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保障。在总结中,我们要注重结论的概括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能够直接得到实际效益。不同范文中的观点和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总结和概括。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悦气氛,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充满了祝福的气氛,就是大年三十晚上母亲忙前忙后做的一顿饺子……这,就叫年味。
“律转鸿运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今年刚进年关,那浓浓的年味便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家往年的过年,无非就是回到乡下老家与亲朋好友们吃顿年夜饭,看看每年必看的春晚罢了,这样的过年让我感到十分乏味,少了年的味道。如今信息发达,不出远门便能体会到不同的年味,虽说我们南方人不吃饺子,但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母亲终于同意买上几斤面皮,十几斤肉和些许芹菜蘑菇之类的菜蔬,一家人动手开始包饺子。
母亲一把包饺子的材料买来,我变忙前忙后地帮母亲把肉、菜用机器嚼碎,倒上油盐醋等一大堆作料,费尽心思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它们搅拌均匀。好不容易弄好了,看了以下表,竟花了三四个小时!
开始包饺子了,年的味道也渐渐浓了起来,弥漫在面皮和饺子馅上。只见母亲把一团馅放在面皮上,两手轻巧一挤,一捏,一按,一个精巧好看的饺子就呈现在眼前。我便依葫芦画瓢似的学母亲的方法包起来。我以前也曾包过饺子,但总显得不尽如人意,这次也不例外,学着母亲那样一挤,馅的汤水就溅了出来,宣告着我的第一个饺子的失败。这时父亲也加入了,虽说他平时有些马虎大意,“不拘小节”,可包起饺子来一点也不含糊,或许是继承了爷爷的厨师基因,一手抄起面皮,一手盛起饺子馅,三下五除二就成了一个结实耐看的饺子。只留下我一个人在那儿干瞪眼。
我便赌气不干了,跑回房间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翻看了起来,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一翻开书,上面竟赫然写着几个字――“教你包饺子”,我一下子来了兴致,一边看着书上介绍的方法,一边在脑子里模拟包饺子的画面。忽然我灵光一闪,便兴奋地回到餐桌旁,一手拿起面皮,一手盛起饺子馅,双手先将皮对着,两边捏平,上下再捏出些许花纹,这样一个饺子就出现在我手中了。
我兴奋极了,并自信我能轻松地把饺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了。饺子越包多越多,年的味道也在我手中越来越浓,好一会儿我做的数十个饺子就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父母面前,我还一面得意地笑着,忽然我发现父母的表情貌似不太正常,似笑非笑的,忽然就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怎么了?”我不解地问道。“你看看你自己包的饺子吧!”母亲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动了一个饺子,顿时饺子里的汤水溢了出来。原来是饺子的两端有两个小洞没有整平,我气急败坏地将其他饺子捏好,可不管怎样,左边的漏洞捏好了,汤水便从右边流出了,先捏右边呢,结果则反之。最终我只好每个饺子都再包上一层面皮,以致让它们在蒸煮时不会皮馅分家。
