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读老街作文(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街篇一
我今天要讲述的是一条已经年迈的老街的故事。她的故事也有一些令人感动呢!我妈妈对我说过,我们家已前住的地方,是一个临街的小公寓。你只要一出门,就能看见一条美丽繁华的小街。一到晚上,那条街便会沸腾起来!来自各家的人都在那里。
那条街上的小吃非常好吃,衣服,裙子很好看,而且价格也并不是很昂贵。就冲这几点,就能够招来一堆人来了。那些人来的时候脸上是带着微笑,走的时候更加开心了,因为她们买到了便宜漂亮的衣裳。
那里的吃的更是好吃,你去吃一口,那就想吃到了仙果一样,回味无穷。我最喜欢吃那里的美食了!可是每次去吃都得排着队去吃,我看见她们做的时候我感觉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有一天来了几个挖土机,把这个美好的地方给摧毁了。我好伤心啊。我一直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做梦都可能梦到它。
后来,我们家搬家了,我一开始还是坚信这里能恢复的,但是后来我慢慢的放弃了。我同意搬家了。我在新家的日子里让我慢慢忘记了之前……但是一些事情又让我沉陷在过去中。我们家这里也来了一条街,它和之前的小街差不了多少。我去过几次,我发现这就是之前的小街。我太开心了!
有几次我去问他们为什么要搬走?它们说因为那里的人有些说我们做的东西不干净。我听它们说完,我好愤怒哇!我去和我的小伙伴们说了,他们说我们来做一个‘防卫小组团’吧!来守卫这个美好的天堂吧!
真没想到呀,这些找茬的人又来了。经过我们的劝说,终于走了。可是经过这次的茬,这条街早已支离破散了。走的走,留的留,人数己经是参差不齐了。这条街已经年事已高了,毕竟已经受到了那么大的挫折了。
现在我晚上做梦,还会回到当年的老街,品尝那些美味的小吃……
老街篇二
家楼下的那条繁华的老街,是我最爱走的一条路。
清晨,鸡鸣声此起彼伏,把我从睡梦中一把拉回现实。我马上拉开了窗帘,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普照在我身上,暖融融的,舒服极了。
穿上衣服,拾掇拾掇,我就跟着老妈出门啦!五金店的门口,我们停住了脚步。店主是一个肚子胖胖的女人,老妈率先走进店,我就找了把凳子,坐在门口等她出来。街坊邻居虽天天相见,但还是忍不住道道家常,五金店里那浓浓的油漆味便直往我的鼻子里冲。我也等得不耐烦了,直起身立刻往外跑。
五金店左拐,一家理发店便映入眼帘。店员穿着黑大褂。各忙各的活,有的在帮人洗头,有的在帮人剪头发,有的微笑着正招揽客人……理发师各个手艺精湛,理发速度很快,各式各样的工具轮番登场,让我目不暇接。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一位位客人总会带着笑容满意地离开。
正午的大太阳火辣辣的,我们不得不寻找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终于在快要被“烤焦”的时候,我们跑进一家餐馆。刚一进店,一阵阵香气便将直钻进了我的鼻窝。我迫不及待地点上一份炒蛋饭,只见厨师穿着一身白衣白帽,双手飞快舞动,只咔擦几下,一份美味的蛋炒饭就送上了桌。我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这味道真可谓是人间美味啊!
走出饭店,再向前行,便来到了社区的城市书房。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本本带着墨香的书本,我走进去,拿起一本《东坡传》,坐在一张小书桌旁装模作样地看了起来。书桌边还有一些颇有文化的“大学者”,正专心致志地思考着什么,这氛围不禁让我也陶醉其中。
我爱老街,这里生活着我最熟悉的人,也深藏着我最美好的记忆。
老街篇三
穿过记载着学校传统文化的长廊;赏过老街独一无二的精致工艺;走过留下了岁月痕迹的石板路。我们在一处停下,拍了张集体照。以斑驳的瓦墙为背景,深绿的苔藓爬上了灰墙脆弱又顽强的脊梁,这堵墙,写满了沧桑。墙上贴着许多学生们的照片,竟是添了许多别样的韵味。
低矮的老式房屋杂乱无章地坐落在老街的大小弄堂里。随着初春的来访,嫩绿的爬山虎悄悄地潜在了檐壁的细缝中,为古朴的街道带来了春的气息,这是春在老街中的第一抹绽放。当然了,这也让我们眼前一亮。爬山虎的悄然出现使得没多少人烟的老街亮丽鲜活起来。
视线从爬山虎上转移到了一间老旧的小屋,里头有位老妇人正专注地弹棉花呢。她从容、专注地干着手中的活儿,重复手中的动作,为的就是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受弹棉花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她喘息时还不忘向我们投来友善和蔼的目光,完美地诠释了老街中的人情美。老人拍打中的棉絮轻飘飘地起起落落,似刚开的花儿。这儿的棉花里呀,寄托着一个单纯美好的愿望:下邵老街的人们希望将家乡的景致呈现给更多的人。这份情怀,是那样的洁白!
