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改进和提升的方法。总结时要注重客观真实,避免主观色彩过重。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挖掘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当我教完《春酒》时,恰逢读到《杨梅》一文。竟忍不住拾起《琦君散文精选》,拜读一番,被那剪不断的故土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童心童趣深深地打动。那放射出的真挚、深沉、执着、热烈的情感,激起我无限的感慨。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看着他那浓浓的乡愁、温情的母爱、忆苦思甜的童年。任凭岁月变迁,不管时过境迁,琦君对故乡的人、事、物的深情记忆、敏锐感受,一一展现在她的笔下。
浓郁的故土色彩呈现一种朴素的情感。《读书琐忆》中的谷仓、菜油灯、稻田;《春酒》中的春酒、分岁酒;《杨梅》中的茶山杨梅、尝新。这些极具故土色彩的字眼,犹如一股淡淡的轻烟泛着浅浅的愁,展现出一幅幅极具民族特色的家乡风俗图景,并流露出琦君浓浓的乡土之情。她的乡愁是具象化的:捣年糕、迎新掸尘、送灶神、点风水烛、分压岁包、赶社戏、滚龙灯、吃汤圆等故乡的风俗风情,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从乡愁中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同时也给琦君散文添上了一份瑰丽的文化色彩。再如《桂花雨》,文中开头写道:“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结尾又写道:“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琦君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童年,我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她忘不掉,也不能忘。
忘不了的还有母亲,在散文中,最多出现的一人便是母亲。这是一位充满母心、佛心的贤妻良母。《粽子里的乡愁》中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春酒》中的温婉低调;《杨梅》中的慈悲平和;《素心斋——髻》质朴、自甘淡泊;《金盒子》、《妈妈的手》吃苦耐劳、体贴他人……她对母亲的描写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过许多篇章,一篇一两个重点,将许多重点串联起来,多侧面多角度地写出母亲有着中华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她眼中,母亲是世间苦难的象征,更是她力量的源泉。她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更多地源于母亲。正是这样一位母亲,才造就了今日的琦君。
她用“情眼”看故土,看母亲。处处显真情,处处表真爱。她还用“情眼”记忆着童年的世界,这世界有欢乐也有泪水。《春酒》中“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杨梅》中“母亲看我那副猴相,笑骂我:‘这样吃杨梅,给你找个茶山女婿吧!’”《金盒子》中收齐了《封神榜》的香烟片。让我看到一个充满柔和色彩、温馨气氛的童年,一个活泼可爱、富有童心童趣的小琦君。也勾起我童年的种种乐趣:打四角板、推铁环,偷番茄。作为同乡人,也许有许多趣事有相同之处吧。她那美好的童年,也常透着哀愁。如《金盒子》悲切地倾诉对哥哥、弟弟的思念。“哥哥与弟弟,就这样离开了我,留下的这一只金盒子,给与我的惨痛该是多么深?他正为他给与我如许惨痛的回忆,使我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总觉得要比什么都不留好得多吧!”让人看到了心酸的一面。但她没有回避悲痛,而是直面悲痛,用达观的心怀念那真实的童年。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听她讲着那照片中的故事。她平静的叙述,带着口语式的絮话:“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书卷气的诗话:“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动态化的叙述话:“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浓浓的温州农村方言:“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在同村的小朋友面前,我是个有肚才的读书人。”还喜用语气助词、俚语、俗语。话语中籍蕴着丰富的瓯越文化、民俗、风情、物产诸方面地域特色,并以此作为物化审美,生态伦理,情感寄托,这是温州家乡留给琦君的文化烙印,我们温州人读来倍感亲切。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照片中我们见不到大场面,也许是一盏菜油灯,也许是一个香烟片,却能感受依恋、甜蜜;我们见不到撕心裂肺的情爱,也许是母亲会心的笑靥,也许是亲人师友的教导,蕴含着的是一份慈爱、怀念;我们见不到华丽的辞藻,也许是平淡之景,也许是暖心话语,流露着思念、亲昵。犹如茅草根,有一股淡淡的泥土的清香和甜味。你或许认为她不深刻、不内涵,但总有一根线在牵引着她的散文,一条不能割舍的线,那便是“爱”。
白先勇先生曾说过: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这便是我与一位老邻居看相册。
有人说散文是弥漫的色彩,到出都能看到她的影子,听到她的声音。有语言的地方就有散文的存在。还有人说散文是心声的随意流露,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于是把散文定格在形散意不散的范围内,作为最普通最实用的文学形式生活在民间,成为语言流通,交际范围最广的方式存在,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交流习惯。
古人云,‘遍地黄金在人取’,‘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是在生存的道路上给人们的提醒意识。那么玩散文的朋友们,如何认识散文独立存在的意义和她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应这一存在的现象?我谈点浅薄看法与朋友们交流。
我们大家都知道,从文字流动开始,散文就应用而生。从一字一义,到一字多音多意;字义词意曲解歧生现象普遍存在。每个朝代都要创造和吸收一部分字词充实到字典里。文字的庞大和复杂,使用上的随意和混乱,造成了理解上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不过,给思维带来了更广阔取向空间。留下来的名著经典,都有理解上的误区和辩解上的新义。因此到了宋朝,为了舒解文字上的规范和意境上的划界,普遍采用朱熹的《四书集注》,《通书解》等注解。在文意梳理和文笔的抒发上,都把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作为立意看事的理论依据。文体在散文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形式的风格。文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更新的实用内容。这样一来,人们的意识空间又在模仿的范本上吸纳。反复利用,重复使用,经典语言成了意识上的依据和理论上的支持。引用经文典故成了历代文人学者手中的秘密武器。怀旧成了特有的联络情结。