与无奈之下我只好请教父母,最终在父母手把手地教导下,以及凭借我的聪明才智,终于摸索了一套属于我自己的办法:先捏好面皮的一端,再放入馅,接着再从上到下一点一点地将饺子整合,这样,一个饺子就完美地出现了!就在这时,年的味道充斥了我们心间,两代人手把手的技艺传承,带着浓浓的年味把我们一家三口的心紧紧挤在一起。
……。
年味,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闻不到的。它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就像我包饺子一样,在享受北方异域过年习俗的同时,收获了快乐,收货了亲情,在心里包出了年的味道。
清冷的`秋风送走了炎炎的夏日,但它好像又舍不得似的,与秋风争风吃醋。本是秋的时代,但天上经常会悬挂着一个大太阳,晒得人们脸蛋红扑扑的,秋风为了给人们解热,它会毫不留情地划过你的的脸。
有着萧瑟秋风的季节也正是各种美食上市的季节,比如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又或者是香气四溢的糖炒栗子。但我最喜爱的莫过于是又酸又甜的糖葫芦了。
太阳公公已慢慢地向西边斜去,为天空披上了彩色的绸缎。学校对面,有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我每到这个季节便会去买糖葫芦。卖糖葫芦的小贩经常会戴着一顶帽子,夕阳把他的影子倒映在地上,拉得很长。可奇怪的是,我每次去买糖葫芦时都看不清他的脸。他每天都会举着一根长竹竿站在那儿,在竹竿上有一块很大的塑料泡,在泡沫上插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糖葫芦。有菠萝的,草莓的,橘子的但我最喜欢的,也是最传统的山楂。
糖葫芦是由几个山楂或者水果串在一根竹签上的。一个糖葫芦上大概有七个到九个山楂。糖葫芦,顾名思义,就是外面有一层糖。在光的照耀下,那层糖显得晶莹剔透,像是在上面镶了一层水晶一般。糖的外围还包着一层半透明的糯米纸,脆脆的。可能是怕把糖葫芦弄脏,在糯米纸外又套了一层薄膜,薄的就像清晨在窗上的水汽一样,一碰就不见了。实际上这薄膜的韧性不是一般的好,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那层薄膜撕掉。
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先进入口中的是糯米纸,还没等我好好去品尝它,它就已经消失不见了,真正的入口即化。随后是甜到掉牙的糖层,甜得感觉整个舌头上都覆盖了一层糖。幸好山楂及时赶到,抑制住了这股甜,却又留了一丝甜的气息,又酸又甜。吃后回味无穷,真是味蕾的一大享受啊!
每当我吃糖葫芦时,都会想起那个在夕阳下的身影,站在那儿,举着一个插满糖葫芦的竹竿,吆喝着卖糖葫芦喽,卖糖葫芦喽!
糖葫芦的美味实在令我难以忘怀,它的味道,它的样子,它的种种都是我对秋天味道的回忆。
汤琪的这个年是从一起“放鸽子”事件起头的,说好来杭州玩的朋友爽约了。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爽约或许是上天给他新春礼物的引子。正因为爽约,这位不得不留在杭州过年的摄影师从年三十到昨天,为三个家庭留下了新春的合影。
汤琪用镜头告诉大家:这个年,实在是过得太温馨了。
年二十九(2月12日),北京的朋友抱歉地打电话给阿汤,说是过年临时有事,就不来杭州玩了。“我是舟山人,原本是要回家过年的,为了这个朋友,才决定留在杭州的。说实话,接到这个电话,心里很失落,不知道这个春节该怎么打发。”
阿汤在qq上百无聊赖地打牌,突然一个熟识的网友问他:愿不愿意年三十到自己外公家来拍组家庭合影?正愁自己年夜饭要自斟自饮的他马上答应了。
“这位姓李的老人家80多岁了,住在大学路,一进门,我的镜头马上就举起来了。”阿汤看到老人的外孙女正给老人拜年,手里是一套按摩仪,外孙女一片片地把按摩片贴到老人身上。
在阿汤的镜头里,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从德清赶回家来的小女儿则给老人带了一捆青菜回来,这都是小女儿亲手种的。烧年夜饭的是家中的“80后”,一碗热气腾腾的'油焖笋,一盘炒青豆……小伙子边烧还边嘀咕:“今天盐要少放点,爷爷怕吃咸的。”
