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图像变换(12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一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像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知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点a(答: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以用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表示.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列表.(写出自变量x与函数值的对应表)先确定x的若干个值,然后填入相应的y值.
(这种用表格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第二步:描点,对于表中的每一组对应值,以x值作为点的横坐标,以对应的y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便可画出一个点.也就是由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时,在直角坐标中描出相应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相邻两点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的图形就是函数式y=2x+1图象.
例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式的图像:
(1) y=-3x; (2)y=-3x+2; (3) y=-3x-3.
分析:按照列表、描点、连线三步操作.
解:
它们的图象分别是图13-25中的(1),(2),(3).
例2 某化我厂1月到12日生产某种产品的统计资料如下:
(1)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月份数作为点的横坐标,以该月的产值作为点的纵坐标画出对应的点.把12个点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2) 按照月份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每两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 解读图像:从图说出几月到几月产量是上升的、下降的或不升不降的.
(4) 如果从3月到6月的产量是持逐平稳增长的,请在图上查询4月15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解:(1),(2)见图13-26.
(3) 产量上升:1月到2月;3月,4月,5月,6月逐月上升;10月,11月,12月逐月上升.产量下降:8月到9月,9月到10月.产量不升不降:2月到3月;6月到7月,7月到8月.
(4)过x轴上的4.5处作y轴的平行线,与图象交于点a,则点a的纵坐标约4.5,所以4月15日的产量约为4.5吨.
(三)课堂练习
已知函数式y=-2x.用列表(x取-2,-1,0,1,2),描点,连线的程序,画出它的图象.
(四)小结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
2.列表法——通过列表给出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把自变量x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叫做这个.用图象来表示函数y与自变量x对应关系.
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简间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于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进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
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像.
(五)作业
1.在图13-27中,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图形有( ).
(a) (a),(b),(c) (b)(b),(c),(d) (c) (b),(c)(e) (d)(b),(d),(e)
2.函数 的图象是图13-28中的( ).
3.矩形的周长是12cm,设矩形的宽为x(cm),面积为y(cm2).
(1) 以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在关系式后面注明x的取值范围;
(2)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4.(1) 画出函数y=- x+2的图象(在-4与4之间,每隔1取一个x值,列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图);
(2) 判断下列各有序实数地是不是函数.y=- x+2的自变量x与函数y的一对对应值,如果是,检验一下具有相庆坐标的点是否在你所画的函数图像上:
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y=4x-1; (2)y=4x+1.
6.图13-29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
(1)8时,12时,20时的气温各是多少;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什么时间气温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7.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8.画出函数 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序连结各点):
作业 的答案或提示
1.选(c).因为对应于x的一个值的y值不是唯一的.
2.选(d).当x<0时,|x|=-x,所以 ,当x>0时,|x|=x,所以
3.
(1) y=x(6-x)其中0<x<6,(图13-30).
(2)
4.
5.
见图13-32.
6.(1) 8时约5℃,12时约11℃,20时约10℃.
(2) 最高气温为12℃,最低气温为2℃.
(2) (2) 14时气温最高,4时气温最低.
7.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会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即训练学生从已有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不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 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概念及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对,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
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二
一、引入新课
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多少条对角线?你是怎样考虑的?
[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生: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两条对角线,五条对角线和九条对角线,以六边形为例,每个顶点可引3条对角线,六个顶点可引18条对角线,但因每条对角线都计算了两次,所以六边形实际有9条对角线.
师:n边形(n≥4)有多少条对角线?为什么?
[由特例到一般问题的提出,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生:n边形有 条对角线,因为每个顶点可引n-3条对角线,所以n个顶点可引n(n-3)条,但每条对角线都计算了两次,故n边形实际有 条对角线.
师:这一公式适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吗?
[由一般再回到特殊,特例的正确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了猜想的信心.]
详细请下载阅读《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三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画y=ax2(a>0)的图象.
2.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教学说明】①要求同学们人人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画图y=x2的图象,同学们画好后相互交流、展示,表扬画得比较规范的同学.
②从列表和描点中,体会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特征.
③强调画抛物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用直线连结,而非光滑的曲线连结,不符合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如图(1)就是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二:并非对称点,存在漏点现象,导致抛物线变形.