散文是人用文字赋予自然世界和感情世界的一种理性呼唤。她是心灵的叙述,意境的豪放,理智的呈现,精神的挥洒;是人间情景流动的甘泉,是沐浴心灵的营养,是净化思维的乐园。人人都能享受到她的洗礼,都能体会到她蒸发出的热量,她是通过文字和声音传递着一种希望。
历代文人把散文的结构比作是人与大自然一次深情对话。地上所有的物质都可用散文表达。她是文字游戏,是爱好者的理想回放。我欣慰的感觉到,文章中的意,是一个人的筋骨,作者尽情把自己的胆量注入;文章的理,是一个人的血管和气脉,作者用智能的手让它们畅通;文章的形是个框架,作者把一时的梦想存放;文章的神,是一个人的灵魂,用情培养才能看到光亮。,我深刻体会到,人间万事万物,就像洒满山河的珍珠,文人手中的笔,就是一根绳索,眼是智慧的灵光,用心把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一条项链。至于它的色泽,明亮和造型如何,就表现在一个作者全部的精神内涵上。
采用时代的口语写作,讴歌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化的加速,人们的视野和欣赏水平发生深刻变化。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显得压力沉重。长篇,大作再不是欣赏和青睐的对象,内容丰富,短小精干正统领时尚。思维跟不上时代的感觉普遍存在,人们的精力不够分配,要求的水准更高更新,不喜欢庞杂上难懂的语言,喜欢轻快明亮,赋有意境色彩的语言风格。散文正滋生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品种进入千家万户。
散文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只要语言存在,她有必然存活的价值。爱好文字游戏的朋友,自然会想到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思维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思维产品自然也会落伍,压力当然会更大。况且怀旧的现象也很明显,面对这种压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提高,从旧的观念中走出来,摆脱来自自己的束缚。说到底还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只注重文字的装饰效果,缺乏意境和深度;或者只注重意境和深度,不注重艺术效果,同样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身边到处是精彩的瞬间,遍地都是黄金,所缺乏的是自己的慧眼。
“力学有个超级写手叫古点,她靠‘心情日记’在作文大赛中屡获佳绩。”20xx年10月26日,凭借屡屡获奖的经历和发表的作文,我登上了《扬子晚报》“校园牛人”专栏。这对于我而言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因为这,我对作文的喜爱之情也更加浓烈了!
正当我在寻找机会想再展示一下自己写作才华的时候,首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开始了!嗬,看看比赛的章程,一、二、三等奖的奖品都很丰厚,甚至还有我梦寐以求的免费出国旅行的机会。记得三四年级时,学校曾组织过去国外修学旅行,懂事的我曾自信地对爸爸妈妈说:“我要靠自己的能力周游世界!”没错,这次作文大赛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证明自己、实现梦想的好机会。更何况,我还是《扬子晚报》报道过的“超级写手”呢!看着手中的报纸,我的嘴角漾起了一丝必胜的微笑:我,一定要赢!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我为寻找一个合适的写作题材绞尽了脑汁,可老天爷好像故意刁难我似的,一直到了交稿截止前的一个星期,我还是没有选到满意的作文素材。正在我为作文伤透脑筋的时候,传来了我获得新加坡中国双语演讲大赛一等奖的喜讯,爸爸妈妈和我开始热烈讨论去新加坡参加比赛的事情。看着他们兴奋的表情,“盼望远行”这一灵感突然一下子在我脑海中浮现了。是啊,生活中的人们谁不盼望着远行呢?爸爸妈妈远行到南京,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爷爷奶奶快七十岁了,还是去欧洲旅行了一趟,去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虽然旅途艰辛,可他们仍说:“这次旅行的收获真不少……”远行,是对远方、对未来的盼望,正是这种盼望,牵引着我们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呵,这个素材真不错。我兴奋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也都一致点头称赞。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不断思考着怎样让文章构思变得更新颖,怎样把语言表达得更动人,甚至连打印出来的文稿,我都很认真地校对了好几遍,以保证一个标点都不错……这一切的一切,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
揭晓入围名单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表面上的我装着很坦然、很淡定,可谁也不知道,我心里一直都揣着一个巨大的气球,好像一有什么风草动它就会嘭的一声炸开。张老师进班了。“下面我来宣布我们班这次入围《扬子晚报》征文大赛的名单:毛译可、孙心彤、周久阳、刘睿璇。”什么,没有我吗?张老师的声音如同一个个铁钉不留情面地钉在我心中。看着老师对我投来的失望、遗憾的眼神,耳边响起同学们对入围同学祝贺的掌声,我的脸烫得通红通红,心中的那个大气球“嘭”的一声炸成了碎片。
不知不觉一星期过去了,《扬子晚报》刊登了入围同学的佳作,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报纸,想找出自己和他们的差距。读着,读着,心中的痛苦好像不知不觉消失了。是的,也许我不是比赛中的幸运儿,也许评委的青睐与我擦肩而过,但不得不承认,这些获奖作文写得真好。从他们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就如同一块琢磨了一半的玉石,有时候,呈现给人们的是它完美的一面,可当你把它翻一个身,放在阳光下仔细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它也是有瑕疵的,并没有那么完美。跟一块真正完美无缺、色泽纯正、纹理细致的美玉比起来,它还是一块需要精心磨砺、雕琢的玉石,毕竟,它离“炉火纯青”的境界还远着呢!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舒畅了许多。走到镜子前,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输了,古点,一切美梦都过去了,你的对手将会得到你梦寐以求的出国旅行的机会。但你应该感谢这次比赛,它让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让你有了努力的方向。”此时,镜中的我,脸上已洋溢着阳光灿烂的微笑,此时此刻,我真想把这个真诚的微笑送给这次“《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带着这次比赛留给我的收获,我暗下决心:我,还会再来的!
