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民间投资增速急剧下滑,引起各方面警觉。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民间投资增速是10.1%,而今年前五个月只有3.9%,比一季度又降低了1.8%。为了尽快对症下药地激发民间投资,国务院5月下旬曾到18个省做过“督查”。
国务院通过为期十天的“督查”, 6月7日诊断的“病因”分析称,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工业企业投资回报率偏低等,导致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针对民间融资、投资的“隐形门槛”、“身份歧视”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民间投资发展。
多位专家也对民间投资的“病因”做出深层次的分析。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现在国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幅下降,才是民间投资下行的核心原因;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金融学副教授华秀萍的看法是,由于目前中国法制体系不够完善、政府过分干预市场、政策层面传导至资本市场的信息较为纷杂等,也使得一些民间投资者缩减了投资力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则着重强调,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民间资本都转移到国外投资了,而国外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却在明显减少。
有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民间投资的困境面临一些实质性问题,比如,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的过分干预、国内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的大量外流、国企与民企之间的高度不公平竞争格局等。
要彻底改变每况愈下的民间投资困境,泛泛而谈的政府职能改革、结构性改革和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在短期内都难真正奏效。只有把土地、国企、财税、社保等多项改革联动起来,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提振民间投资者的信心。
官方数据显示,自2006年至2015年,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占比从49.8%提高到64.2%。从逐年数据来看,民间投资占比基本上都是持续上升的,但今年民间投资增速却出现了罕见的大幅下滑。
今年1月至5月,全国民间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增长3.9%,比前四个月回落了1.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增速降了6.2个百分点,再度刷新今年以来的最低值。民间投资增速的滑坡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月中上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破除民间投资的隐性壁垒,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之后国务院又派出9个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组,分赴18个省份开展组织第三方评估和专题调研。
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组分赴各省之前,全国工商联、银监会等已经在各地调研民企投资状况。国家发改委5月下旬除派员参加国务院督查之外,同时还派出6个组,对除西藏之外12个省份的民间投资情况做了督查。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专家告诉《财经》记者,综合起来看,国家发改委督查组与国务院方面掌握的情况基本相同,民间投资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府无效管理程序和环节太多,企业负担税费太重、融资太难、成本太高、投资回报率偏低等方面。
税费过重、融资太难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两大问题。税费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降低企业税负的诸多政策措施,但企业负担的各种税费依然沉重。在一些地方,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并非按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收缴税费,而是在年初就定好了指标,并分配到各个企业。像原来已取消的耕地占用费、租赁费等,现在又开始向企业收缴。在河南、湖南、内蒙古等地,还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局,专门到实体店收税费。
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很多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也是一直难以兑现。银行贷款门槛较高、申请较难,让不少中小企业深感无奈,只能冒险寻求民间借贷,这样发展下去,较高的融资成本也给中小企业经营增添了压力与负担。
对于应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解决民营企业税费重、融资难等问题,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开出多个治理“药方”,比如,针对税费过重问题,会议明确,要尽快清理涉企收费,坚决砍掉不合理的收费和中介服务环节,有规定的收费也要减少等;针对融资难、融资贵,也明确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做到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等。
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已将督促各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的“通知”正式下发,并明确要求有关部门成立督导组,从7月中旬开始,对民间投资体量大、同比增速下降较快和近期民间投资增速滞后的省(区、市),组织开展重点督导。
对于国务院公布的“督查”结果,李迅雷认为,督查组通过短期调研得出的结论比较“细碎”,很难真正反映民间投资的症结所在,“只有通过追溯相关历史数据的变化,才能找到民间投资下滑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比2005年以来,全国各年度的gdp、民间投资、国内劳动年龄人口等数据,李迅雷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大幅下降,才是今年民间投资下行的核心原因。而民间投资增速真正下滑应该追溯到2011年,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下降,受此影响,农民工新增人口从2011年的1000万,到2015年已降至350万。农民工新增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消费需求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今年民间投资增速出现罕见的大幅下滑。
周天勇对《财经》记者分析,近些年来,国内主要是靠房地产和汽车这两大行业来推动消费需求,进而带动钢铁、水泥、家具等行业的增长,而相应的情况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22岁-44岁经济主力人口的急剧收缩,再加上城乡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必然会减少人们对住房、汽车的消费需求。因果循环,也就扩展至其他相关行业,对民间投资也产生不利影响。
周天勇等专家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当下的民营资本外流现象。有国内媒体公开报道,在近两年间,中国已有1.5万亿至1.9万亿美元资金流到国外,这相当于2014年gdp的15%至18%,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是民营企业家通过移民、产业等方式,将资产转移至国外。
现在国内不少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谈到民间投资减速问题时,有意无意回避了部分民营企业家移民境外投资的现象。
