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有更清晰的认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环保实践,希望能引发大家的关注和行动。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祁连山仍有积雪,看不见鲜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小编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塞下曲》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谁来展示背诵以前学习过的军旅方面的古诗。(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 引弓 白羽 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准备射箭。 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
3、简介作者。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自读思考:
(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第一首诗知名度最高,尤其是最后两句经常被将士们所传唱。开头说五月的天山只有雪和寒冷,短短十个字,就形容出了边塞的将士们的艰苦。可是军营的战士们斗志是昂扬的,睡眠也要抱着马鞍随时准备战斗。李白的诗歌中经常的引用历史典故,“直为斩楼兰”就是引用了“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的故事,“直”与“愿”字呼应,语气强烈,爱国杀敌之心喷涌而出,有极大的的艺术感染力。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解】:
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韵译】: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评析】:
这组诗,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诗是歌咏边塞景物。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的声势。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赏析】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四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注释。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天兵:指汉朝军队。
衔恩:受恩。甚:多。
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高枕:高枕无忧。
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天骄:指匈奴。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殊:远。嗟:感叹。
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合:满。陇底:山坡下。
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鉴赏。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塞下曲其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塞下曲其一》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塞下曲其一》原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其一》注释。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领动员出征时的威武和雄壮声势。诗的首句描写边塞将军身佩宝箭的威武气概,金仆姑是宝箭之名,借以显示将军的非凡气度。次句写练兵场上竖着的饰有燕尾形飘带的帅旗。《左传》:“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这里引用“蝥弧”之典,象征着军中士气的高涨,生动地衬托了将军的八面威风,使将军形象栩栩如生。第三句写将军下令出征。“独立”—词,显示了将军威武屹立的气势。末句写万千战士一呼百应的壮盛气势。“千营”形容士军之盛壮。“共一呼”写出了战士们的万众一心、共同赴敌的决心和浩大声势,这“一呼”大有声震山岳的雄威气势。
《塞下曲其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诗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2、揭示课题,板书:《塞下曲》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谁来展示背诵以前学习过的军旅方面的古诗。(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草惊风引弓白羽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布置作业:
塞下曲(六首其二)。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赏析】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二首。
黄昏的时候,飞将军李广率领着一支人马巡逻在北国边疆的深山密林中。塞北的深秋令人感到心惊胆寒,从林中不时传来阵阵虎啸,令人毛骨悚然。一阵山风吹过,树叶飘落,枯草摇动,将士们都穿着薄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唯有飞将军李广,仍神情镇定地端坐在马上,迎着寒风,凝神注视着前方,搜寻着一切可疑的迹象。
夜色越来越浓了,远处的景象也逐渐模糊起来。忽然,又一阵山风呼啸而过,夹杂着虎啸的声音。只见远处的树林中像有一只猛虎,隐伏在摇动的枯草之中,似乎就要跳跃而出,扑向战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但见飞将军李广张弓搭箭,转眼间一只白羽箭流星似的射向猛虎。果然,箭不虚发,夜色中只见那只猛虎已经中箭,倒在了摇动的枯草之中。
第二天,当太阳的光辉洒满那片树林时,好奇的士兵们拨开密密的枯草,寻找将军昨夜射杀的`那只猛虎。突然,一个士兵大叫道:“快来看呀!在这里!”将士们一拥而上,大家都惊呆了:原来,昨晚李广将军的那支白羽箭,是射在一块似老虎的石头上,箭头穿石而入,深深地插在了石头的棱角之中!
李广将军的箭不但射的准,而且力大如神。从此,他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飞将军李广威震边疆。他的这段故事也流传至今。
大将军李广是汉代家喻户晓的勇士。他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擅长射箭,每发必中。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大将军李广带着他的部下,骑着战马出巡。
行至一片幽暗的树林边,忽听得狂风大作,“呼——呼——”作响。晚风就像虎吼一样,在整个林子中回荡。杂草都被狂风吹斜了。忽的,将军在远处隐隐约约看见乱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只见将军沉着镇定,不动声色地从背后的箭囊里抽出一支箭尾为纯白色羽毛的箭,将弓拉得似满月一般。只听得“咻——”的一声,已不见箭的踪影。将军看看草丛,转过脸来对部下们说:“林中太暗,今天咱先不理会,明日天亮再说。”将军带着士兵们回到军营,并吩咐明天去将那只被射死的老虎抬回来。
第二天佛晓,天刚刚蒙蒙的亮了的时候,李广将军带着他的部下到昨儿自己射箭的地方。将军吩咐部下到林中寻虎。
军士们骑马的骑马,士兵们尾随其后。日头渐渐升高,阳光像千万把利剑直射入林中,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一行人走进茂密的树林,四下寻找,可是那儿见到老虎呀!只见那杂草丛中有一块形似老虎的巨石。将军看见了自己的昨夜射出的白羽箭。那支箭竟然不骗不斜地深陷到石缝中去了。李广将军的部下见了,皆佩服至极、个个惊叹不已,连忙下马跪下拱手连声赞叹道:“将军好箭法!属下实在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