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xx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武汉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产值增幅分别高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生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重庆市高技术产业xx年销售产值达亿元,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高新技术的四大支柱产业。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高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其中,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区内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55名两院院士。园区拥有8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xx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科技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成都市有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其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及西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截至xx年底共聚集各类企业13000多家,包括863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超过600家的软件类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8家,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六大产业集群。
重庆市拥有43个工业园区,其中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北部新区成立于xx年,面积130平方公里,截至xx年底累计签约项目3551个,合同投资总额1265亿元。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68户,合同外资82亿美元,世界500强入驻近40家。
2、园区发展重点突出,产值税收快速增长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产业、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优势明显,xx年产值分别达到718亿元、250亿元、100亿元、320亿元和144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亿元,增长。未来五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将着力打造“1+4”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光电产业为中心,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子等齐头并进;预计到xx年,五大产业总规模将达5000亿元,2018年力争突破1万亿元。
xx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32%;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外贸出口亿美元,增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增长;出口亿美元,增长。
重庆北部新区重点支持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房地产及其他产业。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亿元、工业总产值13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区域财政收入167亿元、地方留存财政收入7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均在40%以上。
3、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高度贴合企业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配套高效,是这几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如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平方公里,由起步园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三部分组成。园区内道路宽敞整洁、建筑物错落有致、物流公司、餐饮、住宿、移动通信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配套服务更是获得了园区内企业的认同。园区延伸“三段式”服务,率中西部之先,开通“96xx企业服务呼叫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企业走访制度,坚持以重点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政务服务到企业增值服务,再到创新创业服务,环环相扣的企业服务“高新模式”,在无形之中彰显其对产业聚集、区域创新的有形之力。
4、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
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本,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加快推进东湖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发挥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实施“3551人才计划”,有效招引高端科技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成为湖北省有名的“人才特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地方经济谋长远、调结构、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和着力点、结合点,是提高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武汉、成都、重庆三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产业定位必须高端化
地方经济要加速发展,最终要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地方优势,集中发展适合自身特色的高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如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就是内生式发展道路,通过园区培养企业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来积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光电子产业,由此诞生了全国闻名的“光谷”。生物产业兴起时,武汉东湖高新区超前布局,建立光谷生物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xx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又挂上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着力寻找“中国创造”之路。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发展成为武汉市自主创新的前沿阵地,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科技力量。
2、高度重视高新园区规划建设
为进一步了解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常委会组成以王燕铭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从3月下旬开始,深入到延吉、珲春、敦化等县市(其他县市委托当地xxx会协助调研)以及延边大学进行工作调研,通过实地察看科技项目、产业园区,召开座谈会、调阅相关资料、听取各级政府和高校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全州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列为全州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州委州政府近年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并通过召开全州科技创新大会,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赛,落实奖励政策等,在全社会营造“人才优先、企业优先、科技优先”的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二是科技投入稳中向好。过去五年,全州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6项,获得立项430项,落实资金16460万元;争取项目38项,落实研发资金2939万元;争取省级项目258项,落实资金11731万元;安排州本级项目xx4项,落实资金1790万元。过去五年,珲春市政府为企业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投入资金24xx万元;敦化市争取亿元对医药、食品、机械制造、林产等重点科技项目予以支持。三是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州和县市政府通过引导企业与域外高校对接,创设交流平台,开展培训等方式,积极汇聚科技人才。目前,全州科技活动人员6156人,其中xxx特贴50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65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0人,科技人才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二)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全州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农业科技园1家,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延边大学科技园进入省级大学科技园区,敦化市省级医药高新区进入审批阶段。延吉高新区和延边大学2个双创基地在孵企业达35户,延边大学共获批“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妇科肿瘤生物学”“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肉牛科学与产业技术”等1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师生创办科技企业达到18家。州政府与延边大学共建医药健康产业研发中心,组建延边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批72户会员单位加盟协同创新。