5月9日,“权威人士”通过《人民日报》发声,提出现在最关键的是通过保护产权、知识产权,使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要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从这些信息来看,决策明显是层在为扭转民营企业家向外移民和资金外流的局面,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鉴于民间投资在全国固定资产中的占比高达60%以上,再加之经济下行压力日趋增大,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担忧,民间投资呈现断崖式的下滑,将会对初现企稳迹象的中国经济构成致命冲击。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民间投资困境,就不能继续回避像民营资本大量外流、行政性行业垄断等实质性问题,也不能继续重复过去的无效改革,而是要把土地、国企、财税等一系列改革联动起来,打破部门壁垒,为国企和民企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环境。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周雷表示,民营企业面临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难题,其实已经谈了几十年了,但到现在并没有太多的改善,有的甚至最后到了“没门”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因为改革要触及很多固化的利益,牵涉到诸多重要领域的改革。在与部门、行业、国企等各种利益的交互博弈中,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处在弱势地位。
近十多年来,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了民营经济可以进入的领域,但是实际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政策不接轨,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的文件与银行等部门的规定不协调,如此等等,很多民营经济投资都需面对“最后一公里”的障碍难题。
比如现在的土地制度。相关法律规定,现在农民只能是一户一宅,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转让还必须限制在本村村民之间。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农房闲置、拆迁等原因,现在保守估测全国“空心村”的综合整治潜力就有1.2亿亩。各地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上获得高收入,炒高城市的地价房价,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却由于受到政策严格限制,在宅基地流转、住房变卖上,都没法获得财产性的收益。周天勇认为,城市逐渐高涨的地价和房价,刺激了社会资本的大举投入,但同时也变相地打击了实体经济,对民间投资也是一大阻碍。
再以服务业来说,未来在中国发展的空间必定会很大,但是现在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医疗、旅游和教育等领域,仍然在投资准入、经营范围、融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政策性限制和歧视。正是这些不利因素,才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家,选择到国外投资超市、餐馆等小型项目,把本来应当投入服务业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去了。
另外,涉及国企、财税、社保等方面,现在都对民间投资存在诸多的隐性障碍和歧视,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尽快推进改革。
周雷分析认为,现在国务院对民间投资的进一步支持政策已经明确,凡是法律未禁止的行业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中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下一步推进各项政策的联动改革,关键还是要把政策落实到位。
按照国务院部署,下一步推进民间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即ppp模式。截至今年4月,财政部ppp入库项目有7110个,投资总需求是82750亿元,但落地率仅有21.7%。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投资在ppp项目上持谨慎态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赵福军认为,现在影响ppp项目落地的最根本原因是ppp项目期限比较长,会面临政策风险、环境风险、项目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尤其是担心“新官不理旧账”的政府换届风险,由此导致民间投资不敢进入ppp项目。
目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方面比较看好安徽、广东等省在推广ppp模式方面的经验。2015年安徽民间投资增速是17.6%,比全部投资高出4.9个百分点。在该省去年的农林牧渔、住宿餐饮、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民间投资占比都超过90%。安徽省在民间投资方面的做法是,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不像国内绝大多数省份,ppp项目只是少部分行业向民间开放。
据了解,广东也是大力推广ppp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企、国企和外企大约各占三分之一。民间投资已经成为广东省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要使ppp项目尽快落地,除了要真正让民间资本与国有企业平等参与竞争,真正与政府利益共享,还应该加快ppp立法,为ppp项目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法定代表人:
乙方:
身份证号码:
丙方:
身份证号码:
以上三方单称时为“本协议一方”,合称时为“本协议各方”。鉴于甲方拟对______________项目与______________项目进行投资,乙丙两方意愿与甲方共同投资,以上各方经友好协商,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就甲乙丙三方投资份额、事务执行及利润分成等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共同遵守。
第一条投资项目具体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位于______________,前述两个项目甲方预计投资人民币_______万元,具体投资额以最终结算的投资额为准。
第二条共同投资人的投资额和投资方式
在两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中,甲方出资人民币_______万元,占出资总额的80%;乙方出资人民币_______万元,占出资总额的_____%;丙方出资人民币_______万元,占出资总额的_____%,总投资超过预计_______万元的,各方同意按出资比例同时追加出资。
第三条三方应按照项目开展进度要求,依据甲方指令按出资比例同时履行出资义务,各方出资应在_______年___月___日或两项目完成前支付全部出资。一方的出资应经其他两方确认,并将资金交给甲方财务或汇入甲方指定的银行账户,出资后任何一方不得抽回投资。
第四条利润分享和亏损分担
各方按其出资额占出资总额的比例分享共同投资的利润,分担共同投资的亏损。投资项目债务先以共有财产偿还,共有财产不足偿还时,以出资额度为依据,按比例承担。
第五条利润分配期限
各方同意在两项目最终清算后,被投资项目将投资利润分配给甲方后30天内,乙丙方可要求甲方按三方出资份额分享投资利润。
第六条事务执行
5、以下共同投资事务须由共同投资人同意即为有效。
投资人转让共同投资项目股份;
以上述股份对外出质。
第七条投资的转让
2、各方之间转让在共同投资中的全部或部分投资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共同出资人,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共同投资人有优先受让的权利。
第八条违约责任
1、投资人未按期缴纳或缴足出资的,应当赔偿由此给其他投资人造成的损失;如果逾期十天仍未缴足出资,按退出投资项目处理。
