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要深入思考并总结出真实的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努力。写心得体会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抓住核心要点。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灵感。
法国《欧洲时报》7月9日刊发评论文章说,西方采取双重标准,对中国境内的分离主义采取鼓励、支持甚至积极承认政策,从而使极端民族主义如潘多拉盒中获得自由的魔鬼一样成为全球动乱之源。
冷战结束后,俄美两大对立集团掩盖下的矛盾迅速浮上台面,恐怖主义开始成为全球的主流威胁,并以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达到顶峰。不久之后,英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尼都发生了针对平民、造成重大伤亡的本国版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这些事件共同的特点是:事发国境内外的极端势力相互结合,针对平民发动袭击,制造恶性流血事件,从而达到其追求的极端目标。
这其中特别令西方国家震惊的是,直接从事行动的****大都在所在国生活经年,其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与当地民众本已无多大差异。为了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全球不同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反恐怖主义联盟,中国也第四次和西方结成盟友(一战、二战、冷战和反恐战),来自新疆的**组织被全球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而事实上,这个恐怖组织也多次作恶,2009年,就在中国积极筹备60年国庆之际,一场极其罕见的恐怖事件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爆发,上千平民伤亡,堪称中国的“9·11”。
事件发生后,迅速救治伤员、平息暴乱、惩治凶犯自然是首要任务,然而,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同表现值得反思。
首先,此次恐怖事件的直接起因,居然来自一个距新疆万里之外广东的一个网络谣言。此前不久,在广东韶关的一家港资玩具企业,由于有人在网上散布两名汉族女工被厂内的来自新疆的工人强奸的谣言,引发汉族工人的持械报复。事件虽然被迅速平息,来自新疆的工人也得到妥善安置,但却成为此次恐怖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如果我们再回顾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共性:网络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其未经验证的谣言迅速将一件简单的事情推向极端恶化和失控的境地。显然,网络时代在提供更多透明信息的同时,也同样面临如何规范甚至承担相关责任的问题。
其次,中国的“9·11”发生后,西方国家没有像对待美国、英国、西班牙、印尼一样表示哀悼、慰问和表示支持。这一幕也曾在同为反恐盟友的俄罗斯身上再现过。相反却在“客观中立”报道的借口下,纷纷报道流亡在西方的**组织的观点和立场。不但没有把此事定性为恐怖主义事件,反而刻意定性为种族冲突,更把他们的“民主和人权”私货硬塞进这起事件中。
不仅运用军事手段推翻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权,还在关塔那摩监狱虐囚,一向动不动就主张制裁和军事行动的美国,居然打起了中国式太极。美国白宫发言人表示,“深切关注”中国新疆骚乱事件,美国呼吁相关各方冷静和克制。
纵观历史,同为盟友而被西方出卖或者双重对待已非首次。一战是战胜国,却把青岛交给日本。二战也是战胜国,东北的利益却被英美出卖给苏联,英国更直接继续占据香港,拒绝交还中国。显然,如何在反恐同盟中向西方借鉴一下这种双重标准,也是中国的新课题,当然,借此机会中国也再次认识到西方对中国的真正立场。
第三,中国的报道迅速和透明虽然赢得了先机,但仍然无法阻止西方的片面报道。虽然此次西方媒体已无法再象去年西藏骚乱一样编造新闻了,而且法国的《费加罗》和《世界报》都直接采用了中国新闻联播的截图做为报道图片,也不能借机向中国施压,谋取他们的利益。但在报道上仍然是大做手脚。比如,刻意把此事件和去年的拉萨骚乱联系起来,考虑到西方对西藏的误导和一边倒的误解,其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更为恶劣的是,借毫无出处的目击者对法新社的证言,突出表现这是一起和平的示威。显然这种渲染出来的“和平”方式,很快就让荷兰政府领教了。当然法国媒体还有更为荒唐的表现。第一大免费报纸《地铁报》,一边是纪念英国式“9·11”四周年(2005年7月7日地铁袭击案,52人死亡),另一面就是重复这些陈词滥调,而且尤为不同的是,还借海外维族之口指责中国以镇压恐怖主义之名进行政治和宗教迫害。
要知道,在中国少数民族无论在财政、计划生育、高考、宗教信仰方面都是享受特惠权的,否则重庆也不会出现一名汉族学生为了高考加分而改为少数民族的事件了。而在法国,穆斯林妇女戴头巾都是违法的。
第四,事件发生后,中国还应该反思的是,西方频频发生恐怖主义袭击的根源在于其霸权、强权和对以色列的袒护。何以一向温和、并对少数民族多有政策支持的中国也会发生恐怖事件?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泛滥以及西方对民族主义原则的双重标准。
南斯拉夫各加盟国家和俄罗斯的车臣可以独立,西班牙的巴斯克就不可以,土耳其的库尔德就不可以。而事实上,民族主义也是西方的发明。在西方价值观进入亚洲之前,各国只有朝代并无主权的概念。各个国家可以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下平安无事。这也是中国“朝贡体系”可以存在并保持亚洲和平的原因。一旦主权概念引入世界,便成为战争、(国家和个人)恐怖主义的最好借口。
然而,面对主权理念主导世界的既成事实,争取主权或维护主权便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得不必尽的义务。在法国的宪法上,主权和人权、民主是并列在一起的(绝无人权高于主权一说)。当年林肯宁愿违背宪法(宪法规定各州可以自由退出联邦),也要打一场内战,维护联邦的统一。
乌鲁木齐“7·5”事件,其根源是冷战后恐怖主义兴起与极端民族主义的复兴。如果说恐怖主义与西方的霸权、强权行径有关的话,极端民族主义的复兴也仍然与西方密切相关。冷战后极端民族主义抬头,西方采取双重标准,对南斯拉夫、俄罗斯、中国境内的分离主义采取鼓励、支持甚至积极承认政策,从而使极端民族主义如潘多拉盒中获得自由的魔鬼一样成为全球的挑战和动乱之源。
暴力恐怖题材的影视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它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表达力;而有人则认为其对观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作为一个观众,我也曾有过观看这类影片的经历,心中油然而生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第二段:心理刺激与娱乐性。
