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俊杰
一、形态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草莓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浆果植物。栽培分布很广,其总产量在浆果类中仅次于葡萄,居世界第二位。草莓果实柔软多汁,含丰富的糖,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草莓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酱,果酒等。其颜色鲜艳,是良好的配餐食品。
1、形态特性
草莓植株矮小,呈半平卧丛状生长,须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浅,生长在30公分以内的土层,主要分布在5-20公分。
草莓的茎呈短缩状, 分新茎、根状茎、匐匍茎。新茎是当年生的短缩茎,年生长量仅为0.5-2公分,轮生密集叶。匐匍茎是特殊地上茎,由新茎上的腑芽萌发而形成,是营养繁殖器官,茎细,节间长,一般座果后期发生。在偶数节上产生子苗。根状茎为地下短缩多年生茎,为新茎上的叶片脱落后形成的,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因其外形似根而得名。
叶属于基生三出复叶,呈螺旋状排列,在当年生新茎上总叶柄部与新茎连接部分,有两片托叶顶端膨大,圆锥形且肉质化。叶柄10-20公分,基部托叶包在新茎上,柄的中上部有小叶,正常株有叶20-30片叶,寿命130天,新叶长成的40-60天光合力最强。
花多为两性花,能自花结实。也有雌能花。花序:二歧聚伞花序或多歧伞花序中心花先开,3-30朵花,多在20朵之间。
果实为假果,主要是花托膨大肉质化形成,瘦果以聚合果形成生于花托上。果实成熟时果肉红色,粉红色或白色。种子螺旋状排列的雌芯受精后形成(瘦果)。
2、生物学习性
草莓根系在土壤温度达到2℃时开始活动,在10℃时开始形成新根,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秋季温度降低到7-8℃时生长减弱,-8℃受冻,-12℃死亡。春季气温达5℃时植株开始萌芽,茎叶开始生长。
草莓的根系分布较浅,加上植株矮小,叶片较大,因此蒸发量大.在整个生长季节,叶片几乎都在不断地进行老叶死亡,新叶发生的过程,叶片更新频繁。
草莓是喜光植物但又比较耐阴。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叶片颜色深,花芽发育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相反光照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叶柄及花序柄细。叶片色浅,花朵小,果实小,着色不良。
这些特点,决定了草莓对水分要求较高,但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开花期土壤的含水量应不低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果实膨大及成熟期土壤含水量应不低于80%,而秋季九、十月份,土壤持水量达60%即可,草莓不耐涝,要求土壤既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又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草莓对土壤适应性强,在各种土壤上都能生长。但由于是浅根性作物,要求肥沃,疏松,透水,通气的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
二、育苗
1、母株管理:
草莓育苗在露地进行,选用匍匐茎形成的秧苗与母株分离,培育成新的草莓扩种苗。每亩(667平方米)生产田需备苗圃150平方米左右。在生产田附近选合适地块,施入基肥,然后深耕细耙,做成平畦,于四月初定植母本苗,株行距为80×80公分;缓苗后不久花蕾陆续出现,应及时打掉,以促进匍匐茎的发生;以后追肥2-3次,每次每亩(667平方米)追施“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10公斤,并根据土壤墒情,勤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利于小苗扎根;整个育苗期间,杂草危害较重,一定要及时除去。至八月份定植时,一般一株
母本苗可繁殖生产用苗30株左右。
2、培育壮苗:
当匍匐茎抽生幼叶时,前端用细土压住,外露生长点,并用“海状元818”生根剂800-1000倍液进行灌根,促进发根。进入八月以后,匍匐茎子苗布满床面时,摘心、去掉多余匍匐茎。一株保留5-6个匍匐茎苗,多余的匍匐茎去掉,九至十月即可培育出壮苗。
壮苗标准为有5-6片发育健全的无病虫害的完整叶,根茎粗l-1.5公分,须根多且色白,植株矮壮,单株重量25-30克。
三、定植
1、整地:
栽前一周整地,每亩(667平方米)撒施腐熟畜肥1500-2000公斤,沟施“海状元”有机无机海藻复混肥80-100公斤,“海状元”微生物菌60公斤或“澳洛珈”重茬剂30公斤,沟施深度为10-15公分。施后深翻、耙平、起垄,高垄南北走向,底宽60公分,上宽40公分,垄间间隔 20公分,垄高15-20公分。
2、定植时间:
八月下旬到九月中旬。
3、栽植密度:
根据品种生长势确定密度。垄面中央开一小沟便于灌水,每垄定植2行,大小行距分别为60公分和20公分,株距15公分左右,每亩(667平方米)定植 8000-12000株。
4、移栽:
选阴天或遮荫栽苗。苗木定植前要摘除老叶、病叶及匍匐茎;定植时要求弓背朝向畦外(垄沟方向),将来花序及果实垂落于垄的两侧,便于管理;定植要求深不埋心,浅不露根。
定植后灌足水,2-3天再灌一次小水。缓苗后就进入花芽分化期,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控水控氮,防止苗徒长,每亩(667平方米)可追施“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10公斤,促进花芽分化。
5、保温扣棚时间
(1)促成栽培:当外界夜间气温降到8℃左右时,开始保温。北方10月下旬力保温适期。保温过早,室内温度高,不利于腋花芽分化;过退,植株休眠,全造成植株矮化,不能正常结果。
(2)半促成栽培:保温应根据品种休眠期长短,当其在自然条件下通过休眠后进行。一般在十二月中旬至次年一月上旬。
也可依计划上市期而定,如三月中旬上市的一月底至二月上旬扣棚。
扣棚后覆盖黑色地膜,盖膜时随盖随将苗破膜放出。
四、定植后管理
1、肥水管理。
根系追肥:
越冬栽培温室草莓扣棚后,室内温度高,水分蒸发快,而这个时期植株生长旺盛,正是花芽发育期,随后很快现蕾、开花、结果,需肥水量大。当新叶长到3-4片叶时,花蕾露出,应结合浇水追一次肥,每亩(667平方米)追施“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20公斤。顶花序采收后,腋花序又抽生并开花结果,植株负担重,如不及时施肥,容易表现早衰矮化。追肥至少进行4-5次,每次每亩(667平方米)追施“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10公斤。
叶面追肥:
第2片叶展开后至现蕾前用“海状元818”花果丰600-800倍液喷施1-2次,间隔时间为10天,目的是利用外力防止或打破草莓的休眠,促进叶柄和花序的抽生。
座果后用“澳洛珈”高钾海藻精1500-3000倍液或“海状元818”果俩好800-1000倍
液喷施,7-10天一次。
浇水:
温室草莓恢复生长至开花前保持上壤湿润即可。开花座果后需水量增加,应及时灌水。果实成熟期需适当控制灌水。
2、植株管理。
及时摘除植株抽生的匍匐茎,做到随见随除,集中清出室外销毁。生长季节要不断除掉老黄叶、病叶和弱势侧芽,集中营养提供结果。在开花前疏除多余的花蕾。大型果品种保留2级序花蕾,中、小型果品种保留3级序花蕾。
3、温湿度调控
(1)定植至休眠:
白天温度20-26℃,最高30℃。
(2)恢复生长至开花前:
为打破草莓的休眠,温度可相对高些。一般白天控制在28℃-30℃,最高不能超35℃,夜间温度12℃-15℃,最低不能低于8℃。此期室内湿度控制在60-85%。
(3)开花期:
开花期对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白天控制在22-25℃,最高不能超过28℃,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授粉受精迸行。夜温10℃左右为宜,最低不能低于8℃。夜温超过13℃,腋花芽退化,雌雄蕊发育受阻。室内混度控制在40%左右为宜,湿度过大过小都全造成授粉不良。
(4)果突膨大和成熟期:
受温度影晌较大,温度过高,果实发育快,成熟早,但果实变小,商品价值降低。比较适合的温度是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6-8℃。湿度可控制在60-70%。
4、花期辅助授粉
温室内通风量小,昆虫少,不利草莓授粉和受精。辅助授粉可以采取每亩(667平方米)温室放蜂两箱,或用毛笔人工授粉。
五、病害防治
1、灰霉病。
症状 在草莓上主要侵害叶、和果实。在叶上发生时,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干时褐色干腐,湿润时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果实被害时最初出现油渍状淡褐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
孢子梗与分生孢子。另外,病菌还能在被害植株上形成扁平形,或不正形黑色鼠粪状的菌核。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孢子在空气传播,蔓延。栽植过密、氮肥多、植株通风透光不良或湿度过大时病重。特别是在促成和半促成栽培情况下,在多肥、密植、下部叶子没有摘除,而枝叶繁茂株行郁闭再加上连续阴雨湿度过大时则发病快。发病重。
防治方法(1)控制施肥是、栽植密度和田间湿度,行地膜覆盖以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选用美国3号、红衣等抗病品种,及时摘除老、病、残叶及感病花序,剔除病果。(2)花序显露到开花前喷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敌菌丹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抑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敌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10天1次,直至大批果实采收结束。也可喷50%速克灵800倍液等,或花前喷500倍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注意选择茬口实行轮作,定植前深耕,提倡高畦栽培,药剂处理土壤,定植前公顷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90千克后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保护地栽培可用45%百菌清烟薰剂3-3.75千克/公顷或速克灵烟熏剂灭菌。
2、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又称草莓角斑病,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故亦称角斑病或角状叶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
发病规律 该病是随着草莓繁殖材料的引进而迅速传播的。在田间通过灌溉水、雨水及虫伤或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或叶缘处水孔侵入致病并传播蔓延。发病适温25-30℃,高温多雨或连作、地势低洼、灌水过量、排水不良、人为伤口或虫伤多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通过检疫,防止病害传播蔓延。(2)清除枯枝病叶。(3)减少人为伤口,及时防治虫害。(4)定植前每公顷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粉剂11.25千克,对水150千克,拌入150千克细土后穴施处理土壤进行消毒。(5)加强管理,苗期小水勤浇,降低土温,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过湿。(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瑞毒铝铜2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3、白粉病
症状 叶发病初期在叶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蕾受害,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菌丝体等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活着的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草莓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白粉病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而气候则有助于病菌孢子在田间扩散蔓延。
防治方法(1)选用新明星、宝交早生、因都卡等抗病品种。(2)冬春季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生长季及时摘除病残老叶,栽植不宜过密,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通风透光,生长健壮。(3)生物防治:喷洒2%农抗120或2%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隔6-7天再防1次。(4)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6天1次,连喷3-4次。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灭螨猛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或多氧霉素(al)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腈菌唑浮油1000-2000倍液喷雾。这些药剂都是隔7-10天1次,喷药时要使叶的背面和芽的空隙间都均匀着药。(5)保护地栽培可采用45%百菌清烟熏剂3-3.75千克/公顷或速克灵烟熏剂灭菌。一般用药物防治要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
