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一
《行路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于这首诗,只要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的教
学 生 的学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讲一个和李白有关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 学生听讲 激发学生情趣,引入新课。初读下面我们听一下配乐朗读,给自己正一下音,全班齐读。学生听读正音,全班齐读。 正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译读(学习一首诗,我们需要读懂大意后才能更好地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和参考书读懂全诗。)因为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所以请大家同桌三人交流一下,看谁说的流畅,准确,不懂的地方请及时询问。同桌交流后提问了一名同学,随后全班齐读。(幻灯片出示)经过初步的理解,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情感的在诗中是有变化的,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行路难》,尝试着读出这种变化。(必要时可再读一遍) 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品读这一次,比刚开始读的效果明显的好,但能够感觉到情感的把握还不够好,原因是大家对李白在诗中具体的情感变化还没有很好的理解,下面请大家以下面句式为依托,品读这首诗。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因为---------------。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学生每说完一句,让学生用体会到情感去读相关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借助特定的句式进一步理解全诗。自学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有了句式,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依托,效果好。自读有了刚才大家理解,请把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学生自由试读,随后个别配乐朗读,再齐读。可分组、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读。根据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积极试读,大胆展示。能进入角色者读的效果才精彩。
拓展提高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联系自身实际积极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二
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
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象,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
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歌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步入诗境,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感情交融。
(1)诵读《饮酒》,思考: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还是不难察觉的。
(2)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闹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自然的恬淡心情。
(3)赏析“采菊……相与还”四句: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清人王国维曾举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4)品评、诗作品高超的艺术,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诗写学、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
这首诗在“静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反抗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类作品罢了。这种表现形式与陶潜既要全志又要全身远离的矛盾的心理有关,而在写景抒情中流露出来的老庄思想也是消极的。当然,这些都与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有关。
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后再加以吟咏咀嚼,稍作小结转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认真朗读,细细品味,老师点拨。
诗人以望洞庭起兴,委婉而巧妙地向张九龄(题目中的张丞相)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尽管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诗,却写得气势宏伟,不亢不卑,别具一格。因而传诵至今。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写景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足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比美,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
四、总结、扩展
陶诗,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诗也写得豪放有力。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练,深入浅出,形成他的独创风格。
试比较《读〈山海经〉》与《饮酒》的艺术风格不同之处和思想内容的相近之处。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参考答案】
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鲁迅语)的诗;而《饮酒》则显的清新自然,悠闲恬静。
内容上两诗,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进一步诵读诗歌体会意境美,并能熟背。
2.预习另外三首诗,力争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另外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行路难》这是一首交织着忧郁悲愤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渔家傲》诗歌细腻地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一位守边将军的责任感。全诗苍凉悲壮,诚挚感人。
三、
《行路难》通过分析解答以下几个问题,掌握诗作内容,作者感情。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
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4.诗中借用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峭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6.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①巧用故事
②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③跳跃式的结构
总之,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老师小结后,转入白居易《观刈麦》。
《观刈麦》让学生根据前面几首诗的评价方法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作指点:白居易诗歌主题专一明确;叙事和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通俗,平易近人。
《渔家傲》
这首词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五年(1040~1045)间。当时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防御西夏。
该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四、总结、扩展
范仲淹的诗词文章都有名篇传诵于世。《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负,现今仍为我们所称道。记《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写出了对远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整理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并制成卡片。
3.背诵五首诗歌,能默写。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三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3题。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四
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
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象,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
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歌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步入诗境,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感情交融。
(1)诵读《饮酒》,思考: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还是不难察觉的。
(2)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闹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自然的恬淡心情。
(3)赏析“采菊……相与还”四句: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清人王国维曾举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4)品评、诗作品高超的艺术,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诗写学、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
这首诗在“静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反抗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类作品罢了。这种表现形式与陶潜既要全志又要全身远离的矛盾的心理有关,而在写景抒情中流露出来的老庄思想也是消极的。当然,这些都与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有关。
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后再加以吟咏咀嚼,稍作小结转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认真朗读,细细品味,老师点拨。
诗人以望洞庭起兴,委婉而巧妙地向张九龄(题目中的张丞相)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尽管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诗,却写得气势宏伟,不亢不卑,别具一格。因而传诵至今。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写景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足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比美,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
四、总结、扩展
陶诗,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诗也写得豪放有力。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练,深入浅出,形成他的独创风格。
试比较《读〈山海经〉》与《饮酒》的艺术风格不同之处和思想内容的相近之处。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参考答案】
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鲁迅语)的诗;而《饮酒》则显的清新自然,悠闲恬静。
内容上两诗,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进一步诵读诗歌体会意境美,并能熟背。
2.预习另外三首诗,力争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另外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行路难》这是一首交织着忧郁悲愤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渔家傲》诗歌细腻地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一位守边将军的责任感。全诗苍凉悲壮,诚挚感人。
三、
《行路难》通过分析解答以下几个问题,掌握诗作内容,作者感情。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
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4.诗中借用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峭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6.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①巧用故事
②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③跳跃式的结构
总之,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老师小结后,转入白居易《观刈麦》。
《观刈麦》让学生根据前面几首诗的评价方法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作指点:白居易诗歌主题专一明确;叙事和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通俗,平易近人。
《渔家傲》
这首词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五年(1040~1045)间。当时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防御西夏。
该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四、总结、扩展
范仲淹的诗词文章都有名篇传诵于世。《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负,现今仍为我们所称道。记《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写出了对远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整理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并制成卡片。
