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教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学质量。看一下这些教案,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概括面积的定义义。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1、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10=40,所以一共有40个。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1)学。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记。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8=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3、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4、认识平方分米。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说说它们的名称。
生:桑树叶、梧桐树叶、银杏树叶。
师: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树叶真是千姿百态。是五颜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好吗?
二、探究发现。
1、计算长方形面积。
师: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能说出它的面积吗?能想办法吗?
生:量出长、宽。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师:(屏幕显示),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2、计算三角形面积。
师: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互相讨论,汇报。
生: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你想得真好!把图形分开来,再移动变成正方形。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生: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师: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3、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生: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
师: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小组讨论。
汇报:生: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
师:怎么看?
生: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和长方形很像。
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师: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这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算半格,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
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来,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
生: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再数。
生: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
三、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
生:手的表面。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身体的正面。
师:先估一估,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说说是怎样估的?
生:用刚才的树叶比较。
生: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
师: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生: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相互合作,选择手、地图和钥匙中的一种计算出面积。
2、小结。这节数学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把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来。
3、回家再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算出它的面积,好吗?
[总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有必要提出三点: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容量很少:先介绍用数方格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然后估计两片树叶的面积,最后尝试计算自己手掌的面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做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策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要得到一个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时候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主动地估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更可贵的是,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参照物类比、利用面积单位去估计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树叶的面积,学生提出化曲为直、分类计数的方法;估计树叶的面积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了树叶的对称性,利用了对称特点简化计算过程。正因为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角。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角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板书:认识指角)。
二、认识直角。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从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吗?小组交流。
师:(取一张正方形纸)谁来介绍它的角?你还能找到同样的角吗?学生介绍,出示挂图。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真是同样的角?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合作验证:将三个角重合比较。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教学直角的符号。
小结:这三个角虽然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是直角。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么样?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
2、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想试一试吗?(请跟老师一起折一折)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学生寻找交流,师生倾听评议。
4、、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5、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方格纸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出示3个钟面,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学生交流: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哪一个角比直角小?(黑板上画出锐角和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师: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判断练习: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辨析中认识锐角、钝角。
1、“想想做做”第4题,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统计错误人数。
2、“想想做做”第5题,找一找: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标上图形中所有的直角。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1.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长5分米。求它的'周长。
2.已知面积可求周长,那么在已知周长的情况下,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米,宽4米。求它的面积?
4.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2350平方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5分米。
()分米。
()米。
32米。
以上就是沪教版三年级数学试题:《周长与面积》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估计和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这个词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小纸条/片、彩色笔、小剪刀、硬币。
课前:
师: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短片。(电脑出示“拍手广告”)。
师:在刚才的短片里,掌声有哪些含义呢?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大家欢迎我吗?那怎么表示你们的欢迎呢?谢谢你们,让我们用同样热烈的掌声也欢迎下面来听课的老师吧。
好,上课。
一、借助直观,理解面积。
1、谈话引入。
师:刚才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
(边说边演示摸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里?请自己摸一摸。
师:谁上来和老师比一比手掌?
师:大家一起喊123,我们就出掌,好吗?
(与学生对掌,注意旋转角度)。
师: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
(有兴趣比的,下课之后我们再比一比)。
2、观察实物,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师:其实不光我们的手掌有面,生活中的物体也有面。瞧!这是同学们用的数学书。(屏幕出示,手同时拿起)我们一起来摸摸它的封面。(教师示范)。
这个面又是数学书的哪个面?(手同时抚摸侧面)。
大家也摸摸看。
你们能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吗?谁来说一说。
(请1-2人回答)评价:很好。
师:我们再看看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真好。
师:再看看课桌的面和白板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不错。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有小的。(屏幕出示)。
像白板面的大小就是白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课桌面的大小就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屏幕出示)。
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举一些物体面积的例子吗?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举手告诉大家。
(指名4-5人说,如门,窗户,黑板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今天主要研究平面。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课桌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现在就可以说成,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屏幕出示)。
师:您能举例说说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再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请3-4人说说)评价:恩,不错,你观察的真仔细。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请1个同学上来,帮他带好帽子,提醒举起手,手掌伸平)。
师:如果他说对了,我们就给他掌声,如果说错了,我们就帮帮他。
(2)再摸一个正方体的两个面,请你说说刚才摸的两个面的面积怎样?
