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精选9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某个时期的表现和成就。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图表和数据,更好地呈现问题和解决方案。保持身心健康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一
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或党组交流思想、总结交流经验、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组织活动制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1、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党员的凝聚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2、希望能够保持团结协力的精神,努力把卫生院建设得更好。
3、多组织一些外出学习、参观活动,学习别人的经验,从而提高党员的认识。
4、多开展活动,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和了解。
5、对经常不参加支部会议的党员,党支部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6、利用周六日或者节假日组织党员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探望镇内的孤寡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所需,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等。
7、多创造一些机会,使新老党员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从而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党组织的大家庭中!
8、开展更多新颖的群众工作,使更多的新加入的年轻党员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好地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9、多组织有意义活动,确立会议制度,赏罚分明;多些关心老党员的身体健康。
10、打好群众基础,密切联系群众,了解诉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xx同志(3条):
1、作为xx党委书记,xx同志在组织班子学习方面往往没有摆脱做计划、念文件、读文章、请人讲课等老套路,没有组织班子成员深入细致地分析研读,导致部分党委班子对所开展学习的内容吃不透,弄不清,学习效果不佳。对一些违反xx规章制度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只注重于教育,没有去深挖根源,采取严格的管理及处罚措施,存在一定的做人情思想。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使队伍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得不到有效整改。
2、xx同志存在一定安于现状的思想,认为xx业务是自己的“责任田”,在心理上就比较放松,危机意识有所弱化,对其他部门的业务情况较少了解与关注。抓工作有时满足于一般号召,抓重点抓大事,有时存在踩不到底、抓不到位的现象。特别在xxx上,有时会存在把关不严,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正在履行监督的权利。
3、xx同志有时当手头工作稍多时,性子就有些急躁,态度不够和蔼,如遇到需重复解释的问题时,显得没有耐心,没有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导致部分干部产生距离感。平时与基层群众交流较少,与基层干部谈心较少,有时存在“严下不严上”现象,在狠抓xx安全管理方面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合理、张弛有度的管理方法。
xxx同志(2条):
1、xx同志担任了xxx后,在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上比较缺乏,在思想上有所放松。深入基层不够,对基层情况掌握不深不细,虽然自己也经常到基层单位调研,但了解掌握基层群众的呼声不全面,对指导推动xx发展大胆探索的方式方法较少。对一些工作满足于会开了、部署过了,至于进度如何,有何困难,落实与否,缺乏盯住不放,缺乏不间断检查督导。
2、xxx同志平时忙于机关事务,下基层指导少。即使下去检查,也存在沉不下去、蹲不住、走马观花的现象。遇到一些难办问题,存在等“靠”上级机关,“靠”下级下属的思想,自己想方设法主动解决不够。因此有时工作显得比较被动,也直接影响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时效。同时,为协调、推动有关工作和争取辖区业务、经费等各个方面的关注、帮助和支持,有时也参加吃请,在一定程度上宽容了一些不良风气。
xxx同志(2条):
1、xx同志在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方面重过程轻实效,以会议贯彻会议、就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还是存在,下基层检查工作偏重于检查台帐、会议记录、个人笔记,对于开展每项工作,比较注重宣传效应,经常是强调信息稿件、简报的多,具体有没有落实、效果怎么样过问的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导向,增加了基层的负担,影响了工作实效。
2、xx同志下基层调研时存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现象,对群众的所需所求不能全面掌握,对他们反映的问题有时解决得不够周全及时。同时,个人学习方面存在应付现象,系统学习理论不多,学习上级文件讲话精神有时理解不透彻,满足“会上讲”、“稿上念”。潜心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创新落实不多。
xxx同志(2条):
1、xx同志分管xx业务,有时为业务需要,处理好与各党政机关的关系,在接待方面为了表诚意、显面子、不“失礼”,存在一定的超标准安排。日常工作中,与基层领导接触的多,与群众谈心的少,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不及时不全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多,对群众不同的生活情况了解的还不够细致,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
2、xx同志在抓具体工作中,对下级、对下属提工作要求多、直接跟踪指导少,有时满足于会开了、文件发了,而没有一抓到底,缺乏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导致下面执行党委的意图和部署不到位、不准确,终端效果偏向走样,致使一些常见性问题屡查屡有、屡纠屡犯。在执勤过程中表率作用还是不明显,执法执勤时,大部分充当的是监督指导的角色,自身参与、冲锋陷阵少。
xxx同志(2条):
1、xx同志作为党委书记,在带领党委一班人攻坚克难、突破制约xx建设发展瓶颈问题方面的举措还不够有力,作为“一班之长”,坐办公室听汇报多,深入基层单位调研思考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一些工作总想尽快出亮点、出经验,尽管有的工作谋划不周密,落实不到位,只做了一部分,却纵容下属总结经验、提炼亮点,有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注重信息排名、忽视实际效果的现象。
2、xx同志作为单位一把手,往往只过多注重业务工作,对上级部署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统筹不好,力度不大,虽然也提出了一些见缝插针、灵活安排的措施,但推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时还存在“领导要有领导的架子”的错误思想,没有把自己的身份放低,下属不敢讲真话、讲心里话的现象时有存在。
xxx同志(1条):
1、xx同志自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与其他单位人员接触的过程中,存在吃请和请吃的现象,有时为了争取驻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存在迎来送往、公务接待浪费的现象,对公用经费的开支还没有做到精打细算。检查工作方面,为检查而检查,刨根问底找出根源、病灶不多,找出问题后直接跟踪帮扶指导改进也不多。
xxx同志(1条):
1、xx同志走访基层存在“就近原则”,对较为偏远的基层单位一般较少深入走访调研,对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存在问题批评较多,实质性措施较少。
xxx同志(1条):
1、xx同志受求稳求安思想的影响,无形当中开拓创新意识受到束缚,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标准不高,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满足于四平八稳,不出问题,不捅漏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理论学习上满足于过去所学,对新的理论和业务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思考、理解,结合实际调研工作仍然做得不够,有的调研文章甚至不愿亲自执笔撰写。
xxx同志(1条):
1、xx同志工作创新不够,在发展理念上有差距,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有待更新,各项工作满足于稳中求进,不出岔子,打破陈规、攻坚克难的锐气不够突出,干工作、抓业务的点子缺乏新意,树典型、做品牌的效果不够明显,抓建设、谋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创一流、走前列的冲劲后劲还不足。作为单位一把手,需要协调的各种关系也比较多,有时候还存在公车私用的现象。
xxx同志(3条):
1、同志缺乏全局观念。作为书记,应把握方向、谋全局抓长远,但其在地区长远发展上整体规划不够。xxx区域位置很重要,是xxx核心区域,但是作为书记,没有和区相关委办局更好地对接,造成自身在发展目标定位上不够准确,同时与我在地区整体发展上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发展共识,影响了班子形成发展合力。
2、站位不高。对地区整体资源统筹不够,xxx地区资源丰富,如文化资源方面就很有优势,但对于发展“文化传媒产业服务区”一直有这个想法就是一直没有落地,缺乏具体举措。对区级资源、单位资源、外部资源统筹方面有欠缺。习惯于利用已有资源,对新资源缺乏挖掘、利用。
3、抓班子带队伍意识不强。角色转换不到位,还有主任思维,在班子建设、抓班子凝聚力、带队伍上意识不强,方式方法不多。从我个人角度讲,我从大学到区职能部门,没有一点基层工作经验,对xxxxxx相关情况不太了解,书记作为有丰富经验的xxx领导,在传帮带作用发挥上还存在欠缺,对一些事情没能做到事先提醒。
xxx同志(3条):
1、履行抓党建职责不到位。作为书记抓党建工作是一项基本职责,然而抓党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党建工作成效不是很容易显现,在这方面我认为您是没有完全尽到职责的,在会上经常强调重视党建,要以党建工作作为统领,但是并没有像抓行政工作那样进行认真思考,对党建工作整体投入精力不够,在把握党建规律性上缺乏深入思考研究,习惯用行政思维来指导党建工作。比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上,提要求多,真正研究具体问题少,这就说明党建工作在您脑子里占的分量还是不高,我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说穿了还是官僚主义。
2、对干部重使用,轻培养。比如您总是批评我说集中过多的人员从事一项中心工作,但是其实我正是在为年轻的干部成长搭建平台,就拿这次党的十九大学习贯彻来说,我就是为了多给年轻干部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来锻炼和培养干部,但是你却说我动用太多的人来一起上。您批评我的同时正是体现了您在干部工作上急于求成,急于使用,而忽视培养锻炼干部的过程,忽视为干部搭建成长的平台。
3、脾气急,缺少耐心。爱发火,不分场合批评人,让别人说不了话,不注意听取别人意见。比如找您汇报工作时,由于达不到您的要求,刚说几句就被否定,造成工作很被动。你说我还不留情面,我年龄还比你大呢,说其他同志还不更不耐心了。
xxx同志(2条):
1、在制度执行上不到位。如抓理论中心组学习落实不到位,没有很好的规划整体学习计划,学习时间有时过长,实用主义学习较多,缺少宏观形势分析和理论讲座,不利于班子成员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不利于班子成员整体能力素质的提升。
2、艰苦朴素意识不强。作为xxx书记,在自我形象打造上,过于追求生活品味,自我约束不足,在穿衣方面不注意严谨朴素。特别是到xxx、xx等老旧小区或与特困群体打交道时不注意形象,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xxx同志(2条):
1、政绩观有偏差。重点工作关注多,常规工作关注少。如在跟你汇报工作时,您总是强调社会组织动员、社区治理工作方面多,对于社区的一些基础工作重视不够,很少过问。
2、均衡发展意识不强。对十个社区重视程度不均等,没有弹好“钢琴”。你作为书记,感觉您对十个社区的重视不一样,造成对社区投入不均衡,社区发展不均衡。如x社区、x社区,有人说一个“欧洲”一个“非洲”,x社区典型确实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但其他社区也应统筹发展。
xxx同志(2条):
1、同志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履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基本要求。你转任书记后虽然有安全意识,也重视安全工作,但更多是停留在口头上。比如在深入一线查找地区安全隐患工作上比当主任时次数少了、关注安全隐患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不力。
2、服务基层意识不强。xxx虽然制订完善了《领导机关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但作为书记督导服务质量不够,领导机关虽然下基层了,但是不注重效果,没有定期通报和交流,没有认真地进行督促检查和落实,这是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
xxx同志(1条):
1、同志对90后干部关心不够。应加强对班子成员、干部的教育培养、调配,切实关心、关怀,xx作为90后年轻干部思想活跃,年轻有为,但是作为工委书记在安排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其指导和发挥作用考虑不周全。
xxx同志(1条):
1、政绩观有偏差。经常说对其分管工作放手放心,实质上是对没有显绩工作不重视。比如对城管、综治等工作关注度高,对民生工作关注度不够。
xxx同志(1条):
1、对综治维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不重视。嘴上总是说综治维稳工作很重要,但实际行动中却不太关注难点工作,思考研究不够,如对地区流动人口管理这一普遍性难点问题,没有下大力气解决;今年群租房整治是全市重点工作,多次向你进行汇报,但是没有给予足够指导,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办法举措。
xxx同志(1条):
1、有官僚主义的问题。你想过没有自从你担任书记以后你给xx开过会没有?你对环境秩序、城市管理工作看似重视,但实质上城市秩序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于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您在抓矛盾的关键点是不够准确,作为书记更重要的是关心xx的队伍建设,比如您担任书记以来,还没有正式的到xx中组织队员召开思想政治方面的会议,也没有和我对每名队员的思想状态、现实表现等问题进行细致的把脉,更多的是对队员工作业绩的要求,忽视了对队员的关心和关爱。
xxx同志(3条):
1、角色转换慢。在独立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履行辖区行政一把手职责方面,思想还有误区,放不开手脚,工作不够大胆主动。作为行政一把手,除了要认真执行上级部署和工委决策外,还要结合我地区实际,创造性地推进地区行政工作,在安全维稳、环境提升、社会服务管理上要有亮点,要发挥谋划思路的作用,多给副职把方向、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提升水平。
2、有官僚作风。要转变通过会议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多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树立务实亲民的形象和扎实深入的工作作风。比如,为民办实事工程,有些不好推进的工作,需要深入社区,现场办公,把问题研究透。
3、有急躁情绪。遇到问题时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没有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凭经验阅历做出主观判断,认为自己决断是正确的。xxx的很多工作错综复杂,各种利益交织,很难在短时间内破解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手资料,权衡利弊,避免急于下结论。比如,有些工作条与块的职责划分并不清晰,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统筹考虑,不能简单凭主观经验处理,要多方面听取意见。
xxx同志(2条):。
1、政绩观有偏差。你不仅是xxx办事处主任,同时也是工委副书记,平时只注重抓行政工作和经济发展等,而对于党建、宣传、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是忽略的。比如缺乏对机关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的关心,带头参与机关党员活动和调动机关干部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2、全面主动履职不够。作为行政一把手,更多是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亩三分地,像一些为民办实事中的工程项目几乎是月月调度,听进展;但是像涉及到基层服务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百姓同样关注很多的事上显得不上心、不关心,在督导检查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做甩手掌柜,对情况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没有尽到行政一把手统筹兼顾的职责。
xxx同志(2条):。
1、履行“一岗双责”意识不到位。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只注重抓行政工作,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到与行政工作同等重要位置,同步进行考虑。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上制度不健全,规范性建设意识不强,工作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纪检工作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2、对机关干部关心、关爱不够。与大家沟通少,有时大家想跟你沟通时,但你经常开会,找你时候都要到行政办问在不在。与机关和社区同志们交流少,工作接触中也多以就事论事,不够注重与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
xxx同志(2条):。
1、谋事不实。作为行政一把手,到xx亲历研究城管工作的力度不够,对研究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谋划研究不够,特别是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和长效管理机制方面指导不够。比如对小广告等城市顽疾只是就事论事提要求,没有方法的指导。
2、存在安逸思想。对行政工作的深化和细化不够,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比如对于民兵征兵等工作很少亲自过问,缺乏重视,缺乏指导。
xxx同志(1条):。
1、全面熟悉地区情况不够。指导各位副职开展工作有欠缺,经济工作不亲力亲为,整体筹划研究不足。应进一步带领副职与机关中层干部,社区书记、主任,社会单位责任人多沟通交流联系。
xxx同志(1条):。
1、与基层干部有距离。密切联系实际的意识不增强,不注重与一线工作人员交流沟通。与社区干部特别是社区书记、主任的交流少,和其他干部交流更少,往往是就工作谈工作,没有工作不见面,感情交流少,感觉和基层干部有一定的距离。
xxx同志(1条):。
1、工作中讲面子,重排名。不注重与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过于关注指标和排名,比如说城市管理全模式工作中,只注重各项工作在全区的排名,习惯于抓指标,派任务,看到某一项排名靠后就批评,未能继续了解深层原因,不注重指导工作的开展。
xxx同志(1条):。
1、对基层基础性工作不重视。作为新到xxx工作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没有把矛盾调处化解工作上升到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高度来考虑,较重视城管、综治等表面性强的工作,不注重排查信访矛盾这样基础性工作,只在出现重大信访事件等问题时,才去关注,放马后炮。
xxx同志(1条):。
1、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不够。有流于形式的问题,比如,安全生产工作,大会小会都在强调安全生产工作,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放松,还要求签订了责任书,看似很重视,可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系统研究不够,自己很少参加安全检查,对地区安全生产工作底数不清,解决问题不力。