应用报告
——此项目2006年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前言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历年的种植面积都占全国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产量则占主要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35%以上。
菜子油在工业、医药生产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各种涂料、油漆、肥皂、化妆品、机械润滑油、合成橡胶、人造纤维、鞣皮剂以及甘油、药膏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油菜为我国主要蜜源作物中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油菜产区大力发展养蜂事业,能为国家增产蜂蜜,同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油菜分为普通油菜和优质油菜,普通油菜品种油的芥酸含量为45%左右,每克菜饼的硫苷含量为120微摩尔/克左右。芥酸是一种长链、高碳脂肪酸,食用后人体不易消化吸收。优质油菜是指菜籽的品质性质经过改良,进而使菜油和菜饼的品质都较常规油菜优良的油菜。目前的优质油菜可分为“单低”油菜品种和 “双低油菜”品种。单低油菜一般指菜油的芥酸含量低,或菜饼的硫苷含量低,又称低芥酸或低硫苷品种。双低油菜是指菜油的芥酸含量和菜饼的硫苷含量都低。目前双低油菜的国际标准为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2%,菜饼中硫苷含量低于30微摩尔/克,国家标准为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5%,菜饼中硫苷含量低于45微摩尔/克。双低油菜是目前农业生产上主要推广的优良品种,产量高,营养丰富。
榨油后的菜籽饼粕是一种很好的动物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达35%左右。由于传统的菜饼中硫苷含量高达120微摩尔/克以上,不能直接喂养动物,过去一直作为肥料,很可惜。双低菜籽饼的硫苷含量则低于30—45微摩尔/克,所以双低菜籽饼可直接作蛋白饲料喂养动物。从而提高了菜籽饼粕的利用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主产油菜的国家之一,我省油菜生产发展更快,目前已成为我国油菜集中产区。引进和推广双低油菜品种一是要提高食用油菜的营养价值,二是提高菜籽饼粕的饲用价值。从而达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之目的。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菜油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植物油,占食用植物油的32.23%以上。但在普通的菜籽中芥酸含量高达45%左右,芥酸是一种长链、高碳脂肪酸,食用后人体不易消化吸收。而对人体有益的亚油酸和油酸在传统的菜油中分别只有12%和18%左右(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能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对人体脂的代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菜油中芥酸的含量与油酸、亚油酸的含量成反比,降低芥酸可提高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从而提高菜油的营养价值。
目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已培育出多个双低油菜新品种,正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我们开展该项目研究,也正是为了在我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双低油菜新品种,提高菜油的产量、营养和经济价值。
三、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油菜新品种,研究推广其高产优质等科学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试验与示范
资料说明,普通油菜籽含有较高的芥酸和硫苷。其榨出的油中芥酸含量高,食用后对人体的心血管有不良影响,菜籽饼中硫苷含量高,饲养畜禽有毒害作用。因此普通油菜的油影响人们的食用价值,榨油后的饼对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选择适宜我地种植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芥酸、硫苷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在大力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菜油食用质量和菜籽饼的利用价值,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加快养殖业的发展速度。
(二)双低油菜不同种植密度技术研究
我区油菜生产常年种植密度大,苗期植株密集,个体瘦弱,越冬达不到壮苗标准,常受冻害,尤其前茬晚的田块,播种量更大,苗拥挤更为严重,苗更加瘦弱,抽薹期分枝少,结角果少,茎秆细弱,密度大常出现倒伏,造成严重减产,质量差,效益低,影响了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在双低油菜引种试验过程中,为克服种植密度不合理的状况,安排双低油菜的种植密度研究。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应用,在推广过程中选用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促进双低油菜产量的提高,达到增产增效之目的,提高广大农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油菜生产的积极性。
(三)双低油菜最佳播期技术研究
由于前作茬口的不同,其播期相差时间大,早播的常造成早薹现象,甚至在越冬期抽薹早花,降低抗寒能力,冻害严重,过晚播种的越冬时叶片过少,苗小苗弱,严冬到来,冻害严重,大量死苗,严重影响油菜生产,在双低油菜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安排最佳播期试验研究。
通过该项研究,解决过去油菜生产上播期过早过晚问题,使之在冬前形成壮苗,安全越冬,并防止早薹早花,为丰收高产打下基础。
(四)双低油菜硼肥施用技术研究
硼是油菜生产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土壤缺硼,常形成油菜缺硼症,造成花而不实,严重影响油菜产量的提高。我区油菜生产已表现出严重缺硼现象,为使经济有效的施用硼肥,安排了硼肥的不同施用方法、不同施用时期的研究。
通过硼肥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的研究确定硼肥的最佳施用方法和最佳施用时期,合理施用硼肥,增加油菜产量,提高双低油菜籽品质。
(五)双低油菜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油菜生产,群众素有仅施氮肥、不施磷、钾、硼肥的习惯,限制了油菜产量提高,降低了油菜籽品质。通过对油菜生产配方施肥研究,全面实施稳氮、增磷钾、补硼,大力提高油菜产量,确保油菜籽质量。
(六)双低油菜化控技术研究
对油菜生产实施化控技术,可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和角果,增加产量,是油菜生产中的一项新技术。为了广泛应用此项技术,我们特安排了双低油菜化控试验。
通过该项技术研究,在双低油菜推广过程中,合理使用化控技术,以此提高双低油菜生产的技术含量,促进双低油菜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七)双低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油菜从苗期到成熟遭受多种病虫危害,造成减产,影响品质,在双低油菜的引种过程中,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生物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以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五、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高产、抗病、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我区油菜生产,一直种植普通油菜品种,因其芥酸、硫苷含量高影响食用质量和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引进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经过试验、示范、推广,改变了我区一直无有种植优质双低油菜的历史,并使其面积迅速扩大,大力推动了我区双低油菜的生产。
(二)合理种植密度。改变了过去大播量、大密度、宁稠勿稀的传统种植方法,根据肥水条件,选定合理种植密度,促进双低油菜生产,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三)合理施用硼肥。改变了过去油菜生产从不施硼肥的做法,提高了油菜生产方面的科学水平,增加了油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保证了双低油菜产品品质。
(四)科学配方施肥。n、p、k合理配比,科学施用。采用n素化肥底施50%,苗期追施30%,薹期追施20%,p、k肥全部底施。改变了过去油菜生产上单纯施n肥和不施肥状况。采用底肥、苗肥、薹肥分期施用的方法,提高了油菜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促进了我区油菜生产。
(五)应用化控技术。改变了过去 油菜生产上不采用化控技术的传统管理方法。使油菜株高降低,分枝、角果、角粒增多,提高了抗倒伏能力,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六、该项目已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六年来,我区油菜生产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产量在逐年增加,确保了双低油菜品质,效益在连年提高,超额完成了课题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效益:六年来,我们遵循边引入双低油菜品种试验,边研究增产技术,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累计推广双低油菜品种面积16103亩,每亩油菜产量由原来的106公斤,提高到163.1公斤(最高亩产达到247.5公斤),亩平均增产57.1公斤,项目实施六年来,总增产油菜籽91.435万公斤,每公斤市场价2.6元,总增经济效益247.73万元。减少外调费用10万余元,计增经济效益257.73万元。
(二)社会效益:
1、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六年增产油菜籽91.435万公斤,减少了外调运输费用,丰富了我市双低油菜籽油供应。
2、双低油菜因其油的芥 酸含量在国家规定标准以下,油的品质优,人们食用提高了健康水平,其榨油后的饼中硫苷含量低,可作养殖业精料,降低了养殖业成本,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3、该项目实施以来,进行双低油菜生产技术培训达1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1000多人次,技术咨询2000多人次,印发双低油菜品种介绍、施肥管理技术资料5000余份,普及了双低油菜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水平。
4、通过该项目的示范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区油菜生产面积小、产量低的状况,提高了农民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菜籽、菜油、油饼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我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种植业结构中粮经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目的。
(三)生态效益:由于推广应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减少了产品污染和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了菜籽品质,让广大食品加工及食用者放心使用食用。由于油菜生产留给土壤的磷比其它作物多,油菜残体含有芸薹素,能刺激下茬作物的生长,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下茬作物产量,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双低油菜品种引进、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应用