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在这羊肠小道中走着,倏地,一根粗粗的棍子状的东西挡住了我的去路。低头一瞧,呀!多粗壮的根须啊!平视着看,哈!多繁茂的枝桠啊!抬头一瞅,呵!多庞大的树冠啊!整棵树独木成林,壮观无比!忽悠一阵风吹过,清晨残留的露珠本躺在绿叶的怀抱中,现在却顺势落到我的脸上,驱走了长途走路的疲惫,带来了露水专属的清凉。真是一处好地方!我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发出一声感叹。
前方带队的蔡老师对巨树屋前的老奶奶说:“这里的空气好清新呢!”老人舒展开紧皱的眉头,眯眼笑了笑,骄傲地回道:“是啊!”我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所言极是!空气中不带有城市的烟尘,反倒糅合了草木的清香,野花的芬芳,泉水的甜美,还有老街那独有的静谧。我忍不住想:我们闯入后带来的陌生气息,会否让自在惯了的花草树木感到恐惧,从而颤栗?在我看来,这一切早已被赋予了灵性。撑开的绿色大伞遮住了并不灼热的太阳,也挡住了前方的路。拨开密密的叶子,更纯净的空气钻入毛孔,露珠扑簌扑簌地往下落,沁入出了点薄汗的皮肤,仿佛全身被通透地洗礼了一遍。这滋味,简直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下邵老街,你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在最后的小学时光中感受到老街的风情万种,让无数的祖祖辈辈铭记这条古朴的街道,爱上风华绝代的你,乃至爱上这片热土!
老街篇四
秋日,在一个下着细雨的午后,寂寥的我悄悄地走进一条寂寥的老街。轻轻地脚步,踏着被秋雨印湿的青石板,仿佛是触摸着一件被人遗忘的古董。这古董,它久藏于古镇殷家汇。
殷家汇,地处秋浦河中游的西畔,东连池州,南接徽郡,西抵东流,北达安庆。其水运交通沿秋浦河直抵长江。殷家汇,并且是古代的军事要地。不说秦汉时的停旅盘桓,也不说太平天国时的重兵驻扎;单是毛泽东的著名新闻《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就曾重点提到它。而殷家汇之得名,以我之推测,应该是缘于明末徽商在此的聚集。因为殷家汇占据得天独厚的水运交通,所以老街也自然成为徽商山货的中转地。据说,那时徽商相约时有一句口头禅,即“殷家汇”。意思是在老街上姓殷的一家茶肆汇聚。
我独自彳亍在老街,希望像戴望舒一样,能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雨,在下着,淅沥淅沥的。但油纸伞是不见的,更不说那结着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了。老街,显得非常地寂寞,寂寞在于老街早已退去了历史的舞台;老街,又显得非常地喧嚣,喧嚣在于现代生活意识的强烈冲击。
老街紧贴美丽的秋浦河西岸,全长大约两华里。老街房屋均合面而建,砖木结构,多为青砖小瓦,地道的徽派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大多是三进两天井,前面临街是铺面,中间是厅堂,最里间是居室,由前往后逐步升高,既体现了避水防潮的作用,也含有步步升高的寓意。只可惜有一些早已坍塌;有一些已改建为新式的楼居,给人的感觉是穿着布鞋打领带,总显得有些别扭。
老街街道曲折幽深,曾传有“九弄十三弯,无弄不通关”的说法。所谓“九弄”,都是街巷临河的一面,直通秋浦河河埠头(水运码头),现依稀可辨。由于老街水运畅通便捷,商品流通迅速,明清时就发展成为周围百十里地的集市贸易中心,吸引了众多精明的徽商大贾。据说,当时沿街店铺多达百余家,秋浦河沿岸商船停泊,桨声灯影,曾经热闹一时。
老街篇五
;车停了,老街到了。不知道从哪里吹来一阵很新鲜的风,我揉了揉眼睛,下了车,茫然地看着眼前涌动的人群——这是老街翻新后开街的日子。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希望大家喜欢。
老街翻新了。
一大早,母亲兴冲冲地把我从被子里拽出来,要带我去逛。
迷迷糊糊中,我坐上了电瓶车的后座。趴在母亲背上,眼睛还是紧闭着,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老街?老街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大脑里搜索着这个词。