xxx同志(3条):。
1、没有主动谋划的意识。作为副书记,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有吃老本现象。习惯于用传统思维和方法推动工作,对工作的超前思考谋划不到位。比如,对自己分管的组织、宣传等工作,满足于上级安排和我提的要求,不能够主动思考工作的开展,工作不成体系。
2、抓基层党建工作实招少。社区党建只是停留在既有的典型殷金凤身上,在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没有实招。社会领域党建统筹协调意识不强,对于当前提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缺乏研究和把握,没有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和举措。
3、抓干部管理工作不严格。比如,很多制度建立了,但是碍于情面,没有严格执行,制度纪律永远约束的是老实人,对不遵守纪律的干部没有任何惩戒,造成干部心里不服气。
xxx同志(2条):。
1、分管工作统筹不到位。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地区的发展方向、经济支撑不太了解,没有与党建工作很好地结合,比如自17年初,xxx在商务楼宇中广泛建立了楼宇党建服务站、非公经济党组织等,组织建立后,并没有注重在了解地区产业特点,行业特色等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有结合地开展党建工作和服务企业活动,使得服务效果不够显著,党组织挥不明显。
2、自身要求不严格。谈话不注意场合,不注意领导形象,在一定场合时,如开会式研究工作,不太注意语言,有时说些与会议无关的话题,缺少严肃性。
xxx同志(2条):
1、工作缺少严谨。重部署轻落实,工作不细致;工作时紧时松,有头无尾,工作有时凸现被动,案头工作不足;比如咱们xx艺术节已举办两届,但是在活动过程中,xxx同志仍存在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在艺术节工作方案的制定、经费预算、会前准备、现场调度等方面有官僚作风。
2、工作浮于表面,存在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把宣传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一种优势资源,更好地发挥宣传的作用。比如:xxx重点工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进展、惠民政策的落实宣传的都不够,跟踪报道不连贯,以至于群众不知道我们干了什么,从而形成群众对我们的印象就是真做官、不干事。
xxx同志(2条):。
2、缺乏进取精神。年龄大了,工作干劲明显不足。作为班子中的老同志,拼搏进取的锐气少了、工作中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对我们这些年轻同志传帮带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xxx同志(1条):
1、在干部工作上沟通不到位。比如在我培训期间,你将军转干部(事业编)xx分配到民政科,没两个月又调回社保所,造成科室工作衔接不顺,还造成我与分管社保所领导产生误解。
xxx同志(1条):。
1、工作思考不全面。比如前期借用社区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场地xxxxx领导小组办公室,存在具体的使用期限没有说清的情况,不利于两边使用的分配,或多或少影响到就业培训等活动的开展。
xxx同志(1条):
xxx同志(1条):。
1、工作不深入。比如我辖区拆迁任务重、遗留问题多,潜在一定规定维稳压力。你作为xxx维稳负责人,过问的少、关注的少,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系统分析、综合研判,前瞻性工作不到位。
xxx同志(1条):。
1、主观武断,存在官僚主义。在为群众办实事时,有时凭借自己的经验做事,没有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经常拍脑门说就这么办了,实际没有认真听。就像你在批评材料里说的那样,为xx社区做墙壁拉毛的那件事儿,我也全程参与了,我觉得就是你一意孤行才造成最后的整治效果不理想。
xxx同志(3条):。
1、对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不够。比如对于当前xx反腐倡廉的形势、违纪违法案件发案的规律特点缺乏研究,利用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的少,导致教育活动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存在形式主义。
2、执纪监督不严。对一些窗口单位、执法单位等的作风问题监管不到位,抓得不紧。具体说就是纪检工作停留在了参观、开会、传文件上,抓实在事比较少,真正抓制度建设、抓典型、抓警示教育不够,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与xxx的改革发展结合得不紧,存在“两张皮”现象。
3、抓党风廉政责任不到位。对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预防工作抓得不够,纪检部门震慑力不足。比如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不能主动提出和配合督促检查机关干部在文明办公和行为规范制度的执行情况。
xxx同志(2条):。
1、工作主动性不足。对分管的工作更多依据现行政策,工作完成限于常规工作,存在等工作的现象,点我名我就干,职责范围内工作就干好,没有进行系统性、长期性的规划。
2、有官僚主义,主动监察意识淡漠。对各行政职能科室的重点风险的警示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比如对行政职能科室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日常谈话警示等不够,靠前监督少,事后监督比较多,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对重要部门防范点位提示不够。
xxx同志(2条):。
1有本位主义思想,比如分管的工、青、妇、纪检工作,应该主动纳入大党建格局,但你大多数时候都是站在分管工作角度,考虑自身工作得失,影响了xxx大党建格局的建立。
2、缺乏艰苦朴素作风。比如你从政协来xxx来到基层工作也有五年多时间了,而且还曾经分管民政、社区等基础性工作,但还是动不动就说起政协工作的高大上,体现在具体上,就是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方向,追求衣着品味、品牌,过紧日子的思想不牢,放松了艰苦作风的思想修炼。
xxx同志(2条):。
1、存在享乐主义。表现在缺乏激情,安于现状,从区政协调到xxx工作后,先后分管过民政、残联、计生等工作,工作中是有想法的,但受自我满足思想局限,造成工作推进不力。
2、工作主动性欠缺。习惯于上级安排什么就干什么,深入研究和事前监督少。监督意识不足,缺少可行有效的监督措施和办法。
xxx同志(1条):。
1、在社区纪检作用发挥不充分。对社区纪检监察组织领导、管理不到位。要求只停留在一般性工作上,业务指导少、导致这支队伍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xxx同志(1条):。
1、主动监督意识差。比如对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日常督促少,遇到上级检查才找突击监督出现问题才找这些部门的负责人交流沟通,对于科室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情况,跟踪不够。
xxx同志(1条):。
1、不重视纪检监察制度建设。作为纪工委书记,对于如何预防腐败,如何改进作风等问题缺少务实管用的长效化措施,具体表现为对机关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补漏和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办法,以至于监督检查工作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
xxx同志(1条):。
1、群团工作平推。对新形势下群团工作的规律研究不深不透,创新不足。比如在群团工作中针对网络高度发达的现状如何推进工作没有思考,组织活动方法单一。
xxx同志(1条):。
1、存在“老好人”思想。具体表现为对行政执法部门在重要节日、易滋生贪腐机会的时段,没能做到及早提醒,早预防,早发现,批评教育多,实际举措少,没有形成真正的震慑。
xxx同志(3条):
1、进取精神不足。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工作热情和工作劲头有些消减。满足于完成任务,工作中有畏难情绪,如对经济工作,虽然指标任务重,但是从一开始就缺乏完成任务指标的信心,在落实过程中计划性不强,造成一段时间内有工作忙乱的现象。
2、存在主观主义。凭经验办事,容易做主观决策,和群众沟通不充分,如在为民办实事时,有时未能听取居民意见,存在一厢情愿的情况。如对xxx社区居民反映的筒子楼漏水问题,主观上认为是历史遗留上的问题或是产权单位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解决问题。
3、存在本位主义。例如开工委会时候不能对每个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对与自己主管工作关系不大的议题关注不够,只关心自己负责的议题,对其他议题漠不关心。
xxx同志(2条):
1主动履职不够。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主任,在税源建设中主动突击少,拓展新企业税源不多,比如一些跟踪很长时间的异地纳税大户,还是停留在等上,缺乏“钻、拧、咬”的精神,表面看是有点慵懒,实际上还是安稳守旧思想重,攻坚克难的劲头差。
2、存在吃老本的现象。满足于自己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在xxx工作近30年,更是老资格,所以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习惯用老套路,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性地推动工作明显不够,比如在发展民生工作上,对低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上抓得紧,但是对改革没有新举措,总是能拖就拖。
xxx同志(2条):
1、存在“守摊子”思想。比如对分管工作政策之外的问题解答不细致、态度生硬,遇上不属于民政政策服务范畴的群众就直接推诿,不能给群众提供解决问题其他途径的解答和咨询;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了解分管工作外相关政策法规,缺乏横向交流。
2、追求物质享受。在生活中讲究穿戴,追求名牌,存在拿乡里标准与xxx标准比较的现象,不能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xxx同志(2条):
1、存在官僚主义问题。下社区少,与居民沟通交流不深入,群众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下自己分管的社区多,到其他社区少,与社区居民群众交流也较少,比如我到自己包的小庄社区时,很少遇到或听到x主任深入此社区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2、工作中有惰性。由于资格老,任职时间长,有吃老本的想法,总想着歇口气儿了。比如20xx年开展的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家庭安装扶手工作中,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没从民生大局统筹考虑,没有细致的调研,草草收场,没能辐射更多的弱势群体,使他们得到实惠。
xxx同志(1条):
1、对民政工作抓的不到位。如xxx低保家庭众多,也出台了很多好的制度,但是往往有个别群众上访时,才能有有效的解决措施,缺少日常对地区低保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研判。
xxx同志(1条):。
1、同志工作不深入。作为主管残联工作领导,参与残疾人各类活动少。比如,温馨家园的各类活动和残疾人康复劳动等都参与较少,缺少与他们的主动交流、鼓励。
xxx同志(1条):。
1、工作“虎头蛇尾”。比如前两年连续两年开展了慈善助学、李春平捐款等活动,设计规划安排妥当,但现在没有动静,工作标准下降。
xxx同志(1条):
1、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动力不足。任职时间长,有老资格心态,享乐主义抬头。比如对辖区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缺乏一线调研,缺乏深入社区和居民家中现场解决,存有等、拖、靠的问题。
xxx同志(1条):
1、同志存在官僚主义。工作缺乏沟通,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密切。比如武装部工作与民政双拥工作应该密切联系,共同开展工作,信息共享。齐主任作为多年负责双拥工作的老领导,没有及时主动与我这个新兵沟通。
xxx同志(3条):
1、工作不深入。作为主管社区工作的主任,对社区了解不全面,深入社区不够,专题研究不够,缺乏对社区的统筹管理,缺乏盯着问题抓落实的力度。缺乏对社区特色品牌的打造,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提升不明显。
3、工作中有急躁情绪。与分管部门沟通不及时,不注重与一线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比如你主管科室的副科长家里父亲及妹妹患病,造成生活困难,就没能及时掌握情况,安排救济,造成工作被动。
xxx同志(2条):
1、工作浮于表面。社区建设工作“自循环”特征还比较明显,对十个社区各自的治理水平、管理能力,发展特征没有很好地研究,比如“xxx”社区作为典型已多年,其成功经验却没有在其他社区得到很好地运用和推广,这就证明你对社区的发展缺乏深入科学的思考。
2、重形式、轻实效。缺乏亲临一线的指导,比如在培育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动员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但真正推动工作主要是靠听汇报,这就是形式主义。
xxx同志(2条):
1、落实工作还不够扎实。你分管社区工作,近年来,上级达标、评比内容多,xxx也开展了一些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社区干部在落实过程中感觉负担重,有点疲于应付,这就说明作为主管领导在系统研究和整合上不到位,指导力度不够,落实工作效果不好,不扎实。
2、服务基层意识不强。比如下社区与居民座谈少,沟通不充分,离得近的社区去的相对多些,远的去的机会少,导致有些工作方案和措施缺乏对全体社区的指导针对性,有些社区落实效果不理想,这说到底就是服务社区基层的意识还不够。
xxx同志(2条):。
1、工作方法简单。对于复杂问题,特别是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上缺乏耐心。对于社区工作者队伍思想建设抓的不强。在部署社区工作时,只顾说工作上的道理,从思想角度分析和采取措施不足。
2、缺乏创新思想。锐意进取心不足,满足现状,在工作中有时有意识没行动,有些工作既没有意识又没有行动。比如咱们地区老旧小区比较多,物业管理薄弱,是管理中的难点和风险点,需要系统研究、综合施策。作为分管社区建设的主任,没有新举措,执行起来也缺乏操作性。
xxx同志(1条):
1、对居干关心不够.比如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思虑不周、方法有限,没有深入研究做好相应的待遇增长、职业上升通道等问题,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没有想方设法的反映社区工作者的心声,与社区干部的期望有一定差距。
xxx同志(1条):
1、xx同志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对社区服务中心干部管理不严,比如在区社工委组织的明察暗访工作中,我们的社区服务中心的干部就被查出接打电话态度差的现象,受到了通报批评,影响了xxx整体形象。
xxx同志(1条):
1、深入社区不够。作为主管领导,主动到社区指导不够,不经常到社区了解情况,有事才去,无事不理,被动面对社区。比如对于社区的民政干部就不够关心关怀,很少进行谈心,沟通思想。
xxx同志(1条):
1、存在干部管理“失之于宽”问题。比如在我xxx开展第x次全国x普查工作中,作为主管社区领导对xxx普办反馈的部分社区居干配合程度不高、消极怠工现象不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经普初期工作推进不平衡、效率低下。
xxx同志(1条):
1、有脱离实际现象。在创建六型社区、标准化社区等工作中,执行“精细化”标准不高。对各项指标要求仅做到有所了解,而对指标的实际落实把握不准,没有结合地区具体情况,靠基层干部凭经验去做,对工作结果的把控不严。
xxx同志(3条):
1、发挥优势不够。作为年轻干部,精力学识都充沛,但干事创业激情不足,创新意识不足。缺乏主动为领导分忧,主动担当,勇挑重担的精神,比如在xxx班子一些工作讨论中,对分管的工作考虑多,对全局性和分管外的工作意见建议提的少。
2、“接地气”不足。深入基层的主观意识不够强,还有浮于表面的现象,将自身工作和居民需求、社区需要结合的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和群众沟通不充分,如在为居民办实事过程中,存在未能全面听取到居民意见建议,一厢情愿办实事,出现居民满意度不高的现象。
3、带队伍意识弱。作为窗口部门的主管领导,主要抓业务工作,不注重了解分管人员的思想动态,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方面想法不多招数不够。对分管科室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不够。
xxx同志(2条):。
1、深入实际不够。对地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识和了解不全面,对分管工作的指导力度不够。在探索特点规律、总结经验做法、搞好服务指导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思想上不重视统计工作,认为其人事、业务均在区统计局管理,没有进行业务钻研,未能与xxx整体工作进行融合没有将统计工作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建设。
2、统筹兼顾不到位。对窗口单位的要求尚停留在完成既定任务、不出错的层面,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听分管科室汇报工作的时候多,下基层调研的时候少,对分管科室的履职情况了解不全面、不及时。缺乏系统思维,如服务大厅的硬件改造。今天西大厅漏雨就西边防水,明天东大厅漏雨就东边防水,没有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能一次性发现问题,综合处理,总在事后处理。
xxx同志(2条):
1、缺乏担当。基层工作经验方面欠缺,处理很多具体工作过程中有畏难情绪。对xxx整体工作了解不多,有群众上门反映问题或采取较为激烈的方式时,办法不多,总要依靠科长解决问题。
2、存在好人主义。干事激情不足,有时总当老好人,不敢过多批评干部,管理不严。比如在对窗口服务业管理上,为民服务大厅是xxx最重要最集中的窗口单位,你在管理中对人员要求不严,发生一些与居民、办事人员的冲突后,客观原因找的多,主观原因找的少,批评教育不够。
xxx同志(2条):
1、对工作的监督不到位。比如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协管员与社区配合工作情况了解不够。
2、密切联系实际的意识不强。工作三年仍有居干不认识的现象。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制定措施不够接近实际,不具有操作性。比如在经济普查工作中,对普查数量大的社区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更为详尽的实施方案。
xxx同志(1条):
1、xxx同志服务意识不到位。比如社保所有为老百姓发放失业金等保障金的职能,保障金发放后,没有采取有效方法让群众及时了解到到账情况。
xxx同志(1条):
1、服务大厅人员管理不严。比如在对对外窗口人员管理工作中存在不严格的问题,出现了社保所大厅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睡觉的现象,被社工委监察人员发现通报。
xxx同志(1条):
1、缺乏沟通协调。比如民政工作和社保所工作有业务交叉,在服务低保人员,为其报销药费工作中,政策在民政低保中心,具体服务是在社保所这边,对民政了解甚少就造成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xxx同志(1条):
xxx同志(1条):
1、工作投入不够,沉不下去。表现在以会议部署工作多,参与实际工作少,工作中解决难题的实效办法不多。比如在负责劳动科管理工作中,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太少,没有亲自到场参与协调解决农民工讨薪事件或参与劳动监察工作。
xxx同志(3条):
1、工作标准不高。作为年轻干部满足将分管工作干好,缺乏勇争一流干劲。对自己没有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缺乏超越自我的意识。
2、缺乏总结提升。对好的做法经验做法不能及时总结和推广。比如“一刻钟应急处突圈”建设未能深化推进,使好的做法没有固化下来,致使工作效果不明显。
3、群众观念不强。比如在平安建设工作中,对监控、门禁等物技防设施改造时,有一厢情愿现象,没有广泛征求和听取地区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安装数量和区域与群众实际需求有出入。
xxx同志(2条):
1、安于现状,创新不够。对所分管的工作循规蹈矩、局限于上级规定动作,没有创造性地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沿用老思维、老办法、老框框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意识不强,面对当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缺对策、少办法。比如在社会治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会面等级防控过程中,人员老化,不能推陈出新,局限于区里的部署,点位多年没有合理规划和调整,造成人防力量安排不合理,影响了实际效果。
