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类论文(优质12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22 00:00:00    小编:工地润土

情感类论文(优质12篇)

小编:工地润土

总结是一个归档的过程,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为了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文章,我们需要经常反思和自我审查,以便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下列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提升写作水平。

情感类论文篇一

1.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学生更喜欢接受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教学。情感教学中,当教师在枯燥的知识上赋予自己的丰富情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润色,形成自己的思想。例如,在讲述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所形成的电子云时,教师如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为:像蜜蜂采蜜一样在花朵附近飞来飞去,从而形成内密外疏的无规则的。兴趣与求知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求知欲自然加强,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求知欲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地得到满足时,兴趣又不断地升级,从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2.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

学习者心情愉快时思维灵活,动作敏捷,不但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有时还可能超常地发挥,解决一般情况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情感教学,可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教学中,教师坚持以情动情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则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当教师带着赞美和自豪讲述我国上海有机合成的科学家努力拼搏,在世界上率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使学生迸发出感情的共鸣。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学生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就会被自然地激发出来。

二、情感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实施方法。

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情绪对做事成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重点更是在于怎样进行情绪的调节。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法,需要对其实施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制定,避免因方法错误而对其应用的效果产生影响,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法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重要方法包含以下几点。

1.创建快乐新奇的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创建快乐新奇的教学情境。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实验变幻无穷和生动鲜明、形象直观的特点非常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具体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和内容提出问题,充分努力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快乐、惊奇的氛围下感受到探索知识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2.创建现实的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优势,创建现实的教学情境。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可以说,化学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这一特殊优势,把生活和生产实际和教学内容相联系,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充分激发学习化学的情感。

3.创建丰富的教育情境。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采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现实的化学教学中涉及的抽象概念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静态的图、表等手段进行描述,在教学情境的表现方面上存在不足。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幻灯、动画、视频、模拟仿真等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示效果,将以往难以表现的知识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但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4.强化师生感情交流。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情感交流创建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灌注真实的情感,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注意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情感交流。在学生产生畏惧和消极的学习情绪时,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鼓励;在学生面临挫折和失败时,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自省、自控、自强的品质。

三、结束语。

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学习效果影响巨大,情感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障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个性和优势。

文档为doc格式。

情感类论文篇二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最初始的一个教育环节,对于现代的幼儿来说,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在家中父母长辈都非常宠爱,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会有求必应。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在生活中不会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爱心,对于很多事情都比较冷漠。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在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孩子充满爱心,能够学会主动关心别人,对于一些有困难的人要心存爱心、伸出援手,这都是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育内容,能够使孩子受用终身。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能够关心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另外,在我国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寓意,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孩子渗透这些节日的意义,例如,妇女节、重阳节以及清明节等。现在,有很多幼儿都想要别人给予自己更多的爱,但是自己却很少去爱别人,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将“爱”的主题纳入情感教育之中,让孩子感受爱、付出爱。例如,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讲述自己的妈妈从事的工作,在每个周末都在忙些什么。这样孩子就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妈妈有多么辛苦以及妈妈为自己的付出,从而发自内心地疼爱妈妈。在这个时候,幼儿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引导孩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妈妈制作一个手工艺品,作为妈妈的节日礼物,回家以后送给妈妈,这样不但能够让孩子表达出对自己妈妈的爱和感激,还能使妈妈感受到幸福,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注重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

在幼儿与幼儿教师进行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幼儿的情感,对于幼儿的情感表现首先要尊重,态度要真诚,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同时,要细心观察幼儿,对于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心中的想法,如果孩子受到了什么问题的困扰,教师就要尽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这样能够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还能够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幼儿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心理上也比较脆弱,这个时候的幼儿更需要一个爱他们的人来呵护他们,对他们亲亲抱抱,有一个像妈妈的人来照顾他们。这时,幼儿教师就要充当这个角色,在教学活动时间、午休的时候或者是平时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与他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例如:温柔地抚摸孩子的头、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等,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系鞋带、提提裤子等,这样的小动作,都能消除幼儿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而促进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三、创造环境,注重幼儿情感培养。

