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十二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一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
3丰富学生对与本课两首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师:自从上学以来,老师引导大家背诵了很多的诗词,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小学生必背的,初中生必背的,还有高中生必背的,可谓是加重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次学习到诗词时大家是不兴奋的,更有的同学简直就兴奋地按捺不住.我想,大家肯定愿意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
生1: 由于我们平时读得多,积累得多,上这样的课,好把我们的才华展示给大家.
师:从"展示"一词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为你自豪.
生2: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了解作者,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师:你很了不起,现在就感受到,学好诗词对学好你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有帮助.
生3:现在我班好多同学正在背诵《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我想上中学后我们一定会感到骄傲.
师:听了你的发言,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在中学校园里轻松愉快地跟同学散步,聊天的身影.
二,宏观把握教材 整体感知课文
师:既然大家这么自信,那谁知道本册语文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共有哪几首诗词
生1:共4首,分别是《早发白帝城》,《饮湖上初晴后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
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能按课文的顺序来说.那你知道书上为什么把《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编为一课,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编为一课吗
生:知道,因为《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
师:好,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依据,你真了不起,能站在一个编者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
三,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探究精神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三年级时我们早已背过,你们认为我们课上还该学习什么,即你们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
生:自从您教我们以来,根据我们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我们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但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好,很多诗文并不了解其思想内容,有的即使了解也比较肤浅或片面.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学习这两首诗,应该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搞清楚诗词的内容,并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想借机让老师多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都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该生刚一坐下马上又站起来做了补充.)
师:要想正确理解诗意,读准字音非常关键.现在请打开书用心读一读这两首诗,注意把握个别字的读音.(本诗学生虽已背诵熟练,但个别字音常易出错,故应做特别强调)
(学生认真读书,一遍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略)
师:谁还记得本诗中那些字容易出错
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多音字,在这应该读juǎn.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高兴得好像要发狂,连诗书也顾不上看了,胡乱一卷扔在一边.
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应读jí,以前常有同学可能是不解其义或粗心吧,误读成"既然"的"既".
另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我们以前背诵的书上注音都是shang ,现在课本上的注音却变成了cháng ,我们不知到底哪个正确
师:你不仅读书认真,还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查阅了一些教学专著,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衣裳"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指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指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应读"cháng".跟它相似的还有前一句中的"妻子"."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应读"qīzǐ".
师:同桌两个互相听,每人再读一遍.(略)
四,基本训练,扎实有效
师:看大家读得如此认真,反映出前期的预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若出现分歧可在老师巡视时请求帮助,也可等全班交流时解决.(因为本班学生每人手头至少有一本古诗词参考资料,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课文中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一环节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有效训练.)
(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以保证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指名围绕重点字词逐句解释诗意.略)
(应围绕"剑外","蓟北","初闻","却看","妻子","漫卷","青春","穿","下","向"等重点词语解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跟诗词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师:"剑外"——剑门关以外,本诗中指四川.即由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乡洛阳被叛军占领,杜甫及其亲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泊于"剑外"也就是现在的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即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此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祖国的统一,和平日子的开始.
"漫卷"——胡乱卷起.对于"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是什么事使他再无心伏案了呢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涉及到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机画图.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还陆路,所以用"向",可见用字高度准确.
五,提升情感 放飞心灵
师:大家通过一起交流,朗读,不仅明白了该诗表达的意思,并且从大家此时此刻的表情和神态看得出你们也像杜甫一样饱含激情,接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抒发你的情感:可读,可说,可唱,可演……
学生1: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2: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诗意.
学生3:用说学逗唱的形式歌唱.
学生4,5:同桌合作演双簧.
学生6,7:用山东快书的形式打竹板说.
六,自读自悟 探索新知
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示儿》.同桌合作学习.
师:本诗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用手指比划这首诗.
师:刚才的快速默写,谁出现了错误,错在那些字上
生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我误写成原来的"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同,我误写成了"统一"的统.
生2:"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我没写上.
师:《示儿》这首诗,由一个字拎起全诗的请,再用心读一读诗,想想是哪个字
生:"悲".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在临终前与普通人不同的想法,表达了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
七,说写实践 张扬个性
师:学了本课两首诗你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
学生1:"学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懂得了人爱国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古诗的主题体会得很到位,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想到其他一些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想到了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做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体现了作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师:你联想能力很强,文学知识储备较厚实.