一条青石板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石板的缝隙间总会有几株不知名的小草拼了命地生长。路的两边是木质的房屋,大多都用几块细长的木板拼在一起,将大门遮挡得严严实实。零零散散的几家面馆和馄饨铺让老街看起来多了些烟火气。浓浓的水雾浮散在狭小的街道中央,朦胧了阳光;又落在地上,滋润了小草。而它们也是专属于当地人寒暄唠嗑的“社交场所”。老街的尽头应该是有一座古塔的,不高,看起来有些破败,颤颤巍巍地在这里立了千年。
我还在努力回忆着老街的样子。
车停了,老街到了。不知道从哪里吹来一阵很新鲜的风,我揉了揉眼睛,下了车,茫然地看着眼前涌动的人群——这是老街翻新后开街的日子。
我跟着母亲挤进了人群,踏上了那条青石板路。青石板路还是青石板路,却总感觉有些不同,看了许久才发现,缝隙里的小草不见了踪影,整条街看起来更干净了,但也免不了少了些生机。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不能左右的事情。
路两边房子门口原本紧闭着的木板终于打开了,一家家当地“特色小吃”的商铺进驻了这里,原本零零散散的面馆和馄饨铺却不见了踪影。一时间,吆喝声、游客的交谈声、相机的“咔嚓”声充斥了整条老街,除了热闹,我竟想不出第二个词来形容。
沿着街道往里走,我看到了一家“奇怪”的商店——“供销社”:门口两块小黑板上写着“今日供应”,上面有我小时候心头好的小零食和我从未听说过的东西;走进店里,物品被放在了一层一层的小格子里,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摆放方式;一个算盘被放在了柜台上,一个写着“棒冰”的木箱子,安静地待在角落里……老板说,这是他们从镇上的每家每户收集来的老物件,复刻之后进行售卖;母亲告诉我,“供销社”是他们小时候唯一的商品超市。而现在,它不仅仅是一个线下售卖点,更是老街依托独有的老街文化和乡土文化形成文旅融合的展览馆。
一路走来,我见到了很多老东西:十元理发店、活字印刷作坊、蓑衣、竹编、剪纸……这些老旧的东西能在工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依旧留有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只可惜,它们太老了,老到连制作、操作它们的人都太老了。几年后的它们会是什么样子,操作它们的又将是哪些人?我不知道。
远处传来了一阵锣鼓喧天,母亲说,这是镇上为了庆祝老街开街请来的当地舞狮队,舞的是当地特色“硬头狮子”。这我是有印象的,因为它是我儿时最不喜欢看的舞狮,长得丑,动作单一。硬头狮子虽名为狮子,实则是貔貅,儿时过年,它总会来我们家里,敲锣打鼓,重复着单调的几个动作,为人们开启新的一年带来好运。相对于它,小时候的我更喜欢我们村里自己的舞狮,外表华丽,动作复杂多变。已经差不多有十年没有见到它的我,在这里再次遇到,看着举灯的人,敲锣的人都花白了头发,不免得有些唏嘘。
忽然,一个金黄色的小身影从两只青黑色的舞狮中窜出,跟着两只大舞狮一起摇头晃脑,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硬头狮子在未来继续穿梭在年前年后的大街小巷,给人们带来新一年的福运。
不知不觉走到了老街的尽头,我又见到了那座古塔,它还是那样的安静,塔壁上的佛像慈祥的眼神还是依旧默默注视着老街的一草一木,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亘古不变的眼底藏有婉转了千年的柔情。
古塔脚下,我静静地站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回头望去,背对着朝阳,看着阳光点亮重新焕发生机的老街,心里不由得落下一句: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老街篇六
;人的一生走过的街道太多了,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少,但这两条老街,在我的记忆中,却是难忘的。
——题记
一、北海老街
过去,偶有出门的机会,我一定要查查相关的资料,所到之处的风景名胜、传说典故、风土民情、土产小吃等等。难得到那地方去一次,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过去是看看手头的书籍图册,譬如三十年前上学期间第一次到泰山游览,我们三个同学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泡了一整天,再到泰山,仿佛旧地重游,心中有数,印象深刻。现在更是方便,有了互联网,“不管三七二十一,中国人上网真容易”,键入要去的地名,想了解的内容一网打尽。
到北海之前,我就了解到,那里有著名的银滩,有涠洲岛,有红树林……这都是必去的地方。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北海,也是做了功课的。
