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6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6 00:00:00    小编:长久的心动-

2025年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6篇)

小编:长久的心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篇一

钢花的四溅、机床的轰鸣、高楼大厦上看不到原始的印记,工人,您用那坚实的臂膀拖起我们的生活。您用那扎实的工作方便了我们的便利

当你坐在小汽车享受个人的流动空间,当你坐在巴士享受公众的效益,当你坐在远行的大船享受旅途的潇洒,当你飞入蓝天把世界变小,您可知道劳动的美丽。

当你走进饭店、走进商店、走进繁华的商业区,你可知道服务的辛苦,站了一天的腿还是那样站立。

当你走进学校,你可看见知识的闪光,你可听到书与人的交流,你可闻到老师的汗水,知识变的劳动更加的伟大无比。

当你一切容入了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劳动所给予。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类是如此的进步,一切的一切无不来自于我们的艰苦劳动、平凡的劳动,劳动是那样的默默无语。

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未来。在新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赞美劳动最美丽。

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篇二

2006年,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

这位负责人的言论在网上遭到了猛烈的攻击。精英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包括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生的主要印象,公众早已经陷入了“大学生精英”的情结之中。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水平不高,接受过高中教育并能考大学的人寥寥无几。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仅2.1万。到了1950年,全国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不过13.4万左右。那时的大学生真是“金贵”得不得了。当时一位无线电专业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到青岛工作,学校断然拒绝这一要求,理由很简单: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青岛太小,还没到要发展无线电的时候。

到上个世纪80年代,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学生仍然是社会的精英。这种“崇高”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1999年,国家决定高校大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成倍地增长。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宣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进大众教育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了。

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近20%,这就意味着每5个同龄人中有一个大学生。有的地方,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甚至接近50%,基本上每两个同龄人就有一个大学生。

从各地已经举行的招聘会来看,很多大学生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值,降低了薪资要求,希望踏实地找份工作。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把自己看做了普通就业大军中的一员。

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并不是说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说过,说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并不是说他们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但是,精英必须在基层中成长起来。说起高学历者失业,最经常被举的例子是美国的博士失业了去开出租车、端盘子。这在国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国内,仍然有一些观念需要转变。大学生从事与精英身份不匹配的工作,反而应该是时代的进步。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的身份意味着一辈子不失业。在市场经济时代,名牌学校的毕业证不是一张长期饭票。

今年金融海啸带来的各大公司减员,让多数应届毕业生已经感受到了风刀霜剑。在艰难面前,大学生们必须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努力跨好人生重要一步。金融海啸可以是一个契机,大学生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自己,社会也要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他们。从零开始也一样能成为精英。

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篇三

一听到“美丽”这两个字,也许你的脑海里会呈现许多景象。而美丽是无处不在的。大自然的美更是美丽,还有那劳动的美丽。

清晨到来了,鸟儿在那树杈上深情而陶醉的歌唱。路上朦胧一片,太阳露出了头。像一幅图画,而这幅图画,画上了浓浓但又薄薄的雾,而唯一的一盏“灯”,就是那刚出来的太阳。还有那模糊的身影。那是谁?喔,原来是坚持岗位的清洁工人。清洁工人比太阳还早就出来工作。啊,这真美丽。

随后,人们两个一个的出来工作,人群拥挤,又成了一幅图画。啊,这真美丽。

到了中午,太阳就在人们的头顶上,大树成了人们的伞。人们的午饭时间到了。半天的时间在劳动中闪过了。但这顿饭,有的人不能从家里吃,只能从外面吃。人们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又组成了一幅图画,啊,这真美。

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了,太阳公公坚持了一天。该月亮上岗了,太阳连下岗的气势也是这麽气派。在太阳落山的方向那,红彤彤的。像一团热情的火。指引着人们,劳动是最美的。当然,鸟儿们也不再歌唱,也要下岗了。人们也车水马龙地一个个下班了。又绘制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这真美!

人们和大自然劳动了一天,辛苦了一天。看着他们那胜利的笑容,我不仅说一声:“啊,这真美!”