(差不多)。
师:如果老师将他刚才摸的面画到黑板上。(沿着边画正方形)。
这样,这个面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正方形)也就是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
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请在纸上画出一个。
你喜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请两人上白板画图。
师:大家看一看,谁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
师:那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那给你两个图形,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师:看一看这两个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多少好办法呢?
(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吧,给大家一个自己操作的机会。
有几点提醒:
1、信封里有两张和屏幕上一样的纸片,你可以在上面写,画,做记号都可以。
2、另外,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当然,我更希望你用自己的材料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听清楚了吗?那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开始探索吧!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大家都操作的差不多了,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你们的找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小组交流,得出了比较面积的三种方法。
直接看的方法,重叠的方法,第三种我们将小正方形、长方形纸条摆在里面数个数,其实就是选定一个标准分别去量他们,也能看出它们的大小。
三、调动感官,巩固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一些面积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认识它吗?南通在哪个省呢?(江苏省)我们找一找。
知道最近是哪里地震了吗?你知道是哪个省吗?(青海省)。
一起找一找。
日月潭是哪个省的?(台湾)。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2、师:小猪家有4块地,你知道哪块地的面积大一些?直接看行吗?
师:那你想到什么好办法?选择第几种方法呢?你真聪明!
(屏幕出示)。
师:现在你看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自己打开书本数数看。
师:第三个图,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数出来呢?
3、出示校园平面图,我们一起来参观一所学校的平面图。
师:你喜欢学校的哪个两个地方?比一比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4、师:最后,让我们来帮小猪解决一道难题吧。(出示题目)。
师:猪妈妈有四个儿子,她对小猪们说:“你们都长大了,自己要独立,门前的空地留给你们四兄弟,每人造一间房子吧。”
你能帮助小猪们把这块地分成面积相等,形状也完全相同的4块吗?
四、师生交流,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面积)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只要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实验,猜想。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略。
本节课教学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学生;。
(2)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再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1本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和探索能力。
2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1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
姓名正方形个数(个)。
面积(cm2)长(cm)宽(cm)。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长方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cm2。
学生2:与长方形的长有关,长越长,长方形的面积越大。
学生3:不,与宽也有关,如果宽很短的话,长方形的面积不一定大。如…。
…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用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宽(cm)面积(cm2)。
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长乘宽就等于面积。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笔导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学生熟知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动画演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在的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堂上训练,学生通过解答不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生交流。)。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2、试一试。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习“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习: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例2的三幅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给学生提供剪刀、长方形纸条、透明方格纸和硬币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学生选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蓝彩笔,一支红彩笔。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在概念对比中建构面积的意义。
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义。
2.再次摸,体会大小。
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意义(板书课题:面积的意义)。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的面积。
6.闭眼摸物体,辨析周长和面积。
7.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判断是周长还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体到面,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
2.画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面积。
3.说一说校园平面图的建筑和各自面积的大小。
4.比较几个省的面积。
6.制造矛盾,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7.练习数方格的方法。
三、及时总结,升华认识,形成经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碰到一些物体时,会注意观察它的什么?
四、联想对比,拓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关键:
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616。
5315。
5210。
33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说:“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讨论)。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平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师:你说说看)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三)运用与扩展。
1、练习。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汇报:15×10=150平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平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1、例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平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图形。
长
宽
面积。
长方形。
9分米。
4分米。
20米。
10厘米。
正方形。
边长8米。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b、12平方厘米c、16厘米。
(2)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b、8×8c、8+8。
5、判断。
(1)、课桌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米。()。
(2)、“长×宽”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3)、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米、分米、厘米。()。
6、小明家刚刚买了新房子请你帮忙计算一下房屋的总面积。(单位:米)。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件、小正方形、操作表、长方形卡纸。
1.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2.激趣引入:
1.出示例2: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让学生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2.师:是不是每一个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来呢?
出示学校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图片,问:足球场和篮球场的面积能摆出来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方法用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1)每个小组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2)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所摆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归纳总结。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条件?
4.反馈练习。
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长=长=。
宽=宽=。
面积=面积=。
5.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归纳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7.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竞赛能手。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2.智慧冲浪。
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4.估一估。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身边的一样物体,先估计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并测量长长、宽计算面积,看看哪位同学估计得最准确。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提出猜想,验证概括。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建议在提出猜想之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如:一个长方形宽不变,长变长,观察面积的变化;另一个长方形长不变,宽加长,面积的变化,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学生动手画。
3、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