2、投资人私自以其在约定共同财产份额出质的,其行为无效或者作为退出投资项目处理,由此给其他投资人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按退出投资项目处理是指,将其已投入的出资额予以返还。
第九条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共同投资人协商一致后,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2、本协议经各方签字盖章后即生效。
3、本协议一式___份,甲乙丙各执___份,___份交甲方公司留存,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法定代表人: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乙方:
签订时间:
仅仅有经贸委和计委的意见和政策显然远远不够,最起码当税务和银行拿出了切实的政策后,投资者才算看到了实在的内容。
中央自1998年始痛下决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在其他投资主体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采取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是非常英明正确的,但考虑目前国家财力紧张,政府能用于投资建设的预算内资金和能发放的政策贷款数量必定是有限的,所以以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并逐步弱化中国投资增长对国债投资的依赖性已十分迫切。
大环境对于民间投资需求的迫切性往往更能够决定问题的解决。然而,真正建立一个民间投资的快车道必须来点实际的。
据了解,浙江温州市采取“以桥养桥、以交养交、以水养水、以电养电、以邮养邮”等一系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筹集资金办法,在国家很少投资的情况下,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他们从瓯江大桥起步,通过收取过桥费,形成桥梁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相继建成了楠溪江大桥、飞云大桥和清江大桥,促进了温州城市功能的扩展。还通过城市建设市场化的方式,建成了温州体育中心,一座现代化的二级民用机场,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区的开发建设。老百姓称赞这种做法是“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原是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以来,龙港周围的民间投资企业迅速发展,富裕起来的民间投资单位迫切需要向高效率、高效益城镇集聚。当地政府顺应民意,鼓励农民以自理口粮形式进城务工经商,推出“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建房”的办法,既集聚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短短十几年,民间投资20多亿元,建起了一座拥有15万人口的新城,年工业产值达40多亿元。
而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真正能够使民间投资在温州和龙港镇派上大用途的,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真正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
建立民间投资的快车道,需要的正是这些鼓励政策。问题是,今年这样的政策真的可以给的出来吗?不妨将新出台的政策与导致民间投资下滑的原因进行一下比较。
——投资环境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一是政府缺少对民间投资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其投资的导向相对乏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间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有限资源的浪费。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尽管各地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民间投资的政策,但普遍存在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的问题,同时还缺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三是投资待遇和机遇不平等。社会上对民间投资存在偏见,有些地方和部门对民间投资仍自觉不自觉地实行歧视政策,使其难以享受与国有投资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如在投资领域、税收、用地、用电、融资等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四是民营企业负担仍然较重,据一些地方反映,民间项目报批占投资资金的30%,涉及的费用有教育基金费、商业网点配套费、投资保证金、墙改费、白蚁防治费、水土流失费、绿化费、人防费等等,如此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较大程度上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市场准入政策的制约。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却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据广东省东莞市的调查,在全市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个。即使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和限制的一些行业,民营企业进入也存在不公平竞争。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公路、邮政能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存在严重的部门保护主义,不仅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就是非本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
——融资渠道不畅的制约。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民间投资发展的瓶颈,制约了民间企业的投资能力。当前民间投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额的比重,1997和1998年均为0.5%,1999年为0.6%。如果加上以民间投资为主的乡镇企业的贷款,1997年到1999年比重分别为7.2%、7%和7.2%。这样民营企业出于自身积累和利益的考虑,仅能依靠民营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拆借,浙江省台州市从1990年到1997年共完成投资850多亿元中,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和外资投资不到20%。温州市龙港镇投入建设的资金20多亿元中,98%由农民个人集资。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原因,首先,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在强化贷款风险防范的同时,没有建立起相关资产运营的激励机制,上级行对基层行贷款授权不足,银行“异贷”心理严重,因为他们感到发放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1998年以来,为刺激民间投资增长,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央政府首次要求银行“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但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以及民营企业本身一些固有的缺陷,使银行对其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实施效果不明显。其次,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我国的直接融资方式一开始,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对十分狭小,且市场进入门槛过高。而大部分民间投资单位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层次低,客观上加大了上市的难度。三是缺乏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谋求高收益的特殊商业投资活动。