学生3:陆游临终前唯一遗憾的是未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杜甫乍一听到叛军失败,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眼泪竟沾满了衣裳.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它使我想到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妈妈怀抱里是多么幸福.
师:既然大家都想发言,看得出各自的思维已经得以发散,那就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数分钟后收上来学生的现场手写稿)
学生1:国家的悲,就是自己的悲;国家的乐,就是自己的乐;国家的 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我立志做一个能使国家强盛的好男儿.
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深有感触: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爱国志士像陆游,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他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抗敌人的侵略,抒发自己的情感.
学生3:学了这两首诗,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两幅画面:杜甫听说家乡收复后放歌纵酒的狂态;陆游临终前躺在床上,面带遗憾地向儿子述说着自己一生未了的心愿.我愿这两幅画面能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不断前进.
学生4: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我想到了《春望》.那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杜甫长期飘泊在外,有家不能归,亲人难相聚,看到花鸟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现如今失地已收复,杜甫又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跟亲人团聚,自然产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学生5:通过陆游的《示儿》及其他宋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使我感觉到我国那个时期的统治阶级可能很无能,只听奸臣的话,不去抵抗侵略者,不去雪耻,只知道贪图享受.因此我想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可真苦啊!
八,丰富积累 打开视野
师:从收上来的稿子看,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有个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完成后主动交给老师,并希望下课后同学们把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感受等誊写在我们的摘抄本上.
本课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都编排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当前教改的新形式下,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代社会个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逐渐领悟到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师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例如这次课堂上同学们有的读,有的背,有的说,有的唱,有的演,还有的跳.说实话,开始备教材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但当我备学生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要唱,要演的想法.我想:既然学生们对这些方式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为什么不去采用呢 当然这些形式的选择,自我认为不能脱离文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定.
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即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我说:"每次学习诗词时,你们就兴奋得简直要发狂,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 "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信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它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学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课的特点,对这几个方面体现的有所侧重,但决不可忽视.本节课在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时,我设计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收获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环节是我匠心设计的.它既是对学生听,说,读训练的一次提升,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大好机会.
以上所谈都是我本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或探索,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改进
曙光 杨树海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改进后的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感。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两首诗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与难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初步领会古诗意思。
1、解题简介作者
“闻”:听说“收”:收复。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指名读古诗,注意注音。
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二.教师点拨:
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
诗意: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诗意: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
诗意: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
诗意:我随手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白日放歌需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喝酒。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诗意: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就。
诗意: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襄阳向洛阳”
诗意: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4、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写诗作大都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而本诗却誉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你觉得从哪些地方看出杜甫的喜悦?
5、读诗,体会杜甫的喜悦,体会其归心似箭,天涯作咫尺。
三、感情朗读,背诵。
四、比较、体会:
1、这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总结: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若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读一读,一定收获更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宁夏灵州 万淑琴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四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通过查读,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
(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
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理解诗的句意及全诗的诗意
4句诗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3、想意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诗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顺利解题,我设计了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便展开想象,走近作者,完成问题)
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
6、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感
7、随想:
我觉得用海洋来形容语文知识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为了学语文而学习。语文知识的摄取应是多角度、够深度、多层面、全方位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五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ì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ì ,不读dì ,还:读huán,不读há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设计 :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得知黄河南北一带被官军收复的消息后,激情迸发,在很高兴时写下的一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本课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如下:
师:这首诗共几句?
生:8句
师:哪几句是想像?哪几句是写实的?
生: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写实的。后面是诗人的想像。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同学们默读一下,想想诗中的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字词句能体现出来?边读边想边画。
生默读诗,边读边动笔。
师: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赏析家?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一边在板书上圈点,一边讲解。)
生1:漫卷诗书喜欲狂。我觉得诗人太高兴了,太狂了,他房子里的书可能乱乱的。
师:你能高兴地读读这一句吗?
生:能。
(兴奋地朗读起这句。)
师评:真不错。
生2:我画了“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不仅是高兴,而且表现了他的爱国。“忽闻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第一句收复了失地后,高兴得要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第二句大晴天边唱歌边痛饮美酒庆祝一番。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想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父老乡亲,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两句?
生:能。
(有感情地朗读。)
师评:很好。
师:你品的是什么?
