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3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问题】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分宜中学 梅刚
一、案例背景: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2气体外逸, 教室刺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
1 同学答道, 反应前排出试管中的空气,然后重复刚才的实验,教师继续追问, 那么如何排出试管中的空气呢, 请大家设计实验装置。这时教师给学生于使当的启发(此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够), 我们收集气体时可用什么方法? 学生马上回答,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教师继续引导, 用什么气体好呢? 学生甲首先想到, 用co2气体。排水法中是气体把水排出, “那么水能把气体排出吗?” 这一次学生乙最先想到, 能, 贮气瓶中气体就是用水压出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按上述思路设计实验装置。经过几分钟, 有几位同学画出几种实验装置, 部分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师生共同评价几套装置优劣后,教师推荐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 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 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 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 向外拉注射器, 吸入少量空气。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三、案例结果
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对比,第二种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第一种,不仅没有出现第一种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 有条不紊, 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 同时把硝酸的性质与盐酸和硫酸进行比较。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 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1、对学生不够了解,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对班级学生来说只是充满好奇而已, 久而久之,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就很难进入状态。
2、学生分组以及小组竞赛规则介绍耽误一些时间。
3、实验前未让学生彻底明确实验的具体步骤, 学生实验不能同步进行, 课堂节奏不好控制, 延误了不少时间。
4、时间分配不合理, 对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 造成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不够。
1、总结第一次的失败经验,课前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
2、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地去构建自己的意义。
3、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4、探究点设置明确, 既突出重点也突破难点.2 虽然第二种教学方法现对于第一种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思考本人觉得硝酸这一节内容还可以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探讨:1.你通过对硝酸的观察能得到那些信息?2.你能找出硝酸与盐酸、硫酸的区别吗?3.硝酸为何保存在棕色瓶中?4.通过实验比较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异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5.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有何规律?6.你是如何来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你能对硝酸还原产物作出判断吗?这些只是构思,还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才会发现其优缺点。
五、案例启示
随着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探究教学崭露头角。大部分教师迫于现行高考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 缺乏对探究教学深入研究。导致探究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停留在表演阶段, 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 探究教学难以深入到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从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 一路走来虽然风风雨雨, 但埋藏在学生心里的自主学习种子已开始萌芽, 我们这些园丁应义不容辞倍加呵护, 使他们茁壮成长, 花开遍地, 结成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