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篇一
1.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性差师生互动性差是目前管理学课堂上一个典型的问题。管理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只能在课后实现。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枯燥的听讲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是沿用总结性考核的方式,即期末时采用闭卷笔试考核,且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80%,平时成绩仅占很少一部分,而对实践性的考察在总成绩里根本得不到反映。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课程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改进高职管理学教学的措施
1.明确高职管理学教学目标高职管理学以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高职管理学课程设置应以掌握基本管理理论和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3]。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信息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招聘、应聘能力,指挥能力,激励能力,沟通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等作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收到完美的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合,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尝试以下几种互动式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将典型案例、与行业有关案例和社会热点案例等进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展开探析、讨论和总结。(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并且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如“举棍子”的游戏可运用于总结管理职能时让学生对抽象的四大职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4]。(3)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管理情景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任务、掌握特定管理技能、感受管理内涵。这些教学方式在管理学课堂的运用,既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3.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管理实践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分小组设立“模拟公司”、组建管理团队就是实践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例如讲到计划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讲到组织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设计出公司的组织结构、内部职权分配、人员的配备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等,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整个的管理职能活动就有了亲身的体会。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请进来”指的是邀请校外专家和管理者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聆听真实的管理经历,感受管理的真谛。“走出去”可以是组织学生到校外知名企业进行组织调查、参观工作现场(生产流程)或者在企业短期的生产实习。
4.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既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培养其实践能力,那在课程的考核上就不能仅是采用“期末闭卷笔试”,而应建立起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考核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技能成绩。平时成绩占30%左右,具体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表现和案例讨论等;期末成绩占40%左右,可以开卷的方式进行着重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技能测试占30%左右,以小论文或企业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
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篇二
十三五(2016-2020年)财务管理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决策分 析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财务管理系统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行业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行业起源及历史 第三节 行业地位及作用 第四节 行业发展周期及阶段 第二章 财务管理系统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 经济环境 一.国内经济运行现状 二.国内经济趋势判断 三.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社 ...
2015年中国物业管理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 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905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 ...
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6-2020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节 物业管理行业定义分析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产品分类 第二节 物业管理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技术环境 四.社会环境 第二章 全球物业管理行业现状及发展预测分析 第一节 全球物业管理行业概述 第二节 全球物业管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 ...
国际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案例分析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合同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相关背景 二,总承包商项目组织机构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总承包商的合同管理组织方式 四,项目总承包合同结构分析 五,总承包合同条件分析 六,总承包商的分包合同管理 七,项目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 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要点 九,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合同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相关背景 1995年底,由我 ...
<管理学基础>(非经管专业)教学大纲 一. 教学目的与任务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的各项职能.管理的任务.程序和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 ...
承德市物业管理市场调查与发展前 景咨询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内容介绍: 第一章 物业管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 物业管理的定义 一.物业管理的定义 二.物业管理的起源 三.物业管理的原则 四.物业管理的特性 第二节 物业管理的作用 一.物业管理的主要类型划分 二.物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三.物业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节 物业管理运行机制 一.物业管理市场 ...
沧州市物业管理市场调查与发展前 景咨询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内容介绍: 第一章 物业管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 物业管理的定义 一.物业管理的定义 二.物业管理的起源 三.物业管理的原则 四.物业管理的特性 第二节 物业管理的作用 一.物业管理的主要类型划分 二.物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三.物业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节 物业管理运行机制 一.物业管理市场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 ...