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美术、音乐作品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来感受情感的波动,体会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去野外郊游,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敬爱大自然,美好的情感变化油然而生。同时,还可以为幼儿和家长组织一场亲子游戏,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开展一系列益智合作性的竞赛,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团结合作的情感和集体观念,在此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使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永不言败。当幼儿不小心摔倒的时候,教师要快速扶起孩子,然后对其他幼儿说,朋友之间要互相照顾,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怎么办呢?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幼儿懂得互相关爱,有助于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让幼儿在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总而言之,情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类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并在课堂上用心与孩子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幼儿教师也要做到用心去理解他们,用爱呵护孩子们,这样孩子的心理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情感类论文篇三

摘要:流行音乐的演唱不仅仅只有内在的声音技术,更有丰富的情感表现。演唱者想要在舞台上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就需要充分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挖掘蕴藏于其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做到声音技术和情感表现的完美融合。本文在论述流行演唱中情感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和情感把握。

关键词:情感流行演唱。

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巨大魅力来源于它能够带给人们一种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所谓情感,指的是对于客观存在着的世界人们所作出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任何的情感都来源于客观事物,同时情感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态度,不仅仅具备信号的提示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但是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无限的,歌曲的演唱者不能够亲自地体会每一首歌中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演唱者没有对歌曲情感的真实体验,就需要演唱者通过其它渠道来获得情感的审美体验,并依靠这些情感审美体验来感染自己,将这种情感通过声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其作为自己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现。

一个人的演唱能否打动听众,其依靠的不仅仅只是娴熟的歌唱技巧和正确的发声方法,更重要的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演唱者想要和听众进行情感的碰撞、内心的交流就要准确、激情地发挥出来,最终使双方都能够得到美的体验,精神上的`熏陶和升华。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地阐述流行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1、充分理解歌曲的内涵。

歌曲的内涵,指的是作品本身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感情。每个流行音乐作品本身都有基本的结构和特点,在没有充分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随意表现只能是破坏作品的原来面貌。因此,演唱作品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地了解作品创作的动机和背景,充分体会歌曲本身的思想情感和内在含义并且要深入挖掘那些蕴含在作品当中的情感内容。歌唱的情感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对演唱者的要求自然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演唱者想要将歌唱好,就要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否则便会事与愿违。对作品内涵理解的越深入,感受就越深,在演唱时就会表现得更完美。

2、对歌曲做意境的想象。

所谓意境的想象,指的是竭尽所能地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根据歌曲的内涵和形象,歌唱者要竭尽所能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歌唱艺术从最初的理解作品开始就需要歌唱者充分拓展想象空间,将生活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置于歌曲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在歌曲演唱中,只有演唱者自己领悟到蕴藏在歌曲里的意境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才能带领听众走进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中。

3、提升文化修养。

文字和声音是表现歌曲的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作为乐谱和歌词的有机结合,歌唱者要认真研读歌词和乐谱,对其精心琢磨。不同知识底蕴、不从文化修养的人对于同一个作品的表现力度自然是不同的。知识底蕴越深、文化修养越好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就越精准,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就越完美。例如同样是《再回首》,张行的演唱中透露出无尽的疲惫,姜育恒充满着沧桑,而蔡琴的温婉含蓄都强烈地糅合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底蕴。因此,歌唱者不仅要学会体验生活还要在生活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对艺术的想象力及感知力,将自己和歌曲的情感世界融合为一体,实现艺术的二次创作,将作品的特定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

从早期的民歌民谣到现代内心感觉的释放,流行音乐的演变过程体现出音乐的不断成熟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可见,流行演唱中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情感至关重要。演唱者要善于领会歌曲的内涵并将其通过歌唱的技巧表达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重要环节。歌唱中的柔情、豪放、激情等都是流行演唱中必备的要素,都能够创造出艺术的华章。作为一名专业演唱者,要尽力把握好歌曲演唱的强弱对比,这样才能完美地演绎好流行音乐作品。