观看暴力恐怖题材的作品,能够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感。剧情紧张曲折,悬念丛生,让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一次次被击中,让人无法自拔。这种刺激感似乎满足了人们内心中那种探险的愿望,激发了人们的冒险精神。在暴力恐怖片中,观众可以暂时体验到被威胁、被恐惧的感觉,一方面,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释放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观众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强观看的愉悦感。
第三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然而,观看暴力恐怖题材的作品也不可否认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过度暴力的影片常常会让人感到恐惧、不安甚至焦虑,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较为脆弱的观众来说。过于恐怖的画面容易诱发心理阴影,让观众难于忘记。持续暴力的刺激也可能会破坏人们对于善恶的判断标准,久而久之,会对个人的行为准则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享受暴力恐怖影片带来的娱乐性时,也要有所保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第四段:启示与警示。
观看暴力恐怖题材的作品应该是有一定目的意义的。如果纯粹将其作为娱乐消遣,可能会迷失于心理刺激感中,难以关注作品中的思想和故事背后的意义。而如果能够从作品中发掘到人性、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思考,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与警示。暴力恐怖题材也可以作为一种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中的危险和挑战。
第五段:选择与平衡。
对于观影者而言,我们需要进行选择和平衡。首先,我们有权利拒绝不合适自己的影片内容,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次,在选择观看暴力恐怖题材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尽量避免过分恐怖的画面和情节,选择那些更加平衡和温和的作品。最后,观看后的感受也需要进行消化和思考,用理性的方式对待所观看的影片内容,不被其过度影响心理和行为。综上所述,观看暴力恐怖题材的作品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选择和有效的平衡,以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总结:
观看暴力恐怖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心理刺激和娱乐性,但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其中的意义和启示,同时在选择和观看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观看该类题材时,理性选择和平衡观影经验非常重要。
第二段:对暴力恐怖的来源及心理反应的认识。
社会的不公、资源的失衡、文化冲突等因素,都是导致暴力恐怖的原因之一。一些人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选择以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而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往往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从最初的震惊和恐慌,到逐渐的麻木和疲惫,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脆弱起来。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反应,并寻找适合的方法来应对。
第三段:心得体会一——增强社会正能量。
面对暴力恐怖,我们不能消极退缩,更不能对它视而不见。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正能量的发展中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通过向他人传递善意和友爱,传播社会正能量,我们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用心灵温暖他人,才能够抵御暴力恐怖的浸蚀,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四段:心得体会二——培养自身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力恐怖,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首先,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尽管面对暴力恐怖事件时,我们会感到恐惧或愤怒,但冷静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判断与处理事情。其次,我们要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学会适应变化与压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第五段:心得体会三——促进全民安全意识。
暴力恐怖不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威胁。因此,促进全民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每个人都时刻关注安全,并愿意为之付出行动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我们也需要互相帮助和关爱他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为暴力恐怖的发生设置更多的防线。
结尾:总结全文。
通过对暴力恐怖的心得体会,我们能够认识到其来源,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个人在其中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应该积极增强社会正能量,培养自身的能力,同时,促进全民的安全意识。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和平、安定、和谐的社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暴力恐怖事件屡屡发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不能无动于衷。因此,在亲身经历和观察的基础上,我深深地思考了暴力恐怖现象,并在这里要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暴力恐怖的源头与根源(250字)。
