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岳飞死后一百余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再次面临覆灭之灾,在这一次站出来的爱国英雄之中,有一位叫作文天祥。
文天祥来自一个文脉深厚的家族。早在西汉时期,其先祖文翁就以兴办学堂、发展教育而闻名天下,此后历代更是出现了大量以学问著称的族人。千余年的家学相传之下,文氏家族培养出了一种以正直、忠义为核心的家风,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普遍气质。此后,无论文氏族人迁徙何处,都能传承这种家风,并用以教化子孙后代。
如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学识渊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一生未能出来为官,却始终怀有书生救国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化为一种期望,寄托在对子孙的教导上。在这种教导下成长起来的文天祥,自幼便立下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他儿时的偶像,也尽是那些历朝历代为国尽忠的英烈。在少年时代的一次游历中,他看到当地人所祭祀的欧阳修等宋代名臣都有“忠”的封号,这让他很是激动,并立下誓言要成为其中一员。
他也有那个能力。
虽是书生,但文天祥不是只会写诗作赋的类型,在南宋面临强大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他与那个时代的许多书生一样,思考与学习的重心都放在如何爱家卫国上。在二十岁的进士考试中,他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着眼于危亡局势,一口气写下一万多字的富国强兵之策,看得考官大为惊异,称为忠肝义胆之作,连昏聩老朽的皇帝宋理宗看后也为之一振,亲自点他为第一名。
第一名又有何用?
此时朝中当道者,乃是权臣贾似道,用什么样的人为官,要看与他的关系如何。对于文天祥而言,贾似道可绝不是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即便其一手遮天,文天祥也不会去巴结。更妙的是,在贾似道让文天祥按照他的意思写一些朝廷公文时,后者以自己的才华和操守,写出来一些暗讽这位权臣的文章。文天祥的种种建议根本不可能得到采纳,他也在贾似道的打击下,没过多久便离开了官场。
不为官,不代表忘记国家命运。当北方新兴的蒙古帝国大举南下之时,当贾似道一类的权臣带着大军不战而逃之时,当南宋都城告急之时,这位年仅四十的书生,不仅响应朝廷号召,再度出山为官,还作出一个决定:毁家救国。
看来当时文天祥的同道中人一定很少,那么他是一个孤独的爱国者吗?
不是,他从不孤独。忠义报国,本就是文家的风尚。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哪怕失去家业,也在所不惜。他的兄弟文璧更是长期与他并肩作战。
无奈蒙古帝国正当上升之时,其军队横行欧亚大陆无敌手,与之对抗是一件胜算很小的事情。南宋王朝若有英武之君,拼尽全力,利用长江天险与水战优势,或许还有回天的机会。但问题是南宋王朝末代的皇帝,要么无能,要么年幼,连当一个太平帝王都够呛,更别指望他们能在此时力挽狂澜了。
一些家风不正的人,在这个时刻都很“机智”地选择了开门投降,然后掉过头来当敌人的急先锋。这些败类之中,不乏文天祥曾经的上司,如南宋丞相留梦炎;以及文天祥曾经的部属,如他的副将吴浚。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可没有殉国的念头,而是忙着选准时机投降。
文天祥不降。
跟随在他身边的许多人也不降,屡败屡战,从几万人打到几千人,再打到几百人,他们一直在奋战。
直到全军覆没。
此时蒙古帝国已经建立起名为元朝的政权,其皇帝忽必烈有心招揽汉人中的英杰,以安抚人心,稳固统治秩序。而已经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是忽必烈首要的招揽对象。
在被押到北方去见忽必烈的路上,文天祥在一个夜晚,目睹了退守于海上的南宋残余力量最后之死战。被关押在元军战舰上的他,所见到的是二十余万南宋军民在英勇抵抗之下,或战死,或投海,或自焚……尽数殉国。
他应该也看到了南宋末代皇帝,年仅八岁的赵昺,一个孩童,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着,投海自尽。
那一刻之后,他不想死。
死有何难?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毫不动摇,才是极难之事。他不能在海上殉国,那就要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怕淫威,不贪一死,顽强地活下去,彰显读书人的傲骨和文家的忠义家风。
忽必烈关了他三年,劝了他三年,结果是劝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三年之后的一个冬天,飞雪之中,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早期经历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开庆初年(1259年),元朝的兵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宋理宗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宋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主要成就
军事
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 、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职,即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后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书左司郎官等职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上书力陈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 ,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佑二年(1276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泛海至温州(今属浙江)。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等。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文学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
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平县),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特别是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崖山,强制文天祥与之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景,心中犹如刀割,深恨竖子大不争气,致有此败,造成行朝覆灭。乃作长诗以哀之。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一首,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对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文天祥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
早期经历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开庆初年(1259年),元朝的兵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宋理宗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宋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主要成就
军事
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 、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职,即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后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书左司郎官等职 。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上书力陈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 ,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佑二年(1276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泛海至温州(今属浙江)。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等。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文学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