油菜是我区的主要经济和油料作物,长期以来,存在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的问题,为改变这种油菜生产滞后局面,1999年我们通过对全区油菜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了产量低、品质差的原因,制定了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方案,并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期、配方施肥、化控及硼肥施用方法等技术研究,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组装和实施,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优质双低油菜品种引进及试验对比研究
我区属华北冬油菜区范围,目前,全国在双低油菜育种中,育出了各具不同生育特点的双低油菜品种,为切实搞好优质双低油菜品种的选用工作,1999年我们从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育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引进了芥酸含量硫苷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产量高、生产潜力大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鉴定各双低油菜品种在我市种植的丰产性、适应性及抗逆抗病性等表现,找出了适宜我市栽培的双低油菜当家品种,为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查及合理应用双低油菜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1、试验设计及方法
(1)、试验设计:本试验共布局三个点,每点设置八个处理,重复三次。参试品种8个,品种名称及编号分别为:①中双4号、②中油杂1号、③华杂4号、④豫油5号、⑤豫油6号、⑥华油1087、⑦华油2790、⑧中油821(常规油菜)为对照品种ck。每个品种种植一个小区。
(2)、试验方法:每试验点各处理随机排列,重复三次,共24个小区,每小区长11.91(或9.26)米,宽2.8(或3.6)米,收获计产面积33.35平方米(0.05亩)。小区间设小埂,试验地四周均设保护行。
本试验自1999年9月开始,到2000年6月结束。2000年10月扩大示范应用。
2、试验概况
本试验地点安排在焦庄,汴城、沙王三个行政村,土质为沙壤土,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地力基础较高,前茬玉米收获后旋耕耙整地做区,每亩底施有机肥3000kg、纯n 7 kg、p2o5 8kg、k2o 10kg,硼肥1kg。10月2日统一播种,行距40cm,2—3片真叶间苗,4—5片真叶定苗,株距10—11cm,亩留苗1.6万株左 7 右,定苗后亩追施苗肥纯n4kg,薹期亩补施薹肥纯n3kg,初花期喷0.2%硼砂液一次。全生育期中耕除草2次,防蚜虫、菌核病(花期)各2—3次,5月20日左右适时收获,考种,计产。
3、试验结果及分析
(1)、产量表现:经过各点试验,由产量汇总表可以看出:参试的8个油菜品种,平均单产在160.5-200.7kg之间,同等条件产量相差15.3—40.2kg。其中华油2790产量最高,理论测产和实际单产均居第一位,分别为理论产量209.5kg/亩,实际产量平均200.7kg/亩,与对照中油821相比,单产分别增加53.7kg和40.2kg,增产幅度分别为34.5%和25%,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排列第二位的是豫油5号,理论产量203.5kg/亩,实际产量198.7kg/亩,仅次于华油2790,实产仅差2kg。与ck相比单产分别增加47.7kg和38.2kg,增产幅度分别为30.6%和23.8%,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位列第三的是华油1087,理论产量196.3kg/亩,实际产量193.1kg/亩,比ck分别增产40.5kg/亩和32.6kg/亩,增产幅度分别为26%和20.3%,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位列第四的是中双4号,理论产量187.7kg/亩,实际产量187.6kg/亩,比ck分别增产31.9kg/亩和27.1kg/亩,增产幅度分别为20.5%和16.9%。中油杂1号产量排列第五位,理论产量183.8kg/亩,实际产量184.4kg/亩,比ck分别增产28kg/亩和23.9kg/亩,增幅分别为18%和14.9%。华杂4号排列第六位,理论产量180.2kg/亩,实际产量182.4kg/亩,比ck分别增产24.4kg/亩和21.9kg/亩,增幅分别为15.7%和13.6%。豫油6号排列第七位,理论产量175.5kg/亩,实际产量175.8kg/亩,比ck分别增产19.7kg/亩和15.3kg/亩,增幅分别为12.6%和9.5%。对照品种中油821产量最低,理论产量155.8kg/亩,实际产量160.5kg/亩,位列末位。(详见附表一)
(2)、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特性)表现。根据田间调查记载和收获考种结果:①中双4号,株型紧凑,幼苗半直立,生长快,株高158cm,生育期230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叶色嫩绿,根茎粗,主茎壮实,分枝部位低(43.5cm),着生角度小,一次分枝平均6.4个。花瓣重叠,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平均305.9个,每角果有籽15.8粒,千粒重3.04g,品质优,抗逆性较强,耐寒抗倒,高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霜霉病。②中油杂1号,株型半紧凑,8 幼苗半匍匐,长势好,株高160cm,生育期232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绿,根茎粗,分枝部位低(42cm),一次分枝5.9个,抽薹整齐,花期集中,熟相好,单株有效角果294.1个,每角果籽粒15.6粒,千粒重3.13g,品质优,抗逆性强,耐寒抗倒,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③华杂4号:株型半紧凑,幼苗半匍匐,长势好,株高155.2cm,生育期230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品种,叶色绿,分枝部位43.3cm,一次分枝6个,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282.9个,每角果籽粒15.4粒,粒大,千粒重3.24g,品质优,耐寒抗倒性中等,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④豫油5号:株型紧凑,幼苗半直立,发苗快,长势强,株高154.6cm,生育期231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较低(47.3cm),一次分枝多(6.6个),花期适中,熟相好,单株有效角果313.4个,每角果籽粒16.4粒,千粒重3.1g,品质优,耐寒抗倒性强,高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⑤豫油6号:株型半紧凑,幼苗半匍匐,发苗快,长势强,株高158.3cm,生育期234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49.4cm,一次分枝6.1个,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260.5个,每角果有籽15.8粒,粒大,千粒重3.33g,品质优,抗寒抗倒性强,中抗菌核、病毒、霜霉病。⑥华油1087:株型半紧凑,幼苗半直立,发苗早,苗期长势旺,株高150cm,生育期228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叶色绿,茎杆粗,分枝部位44.2cm,一次分枝5.8个,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295.6个,每角果有籽16.8粒,千粒重3.09g,品质优,抗寒抗倒,中抗菌核和病毒病、高抗霜霉病。⑦华油2790:株型紧凑,幼苗直立,(后植株半直立),生长发育快,长势强,株高151cm,生育期229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部位低(41.8cm),一次分枝6.4个,花瓣侧叠状,花期适中,单株有效角果302个,每角果有籽16.2粒,千粒重3.35g,粒大质优,耐寒抗倒力强,高抗病毒病、菌核病和霜霉病。⑧中油821:株型紧凑,幼苗半匍匐,株高156cm,生育期231天,属甘蓝型半冬性中迟熟品种,叶色较深绿,茎硬抗倒,分枝部位45.5cm,一次分枝6.5个,花期集中,单株有效角果281.2个,每角果有籽14粒,千粒重3.09g,品质差,抗寒性较弱,抗倒力强,较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中感霜霉病。(详见附表二)
4、结论与表现
针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综述如下:
(1)华油2790:丰产性能好,试验产量居8个品种之首,实际产量幅度在每亩176—212kg之间,平均单产高达200.7kg/亩,比对照亩增40.2kg,增产幅度为25%,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幼苗发育快,长势强,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节位低,耐寒抗倒力强,花期适中,结实性好,成熟早,熟相好,品质优,抗病性、抗逆力强,生产潜力大,可做为我市双低油菜主导品种在中高产肥力区推广应用。
(2)豫油5号:丰产性能好,试验产量仅次于首位(相差2kg/亩),居第二位,产量幅度在176—208kg/亩之间,平均单产为198.7kg/亩,比对照亩增38.2kg,增幅为23.8%,达极显著水平。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佳,苗期发苗快,长势强,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节位较低,花期适中,熟期适中,熟相好,品质优,抗寒、抗倒、抗病、抗逆性均强,生产潜力大,可做为中高肥力区主导品种推广应用。
(3)华油1087:试验产量位列第三,实际产量幅度在166—208kg/亩之间,平均单产为193.1kg,比对照亩增32.6kg,增幅20.3%,达到极显著水平。因其发苗早,苗期长势旺盛,叶绿茎粗,耐寒、抗倒,品质优,熟期早,丰产性好,抗病性较强,综合性状较好,增产潜力大,可作为中晚茬区的主导品种推广应用。但应注意防治菌核病。
(4)中双4号、中油杂1号、华杂4号三个品种,产量不相上下,分别排在第四、第五、第六位,产量幅度在158—200kg/亩之间,平均单产分别为187.6kg、184.4kg、182.4kg,分别比对照亩增27.1kg、23.9kg、21.9kg,增幅分别为16.9%、14.9%13.6%,均极显著。生长较快,花期集中,茎粗抗倒,耐寒性、抗病性较强,丰产性较好,品质优,可作为辅助品种搭配应用。但应注意防寒、防病。
(5)豫油6号:产量位列第七,单产幅度为154—190kg,平均单产175.8kg,比对照亩增15.3kg,增幅9.5%,达显著水平,但因较晚熟,对茬口安排不利,加之抗性不够强,生产潜力不大,不适于高产栽培的需要,建议停止推广应用。
(6)中油821:在生产上已应用多年,做为对照品种,其表现产量最低,且品质较差,不符合双低油菜标准,应予以淘汰更换。
(二)、双低油菜品种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我区油菜生产存在着种植密度大,苗期拥挤,冬前形不成壮苗,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来年分枝少,株角果少,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双低油菜品种引入后,为使双低油菜推广种植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大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双低油菜的快速推广,2000年安排了双低油菜品种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试验选择在油菜种植面积大的曹镇乡焦庄村,试验地土地肥力一般,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玉米,玉米亩产300公斤左右,试验地亩施底肥n、p、k含量各15%的复合肥40公斤,尿素10公斤,硼肥0.5公斤,耕深20cm,细耙打畦,畦宽3.2m,长10.4m,小区面积33.3m2。重复三次。品种选用双低油菜品种豫油五号,密度设每亩10000棵、12000棵、14000棵、16000棵、18000棵、20000棵六个处理。
试验采用直播法,9月25日条播,行距40cm,播深2—3cm,八行区,试验地9月30日出苗,第二片真叶时第一次间苗,3—4叶时二次间苗,5叶时按照不同试验密度定苗。(每亩10000株、株距16.67cm,12000株、株距13.89cm,14000棵、株距11.90cm,16000株、株距10.42cm,18000株、株距9.26cm,20000株、株距8.33cm。)其它管理与大田相同,5月23日收获,(见双低油菜种植密度产量与性状表现表三),试验在不同密度下,亩产在149.5公斤—194.5公 11 斤。其中每亩以16000株产量最高,折亩产194.5公斤,居试验第一位;每亩14000棵,亩产186.3公斤,居试验第二位;每亩18000棵,亩产172.7公斤,居试验第三位;每亩12000棵,亩产166.4公斤,居试验第四位;每亩10000棵,亩产158.6公斤,居试验第五位;每亩20000棵,亩产149.5公斤,居试验末位。试验结果证明:在双低油菜的推广中,根据肥力水平,早中茬油菜地每亩留苗密度以14000—18000株为宜。
(三)、双低油菜不同播期试验