冬天如一个护着娇羞面容的女子,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出现在人们的眼睛里,谁觉察到她迈着轻轻的脚步来的轻捷如飞燕?宛若春姑娘叩开陶渊明的家门一样,自自然然,关于冬天的作文。虽然冷飕飕的风也被揣在冬的衣兜,一并带了来,但这才是冬天,属于冬天的冷艳的美并不需要被谁谁谁温暖着记得,而我突然想起,该是加厚衣的时候了,这样的想起,多是温暖着我对历年冬天的回忆,与冬天里降低的气温实在没有大的关系。或许是因为我喜欢冬天。
说到北国之冬的特产,风,是绝对不可忽略的。
风如狂飙过时,地面沙尘被高高拉在空中,扭曲,旋转,一阵狂舞。每一声风吼,都是一声豪情长啸,裹着一种干爽、一种果敢、一种勇猛,毫无半分虚浮和矫情,有着风过铁塔毁的壮观。迎风逆行,大大小小的沙砾劈头盖脸而来,不屑于灰鼻子土眼,也不屑于沙尘扑打过处很疼的感觉,最可体味的是猖狂肆虐的'风带来的阻力,解释了“跋涉”的滋味,这时,不得不承认这样跋涉着也是在亲切感受自然的神威和力量,也是在与自然的另外一面对话。较之南方的柔宛之风,北方这样冲撞着来的风,何尝不是雕塑家手中那件鬼斧神工之武器?在高原和沙丘,在平地和沟壑的地貌演变中,竭力展现着它力量的壮美。这样的风摸过大西北广阔的戈壁滩,踏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到过内蒙古的风力电站,吻过每一个粗犷豪放的北国人,在北方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它的存在犹如精灵,因此,北国人的性格中沾染上了它的精气。
当然,冬风会见缝插针直捣路人竖起的衣领,也会吹裂鸡皮鹤首的老妪那结茧的双手。然而,所有的老妪所有的路人没有因为冬的属性而诅咒冬天,年年岁岁的冬天,所有的老妪所有的路人顶多一句“这鬼天气!”算做对冬天所有的漫骂,之后,相视一笑,“同是风中跋涉人”。
至于雪,更是宣扬北方冬天浪漫情调的特产了,当一团白笼罩时,整个世界呈现素洁的美丽,无与伦比。
看雪花簌簌而落,滋润的是一种心情,因为无声无息绽放在田间地头、村屋茅舍、大街小巷、楼宇客栈的雪花,装饰着每一块地盘上每一个人的梦,那样的梦,是淡泊的,清爽的,不龌龊,不媚俗,如地上逐渐丰厚的白色,宁静而安详,直觉心尘洗净,似乎拜谒过参禅的老僧,梳理过一头蓬乱的头发,圆满了一份生命体验,中学生作文《关于冬天的作文》。赏雪,能赏出一份好心境。
好多时候,雪刚住,太阳就急匆匆闪出,枝桠挑着白雪,瓦檐滴落融水,绝美的白色与水滴有规律的滴答声响谱就了一支恬适的乐曲,一缕柔曼悄然划过心海,扣击心灵窗棂,好象有琵琶女纤手扶琵琶,弹唱,而赏雪的人倒似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摇着一把蒲扇,闭目闲坐树阴下,听着琵琶曲,轻叹岁月在他眼里的落俗。这雪景,已经不得不叫人贪婪了。耳朵贴近雪地,紧些,再紧些,可以听到白雪之下,虫鸣蛙跃花草私语僵土蠕动。想来,它们全因了飘进这一季的安魂曲倒变的不安分起来的吧!拣一块小石轻轻丢入雪蒿,呼啦啦惊飞好一群伶俐的麻雀,唧唧喳喳,吟唱冬的富有。
永恒的生命永恒的美,北国的冬天,真好。
每当冬爷爷来临之际,我都会拍手叫好。因为在这银装素裹的冬天里,我可以享受到冬爷爷带给我们的礼物——雪的乐趣。
“嘿!——快来看,下雪了!”每当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会兴奋得跳起来。随后马上开始“包装”:围上围巾,戴上手套,裹上棉袄,戴上口罩………接着飞奔到已被冬爷爷染成银色的草地上,打起雪仗来。你摸一把,我仍一下,一刹那,所有的孩子仿佛都变成了小雪人似的,只露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在轱辘辘地转,随即爆发出一片欢笑声。
冬天不仅有趣,还是一些动物休息的好时光。黑熊、小松鼠吃得饱饱的都钻进了洞里,美美的睡上一觉,慢慢地等着春天的来临。大人们呢,则躲进了屋里,开着取暖器,享受着咖啡那浓郁的芳香。整个大地静悄悄的,除了几个孩子们的吵闹声,到处都是一片安然的景象。大家都休息了,积蓄着力量,准备在来年的春天里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冬天不仅是美丽的,是洁白无暇的,也是助人为乐的。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当雪花从天空纷纷扬扬地降落的时候,农民伯伯的脸上也乐开了花。麦苗盖上了暖和的“冬被”睡着了,一觉醒来,看到春天来了,伸一伸懒腰,高喊着:“我长大喽,谢谢你冬爷爷!”这真是“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啊!
