:温晴。这个特征正是济南冬天一腔温情的外露,是慈善的外化,可以说这个比喻已涵盖了特征和神韵。
2、阅读课文第五段,你觉得哪个比喻特别美?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济南的水清亮而贮满绿,济南的天碧蓝透亮,天光水色相映,“自上而下”的空间是“那么蓝汪汪的”,“空灵的蓝水晶”的比喻,把济南天地间无垠的空间点染成一个一尘不染、纯净闪亮、令人心驰神往的诗化境界,而这一比喻扣住的恰恰是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才显得“蓝汪汪”,水才显得“澄清”,水藻才显得绿;因为晴,水天才能相融,水天一色,才能包裹济南秀气与清纯,进而生成诗情画意的境界。
3、济南的冬天不仅山暖,水清,雪景更美。济南的雪后景象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老舍先生又是用什么样的比喻来表达他独特的审美体验的呢?请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顶着一髻儿白花”诠释着雪的“小”和它下得恰到好处,使雪景愈加清新自然协调;“好象日本看护妇”的比喻,则不仅描摹出矮松的形态,更揭示出被小堆积雪装点的她所具有的优雅端庄的气度和绰约玲珑的美。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座座染白的山尖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白色山尖连接碧空,碧空衬托银色山尖,一个“银边”的暗喻,描画的是山装点天的装饰美,天与山交融的和谐美,蓝与白相衬的色彩美。
“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前句两个“卧”字分别描绘了山坡隐现小村庄、屋顶闪现积雪的生动情态,处在远山中并和谐统一在其中,不是水墨画又是什么?这一贴切的比喻,是对雪后远景诗情画意的准确涵盖,又是作者鲜活感受的生动表达。
4、美的事物总让人产生美的联想,美的联想又总能产生一写美的比喻,这样美的“雪后小山”让老舍先生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啊?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积雪与草色交织,作者由积雪与黄草相间共存的情景展开联想,并将此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是个令人产生美好遐想的比喻!请想象:环顾四周,晶莹的积雪与暗黄的草色和谐相间,组成一幅朴素的赏心悦目的图案,装点着小雪后的小山,小山显出的是秀气动人的身姿,这样的美景,不就是一位文静的少女静立在温暖的冬日下,正沐浴着阳光的普照?雪后山景不就是穿在少女身上的“花衣”,而且还带着“水纹”?雪后的山秀气十足,可爱迷人!新颖别致的比喻浓缩进作者美好的想象和对济南的冬天深深的喜爱之情。
在自然的联想中作喻,抒发由衷的喜爱之情。进而传达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印烙鲜明的感情色彩。文中的其它比喻,大多是作者运用自然的联想巧设而成,如由水的“清亮”和天的“蓝汪汪”联想到“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些比喻莫不既传神地绘就景物的风韵,又抒发作者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小结
冬天是萧条冷落又似乎是冷酷无情的,但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却是温暖而充满人情味的!这是大自然以鲜明的特征给作者强烈的印象使然,又是作者在观赏景物时产生独特体验和自然想象的结果。
回味《济南的冬天》全文,发现文中的比喻恰恰体现着这两方面的特征。细细品味这些比喻,仿佛置身于一片神奇的天地,既可享受济南冬天的秀丽和慈善,又能触摸作者一腔温情,它们描摹着自然的的冬天,绘就出作者内心的“春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加强字词训练
(三)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学过《春》,感受到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代表作)、《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代表作)、《龙须沟》等另外还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
生字词识记:济南 伦敦 镶上奇迹 宽敞 看护 水藻 髻儿
解释词语:响亮 温睛 出奇 安适……
听课文朗诵,学生默诵,听完之后,学生再次朗诵,品味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思想感情
当堂作业:做同步测试和测试专家的字词题,加深对字词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1、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运用对比有什么好处(通过三组对比来写济南“温睛”的天气特点a、北平的寒,济南的暧b、伦敦的暗,济南的明c、热带的热,济南的温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些对比来自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来自作者对济南的爱)
2、2、第2、3、4、5段,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体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从而说明济南是个宝地的呢?(阳光里的老城,山和水在冬天里的特征)写作重点又测重在哪一点上?请作具体分析(重点写出: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的“可爱”,后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的“秀气”)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修辞角度)见幻灯片10
4、课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雪后的山的?(34段)(方位: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颜色:白花——银边——花衣 情态:害羞——秀气)“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1.妙在雪光、雪色 2.妙在雪态)
5、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1)抓住一个“绿”字: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6、写作特色:
6、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情景交融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1)直接抒发感情(2)创设意境,流露深情(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7、总结: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了济南地处此因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宝地”呼应,照应题目,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景象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8、练习:
(1)读一读 写一写中词语
(2)同步训练
(3)小练笔:仿《春》的结尾,帮老舍给文章的结尾加三句赞美的话,50字以上
教学反思: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并不是一篇能让中学生仿写的典范范文,文章的开头对比的方法学生就很难模仿,中间的描写学生还是可以借鉴的,结尾只有一句话点题,没有象《春》那样直接的赞美,赞美之情蕴涵在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同时,我在思考:能不能让学生给文章加一个结尾帮老舍先生赞美一下济南的冬天?教学中发现,只要你将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景物特征让学生体会透了,学生还是能写的很精彩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巧。
2、能力目标:
在阅读中分析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一草一木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阅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在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期间,他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在《济南的秋天》这篇文章里他曾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瑞士是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被称为世界花园,夏日美景宜人,西湖山水更是名闻天下,作者却说济南的冬天足以和夏天的瑞士,春天的西湖想媲美,究竟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不遗余力的赞美它,热爱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体味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文学常识:
多媒体展示作者情况: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本文写与1930到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
2、指点学生有感情的分段朗读课文:
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3、把握全文结构: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温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的这一特点?具体是怎样应用的?
对比手法。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晴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济南冬天的呢?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小。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
温,绿,清。
4、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扣紧“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山水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
1、赏析下面这段话: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写山水之前,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的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总体的印象。文章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既表现济南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而且其中一睡一晒一醒更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体会文中这几个字的妙用: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的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
3、章描写山水冬景之美的段落中划出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喜爱它的原因。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4、出示课件,展示济南冬天山水之美的图片,并配以适当文字描述,引导学生立体体会济南冬天之美。
四、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回答: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暖和()宽敞()地毯()
狭窄()髻()水藻()
2、解释加粗词语在下列句中的意思:
⑴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⑵慈善的冬天。
⑶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⑷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小结本课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描述今年潍坊的第一场雪。
【执教人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动人,用词精练准确的写景抒情散文。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因此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在一课时内完成,只能由教师来根据实际选择侧重点。这节课是从整体结构着眼,从体味语言的角度来赏析,这样可以感受语言内容的精彩,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作者的语言美及文章的意境美。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学习目标均达成,重点突出,各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
导入部分,意在提起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通过描绘瑞士的夏景,西湖的春景,引起学生兴趣,究竟济南这样一个老城的冬天有怎样的魅力,能够如此吸引作者。
主体部分,有两个重点,难点。一是对课文结构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同时把握课文结构,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提炼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精巧的写景顺序。二是对课文语言的品味赏析。这里先由老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分析作者语言的生动准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引导学会如何品位作者语言。然后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赏析,教师给予恰当的点评,通过学生的自我赏析及教师点评的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文章语言之美,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深入体会分析了文章语言。在这里,比较重要的是教师的点评,必须能够对学生的赏析予以概括评价,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该段语言的内蕴,教师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这节课,课堂气氛是民主自由的,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以及恰当的语调,为学生营造一种优美温暖的氛围,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味课文,真正有所收获。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走形式,学生便展示给我们精彩的回答,并得到热烈的掌声,整节课效率较高。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创设的课堂氛围虽然优美舒缓,但缺乏课堂高潮,如果能够使学生的情绪更高的调动起来,再活跃一些会更好。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③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
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过程的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大板块,即“课文品读三部曲”: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每个板块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这个环节的“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辅之以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
一、创设情境
课下布置大家找来一幅最美的图画,自己配上一段欣赏画面美的文字,要求尽量多地用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准备课前交流。
(此环节的设置,用一种新颖,生动的形式解决字词教学,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又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
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古诗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冬天,在北方人们的眼中一向是寒风凛冽,冰封雪冻,然而在一代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被描绘得那么美丽多情,温馨可人,富有诗情画意。那么济南的冬天究竟美在哪里?