油菜生产由于前作收获时间不同,油菜的播种期也早晚不一,对冬前形成壮苗有不同影响。播期早的生育过程中,形成早薹早花,易遭受冻害。播种晚,冬前形不成壮苗,苗小越冬期受冻害致死,影响油菜生产。目前在我区一年二熟的种植制度下,根据前作收获时间不同情况,于2000年安排了油菜生产不同播期试验。
试验设在北渡镇油坊头村。沙壤土,地力肥沃,试验地前茬大豆,亩产180公斤左右。试验地亩施底肥粗肥3方,n、p、k含量各15%的复合肥40公斤。耕深20cm,耙平作畦。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m2。八行区,品种选用双低油菜品种豫油五号。播期设定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七个处理。每小区定苗800株(折每亩16000株),其它管理与示范田相同。5月22日成熟,分区收割脱粒晒干、计产。
在该试验中,9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亩产181.2公斤。居试验一位;9月25日播种的亩产178.4公斤,居试验二位;10月5日播种的亩产177.1公斤,居试验三位;9月20日播种的亩产172.1公斤,居试验四位;10月10日播种的亩产167.7公斤,居试验五位;10月15日播种的亩产161.3公斤,居试验六位;10月20日播种的亩产152.6公斤,居试验末位(见豫油五号油菜不同播期产量性状结果表四)
从产量性状调查看,不同播期株高没有大的差异,株分枝情况也差异不大,产量高的与产量低的每角粒数相差0.4粒。其它相近播期的差异不太明显。就株角数而言,播期适宜、产量高的株角数多,产量低的株角数相对减少。
根据本试验,我区双低油菜生产,播种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为好。此时段播种,越冬前易形成一定的营养体,有利于壮苗越冬。过早播种易形成早 12 薹早花,抗寒抗冻性差,易遭受冻害,播种晚的冬前苗小,不利于安全越冬。因此在双低油菜推广中,在不影响前茬产量的情况下,早收获,快腾茬速犁地,力争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使冬前形成壮苗,壮苗越冬,为油菜丰产打下基础。
(四)、硼肥施用方法技术研究
硼肥是油菜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油菜生长所需元素中,其需用量和作用仅次n、p、k位居第四。油菜生产中缺乏硼元素,表现出各种缺硼症状表现,最终表现出花而不实的生理病害,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我区油菜生产,广大农民由于缺乏对硼肥的认识,在油菜生产上,没有施用硼肥的习惯,造成土壤硼肥缺乏,成为影响油菜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双低油菜品种,对硼肥表现更为敏感,其需求量更大。为搞好双低油菜品种的引进推广,在双低油菜生产中合理施用硼肥,我们于2000年安排了硼肥不同施用方法的技术研究,旨在为硼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一手资料和依据。
该试验设在北渡镇梁李村,土质为沙壤土,前茬玉米,亩产300公斤。试验地亩施底肥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80公斤,氯化钾30公斤,均匀撒施,耕深20cm,细耙,规划试验小区,小区间作埂40cm,以防喷肥相互影响。
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长11.9m,宽5.6m。面积66.7m2,硼肥施用方法为:①亩用硼砂750g作底肥施入。②亩施硼砂750g作底肥十薹期喷0.2%硼砂溶液50公斤。③苗期喷施0.2%硼砂溶液50公斤十薹期喷0.2%硼砂溶液80公斤。④不施硼肥为ck。底施硼肥在小区划定后掺细土均匀撒施地面,用锄翻入土壤10cm,耧平。
试验选用双低油菜品种华油2790,于9月28日直播,亩播量0.5公斤,行距40cm,每小区14行,播深3cm左右,试验地于10月3日出苗,于10月12日间苗,10月20日定苗,每亩密度14000株。
苗期喷施处理,于油菜7片叶时,约11月17日,将水溶性硼砂100g用1公斤温水溶化后加水49公斤,均匀顺垄喷施。
薹期喷施处理,于油菜薹高15—30cm,即3月13日将硼砂100g用温水1公斤溶化后加水79公斤,顺垄均匀喷施植株各部位。
该试验于5月24日相继成熟后分处理收获。单晒、脱粒、晒干、称重。
产量表现:硼肥底施750g十薹期喷施,折亩产179.2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产147.1公斤,亩增产32.1公斤,增产21.8%,居试验第一位;苗期、薹期分别喷硼肥溶液亩产175.2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增产28.1公斤,增产19.1%,居试验第二位;硼肥全部底施的172.5公斤,比对照不施硼肥亩增产25.4公斤,增产17.3%,居试验三位;不施硼肥的亩产147.1公斤,居试验末位。(见硼肥不同施用方法产量表五)
通过硼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在油菜生产中,硼肥的不同施用方法均能提高油菜产量,但以采取硼肥底施750g十薹期喷施的效果最好,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油菜化控试验
油菜生产,时有倒伏情况发生,在双低油菜品种高产栽培过程中,安排了化控试验,探索化控在油菜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试验在双低油菜品种华油2790示范田中进行。试验地选在北渡镇汴城村,试验地土壤肥沃,于9月24日播种,亩留苗密度12000株,采取化控和不化控两个处理,不设重复,在同一块地相邻划定小区面积66.7m2。根据有关资料,采用化控试验,每亩用15%多效唑40g,兑水30—40kg,于定苗后喷施,试验地于5月26日成熟。
经过调查,化控的植株高度降低9.4cm,距地10cm茎粗增加0.2cm,分枝部降低8.5cm。有效分枝增加4.2个,株角数增加22.8个,角粒平均增加0.4粒,亩产增加18kg,增长11.7%,效果显著。(见双低油菜华油2790化控试验产量与植株性状表现结果表六)
化控试验证明:油菜生产在高水肥条件下,采取化控处理,株高明显降低,茎粗有所增加,分枝部位降低,有效分枝、株角数、角粒数增多,增产明显。是防止油菜生产中倒伏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六)、双低油菜配方施肥技术试验
我区油菜生产,过去群众一直认为生产过程不施肥,或仅施少量n素化肥,对搞好油菜生产必须合理施肥缺乏必要认识。在推广双低油菜品种中,为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产量,确保双低油菜品质,我们安排了双低油菜生产配方施肥试验。
试验安排在曹镇乡焦庄村,试验地沙壤土,地力中上等,前茬玉米亩产350公斤左右,腾茬后犁地深20cm,耙平作畦。小区面积66.7m2,不设重复,试验设:亩单施纯n18公斤(折尿素39公斤)为ck;n、p配合,纯n18公斤,p4.5公斤,(折尿素39公斤,过磷酸钙36公斤);n、k配合,纯n18公斤,k10公斤,(折尿素39公斤,硫酸钾20公斤);n、p、k、b配方施用,纯n 18公斤,p 4.5公斤,k 10公斤(折尿素39公斤,过磷酸钙36公斤,硫酸钾20公斤)、硼砂1公斤。在施用方法上,n素化肥50%底施,30%苗期追施,20%薹期追施,p、k、b肥底施。畦作成后,按不同施肥处理,将底施肥料均匀撒入后翻入土中15cm深。
试验于10月2日播种,品种豫油五号,播深3cm左右。10月22日定苗,亩留苗16000株,定苗后追施n素化肥30%(尿素11.7公斤),薹期于3月17日追施n素化肥20%(尿素7.8公斤)。其它管理按大田生产进行。试验于5月19日相继成熟。分区收获,脱粒、晒干、称重。
从试验结果看,n、p、k、b配方施肥亩产187.4公斤,与纯施n肥亩产(ck)131.3公斤比,亩增产56.1公斤,增产42.7%,居试验一位;n、k配合亩产152公斤,比对照亩增产20.7公斤,增产15.8%,居试验二位;n、p配合,亩产146.2公斤,比对照亩增产14.9公斤,增产11.3%,居试验三位;施用纯n素化肥,亩产131.3公斤,居试验末位。
从产量性状看,各种施肥方法,一次有效分枝相差不大。千粒重:施肥配方不同,千粒重有一定变化,采用全养分配方施用的千粒重高于其它施肥组合方法,以单施入n肥千粒重最低。从角粒看仍以采用配方施肥的角粒最多,单施n肥的角粒最少。株角数单施n肥的平均240.7个,比施用n、p的243.2个,株减少2.5个,比施用n、k的252.9个减少12.2个,比n、p、k、b配合的283.3个减少42.6个。(见配方施肥产量性状结果表七)
试验证明,油菜使用配方施肥技术,其株角、角粒,千粒重、产量都明显高于其它施肥方式,是提高油菜产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七)、双低油菜品种的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应用情况
在双低油菜品种引进试验过程中,我们坚持边引进、边试验、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同时做好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实施了对双低油菜种植 15 适宜密度、最佳播期、配方施肥、硼肥不同施用方法、油菜化控试验等多项研究。根据各种试验结果,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推广应用,使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区普及面积达97.6%,使全区油菜产量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了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了农民收入。
1999年开始引进双低油菜新品种七个,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对表现优异的双低油菜品种于2000年示范了五个村面积达248亩,收获前经测产,亩产152.7—201.3公斤,平均亩产178.7公斤。与此同时,我们还安排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硼肥不同施用方法、配方施肥等试验。通过认真抓好试验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各项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从播期试验看,在前茬作物正常收获情况下,以9月25—10月5日产量较高(从大田生产实践看,因前作成熟不一,晚的不能正常腾茬犁地。因此,应在前作收获后抓紧时间整地,争取在9月30日前后播种,最晚也应在10月10日前播种结束)。从密度试验看,在高水肥地块,每亩以14000—18000株较为合理。从硼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以硼肥底施加薹期喷施产量最高,平均亩产菜籽179.2公斤,比不施硼肥亩产147.1公斤,亩增产32.1公斤,增产21.1%。从化控试验看,有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株角数、角粒数和抗倒伏的作用,增产显著,采取化控措施的亩产171.6公斤,比不采取化控措施的亩产153.6公斤,增产18公斤,增产11.7%。
2001年秋播在抓好双低油菜品种示范推广过程中,推广应用试验取得的最佳技术措施,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2976亩,据收获前调查,亩产在162.9公斤—201.4公斤,平均亩产171.3公斤,比不是双低油菜品种产量提高36.2公斤,增产26.8%。2002年秋播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3948亩,采用先进的种植关键技术。据大田调查测产,亩产149.6—205.1公斤。平均亩产177.2公斤。比种植其他不是双低油菜品种中油821亩增产26.9公斤。2003年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4490亩,据调查平均亩产油菜籽169.1公斤。2004年秋播全区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达4860亩,占油菜播种面积的97.6%。2005年油菜平均亩产达163公斤,高产地块亩产达200.7公斤。
六年来双低油菜品种试验、示范、推广面积16013亩,止2005年秋播,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区全面普及,成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经济油料作物,16 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用者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养殖业发展,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壤肥力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八、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据调查,我区油菜生产,在品种利用上,一直种植芥酸、硫苷含量高的品种。且群众长期种植自留的品种。自1976年引入甘蓝型油菜品种南阳41,至秦油2号、中油821引入后,农民一直采用播啥品种留啥种、再种其种的传统习惯,品种退化严重,芥酸、硫苷含量高,品质差。其油食用后,影响身体健康,其榨油后的饼用作肥料,在养殖业上不能被利用,影响了养殖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农民有偏施氮肥和不施肥的种植习惯,播种晚密度大,不施磷、钾、硼肥,使油菜品质差、产量低。为不断优化我区种植业结构,改善油菜品质,提高油菜籽产量,我们从引进双低油菜品种入手,进行双低油菜品种的比较试验,评选出适宜我地种植的高产双低油菜优良品种,并进行不同密度、不同播期、硼肥施用方法、配方施肥、喷施多效唑试验。采用适宜密度、适宜播期、配方施肥、化控、病虫防治等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区油菜生产的产量和品质,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效益显著。促进了我区油菜生产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一)油菜地选择