(三)科技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州政府先后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韩国科技情报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分院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校企校地合约项目xx余项,与中科院签约合作项目达到6个。其中,“紫杉醇深度开发”广谱抗癌新药、“珲春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得到推进。加强对韩、对俄等周边国家的技术交流,成功举办xx届长吉图区域中韩技术转移大会。积极推进同黑龙江、新疆等地方的国内合作,并与宁波达成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图们江区域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科技合作基地,中韩食品科技与技术、中韩动物科技创新、图们江区域科技信息数据加工、朝医药科技创新等列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四)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断提高。
目前,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净利润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到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过去五年,全州获省科技奖项57项,敖东药业专利获“第xx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华康药业专利获“第二xx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血栓心脉宁标准化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全州专利申请量达2479件,其中发明专利749件,年度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尽管近年来全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政府服务科技创新不到位。
一是服务科技创新政府机构偏弱。调研中发现,仅延吉市单设科技局,有的县市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仅有几名干部,有的科技干部对本区域情况掌握不清不透。二是服务科技企业措施单调。有的县市科技部门仅是“二传手”,对科技服务多停留在传达文件和项目申报、争取资金上,针对企业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研究不深、介入不上。三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引导作用不够。过去五年,全州财政科技支出平均水平仅占gdp的左右,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州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仅200万元,县市科技三项经费200万元以上的仅有珲春市,多数县市政府对科技引导资金投入不能实现常态化,难以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不突出。
我州科技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目前,全州仅有20户企业设有科研机构,自主组织科技项目攻关的企业仅有几户。大多中小微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既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储备主动意识,又无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对接,多数企业现有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州内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人员在享受职称待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都非常滞后,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全州高校毕业生回归率仅在12%左右。近年来,我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但是引进人才大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缺少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科技人才普遍呈现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一线科技人员数量逐年递减,培育本土领军创新人才日趋困难。
(四)科技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
多数县市研发平台入驻项目小而散,科技项目成长后向域外流失严重。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20xx年获批,驻园科技企业边成长边流失问题突出。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20xx年被列入高新区,目前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户。依托区内中小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缓慢。
(五)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
高校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相脱节,过去五年延边大学在自然领域学术成果达7600多篇,落实到科研项目的仅有380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不足问题突出,实施转化的218项成果转化效益仅3455万元。尽管延边大学在动植物资源、基因、民族医药学等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环节缺少资金支持和企业对接,致使很多项目在搁置中丧失转化机遇。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缺少稳定成熟的科技创新风险分担和成果共享机制,州内企业对科研成果吸收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州的合作项目多为边缘领域的中小课题项目,合作前景好的较少。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一是提高领导认识。科技创新是决定延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延边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内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领导一定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深透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推动全州经济由传统生产向质量发展转变。要突出政府科技服务职能建设。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着眼于我州科技发展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州和县市政府科技工作机构,将一批家乡情结重、工作能力强、热心科技事业的干部推荐到科技工作岗位。二是突出科技创新的规划设计。紧紧结合我州企业发展实际,强化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制度设计、政策落实的主导作用,要结合延边州科技状况,明确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几项重点进行推进,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政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寻求突破。三是完善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投入机制。要从培育持续增长的税源经济与后发优势着眼,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提高财政的科技投入,加大对本土企业科技项目的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一批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新型企业。
(二)要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一是发挥现有企业平台引领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坚持依托现有企业科技项目,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加快全州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依托招商引资平台引进科技项目。坚持围绕生物及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科技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招商,加大科技招商奖励政策,通过科技项目优势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三是筑牢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依托各类工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城市众创空间等新业态组织发挥作用,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科技风险投融资、产学研结合等创新平台。