请大家赶快走进《济南的冬天》跟随老舍先生去切身感受一下吧!
(此环节我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立时把学生引入学习本文的情境中。)
三、品读三部曲之一——发现美
1、美读课文:即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如读第二段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就要做出含笑的表情。
(美读把教材的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以诵读方式融入语文的音乐美,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阻拦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2、展示罗丹名言:“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和自然中去发现美!
请同学们把你们发现的最美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语段画出来,倾注感情,再次进行美读,读给组内成员听,并推荐代表在班上读给大家听。师生点评。
(此环节的设置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美读中发现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3、假如你是导游,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你将分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先列讲述提纲,设计一下导游词,然后说给同桌听听,再找三名学生到班上给大家当导游。
教师适时打出以下提纲供参考:
先用对比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温情”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再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最后写济南的水:紧扣“暖”字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当导游这种活泼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口语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此环节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整体感知课文是品味妙词佳句的前提,可为下面研读课文奠定基础,抓思路教学能纲举目张。)
(阅读散文,不仔细地咀嚼语言,就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美。欣赏妙词佳句,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我设计的下一个环节是……)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教师评析示范: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下面就请同学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同学们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老师将打印好的“薄雪覆盖小山图”评析分发给学生。
(本文运用比喻拟人,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可是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位,这时教师的示范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楷模,但教师应该主要充当组织引导者,示范点拨者和激发鼓励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重点应放在下一环节:学生评析交流上。)
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特别生动,特别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八个组,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对作品中感人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课文中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肯定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在点评交流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重点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拟人,比喻写法的好处,如: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除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外,还应引导学生体会到:
(1)
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
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吸纳,会营造浓烈的读书氛围。初中学生好胜心很强,为了拿出最好的东西更是用劲心思去理解,品味,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其他学生来讲,能够听到一些不同的理解,可以更加完善自己的思考,同时也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起到激励的作用。)
2、体验反思: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本环节要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老舍与济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资料交换阅读,学生得知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致泼洒笔墨,情深意切的依次以济南的马车,洋车,大葱,秋天,冬天,齐大校园等景物,写出了长篇散文《一些印象》。
通过探索会发现,老舍之所以把济南的冬天写得那么美,是因为他对济南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文章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做到情景交融,才能让景更美,情更真。并理解体会别林斯基的名言“美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1、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把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也可以对课前准备的优美画面再次进行描写,注意要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如果你擅长绘画,就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
(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创造美,这种教学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有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第一题的设计意图: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与本课开头照应。第二题的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这项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想象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通过一幅幅画面的描画和欣赏,使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次走进文本,对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多角度体现济南的冬天独特的美。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热爱的思想感情。
理清脉络,了解济南冬天的总特点和描写的角度。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用一句话描述冬天给你留下的印象,如:
冬天狂风呼啸,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
然而在老舍的笔下,冬天却富有别具一格的温馨舒适之美。
(二)简介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师, 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山东也被成为他的“第二故乡”。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三)整体感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风景不妨写点实物,写出诗情画意。
老舍《谈叙述与描写》
(四)精读片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思考:
本段抓住哪些景物,从什么角度,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了精细的描绘?雪后的小山总的特点是什么?选取喜爱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明确:景物:矮松、黄草、薄雪等;
角度:色彩(青黑 银白 暗黄 粉色)
顺序:自上而下(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特点:秀气,暗呼段首的“妙”字,体现“温晴”特点。
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和拟人,准确而恰到好处,给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
(五)拓展阅读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赏析语言特点。
(六)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四世同堂》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3.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