如图(2)就是漏掉点(0,0)的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三: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抛物线要求用平滑曲线连点的同时,还需要向两旁无限延伸,而并非到某些点停止.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y=ax2(a<0)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y=ax2(a<0)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y=ax2(a<0)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五
直尺、圆规、投影仪.
1.了解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四种常见方法.
2.掌握五点作图法,并会用此方法作出 上的正弦曲线、余弦曲线.
3.会作正弦曲线的图像并由此获得余弦曲线图像.
1.设置情境
引进弧度制以后, 就可以看做是定义域为 的实变量函数.作为函数,我们首先要关注其图像特征.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方法.
2.探索研究
(1)复习正弦线、余弦线的概念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三角函数线的概念及作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弦线?什么叫余弦线?(师画图1)
设任意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 ,过点作 轴的垂线,垂足为 ,则有向线段 叫做角 的正弦线,有向线段 叫做角 的余弦线.
(2)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作点
由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知识,我们只要已知一个角 的大小,就能用几何方法作出对应的正弦值 的大小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用几何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 ?
教师引导学生用图2的方法画出点 .
我们能否借助上面作点 的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正弦函数 , 的图像呢?
①用几何方法作 , 的图像
我们知道,作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结;如果我们用列表法得出各点的坐标,就会因各点的纵坐标都是查三角函数表得到的数值不够精确,使得描点后画出的图像误差也大,为克服这一不足,我们用前面作点 的几何方法来描点,从而使图像的精确度有了提高.
(边画图边讲解),我们先作 在 上的图像,具体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a.作直角坐标系,并在直角坐标系中 轴左侧画单位圆.
b.把单位圆分成12等份(等份越多,画出的图像越精确).过单位圆上的各分点作 轴的垂线,可以得到对应于0, , , ,…, 角的正弦线.
c.找横坐标:把 轴上从0到 ( )这一段分成12等分.
d.找纵坐标:将正弦线对应平移,即可指出相应12个点.
e.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12个点依次从左到右连接起来,即得 , 的图像.
②作正弦曲线 , 的图像.
图为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所以函数 , , 且 的图像与函数 , 的图像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于是我们只要将函数 , 的图像向左、右平移(每次 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正弦函数数 , 的图像,如图1.
正弦函数 , 的图像叫做正弦曲线.
③五点法作 , 的简图
师:在作正弦函数 , 的图像时,我们描述了12个点,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函数 , 与 轴的交点及最高点和最低点这五个点,你能依次它们的坐标吗?
生:(0,0), , , ,
师:事实上,只要指出这五个点, , 的图像的形状就基本确定了,以后我们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将它们连结起来,就得到函数的简图,这种作图的方法称为“五点法”作图.
④用变换法作余弦函数 , 的图像
因为 ,所以 , 与 是同一个函数,即余弦函数的图像可以通过正弦曲线向左平移 个长度单位角得到,余弦函数的图像叫做余弦曲线,如图2,师:请同学们说出在函数 , 的图像上,起关键作用的五个点的坐标.
生:(0,1), , , ,
3.例题分析
【例1】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1) , ;
(2) , .
解:(1)按五个关键点列表
0
0
1
0
-1
0
1
2
1
0
1
利用五点法作出简图3
师:请说出函数 与 的图像之间有何联系?
生:函数 , 的图像可由 , 的图像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
(2)按五个关键点列表
0
1
0
-1
0
1
-1
0
1
0
-1
利用五点法作出简图4
师: , 与 , 的图像有何联系?
生:它们的图像关于 轴对称.
练习:
(1)说出 , 的单调区间;
(2)说出 , 的奇偶性.
参考答案:(1)由 , 图像知、 , 为其单调递增区间, 为其单调递减区间
(2)由 , 图像知 是偶函数.
4.总结提炼
(1)本课介绍了四种作 , 图像的方法,其中五点作图法最常用,要牢记五个关键点的选取特点.
(2)用平移诱变法,由 这不是新问题,在函数一章学习平移作图时,就使用过,请同学们作比较.应该说明的是由 平移量是不惟一的,方向也可左可右.
5.演练反馈,(投影)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用五点法分别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① , ② ,
(2)观察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 的区间.