2、学习主动性不强。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集体学习中有时缺席,对上级指示精神的精髓和方向把握不准,落实上打折扣,比如对区委下发的最新文件和会议精神学习和落实不到位。
xxx同志(2条):
1、沟通协调意识不强。处理问题、心得办法与其他领导同志分享交流少。比如今年发生的x事件属重大维稳事件,他牵头负责处理,就基本情况、决策、处理过程、结果,没有与其他领导及时通报情况,共同研判解决方法,自我行事,独断专行。
2、机关后勤管理不严。缺乏勤俭节约意识,出现浪费现象。比如食堂勤俭节约宣传差,教育督导就餐人员不到位,对多打多倒现象,没有及时教育制止,备菜备饭有时过多,造成浪费现象。
xxx同志(2条):
1、不善于总结。比如在处理xx群体性事件时,事前与相关领导沟通少,处理过程中与有关科室协作力度不强,解决该问题后不注重总结经验,没有形成对相关事件处理的长效机制,导致后续遇到同类问题无法快速响应。
2、联系群众不紧。在开展综合治理相关教育宣传活动时因循守旧,宣传形式单一,没有探索易于群众接受和了解的宣传新途径、新方式,使宣传教育效果打了折扣,不能很好的调动地区资源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xxx同志(1条):
1、创新力不足。xxx目前维稳工作缺乏创新,对时下的反恐、维稳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各项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一味被动执行,缺乏拼和闯的劲头。
xxx同志(1条):
1、同志缺乏进取精神。比如在对新成立的食药所的日常管理中,区食药局部署什么就干什么,主动性差,过问少,没有结合地区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xxx同志(1条)。
1、存在官僚主义。密切联系实际的意识差,对精细化的要求贯彻落实不够,不善于抓细节、出精品。比如你分管的地区群众安全感工作抓得不实、不细、不深,20xx年在全区综合排名较低。
xxx同志(1条):
1、同志调研不深入。调研内容与实际脱节,比如下社区过程中,缺少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具体措施的调查研究,结合为民办实事不紧密。再比如对六小门店管理的调研不深入,无照经营等现象治理仍不到位。
xxx同志(1条):
1、同志自身要求不严格。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说话办事较为随意,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没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xxx同志(3条):
1、全局意识不足。在研究xxx全局性工作中,缺乏“一盘棋”思想,主动思考不够,很少发表建议意见,征求意见时,基本上是一味的认同。
2、工作魄力不足。工作谨小慎微,顾虑太多,缺乏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比如抓工作满足于一亩三分地,没有站在xxx的层面去思考问题。
3、有“老好人”心态。办事过于低调,不敢于担当。在与班子其他成员工作合作和沟通交流中,存在碍于情面,不指出其问题或做事不得罪人的情况。
xxx同志(2条)。
1、研究工作不深入。对专项工作的依赖性比较大,在基础建设上下的苦功还不够。比如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多以下发工作方案为主,主要在落实上级文件,在自身的培训教育、学习讨论、调查研究等方面做得比较少。
2、工作缺乏统筹。对分管工作的关联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统筹。比如和分管科室的科长沟通、交流较少,各自为阵,特别是司法宣传、拆迁安置、安全生产监管三项工作本是有机的整体,但并没有将三者有效地结合。
xxx同志(2条):
1、深入群众不够。比如在分管工作主要与单位联系多、涉及居民少为理由,深入社区少,特别是深入所包社区以外的社区少,与居民直接交流少,对社区全面情况了解不够。
2、工作主动性不高。对分管工作涉及的新知识、新政策掌握不深,工作指导缺乏针对性;对非分管工作关注少,在重点工作研究时很少发表个人意见,存在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安于现状就好的思想。
xxx同志(2条)。
1、缺乏创新意识。对难点问题采用经验主义解决多,比如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方面,运用的手段较少且不够灵活,造成对这项工作的监管不够到位,不能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2、有“守摊子”思想,在工作中斗志有所弱化,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在工作中偶尔有倦怠思想,主动性不强,标准不高,争先创优进取精神不足,有当太平官、过太平日子的消极思想。
xxx同志(1条):
1、亮剑少。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督导作用发挥不够,安监队伍威慑力不足。缺乏组织与其他部门联合打击的力度。
xxx同志(1条)。
1、xxx同志监管办法不多。落实工作平推,对地区安全隐患排查缺少有效手段,作为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不够,在全局工作思考上不到位,创新意识不够。
xxx同志(1条)。
1、xxx同志工作统筹不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安监工作上,对司法工作尤其是法律宣传工作重视不够。比如辖区发生的越级上访、无理取闹等事故案件,与法律宣传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xxx同志(1条)。
1、xxx同志全盘带动不到位。比如在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方面工作开展不够均衡,对社会单位安全生产操作的指导和培训多,对机关和社区干部安全知识和安全生产操作等培训不够,在社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还不够有力。
xxx同志(1条)。
1、在工作中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作为xxx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副主任,对自己分管的安监工作关注多,对涉及安全的其他的工作关注少,如对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燃气安全等工作考虑不多,支持力度不够。
xxx同志(3条):
1、同志标准不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工作中冲劲不足,满足于“领导不批评”,有得过且过的现象。比如在班子会议上已经做出明确要求,对化xx危房区要进行长期的管控,保持环境秩序整洁。但是没有长效保持的措施和效果,切实治理的决心不大。
2、统筹意识不强。分管工作多、人员多,对工作和人员未能做到很好的统筹,影响工作效果。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网格案件,没有对主管部门人员进行有效统筹,合理分工,造成处理案件不及时、亮红灯的现象。
3、对武装部工作不重视。在抓民兵、征兵等方面的工作上认识不足。致使工作出现了偏差,去年的征兵工作只完成了一个名额。
xxx同志(2条):
1、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凭经验、走老路,在城市管理上思路还比较窄,办法欠缺。比如在城市管理上,缺乏顶层设计和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分管工作被动型应对居多,对城市管理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和完善的思路。对车辆乱停、店外经营、黑车黑摩的等城市顽疾,整治打击礼服不够,其分管科室疲于应付各项任务、解决现实问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常态管理、常抓不懈的体系,工作标准不高,成效一般。
2、攻坚克难劲头不足。比如僵尸车问题一直存在,之前就有居民反映过,但是你作为城市管理主管领导,有畏难情绪,没有当即处理,其实原本下决心就能迅速解决的事,到现在市、区领导高度重视,躲不过了才干。
xxx同志(2条):
1、抓城市管理工作不到位。存在走过场和就事论事的思想,对xxx的城市管理问题缺乏深层次分析、系统性思考和统筹性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其实就是做“省心官”、“太平官”,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抓队伍管理上不够。特别是xx伍是当前矛盾焦点,执法环境恶劣固然是现状之一,但是也确实存在出勤慢、服务态度差等问题,队伍的服务百姓能力与百姓期望有差距,作为主管领导有一定责任,尤其在对城管保安队伍的管理上存在疏忽,导致协助执法时被媒体曝光。
xxx同志(2条)。
1、监督落实不够。比如年初与六小门店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但是六小门店在落实责任中依然出现了门前范围内环境脏乱问题,这说明在工作中虽然与工作对象明确了责任划分,但是跟踪监督督导不够。
2、密切联系实际意识不强。在联系和结合xxx特点开展工作上有欠缺,比如在黑车治理中,没有充分联系和分析xxx地处xx核心区,地面底下交通发达的实际,导致黑车黑摩的乱象时好时坏,说到底是没有联系实际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
xxx同志(1条):
1对协管人员管理不严。比如在xxx东门开展综合执法期间,有城管协管人员在执法车上玩手机并被群众举报的事件发生。
xxx同志(1条):
1、作存在打折扣现象。比如xx门前道路交通秩序混乱的情况,上级部门已责成本级进行专项治理,但是郭部长在治理上办法措施不够多,治理的效果并不好。
xxx同志(1条):
1、协调部门关系上存在不足。比如准物业管理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和社区办进行沟通,导致在准物业工作运行当中出现推诿问题。
xxx同志(1条):
1、攻坚克难劲头不足。比如xx交通拥堵问题,了解事情由来已久,但调研比较片面,感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开展xx活动期间,经过对xxx的实地深入调研,发现还是可以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最终以至于问题出现5、6年后才得以解决。
xxx同志(1条):
1缺乏沟通协调意识。在相互配合方面有分工分家的现象。比如在开展报刊亭综合整治工作中,城管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相互配合不默契,沟通不及时,目标不明确,致使综合执法效果不明显。
1.学习自觉性有待加强。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次数虽然多,但是安排的学习时间短,形式单一。大多是根据上级要求进行,方法比较单调,往往都是传达文件、听取报告,学习有时“照本宣科”,对一些理论文章和政策文件只是“泛泛而读”“泛泛而学”,浅尝辄止,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缺乏深层次互动和思想交流,理论联系实际不深、不透。
3.学习深度有待拓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够。
4.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全面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有工作办事凭经验的懒惰心理。
5.不重视学习。对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有时候还讲白话,念白字,有损自己的威信和形象。
6.宣传工作仍停留在传统做法上,对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了解不透,不能牢牢占领阵地,宣传工作作为党的“喉舌”作用发挥不突出。
7.平时忙于繁杂事务,忽视了理论学习,导致指导开展工作“底子”不厚、本领不够、基础不牢。
8.有实用主义的倾向。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但是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把“xx”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本来也是对的,但作为市委书记,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际工作中,xx同志把等经济工作盯得紧、抓得实,但是对需要慢工出细活、久久为功、且不太容易产生立竿见影、吹糠见米成效的形而上的工作太放手。
9.大局意识有待加强。平时比较注重政法系统的具体工作,但在与全局工作结合上还需要加强,开展工作、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应该站位全市的高度,从依法治市角度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政治理论学习方面需要加强。xx同志能够做到坚持学习、加强修养,但在学习的连续性上还需要加强,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应该有所侧重。
10.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检查督促需进一步加强。xx同志作为宣传部长,对全市意识形态工作的检查督促相对较少,应该多深入各单位、各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多加指导。
11.应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力度,宣传的平台、视角、形式还不是很丰富,应充分发挥一台、一网、两微的作用,结合基层宣讲,进一步推进总书记讲话精神不断深入。
12.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学习上“挤”和“钻”的精神有所放松,工作上有时凭经验,对一些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总体把握。
14.满足于现状,进取精神不强,放松了学习。
15.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不够快,不重视学习。有时只顾忙于工作,自觉主动挤出时间学习不够,特别是对理论学习还不够系统,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精益求精。
同志作为单位一把手,往往只过多注重业务工作,对上级部署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统筹不好,力度不大,虽然也提出了一些见缝插针、灵活安排的措施,但推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时还存在“领导要有领导的架子”的错误思想,没有把自己的身份放低,下属不敢讲真话、讲心里话的现象时有存在。
16.政治理论方面看得少,知识钻研不够,对掌握更多知识的重视性认识不足。
17.忙于日常事务,对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学习掌握不够。
同志下基层调研时存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现象,对群众的所需所求不能全面掌握,对他们反映的问题有时解决得不够周全及时。同时,个人学习方面存在应付现象,系统学习理论不多,学习上级文件讲话精神有时理解不透彻,满足“会上讲”、“稿上念”。潜心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创新落实不多。
19.对理论学习抓得不紧,有时还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20.政治理论学习方面需要加强。
21.抓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时效性,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丰富,形式不丰富;比如,党员“三会一课”与年级组活动合并在一起。
22.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学习上“挤”和“钻”的精神有所放松,工作上有时凭经验,对一些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总体把握。
24.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5.×××班子集体虽然经常组织市委班子内部集体学习,也制定了完善的学习计划,但大多以念文件、看视频为主,方式简单、传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同志受求稳求安思想的影响,无形当中开拓创新意识受到束缚,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标准不高,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满足于四平八稳,不出问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理论学习上满足于过去所学,对新的理论和业务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思考、理解,结合实际调研工作仍然做得不够,有的调研文章甚至不愿亲自执笔撰写。
27.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工作上有时凭经验,对一些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总体把握。
28.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系统性不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的不够系统全面,理解的还不深刻透彻,存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问题。
29.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xx工作实际。
30.理论学习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存在实用主义,用什么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就学,与工作关系稍远的就不学。
31.在学习上浅尝辄止,认为自己经历和经验丰富,在思想上逐渐产生了松懈的情绪,不愿学习、不善学习。
3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做的不够好,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创造性不足。
33.对党的创新理论学原著不够,没有经常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许多时候浅尝辄止,与实际工作“两层皮”。
34.理论学习前瞻性不强,针对性、实效性不足,学习成果履行职责结合不够。
同志工作创新不够,在发展理念上有差距,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有待更新,各项工作满足于稳中求进,不出岔子,打破陈规、攻坚克难的锐气不够突出,干工作、抓业务的点子缺乏新意,树典型、做品牌的效果不够明显,抓建设、谋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创一流、走前列的冲劲后劲还不足。作为单位一把手,需要协调的各种关系也比较多,有时候还存在公车私用的现象。
36.平时工作投入精力多,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
37.往往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开展工作需要什么,就针对性开展学习,致使理论学习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没能与时俱进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38.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效率和质量有待加强。紧跟形势任务、落实上级部署方面,虽然也能保证质量,但是基本上按部就班,没有新意,不能够做到创造性的完成工作。在有些环节还存在跟不上、慢半拍、不彻底的现象。对中央的政策、省委决策部署都能态度坚决,但行动不够迅速,落实不够全面,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落实中碰到困难时,积极主动协调、想办法克服少。
39.不定期请示汇报制度落实不够规范到位。对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超越本级组织职权范围的问题有时因为遇到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不能够及时向上级汇报。在落实不定期请示汇报制度方面还不够规范到位,不定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上级汇报请示还不够。
40.干部情况、班子存在问题等方面不够熟悉,帮助县委参谋不到位。在干部调整中,有照顾平衡、论资排辈、迁就的现象,组织原则坚持得不够。干部使用上不够科学,创新举措少,有时只注重乡镇,不考虑全面、不注重统筹兼顾。
41.**的经济情况了解不透,对如何培育支柱产业、如何涵养骨干税源,如何促进**。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二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坚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解决了很多农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领导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根本组织保障。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深化农村改革、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总体规划等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些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所以,振兴乡村就要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