——不合理的税费制约。目前一些税收政策不利于鼓励民间扩大投资,如所得税重复征收,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要缴纳20%的个收入调节税;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个体私营企业排除在外,例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民营企业也享受不到。
不难看出,虽然近几年国家态度上期望启动民间投资,但是由于歧视性政策的存在,民间投资有如坐在二奶奶的位子上,你不给她扶正,难道还指望她来撑门面不成。民间投资要想有所突破,首先要突破的就应该是政策上的歧视。
而最近,在国家经贸委主任、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荣融透露的今后国家将从5个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中,显然,其中3个方面都已经在政策上有了实质性内容。
比如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方面。提出,要结合财税体制改革,探索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建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做法。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鼓励中小企业投资,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创办中小企业的,可按国家规定享受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其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在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方面。也准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切实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强化中小企业贷款保证系统;设立担保机构或通过政策性银行分散和分担商业银行放款风险;逐步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和民间投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
而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方面。李荣融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体现为“一体两翼三层”。“一体”指试点模式的主体,其主要特征是“政策性资金、市场化操作、企业化管理、绩优者扶持”;“两翼”指国内现有的专业担保和互助担保,是试点主体的重要补充;“三层”指担保体系的中央、省级、地市级三个层面,担保业务直接操作在地市级。
可以说这一次提到的扶持政策中,是点点切中目前阻碍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要害。
而在国家计委日前正式公开的《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中,也为个人投资大开绿灯。比如说,拓宽投资领域方面规定,除国家特殊规定,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其优惠政策对民间投资同样适用;鼓励有条件的民间投资者到境外投资。而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规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把民间投资者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支持民间投资者与外商合资合作;允许民间投资项目申请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甚至在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方面,也提出了调整不公平的税赋,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对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民间投资者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支持;通过财政贴息、设立担保基金和投资补贴等形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支持民间投资者到西部地区投资。而在诸多内容上,最为让投资者看到曙光的,当属改进政府的管理工作,调整、制定有关政策这一项内容,这似乎在预示着从今年开始,民间投资将逐渐走出被歧视的境地。
还需来点实在的
不管怎么说,从今年开始,国家对待民间投资的态度的确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民间投资是否能够突破,能够突破多少,5000亿是否真正能够达到,最关键的还在于能否继续有实质性的、实实在在的政策出台。
有人对于具体的民间投资优惠政策拉出了一个清单。有专家说,如果真正能够做到以下几条,民间投资今年突破5000亿才会有戏。
1、对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行政公制和服务承诺制,公开办事内容、程序、标准和时限,简化手续,规范管理,方便民间投资经营者。
2、严禁对民间投资者进行私心检查、乱收费、乱摊派。
3、公安机关对民间投资者发生的治安案件要随报随受理,一般不超过5天。
4、金融机构对民间投资者在开户、结算、信息咨询、贷款申请和货币汇兑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服务。
5、计委负责统一提供有关投资项目信息资料咨询服务,加强项目库建设,通过各种媒体定期公布。
另外,仅仅有经贸委和计委的意见和政策显然远远不够,最起码当税务和银行拿出了切实的政策后,投资者才算看到了实在的内容。
相关热词搜索:;2009年,民间资本流年不利,国家为振兴经济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民营经济似乎视而不见,大量的信贷、资源、项目,绝大部分给了国字号的企业,各地国字号“地王”崛起和一些地方通过重组整合等手段,将民营资本逐出。股市下跌、迪拜危机、煤矿整合等“惨剧”不断上演,使民间投资损失惨重。“大阴之后有大阳”,随着《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这一切就要改变了,有人甚至欢呼2010年是民间投资元年。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民间投资新36条”,发布以后社会反响强烈,社会各界和主要媒体普遍认为,“民间投资新36条”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管理和调控方面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对当前社会上关于“国进民退”的议论做出了积极回应,对于深化改革、优化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元年。“民间投资新36条”是否会开启民间投资一个新时代呢?从政策的整体设计,到开放的领域:从所用的言辞,到权威人士的解读,无不显示出这一政策的开创性意义,对民间资本来说,这政策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可能并不是言过其实。一个政策的效果,在刚施行的时候,人们往往重视不够,当它巨大作用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显现的时候,回头看,人们往往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
10年、20年后,我们会如何看“民间投资新36条”呢?无论将来怎么看,目前来看,“新36条”在准入领域和政策导向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明朗,充分体现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下,国家对民间资本的充分重视,可以看做是对民间投资的总动员。