我区位于城市近郊,土地资源人均少,在一年二熟的种植制度下,必须做好油菜地块的选择,避免油菜作物连作或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实行集中连片、区域化种植,在双低油菜种植区内严禁插花种植非双低油菜品种,或与其他油菜品种隔离种植,确保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安全。
(二)科学施肥
油菜生产对n、p、k吸收量较其他禾谷类作物量大,在施肥上克服偏施氮肥,按其生产需要,n、p、k配方施用,做到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重视硼肥施用。根据土地水利条件、肥力水平、产量指标n、p、k、b肥合理配比,使油菜生产营养全面、比例协调,满足生长需要,达到优质高产。
双低油菜生产,以亩产150—200kg产量水平,亩需施纯氮15—20kg,p2o5 10—13kg,k2o 12.5—16kg,b 0.75—1kg。在施肥方法上氮肥底施入量50%,苗肥30%,薹肥20%,p、k肥一次底肥施入,b肥底施与喷施相结合。据其产量要求,底肥亩施粗肥三方左右,尿素22kg,过磷酸钙30kg,氯化钾15kg,硼肥1kg。
(三)整地播种
前茬收获后,抓紧腾茬整地,耕深20cm,除去作物根茬,搞好地下害虫防治,在犁地时亩均匀撒施高效杀虫剂“舵手”1kg,耙平耙细,足墒播种(土壤含水量16—18%),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亩播量0.3kg。
播期在平均温度20℃左右,即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深2—3cm。保证深浅一致,播种均匀,等行距:高肥地块40cm,中肥地37—40cm。
播前做好种子晒种,晴天将种子置于凉席等趁垫物上,晒种2—3天,以降低种子含水量,进一步促进后熟,使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齐。
(四)秋冬季管理
1、间苗定苗。油菜出苗后及时抓好间苗定苗工作。于出苗至1片真叶,进行间苗,消除拥堆苗,做到苗不挤苗。2—3片真叶期进行二次间苗,做到叶不搭叶,4—5片叶期定苗,定苗要根据地力确定合理留苗密度,在高水肥范围内亩留苗14000—18000株,高肥地块走下限,(亩14000—16000株),中高水肥地走上限,(亩16000—18000株)。间定苗原则是去病留健,去弱留壮。对有缺苗地段,结合定苗移稠补稀,建立合理的丰产群体。补栽有返苗过程,要选大苗移栽,争取多带土,少伤根,随起苗随移栽,栽苗时做到苗不歪,根放直,浇 18 水,根土密接,封土适当,上不压心,下不露根,以提高成活率。此外,还可结合移栽:于浇水封土前,每穴施用少量尿素作为安家肥,按挖穴点施,施后浇水,水渗完封土,以利栽后早返青,早发棵。
2、适时追肥浇水。4—6叶定苗后轻施一次提苗肥,亩追施尿素2.5公斤,促苗早发快长,土壤墒情不足,结合施肥进行浇水。在越冬前根据产量水平及底肥施用情况把苗期30%的氮肥在定苗后提苗肥施用后的下余部分施入。在土壤封冻前10—15天,日平均温度降至5℃时进行冬灌,使土壤有适宜的水分,提高油菜抗寒防冻能力。
苗期喷施硼肥能促进壮苗,薹蕾分化健壮,在定苗后亩用0.2%硼砂水溶液40公斤,在晴天傍晚或早晨露水干后均匀喷施,喷后遇雨淋洗,要重喷施,以使植株吸收,促进健壮生长。
实施化控,喷施矮壮素。能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分枝、抗倒、产量高。实施化控要在定苗后每亩用15%多效唑40g,加水30—40kg,均匀喷施。
3、中耕松土,除杂草。秋冬季节,随着油菜的出苗生长,田间杂草也不停出土生长,与油菜争水争肥,影响油菜生长。及时中耕可松土保墒,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消灭杂草危害,促进油菜生长。化学除草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功效高,效果好,已广泛用于各种作物。油菜田的化学除草工作,要在油菜4—6叶期,杂草二叶一心期,气温在13℃以上,用10.5%盖草能乳油或5%金禾草星乳油50毫升,兑水50—75公斤喷雾,对灭杀单子叶杂草效果显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油菜6叶期,每亩用30%好实多悬浮剂50—60g兑水50公斤喷雾;对两类杂草混生的油菜田,可选用17.5%油菜双克乳油80—100毫升兑水50公斤,于杂草2—3叶期喷雾。
4、病虫害防治。秋冬油菜病虫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治虫防病工作。
秋冬季油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若秋冬干旱,更有利蚜虫迁飞繁殖危害,油菜出苗秋冬生长阶段,于10月下旬至11月份,周围蚜虫大量向油菜田迁飞,繁殖危害。蚜虫是病毒病的携带和传播者。防治蚜虫,首先清除油菜地周围地边杂草,减少迁飞虫源。油菜地蚜虫有蚜株率10%,虫口密度每株1—2头时,要及 19 时进行防治。可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2000倍或20%速灭杀丁加水2000倍,每亩药液40—50公斤均匀喷施,在喷药时要使喷头斜喷力使叶背后同时受药,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蚜虫的同时,可起到兼治菜青虫和小猿叶虫的目的。
5、增施腊肥。为了使油菜保温防冻,在冬至前,结合中耕,使行间土壅向苗根,亩施农家肥3方左右,均匀撒施于苗周围,防止寒冬油菜苗遭受冻害,并可起到冬肥春用。
(五)春季管理
进入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油菜生长加快。油菜生长以营养生长逐渐转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后以生殖生长为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在冬前早发壮苗和安全越冬的基础上,早春开始加强田间管理。根据苗情,因苗管理,科学管理,达到春发壮薹稳长,防旺长,防早春冻害,使油菜壮而不旺,薹粗枝肥,后期不早衰,争取有效分枝多,花果多,子粒饱满。
双低油菜生产田间要有春发稳长的长相,应在油菜抽薹前具有绿叶15—16片,深绿色,叶挺而不披,叶展直径40cm左右,开始封行,抽薹后主茎粗1.5cm 20 左右,上、下粗细均匀,基部节间短粗而圆。蜡粉多,无空裂,后期既不早衰,又不贪青,熟色正常。根据植株生长要求,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1、中耕,松土,保墒。早春中耕,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涝时中耕能散湿,有利促根壮薹,灌溉田块,能破除板结,保墒除草。因此,土壤解冻后,要及时浅中耕,提高地温,促进春发稳长。现蕾抽薹期再进行浅锄,并培土壅根,对生长过旺的油菜可深锄控制徒长。
2、合理追肥。为满足油菜生长发育逐渐加快,旺盛生长的需要,要根据苗情合理追肥,使之壮而不旺,稳长快发。
(1)稳施壮薹肥,油菜返青后气温尚低,生长缓慢,早追肥比晚追肥稳妥。此次追肥把油菜底、苗肥施后剩余的20%施入。硼肥施用除底肥施用,冬前苗期喷后,春季选择薹期喷施,当薹高15—30cm时,用0.2%的硼砂溶液每亩80公斤在植株的上中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喷施至使油菜全植株有水滴为好。
(2)补施保花肥。150—200公斤生长水平地块,一般不易出现落花落蕾和早衰现象。但对底肥施用不足,苗期薹期追肥少或无追肥的田块,为减少落花落蕾和防止早衰,于初花期看苗补施一次保花肥,每亩施用尿素2—3公斤,配合使用磷肥5—7公斤。此次施肥要抓早施用。切不可过多施用,以免引起贪青晚熟。
(3)根外追肥。为达到增果、增粒、增重的目的,利用果皮、茎、叶具有吸收水肥作用的特点,于盛花期后,根外巧施一次保果肥,每亩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氢钾0.15公斤,硼砂30克加水50公斤均匀喷施于叶面,并有兼防“花而不实”症的作用。
3、合理灌水。油菜返青后,需水量逐渐增加,要保持土壤湿润,在做好中耕松土保墒的同时,若发生春旱,应适当浇水,由于初春气温较低,头次应适当晚浇,开花期需水量大,对水分反应敏感。应轻浇,勤浇,保持土壤湿润而疏松透气。终花以后需水量渐减,为保根保叶,促使籽粒饱满,一般不旱不浇水,若遇干旱,可酌情浇,并且宜早不宜晚,以防贪青和晚熟。
4、防治病虫害。危害油菜生长春季病虫较多,如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危害油菜生产的主要虫害有,蚜虫、小猿叶虫、芽粉蝶等,病 21 害主要有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要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发生情况,及时搞好防治工作。
5、适时摘心掐尖
油菜生产在抽薹期根据生长情况适时摘心打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合理的摘心、掐尖有调节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作用。它能使植株变矮,节间缩短,分枝增多,角果增大,籽粒增加。据有关材料,在中高以上肥水条件和适宜的密度和播期条件下适时摘去薹尖比不摘的增加有效分枝4—5个,增加角果50个左右,每个角果增加菜籽2—3粒。平均每亩增产10—13.5%,能促进植株生长整齐,花期集中,成熟提早。一般比不摘顶的全生育期缩短3—4天,能显著提高植株抗逆性,特别是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
油菜摘薹应掌握摘早不摘晚,摘壮不摘弱,摘肥不摘瘦,摘稀不摘密的原则。双低油菜品种摘薹尖要根据长势和土壤肥力来确定。摘薹时间以现蕾后5—10天为宜。尤其对播种过早,年前出现早薹现象或春季天气反常薹部冻死,需要靠分枝来弥补,土壤肥力基础好,管理水平高,出现徒长、密度小的地块要切实做好摘薹心、掐薹尖工作。摘尖要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切忌在阴雨天摘掐,以利伤口愈合。摘薹后要酌情施一次速效氮肥,以促使油菜多分枝,着果部位多结果,确保增产,高产。
(六)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油菜在我区乃至全市发展迅速,但病虫草害也存在潜在威胁,尤其连作田危害日趋加重。为了探讨油菜尤其双低油菜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将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我们于2000年至今,对我区油菜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归纳如下:
1、油菜菌核病
菌核病为我区油菜最主要病害,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者达5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
(一)症状:油菜从苗期到近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叶、茎、荚都可被害,以茎部被害损失最重。
苗期被害,茎基部和叶柄产生红褐色斑点,扩大后转白色,组织湿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如病斑绕茎,则幼苗死亡。
在成株期叶片上,病斑多从植株下面的衰老、黄化叶片开始发生,初时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病害常从叶片蔓延至叶柄和茎秆。
在成株主茎上,病斑多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时水渍状,黄褐色,扩展后成梭形、长条形或绕茎的大病斑,略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与健全组织交界分明。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可使受害茎成段变白,造成秆腐,且易折断。被害部皮层易和木质部分离,其后破裂成乱麻状,髓部蚀空,内有许多鼠粪状的黑色菌核。发病严重时,全株枯死;轻病株则部分枯死,提早枯熟,种子不饱满,秕粒增多。
花瓣被害,初现水渍状斑点,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角果被害后变白,果荚内外产生小形菌核,种粒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不规则形状的秕粒。
以上各病部的表面,在天气潮湿时均可长出白色絮状的菌丝,以后常形成黑色菌核。
(二)病原:病原菌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菜外还包括甘蓝、大白菜、莴苣、茄、大豆、向日葵等100多种作物。
(三)病害发生发展:此病的初浸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子囊孢子,成为此病主要的初浸染源。在春季干旱情况下,土壤中的菌核也可以直接产生菌丝,侵染贴靠地面的枝叶而引起病害。
此病的发生流行与下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