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平县),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特别是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崖山,强制文天祥与之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景,心中犹如刀割,深恨竖子大不争气,致有此败,造成行朝覆灭。乃作长诗以哀之。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一首,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对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文天祥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农民的帮助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张弘范,李恒率水军,骑兵,海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在闽,广的宋军残余势力。天祥部将邹沨在吉州兵败后,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阳与天祥会师。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邹沨自杀殉国,天祥被俘,自杀未遂。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军大举进攻厓山。张弘范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书招张世杰,天祥拒绝,不得已,天祥写出了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诗》付之,诗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赵昰小朝廷灭亡之后,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劝状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绝。南宋另一状元宰相留梦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狱中劝天祥归降,被天祥以大义责骂而去。元朝又让俘虏皇帝赵昰去劝降,天祥则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名作《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天祥到柴市临刑前问明方向后,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欧阳氏,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而死。
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据说,他的父亲曾梦见一个婴儿脚踏紫云,所以最初取名云孙。等长大后,又起了个字,叫天祥。后来,文天祥参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试,皇帝看到他试卷上的“天祥”二字,说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后,大家才正式称其为天祥,并以宋瑞作为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但战火尚未波及庐陵,他在还算平静的家乡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同大多数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文天祥的人生轨迹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他的这条轨迹,一开始还十分顺利。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文天祥参加吉州州试(科举考试第一阶段),成绩优异。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学习。同年,参加礼部省试(科举考试第二阶段),顺利通过。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进入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殿试。
此次殿试的考题要求考生阐述一段理学观点,并对时局提出对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针对时弊,极力呼吁“开公道之门”“寿直道之脉”,下笔万言,一气呵成。按照规定,主考官阅卷后,须将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复审,再呈送皇帝确定名次。文天祥成绩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里。皇帝阅毕,将他擢为第一。于是,文天祥成了这年科举考试的状元。
临危拜相
文天祥中状元后,恰逢父丧,所以需先回吉州为父守丧。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起,文天祥才接到朝廷授官的诏旨,先后担任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职。此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事相当吃紧,而宋理宗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场之中更是佞臣当道。文天祥多次上书直言,却受到不少打击。后来,他索性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面对官场失意和岁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诗云:“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从中可见,他仍然怀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平宋,丞相伯颜担任最高统帅,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称制,下诏勤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对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守卫。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临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围困临安。正月十八日,谢太后眼看大势已去,急忙遣使携带传国玉玺和皇帝降表,向伯颜请降。当晚,右丞相陈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员也率兵撤离。第二天早晨,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等赴伯颜大营议和。
文天祥表现出的无畏气概,使得伯颜对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够投降,元军可以利用他的声望去进一步收拾南方的残局。于是,伯颜派人劝降文天祥:“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丞相在大宋为状元宰相,今为大元宰相无疑。”文天祥听后,却当场痛哭。
事后,文天祥还赋诗一首以明志:“虎牌毡笠号公卿,不直人间一唾轻。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虎头金牌和毡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饰,“扶桑红日上”象征南宋政权重新崛起。
孤臣雨泪
伯颜见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扣留在军营中,其他大臣签订降书后于次日返回临安。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机逃脱。历尽艰险之后,文天祥泛海南下温州,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驻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挤,只以同都督军马的身份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开府,重新组织军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广东。他随之转战漳州、梅州一带。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进入江西,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大败元军,收复兴国、吉州等地,一时声威颇盛。但元军旋即大举反攻,文天祥的妻儿和幕僚被俘,他因有义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难。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东南岭一带。六月,为摆脱元兵的围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当政者拒绝。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他吞药自尽未成,被押往崖山战场。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驻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权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元军统帅张弘范命文天祥写信劝降。文天祥却赋诗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千古流传的《过零丁洋》。