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篇三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理论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管理学丛林”。本文主要就物理学领域中的终极难题“万有理论”的发展历程,引出了对于管理学领域中各个学派之间的关系思考,并认为这些理论都是由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基本惯性自然发展而来,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所以,本文认为应该按照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与正确性的原则理性看待它们之间关系,并提出不能单从表面的角度的看待“丛林”的“融合”问题,换个视角从更本质层面出发,也许是理解并走出丛林的思路与方法之一。
关键词:超弦理论 管理理论 管理丛林
管理学中的理论丛林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一直都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虽然局部战争常有,但相对和平的世界环境却给人们带来了休养生息、增长与发展的机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各类组织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诸如企业、政府、各类非营利组织等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培养管理人才的各类管理学院也纷纷成立,并扩大了培养人才的规模。面对着巨大的需求,特别是面对着不同行业、不同需求层次的需要,过去相对简单的管理理论似乎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管理理论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战,于是新的一轮发展又开始到来,现代管理理论出现了。
人们一般认为,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在这个阶段,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测量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科学家、企业管理学者、实践操作的经理人员都加入了管理理论研究这个领域,从而形成了管理学的空前繁荣的景象。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孔茨(harold koontz)是最早认识到“管理丛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分歧与混乱的人,并主张清理管理理论丛林,在丛林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来。为此,他在196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将这种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在孔茨的论文中,根据他的观察,依据基础理论的差异,他将上世纪60年代的管理理论分为了6大管理理论学派。1980年,孔茨再次发表了论文《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而在该论文中,孔茨把当时发展更为纷繁众多的重要管理学派分为了11个。孔茨对于管理理论出现丛林现象,彼此滋蔓、相互缠绕的现象并不满意,因此,他分析了造成此种“丛林”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走出管理学丛林的方法:一是澄清管理学的语意的丛林;二是对知识主体的定义;三是管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四是对管理学中的许多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与验证。应该说,孔茨开创性的工作引起了人们对管理学主线研究的普遍兴趣与重视,其学派划分的方法也已成为归纳现代管理理论的样本。可是我们按照孔茨所说的走出管理学丛林的方法,却至今都没有走出管理学理论的丛林。
应该承认,孔茨综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做法与努力,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尽管当前对世界的统一性有人持极端怀疑的观点,但获得对世界的统一性认识毕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哲学的观点也认为,即世界的各个不同领域都受同样的基本法则和原理所支配。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毕生所追求与坚信的“万有理论”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站在今天的视角,从各个学科发展与演化的角度,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管理学发展的丛林问题呢?
由物理学中万有理论而引发的思考
在谈论管理学丛林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物理学领域对“万有理论”、“大一统观点”、“超弦理论”的发展与认识历程。看是否能从中得到点关于怎样理解管理学丛林问题的思考与启示。
自从爱因斯坦建立了令世人瞩目的相对论理论以后,他自己本人却并没有停止向物理学更高领域前进的步伐。他想把当时已知的两种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在一个数学框架中统一起来,建立宇宙的总公式――万有理论。因为爱因斯坦坚信同一个宇宙中两个不同的作用力应该有着它们相同的起源。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数次历史性的统一,如牛顿发现天体的运行和地球上运动的物体遵从相同的运动力学原理和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则建立起了时空、运动和引力之间的联系,并统一了质量和能量,建立了质能互换公式。按理说,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应该可以联系在一起,它们应该是同一个原理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就像电和磁、能量和质量一样。但从实际看来,要把这两种相距甚远的力统一起来,谈何容易。引力是两个大质量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大质量物体造成空间弯曲而产生的;而电磁力则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显然,把这样两种力联系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引力和电磁力之间似乎毫无联系可言。所以,当时除了爱因斯坦也没有哪个物理学家敢于在这个超级难题上空耗精力。当然,最终的结果历史也早已向我们讲述,在爱因斯坦一次又一次努力归于失败以后,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无望地寻找着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的理论,最终抱憾离开人世。
回顾历史,爱因斯坦的失败也许就可以理解,似乎是注定的。实际上自然界还存在另外两种相互作用力―弱力和强力,而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对这两种力却尚不知晓。强力即存在于原子核内的把原子核内的中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结合在一起的力(如果没有强力,它们因同性相斥的原理而相互弹开);而弱力则是改变粒子而不是吸引或分开粒子(如引起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等)。所以,当有四种相互作用力被人们认知后,寻找这四种力新的大统一的任务就摆在了现代物理学家面前。
美国物理学家xxx・温伯格和阿布杜斯・萨拉姆在1967年首次将这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大统一理论”目标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从量子理论入手,成功的使电磁力与弱力的数学表达结合到一个统一的数学表达中。此后不久,物理学家便发现在更小的尺度上10-17厘米左右,电磁力、弱力和强力将得到统一,这意味着“大统一理论”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界中总共四种相互作用力除万有引力之外的三种都可由量子理论来描述和统一。那么引力呢?在空间尺度继续减小时,物理学家们又发现了转折点:我们试想把一个粒子的运动控制在一个更小的空间内时,那么根据量子力学法则,粒子的运动将加剧,动能将增加,也就是说,越小的距离就有越高的能量,也就有越大的质量,此时引力又回来了!并且逐渐增加到与其它力一样大。