四是完善政府服务科技创新机制。构建和完善全州科技信息支撑体系,通过科技企业组建行业协会、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检验检测等资源共享,着力解决我州科技企业人员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要强化科技人才的留用机制。
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努力稳定和不断壮大全州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要加大对科技人才引入的服务力度,积极了解我州科研平台和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建立“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人才对接。要重视“招才引智”政策调整,重点向企业创新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利用域外研发机构开展科技研发,利用延边与宁波对口帮扶协作机遇,积极帮助企业推进重点科技项目的跨区合作。
二是夯实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强化对引入高端人才的跟踪服务,搭建完善的服务人才平台。这里不仅要解决引进来的人才落户、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事项,还要为其开展科技研发、组织试验、拓展服务范围等创设环境。对企业为引进高端人才创设工作室、研究室等活动空间的,各级政府要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是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尤其当前全国各省市都在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我州的引才思路要有创新,思想更要解放,拿出的政策要优于发达地区才有吸引力。在目光上要重点放在本区域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创新上;要在如何留住延边大学毕业生上下功夫,用政策和平台加情感等多种措施要人才留在延边创业创新。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州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对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要落实奖励政策。
四是要深入研究人口回流问题。没有人口的支撑,高端人才引进只是“空中楼阁”。在深入实施“引进高端人才”“推动返乡创业”战略的同时,更要着重落实人口流入政策,特别是要促进青年群体的回流,为我州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保障。
(四)要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是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瞄准延边资源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延边大学科研优势,鼓励企业主动承接延边大学教学基地、实验基地、科研基地,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延边大学开展社会调研、课题研究提供方便,促进科研成果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促进校地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二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延边资源性研发项目,重点跟踪专利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孵化环节,对转化前景好的重大科研项目和能够形成地方标准的科研项目要给予重点财政支持。探索设立全州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金,保障优势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就地转化。
三是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把政府对科技引导的方向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相一致,鼓励州内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研发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产学研联合体。
为贯彻党的*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落实xxx、xxx关于振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鼓励和促进*的科技力量参与*建设,进一步服务全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征集*年度本市参与振兴*科技合作项目。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政府资金投入效益,市科委将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选择部分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一、合作领域:
1、现代农业:农业节能环保设施技术,特色经济作物的培育及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
2、现代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安全监控设备的技术改造;
二、合作地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
三、申报条件:
1、申报项目必须符合《项目指南》所规定的合作领域、地区。
2、申报项目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项目申请单位必须是注册在*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科技企业,具有良好的诚信、科研基础和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4、项目申报单位在*年3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期间,使用*市科委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发的《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的统一标准格式文本,与*合作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并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合同中必须明确投入的方式、时间和总数。
5、对于合同中已有约定,需向技术输出方支付经费或报酬的项目,应按照合同约定的经费额度和拨付方式,提供相应的财务收支证明复印件(电汇凭证、银行转帐凭证、支票回票或其他支付凭证等)。
1、本年度圆满完成了瓦 斯治理各种个科技项目成果,使瓦 斯治理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对员工的培训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熟悉所有的施工工艺;进一步优化科技方案;
3、本季度的双基考核工作顺利完成;在科技成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在板报出版中起好带头作用,并且,最终完成板报,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5、各项工程质量合格,安全无事故,施工地点卫生开展有序。在科技工作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以往的科技工作过程中,尽管我们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优化科技方案,完善科技成果。
将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对细节方面进一步完善,我们对双创办本次验收提出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要求将落实专人,落实资金,限定时间,争取按双创办的要求尽快完成。尽管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和“双创”工作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各位领导在检查中能够及时指出来,便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改正,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进一步搞好“双创”工作。
我校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着手建立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投资数十万元组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藉以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更加重视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不懈追求,开拓创新”成为我校创新教育的行动指南。20xx年,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书记监督,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专抓,教务副主任具体管理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办公室,由各科、室骨干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成了一支坚强有力、涵盖面广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在这支队伍的带领下,我校每期都制订了科技教育教学计划,对于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辅导方案、有总结报告。其次,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还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了解课堂教学中科技教育的渗透情况,并出台评价机制,把教师参加科技教育工作情况作为职称评聘的条件之一,作为优质课的评价指标之一,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正因为学校领导对创新教育有着清晰充分的认识,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出上下齐心、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创新氛围。