⑴、菌核数量。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土壤中菌核的存活率和存活数量因轮作期的增长而锐减。连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轮作年限愈长,病害愈轻。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⑵、品种抗病性。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而核盘菌的侵染为害,主要是在子囊盘发生期的初侵染和随后发生的再侵染。如果油菜的开花期和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时间长,因而发病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一般来说,冬春温暖,春季多雨,油菜提早开花的年份,菌核病便重于常年;早播早栽的油菜重于晚播晚栽的油菜;芥菜型、甘蓝型的油菜发病较白菜型的油菜轻;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此外,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坚硬而带紫色,蜡粉多的油菜品种或单株,一般发病都较轻。
⑶、气象因子。气象条件如降雨量、湿度、气温、日照、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流行有关,其中尤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油菜开花期,如旬雨量大于50mm则病害重;同期月平均相对湿度在80%—85%以上,病害严重。潮湿的环境条件最适于此病的侵染和蔓延,油菜开花结实期田间渍水,相对湿度增大,同时土壤中还原性有毒物质增加,植株抗病性降低,发病较重。油菜株形高大,分枝多,或施用大量氮肥,植株生长繁茂,以至枝叶毗连,田间郁蔽,甚至倒伏,均可显著增加田间相对湿度,有利于病菌的滋生蔓延,而使病害加重。
(四)防治:防治菌核病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着重抓好轮作、播种不带菌种子、清沟排渍、控制氮肥等环节,结合在油菜花期适当喷撒高效低毒农药防治。
⑴、轮作换茬:水稻、油菜轮作的防病效果最好。旱地油菜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条件允许时,油菜地应尽量远离上年的油菜地和堆集脱粒场地。
⑵、深沟窄畦和清沟排渍:地势低或排水不良的油菜地应特别注意做窄畦,开深沟,防止渍水。油菜开花前还要清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春季田间不渍水。
⑶、种子处理:播种前先筛除混杂在种子间的粗菌核,然后用食盐水(盐水500—750g/水5kg),硫酸铵水(硫酸铵500—1000g/水5kg)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⑷、选用甘蓝型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选用甘蓝型中感病较轻品种替换易感病的白菜型品种,不宜过早播种,一般在9月下旬以后播种。
⑸、重施基苗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促使油菜苗期健壮,薹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角果发育期不脱肥,不贪青倒伏。一般在氮肥总用量中,基肥和苗肥占50—60%,薹肥占20—30%较好。配合施用适量磷钾肥,还能提高产量。
⑹、摘除病叶、黄叶和清除残秸:在盛花至终花期,根据病情分2—3次进行摘除病叶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菌源,以控制病害蔓延。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秸,减少下年菌源。
⑺、药剂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前提下,辅之以药剂防治。施药时期自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达1%以下时开始,视病害程度施药1—3次,每隔7—10天1次。药剂可用:(1)40%的菌核净1000—1500倍液;(2)50%速克灵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4)亩田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75千克喷施。
2、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亦称花叶病,是我区油菜又一重要病害,病株较健株一般减产三成至九成,种子含油量降低1.7%—13%。病株较易感染菌核病、霜霉病等,冬春易受寒害。
(一)症状:甘蓝型油菜的典型症状是系统性叶片斑枯,病叶先从叶背面沿叶脉产生黄色小斑点,边缘模糊,扩展后黄斑直径2—4毫米;中心部由橙色变为黑色枯斑,直径约1毫米,组织坏死,周围呈油渍状。如坏死叶脉较多或主脉坏死时病叶局部枯黄或全叶枯死。苗期发病的植株中一部分在抽薹开花期枯死,但多数仍能抽薹而株型矮化。苗期发病轻或成株期发病的植株一般株形正常。病株茎部发生梭形或长条形紫黑褐色晕斑,多从茎秆中下部连续至分枝和果轴;重病株上病斑处常纵裂或断续横裂,裂口黑色,植株畸形,花蕾、花、幼果易萎蔫枯死。未死的角果常弯曲畸形,生黑色斑点。
(二)病原:病原物多为芜菁花叶病毒。既可用汁液接种,也可由蚜虫传播;能侵染油菜、白菜、芥菜等多种十字花科作物和杂草,以及茼蒿、菠菜等其他科作物。
(三)病害发生发展:油菜病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较油菜早播的周围种植的白菜、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病毒病株,其次是荠菜等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以及感染黄瓜花叶病毒的葫芦科、茄科植物。自然传染介体主要是萝卜蚜、桃蚜、菜缢管蚜和棉蚜等,其次是通过人畜、工具的接触所造成的汁液磨擦传染。土壤中病残体的汁液与健株接触也可以传病,油菜种子可以带毒,但不能传病。
媒介蚜虫传染本病是“非持续性”的。在病株上吸食3—5分钟便可带毒而迁移到健株上,吸食3—5分钟就可传毒,但一次吸毒后,只经20—30分钟传毒力就会消失。由于媒介蚜虫活动能力强,吸毒时间和传毒时间都很短,传病效率很高,而植株感病后在适宜温度下潜育期通常较短,只约7—15天,所以本病在短期内就可大面积发生流行。
(四)发病条件:油菜病毒病是否流行,主要决定于油菜处于易感病阶段的毒源、传毒蚜虫、气候因素等的综合作用。
⑴、品种:甘蓝型油菜抗病性较强,其次是芥菜型,白菜型油菜多数感病严重。在各类型油菜中,中晚熟品种感病较轻,早熟品种感病较重。叶色浓绿、花 26 青素含量较多、叶片肥厚、叶肉组织致密、苗期生长缓慢后期长势强的品种,一般抗病性较强。
⑵、毒源:我区为城市近郊,在油菜播种前已广种十字花科萝卜、白菜等蔬菜,毒源量多而广。
⑶、传毒蚜虫的影响:蚜虫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油菜病毒病为害的轻重与苗期有翅蚜的发生量关系极大,即油菜田有翅蚜株率及其虫口密度与油菜苗期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苗期发病重的田块,成株期发病重。早播油菜较晚播油菜发病重,也与易感病的苗期和蚜虫迁飞高峰期互相吻合有关。
⑷、气候条件:油菜最易感染病毒病的生育阶段是子叶期到四片真叶期。所以,油菜苗期的气候条件对病毒病影响最大。一是影响传毒蚜虫的消长和迁飞,二是影响病毒病的潜育期。油菜自出苗到四片真叶期约需时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时期内气温、雨量和相对湿度与病毒病能否流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此期间当气温平均为16—19。c,月降雨量在35毫米以下,相对湿度在77%以下,蚜虫将大量发生。病毒病潜育期也短,苗期病害严重,成株期时病毒病有可能大流行。早播油菜苗期遇较高气温、适与有翅蚜迁飞高峰期相吻合,感染病毒的机会较多,病毒病较晚播油菜为重。
(五)防治:防治油菜病毒病应采取以选用丰产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防技术。强调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和治蚜防病等苗期防病措施。
⑴、选用丰产抗病品种:提倡推广应用抗病性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2790、豫油5号、华油1087、中双4号、中油杂1号、华杂4号等。同时要注意抗病品种有抗病性退化的现象,不断加强品种的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
⑵、适期播种: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油菜品种和蚜害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期,既要注意避过蚜虫的迁飞盛期,又要注意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前后作。
⑶、做好油菜的苗期治蚜工作:直播油菜出苗后,子叶期如遇天气干旱就应开始喷药治蚜。可亩用10%的吡虫啉20g兑水40kg喷雾或2.5%的辉丰菊酯1500倍液喷雾。或亩用50%抗蚜威乳剂25毫升兑水40kg喷雾。
⑷、加强肥水管理:直播油菜的苗期要勤施肥,及时间苗,促使油菜苗健壮生长。但应注意氮肥用量不可过多,否则油菜过于柔嫩也易感病。天气和土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油菜苗期多次浇水可显著减轻病害。间苗时要将病苗除去。
⑸、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菌毒清水剂300—400倍液或20%病毒宁(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控。
3、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广泛分布于冬油菜产区,常与白锈病并发为害花轴,致结实不良,菜籽产量和出油率均降低,通常损失可达10%—30%,甚者损失可达50%以上。
(一)症状:霜霉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为害,侵染叶、茎、花、果轴、角果。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表面现淡黄绿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的叶背面处生有霜霉状物。潮湿时病斑的叶正面处也可长出霜霉。受害严重的叶片很快枯黄、脱落。本病一般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茎秆被害后,初期现退绿斑点,扩大后成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病斑上长霜霉状物。植株在抽薹开花期时被害,整株分枝或部分大分枝发病,不能正常开花、结荚,常在盛花期时即枯死。植株在抽薹后期或盛花期时被害,只部分小分枝或大分枝的顶端发病,病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后期在病部长出白色霜状霉层。角果被害后,病部呈淡黄色,上长霜霉。被害严重时角果变褐萎缩。
(二)病原:霜霉病病原菌为寄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
(三)病害发生发展:油菜霜霉病菌是专化性强的专性寄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遗落土中的病残体内越夏、越冬,卵孢子借流水或雨水溅射而传播,落在寄主组织表面,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发展为菌丝体引起病变,形成病斑。而后病菌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脱落,借气流、风雨传播,实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展。
(四)发病条件:
⑴、气候条件:油菜霜霉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是气候因素。其中,温度影响霜霉病出现的早、迟,雨量影响霜霉病发展的轻、重。秋冬期间温度下降,雨量较少,则病害一般不严重。冬春期间正值油菜抽薹至结荚期,如温度上升,或春寒多雨,霜霉病往往严重发生为害。
⑵、耕作栽培条件:油菜前作能影响霜霉病的轻重。前作为水稻者发病轻,前作为旱作或连茬油菜者发病重。油菜早播比晚播病害重。
在低洼湿地,或田间渍水,或施用氮肥过多以致油菜贪青倒伏,田间小气候湿度增高,有利于霜霉病蔓延为害。
⑶、品种和生育阶段: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发病情况不同。一般易感染病毒病的品种也易感染霜霉病;反之亦然。油菜在抽薹开花期,生长旺盛,茎薹组织柔嫩,易受病菌侵染;而且此期,气温一般已接近于发病适温,如遇阴雨高湿,病害就会流行。
(五)防治:油菜霜霉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适当结合药剂防治。⑴、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杂4号,豫油5号,中双4号,华油2790,中油杂1号等。
⑵、实施“五不”措施:籽不带菌,地不重茬,渣不还田,田不渍水,田间不荫蔽。
⑶、轮作换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确保植株健壮生长。⑷、药剂防治:4月份油菜进入初花期后,病株率在10%以上时,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洒防治。隔7—10天一次。连续两次,可兼治油菜白锈病等病害。
4、油菜蚜虫 为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甘蓝蚜、菜缢管蚜和桃蚜,统称为菜蚜。主要寄主植物是十字花科各种蔬菜和油菜。
(一)虫害特征:菜蚜均以成蚜和若蚜刺吸油菜叶片、幼茎的汁液。一般群集在叶背面和菜心中,叶片被害后初现褐色斑点,后发黄卷缩。嫩茎和花梗受害,多呈畸形,影响抽薹、开花和结实。为害严重时植株萎缩、甚至枯死。蚜虫除直接为害油菜植株外,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二)防治方法:掌握早治、连续治、彻底治的原则,把蚜虫消灭在为害之前。