3.背诵五首诗歌,能默写。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五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在教学过程 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一课时
(一)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
(二)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
4.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 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 背诵:
(三)
1. 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 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 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
蓬莱文章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①
李白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
岑夫子②③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⑥⑦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⑨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
①会须:应当。
②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一说名勋。
③丹丘生:元丹丘,隐居不仕,与诗人交好。
④钟鼓:泛指音乐。
⑤馔玉:泛指美食。
⑥陈王:曹植。曹操子,曾被封为陈王。
⑦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故城西。
⑧径须:竟须,犹只管。
⑨沽取:指买酒。取字语词,无义。
⑩将出:拿出,拉出去。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六
目标
知识点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
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课时安排
2课时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象,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略评诗人的风格。
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
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过程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歌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步入诗境,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感情交融。
(1)诵读《饮酒》,思考: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还是不难察觉的。
(2)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闹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自然的恬淡心情。
(3)赏析“采菊……相与还”四句: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清人王国维曾举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4)品评、诗作品高超的艺术,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诗写学、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
这首诗在“静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反抗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类作品罢了。这种表现形式与陶潜既要全志又要全身远离的矛盾的心理有关,而在写景抒情中流露出来的老庄思想也是消极的。当然,这些都与当时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后再加以吟咏咀嚼,稍作小结转入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认真朗读,细细品味,老师点拨。
诗人以望洞庭起兴,委婉而巧妙地向张九龄(题目中的张丞相)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尽管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诗,却写得气势宏伟,不亢不卑,别具一格。因而传诵至今。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写景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足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比美,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
四、总结、扩展
陶诗,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诗也写得豪放有力。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练,深入浅出,形成他的独创风格。
试比较《读〈山海经〉》与《饮酒》的艺术风格不同之处和思想内容的相近之处。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参考答案】
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鲁迅语)的诗;而《饮酒》则显的清新自然,悠闲恬静。
内容上两诗,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进一步诵读诗歌体会意境美,并能熟背。
2.预习另外三首诗,力争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学习另外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行路难》这是一首交织着忧郁悲愤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渔家傲》诗歌细腻地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一位守边将军的责任感。全诗苍凉悲壮,诚挚感人。
三、过程
《行路难》通过分析解答以下几个问题,掌握诗作内容,作者感情。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
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峭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6.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①巧用历史故事
②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③跳跃式的结构
总之,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老师小结后,转入学习白居易《观刈麦》。
《观刈麦》让学生根据前面几首诗的评价方法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作指点:白居易诗歌主题专一明确;叙事和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通俗,平易近人。
《渔家傲》
这首词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五年(1040~1045)间。当时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防御西夏。
该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四、总结、扩展
范仲淹的诗词文章都有名篇传诵于世。《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负,现今仍为我们所学习称道。记《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写出了对远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整理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并制成卡片。
3.背诵五首诗歌,能默写。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七
《行路难》说课设计
沧州第五中学王凯梅
一、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 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 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 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 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 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 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 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 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 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将进酒①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馔玉⑤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⑥昔时宴平乐⑦,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沽取⑨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①会须:应当。
②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一说名勋。
③丹丘生:元丹丘,隐居不仕,与诗人交好。
④钟鼓:泛指音乐。
⑤馔玉:泛指美食。
⑥陈王:曹植。曹操子,曾被封为陈王。
⑦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故城西。
⑧径须:竟须,犹只管。
⑨沽取:指买酒。取字语词,无义。
⑩将出:拿出,拉出去。
【简析】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1. 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 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九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
师:好,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
师:谢谢你。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仍然要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谢谢你。
(学生举手)
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真美。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有一种描写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那么容易渡过,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满。这里表现他有计划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这里是写心情、写感觉的,它和“行路难,行路难”这个句子密切地照应。
师:好,我们把发言再集中到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面来。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请做记录:
(屏显5)
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样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以教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屏显7)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 理解诗中的难句。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好,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谢谢。
生5: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师:嗯,很好。谢谢你的演讲。
师:而且你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用手势助说话。阐释得很好,我就不接着你的话继续阐释了。
生6:我选第四句。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我再来阐释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
课中微型讲座(二)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师: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师: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10)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师: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
师: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师:一起来背,不能背的就读。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师教你们的来读。
学生齐声背读。
师: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屏显12)
教学结语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这两句话表现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二是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余映潮老师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他还说:“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余老师执教的这首《行路难》,正是这些教学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
余老师重点运用了“选点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集中目力,努力对文本中的某一个点——如课文的精美处、深厚处、丰满处、奇妙处、疑难处进行足够的咀嚼品味,进而读通读透全文。本课以 “感受诗中的美句”和“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教师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
二、精致的对话