冬天虽然寒冷,但低温可以杀死空气中的许多细菌,帮助人们摆脱疾病的困扰。北方冬天的室外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大冰箱,许多食品放在外面都不会坏,省了很多电,冬天可帮了我们人类的大忙了。
我爱你,冬天!
压力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件不吉利的事,它就像一个魔鬼,让人感到惧怕;可是有时候有压力也不是一件坏事。俗话说的好:“只有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收获!”
有一次,学校正要举行一次跑步比赛。于是开始比赛时,我的排号是——“79”号,我的重任是上午是60米短跑,下午是100米短跑。上午,我在进行准备时,听见吴老师高声地喊着:“79号,79号”,于是我听见了立马小跑过去。当吴老师看见我时,就对我说:“今天上午的短跑比赛一定得夺到第一名,否则语文书上最长的一篇课文抄5遍!”这虽然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是对我来说这句话蕴含着无数的力量——压力!它像一座坚固的泰山,让我有点顶不住。这句话深深地扎进了我幼小的心灵。但是只要一想到要罚抄5遍,我整个身子仿佛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力量,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能为班级争光,所以我不能给自己班丢脸,要为班级抹上“金光”。最后我也决定一定得拿到第一名,来证明自己能行。
只听枪声一响,我立刻做好了跑步的姿势,像一匹正等待着车夫的鞭子,正冲向战场的宝马只要鞭子一响,我便会撒开四蹄只直奔终点。一小会儿,出跑的枪声又响了起来,于是我奋力地跑着,为夺得到第一名去奋斗。我拼命地跑着,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下滴了下来,这时后的我真像一只发了威的母老虎似的,连跑带飞的直奔终点。不大一会儿,我瞟了一眼身后的“战友”。因为离终点越来越近,所以我的“战友”们也一点点加快步伐在冲刺。于是我就想:我也得加把劲了,小心被他们赶上了,然后,我就像一辆汽车使劲地为自己加“油”,一会儿,我终于跑过了终点。当我夺到第一名时,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心底里像一朵绽开的花,像吃了一块蜜糖甜的无法形容。当时吴老师为我喝彩,柯灵小学的跑步教练也为我喝彩······我心想:要是班级里的同学和老师要是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也会为我开心、喝彩。
中午,中饭吃好,我和柯灵小学的训练的“同胞“们一会儿跳绳,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我们像一只只刚从笼子里释放出来,刚获得自由的鸟儿,无忧无虑在广阔的蓝天飞翔。
一会儿,一个中午在体育管理地度过了,又迎来了下午100米紧张又激烈的短跑比赛。这些比赛是多么惊心动魄呀!忽然,只听见跑步教练吹了一声口哨,他暗示我们该去准备一下了。我们来到操场。因为下午第一个项目是女生组100米短跑,所以我是第一个去的。忽然,吴老师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的面前,便又跟我说:“今天下午一定得拿到第一名,不然后果跟上午说得一样,上午比赛不错,再接再厉。”这一次我听了这话并没有惧怕和担心,因为已经有了一肚子的信心——相信我一定可以夺得第一名。
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次我能得到2个第一名当然又有吴老师的一半功劳,是他给予了我压力,才会产生出了无穷的动力,所以我成功了。
小朋友们,有时候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或许让你得到了成功!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位魔鬼,而是一位天使,让我们在压力面前不要害怕,更不要退缩。
苏小若和曼丽,是同时认识罗烨的。
大学校园的忍冬树下,有男生在吹埙,蓝衣白裤,手握之处,有声音,似小蛇,冰冰地游出。这样一种奇特的乐器,这样一种奇特的声音,一下子击中苏小若。曼丽悄声对她说,天哪,小若,这莫不是传说中的白马王子?这个王子我追定了。
苏小若和曼丽很快知道,吹埙的男生叫罗烨,中文系的,念大二,和她们同级。
回到宿舍,曼丽缠着苏小若给罗烨写约会信。苏小若说,万一人家有女朋友了呢?曼丽说,那我就跟她公平竞争。苏小若被她缠得没办法,在纸上写上这样的话:罗烨,我喜欢你,喜欢你的埙。想一想,她又特别在右下角画了一朵忍冬花,细碎的小花瓣,很温柔的模样。曼丽握了纸条跑出去,苏小若以为她是心血来潮。彼时,曼丽的男友,正在另一座城读书。每个月的月末,那个瘦瘦的男孩,都会坐了很远的火车来看她。
却在傍晚,见到曼丽兴冲冲跑回来,大声宣布,她大功告成了,罗烨约她晚上一起去看电影。
苏小若问,那个坐火车来的男生怎么办呢?