记得那一年的十二月中旬,北方已是寒风料峭,北海却如阳春三月,两地温差竟在三四十摄氏度。到了北海,刚脱去棉衣,就换上了夏装。游过几处景点之后,本来计划转天要起早乘船到海口,不料却半夜风起,琼州海峡刮起了台风,潮急浪大,渡船无法航行,只能在北海等待一天。
闲来无事,别人窝在宾馆里等待船期,我和朋友决定到市中心逛逛。北海的街道宽敞,空气清新,到处是新建的楼房,除了偶有“烂尾楼”在昭示着它过热的经济降温后的遗迹之外,这座小城與其他新兴的城市大同小异、相差无几。
“咱们到老城去转转,看看开发以前的北海是什么样子?”
朋友点头同意,他对民风民情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问过三轮车夫。“老城?北海哪有老城?十几年前这里只是个镇子,没有的,没有老城。”问过几个人都不知道老城在哪儿。
“对,我们就是要看看过去的老房子,开发以前的,越老越旧越破越好。”
天上下着像雾一样的蒙蒙细雨,海风裹挟着雨丝阵阵吹来,打在身上透出一股股凉意。十二月的北海竟有北国初秋的感觉。我们坐上三轮车,在缓慢的行进中浏览着两旁的景致。雨中游北海,别有一番情趣。
穿过熙熙攘攘的几条街道,三轮车从新市区拐入老城区,在一条纷乱的旧街道上停下。付了车钱,我们信步在街上闲逛,房子是旧房子,二三层楼高,马路两旁都是店铺,日用百货、土产杂物应有尽有,每座城市都少不了有几条这样的商业街。旧瓶装新酒,老店铺新商品,没什么特色,不看也罢。失望之余,我们偶然发现有几条胡同连着后面的一条街道,便想穿过去看看旧时北海的民居。
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胡同里走着,确是老城的味道,挤挤插插到处搭盖着简易的阁子楼。穿过胡同,来到后街,景象却大不一样,真有柳暗花明洞天别在之感。前街还是喧闹嘈杂人来人往的商业街,后面却是寂静无声、了无行人的老街。看看路牌,上面写着“珠海路”三个字。
七八米宽三里长的笔直街道,因为天气的关系,竟没有几个行人,下面是清洁古旧的石板路,两旁的建筑是清一色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密密匝匝的二三层小楼排列得整齐有序,临街两边的墙面窗顶多为券拱结构,券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线条流畅,工艺精美,形成了南北两组的空中雕塑长廊。早在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就将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各国领事馆在此建有不少十九世纪末的西方风格建筑,显然这些建筑受到过英、法、德等国西方券柱式建筑的影响。北海老街最突出的特色是临街的骑楼部分,它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楼体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北海烈日的照射;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小楼白色的墙体,间或有黑色的牌匾,某某栈某某号的字迹依稀可见。老街虽然冷清,却不难看出它往日的辉煌。
我们从一位闲坐的老人那里了解到,老街始建于1883年,过去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一家挨一家,中段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东段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西段接近外海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鱼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如今建了新城,盖了高楼,商家都搬到游人多的新城区了,实力差的小店铺也迁到离新区近一点儿的前面街道去了,如今这里的店铺基本上都改做民居了。
在如丝的细雨中漫步在空旷幽静、古色古香的老街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透过路旁的门面,我看见不少三五成群的市民聚在屋里一起玩麻将,神情专注,悠闲自得,似乎与世隔绝。偶见几处出租的房屋,十几个年轻姑娘不紧不慢地在收拾隔街大海上打捞上来的墨鱼仔等海货。与宽敞悠长的老街比起来,他们显得无声无息。