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或补充到位,或提升精准,或优化巧妙。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师不疾不徐的点评、引领下,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平实、自然、大气,没有教师的极力表演,只有教师的应对自如。自然流露的“谢谢”等话语,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三、诗意的讲析
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
且看本课中余老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生齐读诗歌前,指出了 “羞”、 “直”等关键字词的意思,为学生的齐读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齐读诗歌出现明显错误时,余老师对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抑扬作了及时充分的点拨;
对美句的分析精炼含蓄,颇有见地: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由美句到警句、由难句到用典,余老师更是用两次微型讲座作了极为巧妙的讲析。这样的讲座既有助于学生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实属一石数鸟,匠心独运。
整节课上,充满了诗意的、简洁生动的、精美实在的讲析,显现了余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
四、丰富的积累
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以进行既有形式也有内容地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需要老师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
本课中,学生的积累主要有:
在知晓关键词语的意义后,学生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在多次的朗读演练中,学生领会了朗读的必要知识——节奏的把握和情感抑扬的处理;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实现了对诗歌美句的欣赏和对难句的理解;
在聆听课文的微型讲座之中,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警句”和“用典”的知识;
课文联读无疑是一个亮点。两首诗的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警句与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这一细节自然妥贴,别具一格。
这些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余映潮老师深厚的教材研读能力、不凡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多媒体: ______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白板:刮奖刷)
师: 同学们猜一猜,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看来李白“酒仙”的称号可真是深入人心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来自诗歌界泰斗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多媒体:课题及教学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要做两件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学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学生齐诵李白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通过李白的诗这些诗歌,你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自由介绍李白,师作板书并补充。) (白板书写: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师补充: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唐代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三、初读诗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借助你手中的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请一学生读课文,其它同学纠正读音。 重要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白板:诗歌原文,用书写功能标注拼音)
3、生齐读。
4、分小组,自主合作探讨,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 5、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6、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探讨。
★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诗歌大意: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根据诗歌内容,再齐读诗歌。
2、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3、是啊,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因为---------------。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
4、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5、教师小结。过渡到指导朗读。是啊,在诗歌当中,诗人的心情可谓起起伏伏。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的诗句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前途艰难的诗句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此人生失意之时仍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诗句是?、诗人从梦想中回到现实发出悲愤而痛若的呼号的诗句是?、在这一切矛盾的心理过程之后,诗人并不自甘沉沦,仍然自信执著的诗句是?、(在教师的提示中,学生再一次回顾课文)
五、朗读并背诵诗歌。
1、诗人的感情在诗歌中跌宕起伏,我们要怎样朗读才能读出诗人丰富的感情呢?
(根据你对诗歌感情的理解,把自己假想成李白,自由大声练习朗读。)
2、请学生范读。可以读全诗,也可以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生互评)
3、请1-2个学生范读全文。(配乐)(生互评)
4、竞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
5、全班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配乐)
6、全班齐背诵。(配乐)
(要求:声音宏亮,感情真挚。)
六、学了此诗
对你的现实生活有何启发呢?让我们也学一学诗仙李白,用你的笔来挥洒心中的感受。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写一两句诗。(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二、教学过程 :
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 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 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 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十二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3题。
作者邮箱: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十三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一课时
(一)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
(二)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
4.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 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 背诵:
(三)
1. 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 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 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
蓬莱文章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①
李白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
岑夫子②③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⑥⑦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⑨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
①会须:应当。
②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一说名勋。
③丹丘生:元丹丘,隐居不仕,与诗人交好。
④钟鼓:泛指音乐。
⑤馔玉:泛指美食。
⑥陈王:曹植。曹操子,曾被封为陈王。
⑦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故城西。
⑧径须:竟须,犹只管。
⑨沽取:指买酒。取字语词,无义。
⑩将出:拿出,拉出去。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 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的爱好吗?——喝酒! 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 (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自由读——点名读——评价——点名读——提示节奏,后齐读(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个读音为什么? )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 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 预测;
1、行路难?乐府古题„„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读)
2、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 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
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 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 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 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 “破”,是难! “停”“ 投”“拔”“顾”“欲渡”“将登”„„ 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 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 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 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 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 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
“歧”路 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 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 李白想着离开长安,但是„„ 李白想着留在长安,但是„„ 总结: 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 去留两难,内心纠结 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 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 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 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 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 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 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 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 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 预测学生回答: ——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 ——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 ——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 ——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 同学们请看:联系前面的难以下咽,难以施展,难以选择,无论他的人生路怎么行,我们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预测: 真实、坚定、不屈服、不放弃、独立、一身傲骨、洒脱„„ 总结:这是一个虽然怀才不遇,但在豪迈中不乏豪迈气概,是一种仍怀有希望的李白!
幻灯: 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面对权贵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思念亲情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他赞美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 同学们: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李白,就是这样!他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里、血脉中。今天我们重新开启了一扇认识李白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读读李白的诗歌,吸取那里面释放出来的一切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在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争做出彩的中国人!加油~! 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带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我们那挂云帆,济沧海梦想——扬帆远航!
(学生齐诵)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