前面所说的,电磁力和弱力在较高的能量上实现统一,其实这较高能量也是在较小空间中实现的;然后强力又和电-弱力在一个更小空间中的更高能量上实现了统一。以此推论的设想,最弱的引力应该会在最小的空间中与其它三种力实现统一。空间的最小尺度结构是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在普朗克长度下,所有的力归于统一。电磁力-弱力统一所需的能量是现在可及的范围,因此这个理论得到了证实。而除引力外其它三种力统一所需的能量目前就无法达到了,目前人类所造的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似乎也达不到那么大的能量;在普朗克长度下,超高能量使空间的性质也不可思议地改变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大现代物理学支柱在这个尺度下全部失效!在这里,物理学家认为新的理论将把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统一起来。
这个新的理论就是目前物理学领域最流行的“超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普朗克长度大小的空间里有一根细细的超弦在振动,它的振动产生了数百种基本粒子和四种力的相互作用力。该理论也是目前唯一能将20世纪两大物理支柱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现了包括引力在内的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超弦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了不起的思想火花,但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超弦理论如果成功,它一定会导致一场人类对时空本质、时空维数、相互作用本质、暗能量本质等革命性的认识,其深刻程度不亚于上个世纪的两场物理学革命: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
如何看待管理学中的理论丛林问题
首先,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等物理学分支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待管理学丛林问题也应该认识到其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从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惯性的角度去看待管理学丛林中的各个学派林立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问题理解为管理学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在其发展与进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为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不同学科和角度所发展起来的理论学派。它们都是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中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不同理论学派的比较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的理论学派之间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但针对某些问题,大部分理论学派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例如,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对外部需求和对期望的回应,企业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企业与环境存在紧密的联系;企业寻求外部环境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企业是利益驱动的等等。因此,这样就说明了前面的观点,即各个理论学派都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解决同一个实践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各个学派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是否可以认为,管理学的丛林问题,就像是一个物体前围着的许多面镜子,从镜子中看到的都是同一个物体,但由于视觉角度的不同,我们发现每一面镜子中的物体却又都不相同。也就是说,管理学丛林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它们都应该是合理的,这里也印证了前面的观点,即存在自有其合理性的问题。所以,是否这种思维认识也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的寻求管理学丛林的融合提供一个视角与方向?
理论丛林的发展与未来
谈到管理学理论丛林的发展与未来来看,笔者还是比较同意融合的观点。从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管理学理论中的丛林融合问题势在必行,也有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从物理学的万有理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但从现在理论界所普遍认为可行的融合途径来看,可归结为两种途径。第一,不同理论的解构与融合。第二,不同理论比较和整理。而这两种融合的方式都是在理论本身层面的融合,有其局限性。不能做到完全的融合。
再次回到物理学领域来看,从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以发现,电磁力、引力、弱力、强力有可能在最小的空间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得到统一,这也标志着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融合和新理论超弦理论的诞生。所以是否可以得到一点理论融合的启示,看待管理学丛林问题,能否回归到最本质与根源的角度考虑各个理论学派的融合问题,即从“环境”本身入手考虑管理学各个学派的融合问题?如国内学者赵锡斌教授所著的《企业环境分析与调适―理论与方法》,就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企业与环境关系的问题等。
所以,如何看待管理学丛林的融合问题,我们能否借鉴物理学理论中的两大支柱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融合假设与经验,换个方向向后看,从本质与最原始的根源出发,从环境这个最大、最本质的要素出发,把环境作为内生变量研究企业问题,也许是解决管理学丛林问题的又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赵锡斌著.企业环境分析与调适―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费显政.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宁波.超弦m理论中一些非微扰性质的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卢建新.超弦/m-理论及其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50年,物理・37卷,2008
5.彭新武.当代管理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走出“管理学丛林”的尝试.中国人民学学报,2007
6.张玉利.经济发展和文化演进是走出管理丛林的灯塔.科学管理研究,1993
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篇四
1《管理学》课程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先行条件