老街确是太幽静了,老街的居民确是太悠闲了。这里似乎被人们所遗忘、所遗弃。而我觉得,北海这条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街是它所有景点中最有味道的,没有人为的修饰,而能基本保存完好,这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可称奇迹。它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游人的袭扰,自然纯净,恬淡幽然,固守着自己的历史风貌。
北海老街的历史文化显然极具开发价值,已有人建议北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珠海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以我之孤陋寡闻,这样保存完好特色明显的近现代老街,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加大力度,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也担心,一旦老街也辟为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如潮,商店鳞次栉比,老街还会是现在这种样子吗?还会有现在这种味道吗?我担心,过些年真有旧地重游的机会,还会不会看到现在的老街。
我感谢琼州海峡的那场台风,它让我在偶然中得识北海的老街,领略它独到的神韵。
二、慢游丽水街
温州永嘉流行一句话:“不到丽水街,未游楠溪江。”悠远绵长的三百里楠溪江,景观星罗棋布,据说有一百多处,永嘉如同一座大花园,处处皆景,美不胜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处,丽水古街当在其中。
此丽水非彼丽水,与相隔百公里之外的浙江丽水市没有关系,与云南丽江一字之差,却趣味不同,景致相异。丽水古街属于楠溪江众多古村落中的一个,坐落在温州永嘉岩头村东缘的蓄水堤上,四周群山环绕,溪水潺潺。规模不大的蓄水堤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方便村民灌溉农田之用,堤上遍种花草树木,建亭修桥,没有屋舍建筑。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客商往来,歇息易物,住店吃饭,于是屋舍成片,商贾云集,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街道。
这是一条不长的古街,只有三百多米。依河而建的木制长廊,简单古朴,廊厦的顶部由木檩搭建,不做任何装饰,斜坡出檐,以遮阳避雨,便于人们行走。临河的一侧排列着九十多家店铺,石墙古屋,灰白斑驳,店铺多为二层,门面营业,后屋住人,虽然古旧简朴,但是保存完好,整洁异常。
曾经的繁华与热闹随着岁月的更迭而不复存在,只有这些百年老屋还保留着些许记忆,向人们再现着往日繁华的景象。
亭子旁边不远处即是同样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丽水桥,又名“永乐桥”。桥不长,只有23米,宽仅3.8米。桥面由48块条石构成,桥下有三孔石柱支撑,与花亭遥相呼应,湖光山色,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花亭不大,石桥无栏,却古旧拙朴,历经五百多年而无损坏,尽显岁月的沧桑。
丽水街依河而建,修在丽水湖的堤岸上。湖我没有见到,想必是不大的塘而已。街旁的河不知其名,不宽、不深,也许叫溪吧。溪水清澈见底,波纹不兴,水面澄净如镜,两旁的屋舍树影倒映其间,水天一色,如真如幻,如一幅静美的画卷慢慢展开。这种意境,实在是人间难得的美景。
河是弯的,沿街而建的街便也是弯的,我以为,丽水街的美便美在这弯弯的弧线上,有了曲线的变化,不长的街景像是一眼望不到边似的,若是直筒筒的一条直街,一目了然,那味道就会大减。街上百间古屋依河半环而建,便有了曲径通幽的感觉。
丽水街不像是景点,游人并不多,也许是我没有赶上旺季,十月的永嘉不冷不热,身着单衣即可,但这里的游人很少,显得有点冷清。其实这正是我喜欢丽水街的原因。这几年游走各地,重建的、仿建的古街看过不少,人头攒动,喧声如潮,参观如同赶集一般,疲惫的身心何曾得到片刻的放松?但是丽水街不一样,安静有序,处乱不惊,像一个不施粉黛的乡下少女,不张扬,不做作,安详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古街上的商铺本不算多,零零星星还有歇业的,门板都没卸下。即使是开门营业的商铺也都是不紧不慢、有一搭无一搭地做着生意,既不揽客,也不吆喝,好像他们不以赚钱为目的,开店营业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几家小店门前驻足观望,货品多为本地的特产和小吃,店主人态度平和,面带微笑,脸上看不出急切推销的神情。几个老人坐在竹凳上喝茶聊天,顺便照看生意,偶尔抬头看两眼游客,精力似乎并不在意是否卖出货物。看得出,古街的居民过着一种闲适平淡的生活,他们习惯了这种慢节奏,喜欢这种慢节奏。