在进行演唱时,主要是通过调整呼吸的动作和方法来完成情感的表达。音乐表现的重要渠道是呼吸,歌唱的技巧始终强调的是声情结合,气息的运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息的支持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音的好坏。因此,作为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呼吸的技巧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就要进行训练。例如,在演唱《等待》这首歌时,就需要饱满的气息支持,要表现的饱满有力,充满激情,这种情感是气息的支持力推动全身心才能完成的;相反的,在演唱《冬天来了》这首歌时就要表达出一种忧伤、惆怅的情感,这就需要歌手用慢慢呼出的气息来表现歌曲。所以说在流行演唱中情感与气息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是最自然的气息都是由平和的内在情感产生的。

流行演唱中,对歌曲的情感把握越到位、越深刻,歌曲才能越富表现力,听众才能获得艺术的熏陶。反之,演唱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呼吸、发生等演唱技巧和节奏、音准等要素,忽视了对歌曲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就不能演唱出打动人心的歌曲。因此,将旋律美、歌词美、声音美以及情感美融入到歌手的表演中,才能到达听众内心深处,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歌曲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演唱者要身历其境地体验歌曲的情感,赋予歌唱感人的魅力,真切地把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歌声演绎出极富艺术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3]乔文、梁旭.情感表现为声乐艺术注入生命力.黄河之声,。

情感类论文篇四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认识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从语文科的性质来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反映着政治倾向与感情色彩,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可见课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只有通过“情”的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课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首先,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师热情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其次,理智感、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三大支柱。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情感类论文篇五

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看作者的真情,目前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其中虽有章法技巧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感情投入,所写的东西往往是老师强行规定或自己虚构硬凑的,因而呆板乏味没有生机。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且己初见成效。

一、注重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高尚情感。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沓而至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作文情感教学中首当其冲。

我在指导时,首先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譬如,给学生一份材料让其写议论文,其材料如下: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在举行个人画展时,既没邀请领导,也没搞剪彩仪式,吴老说:“画展就是把画展出来让人看,观众自有评说;请领导来会耽误他们时间,也没必要再说白白剪掉几块绸子,很可惜。”

看完材料,学生议论纷纷,“没有领导出席没有剪彩仪式,那多没劲”、“多小气,连块绸子都舍不得”……对此,我耐心引导,吴老并非小气,他很大方,无偿把收藏的名画捐给国家;领导主动要来,是他婉言谢绝,他要给形式主义――泛滥成灾的剪彩仪式泼点泠水。通过讲解,学生受到深刻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提高了认识,明白吴老严谨求实不慕虚名的高尚品格。然后顺势引导他们应从何角度来联系现实布局谋篇。有了高尚情感,掌握必要的技巧,加之真情投入。一篇篇佳作便应运而生了。

二、紧扣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情感。

社会热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将它适当引入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向社会,增强爱国责任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针对“申办奥运”、“希望工程”、“打工潮”、“追星族”等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对于“希望工程”,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我们虽不富有,但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已经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生环境,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节省开支,为希望工程尽微薄之力,”有的说:“希望工程不仅是救助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更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我稍加归纳,然后布置作文,由于情在笔先,学生写来得心应手,觉得作文并不神秘可怕,而是一种享受和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收割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

学生在。

[1][2]。

情感类论文篇六

教学是涉及到教师、学生理性与情绪动态变化的人际过程。其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此过程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重视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通过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并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的教学行为。

一、高校教育情感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重认知教育而轻情感培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仅作为接收者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老师讲,学生听。授课教师忽视互动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整个过程单向单调,没有双向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易陷入沉闷、无生气的状态。学生没能作为学习的主体,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