在课程教学中逐步运用的全程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其理解抽象的理论观点,掌握生涩的课程内容,拓展其对管理学相关知识的认识,还有利于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熟悉课程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适当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本科生《管理学》教学课程中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案例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在充分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选择知识点相符、难度相当的案例。选择的案例既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进度相符,知识点的难度和接受程度又不宜过大,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这不仅需要教师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以更加的熟知并明确教学亮点和学生需知点,还需要教师细心的了解、搜集并挖掘学生的求知点,以便选择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期求。这样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教学案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管理学》课程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优劣势
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将实例引入课堂,将理论串入实际,实行全员参与的堂前、堂中和堂后的全程互动式学习。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师生间相互平等的交流探讨。学生由听众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主体,教师由权威讲解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二者同为主体,互动讨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带来了较好的成效,由于课程内容和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特点等因素的制约,运用此法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2.1优势分析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该方法的影响主要包括:(1)转变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改善了死板的教学环节,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氛围。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由以往的主动讲授和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自由、互动讨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更显尊重和信任。(2)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性格和能力。(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讲授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在无形中锻炼并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4)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无形的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互动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思考案例,查阅相关知识点,以便带着问题和兴趣参与案例讨论。这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更有效的互动探讨案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从整体上而言,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互动式案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微观到宏观,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改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2劣势分析
但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使该方法流于形式,成效甚微。该方法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其容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案例选择不合理。若是教师提前没有全面考虑到教学内容、进度、难度和要求,学生需求及求知心理等因素,则可能会导致案例选择不合理。进而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设计、构思等方面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行成效。(2)堂前准备不充分。若是教师堂前没有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则不利于学生理解案例。若是教师堂前没有熟知案例,在出现探讨障碍时,可能不会较好的引导案例讨论,调节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若是学生堂前没有按照教师要求仔细阅读、思考案例,可能会导致课堂探讨环节不顺畅,浪费课程时间,发言较少。(3)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时间较短,若是教师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易导致师生互动较少,讨论效率低。若是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较短,思路易受限制,不易进行深入思考。若是教师讲解过少,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易疲惫懒散,不易形成有序的互动,有时彼此推脱,较依赖教师最后的解答。(4)教师易于照本宣科,探讨引导不合理,现场氛围沉闷。若是讨论受阻后,教师主动分析案例,自行按课本知识点笼统讲解,而非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分析问题所在,畅所欲言各自观点,积极发问各自疑惑,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力度,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其开发性思维,拓宽其思路,恰到好处的指引案例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运用多元化的问答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较难把握。
3《管理学》课程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实现互动式案例教学,必须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结构性。互动式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相互探讨,关注实际问题,寻找相对较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水平,增加知识储备,更新知识层次,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并超越自己,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环境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从案例选择、堂前准备到案例探讨及后续引导等方面都需精心准备。学生应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坚持堂前预习、堂中学习和堂后复习,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经常思考,善于请教。