(一)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此,要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基层党建抓实抓牢抓出成效。要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支部主题党日+”、堡垒工程和“党建+互联网”、“党建+清洁家园”、“党建+美丽乡村”、“党建+脱贫贫致富”等党建联盟工程,建立健全县级领导班子与部委办局、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对联盟帮扶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推动力和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二)培养造就一支能干善成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一些地方的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很好适应,部分领导对党管农村重要性的认识淡漠了,对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放松了、力度削弱了;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低、缺乏担当精神等。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就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党员干部善于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净干事的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轻装上阵,干出一番事业。加强对“三农”工作队伍的教育和培训,为乡村振兴配强班子、选好带头人,继续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三、必须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涉及产业集群、要素集聚、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就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系统化思维科学编制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地方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和因地制宜原则,尽可能具有超前性,而且要考虑和周边村落、相邻市镇乃至相邻大城市的联系和对接,尽可能做到多规合一:城市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有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使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三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强调,全区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新时代广西“三农”发展新局面。结合银海区实际,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技能人才等方面,提出几点意见建议: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必须要全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以改造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为抓手,推动水利、公路、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抓好银海罗汉松产业(核心)示范区等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特色企业和田园综合体,力争到2020年实现镇级示范园、村级示范点全覆盖。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是加大农村建设队伍。引进一部分人才,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引导他们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及加工业,鼓励在当地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和创业,切实担当起科技推广带头人的重任,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历史性的伟大系统工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科技要素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广聚社会力量,吸引更多农业科技新成果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改进农业生产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全面完成小水库、小坝塘的除险加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广滴灌、喷灌节水农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建设,降低群众劳动强度。
二、适度推广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要深化农村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适度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特色产业园,连片广种精耕,引进公司,推动土地要素流转集约,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构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改革产业、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订单生产”、“对口销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增效。
三、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拓展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新型产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现蔬菜产业增效。切实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农特产品,凸显产业经济效益。利用好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树立“全域旅游”新理念,积极探索“旅游+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农村客栈、休闲驿站和农家乐。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美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四、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管理使用机制。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努力提升村组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贷免扶补”、“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农业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留住青年人才。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乡村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边缘化、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已成为农村留守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村环境破败,昔日的“乡愁”正在逐渐消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发展提质增效。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明确,从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五个方面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方针。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在全省抓了500个示范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有些地方抓乡村振兴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措施不实、推进行动迟缓、发展变化不大等相关问题。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切实解决贵州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就如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体现“富、学、乐、美”的内涵,因此,各地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总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坚持“以县为主、农民主体、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五靠优先”(靠公路沿线、靠旅游景区、靠传统村落、靠园区、靠民族村寨)选点抓好示范,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以项目为载体,以增收为目的,加大投入、强化整合,推动农村“综合发展”“各美其美”“从物到人”,成为产业发展、生态改善、社会和谐、乡风文明、基础牢固,宜居、宜商、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贵州美丽乡村升级版即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推进“美在农家”建设。积极开展以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民居住环境功能化改造,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居住品质,打造生态特色农村。一是整治农村面源垃圾。打一场农村面源垃圾“歼灭战”,对残垣断壁及废弃建筑进行拆除,对陈年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让乡村焕发新生命。二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相关问题。三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长效化、常态化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个污水处理站点都有人管理,实现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四是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以脱贫攻坚为载体,集中实施村组道路绿化亮化,真正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真正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全覆盖,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二)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富在农家”建设。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打造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经营主体,培养致富带头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完善配套体系,确保每个村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一项稳定收入来源,让农业吸引人。
(三)实施“社会建设工程”,着力推进“乐在农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
(四)实施“文明新风工程”,着力推进“学在农家”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加强培训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五)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巩固提升基层组织保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敢于担当、战斗力强、带动力强的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引领乡村振兴新航向。精心选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汇集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基层党员群众的思想、智慧、力量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一)抓好生态引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规划建设,高标准抓好顶层设计,坚持群众积极参与、户户规划到位的原则,既讲“面子”、又讲“里子”,把生态、环境、村庄等外在美和产业、人文等内在美统一起来,完善区域总规、控规和其他各类规划,突出乡村的生态特色、形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指导“美丽”的系统建设。
(二)抓好融合发展。按照“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调整,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有机联系,通过对乡村生产生活功能、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加工产业等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美丽乡村”的活力。
(三)抓好城乡一体。将城市的要素向农村延伸,让村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体现“乡村振兴”的内涵美。统筹推进农村路网、电网、供水网、互联网、公交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幼儿园、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场、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向农村汇集,提高城乡共享水平。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把城市要素融入农村,把农村资源引入城市,让城市要素和农村资源产生价值交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历史性的伟大系统工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科技要素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广聚社会力量,吸引更多农业科技新成果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改进农业生产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全面完成小水库、小坝塘的除险加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广滴灌、喷灌节水农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建设,降低群众劳动强度。
二、适度推广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要深化农村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适度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特色产业园,连片广种精耕,引进公司,推动土地要素流转集约,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构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改革产业、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订单生产”、“对口销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增效。
三、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拓展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新型产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现蔬菜产业增效。切实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农特产品,凸显产业经济效益。利用好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树立“全域旅游”新理念,积极探索“旅游+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农村客栈、休闲驿站和农家乐。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美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四、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管理使用机制。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努力提升村组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贷免扶补”、“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农业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留住青年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家对农村美好前景热切期盼。但是目前农业农村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加以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四