① , ② , ③ , ④
(3)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① , ② , ③ ,
参考答案:
(1)
(2)① , , ② 、 ,
③ ④
(3)
课题
1.正、余弦函数线
2.作点
3.作 , 的图像
4.五点法作正弦函数图像
5.变换法作 的图像
6.五点法作余弦函数图像
7.例题
(1)
(2)
演练反馈
总结提炼
返回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过程;
2、学会观察、归纳、概括函数图像的特征;
3、掌握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特征;
4、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学会合情推理。
教学重点: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描绘和图像特征的归纳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自变量的值和相应的函数值来画函数图像,该过程较为复杂。
教学设计:
一、回顾知识
前面我们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时如何进一步研究这些函数的? 先(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再结合图像研究性质。)
引入:我们仿照前面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先从最特殊的形式即 入手。因此本节课要讨论二次函数 ( )的图像。
板书课题:二次函数 ( )图像
二、探索图像
1、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和 图像
(1) 列表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思考一下问题:
①无论x取何值,对于 来说,y的值有什么特征?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特征?
②当x取 等互为相反数时,对应的y的值有什么特征?
(2) 描点(边描点,边总结点的位置特征,与上表中观察的结果联系起来).
(3) 连线,用平滑曲线按照x由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从而分别得到 和 的图像。
2、 练习: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学生画图像,教师巡视并辅导学困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讲评)
3、二次函数 ( )的图像
由上面的四个函数图像概括出:
(1) 二次函数的 图像形如物体抛射时所经过的路线,我们把它叫做抛物线,
(2) 这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y轴就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3)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注意:顶点不是与y轴的交点。
(4) 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图像在x轴的上方(除顶点外);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图像在x轴的 下方(除顶点外)。
(最好是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课堂练习
观察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1) 填空:
抛物线
顶点坐标
对称轴
位 置
开口方向
(2)在同一坐标系内,抛物线 和抛物线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如果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怎样画更简便?
(抛物线 与抛物线 关于x轴对称,只要画出 与 中的一条抛物线,另一条可利用关于x轴对称来画)
四、例题讲解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 ( )的图像经过点(-2,-3)。
(1) 求a 的值,并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说出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和图像的位置。
练习:(1)课本第31页课内练习第2题。
(2) 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a(-2,-8)。
(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判断点b(-1,- 4)是否在此抛物线上。
(3)求出此抛物线上纵坐标为-6的点的坐标。
五、谈收获
1.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图象关于y轴对称,顶点是坐标原点
3.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六、作业:见作业本。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七
直尺,投影仪.
1.掌握 , 的定义域、值域、最值、单调区间.
2.会求含有 、 的三角式的定义域.
1.设置情境
研究函数就是要讨论一些性质, , 是函数,我们当然也要探讨它的一些属性.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基本的两条性质.
2.探索研究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研究一个函数常要研究它的哪些性质?
生: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等.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索 , 两条最基本的性质——定义域、值域.(板书课题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师:请同学看投影,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正弦、余弦曲线的图像.
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余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他们最值情况如何?
(4)他们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 的解集如何?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都是 .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值域都是 即 , ,称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
(3)取最大值、最小值情况:
正弦函数 ,当 时,( )函数值 取最大值1,当 时,( )函数值 取最小值-1.
余弦函数 ,当 ,( )时,函数值 取最大值1,当 ,( )时,函数值 取最小值-1.
(4)正负值区间:
( )
(5)零点: ( )
( )
3.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1) ; (2) ; (3) .
解:(1) ,
(2)由 ( )
又∵ ,∴
∴定义域为 ( ),值域为 .
(3)由 ( ),又由
∴
∴定义域为 ( ),值域为 .
指出:求值域应注意用到 或 有界性的条件.
【例2】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时 的集合:
(1) , ; (2) , ;
(3) (4) .
解:(1)当 ,即 ( )时, 取得最大值
∴函数的最大值为2,取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
(2)当 时,即 ( )时, 取得最大值 .
∴函数的最大值为1,取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
(3)若 , ,此时函数为常数函数.
若 时, ∴ 时,即 ( )时,函数取最大值 ,
∴ 时函数的最大值为 ,取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
(4)若 ,则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
若 ,则 ,此时函数为常数函数.
若 ,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
∴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取得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当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 ,取得最大值时 的集合为 ,当 时,函数无最大值.
指出:对于含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要对 或 的系数进行讨论.
