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总结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提出具体的改进和进步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数学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基于教材直接教学“连续退位”这个内容,所以学生要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特点和差异,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童趣化。例如:把课本中的主题图用一种旅游的形式揭示出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欣赏了我国美丽云南的几个著名景点,同时又恰倒好处的进入到新知的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线段图,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题意在让学生汇报所找到的数学信息的同时,画出相应的线段图的,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线段图的意思,然后,反问学生,这幅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表述中进一步理解了线段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因为新教材没有专门的应用题教学,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都隐藏在计算教学中,所以当全体学生列出517—348算式后,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强化了已知总数—部分书=另一部分数这个数量关系数。
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是练习设计层次不是很清楚,没有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而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三位数减三位数》是人教版三上的教学内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笔算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二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练习是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第二个练习是一次退位、连续进位笔算加减法,并让学生说一说算理,通过这些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注重算理的讲解。学生尝试计算完后,将学生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出“十位”的思考过程。因为,一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两次连续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
3、注重估算。在笔算517-348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出现了520-350=170、510-350=160、500-350=150三种估算方法,在笔算完后,让学生把笔算结果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估算方法。
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
在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情境,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二、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练习更丰富。
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两条路线,让学生选择近的路线,把估算和计算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先估算再通过计算验证。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学生根据进位加计算的方法能较快完成正确的竖式。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
第一,在估算时,学生说估算的方法花了些时间,估算在后面有具体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把估算的方法说对即可,不需过高要求,这样在后面填方框里的数就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完成。
第二,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第三,虽然是计算课,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打下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在上本节课中,我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后面学习新课做准备。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秩序较乱,部分学生在讨论时深入不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制作之中,只认为讨论时组长一个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可以不听。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任务没完成。导致计算课程中以前怎么错,现在怎么错。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一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得更精彩。
本节课的目标是: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理解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加法的算理。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及加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算理。在本课着重解决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竖式计算时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时,我先复习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计算后总结出计算法则,然后我完全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例题1,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习例题2时,我针对计算难点,对三位数加两位数在列竖式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通过对题与错题让学生做了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在竖式计算后让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对计算的注意点,从而加强学生对笔算加法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算理的`掌握。从整堂课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
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成本节课的目标。可能是时间不足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来得及完成。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节奏慢的局面。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问题简单,自己都会,就没有用心的听讲,导致课堂没有预想的效果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的好。
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哪一位相加满20,向前一位进2。