生3:我品德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说明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太激动了。
师:真好。满是深情。“满衣裳”满这个字读得多么地重,这喜极而泣是因为高兴。“满”读得低点,这叫重音轻吐。
生4:我品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通常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哭,但这里高兴的事诗人为什么要哭呢?人们常说:喜极而泣。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哭了。
师评:好样的。
生5:我品的是“却”。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当时非常高兴,光顾着自己高兴,忘了别人。“却看”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子,大家一样高兴,从这里可以知道诗人的一家都非常高兴。
生6:我品的是“即、穿、更下、向”。这几个词都表现快的意思,表明作者很想快一点回家。
师再次充满激情地范读。
师:你把诗人这种喜悦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七
师:说到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是谁?
生:杜甫李白
师: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师: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
生:是现实主义诗人与爱国诗人
师:是的,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则有着“生平第一块诗”的美称。谁来读课题。
师:闻是什么意思?(听)听到了什么消息?
师:并非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而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安史之乱造成了近三万人的死伤。而当听到收复了河南河北,这是一个怎样的消息
生:激动振奋。
生:齐读课题
师:拿起你手中的诗,读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读资料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
生:读
生:纠正传错了
生:纠正衣裳(chang )漫卷
师:卷是什么
师:有五十六个字,只错了三个又是第一个读了不起
生:(读)
师: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衣裳是什么意思
师:上衣是衣,下衣是裳
师:青春是年轻,而在这里呢?
生:是春天的意思。
师:还有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吗?
生:妻子,这个词
师:是什么意思
生:在古代,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
师:刚才同学读得不错。还有谁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应该把掌声送给你。不但要读通顺,还要有节奏。后三字要稍缓些,听教师读
生:掌声
师:会读吗?能读出节奏吗?
生:自由读
师:看诗题。可是杜甫盼望了八年才盼来的结果。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你可以自己读读独立思考。也可以小声讨论
生:读,思考
师:可以小声讨论,会有更多的想法
师:同学们有一点收获吧
你知道了什么?
生:杜甫听到消息很激动。眼泪和鼻涕搞满了衣服和裤子
师:老师有个小质疑,涕是鼻涕吗?
生:不是,还是眼泪
师:让我们再读读,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杜甫想回家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设计回家的路线
生:说地非常好。让人刮目相看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还知道,妻子和孩子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却闻妻子愁何在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还知道了什么
生:是在春天知道了消息
师:从哪里知道
生: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他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是什么呢?
师:书中有个词你找到了吗
生:狂
师:板书:喜
师:喜欲狂,说明什么
生:开心到发狂
师:惊喜,甚至到了发狂的地步
师:再读,看还有哪里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惊喜欲狂。边读,还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在旁边写一写
师:有的同学很会学习。他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诗句的旁边
师:可以简单写几个字。自己的想法,一个字一个词也都可以传达
师:你从哪句诗可以体会到
生:白日放歌诗人借酒释放心中兴奋的情绪
师:此时是白天,诗人也要把酒畅饮;可是,你们知道杜甫写诗时多大吗?52岁,一位五十二岁的老者体态虚弱饮酒多而伤及其身,可你们看现在的他还像个老者吗?
生:不像。他都已经疯狂
师:像什么?
生:年轻人
生:有一种年轻人的狂放
师:自己念一念
师:还有谁想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他很豪迈,我们也来豪迈的读一读。
师: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有自己的孩子妻子作伴怎能不豪情至狂的地步?再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从忽看出。突然给他知道了消息。有了惊喜就会很开心。突然知道了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怎么不欣喜若狂?
生:从泪满衣裳,我知道他已经激动的流泪了。
师:换成一个成语
生:以泪洗面
师:不光是洗面了
生:泪如雨下
师:好的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杜甫又何止这一次流泪呢
师:谁给我们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春望》
师:安史之乱让原本安定的国家民不聊生。杜甫也开始了他八年的逃难生活思乡的情绪一点点凝重。感时花溅泪。杜甫在春天对着花鸟情不自禁流下泪。你们说这泪包含着什么?