思考:此例若改为求最小值,结果如何?
【例3】要使下列各式有意义应满足什么条件?
(1) ; (2) .
解:(1)由 ,
∴当 时,式子有意义.
(2)由 ,即
∴当 时,式子有意义.
4.演练反馈(投影)
(1)函数 , 的简图是( )
(2)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
a.2,-2 b.4,0 c.2,0 d.4,-4
(3)函数 的最小值是( )
a. b.-2 c. d.
(4)如果 与 同时有意义,则 的取值范围应为( )
a. b. c. d. 或
(5) 与 都是增函数的区间是( )
a. , b. ,
c. , d. ,
(6)函数 的定义域________,值域________, 时 的集合为_________.
:1.b 2.b 3.a 4.c 5.d
6. ; ;
5.总结提炼
(1) , 的定义域均为 .
(2) 、 的值域都是
(3)有界性:
(4)最大值或最小值都存在,且取得极值的 集合为无限集.
(5)正负敬意及零点,从图上一目了然.
(6)单调区间也可以从图上看出.
1.定义域
2.值域
3.最值
4.正负区间
5.零点
例1
例2
例3
课堂练习
课后思考题: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取最值时的 集合
提示: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八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
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
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意义、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a>1与0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
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
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1、温故知新
我通过复习细胞分裂问题,由指数函数 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对数函数的意义及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互为反函数.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反函数的有关知识,又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九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平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十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是关于初中数学说课稿《一次函数的图像》,欢迎大家借鉴!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8年级(下)第18章第3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第18章,既是学生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作为本节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的基础上,对函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的理解;难点确定为: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对函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 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画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1/2x ;(2)y=-1/2x+2; (3) y=3x; (4) y=3x+2。
教学说明:
第一步、对于函数(1)应结合以前函数图像的作法详细讲解。特别注意学生在列表取值,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正方向、单位长度,描点的正确性等学生作图的易错点。
第二步、学生自主完成函数(2)的图像。
第三步、同学们观察并互相讨论,并回答:你所画出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通常又称为直线y=kx+b(k≠0).又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今后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两点,过两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第四步、学生用两点法作出函数(3)(4)的图像。
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发现它们都是直线.请同学举例对他们的发现作出验证。
设计意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作函数图像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探究归纳
再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也就是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1) y=-1/2x+2是由直线y=-1/2x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而直线y=3x+2是由直线y=3x分别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
(2) y=-1/2x+2与y=3x+2的交点在同一点,是因为两条直线的b相同;即直线与y轴的交点纵坐标取决于b。
由此得出结论,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有共同点: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0)向上或向下移动得到;
不同点: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
而当两个一次函数,b一样,k不一样时,有共同点:它们与y轴交于同一点(0,b);不同点:直线不平行。
补充说明:由于上述函数只有b>0的情况,不能体现将正比例函数向下平移,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了b<0时的图像以利于学生理解图像向下平移的情况。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例1
注意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反馈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本课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十一
直尺、投影仪.
1.理解 , 的周期性概念,会求周期.
2.初步掌握用定义证明 的周期为 的一般格式.
1.设置情境
自然界里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的现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物理学中的单摆运动和弹簧振动、圆周运动等.数学里从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可知,角 的终边每转一周又会与原来的位置重合,故 , 的值也具有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为定量描述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函数的周期性(板书课题)
2.探索研究
(1)周期函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图表及正弦曲线
0
0
1
0
-1
0
1
0
-1
0
正弦函数值当自变量增加或减少一定的值时,函数值就重复出现.
联想诱导公式 ,若令 则 ,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周期函数的定义:
对于函数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 ,使得当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那么函数 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如 , ,…及 , …都是正弦函数的周期.
注意:周期函数定义中 有两点须重视,一是 是常数且不为零;二是等式必须对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值时都成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①对于函数 , 有 能否说 是正弦函数 的周期.
生:不能说 是正弦函数 的周期,这个等式虽成立,但不是对定义域的每一个值都使等式 成立,所以不符合周期函数的定义.
② 是周期函数吗?为什么
生:若是周期函数,则有非零常数 ,使 ,即 ,化简得 ,∴ (不非零),或 (不是常数),故满足非零常数 不存在,因而 不是周期函数.