暴力恐怖在当代社会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追根溯源地发现,其根源在于人性的极端和病态。人类在面临巨大压力、不公平和不平等的情况下,往往忍受不了,会产生愤怒和仇恨。而极端的个体则利用这些情绪,用暴力手段来表达自身的不满和不幸,最终演变成恐怖行为。此外,社会问题的长期积累和政治冲突的升级也为恐怖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第三段:暴力恐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250字)。
暴力恐怖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首先,它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人们陷入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之中。其次,它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再次,暴力恐怖事件会引发恐慌和仇外心理,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局势,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减少,社会凝聚力减弱。最后,恐怖主义的存在还给全球经济和政治带来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
第四段:积极应对和解决暴力恐怖的途径(300字)。
在应对暴力恐怖事件方面,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事后的治理。首先,政府应加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政治环境的改善,通过政策调整和法律的制定来遏止恐怖主义的滋生。其次,教育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教育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人文关怀的培养,能够增强人们的内在约束力,减少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另外,国际间的合作也是解决暴力恐怖问题的重要途径,各国应加强情报共享和联合行动,共同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
第五段:个人心得与结语(250字)。
我从暴力恐怖现象中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危机,也深切体会到了暴力恐怖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创伤。面对这种现象,我感到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应该承担起责任,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宣传和倡导和平、和谐的理念。我们需要用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同时,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应当加强对暴力恐怖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提高社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结:通过对暴力恐怖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认为只有通过社会改革和合作,并加大对人类内在灵魂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暴力恐怖的问题,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字数:1200字)。
新疆“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震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在境内外“三股势力”(“三股势力”是对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的精心准备、策划下,**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让世人再次见证了“三股势力”的血腥与残忍。
对于新疆“7·5”事件的本质,我们应当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次事件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系列有预谋、有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具有反国家、反民族、反人类之性质。理智地思考,新疆“7·5”事件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几点重要启示。
“**”犯罪活动的新特点。
“9·11”事件后,一些“**”势力迫于国际反恐的大背景,开始宣称自己是“非暴力”、“与恐怖主义毫无牵连”的团体,以人权、民主、维护少数民族权利的幌子掩盖其分裂的本质。
然而,从“7·5”事件来看,“**”犯罪活动之境外指挥、境内实施的方式没有变,其谋求分裂的企图没有变,血腥暴力的本质也没有变。同时,可以发现“**”犯罪活动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主体的变化。为揭露“**”势力的暴力恐怖本质,我国曾于2003年、2008年分两批认定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等4个恐怖组织和19名****。而在“7·5”事件中,热比娅领导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成为了主要策划者。
二是方式的变化。为避免被贴上人人喊打的恐怖主义标签,“**”势力的行动方式从过去的恐怖袭击,演变为煽动、胁裹多人实施打砸抢烧,此举可能导致民族关系恶化,实现策划者的罪恶目的。
三是范围的变化。“7·5”事件发生后,中国驻荷兰使馆和驻慕尼黑总领馆分别遭到“东突”分子和不明身份人员的袭击。“**”势力在我国境内和境外同时对我国实施暴力犯罪,其活动范围的扩大是前所未有的。
四是时机的变化。“**”势力大肆炒作,假借广东韶关发生的普通治安案件来策动骚乱。“7·5”事件发生在今年6月25日韶关事件之后、我国建国60周年大庆之前,这充分表明,“**”势力精心选择了活动的时机,具有极强的预谋性。