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篇四

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刺,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刺,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钯头挖伤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痴,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一个晚上是怎么入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两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

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恶梦还是听到一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的声音。

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对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经预言:将来的人类都形如章鱼,一个过分发达的大脑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细弱的游须,只要能按按键盘就行。我暂不怀疑键盘能否直接生产出粮食和衣服,但章鱼的形象至少让我鄙薄,一台形似章鱼的多管吸血机器更让我厌恶。这种念头使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钯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洌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从这一天起,我要劳动在从地图上看不见的这一个山谷里我们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我们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

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篇五

每年过了端午节,家乡的小麦就要开镰,我和五弟也会考虑向单位告假,回老家帮母亲割麦子。母亲属虎,今年72岁高龄了,还领着我大哥,艰难地耕种着承包多年的土地,春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如今还好,端午节放假三天,趁此机会回家,再东拼西凑,拖延几日,便能满足母亲的心愿。

四月麦黄,五月麦香。帮父母割麦,是我多年的必修课程。因为每年麦收时节,往往正值学校放假,当学生也好,当老师也罢,都能有一段宽裕的时日。前些年,家乡人种植的冬小麦,都要到农历的六月初,才能收割。最近几年,或许小麦品种换优了,或许古老的节气前移了,反正麦收时间也有了变更。一进入五月,家乡的小麦,就都熟透了。火热的太阳底下,沉甸甸的麦穗,平展展铺满山前山后的田地,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微风拂过,遍地芬芳。

最早帮父母种地,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家乡刚刚推行责任制,人们也才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那时候,父母也还年青,劲头十足,信心百倍,再苦再累也不计较。不过,他们种得实在太多,真是忙得天昏地暗。麦收时,父亲带着母亲和大哥,天不明就上地,趁着夜里那点湿润,一刻不停的割麦打捆,要赶在太阳朗照之前,割完一块地。然后,顶着酷热,一回回往家里背运。我们那儿都是山地,干活出门就上山爬坡,而且路程都比较远,最少也得三五里地。

这样吃苦受累的活儿,父亲原本是不叫我和弟弟们干的,怕我们流汗,也怕把我们晒黑。五六月里的太阳,要多毒辣有多毒辣,小孩子的皮肉嫩,一会儿就晒得发红,发黑,要破皮。父母亲最担心的,还是下雨。已经成熟的麦子,遇上一场暴雨,就完蛋了。如果拖延几天,还会出芽,小麦出芽快,一出芽就成了麦糠。眼看着天要下雨了,父母便动员我们早早晚晚也上地去,帮帮他们,毕竟,多个人手,多份力量啊。

我割麦子最怕扎把,就是割一小把,就要用麦秸秆扎住,便于后面打捆。早上还好点,太阳出来一晒,麦秸秆一折就断。扎把的时候,要稍稍吐点唾沫,湿润一下,还要用大拇指把麦秸秆折进去,才能弄牢靠。可是在太阳底下,口中干渴,连多余的唾沫星子都没有,再加上我手上没有劲儿,往往把麦秸秆折不进去,反复多次,就弄得手指甲底下红丝丝地渗出血来,还麻酥酥地痛。还有就是打捆,把遍地散乱的小把麦子集中起来,打成一人两手围起来那样大的麦捆。当然这事都是父亲或者大哥来完成,我试过几次,很吃力。因为打捆的时候,正是要收工的时间,太阳就像火球一样。

农家的孩子,大都吃得了苦,懂得生活的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每年帮着父母割麦子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心忧碳贱愿天寒”的句子,天越晴朗,太阳越辣,割麦的人越高兴。就这样,体味到劳动的艰苦,品尝到太阳的炙烤,面对着生活的无奈,农家的孩子就过早地成熟了,懂事了。至于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理解,对把东山的日头背到西山的感悟,也最为深刻。其实,真正的农民,没有一个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的,有过切肤的体验,才有真实的感受。也许,当麦子长势喜人的时候,当别人夸赞说自己打得最多的时候,当孩子们香甜地吃着新麦面馍馍的时候,在父母的脸上,掠过过一丝苦笑,但那样的笑,也太沉重了。这样苦笑的前前后后,充满着无尽的辛酸,充满着无尽的劳累。

及至到读完师范,当起老师的时候,我才更加理解了父母。一个农民家庭,就指靠着几亩薄地,维持生计,供孩子上学,真的比登天还难啊。2005年的6月初,刚刚收完麦子的父亲,突患脑溢血,离开了我们。我四弟说我嘴太甜了,天天哄得父亲高兴,他才那样不肯放弃劳作。想想这话,说得很在理,我也默认了。当老师那些年,每年放假都帮着父母割麦。我还跟父亲说过,种地其实最好,思想单纯,身子骨硬朗,仓廪实则心安啊。曾经下四川跑陕西讨过生话的父亲,最爱听这样的话,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劳动得更勤快了。