当苗期有蚜株率10%,虫口密度1—2头/株,抽薹期蚜株率达10%,虫口密度3—5头/株,即应施药防治。可亩用10%的吡虫啉20g或50%抗蚜威25毫升兑水40kg喷雾;亦可用2.5%辉丰菊酯1500倍液喷防。
5、菜粉蝶
菜粉蝶其幼虫通称菜青虫,一年多代,寄主范围很广,是油菜幼苗期的重要害虫。
(一)虫害特征:菜粉蝶初龄幼虫仅食叶肉。被害叶片出现透明小孔,二龄后分
哈尔滨市保护地优质葡萄高产高效栽培技
术
示范工作总结
葡萄是一种色艳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水果,深受人们喜爱。近十几年我市种植面积由小到大,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市葡萄生产,推广优质品种、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农民收益。年初、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作蜂蚕站在我市所辖八区、(十一县)市安排落实了“保护地优质葡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各地区积极组织乡镇村,按项目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认真的实施。
一、项目落实情况
1、面积指标
全市计划面积1900亩,实际完成2000亩,超出计划面积100亩。
2、产量指标
计划平均亩产1000kg,实际完成1250kg,比计划平均亩增产12.5%。
二、主要技术措施
1、选择优良品种
我市种植的葡萄品种主要有美国红提、黑提等,而像“巨峰”、“玫瑰香”、“无核白鸡心”“小黑粒”等,由于其品质好,产量高,具有抗病性和抗寒性、而普遍受到广大农户的倾慕。近几年培育的新品种“世峰”、“白香蕉”、“罗也尔玫瑰”和“玫瑰露”等品种,果实品质较好,而且抗病性抗寒性强。其中“世峰”是日本培育的中熟食品种,属四倍体杂种葡萄,以粒大浓甜而为人们所酷嗜。果粒重一般10~11g,大的可达15g(而普通葡萄粒重仅5~6g);充分成熟的果实含糖量超过18度。
2、整形修剪技术
整形修剪技术是葡萄高产高效的关键,葡萄整形、修剪法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实践、摸索逐步形成的,从外表上看差别很大,但原理是相同的,即通过整形修剪把葡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关系调整好,以达稳定、高产、优质的目的。整形与修剪,二者关系密切,修剪要按整形方式进行,修剪量因整形法的不同相差很大。首先要求各级枝蔓均匀合理地布满架面,尽量增加有效叶面积,同时改善光照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能力,龙蔓上结果枝组间相距为20cm,而中长稍修剪的枝组间的距离为45cm左右。其次根据品种、树形的特点进行修剪。
3、加强肥水管理
第一、施肥本着不施化肥、少施氮肥的施肥原则进行。二年生葡萄每株施腐熟有机肥10kg,五年生每株施25kg,于春季撤除防寒物时施入防寒沟内,在结果期进行叶面施肥2~3次。年平均灌水3~4次。第一次在萌芽期灌催芽水。二次在开花前7~10d,灌花前水。第三次在落花后10d左右,灌催果水。第四次在埋土防寒以后灌封冻水。灌水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决定灌水次数和灌水量。
4、综合防治病害
棚室栽培做到及时通风,控温控水。主要防治霜霉病、褐斑病和白粉病。防治2~3次,自配波尔多液,代林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
5、及时培土防寒
撤除防寒物要防低温冷害。培土防寒在11月中旬进行,培40~50cm土。采用地下实培法,挖40~50cm的沟,将枝蔓捆好放入沟内,在其上埋土。撤除防寒物:一般4月下旬进行,在撤除防寒物时,要把土全部从畦面撤净,填平行间取土沟,畦面上和行间杂物全部清理干净。防冻:开花期防御低温冷害,降温时可在棚内增温。
三、完成该项目的几点做法
1、做好宣传,抓好培训,全面提高果农的技术素质。
无公害生产,虽然是当前和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但究其无公害应达到怎样一个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不仅果农尚未了解和掌握,就是乡镇部分农业技术人员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冬训时,重点做了这方面的讲解,并在县电视台“科技园”栏目中多次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宣传,基本达到家喻户晓,每个果农都明白。这样既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又提高了果农的无公害葡萄栽培技术,可谓一举两得。
2、抓典型树样板,促进该项目顺利实施。
(1)、以育苗基地、特色经济园区为依托,推广优质葡萄品种,(2)、以高产高效种植大户为样板,引导农户逐步扩大面积。
我市的葡萄生产,特别是棚室生产栽培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农户投入资金足,栽培管理技术起点高,现在已进入高产稳产期。
3、充分发挥县、乡镇站的职能作用,保障项目完成。
由于该项目涉及果农较多,分布较零散,单靠经作站人员很难照顾全面,所以我们紧紧依靠所在各乡镇的农技站人员,以他们为主力军进行田间指导。这样既增进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又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确保了项目的圆满完成。总之,在项目实施的三年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提高了站内及乡镇站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为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项目预期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扩大葡萄大棚的面积并陆续上一些新的项目,把葡萄园建设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示范为一体的现代无公害生态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哈市农业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起到应有的作用。
番茄春早熟保护地高产优质栽培分析
【摘要】介绍春早熟保护地番茄高产优质栽培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内容。塑料大棚春提早番茄高产栽培就是在温室内育苗、大棚内定植、5~6月供应市场的一种高效栽培模式,主要在温室番茄的供应后期,露地番茄大量上市前这一段时间内供应市场。
一、品种选择
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抗病、质优高产的早熟番茄品种,如金粉佳冠、金棚、美迪、华种5号、赛棚4号等。
二、培育适龄壮苗
(一)苗床准备及营养土的配置
按畦面宽1.2~1.5m,走道宽30cm,畦埂高出畦面20cm以上作畦,并按100w/m2的功率铺地热线加温,在电热线上摆营养钵(规格为10cm×10cm)或铺营养土(播种床8~10cm厚,分苗床10~12cm厚)。
营养土按肥沃园土∶腐熟厩肥=2∶1的体积比配制,1m3中加入充分腐熟的鸡粪20~30kg、过磷酸钙1~2kg、苗木灰4~5kg、40%拌种灵200g,充分拌匀。
(二)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2~3d,用55℃热水烫种,不断搅拌10min后,移入25~30℃的清水中浸泡6~8h,然后在25~30℃下催芽,待70%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三)播种
播种前将苗床上的营养钵或育苗畦浇透水,水渗下后,取拌好的药土撒在营养钵或育苗畦上,把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于育苗畦或营养钵(每钵播种2~3粒),用种量750g/hm2。播种后覆1cm左右的药土,加盖地膜,扎扣小拱棚,保持地温25~28℃。
(四)苗期管理
从播种到出苗,闭棚保温,保持白天25~30℃,夜间18~20℃;在有70%的幼苗出土后,及时揭开地膜降湿并让幼苗见光以使幼苗粗壮,避免徒长苗;秧苗出齐后4~5d内,保持白天20~25℃,夜间12~15℃,以后白天23~28℃,夜间13~18℃。早揭晚盖并清扫薄膜上的草屑和尘土,以延长光照时间和提高光照强度。若发现覆土过薄出现顶壳或床土过湿,可再覆1层细土;若床土过干,用细孔喷壶适量浇水。
对于利用育苗畦育苗的苗床,当幼苗2叶1心、苗龄30d左右即可进行分苗,按10cm×10cm的株行距移苗或移入10cm×10cm的营养钵中。分苗前分次选晴朗无风的中午进行间苗,第1次在子叶展开时,第2次在破心后长出2片真叶时。分苗前5~7d低温炼苗,保持白天18~20℃,夜间10~12℃;分苗后7d内应提高床温,保持白天25~28℃,夜间15~18℃;缓苗后应适当通风降温,保持白天20~25℃,夜间12~15℃,利于花芽分化;定植前的7~10d,对幼苗进行由小到大的通风,保持白天15~20℃,夜间8~12℃,增强幼苗的抵抗能力。小苗期间尽量少浇水或不浇水,分苗后在幼苗4~5片叶前不能缺水,可适当控水,定植前7~10d控水。
三、定植
施足有机肥,施过磷酸钙375kg/hm2,尿素300kg/hm2,硫酸钾225kg/hm2。做小高畦,畦宽1.1~1.2m,高10~15cm。定植前7~10d进行低温炼苗。白天15~20℃,夜里10~12℃,茎发粗发紫。提前7~10d扣棚,以提高地温,利于缓苗。定植标准为番茄苗7~8片真叶,带大花蕾。于2月上旬至3月20日定植,采用水稳苗法,把定植穴开大些,浇足水。行距50cm,株距30~35cm,栽番茄苗5.25~6.00万株/hm2。先栽苗,后覆膜,采取掏苗法,可提早10~15d上市。
四、田间管理
(一)棚室管理
定植至缓苗,5~10d密闭提温为主,促进缓苗。缓苗至拆膜,逐渐通风,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10~12℃。拆膜前,低温锻炼,5月上旬撤膜。施足基肥,第1次追肥在番茄坐果后,追施尿素225~300kg/hm2,随水施肥,以后每隔15~20d随水追肥1次。第1次浇水在番茄定植后7d,番茄缓苗后浇1次水;坐果后,追肥浇水相结合。
(二)植株管理
用绳子拴在番茄植株基部,让植株缠绕在绳上,随绳向上生长。番茄留
4穗果,最后一穗花上面留2片小叶,掐去生长点。春早熟番茄采取单干整枝方式,待番茄侧枝长到7~8cm时,留2cm茬,用手掐去即可。把番茄植株下部有1/2黄化的叶片和病叶摘除,以减少叶片的呼吸消耗,增强通风透光。把枝头过高或过低的花疏掉;每穗拣大的、果型好的保留4~5个果实,疏掉小果、病果和畸形果。夜间温度低于15℃容易引起落花,用2,4-d保花保果。2,4-d浓度为10~20mg/kg,并添加赤红作标记。采用浸花法,番茄花全开或半开时使用效果最好。把番茄花在2,4-d溶液中浸沾一下即可。2,4-d切勿沾到番茄嫩头或嫩叶上,否则极易造成药害,形成“烫发头”。用乙烯利稀释成2 000mg/kg的溶液,待番茄个头长足,由青转白时,戴棉线手套沾乙烯利溶液均匀涂抹在番茄果实顶部,可使番茄提早5~6d上市。
五、病虫害管理
(一)、生理病害防治
畸形果,包括桃型果、瘤型果,主要是2,4-d浓度大或重复使用造成的,因此在使用2,4-d时注意使用量和次数。大脐果,也称“菊花顶”,主要是花芽分化光合产物积累太多,造成心室心皮增多。如果昼夜温差大,花芽分化过分强烈则易导致此病,因此防止这种病害应注意夜间温度不能过低,苗床不要过于肥沃。裂果,主要是前期干旱,后期大量供水,或大雨导致裂果出现,故应在大雨之前将已红的番茄果实摘下。空洞果,一是因为授粉受精不良,胎座没有发育起来;二是营养不良,主要指光合产物供应不足,造成内部胎座发育不良,从而和果皮脱离,形成空洞。前期温度低,2,4-d沾花,及时揭草苫,调整植株,增强通风透光,可以减少空洞果。日灼,番茄朝南的果肩部位,表皮灰白色的硬化,稍有凹陷。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番茄叶子遮挡强光。脐腐病,番茄发育后期,下部颜色变黑褐色,软腐,果尖烂掉向里凹陷,凹陷处有黑色霉层,顶部软腐后被其他病原侵染,即果实的缺钙症。缺钙原因:一是土壤本身缺钙;二是土壤不缺钙,果实缺钙,多因偏施氮肥,氨离子浓度过高,与钙离子产生拮抗作用;三是酸性肥太多,特别是施入不合格的过磷酸钙。防治方法为增施过磷酸钙,同时少施氮肥和大粪。
(二)、主要病虫害防治
春早熟番茄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和病毒病,其中
以灰霉病最为严重,前4种病害在发病初期用嘉瑞农800倍液喷雾,每隔5~7d防治1次,连喷2~3次,选择晴天上午喷雾;病毒病用灭菌成800倍液喷雾,外加60倍牛奶或者豆浆(蛋白质有钝化病毒的作用),每隔5~7d防治1次,连喷2~3次。对烟青虫用菊酯2000倍液喷施,对蚜虫和潜叶蝇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喷雾。
六、采收
为争取适时上市,在果实进入白熟期时可选用40%乙烯利400倍液,涂抹番茄果,4d后果实可大量变红。番茄达8~9成熟时采摘,采摘时注意把果柄随手掰掉。