民间资本有多少?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是压根没有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这档子事的。民间资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前10年,私营经济还是受到很大限制的,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第11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企业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发展。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内容。从那时起,私营经济才理直气壮地迈开了发展的脚步。私营经济是民间资本的基础,也就是说,民间资本的真正发展,不过20年。20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集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
那么我国民间资本到底有多少?力量有多大?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专家。因为概念的分歧以及统计的缺失,答案很难找到。近期有报道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积累的民间资本已逾12万亿元”,有关专家对这一数字并不认可。
民间资本主要是指私营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通过观察银行储蓄存款余额,可以对民间资本有个大概的观察和估计。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自2003年迈进10万亿元后,每年都以超过1万亿元的速度增长,近两年的增长幅度更是惊人,2008年是21.8万亿元。2007年的17.25万亿元增长了4万多亿元。2009年超过26万亿元,又比2008年增长了4万多亿元,两年就增长了将近9万亿。按此增速,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有望超过30万亿元。而2009年我国gdp是33万亿元。中国投资占gdp40左右,也就是说2009年我国总投资额大概是13万亿元至15万亿元。比较一下这些数字。我们就知道30万亿元的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由此可见民间资本的增长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整体实力也实在是太强大了。
让我们选取浙江和广东这两个民间资本最集中的省份,来勘察一下民间资本的阵营。
据多个机构调查,目前浙江省民间资本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大概相当于浙江省20090zgdp总额的一半。浙江人极强的投资意识加上资本逐利的本性,让民间资本的扩张格外引人注目。“没人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因为他们认为那样是不划算的。”浙江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再看gdp全国居首的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民间资本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金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广东民间资本的规模有多大?民间投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怎样?更进一步,民间金融在广东金融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长期以来,没人能够给出满意的答案。2005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承担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据课题组初步测算,2004年末广东民间资本存量为10638亿元,其中包括已动用的民间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6022亿元、金融资本(即民间投资于股票和入股金融机构的资本)1977亿元,未动用的民间资本(即投资性储蓄)2639亿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外汇储蓄、保险资产和境外证券资产等,2004年末广东民间资本规模折合人民币超过1.2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核算审定的广东省gdp,2004年为1.88万亿元。2009年广东省gdp为3.9万亿元,民间资本起到了巨大作用,保守估计目前广东省民间资本也会超2万亿元。课题组进一步测算表明,1998年至2003年间,广东累计完成民间投资9258.4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43.1%,几乎占据全社会投资的半壁江山。在这期间,广东每年gdp的增长中,约有23.5%是由民间投资直接拉动的。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民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29.4%和29.1%。有专家认为,2009年民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对外投资简介
对外投资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或以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方式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实体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分散经营风险、加强企业间联合、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
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1、投资行业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制造业占了较大的比重,位居其后的为批发零售业与商业服务业,这是由于中国现有的国情所决定的。其他的行业虽然现在所占比重不大,但其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在力,将会是中国企业未来跨国经营的最佳行业。例如,建筑业,农、林、牧、渔业。
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2、投资规模 2010年中国境内企业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
3、投资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亚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80%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1%;其中中国香港为21%;2010年中国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337.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澳大利亚29.3亿美元,增长20.5%;东盟25.7亿美元,增长12%;欧盟21.3亿美元,若不考虑对卢森堡(避税地)的投资,增长297%;美国13.93亿美元,增长81.4%;日本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
4、投资方式中国企业以海外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中国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3%,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主要项目有中石化集团(通过香港公司)71.39亿美元收购雷普索尔公司巴西公司40%股权;中石油集团联合壳牌能源公司共同收购澳大利亚arrow能源有限公司23.71亿美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公司17.8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国家电网公司9.89亿美元收购巴西7家输电公司及输电资产30年经营特许权项目等。
