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题目(6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题目篇一
1、“农家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人们开始注重对自我的调解,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一个宽松秀美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自我,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农家乐”倡导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的主题,顺应了现代都市人渴望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的现实消费需求,也是现代都市人体验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使用过农药、化肥的食品普遍存有戒备心理,而“农家乐”食品是土生土长、现采现用,能够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青睐,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2、“农家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般来说,“农家乐”大部分是由农民利用闲置的房屋和当地的农产品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用工也多为家庭劳动力,亦商亦农,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因而生存适应能力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农家乐”选址都在处城郊结合部和旅游景区(点)附近,交通、通讯较为方便,能有效地避免游客长途劳累之苦,加之由于假期结构调整,原来三个黄金周基本调整成两个黄金周,转换出了五个小长假,再加上双休日,总假日接近一年的三分之一,便于市民利用周末和小长假去城市周边进行短期游。同时,由于其生产成本低,收费也较为低廉,是城市工薪阶层出游的理想选择,商业竞争优势明显。
3、“农家乐”具有挖掘潜力。我区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一是区位条件优越。我区地处陕甘宁交汇处的中心地带,为全市中心区,宝中铁路、312国道纵贯全境,随着“四高三铁一场”的陆续建设,距离人口较为密集、经济十分活跃的西安、兰州、银川三个省会城市车时不到3小时,旅游潜在客源十分充足。二是旅游资源独特。从发展经验看,依托风景名胜发展“农家乐”最为便捷有效。我区境内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山)、3a级景区3处(太统山森林公园、柳湖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另外还有北山森林公园、十万沟大峡谷、弹筝湖公园、古镇·问道驿站、龙隐寺公园、宝塔博物园、歇马殿、老林沟、观音殿、清福山等一批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旅游景点所固有的人气可以提供基础客源,为“农家乐”进入市场搭上了顺风车。三是农业特产丰富。我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较好,田园风光美丽,农产品特色鲜明,区内盛产“五爪菜”、“蕨菜”、“刺泡苔”等多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野菜,加之独具特色的“莜面柔柔”、“洋芋摊饼”等多种地方风味小吃,这些都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我区“农家乐”发展态势较好,经营农户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总体规模较小。目前,我区“农家乐”的发展基本上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整体开发的科学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够完善,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存在散、小、乱、弱现象。二是缺乏品牌特色。我区“农家乐”多数服务项目单一,特色不够明显,文娱活动匮乏,还局限在景区周边的农家餐馆这个层次,停留在打牌、观光、吃土菜这些低层次项目上,高档次、高品位、多功能的“农家乐”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区“农家乐”多为农民利用自家住宅进行简单改造而成,公共配套设施普遍不足,缺少停车场、垃圾场、厕所、洗浴等服务设施,许多地方即使有也不符合游客要求。比如,在卫生方面,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厨房设备简陋,卫生消毒设备短缺;在环保方面,排污网管建设滞后,村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安全方面,随着“农家乐”经营户家用电器的增加,负荷加重,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使农村防火压力剧增。四是服务水平不高。“农家乐”一般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都是家庭成员,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
“十二五”是我国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农家乐”作为一种休闲养生旅游面着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针对我区“农家乐”的发展现状,应突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农家乐”布局。科学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和加快“农家乐”发展的“路线图”。应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一、雷同较多、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在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并与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接,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合理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示范乡的综合开发建设,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和民俗特色,重点建设“一心四区”,“一心”即“农家乐”综合服务中心;“四区”即生态观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俗体验区和旅游新村示范区,大力发展不同定位方向的“农家乐”产业,在全区汇成有特色、有基地的“农家乐”产业集群,吸引周边县市甚至外省市的游客。二是延伸链条。坚持把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完善旅游“六要素”相结合,重点把红牛、金果、武术等金字招牌融入到“农家乐”旅游项目中,延伸服务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业兴旺、百业联动”的农村经济格局。三是错位发展。按照“高、中、特”三种档次进行优化组合,即高档“农家乐”进入古镇,中档“农家乐”分布在文化一条街,特色“农家乐”(背包旅游族“农家乐”)以陇东民居的形式集中到风情大道北侧,从而在不同区域集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农家乐”,使其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2、突出引导扶持,加快扩张“农家乐”体量。“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虽然主要利用农村现成的生态环境、农耕文化和农户闲置的住房,但要适应旅游发展,满足游客需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农户家庭收入有限,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改造资金。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扶持。一是在项目上扶持。按照“农家乐”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村集中布点建设“农家乐”项目。二是在土地上扶持。随着土地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更趋严格。“农家乐”的一些辅助设施建设以及规模的扩大都受到了土地要素的制约。因此,对发展“农家乐”应出台比较灵活的土地政策,保证“农家乐”项目建设用地。三是在资金上扶持。对有条件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部门应采取灵活、便捷的办法,积极为其办理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兴办“农家乐”融资难题。同时,可设立“农家乐”发展专项基金,对发展较好的“农家乐”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适当奖励。