阿汤突然很感动。
大年初一大清早,阿汤在西湖边拍雪景,在断桥上他的镜头对准了一个穿红色羽绒衣的小姑娘。孩子或许是害怕了,跑过去抱住了妈妈的腿。“呵呵,索性你给我们全家照一张吧。”妈妈很大方,拉了拉身边的老公。
“这一家妈妈在北京工作,爸爸是杭州的,平时一家人聚少离多,但今年妈妈要调到杭州来了,他们脸上那笑……”阿汤不停地按着快门。临走,一家人给阿汤留了电邮地址,让他一定要把照片发过去。
昨天上午,阿汤来到杭州河坊街上采风。一对老夫妻闯入了他的镜头。两老的独子年初二就上班了,他们穿着儿子给他们买的新衣服来逛街。阿姨很潮,对着镜头做了一个mtv《nobody》的手势。
“从不知道拍家庭照是这么温暖,他们的幸福真是会感染人的。”阿汤说,经过这三天,发现拍家庭照是条路子,所以想搞个家庭摄影专题。他给身边的朋友打了一圈电话,问问大家的想法,立刻有朋友响应了他的点子――要陪妈妈去趟西塘,让阿汤来拍一拍。
今天是那么的喜庆,整个城市都浸在红色里。人们穿上了红衣服;房间贴上了红对联;路灯上、树梢上、广场上挂满了星星点点灯笼……到处都弥漫着年的味道。年味是许多味道混杂起来的,有烟花的火药味,有对联的墨香味,有年夜饭的香味,更有家人的亲情味。
点燃引火线,随着火星的推移,烟花也从管中涌出,在半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在空中绽开来,把自己昙花一现的美丽色彩展现给了我们,最后化成尘埃,烟花为年又添了一分年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到过年,家里的“换符”任务就交到了我头上,一大叠红纸铺满了书桌,我伸了伸懒腰,端来文房四宝,深吸了一口带墨香的空气,大显身手的时刻到啦!各种字体,各种类型的作品诞生了,有斗方,有对联,有横批。把它们贴在门前屋外,看见就有一种自豪感,对联为年添了一分年味。
夜幕降临,厨房里飘出了阵阵诱人的菜香味,不一会儿,年夜饭必摆八道菜全上齐了:一:年年有“鱼”、二:大“鸡”大利、三:寓意“生菜”、四:长长“韭韭”、五:“芹”劳“芹”快、六:年年“糕”升、七:“牛”气冲天、八:“团团”圆圆。每道菜都色香味俱全,在灯的照耀下闪着油光,我早已垂涎三尺了,人来齐了,我也大饱了口福。
饭后,一家人坐在沙发上,长辈们品着茶侃侃而谈,爸爸妈妈刷着抖音,叔叔阿姨们围在桌边打着牌。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一家人团团圆圆,年夜饭和家人的亲情更是为年添上了年味。
烟花的味道,对联的味道,年夜饭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年的味道。年味就是这五味杂陈的味道。
七年级的我们,又增长一岁。岁月如梭,一年中我们尝过酸甜苦辣咸。让我们打开成长的调味罐,品尝七年级的味道吧!
友谊如清风,驱散我心中的忧愁;友谊如高山,保护我幼小的心灵;友谊如帆船,载着我乘风破浪。友谊比珍珠还金贵,友谊比翡翠还闪亮。友谊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忆当初,第二次月考考砸,望着成绩单眼睛发酸,这时,我的同学——筱雨带我去后花园散心。天似乎也与我们作对,竟下起了小雨。此时此景,竟没有一人高兴起来。筱雨发话了,不如我们玩个游戏看谁先哭。听这话,突然没有想哭的感觉。我们想起老师说过不开心上操场喊几声。喊完后心情竟舒畅了。筱雨,谢你伴我。
请伸出你的友谊之手,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真心体验友谊,真心感觉友谊,让友谊之花处处盛开。我坚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灿烂。
在一次英语考试,我没考好,觉得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老师。本以为肯定会遭到批评,上课前我先老师认错,没想到老师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问我哪错了,用手抚摸我的后背,我含泪告诉她错误的原因。