5、投资主体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呈多元化的特征,但仍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占总对外直接投资近50%;另外是民营企业,占总对外直接投资近20%;外商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显著。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全球陷入经济寒冬期,大量国外优秀跨国企业倒闭和资产缩水,而中国依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这就为拥有较多资产、急需提升企业知名度、进行企业扩张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绝佳机会。但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败多成少,大多以“分手”收场。中石化总价185亿美元的瑞水addax收购失败,中铝注资力拓告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胎死腹中,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止步于美国政治压力。这一系列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警示我们中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把机遇转化为成功还必须克服各种挑战。
首先,从宏观方面来说,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规范布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各重要部门各地方政府管理,过于多元化、分散化。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中国企业的
自有资本到境外以后,没有中国的银行跟进;同时很难得到对方金融机构的授信。大量民企在境外进行金融活动相当困难。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对外投资统筹规划,在指导企业海外投资方向、重点、规模、战略及人才提供上略显弱势。
其次,从微观基础来考查,海外投资企业投资决策及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中国海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由权,无法对国际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第二,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一体化程度低。第三,海外投资风险意识不强,盲目“豪赌”。第四,中国本土企业并购海外企业,还面临着如何协调和融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问题。
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投资行业全,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模小,竞争力低,投资效益低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不足100万美元,比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低得多,且大部分到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投资额不超过200万美元,即使与国内利用外资规模相比,也是属于小型项目。这些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数是从外贸公司为发展贸易业务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开始的,这些公司一般规模都很小,主要是为了联系客户,催缴货款,监督发货。中国比较多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仅具备维持基本运转的能力,而没有独立发展和抗风险的能力。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在资金上很难引进先进的设备,没有研发能力,更没有能力去支持销售服务,市场的开拓能力变弱。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企业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低,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大约只有55%的企业能够赢利。
2 、对外投资企业融资难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普遍遇到金融服务瓶颈。主要体现在外汇与融资成本上。由于中国目前对资本项下的外汇仍然实行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境外投资用汇成为一大难题。现行的结售付汇政策不允许企业在资本项下拥有自有外汇,企业用汇必须得到外汇管理部门的审批。外汇审批制度手续复杂,审批的周期长,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不能购汇汇出,也不能由母公司向境内银行担保后由银行在投资地的分支机构对海外子公司
贷款。此外,国家外管局对境外工程承保的结售汇比照进出口贸易方式进行管理,也给企业带来不少问题,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机会和收益。融资难的另一个问题是融资成本偏高。对外投资企业融资的利率偏高,即便是政策性银行,利率也偏高。在贷款时还要强制进行出口信贷保险,而政策性保险的费率也是偏高的。由于综合成本很高,往往导致企业在国际投标活动中缺乏竞争力。
3、投资地区集中
在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中国对外投资增长非常快,但是仍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亚洲、拉美地区,它们占了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3/4,对于欧美和日本的投资相对规模较小。2003年以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0%,其中中国香港地区占总存量的74%,拉丁美洲地区存量46.2亿美元,占14%。2004年以后亚洲地区投资存量下降,拉美地区比重上升,但亚洲仍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地区。2009年年底,中国的1.3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1.4%。这对于中国拓展境外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在具体投资地点上,多数企业都选择了避税地。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避税地的金额为99.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81%;2006年避税地投资额达到153亿美元,占比达到86.8%。
4、对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
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建立,政企不分,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面存在扭曲,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机制,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这些严重制约了企业优势的发挥和经营空间的扩大。在这种状态下实施跨国经营,导致无论是规模、人才还是技术都存在优势的国有企业在实际境外投资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有些国有企业投资损失以后,为了经营业绩,对已经损失的投资不作账务处理,尤其是被投资企业破产倒闭以后,由于对外投资在账务处理上需要此法律上的文书才能处理,没人愿去承担责任,也就没人去办理倒闭后的此手续,造成账务处理难或者企业领导从政绩出发要求长期挂账的现象。
5、政府的宏观规划和管理不够完善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面临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政府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其表现在:中国至今还未制订好实施海外投资战略的中长期规划、实施步骤和产业目录,对企业到国外投资的资格认定、业绩评估、过程管理等方面也还有许多不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审批程序繁杂、管理环节过多、没有形成有利的市场机制。海外投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至今还没有对外投资的专管机构。