现代媒体技术的引入,在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多媒体技术下的辅助教学使得教师在课堂内能讲授更多的内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教育中教师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也随之猛增,“满堂灌”的现象没能随着新教学手段的带来而改善,却越演越烈。教师备课做ppt,上课读ppt,下课后继续准备下次课的ppt的现象大量存在,而学生由原来的看着老师学,变为看着屏幕学,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高校教育情感教学的实施。

1.控制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带着正性情感进行教学,这些正能量会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便会变的愉悦。相反,若教师带着负面情绪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抑。因此,为使学生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交融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2.倾注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倾注其情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一些问题,将情感倾注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中。

(1)尊重。教师在教学中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正视、尊重学生由于生源地和学习能力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水平差异。教师对应为学生提供求知的安全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激发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主动。

(3)赏识。为使学生能在心理上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强、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帮助分析问题。伯令纳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4)批评。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善意的指出和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对于屡禁不止的现象批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手段。

3.重视课堂外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兴趣。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灌注情感,在课堂外也应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利用qq、微信、e-mail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情感。

4.学生间互动。

高校教育的特点使得学生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的学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布置一些阶段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协作完成,提交相应的成果或报告,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选或答辩,给予一定的成绩或奖励。这样一种学生间相互监督、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曾指出:“学生的认知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因为认识不仅是对现实的反应,而且也是对现实的态度,这些态度中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以及带有深刻个性的意向。”大学生在情感上有着很强的依赖需要、尊重需要和理解需要。

情感类论文篇七

(1.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江西上饶334000;2.南昌铁路局党校,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大学生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发展呈现出价值需求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活动的缺失性以及情感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大学生情感教首首先要注重教师情感的感化、表率作用;其次要强化美育的陶冶、净化作用;再次要拓展情感教育的活动途径以及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c412。

文献标志码:a。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情感侧重于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有正负两极、多重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与基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带有先天性特点,与依恋、交往、尊重、探究、美等需要相伴而生的基本情感;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受教育影响后天习得的伴随对真理的追求、美的鉴赏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也可叫情操或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感、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道感等。而人文情感正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教育而提出的。20世纪以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模式”的弊端,有人开始尝试研究情感教育问题,出现了很多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而今中外大学都仍存在重理智教育和科学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现象,情感教育的价值亟待得到人们的重视。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教育让人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教育的理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情感教育以提升人的情感质量作为核心教育理念,是对“人性”的`观照,也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情感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大学生素质,是指大学生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有对国家、民族、社会、集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等情感;有独立的思想、个性自由和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高雅的志趣、高尚的追求和对超越有限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

1.价值需求的多元性。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现象,甚至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融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实现,注重现实。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丰富强烈、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又有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如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等等。

2.情感体验的矛盾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年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喜怒哀乐外,还因知识、阅历等原因使得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更活跃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矛盾与冲突:崇尚理性与较强的情绪性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交往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责任感与较弱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冲突的情感体验交互作用,此消彼长,使得他们易于处于压抑状态,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

3.情感活动的缺失性。

4.情感影响的复杂性。

1.注重教师情感的感化表率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大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要把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会特别深刻,回应也会更加热烈,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强化美育的陶冶净化作用。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历来受到中外哲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的重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的实现,是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有机结合的积极成果。在审美过程中,它塑造了人的情感模式和心理结构,使人获得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和情感态度,使人的感情摆脱盲目性。其次,巩固艺术教育在情感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所以深入人心,首先是因为艺术把形式赋予了世界,它细腻地描绘了人的本性:敏感、充满活力、情感丰富但又不能逃避死亡。艺术比任何其他经验都更能模拟我们实际的情感生活……”艺术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的情感,其价值就在于陶冶、锻铸人的心灵世界,使人的心灵、情感不断细腻、丰富、深刻、饱满、复杂,使人的情感、感知、想象越来越丰富。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以此开展艺术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再次,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现实世界中的美来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走出校园感受生活中的美,唤起自身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丑、恶的唾弃,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首先要抓住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结合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开设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进行心理测量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犬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集中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二其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良性的社会情感。活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又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一些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如“支部话亲情,母爱校园行”、等活动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反响。有的学生就在活动如何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第一次喊出了:“妈妈,我爱您”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充满关爱的社区、和谐稳定的校园都会促使大学生产生良性健康的情感。此外拓展情感教育的新途径还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家校配合等方面考虑,真正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情感教育。