3、突出挖掘特色,着力打造“农家乐”品牌。特色和品牌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有特色,才有市场,才有竞争力、生命力。要充分利用我区资源优势,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用“特色”树立起“农家乐”旅游品牌。一是突出“农”字特色。“农家乐”旅游的优势在“农”。农村特有的、传统的、陈旧的东西正是“农家乐”旅游中最有价值的资源。突出“农”字特色就在于:“吃”要突出土味、绿色,“游”要突出生态、自然,“购”要突出特产、实惠,“娱”要突出农本、参与,“行”要突出方便、快捷。所以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开发“五爪菜”、“蕨菜”、贵妃杏、“莜面柔柔”、“洋芋摊饼”等绿色食品和地方风味小吃,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方式,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二是做足“乐”字特色。旅游的目的就是放飞心情,寻求乐趣。要充分挖掘田园乐趣、民俗乐趣以及农村生产、生活乐趣,让都市游客在民俗体验、农事劳作中得到放松,享受快乐。同时,还可以“无中生有”的创意思维来谋划“农家乐”娱乐项目,把现代的理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新的游乐项目,满足游客寻求快乐的目的。三是彰显文化特色。我区地处陇东东部,农耕文明积淀深厚,地坑庄子、社火、庙会、秧歌、眉胡、笑谈、民间传说等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发展“农家乐”要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形成欣赏性强的特色亮点,使“农家乐”休闲活动从单一的餐饮品尝和自然观光逐步向农事参与、民俗体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方式发展。
4、突出规范管理,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为了规范“农家乐”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和安全事故等现象的发生,应适时出台《“农家乐”经营管理办法》,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建立管理机构。重点建立以农办、旅游、食品药监、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单位为成员原“农家乐”协调管理小组,具体指导管理全区“农家乐”的建设、发展。二是实行市场准入。根据“农村环境、农民家庭、农事活动”等有关认定条件,把“农家乐”经营户与小饭店、小餐馆区别开来。对符合认定标准的,由乡镇审核后,由区“农家乐”协调管理小组办公室审批发证,并建立档案;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挂“农家乐”标志牌,不得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是定期考核评比。对“农家乐”实行质量监管和动态管理,每年对“农家乐”进行一次考核评估,对不符合认定准则的,吊销相关证照;对设施完善,特色突出,具备一定规模的依据《“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进行评级授牌,并扶持其做大做强。四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依托劳动就业培训基地或委托职业院校,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加强旅游知识、规范服务、食品卫生、安全生产以及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农家乐”的服务水平。
5、突出宣传推介,拓展“农家乐”客源市场。宣传是旅游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把旅游产品的魅力宣传推介出去,游客才会慕名而来。一是典型宣传。在全区范围内选择2-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经营户进行重点扶持、包装、宣传,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农家乐”特色品牌。二是媒体宣传。利用养生网、旅游网,或策划制作广告宣传牌、拍摄电视风光片、编辑风光画册、刻录宣传光盘等形式,充分展示我区“农家乐”的人文景观和特色。三是活动宣传。利用旅游文化节、西洽会、兰洽会等节会活动,大张旗鼓地专题推荐星级“农家乐”,切实提高我区“农家乐”品牌的知名度。
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题目篇二
各地对农家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意思相近: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实体。简单来说,农家乐就是为周边地区市民提供吃、住、玩服务的休闲场所。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不仅是一项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能够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事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发展农家乐产业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形式,是繁荣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
(1)满足了城市居民短程出游的需要。随着自驾车的迅速增加,城市人群需要寻找近郊观光目的地。吃农家饭、吃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采果摸虾、踏青赏花、呼吸清新的空气,是节假日旅游的新热点。城市游客最感兴趣的是到农民家的果树上摘水果,到地里摘菜,在池塘钓鱼,参观农民杀猪、耕地等等,很多人甚至愿意和农民一起种庄稼,寻求回归自然,农家乐满足了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2)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家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满足我们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家乐使得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增加了对自然界的感情,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城市人的生活质量。而其中经营的一部分收入再分配,通过种花养草等生产活动,因地制宜地又反哺和改善了自然环境,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品牌化发展是农家乐经营必然趋势,品牌大多与农村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薛家村的杨梅蜜桃种植等等,这些农村产业和农家乐项目有xx机结合,相辅相成,农家乐依托农村产业经营,而农村产业又借助农家乐这个平台宣传自己,从而促进了城乡物流的发展。人们在观光娱乐的同时,促进了消费需求。
(4)增加了农民收入。xx乡农民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一亩左右,在这样并不大的耕地上想创造高的产值,只靠种地富起来是不可能的。依托城市,针对城市居民需求,利用农民自有的资源开展农家乐经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有效思路。
(一)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已是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资源开发和农民就业增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qb乡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强化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了排楼杨梅基地、杨家种业合作社、薛家蜜桃基地等一批小有规模的农家乐。目前,全乡共有农家乐5户,直接就业人员50人,年收入400余万元。
(二)主要特点
我乡农家乐主要有以下特点:
(1)消费水平不高。我县的综合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不高,多数农家乐采取低廉价格的经营策略来吸引消费者,通过“薄利多销”来支撑生意。根据调查,消费标准一般的为每人每次50至100元,主要用来满足游客带回家自己食用,高档的100至300元,游客买了摘下来的水果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
(2)消费人群广。多数消费者认为,农家乐是一种追求清静、亲和大自然的休闲方式。其消费人群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而且大多数是来自周边县的工薪阶层,退休中老年人前来消费的也不少,多数人到农家乐是喝茶打扑克搓麻将,品尝农家菜,摘水果。
(3)经营地域、季节性强。xx自然环境优美,地势起伏,错落有致,景观别致,距离县城只有13公里。县城居民在工作之余需要找一个幽静的环境放松一下,xx农家乐恰好就迎合了城市居民这种需求。多数农家乐属于户外活动,季节性较强,一般有效经营时间为三个多月,春天花开季节和秋天收获季节。
(二)存在的的不足
近年来,xx乡的新农村建设始终排名全县前列,目前已有30多个新农村点,这成为开发乡村游、建设农家乐的有效载体。但目前xx的农家乐发展还未能成为县域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总体看来,有五大瓶颈制约着我乡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1)发展未成规模。目前xx乡农家乐”发展较好的仅有6家,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且大多数只停留在“吃”上,对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没有放在重要位置,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心思不多。
(2)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主要靠“回头客”和口碑传播,主动借助中介组织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游客潜在的需求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很难转为强大的消费力。
(3)基础设施不全。目前,农家乐旅游大多是以农民投资为主体,投资能力有限,造成农家乐缺乏自身必要的配套设施,项目单一、滞后,急需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管理。
(4)市场定位不明。大部分农家乐旅游除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吃、喝、休息外,没有开发独特的如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趣等旅游项目,很难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