二、抓载体,科技创新教育内容丰富
1、组建兴趣小组。
为了扩大科技教育面积,我校成立了五个课题小组:
①研究性学习小组;
②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小组;
③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辅导小组;
④学科竞赛辅导小组;
⑤信息学竞技辅导小组。由这五个小组牵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校性科技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创新苗子。
学校在各年级、各班有意识地选拔“创新”苗子,以班为单位组织科技创新课题小组,定期集训,并在学生中征集科技创新“金点子”,每个学期,都有学生向学校创新办交送上百份“创新项目意向”稿,创新领导小组通过认真检索筛选后决定对有价值的项目进行重点辅导,以保障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防止创新项目的重复与盲目,这种做法,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3、发掘创新资源。
建校百年以来,我校校友涌现出大批在科技战线上建功立业的专家学者,如已故知识分子楷模、全国劳模罗健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星旦,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曾苏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长期保持与老校友中的专家学者们的联系,不定期请他们回校进行专题讲座。近几年来,我们多次邀请陈星旦、曾苏民院士及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师大等高等院校知名教授来校举办不同题材的专业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我们还组织有关学生去省市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创造的新型人才。
三、抓成效,科技创新教育喜获丰收
1、积极开展科技主题教育活动
从20xx年起,我校每年都要开展科技主题教育活动。如20xx年,我校抓住“创建湖南省绿色学校”这一契机,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以“呼唤绿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科技辅导员的组织下,抓了三个环节。第一、认识绿色。我校组织了以“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科学报告,利用黑板板、手抄报、知识长廊等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第二、走近绿色。组织同学去参观高科技无公害农业种植园,走访调查附近的工业园,并要求学生写出环保作文或调查报告。如高三钟浩同学,利用假日对湘乡市的环境情况作了大量的调查,撰写出了有份量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受到了xxx局长解振华的批示,湘潭电视台、湘潭日报等媒体对他的事迹作了宣传报道。第三、营造绿色。我们要求各班学生进行班级绿色角建设活动,同学们人人动手,有的利用废旧材料种植植物;有的用植物克隆培养一组盆景;有的创造了环保作品。如我市有许多私人炼油膏厂,这些厂都采用在高温下提炼油膏,因而产生大量有毒烟雾气体,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对工人身体产生严重影响,李毅鑫同学通过调查了解后,决定改变沥青油膏的生产工艺,在常温常压下生产出沥青油膏来。他决定把聚苯乙烯发泡塑料废品放其中,来免炼沥油膏,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利用泡沫塑料塑料废品制备免炼沥青油膏的研究》参加了20xx年全省科技创新比赛,一举夺魁,获得了省一等奖。
2、举办科技艺术节,展示科技活动成果
举办科学艺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参与创新中寻求自我的突破和共同发展,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展示才华的舞台。
20xx年11月,我校举办了第xx届科学艺术节,共有263人次的作品参加了展出,作品内容有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小论文、工艺模型、天文气象观测、科技调查、植物栽培、环境检测、电脑制作、电脑程序设计等。在众多作品中,最突出的要数谭玮琛的《1―5热水灭火枪》这种新型的消防器材,我校选送它参加了省第二xx届青少年科技大赛,得到了许多学者专家的好评,入围一等奖,但该生在手工测试中失利,降为二等奖。赛后,他不气馁,利用课余时间向工人师傅学习技术。同年8月,他携带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xx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学节大会,他的作品荣获国际二等奖、纪念奖、小发明演示奖。
3、找准切入点,勇攀创新高峰
“能源危机”已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如何节约能源,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地球变温层能源的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项有待开发的世界性的能源利用技术。利用农村深井恒温水与地表空气交换产生的变温气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是我校近年来关注“三农”、关注“能源”的一项新课题。
我校学生肖弋淞、胡雨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的作品《负压引流罩自然力降(升)温器的研究与实践》,参加省第2xx届科技创新大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该发明的主要贡献是利用逆流原理,持续交换,充分利用和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同时又与当前提倡节约型社会相适应。
近四年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共获国家一等奖1个,省一等奖8个,省二等奖26个,省三等奖42个;学生的创造发明、科学小论文在省级大赛中有3人获省一等奖,3人获省二等奖,在县市科技大赛中,有25人获湘乡市一等奖,8人获湘潭市一等奖。
现在,科技创新教育在我校已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迷,展出了众多的科技创新作品,散发出了诱人的芳香。我们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创新教育定将会成为我校继奥林匹克竞赛之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持续增强纳米科技的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年度*市纳米科技专项指南。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纳米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围绕能源、环境、健康及产业科技进步等主题,以工业化规模生产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的新产品、新工艺。
研究内容:
1、高储能密度超级电容器生产及应用示范
重点开发多孔电极材料纳米结构及导电性调控、复合改性和电极成型加工等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生产高储能密度超级电容器,并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应用示范。其中,纳米结构碳材料比电容量≥300f/g,公交车用无机混合型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8wh/kg。
2、轻质高强汽车专用纳米复合聚丙烯塑料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技术
重点突破纳米功能填料批量化生产及高效分散等核心技术,在材料纳米复合和组分结构优化等多技术集成及生产装备设计选型基础上,开发满足现代汽车要求、具有轻质高强、低气味、高抗冲、抗刮擦等优异性能的汽车仪表板等内饰件专用纳米复合聚丙烯塑料,形成万吨级塑料产品及配套纳米功能填料规模化生产能力,实现产品在国产汽车上应用。其中,塑料弯曲模量≥1600mpa;多轴冲击性能(-30°c):呈韧性断裂。
3、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
重点突破纳米复合功能树脂制备、功能纤维成型、纤维聚集体后整理及织物结构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满足高品质针织系列产品要求、具有舒适性和高感性的纳米抗菌功能纤维及聚集体,形成千吨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生产能力并在品牌针织内衣、运动系列服饰中得到集成应用。其中,功能纤维线密度:,纤维聚集体抑菌率>99%,透湿率>150g/。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纳米科技前沿技术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聚焦生物医药和电子器件等领域,研究掌握揭示物质特性的纳米科学理论与表征方法。
研究内容:
1、纳米结构材料及应用
重点研究应用于环境保护与治理、高效节能与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材料体系的成分、组织和功能一体化设计,以及具有生物相容性、表面修饰以及微观结构的人体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结构材料及应用技术。
2、疾病诊断与治疗纳米技术
重点研究基于纳米载体靶向示踪或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心脑血管和癌症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试剂与系统,以及用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细胞或基因治疗的纳米技术。