五是危害的变化。“7·5”事件造成逾千人死伤,在社会上制造广泛而持续的恐怖气氛。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新疆发生的性质最恶劣、伤亡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严重、破坏程度最大、影响最坏的一次暴力犯罪事件。
对此,我们应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冷静,深入分析“**”犯罪活动的社会根源和现实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立法和司法惩治防范措施。
应尽快加强社会安全预警立法。
种种迹象表明,“**”势力对“7·5”事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在境外直接遥控指挥境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网络散播谣言,迅速聚拢起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街聚集,导致事态迅速扩大升级,酿成骚乱。如此规模的准备,很难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但“7·5”事件前,社会公众可以说是没有防备的,这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安全预警体系的缺失。
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种类型,但该法仅明确了前三者的预警体系,确定了相应的发布主体、预警级别和后续措施,但对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体系尚缺乏规定。
事实证明,由于我国社会安全预警体系尚不够完善,使得情报研判与应急处置之间缺乏过渡,形成了立法和工作机制的空白地带。当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处置力量依据具体指令展开行动,通常缺乏充分准备和预防措施;社会公众作为潜在被袭击对象,更是缺乏足够的警惕和防范,进而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当然,“7·5”事件的规模和危害的不确定性很强,时间、地点和方式也很难预测,这也是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有效防范日益猖獗的“**”犯罪活动,必须注重敌情预警,提高情报分析的准确性和预警体系的完备性。
我们建议,应尽快加强社会安全预警立法,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尤其是恐怖袭击进行预警,不断提高预警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在果断处置“7·5”事件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一千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应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不能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它对刑事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公安、司法机关应甄别不同的犯罪人类型,区别对待:对于在事件中起组织、策划作用的犯罪分子,实施严重打砸抢烧杀行为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及时处置,给予严厉打击,这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严”的一面;对于在事件中被煽动、蛊惑甚至被裹胁的犯罪分子,没有实施严重打砸抢烧杀行为的,应本着教育、感化的方针,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宽”的一面。
同时,还应根据局势变化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宽”和“严”的幅度与比例进行微调,适时强调打击和感化,切实达到“相济”的要求,以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7·5”事件中的少数犯罪分子大肆杀人、纵火,侵害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无辜平民,其行为与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并无联系,而是违背了现代法治社会乃至人类共同的伦理价值。对于那些手段残忍、甚至具有恐怖主义色彩的犯罪分子,应根据其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依法及时从严惩处。
高度重视善后恢复立法。
“7·5”事件的直接后果是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对社会来说,其最大危害莫过于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心理恐惧。此外,“**”势力还企图通过此次暴力犯罪事件,制造民族间的隔阂与矛盾。为消除此次事件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当地政府迅速组织各部门维护各民族群众生活秩序,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保证了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调运。
同时,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在迅速开展,除了鉴别死者身份之外,乌鲁木齐市政府还准备了1亿元的抚恤资金,对受害人的人身、财产损失进行弥补。
目前,我国针对严重暴力犯罪的善后恢复立法还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应该说,在类似事件发生之后,完善的法律机制可以使恢复工作迅速有序地展开,弥补各民族群众的物质创伤与精神创伤,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我们建议,应建立健全善后恢复立法,保证国家、地方财政的必要支出,为受害人和参与处置任务的军警等专业力量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援助,例如心理、医疗、法律、就业、住房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援助等。如此,不仅使受害人或其家属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还有利于政府发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管理职能,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尽快营造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法律秩序以及和谐的民族关系。