(5)发展规划缺乏。xx农家乐旅游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造成农家乐旅游特色不明。
受财政体制和农民收入水平影响,xx的农家乐的旅游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通过各方资源的最佳整合,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从而形成“政府引导、需求拉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格局,促进农家乐有序健康发展。
(一)“农家乐”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1)农家乐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农家乐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可持续发展又是生态旅游的必备条件,因此,农家乐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家乐是以环境优美的自然乡村为背景,在不影响农事,维持农耕和民俗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服务,为农民增收的一种可持续增长方式。
(2)农家乐的经营要加强管理,规范服务。要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树立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思想观念,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具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同时也要为农家乐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要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服务规范、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等等。注重规范发展、保证质量。计划在五年内推出完善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逐渐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健全档案,对新发展的农家乐经营户、特色村进行全面考核,把考核兑现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促进我乡农家乐项目的健康发展。
(3)加强宣传,增强品牌意识,扩大影响。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多种宣传手段并举。将农家乐特色点的项目,制作成宣传折页和宣传画册对外全面宣传推广;邀请新闻媒体,拍摄农家乐宣传片进行专题报道,扩大影响力。
(4)农家乐的发展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农家乐项目健康快速发展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农家乐旅游开发提供便利,帮助农民做好策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逐步改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一、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精农家乐品牌,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5)农家乐的活动要与乡村主题活动相结合。农家乐在乡村主题活动中作为提供餐饮、休闲等服务性活动的平台,因此,农家乐既要提供好后勤服务保障,又要有自己鲜明的主题活动。例如,可举办“当一天果农”、“当一天渔民”、清明踏青游、重阳节敬老活动等主题活动等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
(二)政府积极引导,加强监管
(1)建立组织保障发展。为保障农家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要为农家乐产业发展健全组织体系,成立农家乐项目领导小组作为统筹领导全乡农家乐项目,协调解决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乡新农村建设办,将新农村建设和农家乐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2)打造精品示范发展。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的村,比如排楼、薛家等村,推出“排楼杨梅”、“薛家蜜桃”、“qb钓鱼”等农家乐休闲精品线路,进一步强化示范发展作用。
(3)科学规划引导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农家乐的发展与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等资源,实现互促互动。根据新的变化形势,下一步还将按“一村一品”来促成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乡村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的两条主线的协调发展。
(4)政策扶持发展。在项目建设、发展方面为重点村提供资金保障、技术指导及人才培养等支持。一是简化审批程序。积极与工商、税务、卫生、消防、国土等职能部门协调,在审批“农家乐”建设项目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二是提供资金政策帮助。与农村信用社沟通,为经营户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支持。
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题目篇三
__镇位于__县西部,境内群山绵延,林木繁盛,溪流蜿蜒入境,风景秀美。尤其是双峰片,接天台华顶山东麓,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天然氧吧,适宜人们在旅游中放松身心,愉悦精神,回归自然。近年来,__镇农民在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自身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农家休闲旅游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农家乐”之路。
__镇农家乐发展主要以双峰片为主,分布在__、__、里__和__四村。自20__年至今,这四村有6户人家,20人经营“农家乐”,经营场所已达500多平方米。农家乐经营初具规模。为了使“农家乐”健康发展,20__年6月到10月,镇成校与农技服务中心对各经营户进行了经营方式、烹调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并在10月下旬组织他们到四明山实地考察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经营水平,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目前,__镇农家乐的主要客源是来自__、__、__等周边地区的客人,年游客量达到2万人次左右,经营利润5万余元。因这些游客大都是自带干粮为主,很少在“农家乐”场所就餐,故经营状况不甚理想,这些游客大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双峰游玩,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农村气息,体验农家生活。
(一)自然风光“原汁原味”
双峰风景明丽,林木繁茂,翠竹漫山,山中混交林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吧,空气纯净。境内有清水溪与混水溪,两条溪流相邻,泾渭分明,穿境而过。螺丝潭潭水清澈见底,清幽秀美。
(二)农家资源丰厚多样
“农家乐”以丰盛可口的农家菜吸引众多的游客。农家菜主要有笋干菜、马铃薯、山芋、家鸡、野味等。游客多来自城市,喜欢品尝这些“土生土长”的菜式。各经营户也注重在烹调方式上“出奇制胜”,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潜在市场十分可观
随着现代人对重返自然的渴求进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一步增强,随着交通的进一步便利,随着自驾游的进一步盛行,喜欢到山村体验农家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__离__、、__等城市的距离也较近,只要经营得当,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观光。
(一)经营不够规范,缺乏科学管理。营业执照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制约了农家乐的良性发展。经营者注重农家风味的特色,但人居环境和服务质量并没有跟上。经营者的组织及管理能力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作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在农家小院环境美化、服务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二)布局不够合理,缺乏准确规划。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农家乐总体规划还可以,但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分散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和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开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就着眼于在原有基础上经营,装修不够有特色,卫生设施也不够完善。
(三)资金准备不足,缺乏保障支持。农家乐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要求更多的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建设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农家乐经营场所都是由经营户自身居屋改建而来,本身投入有限,对高要求的建设资金显得有心无力。