在人生的旅途上,是您为我点燃希望的光芒,是您给我插上理想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感谢您,老师。
说到七年级的滋味,我百感交集。这只是其中一二,下次再述。
——题记。
记忆中,儿时的端午,都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的家在一个山沟沟里,小山村里的孩子都盼望着过节,因为节日总是充满香甜的。那个时候,孩子们总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心里是止不住的高兴。我自然也不例外,期盼着端午的到来。
今日如往常一样,天蒙蒙亮,鸟儿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奶奶也一早就去了相隔几里的集市上,照奶奶的话来说,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她这是提前去“抢购”呢。这个时候,我总站在门前,等着奶奶“得胜”归来。
不久,奶奶拿来粽叶和红绳,我搬来板凳,就坐在院中与奶奶包起粽子来。奶奶微颤的双手一抖一抖的,半天才包好了一个粽子,而我动作却是极其娴熟。将粽叶一拧,在倒锥形的粽叶里放个红枣,再放几勺米,裹一层粽子,最后缠上红绳,动作一气呵成,显然,当年那个笨拙的女孩已经不在了,如今比起奶奶竟是好上许多。
奶奶摇了摇头,笑着对我说:“我去烧水,一会儿啊,咱们就有粽子吃啦!”我连忙拉住奶奶,说:“奶奶,我来吧。”奶奶一怔,喃喃地说:“孩子长大了啊,我是真老了。”我听到,忙说:“不是的,奶奶身子还硬朗着呢,才不会老。”说着,我松开了手,任由奶奶去烧火,煮水。
闻着蒸笼里散发的缕缕清香,我不禁再次发问,端午,真的是香甜的吗?
哪里是呢,明明就是沧桑,心酸,苦涩的啊……。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美食:麻鸭、土面、黄花菜、菜饭……它们的味道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味道,都令人回味无穷,但我最怀念的还是缙云烧饼了。
先将面与水和实,将捏下一小段揉圆,用手一压,再用擀面杖来回压平。把面皮放在手掌上,另一只手先抓一大把肉放在面皮上,再在上在撒一些梅干菜和葱,不得撒太多。再用手把它捂成环状,另一只手捏着面皮边缘与其它边缘粘在一起,一扭,一按,再撒上些芝麻,刷上点糖油,一个完整的烧饼就做好了。
烤烧饼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却需要实功夫的任务。先把几块黑煤放入桶底点着,火不能太小,不然烧饼会不脆不香;火也不能太旺,不然烧饭易焦不易熟。再用凉开水润一下手,把烧饼放在湿手上,借手将烧饼送入桶内,在桶壁上轻轻一按。但烧饼贴的位置十分讲究:不能贴太下面,不然烤好时面上全是灰,不能贴太上面,因为上面温度不高,并且外面的风易吹到,使面变硬不香。
过了大概五分钟,烧饼就熟了。我轻轻拿起烧饼,用嘴一咬,滚烫的肉汤溢出来,流入我的嘴巴,流入我的心里,肉香在我的舌根酝酿回荡;葱汁和在了肉里,散发出阵阵浓郁的葱香,飘入我的鼻子,飘入我的心田;内、葱、梅干菜和起来,像一支交响曲,和成飘香四溢的味道,奏出独一无二的篇章。
这就是我最怀念的家乡的味道,它反映了我们的习俗与特征,体现了我们独特的风情。我永不能忘却这家乡的味道,这浓郁的乡情。
家乡的味道没有山珍海味的材料,没有精美无比的外表,也许它平淡无奇,但它一定是不一样的。
快过年了,收拾好家,准备好行李,向着九江德安的老家,出发!
正午12时,所有的人准时到齐了。圆圆的大桌子前,老一辈的太奶奶、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四爷爷、小爷爷和姑婆坐在桌前,年轻的舅舅阿姨们和我们这些孩子都站着,围着桌子,捧着碗。长辈们一动筷子,午饭就正式开始吃了。好丰盛的食物啊!有散发着浓香的烧鸭,有配着浓郁鲜味的鸡汤,有又甜有香的糖醋排骨,还有一道道清粥小菜,美味的午餐引诱着我的味蕾。家乡的味道,真香!