生:伤心,感叹
生:我觉得这泪不仅包含对国家的感慨,还有对家乡的思念
师:那今天的泪又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喜极而泣的泪
生:开心的眼泪
师:准确说是大悲后的大喜。喜从何来,为何而喜。写在你们材料的背面。
只字片语把你们的想法记录
师:谁来说一说,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
生: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生:为汉军而喜,为国家统一而喜。为不再逃难而喜……
师: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
生:自己又可以回家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八年。此时的他怎能不泪满衣裳啊。让我们一起读读。感受他欲哭的样子
师:这种喜诗中字字流露,你还能找到
生: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师:同学们,看地图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这是杜甫为自己的设计的回乡路线。穿越了四个省。从地图看,这是
生:漫长的
师:而作者笔下
生:有一种,千里江陵一日还
师:与李白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为什么
生:他很想回乡。
师:请你读读
师:语速还要更快点。谁能做到?
师:有感觉了。向洛阳。调子要上去,让人感觉到急切地回乡之向往
师:有人说忧愁,烦闷的情感容易些。而快乐雀跃的情感却很难描述。除去这首,就再也没有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能背吗
师:有人说安史之乱的杜甫诗醉里。。。。即使是醉了也凝结着对国家的愁,
而收复了河南的他却又泪满衣裳。
师:他是个怎么样的诗人
生:是个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诗人
生:浪漫主义的诗人,表情变化快,情感有变则文风就变,
师:我明白,你在此首诗中感受到诗人狂放的一面
师:忧国忧民的情感。我还找了一些具有爱国情感的诗句。大家一起来欣赏巴
师:可以自己轻声读一读
师:时间关系。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有兴趣,大家可以摘抄在摘抄本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八
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刘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涕泪”“闻”“青春”“漫”等。
2、课前了解、搜集诗人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5、能带者体会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6、默写全诗
情感目标:
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中,引领学生:
与诗人对话,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诗歌诗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
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
与诗篇对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与自我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就是为了激活课堂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身临其境,从而让他们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为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要知道好朗读,也离不开一些手段,如运用远程资源,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在优美的古乐中,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有感而发。我感受到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九
作者的心声被我们吟咏而出
师(吟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鼓掌)
师:这首诗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老师刚才的吟诵怎么样?
李秋华:这首诗名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
王娟:老师吟诵得非常棒!
师:棒在哪里?老师非常喜欢听大家表扬。许晴云。
许晴云:谢谢老师。老师表达出了杜甫听说官军收付蓟北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师:能不能具体谈一下?
许晴云:我查过资料,当时因为安史之乱的暴发,杜甫带着全家整天逃难,一路上吃饭和安全都成问题,现在忽然得到官军收复蓟北,也就是叛军基本被消灭的消息,当然非常高兴。老师刚才就表达出了这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武学青:老师朗诵得好,不过如果我来读的话会更好。
师(做拱手状):愿闻其详。
武学青:谢谢老师,谢谢大家。我朗诵的时候会一边快步走一边挥舞着胳膊,最好还要被什么东西绊一下,摔个仰八叉。
(生笑)
师:那么请你给大家朗诵一遍。
(武学青按照刚才说的方式激情朗诵)
师(再次做拱手状):这位高才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动作表情活灵活现,真把杜甫演活了,佩服佩服。因为提前已经将这首诗背会,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如果如果你认为自己吟得好还可以请同桌欣赏欣赏。
(生自由吟诵,同桌互相鉴赏)
师:现在哪位小杜甫有信心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请大家注意表情、语气、动作和节奏,朗诵完之后还要向大家传授自己的诀窍。
麻晓蕙(吟诵后说):这首诗我之所以朗诵得这么好(生笑)是因为我跟爷爷学过古诗的读法。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每句话都是七个字,我爷爷说前两个要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第六个字连读,第七个字单独读。
刘真:老师早就讲过了,老师还讲过可以前两个字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个字单独读,最后两个字连读。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小麻,真羡慕你有一位这么有学问的爷爷。同学们,小麻的读法叫二二二一法,刘真的读法叫二二一二法。大家在朗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文和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两种读法。
(板书:掌握节奏 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露一手?有请刘芮。
刘芮(吟诵后说):我觉得麻晓蕙和刘真读得都很好,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抓住诗的思想感情。我吟诵的时候就抓住了作者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和一些关键词语来读的。
马明明(突然插话):愿闻高论。(模仿老师慌乱地向刘芮拱手示意)
(生笑)
刘芮(一本正经拱手作答):不敢不敢。我主要是抓住了“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便下”这几个词。
师:刘芮同学说得不错。
刘朝歌:还有一个“穿”字。对不起老师,我没有举手。
师:没关系,你说得非常好。和刘芮一样好。同学们,正像刘芮同学所说的那样,一首师要想吟诵得好不光要掌握诗的一般节奏,更重要的是必须真正理解诗意,并抓住最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这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板书:抓关键词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穿、便下)
师:那么找出关键词后应该怎么读呢?