全面落实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工作思想上,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家对农村美好前景热切期盼。但是目前农业农村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加以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乡村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边缘化、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已成为农村留守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村环境破败,昔日的“乡愁”正在逐渐消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发展提质增效。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明确,从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五个方面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方针。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在全省抓了500个示范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有些地方抓乡村振兴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措施不实、推进行动迟缓、发展变化不大等相关问题。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切实解决贵州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就如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体现“富、学、乐、美”的内涵,因此,各地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总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坚持“以县为主、农民主体、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五靠优先”(靠公路沿线、靠旅游景区、靠传统村落、靠园区、靠民族村寨)选点抓好示范,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以项目为载体,以增收为目的,加大投入、强化整合,推动农村“综合发展”“各美其美”“从物到人”,成为产业发展、生态改善、社会和谐、乡风文明、基础牢固,宜居、宜商、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贵州美丽乡村升级版即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推进“美在农家”建设。积极开展以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民居住环境功能化改造,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居住品质,打造生态特色农村。一是整治农村面源垃圾。打一场农村面源垃圾“歼灭战”,对残垣断壁及废弃建筑进行拆除,对陈年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让乡村焕发新生命。二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相关问题。三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长效化、常态化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个污水处理站点都有人管理,实现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四是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以脱贫攻坚为载体,集中实施村组道路绿化亮化,真正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真正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全覆盖,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二)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富在农家”建设。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打造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经营主体,培养致富带头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完善配套体系,确保每个村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一项稳定收入来源,让农业吸引人。
(三)实施“社会建设工程”,着力推进“乐在农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
(四)实施“文明新风工程”,着力推进“学在农家”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加强培训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五)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巩固提升基层组织保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敢于担当、战斗力强、带动力强的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引领乡村振兴新航向。精心选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汇集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基层党员群众的思想、智慧、力量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一)抓好生态引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规划建设,高标准抓好顶层设计,坚持群众积极参与、户户规划到位的原则,既讲“面子”、又讲“里子”,把生态、环境、村庄等外在美和产业、人文等内在美统一起来,完善区域总规、控规和其他各类规划,突出乡村的生态特色、形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指导“美丽”的系统建设。
(二)抓好融合发展。按照“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调整,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有机联系,通过对乡村生产生活功能、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加工产业等其他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美丽乡村”的活力。
(三)抓好城乡一体。将城市的要素向农村延伸,让村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体现“乡村振兴”的内涵美。统筹推进农村路网、电网、供水网、互联网、公交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幼儿园、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场、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向农村汇集,提高城乡共享水平。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把城市要素融入农村,把农村资源引入城市,让城市要素和农村资源产生价值交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亿万农民欢欣鼓舞,“三农”工作者倍感振奋,社会各界热烈拥护。随后,连续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去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强调了需要处理好的四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制定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了相关工作。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决定组建农业农村部,将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赋予我们牵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责。这一系列举措紧密衔接,完善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治和组织保障。今天我主要汇报四方面情况和认识。一是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乡村振兴;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在城乡表现得最为明显;发展不充分,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比如城乡居民收入,1978年到2018年,农民收入从134元增长到14617元,城镇居民收入从343元增长到39251元,绝对差距从209元扩大到24634元,相对差距从2.56:1扩大到2.69: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农村城市仍是两个天地,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有些同志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就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我们的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上也是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的安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战略安排是协调契合的。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年度性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划,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鲜明的机遇意识和历史担当。换句话说,我国已经到了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的历史阶段。从农业发展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目前,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充裕,肉蛋奶、果菜鱼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现代生产要素和手段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把亿万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缺吃少穿的困难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更加强烈。从农村发展看,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村庄布局,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发展方式不适用,原有的治理模式不管用,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使乡村迈进现代化的轨道。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到了较高水平,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我们现在完全能够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有能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同时,乡村的多种功能价值日趋凸显,化解当前的一些大城市病,满足城市居民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乡村。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才能避免乡村衰落,避免出现城市“贫民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这项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对重大历史契机的准确把握,可谓正当其时。
在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和那些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农村改革一样,成为影响深远的关键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了农民和集体的关系,放活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带动农产品自由流通、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启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先河。新世纪之初,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理顺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对农民从“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40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我们完全能够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许多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懂弄通做实,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全过程。
(一)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要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管总的要求。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整个“三农”工作,通过振兴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工作重心从“一农”拓展到“三农”,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从增产增收拓展到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统筹推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农业是国计民生,农民是执政基础,农村是战略后院。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三农”战略地位认识的发展和创新,阐明了对工农城乡发展优先序的战略考量,强化了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要针对实践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真正把乡村振兴摆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优先位置,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切实把握和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搞运动,更不能越过改革底线,犯颠覆性错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参与乡村振兴进程。
(五)坚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并强调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党的领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定海神针的作用,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快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三农”工作有许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6年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目前,尚未脱贫的1660万农村贫困人口,大多身处深度贫困地区。除“三区三州”外,像甘肃定西、贵州毕节、陕西安康、云南昭通和广西河池、百色等地,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较差、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也需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这些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刚刚脱贫的农户,还有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遇到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很有可能会返贫。必须防止出现较大面积返贫现象。要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扶贫,让贫困农户有稳定增收发展门路,提高脱贫质量。同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压舱石的作用。如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运行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虽然当前粮食供给比较充裕,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粮食需求仍处在上升通道。这两年玉米库存消化较快,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现在库里压得比较多的是稻谷,而且主要是粳稻,粮食并不是多得不得了,粮食生产也并不是完全过关了。这个阶段粮食供给要是像芯片一样被人卡住脖子,麻烦可就大了。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给总量比较充裕,就产生放松情绪和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必须从战略上看待和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全面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保持产量稳定。全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好稳定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两个积极性。还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让农民就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发达国家,不少知名跨国企业的总部、基地都在农村。过去,乡村产业主要是传统种养业,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就业岗位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产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现在,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较低,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条件越来越好。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要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创新产业融合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信息服务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大幅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这些产业不能光靠农民,还要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给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让他们在乡村能干事、干成事。
四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农民的热切期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目前城市和乡村在生活质量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生活环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等,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痛点,也是不少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城里人不愿去农村的主要原因。把这些痛点解决了,不仅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使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使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实现飞跃。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抓紧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中央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今明两年,我们将在全国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改善,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探索适用的整治模式,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项长期任务,不是三年行动结束后就鸣金收兵了,要持之以恒推进。