(四)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效应。在吸引客源上,经营户往往是被动地进行宣传,如在经营场所前竖立招牌,向游客分发传单(名片)等。宣传方式不够新颖,不够吸引人,不够规范化,宣传范围也仅仅局限在各自的接待范围内。 “走出去”的意识不强,利用媒体、网络做大宣传,参加旅游节进行促销等要求还不明显,没有利用品牌产业带动发展。
(一)加强管理,强化对农家乐发展的服务。党委、政府要把农家乐生态游当作该镇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城建、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对这一产业进行把关、帮扶,发展好这一农村经济新亮点。
(二)以农为本,夯实农家乐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同时提高农民的经营组织技能,利用农家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的窗口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
(三)加大投入,建设农家乐发展的设施。一是要改善农家乐服务场所的环境,改变卫生状况,如清洁消毒设备要配齐,排污排水通道要通畅,服务人员要有必要的健康保障,要定期进行检查。二是要提高安全保障,要对老化的电路进行检修和改造,建设好必要的消防设施,拓宽道路,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扩大宣传,打造农家乐发展的品牌。通过各种媒体推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及相关“农家乐”系列品种,突出“健康、绿色、休闲”三大主题,进一步拓宽市场,扩大__镇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影响力。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其农耕文化、乡土气息、民俗风情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极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该镇的自然风光和乡土资源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布局,通过积极的投入和广泛的宣传,在近几年内,“农家乐”将可持续地发展起来。通过这一纽带,农村可以接受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农家乐将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题目篇四
1、地理条件
xx县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与泸州市之间,地理位置为北纬28ο22′20″~28ο56′45″、东经104ο57′40″~105ο14′33″,是川南地区交通网络的腹心地区。县城西面有“长江第一城”宜宾,北面紧邻“盐业之都”自贡,东面与酒乡泸州和古蔺毗邻,西南通珙县僰人悬棺,南面连接兴文石海洞乡,县域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已开发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是拥有川南“旅游四绝”(竹海、恐龙、悬棺和石林)的四川旅游南环线的重要节点。县城内可通过水陆两路与宜宾、泸州机场、隆—纳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连接,在半日内快速抵达成都、重庆等旅游中心城市。
xx属于四川盆地南缘丘陵低山区,以长江为界,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平均海拔为347米,南部平均海拔为619米。县城分为三个地貌区,即北部低丘平坝区、长江沿岸平坝台地区、南部丘陵低山区,又分平坝、台地、丘陵、低山四个类型。
xx属于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多偏北风,气候寒冷,降水少;夏多西风或偏南风,气候温和,降水集中。年平均气温18.1℃,降水量1127.8毫米,降水172天,日照1199.3小时。
县境内除长江北岸的利水河注入沱江外,其余河流均注入长江。长江横贯县境,流程全长45公里。境内溪流纵横,总长度507公里,河网密度0。55公里/平方公里,总径流量38087万立米。
2、资源条件
xx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重要区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1.7%,农作物品种280多种,果树有17科、33个品种、140个品系,野生植物资源有用材林品种32个,竹类58个品种。此外,还富有豹、鹿、野兔、野鸡、猫头鹰、中华鲟等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
与四川的其他农业县相比,xx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1903年,xx就开办了高等小学堂,开现代教育之先河。1931年4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重庆北碚迁来xx,以文庙为校址,在xx办学6年多,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中国戏剧的圣地”。1919年,xx竹工艺师蔡金山创作的竹簧工艺品,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优胜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xx的竹工艺品已达到7大类,上千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远销东南亚一带。xx县的民俗文化在川南地区尤为突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现出明清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特点,体现出中国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xx县旅游资源丰富,点多、面广、品位高。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1个(蜀南竹海中心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蜀南竹海自然保护区、仁和百竹海)、省级森林公园1个(青峰山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俗博物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xx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立剧专旧址、留耕镇油榨坪祠堂)。
3、现有景区景点
⑴夕佳山民俗博物馆
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巴蜀民间建筑化石”、"神州民间建筑精粹"。它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夕佳山民俗博物始建于明万历40年(1612年),完善于清代,历经300年,保存完整。其占地105亩多,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有房屋108间,为悬山穿斗式木质结构,深院高墙、飞檐黛瓦、古木参天。整个庄园选址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千人拱首”、“万山来朝”的原理,极为考究。民俗博物馆平面为组合四合院式,纵深三进,大门、正厅、后厅依次置于一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又各错落有致地置有三进厢房,整个布局形如一展翅欲飞的仙鹤停于一个古瓶上,意为“平(瓶)安鹤祥(翔)"。庄园东三进厢房,利用房屋建筑与天井的虚实相生,构成"纸、墨、笔、砚"图形,匠心独运。庄园的前后左右各置有池塘、后花园、西花园、东花园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互为呼应,保留了明清以来民间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上的装饰庄严肃穆、妙趣横生,在突出主要性建筑的前提下,趋于多样性变化。柱础、驼峰多绘有云水、莲花、几何图形等吉祥图案,屋脊头上翘并辅以磁片嵌花纹装饰。西面有园中园小景,园中有一株200多年的古黄桷兰,一株参入古榕树与一株高约10米的古棕树相加相抱,树根相连,暗寓"中(棕)庸(榕)之道"之意。庄园四周有近百亩300年前种植的桢楠林,常年有近万只白鹭栖息其间,为庄园的一大景观。
⑵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旧中国戏剧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抗战期间于1939年从重庆北碚迁至xx,以文庙为校址,并在此办学达六年之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余上沅、曹禺、吴祖光、吴晓帮、洪深、焦菊隐等在此执教,谢晋、张骏祥等大批戏剧和电影界的大师即在此学习成才。从1939年,剧专总共招生804人,其中有519人在xx上过学;剧专演出的剧目共241个,其中在xx就上演了144个,包括《雷雨》、《哈姆雷特》、《北京人》等著名话剧。由此xx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中国戏剧的圣地”。
⑶其他资源
xx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在川南地区各县中最为突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是川南农耕文化的缩影,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民间艺术和川南民俗具有独特的价值。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xx县城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立剧专旧址,以及蕴涵其中的“长江第一渡”的古渡文化、竹文化、戏剧文化等等,将其融合为一体,丰富了资源的内涵,实现了资源的最优整合。
