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7篇)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最后,希望大家在情感表达中能够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沟通。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部外国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学的思路是:以“给予、快乐”为主线,想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人物之间的给予,明白他们为什么感到给予是快乐的,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下面我对《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教学时,也通过指导这句话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小男孩的想法以及他一心为别人的思想境界。
2、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在第9自然段。“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让学生阅读第11自然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4、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再一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所深深震撼了,他带着小男孩和弟弟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正是这个夜晚,使保罗认识到了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本人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从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如出示描写保罗、男孩眼神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中,可以看出老师比较用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徐老师比较注重文本的情感发掘。徐老师从学生的根本出发,注重学生的感悟,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碰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解读文本。下面,我截取一个片段来谈谈我的看法:
获取——给予,一对截然相反的的词语,却都会给人带来快乐。保罗对小男孩有两次误解。镜头回放:
第一次误解: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这里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让学生想像,补充省略号里的内容。学生有的说,保罗是这样猜小男孩的想法: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保罗错了!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我出示保罗和小男孩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比较“也有”和“也能”两个词,理解小男孩想当这样一个哥哥与小男孩想有这样一个哥哥之间的区别。这里,我耗时有点多,但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给予”与“获取”之间的区别,也让学生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本人觉得这个片段的处理上极为成功。她就通过两个词语的对比,把课文的重点轻易突破了,让学生明白“给予”也会是一种快乐。
不足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有些地方可以少费点时间。教学生通过找出主要人物,然后梳理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的概括方法,值得提倡。但是当第一个学生非常完整而且语句通顺地概括完了后,我这里可以少费一点时间。这样,或许就能为下面的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节约一些时间了。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在这堂课中我仍然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重点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堂课我采取了:自由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很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包括读得节奏、读得重音、读的表情等我都指导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学生的读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通过读学生也较好得理解了课文中几位人物的情感。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在这里教学时,也不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进行讨论,可专门设计练习。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整节课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以读代讲,自读自悟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我以“快乐”这个话题,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事情,学生们激情洋溢,快乐无比,正当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引入了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接着质疑:读了课题后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质疑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最后检查初读效果。
二、再读课文体会感动。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质疑:默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非常感动?学生读后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很快地感受到了两次意想不到:“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和“小男孩坚定的承诺今后也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这一环节为下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美好的心灵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品。
课件出示:“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后,让学生猜猜省略号的内容,让后让学生明白小男孩一心只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取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内心受到震动。从而体会保罗的第一次感到意外。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第二次感到意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小男孩纯洁无暇、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小男孩的言行不仅感动着我们,更感动着保罗,学生从保罗的行动中,感受的保罗真正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真谛。”
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生活中这样做的例子及阅读短文并发表想法,使得学生的感情无形得到升华,并促使其行动起来。重温名言,让学生体会到给予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真正明白给予的含义。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第六单元这组课文都是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做简单的反思。
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快乐的。过年很快乐,生日收到礼物很快乐,帮助同学很快乐,劳动很快乐……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然后根据人物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放手让学生找句、品句,划出保罗两次误解小男孩的片段,做批注谈感悟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首先学生说说身边的“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人和事。然后学习阅读链接《给,永远比拿愉快》。最后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当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有的学生条件有限没能搜集并整理好资料,再加上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完全体现出阅读课教学“放”的特点,这是今后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给,永远比拿快乐》,并且学生在充分阅读后,更能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有些偏离文本主题。