五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增多,但与城市的水平相比,与农民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现在农村还有500多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近1000万人存在饮水氟超标问题;农村动力电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不能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公路虽然已经基本村村通了,但只通到行政村,许多通组道路、村内道路还很差;农村物流体系发展滞后,配送网点少,优质农产品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钱。农村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质量不高,农民看病、子女入托上学还有不少难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虽然在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但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一件一件地解决好。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改善农村路、水、电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制度接轨的基础上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逐步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当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城市的水平,要持续努力、逐步缩小差距,不能急躁冒进,提不切实际的目标。
六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中,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都是对农村社会建设、乡村治理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还比较薄弱,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不能有效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老化,带动农民共同发展的能力不强、手段不多,组织力、凝聚力下降,有些农村地区被黑恶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渗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党的群众基础,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实行逐个整顿,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把派驻第一书记机制化、长效化,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现象在各地农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村庄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蔓延,一些地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受到非法宗教、境外势力等冲击。必须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乡村法治建设方面,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力打击震慑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但一些黑恶势力还没有被根本铲除,一旦放松斗争就可能卷土重来。必须保持强大攻势,全力侦办涉黑涉恶重大案件,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坚决查处背后“关系网”“保护伞”,实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解决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按照中央要求,中央农办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拟以中央文件名义印发。文件出台后,还将召开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进行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专项规划,实施重大工程,开展试点示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呈现良好开局。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增速连续9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行动,需要充分发挥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国上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今后5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部署了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5年的总体施工图。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和方案。各地也都出台了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市级规划已经编制过半,县级规划编制接近40%。今年年底前各市县都将出台规划或方案。
目前乡村规划中比较薄弱的,也是非常紧要的,是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些年,农村人口持续大量流出,村庄形态不断发展演变,一些村庄将会逐步消亡,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呼隆都去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浪费。村庄建设,规划先行,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确保乡村建设有规可循,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年初,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县(市)一级逐村研究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文化特点,以县为单位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分类明确集聚提升村、城郊融合村、特色保护村、搬迁撤并村的建设任务,力争2019年底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到2020年底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想落实落地,关键在于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机制,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政策举措,亲自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亲自督促政策落实,真正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目前,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其中13个省份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8个省份实行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地还普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报告制度、台账制度、督查制度、实绩考核制度等,跟踪规划任务和政策实施效果。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中央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已经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的组织保障,目前正按程序报批。我们还在会同中央组织部,研究指导地方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的具体办法。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年内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的考核意见,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压实市县两级的责任,特别是要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三)强化政策保障,推进人地钱等资源向乡村振兴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无论是进城还是下乡,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各地普遍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就是缺少高素质人才、缺少真金白银的投入、缺少产业发展用地。要把解决人地钱问题作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个重点。按照中央要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针对人地钱等突出问题,出台相应举措。
解决好人的问题,重点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现在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要把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振兴”的问题。我们将研究出台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措施,对涉农专业人才加强培养使用,对到农村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支持帮助,引导城乡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解决好地的问题,重点是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目前各地的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从里面拿出一块给农业农村,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下一步关键是用好、用活农村闲置土地,用好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导各地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把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整合盘活,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同时要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
解决好钱的问题,重点是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财政部、人民银行已经分别出台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制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出台了新增耕地指标国家统筹、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的政策,拓宽了“三农”投融资渠道。下一步,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土地增值收益上多想办法,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这些年,各地土地出让收益长期是“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只有30%左右,2018年比例还有所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到了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的时候了。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改革方案,主要是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农村,发挥好社会资本的力量。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加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我们将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主要是四项改革。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当前重点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总结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对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乡村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央印发文件,作出了系统部署。今年重点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家底摸清,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扩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这项改革到2021年将基本完成。
三是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要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既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又要照顾到小农户这个基本面。最近中央出台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指导意见,通过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途径,推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从小农户中逐步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以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为纽带,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小规模经营,必须给予支持保护,包括必要的补贴,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这些年,我们不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但总的来看,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不适应。下一步,将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意见。统筹兼顾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调整改进“黄箱”政策,扩大“绿箱”政策使用范围,健全符合国情农情、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五)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现在,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农民“局外人”、“等靠要”的现象,“干部干、农民看”,“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能建成美好家园的。今后既要把政府该干的事情干好、干到位,也要做好群众工作,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共同改变乡村面貌。要健全农民参与的引导机制,更多采用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等政策,引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针对当前乡村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太多等问题,创新乡村建设管理方式,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为农民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及时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确保农村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目前还在研究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实践,是改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目前本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已有不少举措,但总体上是上头热、中间温、底下冷,基层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主要是在政策供给方面存在偏差,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现行体制或原有政策的约束,现实问题无法解决,如土地流转中的期限过短、租金不断上涨、投资者信心不足的问题;农业生产观念落后,农业三产融合以及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应用不足,且受土地指标和土地性质限制;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等。
综合发达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上海乡村应具五大功能:一是粮食安全,二是农产品供给,三是生态屏障,四是生态产品,五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因此,上海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美丽乡村建设,更应该是产业振兴,体现现代农业的示范、农业科技的引领、生态环境的优化、生活的便利宜居等特点。
一、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对上海乡村的功能定位要明确,特别是重点产业要有指导性意见(如种植或养殖的主要品种和方式)。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问题,要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双方利益,提升经营者的信心,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投入。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成立合作社,联接生产与市场。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议对全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整和建设,强化市场功能,让它成为农产品供应的调节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者、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器,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解决农产品质量、标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仅依靠农业管理部门不能解决,需要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协同。
二、乡村产业不仅仅是种养殖业,更要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种养殖业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以现代化的种养殖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生物科技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种养品种质量的提升。发展二、三产业需要有相关的政策保障,如厂房、设施、设备的建设安装要占用土地,农业旅游需要为游客提供服务场所,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市级层面出台相应政策,协调好规土部门的政策限制与农业部门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农业产业发展应该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方式,推广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生态化种养殖模式,培育和引进优质农产品,以产品的高品质、绿色安全为主要目标。