曼丽愣一愣,说,我们只是一般朋友,我真的不很喜欢他,我会打电话告诉他,让他不要再来了。她快快乐乐地换了一条红裙子去见罗烨。
苏小若望着她的背影,有点若有所失。窗户洞开,忍冬树的花香,随着微风,淡淡地飘进来。
二
苏小若突然地,对埙热衷起来。她去图书馆查资料,得知这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不过是石头制作的,是古代先民们用来诱捕禽兽的辅助工具。可是,有没有这样一些夜晚,天空星星满布,他们吹响石头,用来唤醒沉睡的爱情?苏小若忍不住这样想。她特地跑去乐器店,买了一只埙。不过拳头大小,蹲在她的枕边,像守望的头颅。
苏小若突然脸红,她弯下腰去,装作捡掉在地上的书,一边说,玩着的呢。
罗烨便跟她们说起他的小山村,山道道弯弯里,他们山里人,吹着埙度过很长很长的时光。
曼丽说,埙有什么好听的,不如古筝好。
苏小若的心中,却生了向往,那是怎样一种景象啊,山翠绿,云洁白,埙的声音,悠悠不绝。
也在校园里遇到罗烨,他会冲她含笑点头,叫她小若。也在校文学社的集会上碰了面,苏小若这才知道,频频亮相于校刊上的“山里人”,就是罗烨。他用“山里人”的笔名,写诗写随笔写散文,文章干净得像棉花。而罗烨也始才得知,校刊上化名若水的,原是苏小若。他的欣赏铺天盖地,他说,小若,你真是个才女。
他们谈当下流行的作家,也谈埙,那刀耕火种时代的渴望与追求。苏小若的心中,突然涌上点点哀愁,说不上的。
三
曼丽问苏小若,怎样使一个人死心塌地地爱你?
苏小若说,给他织毛衣,给他做甜点。
忍冬树树上的叶,全掉光的时候,曼丽抱一堆浅灰色的毛线回宿舍,说要帮罗烨织一条围巾。围巾却织得半途而废。曼丽实在没有那个耐心一针一针,她对苏小若说,还是去商场给他买一条现成的好了。
苏小若笑,把曼丽织的拆掉,重新起头,帮她织好围巾。曼丽高兴得搂住苏小若的脖子说,小若,将来我若是和罗烨结婚了,一定要请你作伴娘。
第一场冬雪落下的时候,罗烨的脖上,围上了苏小若织的围巾。浅灰色的毛线软软的,罗烨的笑容也软软的。他和曼丽在雪下堆雪人,鼻尖上落着点点雪花。
四
曼丽给苏小若介绍了一个男孩,男孩瘦削白皙。曼丽说,小若,罗烨总说你很孤单,这下子你不孤单了。
苏小若的心,疼疼地跳了一下。她本想拒绝,但看着快乐的曼丽,她没说话,算作默许。
日子就有些淡淡地过着。她和男孩,有时会一起散散步,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回来后,她大体上会忘记掉。罗烨和曼丽,却成了一对很般配的恋人,罗烨帅气,曼丽漂亮。偶尔的早晨,罗烨会提着豆浆油条,或奶茶面包,来叫醒睡懒觉的曼丽。曼丽偶尔的,也会跑去罗烨的宿舍,抱来罗烨换下的脏衣裳,一件一件,在盥洗间里洗。他们两个,像夫,与妇了。
周末的时候,4个人约了一起去校外爬山。罗烨熟悉山上的野花野草,他叫出它们的名,如同唤故知。坐在山风呼呼的山顶上,罗烨掏出埙吹,那凄清的声音,携着远古的沧桑和风雨,小蛇般地,就那样冰冰地游过来。苏小若拼命压抑了自己,才能压住狂跳的心。她表面上平静如水地听。
曼丽不爱听,跳远了,去攀一棵树上的野果子。
一抬头,目光相遇,罗烨的,她的。却又急急地避开,苏小若笑说,这山上的风真大。她身边的男孩赶紧说,风大那我们就回吧。苏小若应一声,好。脑中却空空的。
时光就这样,清晰着又模糊着。一晃,他们都毕业了。
五
苏小若回了她的城,应聘到一所中学做老师。她和那个男孩,没说分手的话,一毕业,很自然地断了联系。
罗烨本想回家乡古城去,曼丽却死活不肯,于是留在大都市。很快应聘到一家公司的企划部,曼丽也进了一家公司做文员。
秋叶纷落,所有的梦,到此该完结了。
却突然收到罗烨寄来的信,罗烨说,小若,假如再与万万人中遇到你,我们会怎样?罗烨说,小若,你画的忍冬花我留着,你织的围巾,我很喜欢。
原来,一切都是明了的。苏小若突然觉得心口疼得慌,她想起第一次遇见他,忍冬树下,他手握着埙,凄清的声音,如小蛇般地,从他的手握之处游出来,就那样击中她的灵魂。4年了,她总做着那个奇怪的梦:一座孤岛上,她与他相遇,他握着埙,坐在水边吹,转瞬却一片雾起。
有时的相遇,错过便是千山万水。
父母急慌慌给苏小若介绍对象,男孩的工作单位好,家境也富足,更为难得的是,还长得一表人才。苏小若没有理由拒绝,她不咸不淡地跟那男孩处着,回信给罗烨,我恋爱了,你和曼丽,要幸福哦。
六
大红的底子上,撒满细碎的粉红的花,一袭白纱的曼丽,偎着西装笔挺的罗烨,笑得灿若春花,那是曼丽寄给苏小若的结婚请柬。曼丽说,这请柬具有收藏价值哦,我和罗烨,特地去做的呢。又殷殷相邀,要苏小若去做她的伴娘。小若,你一定要来哦,你来了,我才会更幸福,曼丽说。
苏小若答,我很好的。
罗烨笑,你很好我就放心了。转身走开,那边,礼花盛放,婚礼正高潮。
七
回到小城,苏小若对那个男孩说,我们分手吧。男孩问,为什么呢?苏小若说,我还不想恋爱。男孩说,我可以等。
学校包团去旅游,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去香港,体味现代气息。一条是去古城,觅古代印迹。那个古城,是罗烨家乡的城,苏小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到达古城,大家都坐游船观民风去了,苏小若一个人,独自去了罗烨的小山村。
走上弯弯曲曲的山路时,苏小若满脑子想的都是埙,忍冬树下,蓝衣白裤的罗烨,他用埙声,就那么轻易地击中她的灵魂。山雀的叫声,在山林里时隐时现,有小溪,穿过山涧,又清清亮亮地流远了。她找到罗烨的家时,已是薄暮黄昏,她谎称是进山来看风景的,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罗烨的父母,很热情地接待了她,他们端出煮熟的芋头,还有用切碎的山菜煮的糯米饭,招待她。芋头香,糯米饭也香,她吃很多。