思考题:若 为 的周期,则对于非零整数 , 也是 的周期.(课外思考)
(2)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师:我们知道…, , , , …都是正弦函数的周期,可以证明 ( 且 )是 的周期,其中 是 的最小正周期.
一般地,对于一个周期函数 ,如果在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 的最小正周期.
今后若涉及的周期,如果不加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依据定义, 和 的最小正周期为 .
(3)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 , ; (2) , ;
(3) , .
分析:由周期函数的定义,即找非零常数 ,使 .
解:(1)因为余弦函数的周期是 ,所以自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余弦函数的值才能重复取得,函数 , 的值也才能重复取得,从而函数 , 的周期是 .
即 ,∴
(2)令 ,那么 必须并且只需 ,且函数 , 的周期是 ,就是说,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函数 , 的值才能重复取得,而 所以自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函数值就能重复取得,从而函数 , 的周期是 .
即
∴
(3)令 ,那么 必须并且只需 ,且函数 , 的周期是 ,由于 ,所以自变量 只要并且至少要增加到 ,函数值才能重复取得,即 是能使等式 成立的最小正数,从而函数 , 的周期是 .
而
∴
师:从上例可以看出,这些函数的周期仅与自变量 的系数有关,其规律如何?你能否求出函数 , 及函数 , (其中 , , 为常数,且 , )的周期?
生:
∴ .
同理可求得 的周期 .
【例2】求证:
(1) 的周期为 ;
(2) 的周期为 ;
(3) 的周期为 .
分析:依据周期函数定义 证明.
证明:(1)
∴ 的周期为 .
(2)
∴ 的周期为 .
(3)
∴ 的周期为 .
3.演练反馈(投影)
(1)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 )
a. b. c. d.
(2) 的周期是_________
(3)求 的最小正周期.
参考答案:
(1)c;(2) ∴
(3)欲求 的周期,一般是把三角函数 化成易求周期的函数 或 的形式,然后用公式 求最小正周期,而化得的一般思路是“多个化一个,高次化一次”,将所给函数化成单角单函数.
由
4.总结提炼
(1)三角函数所特有的性质是周期性,周期与最小正周期是不同概念,研究三角函数的周期时,如未特别声明,一般是指它的最小正周期.
(2)设 , .若 为 的周期,则必有:① 为无限集,② ;③ 在 上恒成立.
(3)只有 或 型的三角函数周期才可用公式 ,不具有此形式,不能套用.如 ,就不能说它的周期为 .
课题
1.周期函数定义
两点注意:
思考问题①
②
2.最小正周期定义
例1
例2
的周期
的周期
练习反馈
总结提炼
思考题:设 是定义在 上的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且是偶函数,当 时, ,求 上的表达式
参考答案:
函数的图像变换篇十二
以下是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一次函数的图像》,欢迎参考借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次函数的图像》,所选用的教材为华师大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8年级(下)第18章第3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第18章,既是学生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作为本节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的基础上,对函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的理解;难点确定为: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对函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 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四.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五.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画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1/2x ;(2)y=-1/2x+2; (3) y=3x; (4) y=3x+2。
教学说明:
第一步、对于函数(1)应结合以前函数图像的作法详细讲解。特别注意学生在列表取值,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正方向、单位长度,描点的正确性等学生作图的易错点。
第二步、学生自主完成函数(2)的图像。
第三步、同学们观察并互相讨论,并回答:你所画出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通常又称为直线y=kx+b(k≠0).又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今后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两点,过两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第四步、学生用两点法作出函数(3)(4)的图像。
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发现它们都是直线.请同学举例对他们的发现作出验证。
设计意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作函数图像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探究归纳
再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也就是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1) y=-1/2x+2是由直线y=-1/2x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而直线y=3x+2是由直线y=3x分别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
(2) y=-1/2x+2与y=3x+2的交点在同一点,是因为两条直线的b相同;即直线与y轴的交点纵坐标取决于b。
由此得出结论,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有共同点: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0)向上或向下移动得到;
不同点: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
而当两个一次函数,b一样,k不一样时,有共同点:它们与y轴交于同一点(0,b);不同点:直线不平行。
补充说明:由于上述函数只有b>0的情况,不能体现将正比例函数向下平移,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了b<0时的图像以利于学生理解图像向下平移的情况。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例1
注意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反馈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六.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