xx县位于川南旅游环线的交汇点上,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为了促进县城旅游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形成共识,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蜀南竹海、夕佳山古民居两大金牌作用,坚持文化旅游相结合,以效益为中心,以蜀南竹海为龙头,以政府为保证”的旅游发展战略思想,投入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县域内的蜀南竹海景区已建设成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aaaa级景区。随着“蜀南竹海”品牌的逐渐建立,xx县旅游市场规模已逐渐扩大,旅游收入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县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据,从1990到2000的10年时间内,xx县共接待游客总量为139.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457亿元人民币。其中2000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全县gdp的6.2%,较大地拉动了县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xx旅游市场分析,xx作为旅游目的地,产品结构单一,客源市场规模小,年接待游客数量较低,游客的停留时间比较短,人均消费不高。同时客源市场相对狭小,主要是成都、重庆及本县、邻近县市的零散客人。
1、发展机遇
⑴四川省委省政府、宜宾市委市政府、xx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措施,为xx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⑵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圈迅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居民经济收入和带薪假期的增多,旅游市场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为xx县的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空间。
⑶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同时,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为人们的出游提供了方便。开发xx生态旅游,符合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⑷随着“蜀南竹海”品牌的逐渐建立,xx县旅游市场规模已逐渐扩大,可以充分利用蜀南竹海的客源市场,在此基础上创建出自己的特色,不断开辟自己客源市场。
2、外部压力
⑴旅游产品推陈出新。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新奇性、观赏性和知识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动态性。这就对xx旅游产品的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
⑵客源市场争夺激烈。
xx县四周紧邻的长宁、兴文、筠连、珙县等县,都十分重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区域竞争非常激烈。长宁县作为宜宾市的“后花园”,其发展势头非xx可比;兴文县石海洞乡、珙县僰人悬棺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对xx旅游市场的形象宣传带来极大的压力。
⑶开发资金筹措困难。
xx旅游开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xx县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势难承受,招商引资的任务十分繁重。
3、自身条件
优势
⑴良好的区位条件。“夕佳山民俗文化风情园”位于xx县城xx镇东南20公里处的夕佳山乡坝上村,四周水陆交通发达,可进入性强,是川南旅游环线的重要接点。
⑵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夕佳山民俗文化风情园”是以夕佳山民俗博物馆为核心建设起来的,同时还利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戏剧文化、风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组合性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还注重了动静结合、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
⑶xx县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劣势
⑴区域旅游开发决定了xx旅游开发必须与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洞乡等景区景点串联,形成旅游环线,这固然可以“借光”,但也极易湮没在这些著名景区的光环中,不易打造成为终极旅游目的地。
⑵没有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形象。xx旅游的对外形象还远远没有树立起来,缺乏消费者明确的认同。
⑶基础设施设备差,接待能力弱。从目前情况来看,整个xx县城内的住宿、医疗、通讯、环卫、交通等条件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这对xx县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⑷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是建立在良好素质的人力资源基础上的,由此对景区的管理、经营、营销和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xx县旅游开发建设,应通过对旅游产品的设计,树立起特色鲜明的旅游地形象,以求与周围的竞争对手相区别开来,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挖掘一些旅游资源的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和基本条件,带动整个xx旅游业的发展。唯有如此,xx旅游产业才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蜀南竹海东景区划归景区管理局统一经营,xx县的旅游产业几成一片空白,必须从头再来。如果要想从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开发的思路入手,以现在的情况看,不说完全不可能,至少也非常困难。要发展xx的旅游业,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休闲度假旅游业作为当今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的行业。我国休闲旅游业在经历以观光为目的的初级发展阶段后,休闲度假式旅游及其它商业性旅游将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休闲度假产业真正进入“掘金时代”。
随着我国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清明、中秋、重阳、双休日等假日大幅度延长及国民休闲意识的增强,xx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且潜力巨大。乡村休闲度假、风景旅游地度假、双休日及假期休闲度假、运动健康休闲度假、驾车休闲度假、家庭交友休闲度假等丰富多彩的休闲度假形式正在逐渐为中国百姓所接受,也为xx县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xx县应着力加强生态保护,积极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分步实施,分头进行,最终在全县范围内形成遍地开花的态势,从而提升知名度,创造规模效益。
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题目篇五
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xx镇深入挖掘整合镇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和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黄金旅游景区。
(一)高起点规划。定位于黄河三角洲旅游圈中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据我镇东临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北承东营区六户镇生态观光旅游区,南接孙武湖度假区的实际,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聘请了青岛同创设计院和东营新汇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xx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位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南部、长10公里的溢洪河观光路打造溢洪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综合分析观光路各功能分区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在观光路西侧规划迎宾景门入口区,在入口处设置景门和“五谷丰登”小型广场;利用唐王东征典故,突出地方历史文化,规划唐王撷果采摘区,主要包括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两个采摘园区;依托我镇“赛夷”水产品品牌,发挥水产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王道养殖垂钓区和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即赛夷垂钓休闲区;在济青河王道闸处,经营农家特色小吃,规划建设田园牧歌餐饮区;在田园牧歌餐饮区附近打造一个民俗特色村,规划“私属菜园”,建设农耕劳作体验区;在观光路适当地段建设文化长廊,打造xx人文展示区共六大景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44.9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溢洪河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2.9万株,种植蜀葵2.5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景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90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唐王撷果采摘区(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与孙子文化节同期举办第三届冬枣采摘节。