3、纳米加工与器件
重点研究面向器件的纳米加工组装技术、实现利用量子尺寸等特殊效应的纳米电子和纳米光电子器件与集成,以及对目标分子具有多通道和高选择响应特性的食品和环境安全传感器技术。
4、纳米测量技术及装备
重点研究纳米结构和性能测量的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与纳米体系表征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发具有纳米尺度分辨率的分析测量装备。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产学研合作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为了不断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我局一方面深入园区,对区内企业进行了需求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企业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如技术、人才、项目等);
三是企业需要科技部门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带着课题主动拜访市内各高等院校科研处和科研院所,积极寻求结合点,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请来与我区企业家面对面共商合作事宜。为使座谈会真正取得实效,让专家学者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向专家学者们出了七个方面的提纲供参考,分别是:
①如何围绕我区支柱产业抓项目;
②如何围绕推进科技创新抓项目;
③如何围绕做强实力板快,提高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④我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定位;
⑤高校与我区合作,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⑥校企合作成功典型例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好的做法、建议;
⑦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大科技园、南大科技园建园的经验,本园有哪些好的做法、政策,如何吸引企业入驻园区。
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分别与南大、师大、财大等八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区内2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有46个项目的合作。9月份,我区举办了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邀请了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加,会上有八家企业分别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同时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将在昌东工业区共建**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基地创建目的:整合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集群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功能定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创业服务,集科研开发、产学研为一体。建设内容:科技交流、科技培训、科技研发、成果展示、科技孵化、引进先进技术(中介平台服务)等六项。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新的动力,今年5月,我区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县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中心以孵化企业、孵化技术、孵化人才为功能定位,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导,以科技中介服务为手段,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构建了一个民营科技企业落户、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我局正与南大、师大商谈,将在创业服务中心内设立南大科研室、师大科研室,针对性地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为加速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我们还与深圳清华技术转移中心、深圳力合创投有限公司接洽,希望与之合作挂牌成立深圳清华大学技术转移服务基地,服务基地的主要职能是信息技术对接、技术转移嫁接等,充分运用他们的影响力,为我区传输更多的科技信息,整合科技资源,为我区有条件的企业融资、上市提供帮助。
总体而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区产学研合作呈现四个特点:
1、产学研合作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2、产学研合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人才智力的交流;
4、产学研合作加大了技术开发投入力度。
尽管如此,我区的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产学研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一些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对技术商品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导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向我区企业转移率较低;
2、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影响合作的“分力”,如高校的科研是以知识成果为导向;而企业的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
3、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难以到位,如我区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匮乏,创新的活力、动力、实力明显不足。
产学研的基点在于结合,难点在于如何使产、学、研三者真正达到“无缝链接”。目前我区企业吸纳技术的动力和能力不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切实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能力薄弱、相关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仍是制约产学研结合的障碍。为做好此项工作,建议:
1、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互利双赢。产学研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①加快我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的,给予一定的建设启动资金,并优先支持研发的科研项目。
②支持我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发的科技项目优先给予重点扶持。
③在区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设立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集中围绕我区支柱产业中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每年重点扶持3-5项的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
④启动区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工作,在我区优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其试点、示范,带动全区企业创新,在全区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兴,企业兴,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才,要发挥政府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调查发现,我区企业最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三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
①成立区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②在区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设立**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库。
③完善和落实好现有的《**区引进人才若干意见》。
3、积极探索合作新机制。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
一、领导重视,积极宣传发动师生。
接到大赛通知后,立即成立以刘学华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多次全体体教师会议,给各个教师布置任务,任务落实到人,安排一些骨干老师对学生进行大会宣传发动。整个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校领导全程关注。
二、师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在这次活动中,全校师生全员参与,我们进行了科技创新比赛项目的角逐,通过认真评比,层层推荐,学校集中初赛进行选拔,共向中心校推荐了一幅优秀的科幻画作品,我校结合乡村少年宫特色手工课程,举行“中国结”在我“新”的活动,并向中心校推荐。
三、取得的成绩。
由于领导的重视,我校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广大师生踊跃参与,热情极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竟相观看,取长补短。