如今,母亲还是这样,只要腿脚还能动弹,就是不愿放弃种地。母亲对粮食有着更深的感情,每天吃了饭,要是不下地,就心急火燎,好像缺一点什么,很不自在。其实要是算账的话,如今种地,已经入不敷出,得不偿失了,可我们再怎么劝她,我五弟甚至赌咒,不许母亲再耕种,她都不理不听。逼得急了,她还会大发雷霆,骂我们忘了根本。在母亲眼里,除了粮食,什么都是次要的。家里没粮就心慌,养大过5个孩子的母亲,从那样艰难的岁月里走过来,对粮食的热爱程度,是无法形容的。

其实也好,母亲种地,我们每年就得按照节令,常常回家,总不能真正不管不顾。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小麦上场,核桃有瓤。过了九月九,小蒜香破口。常常回家,就能记住这些农谚,因为城里是不知季节变换的。常常回家,我们就能继续体会那份劳动的辛苦,就能和土地经常保持联系。常常回家,还能闻见五月的麦香,还能跟父老乡亲们保持零距离。

其实,劳动是快乐的,真正理解,需要站在一种高度。

赞美劳动的散文诗 赞美劳动的文段篇六

父亲是农民,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记得7岁开始,我就下地跟着哥哥姐姐们学习抱谷、插秧。

初干农活,心里好奇。劳动半天,人还是觉得累,如口干舌燥,肚子饿得咕咕叫。夜幕降临,劳动大军纷纷回家。我端起饭碗,大口大口吃饭,舒服极了。夜间躺在床上,睡得香甜。不做梦,不说梦话。

俗话说:“十年难学一个种田佬。”实行责任制后,家里的几亩田由我和爱人耕种,稻谷播种、移栽、田间管理、稻谷收割、储藏等,环节一个接着一个,马虎不得。如果育秧不得法,秧苗生长慢,一季的收成一定歉收。田间管理失误,该打药没打药,谷穗干瘪,产量必定很低。农业劳动既是一项体力活,又是一项技术活。拿挑草头来说,要领不对,两捆稻谷不听你摆布。力气不足,一担稻谷不能顺利回禾场。

我能挑起草头不是18岁,而是从供销社回来以后。论年纪过了20岁,看肩膀还只有18岁。咬紧牙关挑草头,肩膀压得红彤彤的,人不能下火线。挑担是一项力气活,老人、小孩子靠边站。若抢收早稻,家里的稻谷让你挑一个下午,晚饭可以多吃一碗。夜间睡在床上,一定一觉睡到天亮。

农业劳动虽然辛苦,但给人的甜头也是明显的。我20岁时患神经官能症,吃过好多安神补脑的药,结果睡眠还是不好。26岁参加体力劳动,劳累一个季节,晒黑一层皮肤,吃饭香、睡觉香,农业劳动医治好了我的失眠症。怪不得医院的大夫总告诉我:“少动脑,多参加体力劳动,你的病一定会好的。”

我读书阶段,周围的老师,一般身体虚弱。有的睡眠不好,有的肠胃不好,有的瘦的皮包骨。脑力劳动的人,饭量小,水量小,睡觉很难进入熟睡状态。

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周围的乡亲们,穿着很简朴,干活很吃力,可是他们头脑简单,欲望不高,吃饱睡好,高兴堆满满脸。经历一场病痛,我知道了动脑过度的痛苦,感激农业劳动的益处。

干了几年体力活,收入一直少得可怜。我的心里还是向往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干部、作家、文艺工作者。

改革深入,种地萎缩。乡村到处是荒芜的良田,有力气有手艺的男子汉都出门打工赚钱,呆在家里的老人喜欢搓麻将,小孩子喜欢玩游戏机。我离开了土地,被书本和电脑迷上了,成天不是阅读,就是码字。

儿子担心我的身体,总提醒我:“少上点网,多加强运动;常出门散步,不要困在网上把身体搞垮了!”

我发现自己发胖了,肚皮鼓起来了。饭量没有以前大,睡眠没有以前好,可能是没有参加农业劳动的原因。

爱人与我不一样,她天晴就去公园扯草、植树,干体力活,晚餐数她吃的多,睡觉数她睡得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想到这句话时,就感到世间里,干体力活有好处,干脑力活有缺陷。对于身体健康来说,前者强于后者。那些过百岁的老人,大都是勤劳的人。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