新疆“7·5”事件是一系列有预谋、有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具有反国家、反民族、反人类之性质。我们应深入分析“**”犯罪活动的社会根源和现实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立法和司法惩治防范措施。
对“7·5”事件的处理同样应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不能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应尽快加强社会安全预警立法,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尤其是恐怖袭击进行预警,不断提高预警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应建立健全善后恢复立法,保证国家、地方财政的必要支出,为受害人和参与处置任务的军警等专业力量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援助,这不仅使受害人或其家属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还有利于政府发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管理职能,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尽快营造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法律秩序以及和谐的民族关系。
观看暴力恐怖影片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娱乐方式。然而,这也引来了一系列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这种影片可能对观众造成心理和情感的伤害,甚至促使人们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本文将从享受刺激、理性思考和文化反思三方面来探讨观看暴力恐怖的心得体会。
二、享受刺激。
人类天生对刺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观看暴力恐怖影片能够满足这种好奇心,为我们提供一种安全地体验危险与恐惧的机会。在观影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心跳的加速、身体的紧绷和情绪的波动,这种刺激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同时,观看这类影片也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的遭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三、理性思考。
观看暴力恐怖影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盲目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相反,观影过程促使我们思考影片中的行为、情节以及其中体现的人类心理。我们会思考恶意行为的动机、社会背景以及其造成的后果。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且学会从中汲取正面的启示,以免陷入相同的误区。观看这类影片还可以提醒我们保持理性思考,不被暴力与恐怖所左右,保持独立的判断力。
四、文化反思。
暴力恐怖影片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观看这类影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观察其中的角色、情节和对话,我们可以思考社会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评判标准。这种文化反思可以激发我们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五、总结。
在整个过程中,观看暴力恐怖影片是一种锻炼自我的方式。通过观看和思考,我们能够享受到一定的刺激,从中寻找共鸣,并保持理性思考。同时,观看这类影片还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身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然而,作为观众,我们也需要保持适度,合理安排观看时间,避免对心理和情感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毕竟,我们应该更多地培养和欣赏正能量的娱乐方式,以提升我们的心智和情感水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17日在北京举行第60次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围绕反恐与去极端化问题,系统回顾新疆近年来的反恐成果,揭露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及以“反恐”为名对他国人权的肆意侵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言人徐贵相在发布会上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至2016年底,“三股势力”在新疆等地共制造了数千起暴力恐怖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被害,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财产损失无法估算。
徐贵相通过视频连线远在吉林和新疆莎车、皮山的三名暴恐袭击受害人和家属。
2014年新疆莎车“7·28”暴恐袭击案受害者张立华在吉林家中回忆当初丈夫被害的一幕,难抑悲痛,泪水涟涟。
她回忆说:“2014年7月28日,我们开车路过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的时候,遇到了一伙暴恐分子。那天,我在车厢二层卧铺躺着,车上还有我老公、司机和货主。当时我听到老公问货主‘怎么办’,我不知道出啥事了,就问了一声‘咋了’。然后,就听到他们打电话报警说:‘快救我们!’之后一瞬间,车里的易碎品全碎了,暴恐分子把我老公和货主从车上拽了下去。当我老公被拽到车门口的时候,他说:‘立华,你千万别下车!’之后,我老公再也没有上来,他被暴恐分子杀害了。我在车里躲着的时候特别害怕,不敢从卧铺上起来,更不敢下车,只听到一群暴恐分子的喊叫声,还有车胎的爆炸声,就这样,我在车上躲了三四个小时。当警察把救我出来的时候,看到老公躺在车的下面,躺在血泊里。”
“我们是农村人,去新疆就是为了送个货、赚点钱,但没想到老公却永远‘留在那儿了’,只剩下我和一个上高中的孩子,我们这个家塌下来了,这个家就完了,到现在我们谁都不敢提这件事,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
“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经历暴恐袭击。他们带来的伤害,是我们一生都没法泯灭的,真的不希望我们的遭遇再次发生!”