4.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

大学的校风、校训、校歌、校旗、办学传统、学术氛围等积淀着大学的人文底蕴,启迪、浸润着大学学子。大学有整洁美观的自然环境,意蕴深远的人文景点,高雅脱俗的书画作品展,蕴涵哲思的名人名言或凡人小语标牌……徜徉其中,大学生将潜移默化地得到审美愉悦、心灵净化和情感激励。大学要突出“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在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里,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将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大学里要开设丰富的人文知识讲座,举办多彩的各类主题教育,在充满文化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素质。由于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情感发展变化的缓慢性与反复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情感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不断地探索情感教育的新途径。

情感类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影响着人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认知和态度,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内容。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情感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机制和观念及社会等的原因,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长期忽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为脱离学生感情而成为空洞的说教。部分教育者将情感教育看作是对学生如何处理个人情感的教育,是狭隘的。这些观念不利于高等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在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情感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的反应,情感是人的态度在人的心灵中的映射。

情感体验影响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个体人格结构。情感教育是针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出的教育类型,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一、情感及情感的特性。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它也是人对客观失去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1。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能够对人的思维、行为和心理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为人对待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等一切可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的事物的态度。情感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情感影响人生活的状态,影响人的心态和心理乃至于性格、品质、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界对情感的理解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情感在更深的层次体现为情感的品质。情感品质包括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和情感倾向性,强烈性,稳定性,深刻性等多重维度。2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情感现象包括三个层次,即生物性需要的纯情情感心理、与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真情情感心理和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大情情感心理3。第三种人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对关系的反映、对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体验和人的行为。

总结和分析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情感是人类具有的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实现,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自然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情感的社会性体现在人的情感在社会关系中发生和实现,自然性则体现为实现情感的'主体―人,具有自然的生理属性,任何个体的情感都受到个人生理因素的制约;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带有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又受到客观社会和自然的限制。

基于情感的两类四种属性,情感必然会对人自身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的情感首先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需要者与被需要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情感其次反映了人对上述各种关系的体验,包括人的认知、判断、理解和感情。情感最终体现为人的行为,人的任何态度最终都转化为人对外部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有外化为人的行为。这种价值判断和行为对个体而言,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感、价值观、个人品格、心理等。对社会而言,会影响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运作。

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

情感丰富的层次决定了情感教育的内涵是丰富和深刻的,不仅包括对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的指导和教育,更要求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理性方法、能与他人与社会产生共情的适度的情感体验、健康的心理。

关于情感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学界提出了众多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情感教育体系应分为情感体验教育和情感提升教育,即培养在生活活动中直接得到的情绪经验和情感的感悟、理解和升华5。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应以从情感的特性出发,从情感对个体的影响出发,确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

从情感社会性、自然型和主观性和客观性四中属性,即情感内涵的“关系-体验-行为”层面讲,情感教育的体系应该让学生学会对关系的认知、理解和处理;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教育和升华;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制约。这就将情感教育内涵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和自我层面,社会层面表现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理性方法、能与他人与社会产生共情的适度的情感体验。自我层面则包含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心理的培养。

2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培养。

2.1道德教育。

2.2价值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思索》河南焦作大学法政系闫丽华.

