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回顾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主要回顾(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回顾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主要回顾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方_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学习方_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 教师补充,强调方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三、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 什么是清贫?
(2) 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 集体反馈交流。
3、 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 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 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 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 拓展,辩一辩。
1、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 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 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回顾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主要回顾篇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回顾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主要回顾篇三
《迷人的九寨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的投影图片、挂图或多媒体照片多张,写有文章重点句段的小黑板或字幕。课文录音。"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