罗烨的母亲笑眯眯对她说,姑娘,你与我们山里人真有缘,吃得惯我们山里的饭。
他们向她展示罗烨的照片,是张合影,罗烨和曼丽的。两个人相偎着,站在城市的高楼前,笑得满眼生辉。罗烨的母亲指着罗烨告诉她,这是我儿子。又指着曼丽告诉她,这是我儿媳,城里的姑娘呢。
苏小若笑,伯母你真好福气。
夜晚的星空下,苏小若坐在罗烨家门口的石头上,听罗烨的父亲吹埙。半天空的星星,仿佛都掉落到山头上。
没有人知道她的悲伤。埙声如小蛇,悠悠地,向着远方游去。
待到一抹殷红的残阳渐渐消褪,青砖黛瓦的小镇,飞檐上方,残阳渐渐隐匿于云朵之中,水面泛起点点斑红,微风轻拂,牡丹染红铜樽,远处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略带几分凄凉。静的音律,如荡漾的水纹,如微风般缓缓蔓延开来,回音在广袤的天际,在苍茫的大地上缭绕,回荡。
夜,掌灯时分。萧瑟是习习的秋风,是无垠的大地。深邃的天空,月似弯弓。碧江盈盈,撒下点点星辉。落叶铺盖在弯曲绵延的幽径上,秋的韵味,四处蔓延开来。萧萧的秋风,唰唰唰吹落树叶。静,在这深远的幽径中徜徉着脚步。
风,灌满了我的长袍。
我,未眠。
起身,微风拂过我的脸庞,耳畔,唯有静寂。我在寂寥的氛围中感受着秋的意境,秋的诗意。
万籁俱寂。
享受静的时候,享受清醒的梦,享受心灵的宁静,如品尝一杯浓郁而香甜可口的奶茶。
在静的时候,用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宛如雨珠滴落在屋檐上。屋内。灯,亮着。我坐在桌前,书页在膝盖上轻轻翻动,耳畔沙沙作响。时光荏苒,蹁跹而过,时间如沙漏般一寸一寸地减少。在一片安详中,我眺望夜空,陷入静的碧涛中,陶醉在无限的遐想中。
在静谧中,我迷迷糊糊地入睡了,趴在桌上,嘴角洋溢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一汪水,波光粼粼,风,掠过,水纹荡漾……。
耳无喧嚣叫做静。静,是甜蜜的,更是美丽的。
最近一位网友批评我的一篇散文为四不像,因为我散文中结尾牵涉到议论,说记叙文最忌讳议论,而议论文里又不允许记叙。不知道我是怎么乱写的,如果给他(她)打分,就是不及格。我分析这位网友一定是位小学作文老师,他(她)在把我的作品与他(她)教的学生作文对号入座。似乎我是在作文起步,所以说我的作品是“四不像”。
如果站在他(她)的角度,这句话是对的。这倒让我想起了读书时代,小学语文和作文,记得体裁有三种吧,一种是记叙文,一种是议论文(论说文),还有一种叫说明文。而到中学时代,对文体又多了认识,开始接触到小说、散文、故事、诗歌、通讯、特写等,当然还有杂文、论文、小品、报告文学、戏剧等,这大概就是我们学生时代对于文章体裁逐步升级的认识。
到大学应该就更具体了,因为专业不同,因此说法也就不同。文科里分文学系和新闻系,文学是向着文学创作而去指导,新闻系则是培养记者之类的新闻工作者,这样就有了经纬分明的楚河汉界,对文体的看法就不一致了。
记得学习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老师说这种文章的体裁叫通讯。大概当时魏巍的身份只是一名战地记者,属于新闻工作者,他还不是作家,所以这体裁才叫通讯的。而到我认识散文作家时,魏巍、杨朔、刘白羽他们都是当代一流的散文大家,而魏巍的这两篇文章又被界定为散文经典了。
我想在这里要谈的还是通讯与散文的区别。不知我的粗浅理解对不对。确实记者与散文作家是两种不同的职业概念。两下的看法还是会有点撞车的。记者办报纸搞新闻,讲究的是真实,靠真实人和事的精神鼓舞人和感动人。而散文作家呢,他则是靠文笔的色彩和文学形象感动人,让你受到作品的鼓舞和感动。所以通讯写作多是搞新闻的记者所为。当然散文作家你要规定他写通讯,也可以写出来,主要是局限真人真事的报道,像人物通讯。而散文作家就显得浪漫自由了,他在文章不一定描写一个真实姓名的人,他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个文学形象,他可以把几个人的优点集中表现到一个人身上,他可以把一个人物进行很个性化描写,形成一个有故事的人。所以,与作家熟悉的人会把作家作品对号入座,但又有点模糊,说他作品中的人既像张三又像李四。
其实,人物通讯也要对人物形象进行细微地刻画,但他离不开一个具体人的真实形象。人物通讯可以发表在新闻版面上,而散文却不同,他不能做到贵宾席面上,只能发表在副刊版上,算是文学作品。所以记者和散文作家写的东西很容易撞车。既然是文学,就要讲究文采,而记者有时候却认为作家做事不诚实,会搞文学虚构。但各有各的道理。
在基层工作,为行政搞文字服务,有时候文学就行不通。记得我遇到一位党委书记,当时党委没有秘书,要我替他写报告,我是学文学的,就把他要讲的内容进行了文学思维罗列,进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哪知被他一狠狠批评,这东西酸不酸咸不咸的。而后来的党委书记看法就不同了,他认为我的写作路线很好,讲上去顺口成章,慢条斯理,把一些事情分析地透切,做报告人也看上去有修养和文化水平。这就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原来我有两个文学朋友都是乡镇的党委书记,一位在涟水县,一位在淮阴区,我同他们开玩笑,我要做你们的秘书就好做了。他们说得好,你做我们的秘书就清闲了,我们自己的讲话稿从来不要人写,自己画画就可以了。这倒是真的,笔勤的人,干嘛要找别人动手,别人的思路与自己总是不同,自己写自己有数,说什么写什么多自由。