情感类论文篇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此时,我们面对着高中生一张张稚嫩的脸,如果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了,若拥有渊博的学识,在你面前却尽显冷漠,这便是失败的教育。学生们把信任交给了我们,我们教给学生的便不只是知识,还有爱与情感的导向。

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候,处于第二叛逆期。且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行为的独立性开始增强,在形象思维方面能力较强,具有模仿能力,可塑性大。学生在这阶段通常会出现抑郁、暴躁、厌烦等常见的情感问题。而且,学生对事物认识通常不到位,常以主观代替客观。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语文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还应该把情感渗入学科,进行情感式教学。

首先,教师要树立人文教育关怀,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

然后,需要对班级群体做一个学情分析,探究学生的情感活动,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才能够对症下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灌注情感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作品及阅读中获取情感的共鸣,达到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四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爱与正能量如春雨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最后,运用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回归现实,正确处理认知与情感上的冲突。在这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情感回归到生活中,让情感的源泉迸发出清澈的水流。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教呢?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群体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合理的教学方式便是因材施教。教师要结合地域文化,并且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对情感式教学做到最好的诠释。比如说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这堂课时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导入几个父爱的小故事设置情境让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然后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中所蕴藏的情感。或者也可以通过提出“你的父亲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课堂,走入文本。在情感式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多种有效的方式。

学生在教学当中是主体,我们以多种情感式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生又应该怎么学呢?第一,通过朗诵体会揣摩文本中的情感,比如说通过学生个体朗诵、师生配合朗诵、学生群体朗诵,以语言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对情感的深刻体会。第二,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挖掘课本中的情感。第三,通过综合性学习以及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对生活中的事物予以合理的情理性分析。第四,通过有选择性的阅读优秀的作品,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予以塑造。

当然在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处理不当,或只重理论,作为教师,都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心态及方法。在选择情感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非智力因素如情感问题进行一个良好的导向。1991年11月1日,中国公派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了导师,同学,校领导等六人,他虽然在智力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发展,但是其心理却是不健全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在阳光下成长,在爱和希望中追求自己人生的价值,而不是去培养一个“聪明可怕的杀手”.

二、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情感与理性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在理性上认知情感,而是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情感的存在。“极情”与“极理”都是不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处理得当。感性如林黛玉,忧郁过度,又或者理性如机器人,冷眼看世界,无情感可言,这都不是老师、家长、社会所愿意看到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不可给学生一种虚伪的印象。即使上课再饱含情感,你言行不一致的举止更会让学生反感。比如说某老师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渲染出对母亲浓浓的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要求学生家长送礼的现状,这便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负面的印象。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一门培养情感的学科。我们倡导情感式教学更是响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今后培养了一批素质型人才,且对异常人格的产生进行了预防。情感式教学是一种人道主义教学,是爱的教育,对社会将产生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从小说的.角度提出下“熏,浸,刺,提”.“熏”和“浸”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范畴体现小说潜移默化的力量,“刺”是指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突然的强烈震动,提则是指小说产生“移人”的力量,使读者的感情完全融入作品之中,与主人公合而为一。我想情感式教育也是如此,教师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体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刺”则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的突然的强烈感受,而“提”则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感情的交流达到共鸣的状态。

情感类论文篇十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如:讲《垂径定理》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我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学生说出了9种类型,我再要求学生用化归思想,将这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并且这一节课没有留课外作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课前还可以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这些都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思维过程为核心,强化反馈,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年12月。

4、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2000年12月。

情感类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教育单位在注重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引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凸显一个人的修养,德育的重要性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德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在中学德育教学工作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年龄处于未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注重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初中德育教育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关键词:初中;德育;情感教育。

一、前言。

情感是道德的核心和内涵,没有情感的道德,便是极其乏味的。在中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情感教育工作的落实性,本文论述了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分析了中学德育中的情感教育。

二、德育的作用。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德育是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目前,大多数家长盲目的重才智而轻德育,德才孰轻孰重,北宋司马光给出了精辟的解释“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由此可见,德育是极其重要的。德育是保证学生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中学生成处于长身体、丰富知识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这一时期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学习是及其重要的。德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接班人。

三、中学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在中学阶段,学生对外界充满着探索的冲动和强烈的好奇心,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学生获得外界知识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教师就是他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学德育的情感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感的要求是极高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亲身示范作用,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使自己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行,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学生传授课程,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位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公平同等对待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个性特征和闪光点,并且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在课外,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阅读各种经典书籍,提升自我修养和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