6、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偏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缺少对口项目国际投资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7、行业组织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普遍缺乏有凝聚力的华人商会组织和服务平台来协调和引导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从而帮助新进入的企业尽快熟悉当地的投资、法律环境,并依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而国内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在对外投资领域大多刚刚涉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其次,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极不健全。很多企业对外投资中不仅对选择哪个国家,对投资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人文环境以及投资机会和外国吸引外资政策缺乏了解,而且对政府支持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方向也不清楚。有关政府部门虽然通过自己的网站建立了政务服务平台,但这类平台基本上都是根据本部门职能设计的,没有针对对外投资统一平台,查找不便,且政府各有关部门自成体系,缺乏沟通和协调,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能传递到投资者而导致浪费。再次,缺乏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专业服务机构。在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有信誉、无文化语言障碍和有国际经验的中介机构提供支持。比如在境外并购时帮助企业进行净值调查,在发生知识产权保护、经济纠纷时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等,但是目前中国这类专业服务机构还不多。
三、对外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研究对外投资决策,要周密地研究影响对外投资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对外投资的盈利与增值水平。对外投资的收益与增值提高超过对内投资的收益、增值水平是进行对外投资的先决条件。
2、对外投资风险。对外投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对外投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投资风险加大会破坏投资收益的安全性,因此,投资的风险又可称为投资的安全性。诱发对外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自然的和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往往结合在一起共同对投资收益发生影响。对外投资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物价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决策风险等五种。
3、对外投资成本。对外投资成本是从分析、决策对外投资开始到收回全部投资整个过程的全部开支。包括:
(1)前期费用,指从提出投资项目开始进行的可行性分析费用,到作出抉择期间发生的调查费用、评估费用、准备费用等;
(2)实际投资额,即用于投资的资金,如联营投资额、股票债券的购买价格;
(3)资金成本,筹措对外投资所需资金而开支的筹资成本,如筹资手续费、利息、股利等;
(4)投资回收费用。
对外投资的盈利和回收额必须大于投资成本。
4、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通过投资获得其他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经营控制权,以服务于企业的其他经营目标,是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应该考虑用多大的投资额才能拥有必要的经营控制权;取得控制权后,如何实现其权利等问题。
5、筹资能力。对外投资决策要求企业能够及时、足额、低成本地筹集到所需资金。
6、对外投资的流动性。其要求对外投资的资金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较快的速度转换为货币资金。为此,必须合理安排对外投资的结构。一般来说,短期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证券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非证券投资的流动性。
7、对外投资环境。对外投资不能脱离一定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企业
内外影响企业投资活动的条件总和。有的属于内部条件,是能被企业控制的;有的属于外部条件,是企业不可控的。一个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应当有比较多的投资机会,比较健全的投资管理体制,完善的资金市场。
在上述对外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因素中,实际上涉及到对外投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这就是:收益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这三个原则往往是不可兼得的,进行对外投资决策,要从投资目的出发,从中找出三者最佳的结合方式。
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采取的策略
1、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完善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明确对外投资目标,设定对外投资统一管理机构。同时,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政府应该在海外设立经贸合作区,形成集群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政府可以集合所有资源,比如将孔子学院向经贸合作区集合。第三,深化政企分离,提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提升其海外竞争自由度。第四,设立企业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的考核审查,控制风险。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将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放松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进一步完善国际投资担保体系,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运用发行股票、债券及国际信贷等多种方式融资,并降低申请程序的难度,简化审批过程,减少企业的成本。尤其是面对中国目前所拥有的高额外汇储备,我们有条件提供这些金融支持措施,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和用汇上的便利,也可以更好地运营外汇储备资产,并缓解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结构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实力需要与跨国经营相协调。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依靠企业本身实力。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而软实力又是我国企业的软肋,我们的企业在理念、人才、跨国经营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增强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跨国投资已经跨文化、跨制度、跨生活习惯、跨待人接物等,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二是,要正确认识“走出去”的目的不仅是赚点钱拿回来,而是要在当地长久生存、发展下去;三是,要正确认识理解社会