其次,没有太多注重朗读的地方而是,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朗读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
最后,我思索,本来想要多拓展一片阅读材料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是没有成功,但是我是我也在反思,其实我们研究的重点也并不是拓展的越多越好而是是否真正在学习完课文之后真正的扎实的掌握了拓展资料,毕竟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讲一个男孩看见了保罗的新车希望自己能送弟弟一辆新车,从而给予弟弟快乐的事。
我首先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一件事情怎样的事情,课文人物都有谁?你最喜欢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找出来,相机学习。
针对课文主题,学生会集中在:
1: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于是我从男孩说这句话的起因,对保罗新车的感受中找相关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感知。分析保罗以为的“羡慕”,和男孩心里的羡慕的不同。从而理解出不同的出发点是“获取”与“给予”。
2:“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吧?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给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从动作上看男孩是个怎样的哥哥?从语言上看男孩是个怎样的哥哥?然后在读中悟。
这个晚上保罗的快乐,男孩兄弟俩的快乐,体会给予是快乐的。最后联系阅读链接:
生活中除了普通人的故事外,一些名人也有给予的故事。下面请同学看到阅读链接:《给永远比拿愉快》,和生活中给予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给予是生活中快乐的一个真谛。
因为是略读课,所以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让学生想象,幻想保罗把车上开到男孩家时,周围邻里会说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保罗和男孩的不同,进一步感受到男孩对弟弟无私、真诚、博大的爱。
这节课,因为课前的准备充分和周密,针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了较为行之有效、合理的教学设计,从教与学、老师和学生的课堂效果均较圆满,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本人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从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如出示描写保罗、男孩眼神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中,可以看出老师比较用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徐老师比较注重文本的情感发掘。徐老师从学生的根本出发,注重学生的感悟,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碰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解读文本。下面,我截取一个片段来谈谈我的看法:
获取——给予,一对截然相反的的词语,却都会给人带来快乐。保罗对小男孩有两次误解。镜头回放:
第一次误解: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这里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让学生想像,补充省略号里的内容。学生有的说,保罗是这样猜小男孩的想法: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保罗错了!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我出示保罗和小男孩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比较“也有”和“也能”两个词,理解小男孩想当这样一个哥哥与小男孩想有这样一个哥哥之间的区别。这里,我耗时有点多,但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给予”与“获取”之间的区别,也让学生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本人觉得这个片段的处理上极为成功。她就通过两个词语的对比,把课文的重点轻易突破了,让学生明白“给予”也会是一种快乐。
不足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有些地方可以少费点时间。教学生通过找出主要人物,然后梳理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的概括方法,值得提倡。但是当第一个学生非常完整而且语句通顺地概括完了后,我这里可以少费一点时间。这样,或许就能为下面的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节约一些时间了。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的。在教学前我没有特意布置学生预习,于是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引读部分文句,学生以“我以为……”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后与课文中男孩实际的言行表现作对比,从中体会男孩的心灵美。
为了达到他们能放开思维想象说话的目的。在引读课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引读“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时,我问学生:“这时候,我以为……”学生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也想有这样的车。”还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想偷这辆车。”(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话锋一转:“是这样的吗?”学生不确定。“好,翻开你们的课本往下看。”在我的指令下,学生马上翻开课本,饶有兴趣地往下读,他们读书的劲头可大着呢。一放下书,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从他‘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来。”我轻轻地点头:“嗯,你很会读书。”“老师,小男孩对这辆车是谁的很好奇,因为他问保罗那车是不是他的。”通过这一想象与阅读原文的对比,学生对男孩爱惜车子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指导从“轻轻地摸一下”读出小男孩的善良及对车子的爱惜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读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时,我再问学生:“我以为男孩希望……”学生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辆新车。”有个学生说:“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会送车给他的哥哥。”“对,保罗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话锋又一转,“赶快打开课文往下读,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学生又埋头读起书来,读完后学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这个男孩想当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弟弟。通过这一想象和文本的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一点。
在引读男孩恳求保罗把车开到他的家门口的时候,我又问学生:“这时,我以为……”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纷纷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炫耀或者请保罗吃东西表示感谢。显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罗一样,都错了。经过再一次的想象与对比,学生对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特别深刻。
通过三次学生未读文本前的想象、以为以及细读文本后的获得的认知作对比,学生逐步地把握住了男孩这一人物的形象。而这个过程是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我感到他们前所未有的投入,而自己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整个过程他们是主角,而我只是一个“引路”的角色。之前,我一直埋怨孩子们思维太窄,让他们说感受等总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我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很好地搭建平台,很好地为他们的“说”作好铺垫。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与‘施’的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读,读得不充分,而悟亦悟得不明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一
《飞夺泸定桥》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选编了《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诗歌《七律长征》。“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围绕长征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紧扣“飞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以方面处理较好: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因此在齐读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课题中哪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们马上抓住“飞”和“夺”提出: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怎样夺桥的?故事中是谁向谁夺桥?然后马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展开学习。