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5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3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5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10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赛夷垂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亚东星海水产品开发公司、鑫马远洋捕捞公司等镇域内海产品经营企业,王道养殖区内黄河口甲鱼养殖项目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为建成“赛夷”海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周边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筹划之中。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xx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镇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xx镇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我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我镇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我镇在县人民政府网、《广饶大众》、《xx时报》等多种媒体发布招商信息;同时,县旅游局将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编入《山东省广饶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我镇在广青路、青垦路十字路口处,安装了冬枣采摘园和休闲观光工程景区旅游指示牌;筹备举办了休闲观光项目洽谈会,就有关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进行推介和引进。
一是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发展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是布局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镇的观光农业项目总体规模狭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场相对狭小的局面。
三是旅游景区市场季节波动性
较大。由于我镇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会由于游客太过集中,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将造成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枣、苹果采摘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推介我镇休闲观光工程。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外,建议由各级主管旅游部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在更高层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们还将更新镇域内显要位置的大型广告宣传牌,更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吸引更多商家前来投资建设。同时,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帮助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会入股,弥补投资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比较外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结合我镇实际,继续搞好项目区道路、绿化、保洁、照明等基础性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构筑起针对东营东城、油田基地的都市近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总体框架,搭建起良好的服务载体,以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不断拓展项目的内涵与外延,从客流量上进一步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努力形成项目聚集效应,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并扩大乡村游半径。
三是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旺季。针对冬枣、苹果采摘园旅游旺季时间短、果农受益相对有限的弊端,我镇在现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冬暖式大棚、普通大棚和大田冬枣三种种植模式,形成了早熟、正熟和晚熟的梯次采摘链条,大大延长了采摘期;千亩苹果园在现有国光、红富士等品种基础上,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同品种成熟期衔接,延伸采摘旺季。同时,我镇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采摘、购物、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要注重深入挖掘外延项目,如特色文化习俗、历史特色建筑、手工艺品等,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题目篇六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并把其作为全省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重点,加快发展。为摸清北京休闲旅游发展状况和有效借鉴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制定提出我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和举措,按照省政府领导要求,省旅游局吕力副巡视员带领规划、法规两处于9月8日至12日赴北京专题就京郊休闲旅游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与北京市旅游局以及昌平、怀柔、平谷等区旅游局进行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部分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在河北驻京旅游咨询中心召集北京部分自驾车俱乐部和旅游媒体负责人就河北休闲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和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自然孕育了北京郊区风光旖旎的秀山丽水。近年来,北京郊区县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坚持多方参与、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开发建设以乡村民俗、会议会展、温泉养生和自然生态等为主题的多类型休闲旅游产品,京郊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2007年房山、通州、顺义、门头沟、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10个郊区县共接待游客667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分别占北京全市的45%和5%。
一是注重规划引导。北京先后制定实施了《“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和《郊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休闲度假、现代娱乐、商务和会展旅游产品,把北京郊区建设成为本市居民和周边地区度假者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发展双休日旅游和黄金周旅游的重要基地,成为连接周边热点旅游区点的重要通道。北京郊区旅游,近十年年来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已经构筑了“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休闲空间体系和“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内容与特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北京郊区旅游正在向“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方向发展。目前,北京正全力抓好沟带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每条沟带长度至少是50公里,或者面积是200平方公里。去年已完成13条沟带的规划,今年又打造13条沟带区,2009年再打造十几条沟带的规划,通过三年努力完成30多条沟带产品布局。