廖雯:用轻快的语气读,因为轻快的语气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张凯:关键词应该重读,只有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激动心情。
刘苗苗:我认为廖雯和张凯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最好是将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用又急切又响亮,不是不是,用又急切又重的语气读,就像我爸爸那次彩票中奖时说话一样。
(师带头为三位同学热烈鼓掌,并与生共同吟诵全诗)
唱出诗歌原有的味道来
师:何谓诗歌?诗者歌也,歌者诗也。我们现在学的大部分古诗在古代都是配乐歌唱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古诗在当时都是歌词。
武学青:周杰伦的《蜗牛》现在都变成课文了。
麻晓蕙:是不是读着很像诗?
师:那本来就是一首诗。谁会唱?
(生纷乱地各自敞开喉咙唱歌)
师:那么现在谁能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谱上曲子唱一唱呢?
(刘真在争得老师同意后开唱)
师:喔,刘真真聪明,知道借用《虞美人》的现成调子,不过是不是太凄凉了点?与本诗的情感不符。
(冯君生开唱)
师:冯先生(生笑)用的是《大中国》的调子,嗯,不错,够喜庆!表扬!
(众生忍耐不住,纷纷私下开唱)
师:谁能全完用自己编的调子唱?未经允许盗用别人的调子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哟!
(生各显其能,放声高歌)
诗意翻译中的别样风采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由吟诵。
(师生自由吟诵,然后齐声吟诵)
师:我知道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了,可是还是想检验一下大家的真实水平。怎么办呢?你可以用一下三种方法来证明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幻灯片出示):
第一,用连环画的形式解释诗意,每幅图下面还要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
第二,大胆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变成一篇小说(作文),可以以第一人称也可以以第三人称,要求抓住作者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
第三,编写剧本,题目自拟,根据诗意合理设置人物,尽可能仅用人物对话就能充分地表现诗意。
(生各自埋头创作,10分钟后开始展示)
李秋华:我采用的是连环画形式,请大家多提意见。(在老师帮助下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许晴云:李秋华的文字说明很好,就是画得不太像,把人都画成妖怪了。
(生笑)
师:李秋华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大家重点看他的画有没有完整真实地表达出诗意。
(生七嘴八舌地评论,仍然揪住李秋华的绘画水平不放)
李秋华:谢谢大家,谢谢老师。我主要是抓住了“漫卷,涕泪、纵酒、穿”四个关键词画的。画的不好,请多包涵。
(师带头鼓掌)
王盈盈:我写的是小说。不过有点短,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王盈盈(一遍在投影仪上打出原稿,一遍大声念):今天家里又断粮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一遍低头走着一边在心里嘀咕。突然前面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连忙前去观看。只见人们都喜气洋洋的围在一起,大声议论着什么。什么?官军收复蓟北了?耶!太好了!太好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几乎蹦了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在衣服上。连忙跑回家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一进家门,只见妻子为没有米做饭发愁呢!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回老家回老家!官军收复蓟北了!我们可以回河南老家了!”说完连忙手忙脚乱地收拾桌子上的书,激动得都快发狂了。我一面大声唱着歌一面让妻子给自己拿酒喝,大好的春光正好伴随自己回家乡,心里怎么不着急呢?得赶快去订船票,坐着轻快的小船,从巴峡飞快地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就直奔洛阳。真是太棒了!
师:大家说他们王盈盈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刘芮:王盈盈对诗意理解得很好,就是细节描写太少了,如果我写的话一定把全家人激动的情景写得详细一些。
刘苗苗:应该将杜甫心里怎么想的再写得详细一些。
冯君生:他老婆(生笑)听到这个好消息竟然什么都不说?那不成了傻子了吗?