教学例题时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我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三个数连加的问题。孩子思维很活跃,提出了很多问题,一发不可收,甚至有孩子问是不是一共有261种可能(还有孩子想到了一年级学的连加,只是数位更多了)。当时我着实愣了一下,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组合的问题,我也没有问他是怎么想的,就自己边讲边算,简单跟孩子说了一下。有得必有失,孩子的思维和提问的能力是等到发展了,但是也浪费了不少时间。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式:85+143+126,问孩子“你知道这道算式解决的什么问题吗?”我这样设计是因为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同时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和解题能力。
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书上的三种方法都出现了,还出现了分布计算但是顺序不一样的,还有两个加号的(通过讨论得出只要一个加号就可以)。但是,出示三种方法之后,我自己跟孩子说了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比较,这样他们印象会更深刻,在后面选择方法的时候更能体会哪种方法更简便。
在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计算方法时,感觉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因为有些孩子觉得连着列竖式算起来更简单,不容易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三个数连加口算不好的会容易错,但是我并没有正视孩子的选择,而是通过举例子(很多个数连加)让学生感受连着加的复杂,而只列一个竖式简便。后来想想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我可以先尊重孩子的选择,在计算时让孩子用只列一个竖式的方法算,这样孩子会更利于接受。
关于哪一位上相加满20,向前一位进2这一点我进行了延伸。我让孩子想象如果有更多的数相加,满30怎么办,40,50……孩子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孩子自然就总结出来了“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在计算时有时还会用到凑十的方法来简化计算,原本打算在前面复习一下这种方法,但是这也没有影响教学,很多孩子还是先算加起来等于十的两个数,原因就是算起来简单。
我想:粗心与孩子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或者是边讲话边做作业……这些都值得我们老师格外关注。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用一生的,从起点开始就要好好抓,强化训练,并且家校一起配合,对症下药,以使学生获得“免疫力”,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教学三位数加法,借助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渗透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学生对于湿地和湿地动物方面不是很了解,于是进行相关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主题图的引出,引导学生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的把控。
在本课中,有了以前百以内数加法的基础,放手让学生尝试笔算自主解决三道例题三位数加法,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并给予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指名学生板演,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自己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在交流中释颖解难,把课堂还给学生。
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在教学中我牢牢关注到了理解算理这一关键点,在让学生尝试自主计算后,教师在关键处引导点拔。如计算第二个例题271+31时,学生说明算法后,重点提问“十位上3+7=10你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将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弄明白,想清楚,让学生明确理解算理个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
本课中,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笔算加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算法,把主问题抛给学生,回顾对比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计算三位数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并提出小组讨论交流时的建议,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发言交流。同时,学生在小组进行交流时,教师适时指导听取意见。
但也有不足:第一,观察主体图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收集信息。第二,练习的题量较少,应该多设计几种题型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总而言之,计算教学的策略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讲,在明算理的前提下,掌握算法,确保计算正确的情况下寻求合理简洁,需要长期坚持巩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有关思考。总之,在课堂上我会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愿意学,能动脑,有效地提高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个别的学生在算商与除数相乘时,乘法口诀错误。如“六九五十四,写成六九四十五。
2、更多的问题笔算步骤不会写。如:笔算568÷3时,百位上应商1,1乘3积写在百位5的下面,余数是2,但有的学生就把这个余数2不要了,光把十位上的6落下来后继续在十位上商2;也有的学生算出余数2后,把十位的6和个位上的8一起落下来,导致愁眉哭脸,束手无策。
3、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竖式很正确,但横式上不写余数。
4、在验算有余数除法时,横式上的得数有时写成验算后的得数,即出现了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的现象。
更让你苦笑不得的是:有一天在做笔算48÷6时,这道去年非常熟练的题,本次做起来有七八人出错,得数有得71的,也有得7,还有实在是不会做空着的,真是莫名其妙呀。
在做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不管被除数是几位数算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试商,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数,如果除到哪位有余数了,要把余数和落下来的下一位合并后继续用除数除(个位例外)。除到被除数哪位就把商就在哪位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数的除法,是继续学习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基础。
反思;首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除法应从最高位除起,这个地方点到为止。然后弄清百位上的被除数是几,百位上有没有余数,余到十位上加上十位上的数字共同成为十位上的被除数,接着除,再看十位上有没有余数,余到个位上加上个位上的数字共同成为另一个被除数,接着除,个位上还有与余数的就余下来作为商的余数,这样讲条理会清楚一些,学生接受起来,模仿起来也容易上手。
其次,对除法法则的渗透还要加强。我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除法法则,但是没有明确的说出来,造成了人为的障碍。最典型的错误就是余数会比除数大,光看算式很容易发现余数不应该比除数大,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就经常出现,问题大多出在试商的环节,口诀不熟,慢,一慢一不熟就容易让思维停滞,一旦停滞就不能考虑周到,往往乘法好不容易嘀咕出来是多少了,写出来一减余数还老大的,所以下面要练习学生的试商,简单点就直接练习乘法的口诀。