二是注重管理创新。北京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和《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住宿业服务质量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同时在全市各区县都建设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和运营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是京郊休闲旅游的主体,北京提出要加快乡村旅游升级步伐,实现由农家乐向乡村旅游、由乡村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北京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比如,在过去农家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乡村旅游,提出了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生态渔村、国际驿站、采摘篱园、山水人家等8种新型旅游业态。目前,这八个业态已形成标准,使乡村旅游在品牌提升、质量提升、档次提升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年,北京还拿出30个市级民俗村请专业机构、专家进行创意策划,主要体现一村一品。北京还尝试采用管理顾问模式通过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市级民俗村,第一实现规模经营,第二实现品牌集约化。主要选择了三种模式,即整体开发模式、委托经营模式和管理顾问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选择三家民俗村进行试点,下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三是注重文化挖掘。北京提出旅游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今后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文化上,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潜力,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动力。北京在推动旅游文化建设上,主要做到两个支撑,一个是智力支撑,就是通过挖掘、收集、整理、筛选,进行创意、策划、整合、修饰,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推到旅游消费者面前;另一个是科技支撑,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想象力,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得到深度体验和深度感悟,使文化融入游客的体验与感悟之中。比如,北京在许多旅游度假设施的策划设计中,有机地把皇家建筑风格以及四合院民居等结构布局融入其中。北京昌平的九华山庄、朝阳区的蟹岛度假中心既有高档次的星级楼房,也有普通民居风格的四合院落,还有体现皇家气概的王府大院,身处其中,既是生活的享受,也是精神的体验。怀柔桥梓镇挖掘引用《尚书大传》里以“桥梓”比喻父子的概念,延伸出桥梓代表的就是和谐,桥梓镇就是一个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充分协调,适合人类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用这样的理念来宣传桥梓整体形象。同时,北京也把文化建设体现在旅游宣传之中,形成了北京风情舞动世界、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三大旅游品牌,打造了梨园剧场、北京之夜、功夫传奇、金面王朝等旅游演艺项目,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宣传了北京旅游,提升了北京旅游形象。
四是注重环境打造。北京非常重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及旅游道路环境建设,提出“环境是资源、环境是形象、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核心竞争力”,下大力改善旅游环境。仅去年,市政府就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完成60个主要景区1.4万块多语种说明牌、标识牌,近150块道路指示牌的建设,在35个重点景区设置多语种导游机8000多台;19家景区新增停车位5600个,完成改造和建设双语标识牌5500块。通过多年发展,北京郊区旅游建设管理,特别是旅游的服务设施大为改进,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可以说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是景点,某一条溪流、某一片森林,都能见到很多游客在游览、郊游、喝茶或聊天。今年北京市旅游局有一个比较大的举动,印制了80万册京郊旅游手册,免费向市民发放,在北京各个旅游咨询点,市民朋友凭身份证都可以领到这个册子。郊区旅游手册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京郊旅游的精品线路以及一系列到郊区、到野外、到自然去体会、感受休闲旅游的'一系列产品,非常齐全。北京还组织开展了郊区旅游进社区活动,使城乡旅游者互相结对子,今年共有13个开展乡村旅游的区县和城八区结对子,实现了城乡旅游互动。加强政策支持,也是北京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北京昌平区每年都对重点旅游企业实行税金返还,去年仅九华山庄一家就返还税金600多万元。
在与北京市及部分区县旅游局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北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大概是25%,第三产业70%。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服务业正在成为北京的主导方向。旅游在北京的产业结构里占了10%左右,基本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8%)的一倍。特别是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的周边休闲旅游始终保持着一个较好、较快的增长势头。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北京经济实力雄厚,市民购买力强劲,人均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增速位于京、津、沪、穗、渝五城市之首。北京市民完全具备了旅游消费的经济实力,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继住房、汽车、通讯消费之后个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北京拥有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旅游市场。除北京市民外,北京每年都有几
百万以读书、出差、探亲等多种形式构成的流动人口,并且都有在京出游的愿望。三是北京学生客源潜力巨大。北京有70多所高校、2000多所中小学校、1400多所幼儿园,在校生达200余万人。学生群体旅游意识强烈,尤其是大学生和留学生在周末出游率很高,而中小学生在寒暑假也是出游的重要群体。四是北京拥有众多国家机关、经济团体、国际机构,还拥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尤其是许多跨国企业在京也都设有办事处和经济研发、管理机构。这些都孕育着旅游业的重大商机。五是北京拥有500多家大型旅行社,这些旅行社是组织接待外地旅游团的重要单位,也是组织部分散客在北京旅游的主要力量。六是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巨大。目前,北京机动车已达350万辆,平均每5名城市居民就拥有1辆机动车,私家车所占比例超过80%。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长,自驾车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出游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中短途旅游。唐楷市场调查公司开展的“北京市民五一出游意愿”专项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56.9%)的北京市民选择自助游或者自驾车游。
根据绿维创景所作的北京休闲市场调查显示,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度假,近1/3的市民愿意在双休日到郊区旅游,其中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有超过2/3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进行郊游,其中30%每年郊游3次以上。在北京市区的调查中,32.6% 的被访者每周或经常到郊区旅游,而在怀柔各景区所做的调查中,44%的被访者回答经常到郊区旅游。该调查显示,北京市民郊区出游行为有以下特征:
一是最喜欢去或旅游次数最多的区域,在北京的8个远郊区和2个县中,首位是怀柔,占37.4%;其次为密云,占20.7%,两者之和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对怀柔最大旅游特色的调查中,被访者中选择自然生态的最多,占59.3%,选长城的18.3%,选水资源的15.1%,选宗教文化的3.3%,选重大节庆活动的1.2%,选其他的2.8%。可以看出人们多数喜欢怀柔,而喜欢怀柔的原因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
二是让游客最满意或最具吸引力的因素,37.4%的被访者回答是景点本身的吸引力,23.1%的被访者回答是个人偏好,21.4%的被访者回答时间更好安排,12.3%的被访者回答费用更便宜。说明景点本身的吸引力在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方面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力,其次为个人偏好和时间的适宜性。旅游地的吸引力和个人爱好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更偏向于一种经历的品质,一种个性的选择,而非廉价的消遣。
三是每次京郊旅游的平均花费,300—500元的消费人数最多,占到42.2%,其次为100—300元,占26.2%,500—1000元占21.2%,1000元以上占5.8%,100元以下占4.6%。