(生大笑,课堂在笑声和自由的吟诵声中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 )中原日,家祭( )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十一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临终时写下的一首悲愤的诗~~《示儿》,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一下好吗?(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那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唐朝的大诗人杜甫的诗,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回忆一下,把你学过的他的诗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他的千古名诗。(齐读诗题)
(二)合作讨论,学习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
(1)教师指名读诗,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如“涕泪、即”。
(2)指名朗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齐读。
2、师:同学们朗诵得非常好!请大家再回忆我们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生: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晓诗意;3、入意境,悟诗情。
3、师:很好!我们就按照着的步骤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的题目,其他同学想一想它的含义。
(1)生1:闻:听说;官军,指的是唐朝的军队;收,是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生2:题目的意思就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3)生3:我来介绍一下我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五十二岁。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府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此后其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一时间百姓争相逃难,流离失所,诗人杜甫一家也不能幸免。这就是“安史之乱”。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前人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生4:我来补充诗人的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青少年时期,漫游今山西、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二十四岁应进士试不第,三十五岁后客长安近十年,困顿失意。安史乱起,流离鄜(音夫)州等处。肃宗朝,官左拾遗,因上疏救房琯,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归秦州。入蜀,构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 又曾流寓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重回草堂,被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去, 于永泰元年(765)赴夔州寓居。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 飘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病死于江湘途中。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律切精深,沉郁顿挫,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同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
4、师:了解了诗人和时代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意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会有很大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自己自学古诗,先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然后根据搜集的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再联系起来说说诗的意思,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5、学生先自己自学,然后按照步骤在小组内交流,重点讨论有分歧的和不明白的地方。
6、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的时候,非常认真,很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见解,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还可以提出没有解决的地方,我们一起讨论研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生1:我来理解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②诗句的意思是“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
③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刚刚听说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时候那种异常高兴的心情。
④请大家想象杜甫的喜悦之情,一齐朗读这一句。
师:同学们读出了杜甫的喜悦之情,但是对他的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感受到。我们现在先来接着理解下面的诗句。
(2)生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回过头来看。漫卷:随便卷起。这句诗的含义是:“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孩子们,平日的忧愁早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生3:我有补充:“妻子”在这里指的是现在的妻子和孩子,而不是只有妻子一个人,要和现在区别开!
师:你补充得真好,能够借助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来品味诗句的含义,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大家齐读这句诗,谁来重复一下诗句的含义?
(3)生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这句诗的含义是“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师:哪一个词语我们在理解的时候需要注意?②理解词意。
生5:“青春”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春天宜人的景色。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同。
师:说的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在自学的时候注意到书后的注释。
师:我们在查阅资料帮助理解的时候,不要忽略书后的注释!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许多困难。自己练习把这一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说说含义。
(4)生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立即。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诗句含义是“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
(三)总结全诗,领悟诗情:
1、师:这首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它的含义完整地说一说。再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时想一想,诗中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生8:我认为“喜欲狂”最能展现诗人的感情,就是说,他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情不自禁欣喜若狂,急不可待要起程回家。
2、师:那么可以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这种“喜若狂”的心情呢?
生9: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体会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使诗人一家远离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蓟北,他的悲愤愁苦心情可想而知,现在忽然传来收复了家乡的消息,他高兴得都哭了。说明他心里百感交集。
生10:我还从“漫卷诗书”能体会到。另外,杜甫是一个非常喜欢书的人,他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可是现在他连他最喜欢的书也顾不得了,这就说明他实在是太高兴啦!
生11:我还从“放歌”、“纵酒”体会得到他高兴得想要纵情高歌;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他归心似箭,说明他渴望早一点回到家乡。
3、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诵这首诗。朗诵的时候,想一想,诗人只是在为自己感到高兴吗?从他的喜悦你能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
生12:我还能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4、师:是啊!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请同学们深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还要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儿。
5、师:老师请几个同学有感情朗诵这首诗,请大家评一评。
6、师:就像刚才几个同学那样,自己再练习朗诵;男生和女生比赛,看谁读得有韵味儿。
7、师:能背诵的被给同桌听一听。然后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四)回顾整体:
1、 师:同学们,陆游和杜甫都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爱国诗人,请你读读这次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生13: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生14: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2、师:那么自己再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注意要把这一“悲”一“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全班一起背诵。
(五)动笔练习:
从两首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改写成记叙文,要求:
1、根据原诗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准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3、叙事清楚,描写具体,语言流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思想感情篇十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