(2)学生勇于展示本班的成果。
四、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指导不够。
2、对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力度不够。
3、作品重量轻质,高质量的作品数量不多。
五、补救措施。
1、加强素质教育,利用科学课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动手操作、学以致用的能力等方面着力加强。
2、结合实际,经常性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创新的兴趣。
3、为了使此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班主任和美术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修改补充作品。学校今后还要展出。
20xx年在xx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我院分团委的具体指导下,以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家指导组老师的指导以及大学生科技协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一年一大进步,尤其在今年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培养了一大批新的像崔梦莹、史钰晓等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我们学院在科技创新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院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进行打下了基础。现将我院今年的大学生科技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学院科研小组,带动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
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科技意识,扩大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以大学生科技立项带动全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我院今年年初对大学生科研立项结工作做了认真布置,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的有关科技创新的管理条例。20xx年3月份,在校科协科研小组的带领下,我院科协经团委的批准,向全体xx学院学生进行征聘,经过重重选拔,最后成立了以李彩霞、张亚明、刘玉洁、于超华等为核心的我院的第一支科研小组。
我科研小组总共有15人,分为三组,在今年的科技创新活动中都表现积极,在今年的春季科研立项、校校园设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表现积极,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院全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为我院的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协与科研小组的不懈努力下,我院正在形成一股“人人知创新、人人讲创新、人人比创新、积极出成果”的良好科技创新风气。
二、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技能
今年来,我院科协加强了对我院科技创新人才的技能培训。我们制定了例会制度,每周对科协及科研小组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创业计划、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的知识培训(培训的内容为深入讲解创业计划和调查报告的申报书及成品的具体要求、形式、内容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带领我院科技创新的初学者一步步走向成熟,逐渐发展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大大地提高了我院在科技创新作品的数量与质量。
三、组织春季立项,彰显经管科技创新的风采
我校今年的大学生春季科研立项活动,在我院团委及科协的集体努力下,取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突破,我院总共向校里上交75份作品(其中调查报告54份,创业计划21份),与往年相比我院的作品数量增加将近一倍多,为今年我院的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上交作品经过初评后有15份作品获得答辩资格,与往年相比,数量上有所上升,质量有所提高,最后xxxxxxx等5份作品获得立项资格,超越了许多优秀学院,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强院。
这次春季科研立项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我院科技创新的实力,彰显了我院科技创新的风采。另一方面,使我们明确了我院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为我院的科技创新工作起到了引导作用。
四、组织开展各类创新设计大赛,打造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亮点
为了突出大学生科技活动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综合考虑了专业理论水平、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因素。在今年我校的校园设计大赛以及公益广告大赛中,我院xxxxxx等十余人的作品晋级决赛,取得了有史以来的另一大突破,充分证明了我院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打造了xx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亮点。
五、组织各种科技创新大赛,营造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氛围
我院为了进一步响应、贯彻并落实校团委、校科协的工作要点及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对科技创新知识的认识,激励我院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进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丰富我院大学生的科技生活,促进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同时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激情,以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我院积极参了各种大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如20xx年度xx市青年创业大赛、20xx年“西安世园会”挑战杯专项比赛等大型活动。
在20xx年度xx市青年创业大赛中的院有xxx等6份作品参赛,xx省20xx大学生“挑战杯”我院的xxx等7份作品上交,最后xxx的作品被选入参加“挑战杯”的作品行列,在20xx年“西安世园会”挑战杯专项比赛我院向学校推荐了xxx等4份作品。
通过参与省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为我院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推进了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进展。20xx年我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虽取得不错的进展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仍相对数较低,不具有普遍性。今后将继续努力,多多动员,加大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宣扬成绩、奖励先进,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2、学术论文类科研活动与其他科技创新活动差距较大。我院目前撰写学术论文的学生较少,缺乏此类做品,今后我院将借助专家指导组加大对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指导,建立导师制度,打造出具有xx学院特色的学术论文体系。
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创业计划的优势的同时,加强对课外社会调查报告的指导、学术论文的指导,提高后两项的水平和成绩,实现协调发展。
3、人均获指导时间较少,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力量需扩大。我院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较多,但学院专家指导组的专家总数相对较少,这对我院我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扩大学院专家指导组的规模,特别是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方面的指导资源。
4、缺少技术专利。因我院以经管为特色,无理工类专业技术人才,这对于我院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赛事已突显出明显性的制约。在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同水电、建筑等学院的交流和合作,寻找合作机会,多多利用外界技术专利,解决技术瓶颈。
总之,20xx年我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虽存在一些不足,但我院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和成熟、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制度日益完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将更加辉煌。