大概也就是那些年无休止地应付公文写作,严重地影响了我创作思维的拓展,局限在公文写作的怪圈里,也挫伤了业余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所以那么多年没有出一篇好的散文作品。其实笔也没有闲住,那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些临时效应,为了形势和时政服务,尽管也经常在报纸上发一些豆腐块的新闻报道、新闻消息之类,现在把它拿出来却一点价值都没有,总感到自己对不起自己,把自己的文学青春给荒芜了,再等认识这一点已经迟暮了。就连现在再重操旧业,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受那种时政写作的影响,显得谨小慎微,拓不开思路,灵动思维不敏捷,文采修养也差,要想写出有一点突出影响的力作难也。
眼下网络文学流行,我也经常参与友的交流,但网络文学毕竟不是作家文学,文学底线平面还是较低的,但我可以通过折射透视的眼光探索它的深层次,所以遇到一些初学者的责难我就感到不奇怪了。我不需要同他们顶针,但有一条就是要理清新闻写作与散文创作的关系,不能盲目地接受新闻写作的导向,尽量离开通讯和新闻,刻苦钻研我的乡土文学、民歌文学,认定方向,力争在有生之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争取成为一名第三代“荷花淀”或“山药蛋”派乡土文学作家。
冬天的太阳是一个谜,它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这在冰天雪地、异常寒冷的一些地区感觉比较明显。在那里您早上看太阳,它像是被雾层层的包裹,如一面镶了亮边的圆镜,发不出太多光亮;等半晌午天一放晴,太阳的四周形成一圈炫目的光环,强烈的光亮刺得眼睛不敢对视,中间部分仍是相当暗淡,像是将热能传给了四周。
冬天的太阳是遥远的,虽然它带给大地的热量是有限的,但它却是万物生存、战胜寒冷的信念依托。尤其是在下午阳光普照的当儿,积雪也会变得充满暖意,小鸟也开始鸣叫起来,很多动物都要出来晒晒暖,尽可能地储存一些热能,好度过晚间漫漫的寒夜。我到水库坝后渗水点观察过,那里面生活着很多蛤蟆,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会不失良机的晒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它们会充满自信的生存下来;然而在春天冰雪融化后的日子,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蛤蟆被春寒慢慢地冻死,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温度转暖了,蛤蟆放松了警惕,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真还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观察和探索。
生活在北疆的人们,没有不热爱雪的,在漫长的冬季,要是雪下得薄,一是明年的水情将受到影响,二是冬麦越冬和土地保湿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冬天的韵味会淡了很多。
冬季的每天都是应该去踏雪、看雪的,而看雪每天都有它的不同。早上多看众树托雪,整排树像开满梨花般绚丽,想起儿时的我们会用脚去震雪,那可真是千花万花落下来,浑身落满雪才会兴奋地蹦起来。而经历了许多岁月后,却愿这美景能更长时间的保存下去,让自己对大自然的造化体味得更深些。走到水库边,您将看到另一番雪景:一马平川的洁白,没有半点草木的阴影,既使在上面行走很长时间、也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最好是拿根树枝,边走边写字,雪上的字在光照下异常潇洒,这样会给您的踏雪带来不倦的兴趣;把脚印留下,同时也把些许琐事留下,多做几个深呼吸,此刻自己的心胸清凉而博大,这种坦荡无遗的感受,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过多的梦想。
看雪也是要看天气的,要更深刻地了解雪,那就选在正午太阳大的时间;您会发现近处的雪泛着光亮,远处的雪在不停的延伸,白雪一下子显得生动起来,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它的怀抱。
站在高高的坝体上看老河床,冰雪树木、高坎飞鸟浑然一体,坝后渗水处还会飘浮起徐徐白烟,好一幅美丽沉静的如画世界,此刻您把眼光放远、心儿放飞,您会为这“天、地、人”的美妙结合所感动,而深深地去崇拜它;不时听到小家偶尔传来推雪、扫雪声,加上炊烟梦幻般的弥漫,飘来阵阵香味,把这雪色家园装扮得格外和谐。
可爱的山川河流,可爱的草木鸟兽,可爱的乡土情怀,有了阳光普照,这一切连同宁静的院落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幸福祥和!让我们把对阳光的需要转换成对大自然的感恩,把对艰辛历程的回顾转换成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就像阳光一样心平气和的、永不停息的、公正无私的善待所有生命。