崖山海战是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宰相陆秀夫背负皇帝蹈海自尽,后宫诸臣随之纷纷投海,“死溺者数万人”。文天祥在元军海船上亲眼目睹南宋政权的彻底覆灭,写诗恸哭“正气扫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泪垂”。
亡国之人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被押回广州。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以“谁家无忠臣”的理由,命张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将其押解大都(今北京)。不过,文天祥却开始了绝食。他计划七八天后将行至家乡吉州时,自己就可以饿死尽节、归葬故里了。但绝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乡已过。此时,他才打消了绝食的念头。
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过了3年2个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劝降者络绎不绝。
第一个来劝降的是留梦炎。他也是个状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听到元军破独松关,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军。文天祥对此人无比鄙夷,提笔赋诗“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龙首指的是状元,黄扉是宰相的办公场所。
第二个出马的是已被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此时,他也仅是一个9岁的孩童。元朝统治者只是想利用旧日的君臣关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让瀛国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连声说“圣驾请回”。瀛国公无话可说,怏怏而返。
第三个出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却不示弱,并回答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岂能下跪?”阿合马故意问:“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对阿合马的生死威胁,文天祥则直言:“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阿合马见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庶几无愧”
文天祥在狱中忍受煎熬,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传诵千古的《正气歌》。文天祥开篇即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接着,他一口气列举了12位前贤的事迹,认为他们表现的气节就是凌然正气。这种正气,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而是维系天地的基石、维持道义的根本。最后,他回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总结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学治国的主张。一时间,朝野上下出现了让文天祥出仕的呼声。忽必烈对此也非常重视,曾问群臣:“南、北宰相谁贤?”群臣都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忽必烈考虑对文天祥付以大任,并派人再去劝降。文天祥坚决表示,自己绝不会尽弃平生,“遗臭于万年”。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义,时年47岁。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他临危受命,却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俘虏后,屡屡请求速死而不能。后人的评价——“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应是对其一生较为中肯的概括。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跟文天祥,集合淮河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的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张弘范,李恒率水军,骑兵,海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在闽,广的宋军残余势力。天祥部将邹?在吉州兵败后,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阳与天祥会师。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邹?自杀殉国,天祥被俘,自杀未遂。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军大举进攻?山。张弘范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书招张世杰,天祥拒绝,不得已,天祥写出了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诗》付之,诗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赵?小朝廷灭亡之后,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劝状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绝。南宋另一状元宰相留梦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狱中劝天祥归降,被天祥以大义责骂而去。元朝又让俘虏皇帝赵?去劝降,天祥则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名作《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天祥到柴市临刑前问明方向后,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欧阳氏,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而死。
文天祥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值得后人学习。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据说,他的父亲曾梦见一个婴儿脚踏紫云,所以最初取名云孙。等长大后,又起了个字,叫天祥。后来,文天祥参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试,皇帝看到他试卷上的“天祥”二字,说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后,大家才正式称其为天祥,并以宋瑞作为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但战火尚未波及庐陵,他在还算平静的家乡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同大多数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文天祥的人生轨迹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他的这条轨迹,一开始还十分顺利。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文天祥参加吉州州试(科举考试第一阶段),成绩优异。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学习。同年,参加礼部省试(科举考试第二阶段),顺利通过。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进入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殿试。
此次殿试的考题要求考生阐述一段理学观点,并对时局提出对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针对时弊,极力呼吁“开公道之门”“寿直道之脉”,下笔万言,一气呵成。按照规定,主考官阅卷后,须将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复审,再呈送皇帝确定名次。文天祥成绩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里。皇帝阅毕,将他擢为第一。于是,文天祥成了这年科举考试的状元。
临危拜相