责任问题,修路、建学校等只是部分,关键要了解东道国的利益需求、各界的诉求。
一方面引导企业海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在企业对外投资中,政府应加强引导今后的投资方向与领域。首先,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引导企业往高科技产业领域进行投资,这是实现技术寻求型投资的有效途径。其次,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主,这些商品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再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努力探索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业的投资,从而对中国国内相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会起一定的帮助作用。另一方面是引导企业海外投资的地区结构。对外投资企业应在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确、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当前中国企业可采取的策略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国家市场。
3、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
首先,可以加快培养跨国公司,构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型企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发挥中国综合商社对跨国公司发展的贸易信息作用,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组织、协调功能。其次,重视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一方面,是与国内的跨国公司展开合作,这样可以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优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资源配置情况,提高境外投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国的跨国公司应通过与这些跨国企业的合作,分享全球营销网络、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等,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加速自身的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的目的。
4、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育、引进机制
人才是企业得以成功发展的关键。发展海外投资业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的人才,企业应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培育出一支具有稳定数量和较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中的成员素质与企业发展相适宜,对于企业的发展可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面对人才流动的情况,企业可用优厚条件吸引具有专
业技术和丰富生产经验带头人才,也可从企业创业资金中拨出部分款项进行人才的培训,给予员工再深造的机会也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专项人才。在对于人才的分配制度上,应采取激励机制对于企业产品研发的科技人才充分的肯定和重视。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良好发展前景,从而调动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积极性,使他们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5、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健全与发展
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与政府相比,行业协会组织在促进海外投资活动方面往往更有效率。因为这类组织熟悉本行业情况,掌握投资的信息比较快捷,可以协调行业内不同企业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此外,行业协会在与投资地政府交涉、沟通、谈判方面也具有优势。为此,在对外投资时,要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将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协调和帮助企业有组织、有秩序地对外投资,发挥产业协同聚集效应,消除内部恶性竞争。
6、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设立政府统一的海外投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目前企业对海外投资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可以由组建或重建对外投资促进机构,编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数据库,建设统一的政府海外投资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帮企业查询政府相关鼓励对外投资的全部政策措施,了解国际市场和投资环境,学习投资技术和规避风险的技巧,及时提供国别及行业、项目的投资风险通报等。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团体设立按行业分类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建立双边及多边的政府间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构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也非常重要。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针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其他经济技术方面的困难,组织国际、国内相关机构或企业,向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援助。
7、建立对外投资企业海外战线联盟,提高企业竞争力
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经营一体化,不是互相压价而是“抱团”。由于企业的海外投资往往能够带动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各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形成集合优势,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将经营相同行业或相似行业的海外企业结合起来,可加强市场信息交流能力;结合成战线联盟的企业可进行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相互利用各企业的产品作为初级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可节约产品开发成本,使战线联盟内的企业互惠互利,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快,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绝佳的海外扩张机会。中国企业在全球大手笔买下国际知名企业同时不能忽视海外投资的风险,唯有政府大力扶植和企业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越走越远。
我们在“引进来”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像重视出口一样重视对外投资,从出口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适时地“走出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积极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