冬季这雪的世界真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冬天,已注定不能离开这雪的陪伴。
在我的回忆中,始终有些温暖而美好的片断是关于太白山的,太白山游记散文作文。那是20xx年的4月底第一次登太白山时因身体不适,同行朋友一路悉心照顾,心存感激对太白山的美景更是回忆深刻。
时光悄然划过九个年轮,今年的7月初,有机会与外出疗养的一行40余人再登太白山。
当天,天公作美,天阴有点凉。这对于爱美怕晒的女人来说,真是万分地庆幸,不过,同行中有人怕冷早已租衣准备御寒。游车载着我们幽长的汤浴沟里一路曲折上行,车行一段,观景一处,沿途的“莲花峰瀑布”、“泼墨山”让人感受的是山因水而灵动,水因山而挺拔的意境。还没回过神来,“世外桃源”带人入洞悠然回到古往,几间茅草房、千年古树围抱,还有无数游人寄挂在古树高处的平安红色飘带,一景一物让人过目不忘。出洞继续乘车向上攀行到“森林浴场”,一行人漫步而上,曲径通幽处所见如黑皮杨等参天大树不计其数,畅然呼吸,怡然接受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
稍作休息坐上缆车继续上行。此时俯视山下,蜿蜒曲折的山路呈“s”型千转百回绵延至山底。缆车节节攀升,仰望山上还是遍野绿色,令人惬意无比。一行人相继乘缆车到达登山处,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这段山路对我来说真的不易,爬得心跳加快,体力不支,困乏无比,曾多次想驻留不前,同行者一路高呼低唤。只是偶尔停憩之时,能看到山路两旁枝丫各异的松树站成了一道道景色,还有那些白的紫的叫不上名的野花,不管有没有人观赏,依然坚强地怒放着,充满了灵动的热情。
同行的10余名男士早已爬到“天圆地方”处,挥舞着“太白山3511米主峰留念”标志旗,个个豪情满怀,傲视前方,颇有我是英雄舍我其谁的味道。我们几位紧随其后,终于疲惫地站在3511米主峰处,兴奋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此一刻,我们迎着山巅阴冷的风,早已忘却了寒意,时时感受着“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环顾四周,峡谷深幽,峰峦叠嶂,云雾翻腾,四野弥漫,遍山葱茏,蓊蓊郁郁,目及之处的绿色一片片地迷漫开来,仿佛要注入人的心里,涤清人心中的杂念和万虑……。
下山返程途中,碰到西安欢乐谷的驴友们,约有20余人,个个装备齐全,气定神闲地慢速爬山。听说,他们要通过3511米的主峰,经过大爷海、二爷海,前往3767米的目的地安营扎寨。想必3767米的拔仙台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色。
两次游太白,还有未看到的美景。只有等待机会下次再来了。
微笑是人类表达感情最美的语言,那何为微笑,脸上的五官全部挤在一起,小嘴上翘的样子。
在接近下课还有五分钟时,看着时针转动,感叹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又上午放学了。收拾一下桌面,准备离开教室。但只要还没下课,依然在讲台上面看到熟悉的身影。尽管不看,也能发觉出来。
敲打着桌台,一声下,吵杂的声音便没有了,老师用犀利的目光看着我们,尽管不单止是我一个人,但还是让我难以直视,仿佛能够穿过身体直到我的心灵深处,只好以低头来维护内心壁垒的坚硬。以沉稳掩饰懦弱。
下课了。铃声响起,心里的热血似乎被冲淡。在这刻,老师似乎懂我们,微笑了一下走出了教室。一张熟悉丑恶的脸变得美丽,眼角的皱纹有着年代感,老师的微笑似乎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下课的愉悦还有一份轻松。
在一晚自习课,外面的灯显得昏暗,里面却很明亮。老师走进教室,我们并没有吵闹,或许是应该有的平静吧。坐在讲台上的上的老师很严肃,走上去问老师问题,严肃的脸上平添几分温柔,当然还有她瞳孔放出的光,使得整张笑容觉得越发好看。
微笑,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的微笑,讲着滑稽话题内心的微笑,还有回答问题时遮掩害羞的微笑,老师总有办法使我们微笑。我们只是忘记了其实老师并不是只有严肃的一面。
课堂上,老师总是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当然不例外,不爱举手的我经常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不会呢,一个微笑,一切迎刃而解似的,老师的严肃表情也变得格外情切。一句坐下来,好好听讲,总有这么一个声音回荡在我的耳边,这是老师微笑时说的,我其实只记住微笑,其他的不是蛮懂的。
心里的那道阻拦被吹倒了,微笑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力量,永远在引导着我。尤其是老师的微笑,总有说不出的感觉,它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小船缓缓游过。微笑,那一丝微笑,并不仅仅是那单纯的快乐。而是新的开始,如果能多一点点微笑,生命会多一点点美好,保持一种好心情是你一天新的开始。如果能多一点点微笑,快乐会多一点点围绕,何必束缚自己,一切都会美好,只因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