2努力渗透写法。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交流回答课前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就逐渐渗透了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方法,实现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3整体处理课文。在精读部分,我紧扣课后习题,提出:默读课文,说一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大的问题统领全文,实现长文短教。在交流中学生们能够抓住红军夺桥时的表现体会红军的勇敢,能够抓住红军冒雨行军的场面体会红军的机智和不怕困难,理解文章主旨。
仔细思量,我觉得还有以下地方处理不当:
1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由于课文较长,在自由读和指名读后就已过去了十一分钟,再交流主要内容就一堂课过半,所以后面精读部分时间很紧,没有指导学生把一些重点语句读细读好,如描写桥险的句子,描写红军飞速行军中生动的比喻句,只是读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铺桥前进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导朗读,不仅对理解文章有帮助,更为后面复述和习作中的缩写奠定基础。
2细节上处理不当。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飞”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时,我就应及时追问,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红军必须快速前进,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顺势板书“飞速行军”。为后面节省时间。再比如在初读小结时没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应点明。
3本节课提问的数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问题还应减少,感觉越是急于让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就越急于提示追问,就显得碎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提升不够及时、到位,有时急于抢说。学生课文预习不够好,回答问题的完整性、条理性有待于加强训练。
4如果能用课件补充一些资料,如关于飞夺泸定桥的背景资料,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就能将学生带入情境,课堂气氛会更热烈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课后,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同时我还发现朗读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读得有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少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极有帮助,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三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总体感觉比较顺畅。从最开始的初步感受,到了解定义,到分析方法,到自主研究,再到最后的练习,难度逐步加深,学生不仅知道了书中的方法,还发现了学生作业中的其他画法。在这一节课中强调了学生的自学自主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发现学生对于分析用色方法上有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详细的指导:《鸡冠花》这幅画中花是什么色?叶是什么色?这两个颜色是什么关系?绿色是翠绿色吗?它里面混入了什么颜色?红色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方法并了解分析的具体步骤。当分析《睡莲》时,我明显感觉轻松了:这幅画用了颜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答出了用了蓝色和绿色,它们的色彩很接近。我再把学生的话进行提升:它们是邻近色。学生了解了分析方法之后,我就放手让他们研究。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有小小的遗憾:在导入时,如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强调一下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的.感觉,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搭配给人不同的感觉,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用得是否恰当。卧室要给人安静的感觉,即使是儿童卧室,色彩对比也不能太刺激,以免给人无法安定的烦躁感。
另外,在讲评时,由于时间不足,所以有些着急,是由教师点评的。实际上,很多内容学生已经说出来了。比如:任青组介绍说,本组所用的方法是“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这时学生中有反对的声音,应该让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这是“主色与装饰色”的方法,因为使用了蓝色与黄色,黄色面积小,是装饰色。这时,我再问一问:怎么改就变成了“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变黄色为白色)效果可会更好。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四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的教学,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好,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大幅度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五
不过在课堂中有几个不足之处,在整节课中,没有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个提升过程,整节课缺少厚度。在导课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什么事情让你快乐,学生一般都会说到一些收获让自己获得快乐,那么教师就可以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快乐,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给予。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相信大家在学了课文之后,会有更深的体会。
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如何让我们出乎意料,而这一部分的教学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对于孩子们平常的感受来说,收获、获取是快乐的,而在小男孩眼里,他认为给予是快乐的,所以,应该让学生通过两者的比较来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我想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出乎意料的情节,抓住为什么会出乎意料来展开,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小男孩给弟弟的关爱。正因为小男孩的这些出乎意料的举动,才让保罗深深地感动,从而也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主动下车抱起小弟弟带他们去看看美丽的圣诞礼物。在此,让学生感受一种爱传递着另一种爱,一种快乐生长着另一种快乐。
让学生谈谈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哪些人,也让你感受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来体会给予是快乐的。以“给予是快乐的”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的感受有一个质的提升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六
《给予是快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的震撼了保罗的心,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很感人,重在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加上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所以,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明显,所以我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只是以这一问题为契机,从这一问题入手,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再细读文本,解决问题“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等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从小男孩的语言、神态、动作,还有保罗的内心变化感悟小男孩那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的美好心灵。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七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