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后需要有农产品加工或食品制造业的支撑。建议在上海郊区建设一定规模的高标准的食品加工企业,以承接地产农产品的加工、储运和贸易为主,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多样性的消费需求。
五、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建设好乡村的道路和环境尤其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很重要。在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原住民传统文化习俗的保存与开发,让乡村更美丽而不是让乡村变城市。鼓励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有特色的民居,开发出体现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實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增加农民收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从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来看,中央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经过六个五年规划,也就是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乡村振兴。在这样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间内,就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不能机械教条、更不能形而上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每个地方的发展不均衡,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首先,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地产下乡。很多地方打着”观光农业+房地产”的旗号,名为商业模式创新,实为”挂羊头卖狗肉”当作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的幌子,很多”观光农业综合体”等农村建设项目最后沦为开发商变相拿地的房地产项目。
其次,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上楼居住。有些地方为节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或者腾退出建设用地指标,大搞村庄的搬迁撤并,不尊重农户意愿,强力实施”一刀切”,要求农民由分散居住改为集中上楼居住,急于求成搞”大拆促大建”。
最后,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物质扶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支持过度集中在资金或物质上,就容易导致乡村振兴”重输血轻造血”的问题,依赖于短期高强度的外来资金注入或物质支持,只能解决乡村发展的一时需要,无法从根源上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村委领导班子,让他们的眼光、思路与政策、战略同步,使其能结合群众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指挥”群众快步向前。同时,要建立健全全方面引导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改变发展方式,共同绘制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蓝图。
十九大報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措施有力,2018年1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力保障,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亿万农村群众幸福指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五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十九大报告中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振兴以后的乡村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分管农业工作的基层镇街干部,我拟围绕这二十字总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工业振兴,都需要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建议:一是选好基层党支部领头人,配强支部队伍,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充实乡镇农业干部队伍,提高农业干部专业技术水平,激发农业干部工作激情,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近几年来,农村的水、电、路、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薄弱地方需要亟待改进。重点应将水、电问题摆在首位加以解决。在用水问题上:部分农村还存在因夏季或春节期间用水高峰期供水不足、饮用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大农村饮用水管网的铺设和改造升级力度,确保用水充足;二是建议在大水厂供水充足的情况下,提倡大片区供水,关闭一些分散的、设施落后的小型水厂,确保用水安全。在用电问题上:仍有部分农户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出现电器无法使用、电灯照明出现红丝等现象,建议: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农村居民用电无忧。如果基本生活的水电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无从谈起。城镇居民也没有人愿意带着资金和技术到农村发展。
一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精心的销售策划,扩大其知名度。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条件成熟的村先行项目策划和实施,做到成熟一批发展一批。三是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当地一些外出务工农村青年回家乡企业务工。农村青年返乡越多,农村的“三留守”人员就越少,长期驻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便能得到家人的长期关爱,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升。
一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走访了解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盼望是什么,他们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群团组织作用,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居民娱乐生活,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支持产业发展(如推动土地流转,承接农业项目)。三是可通过系列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广大村民传承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并促成农村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农村真正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邻里和睦、百姓富裕的大美乡村。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从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来看,中央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经过六个五年规划,也就是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乡村振兴。在这样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间内,就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不能机械教条、更不能形而上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每个地方的发展不均衡,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首先,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地产下乡。很多地方打着”观光农业+房地产”的旗号,名为商业模式创新,实为”挂羊头卖狗肉”当作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的幌子,很多”观光农业综合体”等农村建设项目最后沦为开发商变相拿地的房地产项目。
其次,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上楼居住。有些地方为节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或者腾退出建设用地指标,大搞村庄的搬迁撤并,不尊重农户意愿,强力实施”一刀切”,要求农民由分散居住改为集中上楼居住,急于求成搞”大拆促大建”。
最后,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物质扶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支持过度集中在资金或物质上,就容易导致乡村振兴”重输血轻造血”的问题,依赖于短期高强度的外来资金注入或物质支持,只能解决乡村发展的一时需要,无法从根源上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村委领导班子,让他们的眼光、思路与政策、战略同步,使其能结合群众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指挥”群众快步向前。同时,要建立健全全方面引导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改变发展方式,共同绘制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蓝图。
乡村振兴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政治任务与发展战略,更是关乎着亿万人乡居生活理想的实现。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运营的关键地和核心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直接关系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对于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显然,这简洁明了的20个字,勾画出幸福美丽现代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只有明确了乡村振兴的背景意义、内容要求、战略目标,才能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要有科学有效的切实举措。让农村变得有人气、有活力,终归要靠村民回归、人才回流,一向话,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其实正是乡村逐渐萎缩的过程。其中,人口以谋生、教育、养老等原因渐次从乡村流向城市,造成了如今农村凋敝和空壳化的现实。而乡村振兴如若不想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田园牧歌的梦,就需要从切实留住人口、吸引人才着力,让乡村在未来的振兴有所依凭。无论是职业农民、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要想让这些人口留在农村,都以农村更有以,农村人才的问题也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复杂系统问题的一-个侧面,只有每个侧面同时启动、共同发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坚持不懈迈进,乡村振兴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让人联想到之前的“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举措,但绝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一百多年来数次乡村重建运动的翻版。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在今天已经发生剧变。从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解决方式出现了巨大的转机。而这种转机对于不具备区位优势的大多数农村、不具备突出专业技能的大多数农民、不具备鲜明发展特色的大部分农业而言,都不啻为一-针强心剂。甚至可以说,整个全球现代化二百多年来,工业化对农业的挤出、城市对乡村的抽水机效应,有望因此而得到抑制乃至扭转。
实践证明,农村要美、要富、要强,盘活土地资源、释放改革红利、实施规划引领缺-一不可,特别是有了规划,意味着农村土地综合利用进入精细化时代,既能促进土地集约经营,也可助力田园乡村建设。可以说,坚持以科学规划利用为统领,在村级层面实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村庄村沉睡资产的有效手段,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其次,全融要重点倾斜。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离农脱农”倾向,农村金融回归本源是使命所然。为此,要健全整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让金融安心、喜欢服务于乡村振兴。再次,社会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所需资金只有财政、金融资金是不够的,社会资金输入乡村同样是乡村振兴所必须。同时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也是一一个互利的社会,社会资金参与多村振兴是一个双赢之举。
农村发展,离不开村两委的作用发挥,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是“一班人”的“班长”,要充分发挥“三个作用”,要带头搞好各项工作,模范地遵守各项制度,努力通过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村两委干部做好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经常组织“一班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要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本村工作任务进行研究讨论,推进基层治理;要经常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表率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责任要求大家必须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批示决议的带头人,成为生产、工作、学习的带头人,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带头人,成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协调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正确处理好同委员的关系,遇事多同委员商量,发挥他们在各自工作中的作用,并注意协调他们的工作。当委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并主动承担责任;对委员在工作中发生的矛盾,要及时进行调解、疏通,使“一班人”互相支持,搞好团结。只有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作用发挥好了,才能带动支部或村委一班人“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带领群众走向振兴农村经济、强村富民之路。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坚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解决了很多农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领导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根本组织保障。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深化农村改革、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总体规划等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些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所以,振兴乡村就要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
(一)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此,要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基层党建抓实抓牢抓出成效。要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支部主题党日+”、堡垒工程和“党建+互联网”、“党建+清洁家园”、“党建+美丽乡村”、“党建+脱贫贫致富”等党建联盟工程,建立健全县级领导班子与部委办局、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对联盟帮扶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推动力和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二)培养造就一支能干善成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一些地方的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很好适应,部分领导对党管农村重要性的认识淡漠了,对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放松了、力度削弱了;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低、缺乏担当精神等。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党员干部善于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净干事的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轻装上阵,干出一番事业。加强对“三农”工作队伍的教育和培训,为乡村振兴配强班子、选好带头人,继续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三、必须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涉及产业集群、要素集聚、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系统化思维科学编制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地方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和因地制宜原则,尽可能具有超前性,而且要考虑和周边村落、相邻市镇乃至相邻大城市的联系和对接,尽可能做到多规合一:城市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有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使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历史性的伟大系统工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科技要素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广聚社会力量,吸引更多农业科技新成果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改进农业生产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全面完成小水库、小坝塘的除险加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广滴灌、喷灌节水农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建设,降低群众劳动强度。