四是对于京郊旅游车程选择,回答1—2小时的人最多,占 57.2%,其次为半小时到1小时,占18.7%,2—3小时占17.1%,3小时以上占4.9%,半小时内占2.1%。北京市民大多接受1到2个小时的车程,能够离开日常居住地而又不会因长距离行程而感到疲倦或耽误游览休闲。 五是在出游方式上,选择和朋友一起出游的人数最多,占48.5%;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的其次,占42.3%;选择单独出游以及和同事一起出游的分别占4.6%和4.5%。从年龄特征上看,年轻人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出游,年长者更喜欢和家人一起出游。
六是对选择旅游景点时最看重的因素,被访者中57.5%的人回答自然风景,13.0%的人回答交通便利,9.4%的人回答服务态度,7.9%的人回答文化氛围,5.2%的人回答娱乐设施,3.9%的人回答价格,3.1%的人回答接待设施。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然风景,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希望远离城市喧嚣,更加偏爱和渴望亲近的还是自然山水;交通排在第二,说明人们对出游距离和
出游的便利性比较在意;服务态度排第三说明北京市民对旅游地的旅游从业者素质有所要求。 七是北京市民更喜欢的旅游项目类型,对休闲度假类项目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例最高,达78%;接下来分别是生态环境类48.3%,文化古迹类17.4%,探险拓展类14.0%,农业观光类13.8%,娱乐项目类13.4%,体育竞技类8.6%,节庆活动类5.5%,旅游房地产类2.1%,会议会展类2.0%。可见,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最受北京市民青睐。
有关机构开展的游客最不满意因素调查显示,管理水平差为22.5%,排第一,接下来依次是旅游接待19.2%,交通16.8%,景点品位与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通常表现为景点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旅游接待差主要是在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上的缺陷;交通主要是景点离城区的距离以及景点的可进入性;景点品位与特色主要是景点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是缺少旅游专业人士从事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生态环境脆弱是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我们考察组在与北京自驾车俱乐部座谈征求对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时,他们也提出河北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差、服务不到位、建设标准不规范、市场秩序有些乱,他们过去在白洋淀遇到“黑导”,令人反感,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够,像北京周边易水湖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俱乐部不知道。这些问题,需要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中高度注意并积极抓紧改进和完善。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更加充满信心,但也深感到京郊旅游对河北环京津旅游的挑战,对此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一要错位发展。针对北京没有海洋和草原的资源类型短缺特点,以及在北京发展受到限制的现代旅游项目,坚持与北京实现错位发展,在我省加快建设海滨海岛、森林草原度假设施以及滑雪、狩猎、赛车等时尚休闲项目。据国内最大的生活搜索引擎爱帮网的监控数据,今年南北戴河仍是最受北京市民关注的旅游胜地,其访问量比起去年有小幅增长,约为12%。二要衔接发展。针对北京区域休闲资源单一、不配套的特点,坚持与北京实现衔接发展,重点在我省与北京毗邻地区,特别是共享山水资源等旅游节点地区,发展比较优势休闲项目,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互相联动,实现北京旅游到我省的有效延伸,形成与北京旅游的一体化格局。三要超前发展。针对北京休闲资源供给相对有限而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点,发挥我省森林绿地广阔、资源类型齐全、民俗风情多彩的优势,坚持与北京实现超越发展,他无我有、他有我优,重点在我省发展乡村民俗、会议会展、体育健身、养生休疗等专项旅游。
二是创新营销方式。要选准市场目标群,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面向自驾车旅游,需要加快建立完善自驾车野外露营基地、停车场、交通路标等自驾车旅游必需的硬件设施,推出适合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还要加强与各大汽车俱乐部沟通合作,加大在自驾车俱乐部网站、北京广播交通台等媒体的宣传。面向北京普通市民群体,需要推动河北旅游宣传进入各社区网站,直接面对市民开展入社区、入户宣传。面向学生、国内外驻京机构等单位群体,需要推出拓展、登山、郊游等更多适合群体性的运动型旅游项目,并通过结对子、建立定点基地以及适当的折扣政策,来推动形成较为固定的客源渠道。唐楷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北京市民了解旅游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37.9%)和朋友介绍(36.6%),所以要特别注重网络宣传和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要加快建立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专题网页或网站,推出环京津休闲旅游目的地地理信息系统,同时要通过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促进游客返程后的正面宣传,以带来更多潜在游客。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北京平谷雕窝村的金河农家院主要就是靠信誉吸引
回头客、靠老客户的口碑宣传带来新客户,一年内一个小小的农家院仅烤羊就销售800多只。 三是加大规划的落实力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了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设重点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宣传手段创新和主要的推动举措,全面、准确地落实好规划,对于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至关重要。一要分清层次、突出重点,研究制定全省休闲旅游发展分阶段、分地区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案。要遴选重点,找准发展成本最低、效益最明显的关键部位,近期最需要把我省与北京相邻的具有共享旅游资源的节点地区(如,野三坡—十渡等)首先发展起来,实现北京旅游向我省的延伸和拓展。对已初具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要提档升级,不断挖掘内涵,使其成为休闲旅游带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并形成聚集效应。二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旅游交通。需要与交通部门加强沟通,抓紧制定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交通专项规划(包括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同时,全省要在文明村镇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发展等事业中,充分考虑休闲旅游重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三要加强休闲旅游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从行业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研究制定政策,鼓励休闲旅游发展较发达城镇,特别是四大休闲旅游城市和19个特色县(市),创建国家级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强县。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形成包括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交通、游览等领域的服务标准化体系,并制定和推行休闲旅游绿色标准体系。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京郊和我省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以及对地方和企业发展休闲旅游的激励措施。我省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优惠措施,在土地、税收、金融、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等多个方面加大扶持。可借鉴北京的相关经验,制定和实施税收返还、土地租用等政策,将财政资金支持,变补助为奖励。同时,在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建议全省遴选10个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区域核心休闲旅游项目,集中力量加大支持,3年内在全省打造10个全国性的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政府需要策划组织系列休闲旅游活动,营造河北休闲旅游大省的氛围。建议在推动实施“环京津休闲旅游周”的同时,组织举办系列休闲旅游论坛,围绕海滨海岛、森林草原、冰雪温泉、狩猎、马术等不同休闲业态,每年开展主题休闲旅游研讨,培育和形成河北休闲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