2.创建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枯燥无味的德育理论和知识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未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创建特定的生活场景,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布置的生活情境中,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获得更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高情感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质量。

3.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学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品质,自古以来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优良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因此,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具体的教学形式可以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口述或者多媒体播放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感动,从而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另外,教师也可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比如让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父母洗脚等,通过这种换位思考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感恩的演讲,让学生沉浸着感恩的氛围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举办感恩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笔表达对感恩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对感恩深入地思考。

4.注重环境的熏陶及心灵的共鸣。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请安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环境下,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下健康发展,这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情感思想的形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优美、绿化的学校环境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走进校园,清新的校园让学生沉醉,为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保护纯真的童心,提供优秀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提高社会环境质量作出努力。这一切为培养学生情感的德育教学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四、总结。

中学的德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4]郑冬梅.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与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1):12.

情感类论文篇十二

诗词中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其节奏、节拍便是诗人情感顺应而生的一种波动起伏、快慢缓急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处理好诗歌的节拍和朗读节奏,讲清诗词的深沉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真正做到与诗的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唐代李绅的《锄禾》是一首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应该读得字字沉重,以反映农夫劳动的艰辛,速度稍慢。后两句诗中“谁知”应重读,第三句末应稍升,以突出“问”句朗读的特点,最后一句饱含深情,要读得发人深省,以便更好地突出对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全诗朗读节奏应采用二、三节拍。即前面两个字读在一起,后三个字读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要使学生晓悟诗句中的情趣,受到感染,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朴实而闪光的语言。《锄禾》这首诗的语言十分通俗,看似没有刻意追求词句的华丽,只是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实则是平中见奇。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痛楚的心情凄婉地诉说:当午(正午)之时烈日如火,农夫们背灼烈日,脚踏暑土在辛勤地锄地,按理说,在一般情况下,农夫是不会在“当午”锄禾的,这时说在“当午”“锄禾”以突出劳动的艰辛,诗人的同情之心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接着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劳动的特写镜头———“汗滴禾下土”,农夫们正挥汗如雨,辛勤劳动。这两句非常通俗的诗句妙就妙在没有写谁在(劳动)锄禾,只是一句概括,一句具体写锄禾的情形。这一则是完全没必要写谁在锄禾,二则是作者通过这明白通俗的语言让所有的读者去思考锄禾的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严酷以及人们生活的贫困。文中的锄禾不是写某个农夫的劳动,而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所以,这两句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也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人人天天都要吃饭,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这饭来的是何等的艰难呢?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斥责了一切不知“盘中餐”来自辛苦劳动的浪费者。这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所要提示给读者的思想,在斥责中,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二、斟酌深识明鉴,隐情中见理趣。

学生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俯而读、仰而思、读和思的训练过程中,深识明鉴,反复斟酌,理解诗中的理之所在,从而受到教益。为此,教师对诗文要深挖细掘,悉心钻研,准确地把握好诗文的感情基调,以丰富而感人的语言把诗人的感情传给学生,使学生情动意会,在美的感受中陶情冶性,净化心灵。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理趣横生的诗。一开始用雅淡的音乐伴着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之中,随着课件的移动播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亲眼见到了不同角度的庐山面目,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看事物,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为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首诗虽然也含有情,但比较隐晦:如对略有所得即自满自足甚至认为发现了终极真理而炫耀者的讽刺。“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使学生认识其意义:它揭示了辩证的认识论,我们在认识对象时,不仅要从远近、上下、四周各个角度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而且要综合各局部印象上升到整体的理性认识,不仅要从对象内部,对象存在圈子认识对象,而且要从外部,跳出既定的圈子来认识对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质上认识对象的“真面目”,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实践证明,在诗词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真正把握诗歌蕴含的科学理性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审美判断沿着“动情”“喻理”“深识”的轨迹,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