保护地草莓品种引进及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草莓富含营养,可保健、美容,有水果皇后之美誉,倍受欢迎。定兴的自然气候条件很适宜草莓的生长发育,且已有成功的种植经验,个别乡村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但是定兴草莓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平,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制约因素。一是生产目的不确定、品种选择与搭配不合理:目前几乎所有种植基地的草莓都是鲜食加工不分,前期大果进鲜果市场、后期小果工厂加工,品种没有针对性且混杂退化,即进不了高档鲜果市场也保证不了好的加工效果,而且草莓成熟期过度集中,短时间内供大于求、大部分时间供不应求,;二是生产技术不规范:施肥整地、栽苗时间、定植深度、温度调控、水肥管理等技术措施无所师从,随意性很强,效果差异很大;三是农残问题:由于现有草莓品种抗病性较差,加上农民不科学的种植习惯,造成草莓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使用的农药毒性越来越强、剂量越来越大,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四是生态环境恶化: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确实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速效”和“高产”,但更多的还是环境污染,生产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只被草莓吸收利用了不足1/2,大部分被浪费掉了,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通透性,不利于植物根系及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
本项目意在根据京津地区居民消费习惯和定兴当地土壤特性及保护地结构性能,引进国内外促成、半促成栽培草莓优良品种,在定兴县昌利农业科技园进行保护地草莓品种比较实验,优选出最受当地消费者欢迎的、适宜本地区保护地性能和观光采摘特点的优良草莓新品种,根据入选品种特性,集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形成规范化种植模式,建立生产示范,诱导周边莓农和生产组织进行规范化、优质化生产,确保定兴草莓产业稳草莓是一种高档、长线、大宗商品,被誉为水果皇后,倍受青睐。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发达国家同时也是草莓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水平高,人均消费量大。这些国家除草莓生产水平较高外,还有一套完善的行业管理经验。政府指定某些有资质的机构研究行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行业规范;科研结构进行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机构潜心进行产品保鲜,精品包装,拓展市场方面的工作;通过政策调控、市场机制及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生产者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同时协调和平衡产供销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产业良性发展。
中国的草莓生产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草莓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浙江、安徽、河北、北京等地,但总体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草莓品种落后混杂,品种间搭配不合理;生产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从生产用地选择到设施的建设、从栽培方式到日常管理都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标准;病虫害严重,生态条件恶化),行业管理不到位,产品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草莓的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品质要求越高,在国际市场高度关注食品
安全,对农残控制越来越严,国人的健康消费观念越来越强,各地都在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的今天,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是草莓生产的必然方向。步发展。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1.品种引进与评价:
根据保定地区的自然气候土壤特点及保护地结构性能,结合当地消费习惯和加工要求,从国内外引进具备丰产高效、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早中晚熟草莓品种5-10个,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调查各品种生物学特性,进行品种评价。
2.适宜品种优选:
建立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品种比较试验,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定植时期、不同保温处理、不同水肥管理等条件下各品种的植物需特种和农艺学性状,优选出符合京津地区消费习惯的、最适宜当地气候土壤及保护地特点的优良草莓新品种3,其中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露地栽培品种各1个。
3.草莓脱毒苗的工厂化生产:
从入选品种中优选最具品种特性的优秀母株,进行变温热脱毒,诱导匍匐茎,于无菌条件下切取匍匐茎生长组织,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入选品种进行脱毒及种苗快速繁育和推广。
4.草莓优质高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各种栽培条件实验研究入选品种的最佳整地方式、最适栽苗时间、合理定植密度、适宜保温时间、赤霉素的适宜剂量,配合滴灌、平衡施肥、co2施肥、温湿度调控等技术措施,集成优良品种草莓脱毒苗、高架基质栽培、双色地膜及膜下滴灌、人工补光、配方平衡施肥等关键生产技术,形成技术规范,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兼具体验、休闲、采摘功效。
5、保护地栽培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以生产绿色无公害草莓为标准,调查保护地栽培草莓的主要病虫害(如草莓重茬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蚜虫、红蜘蛛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生物的、栽培的、物理的、无公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项目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根据定兴自然气候条件和保护地结构性能及居民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确定引进适宜品种,通过品种比较试验优选出适宜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3个;根据入选促成栽培草莓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具体栽培条件,使用脱毒苗、高架基质
栽培、土壤消毒、生态防病、物理防虫、平衡施肥、人工补光等技术集成,建立不同草莓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项目的关键技术:优选出受消费者欢迎的、适宜定兴气候土壤特点和保护地结构性能的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针对入选草莓新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条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傻瓜化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从国内外引进优良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5-10个,研究各品种特性,从中优选出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保护地结构性能的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1-3;针对新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研发出国内领先水平的安全优质高效保护地草莓栽培技术模式。
用2-3年时间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保护地促成草莓500-1000亩,辐射其它区县发展草莓基地3000-5000亩左右,不但充实农民钱袋子、丰富市民果盘子,还可增加就业,开辟自助采摘,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
项目任务分工:
定兴县农业科技园区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委派2-3名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组工作,保证参与课题组的技术人员为本课题的工作时间;提供本项目有关实验和示范工作的场地和配套设施,负责项目生产示范的组织实施,配合新品种引进与优选及新品种优质高效生产实验的实施;负责组织对周边农民进行草莓生产技术培训;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拨付。
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为本项目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2-3名,负责本项目策划和申报材料编写,负责本项目保护地栽培草莓新品种引进及品比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负责入选草莓新品种安全优质高效栽培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负责项目生产示范的设计和技术指导。
省科技厅支持经费的70%归定兴县农业科技园区支配,30%归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支配。
项目计划进度:
2014年:引进优良草莓新品种,建立品种比较试验,进行田间调查,建立品种档案。2015年:优选出适合引种目标的优良草莓品种1-3个;对入选的保护地栽培草莓品种进行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实验,形成保护地草莓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建立生产示范;组织农民培训5-10次,培训3000人次。
项目组由草莓栽培、育种、植保、加工、技术推广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成员技术水平高,组成合理。
定兴县昌利农业科技园区目前自身拥有各类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21人,其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村级还有专职和兼职农民技术员35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25户。同时,园区依据区位优势,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了由20余名经验丰富的博士、教授组成的技术负责家组,每年河北农业大学可向园区输送30余名研究生、本、专科生开展发展,并与中科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技术合作、协作关系,已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8项。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必将为建立“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奠定人才、技术、信息基础。
河北省草莓研究中心是国内草莓科技领域的一支主力军。多年来一直从事草莓育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先后从美国、日本、法国引进数十个草莓新品种,并从中优选出优良品种5个。其中上世纪引进推广的草莓新品种allsdar迅速发展为当时的主栽品种,使保定草莓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成就了保定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面积发展到20余万亩,还辐射到全国各地,年创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人民币;九十年代末从法国引进推广的加工草莓品种dasailect又使保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草莓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带动了二十余家草莓加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中心自主研发了草莓工厂化育苗技术(包括一级无毒试管苗培育技术、二级网室无病苗培育技术、三级优质生产苗培育技术),太阳能消毒克服草莓重茬病技术,草莓延后栽培技术,草莓无土栽培技术,草莓有机栽培技术,草莓保鲜及速冻加工技术。
两项目承担单位间已经签定了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在定兴及周边县区开展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带动定兴草莓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