吃过了午饭,孩子们躲进了房间,玩起了游戏。大人们就团团围坐在烧着炭火的大铁盆旁,烤着火,唠着嗑。老人们也在,他们聊起了他们的年轻时候,忆起了太奶奶那辈的不容易,谈到了养育我们后辈的艰辛。气氛有些凝重,空气中酸酸的,有些人流下感动的泪。家乡的味道,有些酸啊!
老人们坐了一会儿,便离开了,接着是年轻人天地!舅舅们散开刚刚感伤的情绪,哄得闹开了。先是聊着,再是互相调侃着,最后打起了牌。笑声从房间里溢出去,有着说不出的欢乐,气氛中透着开心,这个年,真有意思!
吃过了年夜饭,大街小巷亮起了烟火,我们这些孩子们抱着大大小小的烟花爆竹也冲出了门,到处都可以听到我们快乐的大吼声。广场上,耀眼的光忽的冲上了夜空,璀璨的烟火划过了明净的天空,在天边盛放出一朵又一朵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儿。好美啊!路边有老人推着车卖着棉花糖,蓬松的的糖被我撕扯得一丝儿,一丝儿,那甜甜的糖带着一股甜甜的暖流流进了我的心扉,温暖着我被冷风吹得微颤的身体。家乡的味道,甜甜的!
年很快就过了,就到了元宵节。元宵节刚过完没几天,噩耗便传了过来,太奶奶与世长辞了。所有人风尘仆仆的赶到家乡,可那个慈祥的老人再也不在了,留下的,只有躺在床上的冰冷身体。四世同堂的场面我再也看不到的,再看到,也没了她。那个原本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屋子里,哭声震天动地。那种苦涩的感觉,从心底蔓延至全身,嘴里,也是苦的。太奶奶很坚强,和太爷爷两个人拉扯着子子孙孙长大,贫穷的日子总算是过了,可还没享几年的福啊,就离开了我们。前来送葬的很多,所有的人都为老人的离世而伤心。太奶奶活了九十多岁,走的也安详。我们都这样安慰着自己。但我们依旧幻想着,会不会再走进这个房子,她还坐着,笑着看着我们,关切的问这问那,开心的和我们聊着天呢?家乡的味道,真苦啊!
有人说,太奶奶离开了,那这个家还在吗?我想,还在的,只要我们的心还系在一起,我们的家永远都在。
家乡的味道千变万化,有香,有酸,有甜,有苦……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热爱家乡、心系亲人、热爱生命的那颗心啊!
家味儿,是我们人人都拥有的,可很多人并没发现;家味儿是一直陪伴我们的,可我并不知珍惜;家味儿是最温暖的,可我却从不明白它。那次我是真正感受到了家味儿。
要过年了,爸妈想回村,我死活不回,妈妈说:“奶奶家缺了样东西,咱得回去。”望着妈妈的表情,我只得投降。
一到奶奶家,我看了看周围环境,十分嫌弃。奶奶家在偏远山上冷得很,村里好多人离开了,留下不过十几户人家,爷爷去年也过世了,只剩下奶奶一人,可不管谁劝他去城里,他都不去。小村子十分安静,周围除了杂草,只剩黄土,天也灰蒙蒙的,冷极了,这升级了我对这儿的厌恶感。
远远望去,一个老人孤零零站在门口,弯曲着腰,扶着墙,似乎一阵风就将她能吹倒。我走上坡,到了门口,果真是奶奶满脸皱纹,头发花白,可还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奶奶见到我乐得像个小孩子,不停地说:“彤儿呀,吃了饭没,饿不?奶奶给你煮饺子……”我只是感觉奶奶好像更老了,更唠叨了。
奶奶招呼我们进了屋。里面生着火炉,暖烘烘的,奶奶可还是一个劲儿地问我们冷不冷。我嫌烦,自个儿坐墙根儿去了。妈妈帮忙收拾屋子,爸爸去搬年货。过了一会儿,我们去一个更清静的屋子,可还没开门儿,我就呆住了。透过玻璃看。屋子里安静地摆着爷爷的遗像,像上的爷爷笑眯眯的,似乎还在看着我,奶奶一个人坐在炕上,看着那遗像,似乎在说什么,我听不清,只见奶奶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不知为何,我鼻子也酸了,我竭力忍住不让眼泪掉下来。