观景需要入静,丽水街的静正是我喜欢的。没有嘈杂的喧声,没有如织的人流,这样的古镇古街现在已经很难寻了。
古街不长,适合慢游,不急不缓地走在街上,远处,是蓝天、白云、绿树、青山;近处是古屋、石墙、木廊、灯笼,静若处子的古街,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说到灯笼,我以为是古街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廊桥檐下悬挂着一个个红灯笼,长圆盈尺,绸布制成,它们排列整齐,恰到好处地挂在形如弯月的廊沿上,耀眼夺目,但并不艳俗,如同水墨画上出彩的点睛之笔,烘托出古街祥和喜庆的气氛。
走累了,可以依在临河的美人靠廊椅上小憩,看三三两两的行人慢慢缓行,听对面窗内传出的永嘉戏曲,咿呀有声,悠远绵长,韵味无穷。
古街的建筑都是保持完好、原汁原味的老房子。原木的门面古色古香,老旧的店柜不经雕琢,就连我们喝茶的木桌木椅,据说都是由古船木做成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街,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人为的修饰,没有游人的袭扰,自然纯净,恬淡幽然,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沉淀着深厚的内涵。置身其中,摸一摸这些石墙、木栏,恍如隔世,似乎穿越到了过去的年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旅游景区不在于大小,关键要看有没有特色。
丽水古街居民悠闲、环境幽静、景色诱人,这是一块世外桃源,这是一处梦里家园,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 乔柏梁
相关热词搜索:;老街篇七
总有些情绪是人们不期而遇的,总有些感动是叫人难以释怀,挥之不去的,正如老街,和关于老街的那些似远似近的记忆碎片。
置身于漳州的复古街区,有一种时空倒转的感觉。他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古朴又耐人寻味,深深的烙印在它的每一位访客心头。
对老街的感觉有时很具体,具体到一块青石板,一扇绿窗棂,一本小人书;有时又很模糊,似乎只是一种概念,一个象征。
当东方发白时,老街便开始了它的一天;吃摊的油锅里"咝咝咝’地炸着油条,杂货铺的老大爷拉开门栓,忙着摆货上架,接着,豆花卤面等便抢先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邀约往来的过客中,中药店里传出铜杵捣药的富有质感的声音响,这时,老街便活了起来。此刻漫步于这条老街,行走于缝隙间缀满青苔的石板路上,鲜活的思想,跳跃的思绪将足以填充你一天中可能发生的心情缺憾。充满活力的老街!
老街的房屋,是漳州最传统,最美丽的房屋。白墙红瓦,微斜的屋顶,不经意间的几处飞檐,反射着阳光,一片灿烂,朴实地传达着它的俏丽多姿。江南多雨,江南人多情。伸出墙面的屋檐注定是为了给来不及躲避风雨的路人送去一片关爱的。
墨绿的窗棂为质朴的老街有平添了许多色彩。斗大的居室一天中总有三四个时辰能沐浴到阳光,这也全仗了绿窗棂。窗棂上细蜜的雕纹如此精致,光粒子均匀地散步在每一道雕纹上面,一粒粒的闪光点,铺着一层层幽幽的雾光,神秘,轻推开一扇绿窗棂,墨绿的窗棂成了精美的画框,在眼前即刻定格出一幅灵动的生活画面,平淡中却也使思想漫无边际的散步。
夜晚的老街,就更具韵味了。看惯了城市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此时步入这条老街,有一种感觉似乎已在那里等了你许久。原本眼花缭乱的眼睛立刻得到了安宁。
眼前只有一片静谧的红。夜晚的老街没有路灯,而是每家每户门前都齐刷刷的挂着两个红灯笼,一起点燃了一分祥和,宁静,也点燃了每个路人心中那盏久置不亮的灯。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在这条街上与你不期而遇,让你如置梦中。缓缓渡至这条老街的尽头,身体不禁亦有些飘飘然了,仿若已脱离了凡夫俗子的躯壳,步入仙界一般。
于是,白昼的老街,夜晚的老街,活力,神秘,多情,美丽,静谧。在脑海中不断翻转倒置,成记忆的碎片,虽先凌乱,却也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