3.1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基础,而在《管理学》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是决定案例选择的关键因素,学生兴趣点是影响案例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而兴趣是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探讨的动力。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点和案例的关联性,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有选择性的筛选案例,使其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相符,典型贴切,又要避免抽象、难理解的案例内容。其次教师需要堂上堂下搜集学生的求知兴趣点,既要知道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又要了解学生渴望了解学习的知识和期望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整理归纳教学知识点,综合考虑教学要求、内容、进度、难度、关联性、接受度、学生求知心理和兴趣点,同时注重增加案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使所选案例既能包含学生需要学习和巩固的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心理。
3.2堂前准备
堂前准备是否充分是案例探讨顺畅的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根据自身条件做好堂前准备工作。在选择案例后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首先应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重点难点,为延伸的案例教学打好基础工作。其次熟悉案例内容,注意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案例讲解和讨论环节,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抛出相关问题,考虑到在哪个环节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探讨障碍,在讨论受阻时如何恰当的引导,如何把握全局,更好的让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合理的安排正常教学内容和案例讨论的时间间隔,不要使学生疲于堂前案例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堂前预习,带着问题和疑惑参与案例讨论。学生在堂前应按照教师要求认真预习案例,自觉学习,分析相关问题,争取在案例探讨前“吃透”案例,在案例讨论时可以较好的陈述或提问。争取经过案例讨论自身可以充分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如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3案例探讨
案例探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专人负责式的分组讨论或个人负责式的全员讨论。在案例探讨开始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时间安排,如讲解时间、思考时间、探讨时间和总结时间。在案例探讨进行中,教师首先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相互协作发现新问题,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了解案例时热情高涨,而到思考所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时行为散漫,应付式的答解案例。其次适当的引导学生,调节课堂氛围。在学生遇到思考困难时,适当的指引其思路和方向,以保证案例探讨不偏离主体的顺利进行。然后注意进行启发式探讨,适时的提出启发性的模糊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分析,使他们从多种可能性出发做出多种备选方案,并分析评价各方案,做出合适的决策。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整体效果,力争全员参与,而非个别学生。学生在案例探讨时应发挥主动性,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断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优缺点,最后积极的向老师和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相关疑惑和大家共同讨论。
3.4题外引导
总结与评价是案例教学的尾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案例总结,并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反响。首先请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案例教学的收获和感受,以了解他们对案例知识和案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全面总结、评价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过程,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修正并补充对讨论中的不足点,强化案例传达的知识和信息。最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身边的实例中。实行课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身边与管理学知识相关的例子,提出合适的案例,用来课堂学习和讨论。同时将案例题型纳入到期末课程考核中,以加强学生对案例的重视,加深其对管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篇五
改变人类文明的第三个苹果——苹果手机案例分析
苹果手机成功原因的设计人员:刘欢、黄雨霞、周强、范彦鹏、卞龙亭设计日期:研究
改变人类文明的第三个苹果——苹果手机案例分析
目 录
一、提出问题 ......................................................................................1
二、苹果公司简介 ...............................................................................2
苹果公司..................................................................................2
主要产品 ..................................................................................3
重要人物 ..................................................................................6
…… …… 余下全文
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篇六