文天祥中状元后,恰逢父丧,所以需先回吉州为父守丧。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起,文天祥才接到朝廷授官的诏旨,先后担任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职。此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事相当吃紧,而宋理宗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场之中更是佞臣当道。文天祥多次上书直言,却受到不少打击。后来,他索性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面对官场失意和岁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诗云:“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从中可见,他仍然怀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平宋,丞相伯颜担任最高统帅,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称制,下诏勤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对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守卫。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临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围困临安。正月十八日,谢太后眼看大势已去,急忙遣使携带传国玉玺和皇帝降表,向伯颜请降。当晚,右丞相陈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员也率兵撤离。第二天早晨,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等赴伯颜大营议和。
文天祥表现出的无畏气概,使得伯颜对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够投降,元军可以利用他的声望去进一步收拾南方的残局。于是,伯颜派人劝降文天祥:“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丞相在大宋为状元宰相,今为大元宰相无疑。”文天祥听后,却当场痛哭。
事后,文天祥还赋诗一首以明志:“虎牌毡笠号公卿,不直人间一唾轻。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虎头金牌和毡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饰,“扶桑红日上”象征南宋政权重新崛起。
孤臣雨泪
伯颜见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扣留在军营中,其他大臣签订降书后于次日返回临安。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机逃脱。历尽艰险之后,文天祥泛海南下温州,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驻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挤,只以同都督军马的身份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开府,重新组织军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广东。他随之转战漳州、梅州一带。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进入江西,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大败元军,收复兴国、吉州等地,一时声威颇盛。但元军旋即大举反攻,文天祥的妻儿和幕僚被俘,他因有义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难。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东南岭一带。六月,为摆脱元兵的围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当政者拒绝。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他吞药自尽未成,被押往崖山战场。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驻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权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元军统帅张弘范命文天祥写信劝降。文天祥却赋诗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千古流传的《过零丁洋》。
崖山海战是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宰相陆秀夫背负皇帝蹈海自尽,后宫诸臣随之纷纷投海,“死溺者数万人”。文天祥在元军海船上亲眼目睹南宋政权的彻底覆灭,写诗恸哭“正气扫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泪垂”。
亡国之人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被押回广州。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以“谁家无忠臣”的理由,命张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将其押解大都(今北京)。不过,文天祥却开始了绝食。他计划七八天后将行至家乡吉州时,自己就可以饿死尽节、归葬故里了。但绝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乡已过。此时,他才打消了绝食的念头。
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过了3年2个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劝降者络绎不绝。
第一个来劝降的是留梦炎。他也是个状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听到元军破独松关,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军。文天祥对此人无比鄙夷,提笔赋诗“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龙首指的是状元,黄扉是宰相的办公场所。
第二个出马的是已被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此时,他也仅是一个9岁的孩童。元朝统治者只是想利用旧日的君臣关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让瀛国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连声说“圣驾请回”。瀛国公无话可说,怏怏而返。
第三个出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却不示弱,并回答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岂能下跪?”阿合马故意问:“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对阿合马的生死威胁,文天祥则直言:“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阿合马见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庶几无愧”
文天祥在狱中忍受煎熬,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传诵千古的《正气歌》。文天祥开篇即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接着,他一口气列举了12位前贤的事迹,认为他们表现的气节就是凌然正气。这种正气,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而是维系天地的基石、维持道义的根本。最后,他回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总结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学治国的主张。一时间,朝野上下出现了让文天祥出仕的呼声。忽必烈对此也非常重视,曾问群臣:“南、北宰相谁贤?”群臣都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忽必烈考虑对文天祥付以大任,并派人再去劝降。文天祥坚决表示,自己绝不会尽弃平生,“遗臭于万年”。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义,时年47岁。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他临危受命,却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俘虏后,屡屡请求速死而不能。后人的评价——“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应是对其一生较为中肯的概括。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个爱国英雄人物,无论敌人怎样的威逼利诱,他都坚决不会出卖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于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名人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故事,学习他的伟大爱国精神。
文天祥,宋理宗宝佑四年举进士第一,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qí)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xiǎn)登基,成为宋恭帝。
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
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