所以,计算教学需要思考的还很多,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教的过程可以不完美可以琐碎,但要条理清楚,要让人容易上手,上完学生都会做作业那就是最实在的奖励。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感知新知,注重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动脑,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给学生提供了大的思维和探索的空间。
1、创设情景,富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秋游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问题背景“应该准备多少钱”引入估算的学习。
2、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49×104的估算和计算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事件作教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的延伸,是以一位数除两位数为基础的,主要是解决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先复习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笔算除法,为学习新知识起到孕伏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总结法则时,先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练习的设计突出有针对性的对容错的问题进行训练。
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但教材编写进度太快,直接让学生学习被除数百位不够除,怎样处理的笔算情况,学生有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划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够除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
教材中的安排是直接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白位不够除)的笔算,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还不会爬,如何会跑?所以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此课之前先出示684除以2让学生尝试笔算,以这一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尝试百位有余数的笔算,最后让学生尝试百位十位个位都有余数的笔算,这样的`处理将难点进行逐一分解,分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比较扎实。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教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分析教材,改造教材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课程资源。
对于例题,采用了两个问题进行教学:
(1)“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学生能得到70多的人不是很多,“有100多吗?”引导学生感受百位上的数不够除,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了需要用31÷4,得出估计。
(2)“那我们估计的是否比较准确呢?请你列竖式计算出准确结果。”学生独立计算。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为了留给部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出了“你能像前面一样,验一验你的结果吗?”学生完成验算过程。在评讲过程中,呈现了两个学生的作业:一个正确,另一个“7”的位置写在百位上的情况?生生互动,解决“7为什么要商在十位上?”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的学习由于受昨天学生意外情况的出现,教学时过于谨慎,出现迈“小步子”领着学生学习的状态,现在想想,其实完全可以把四个问题变成一个大问题进行“放”:“先估一估,商大约是多少?然后利用竖式算一算,看看你估计的是不是比较准确。对于竖式计算,你有其他方法进行检验吗?试着做一做。”
这样设计,学生可以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计算过程:估一估、算一算、验一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实践“课堂开放”,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收”的过程中,先解决估计,然后解决算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计算方法:一商、二乘、三减、四落,而不是在整个学习结束后来总结。最后验算、总结,一是检验估计的方法是否正确,二是引导学生还可以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检验,并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第二部分的学习可以由三个问题组成:第一个问题不变,估计。第二个问题把“算一算、验一验”相结合,问题以块状呈现,在交流过程中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不同情况的展示,理解“7为什么要商在十位”。接着进行巩固练习,熟练方法。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今天和昨天都是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比,建立联系,使孩子的数学学习可以螺旋式上升。
教学时我先呈现了例题中图书室的三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三种图书的场景,其中每个书架旁还分别标注了相应图书的本数。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我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进行计算。
在反馈时,我让三个学生将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板演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做得对与否,并跟自己的结果作个比较。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对三道题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减法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之分,而退位减中又有退一次位和连续退位之分。
在练习中,我选择了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提高正确笔算相关减法式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安排的是错题医院,呈现了学生在实际计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让学生在找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并启示学生计算时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但我还发现在今后的课堂常规教学中需要注意:有少数学生在说算理的时候语言叙述不规范,教师规范学生说法的要细致,耐心和到位.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大胆的多尝试、多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1、数学的语言不够精炼。在课堂中学生讲解的时候表现的比较急躁,老师讲解的很多,但语言不够准确和清晰,讲了好多遍但仍然没有讲到重点上。
2、在课堂中没有及时捕捉孩子精彩的发言,甚至是打断了孩子的优秀的思维。比如在张志浩说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区别时提到积是几位数的问题,我非常“不客气”的打断了。
3、没有联系解决问题的题目讲出计算时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如应该让学生说一说2×145算出的是两小时走了多少千米,10×145算出的是10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4、学生的交流次数过多,不需要交流的地方也进行交流了,有些浪费时间了,课堂上的时间就不够用了。特别是开始小组交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和方法总结竟用了15分钟,大大的超过了预算。后面的笔算学生也是根本不需要交流的,也进行了交流。