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政之举。近年来,我县救助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贯彻《救助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锐意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种措施,积极为特殊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一是城市生活无着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得到较好保障;二是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填补了社会管理真空;三是为改善党和政府形象,扩大民政部门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全新的社会临时性救助机制,救助管理工作正处于不断摸索、探讨、总结、发展的阶段,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管理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我们本着想问题、摸规律、抓落实的工作方针,结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按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探讨,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进一步创新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建我县救助管理工作新的模式。
案例:自2003年《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站共对1237人实施了救助;其中:男性825人,女性412人。为354人购买了返乡车票,其中老年人82人,妇女22人,残疾人45人,其他205人(包括流浪乞讨、打工和寻亲找友人群以及路途被盗人群)。转送未成年人25人。
从救助工作整体上看,请求救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形:一是到城市务工不着、寻亲访友不遇生活遇到临时性困难,面临乞讨的人员;二是流动人口中因钱财被盗、被抢、被骗、丢失,生活遇到临时性困难,面临乞讨的人员;三是因灾、因家庭经济困难,季节性到城市采取乞讨方式获取货币的人员;四是因残疾被家庭遗弃,流浪乞讨的老人和儿童;五是因年老、年幼、残疾以及精神障碍等原因离家迷失,流浪乞讨的人员;六是少数被拐卖、拐骗逃脱,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的妇女和儿童;七是被胁迫以乞讨方式为幕后操纵者敛财,而流浪乞讨的老人、儿童、残疾人;八是专以乞讨为生财之道或者生活方式的流浪乞讨人员。
从乞讨产生的原因和救助工作实际救助的对象分类看,所谓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是到城市务工不着、寻亲访友不遇;因灾、因生活贫困,到城市乞讨谋生的农民;因钱财被盗、被抢、被骗生活遇到临时性困难,“面临”流浪乞讨度日,需要政府予以救助的人员。实际实施救助的主要对象是流动到城市的暂时生活无着的“流动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只是“流动人员”中的极少数特殊情形。
救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
一是依法甄别与实施救助困难。现行的救助管理制度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救助的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二是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三是对在救助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四是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五是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从求助者的请求来看,自述其确实面临或者正在流浪乞讨度日,急需救助机构予以基本的生活食品救助。针对求助者的这一请求而言,甄别程序是“残酷”又难以操作的程序设定。而救助的“甄别”制度设计一直困扰着救助管理工作,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来自贫困边远地区,通讯和信息交换设施相对落后,通过电话查询一般要打十余次,而且由于通讯成本比较高,往往没有回音。通过公安机关查询,短时间内,至少一天内,难以核实清楚求助人员所陈述情况的真实性。并且电话查询的结果,是否能够作为救助机构做出不予以救助的依据,值得斟酌,客观上浪费了救助管理资源。对于蓄意骗取救助资源的人,救助机构反而拿不出拒绝救助的合法证据。
二是职业乞讨人员比重逐步扩大。通过对受助人员的调查分析,总受助人数中,职业乞讨人员占的比例很高,他们与一般受助人比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主动性。他们并非因生活所迫而流浪乞讨,而是终年在繁华城市,借乞讨生财,由于救助管理会影响到他们的乞讨收入,多不愿意接受救助,更不愿意返回原籍。二是具有稳定性。他们有稳定的乞讨收入,相对固定的乞讨街区,有重点的乞讨对象,甚至相互划定地界,彼此抢占地盘。三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他们或按家族血缘,或按乡域搭帮结伙,有头目、有分工、有的甚至有帮规,在固定地点集聚、统一乞讨,同居同宿。四是构成复杂。有确因家庭困难外出乞讨的人员;有上访人员;有进城务工未果人员;有财产或物品失窃无法返乡的人员;也有骗吃、骗喝、骗票、骗医人员;甚至还会有一些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负案在逃,藏匿在乞讨人员之中。
三是突发疾病和“危重病人”产生高额医疗费用高。按照《实施细则》的第九条中有关受助人员在站内突发急病的,救助站应当及时送医院治疗。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进站初期只能对受助人员进行一些简单、常规的体检,无法准确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常常遇到受助人员来站前就患有慢性病、传染病、甚至是绝症。这些病都需要住院治疗,即使是维持病情稳定也需要一笔很大的经费支出。
四是没有配套专项救助经费和工作经费。由于我县气候、地理条件差,灾情频繁,经济落后,财政压力大,没有配套的专项救助管理经费和工作经费,日常救助工作费用全靠向上级争取资金,以便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专门的救助管理站,这无疑影响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是救助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各种原因,我县没有专门的医疗救助、返乡救助、救助鉴别和救助保障等机制加之,救助工作人员少(我县仅有一名专门的救助管理工作人员),严重制约着救助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对策:
一是以流动救助队为载体,开展主动救助、现场救助。为了使求助人员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在认真做好站内救助的同时,变“坐等求助人员上门”为“主动走出去服务”,采用各种灵活、高效、快捷方式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服务,真正方便了暂时遇到困难的受助人员求助,使职业乞讨者的行为受到一定制约,城市环境、社会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立足根本解决贫困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流浪乞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贫困,而解决贫困的核心是农村居民,落脚点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并轨,使农村困难群体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农民因贫困而外出流浪、乞讨现象。
四是建立和完善救助程序。应建立一套正当、严密井具有规范化、公正性、公开性的救助程序以增强对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严格、明确地规定救助条件并缩小现行的“收容遣送”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建立合理有效的行政司法化程序,从而进一步规范救助管理工作。
五是建立健全高效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监督机制。无监督便无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设立的一项重要的行政法治原则。建立健全高效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监督机制,是为了有效防止和及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进行救助管理和公民合法权益免受损害的重要机制,促进救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