一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战略决策部署,强化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大力实施“开放+创新”,深耕“科创+产业”,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做文章,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尤其是把茶产业作为山区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市茶叶年综合产值达150亿;工业企业效益稳步增长,上半年来,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全市现有国家火炬xx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增幅居全省前列,有8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不断提升了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今年6月,xx市荣获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市”表彰。
二是政策支撑不断加强。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xx》《xx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创新激励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由市发改委牵头制定《xx市加快建设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工作方案》《xx市加快建设平台和企业创新体系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完善推进创新工作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
三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主体。今年,第一批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其中新申报69家,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6家;净增战新企业22家,战新企业总数达195家。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826”行动计划,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41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6家(其中省级联合体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2家(其中省部级示范合作社58家)。
四是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强化技术创新,全市共有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2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家、院士工作站2个、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博士后工作站17家,引进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家。xx高新区开展国家级高新区争创工作,强化“以升促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辐射作用,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艰巨繁重的系统任务,科技创新内容丰富,在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些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浓,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创新平台功能不强,企业产品不少处于中低端,优质科技项目不多,牵动性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缺少。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布局不够、投入不足,尤其是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突破较少。
2、创新链产业链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用链接不畅通,科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多元化、较灵活的创新协作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创新链较弱,对产业链支撑力度不够,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机构有待健全。
3、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我市高校大院大所数量也屈指可数,缺乏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双一流”高校,现有的研发平台规模小、能极低,高水平创新平台缺乏,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数量较少,一些企业技术革新、产学研合作,需要寻求市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端、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比较匮乏。
1、要进一步增强加快科技创新的意识。要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开放+创新”、“科创+产业”的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方案编制,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充分调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帮助企业充分了解掌握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助推我市实体经济发展。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2、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总体实力。要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载体,积极推进企业、社会及校地合作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深入学习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和优化配置,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扶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吸引技术、知识产权、市场营销、金融投资等多方面人才,推动建立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保障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做好资本运营文章,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要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成果应用的主体,以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要深入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稳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培育催生更多的创新主体成长壮大。要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重点研发活动,突破一批“卡链”“断链”及“卡脖子”关键技术,强化科技赋能,着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市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作用。
3、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合作。要深化协同创新,坚持开放创新,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着力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对接协作,不断深化与上海市和杭州都市圈等地区域战略合作以及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xx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要继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以开放集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开辟多元化科技交流合作渠道。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通过“揭榜挂帅”、“科研飞地”等模式,吸引一批“候鸟专家”、“飞行博士”,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4、要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地。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集聚地的意见》要求,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我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要将科创与文旅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紧扣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景观工业、景观农业,积极打造高质量国家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创+旅游”产业。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比如,将茶文化和新安医学与非遗传承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推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现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健康体育、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医药领域新的增长点,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