新疆轮台“9·21”暴恐袭击案受害者迪力卡曼尔·吐尔逊在连线中介绍,她曾经是一名舞蹈演员,现在巴州轮台县中医院工作,是轮台县“9·21”暴力恐怖案件的直接受害者。
“2014年9月21日,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日子。那天是‘巴扎日’(赶集日),街上有很多人,非常热闹。我和妈妈带侄子准备买一些过古尔邦节用的东西,我们正在步行街上走着,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我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耳朵嗡嗡直响,脑子一片空白,感觉右腿疼痛难忍。我想站起来,但下半身渐渐地失去了知觉。我努力睁开眼睛,眼前一片漆黑,周围到处都是哭喊声,我听到有人在喊‘救命’,有人在打电话报警,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暴恐分子,他们在我身边制造了爆炸。当时,侄子摸着我的脸一直在哭,后来我听到了妈妈的哭声,但却看不到她在哪里,我强忍着疼痛抬起头,看到地上一片血淋淋的,还有自己那血肉模糊的右腿,过了一会儿,我被送到了县人民医院,由于失血过多,昏迷了过去。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icu的病床上,嘴里插着呼吸管,右腿隐隐作痛,整个人都不能动弹,感觉自己像是在噩梦中。我的右腿被暴恐分子严重炸伤,医生说只能选择截肢。当护士用轮椅把我从icu病房推出来时,爸爸妈妈悲痛欲绝,哭声响彻整个走廊。我父亲因为痛心,头发一夜之间全变白了。在这里我想说,那些丧尽天良的暴恐分子破坏了我们家的幸福生活,夺走了我健康生活的权利,断送了我所热爱的舞蹈生涯,我对他们恨之入骨,永远也不可能原谅那些****,希望他们永远消失。”
“现在,新疆已经快5年没有发生暴恐事件了,这是我们新疆各族群众最大的渴望和期盼。作为暴恐案件的亲历者、受害者,我非常珍惜现在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希望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永远都不要再发生。”
2016年新疆皮山“9·10”暴恐袭击案烈士艾热提·马木提的女儿古丽其热·艾热提的发言催人泪下,她说:“2016年9月10日,我接到一个天大的噩耗:我的爸爸在执行搜捕任务时,遭遇暴恐分子自杀式袭击。过去爸爸虽然不经常回家,但至少他还在。现在呢,我的爸爸呢?我甚至想,只要爸爸活着,他不回家也可以,我远远看一眼都行,可是他真的不在了。”
“2019年,爸爸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我有幸赴北京参加了颁授仪式,当时我感到非常激动、骄傲和自豪!因为爸爸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英雄,更是全国人民的英雄。正是有许多像爸爸这样人的付出和牺牲,使我们不用再担心遭到暴恐分子的袭击,也让新疆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繁荣。”
观看暴力恐怖内容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一些人认为暴力恐怖影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认为,观看这类内容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在观看这类内容时,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地思考,并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
第二段:认识恐惧。
观看暴力恐怖片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虚拟的恐惧体验。这种恐惧与现实生活中的恐惧并不同,它是一个对极端情况的幻想和探索。通过亲眼目睹电影中的恐怖场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恐惧,以及如何应对它。这种经历能够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从容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
第三段:审视人性。
暴力恐怖片中的暴力行为展现了人类固有的野蛮本性。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但也可以引发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对影片中人物的观察,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人们为何会倾向于暴力和恐怖。这种思考能够引导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努力做一个更加善良和理智的人。
第四段:警惕暴力在现实中的存在。
观看暴力恐怖片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性。一些电影可能基于真实案件改编,通过展现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提醒我们关注现实中的暴力问题。这促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进展和变化,以及如何共同努力来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警惕暴力的存在,我们才能不断努力去改变和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虽然观看暴力恐怖片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需要正确对待这类内容。首先,我们要避免让恐怖片成为消遣的唯一形式,要保持多样化的观影选择。其次,我们要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有正确的认知,在观看时保持理性,并适时从中休息。最后,我们应当切记暴力是一件严重的问题,不能将其看作游戏或娱乐,在现实生活中要以理性和善意对待他人。
总结:
观看暴力恐怖内容,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通过认识恐惧和审视人性,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警惕暴力在现实中的存在,我们才能积极改变社会。然而,我们也要正确看待暴力恐怖片,保持多样化的观影选择,并以理性和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从观看暴力恐怖内容中获益,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