5、再给学生讲解时,重难点不突出。该讲解的没讲,不该讲解的说的很多,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步骤,学生以了解了,没必要过多的讲解。
本节课我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要去学习如何让学生很好的展示,如何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引入时,我先出示3+5+7=、5+7+3=、6+8+4、这几道连加的算式让孩子们口算,在口算时有的孩子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有的孩子找到了先凑十的简便方法。
这一环节为学习三位数进位加中可以简便的算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出三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新方法。在评价哪种方法简便时,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由于在在引入环节比较顺利,所以在突破教学难点时,让孩子们觉得轻松易懂。
本节课是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教材例题的编写非常精简,有些知识点的跨越很大,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只在做一做中出现。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
(1)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试商。
(3)正确判断并计算“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
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上节课学生有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经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由于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我觉得应该不会很难,所以在例题“238除以6”的竖式计算中,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下面的算法了,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除法应从最高位除起,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但是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让学生无从下手,尤其是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仍很吃力。本该是一位一位往下挪的数字,有的学生却一起挪到下面来,或者是百位上有余数却没有移下来,有的数位也没有对齐就乱移一通。还有些学生在写横式时有余数的忘记写余数。还有由于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算理时啰嗦,导致时间紧张,没有时间练习。
虽然,通过复习铺垫、自主探究,学生对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算理已经清晰明了,但仅此而已,学生要想熟练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积累运用,尤其是商是三位数的情况。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深刻感受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很重要,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整体效果。
三位数连加是本次练习中的难点,以前还有专门的一课时教学,但现在却放到了练习中解决,或许是因为觉得学生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就会对三个数相加难度降低了。我想有了前面的基础,在三位数连加的教学中,我主要是提醒学生两点:一是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格式,一个是某一位三个数相加时,如果和满20的`话要向前一位进2。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学生受两位数连加的影响,都用竖式连写来解决。当我介绍一个竖式计算连加时,学生都比较吃惊,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为了加强对这个连加格式的熟练程度,我请学生口述竖式计算的计算过程及算理,强化孩子对计算过程的熟悉程度。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时,指引孩子在竖式上做好进位的标记。如:278+476+337个位上数相加的和是21,这时提醒学生要向十位进2。学生问那满30就要进3吗?我跟学生解释3个数的话最多是二十多,一位数最大是9,3个9最多是27,学生听明白了,也就知道满几十就进几。
课上学生做得很不错,但是作业中反应出许多的错误。可能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连加,当他们把每个数位上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加第三个数,早把刚才的数忘记了。而且三个数连加进位时,有学生居然都进位2,还有忘记加进位数的。主要是一位数进位加法还不够熟练,学生独立作业,不是忘记这个,就是忘记那个,希望多加练习减少错误。
本认为无论是退位减还是不退位减,都有二位数减法为基础,让孩子们类比推理进行自主尝试,然后再进行归纳三位数计算方法与二位数计算方法一样: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一当十。然后再复习一下数量关系式如:一共—借出=还剩,还剩+借出=一共,一共—还剩=借出;还有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增加每日一题,让孩子们学会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有序思考。
谁知,结果竟然出乎想象。孩子们错误是五花八门:横式上的数抄到竖式上抄错、基本的减法口算9—6=5的`也有、梨比苹果少50个竟然用菠萝减50的有、用苹果加50的也有……一个字,晕!
口算天天练,是因为有练的必要。因为所有的计算都要以口算为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保证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三位数减法计算如此,加法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我的预设太高,孩子们的起点太低,理想和现实之间有距离。我应该重新审视我的教学高度,蹲下身下,带着小蜗牛们再出发!
连续退位减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中的难点,许多孩子发生的计算错误都是在这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突破计算的难点,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算理。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计算。要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2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注重让学生讨论退位的过程,即在每一次退位后被减数各位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从个位算起,让学生观察,个位上4减8不够该怎么办?孩子通过操作知道要向十位借一。于是向十位借,发现十位上是0,师问能借吗?孩子自然说本身就是0,自己都没有就无法借,师提示孩子有该怎样办,孩子想到向百位借,然后问孩子怎样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下问题:十位向百位借一后是多少?个位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剩下多少?同时在板书的时候在十位边上写10,而且在10上点上圆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操作与说理,目的是让孩子理解退位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本课先让学生操作计算器,初步理解了算理,再让学生看竖式表述算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明确,所以作业正确率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