过了一会儿,奶奶出来了,只见那眼泪和红眼眶变魔术似的消失了,没有任何人知道奶奶哭过。我记得奶奶家那只狸猫,尽忠职守、特别讨人喜欢,心里高兴地想,这下总算不无聊了,便一脸兴奋地跑到奶奶面前,问起那只狸猫。奶奶听了后,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讲道:“你到厨房来,奶奶边做饭边对你说。”我坐在热炕头上,一本正经地听着奶奶讲。
奶奶悠悠地讲了起来:“那只狸猫,你爷爷生前呀,把他当个宝,原本都日子过得好好的,不知触犯了什么神灵,它得了病,没了。后来呀,不知怎么的,你爷爷也得了病,也走了,都走了,只留下我一人……”奶奶说到这儿,说不下去了,我似乎看见奶奶眼里隐约有泪光闪烁。之后,奶奶去院里打扫了,看着奶奶形单影只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
开年夜饭了,奶奶摆了一桌美味佳肴,大鱼大肉,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忍不住自己先大口吃了起来,奶奶招呼了其他人也坐在桌旁,乐呵呵地看着我吃,我嘴里塞得满满的,免强张开口问:“奶奶你怎么看我吃,自己不吃啊?”奶奶乐呵呵道:“这菜油多,奶奶吃不惯,再说,你吃得这么香,奶奶就是着高兴。”我随意嗯了一声,继续吃着,抬眼瞥瞥,奶奶脸上漾着那好似夕阳一样美的笑容。妈妈爸爸安顿好也坐了下来,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爸爸站起来举着杯说:“大家为新年干杯!”大家都站了起来,我发现奶奶异常高兴,我便开口说:“奶奶,你现在呀,像年轻了十岁。”奶奶笑得更开心了。
年夜饭后,望着除夕的点点星空。我一瞬间明白了很多,奶奶之所以不回去,是因为这里有爷爷的痕迹,妈妈之所以说奶奶家缺了东西,是缺了家的温暖,缺了家味儿。
“没事儿,咱回老家看看吧。”这是大人嘴上常常重复的一句话,我直到今天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常回家看看,带回去的是温暖,是浓浓的家味。
年味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暗淡,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和现代科技不断地冲击着,现在的年味已近变了味。
今年过年的时候,年夜饭时依旧的热闹,可是饭后的活动却大不一样了。
吃饭时,还是热热闹闹的,有说有笑,大家都做在一起,躺着以后的事情因该怎么样。吃完饭后就没像这样那么热闹了。表哥拿着平板哥哥拿着手机玩着游戏,表姐一个拿着手机一个在电脑面前写着论文,而大人们呢全都在看着手机刷微信,抢红包发红包,电视里的春晚在放着,可是看的人就只有爷爷和奶奶了。
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还都坐在一起,把零食全部放在茶几上堆成一座小山,晚饭一锅就打开电视看着春晚同时说有人都坐在那里评判者这个小品怎么样,这个和哪个哪个更好看在外面时,手上还一直拿着鞭炮走到哪放到哪,在以前大人们也总是说我们要去哪里,干啥,上什么,对我们的期望总是满满的。
以前立春时节总要点那中恒晓得蜡烛放在房间里,灭了就马上来电起来,可现在点了之后就不在管他了。放哪里之后就各忙各的去了,谁也不管他会不会灭了。
现在的科技进步的恒快,对我们生活的改善有恒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不应该反对科技的发展。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既要支持科技方丈又要让科技和创通文化相融合,不让他们之间发生碰撞。
年尾,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失去,为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放下手中的手机,和家人们一起好好过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