二、适度推广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要深化农村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适度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特色产业园,连片广种精耕,引进公司,推动土地要素流转集约,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构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改革产业、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订单生产”、“对口销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增效。
三、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拓展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新型产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现蔬菜产业增效。切实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农特产品,凸显产业经济效益。利用好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树立“全域旅游”新理念,积极探索“旅游+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农村客栈、休闲驿站和农家乐。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美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四、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管理使用机制。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努力提升村组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贷免扶补”、“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农业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留住青年人才。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亿万农民欢欣鼓舞,“三农”工作者倍感振奋,社会各界热烈拥护。随后,连续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去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强调了需要处理好的四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制定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了相关工作。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决定组建农业农村部,将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赋予我们牵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责。这一系列举措紧密衔接,完善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治和组织保障。今天我主要汇报四方面情况和认识。一是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乡村振兴;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在城乡表现得最为明显;发展不充分,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比如城乡居民收入,1978年到2018年,农民收入从134元增长到14617元,城镇居民收入从343元增长到39251元,绝对差距从209元扩大到24634元,相对差距从2.56:1扩大到2.69: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农村城市仍是两个天地,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有些同志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就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我们的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上也是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的安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战略安排是协调契合的。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年度性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划,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鲜明的机遇意识和历史担当。换句话说,我国已经到了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的历史阶段。从农业发展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目前,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充裕,肉蛋奶、果菜鱼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现代生产要素和手段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把亿万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缺吃少穿的困难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更加强烈。从农村发展看,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村庄布局,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发展方式不适用,原有的治理模式不管用,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使乡村迈进现代化的轨道。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到了较高水平,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我们现在完全能够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有能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同时,乡村的多种功能价值日趋凸显,化解当前的一些大城市病,满足城市居民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乡村。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才能避免乡村衰落,避免出现城市“贫民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这项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对重大历史契机的准确把握,可谓正当其时。
在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和那些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农村改革一样,成为影响深远的关键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了农民和集体的关系,放活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带动农产品自由流通、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启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先河。新世纪之初,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理顺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对农民从“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40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我们完全能够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许多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懂弄通做实,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全过程。
(一)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要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管总的要求。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整个“三农”工作,通过振兴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工作重心从“一农”拓展到“三农”,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从增产增收拓展到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统筹推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农业是国计民生,农民是执政基础,农村是战略后院。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三农”战略地位认识的发展和创新,阐明了对工农城乡发展优先序的战略考量,强化了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要针对实践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真正把乡村振兴摆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优先位置,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切实把握和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搞运动,更不能越过改革底线,犯颠覆性错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参与乡村振兴进程。
(五)坚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并强调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党的领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定海神针的作用,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快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三农”工作有许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6年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目前,尚未脱贫的1660万农村贫困人口,大多身处深度贫困地区。除“三区三州”外,像甘肃定西、贵州毕节、陕西安康、云南昭通和广西河池、百色等地,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较差、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也需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这些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刚刚脱贫的农户,还有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遇到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很有可能会返贫。必须防止出现较大面积返贫现象。要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扶贫,让贫困农户有稳定增收发展门路,提高脱贫质量。同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压舱石的作用。如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运行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虽然当前粮食供给比较充裕,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粮食需求仍处在上升通道。这两年玉米库存消化较快,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现在库里压得比较多的是稻谷,而且主要是粳稻,粮食并不是多得不得了,粮食生产也并不是完全过关了。这个阶段粮食供给要是像芯片一样被人卡住脖子,麻烦可就大了。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给总量比较充裕,就产生放松情绪和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必须从战略上看待和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全面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保持产量稳定。全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好稳定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两个积极性。还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让农民就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发达国家,不少知名跨国企业的总部、基地都在农村。过去,乡村产业主要是传统种养业,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就业岗位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产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现在,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较低,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条件越来越好。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要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创新产业融合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信息服务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大幅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这些产业不能光靠农民,还要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给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让他们在乡村能干事、干成事。
四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农民的热切期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目前城市和乡村在生活质量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生活环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等,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痛点,也是不少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城里人不愿去农村的主要原因。把这些痛点解决了,不仅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使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使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实现飞跃。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抓紧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中央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今明两年,我们将在全国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改善,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探索适用的整治模式,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项长期任务,不是三年行动结束后就鸣金收兵了,要持之以恒推进。
五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增多,但与城市的水平相比,与农民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现在农村还有500多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近1000万人存在饮水氟超标问题;农村动力电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不能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公路虽然已经基本村村通了,但只通到行政村,许多通组道路、村内道路还很差;农村物流体系发展滞后,配送网点少,优质农产品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钱。农村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质量不高,农民看病、子女入托上学还有不少难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虽然在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但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一件一件地解决好。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改善农村路、水、电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制度接轨的基础上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逐步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当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城市的水平,要持续努力、逐步缩小差距,不能急躁冒进,提不切实际的目标。
六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中,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都是对农村社会建设、乡村治理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还比较薄弱,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不能有效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老化,带动农民共同发展的能力不强、手段不多,组织力、凝聚力下降,有些农村地区被黑恶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渗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党的群众基础,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实行逐个整顿,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把派驻第一书记机制化、长效化,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现象在各地农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村庄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蔓延,一些地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受到非法宗教、境外势力等冲击。必须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乡村法治建设方面,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力打击震慑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但一些黑恶势力还没有被根本铲除,一旦放松斗争就可能卷土重来。必须保持强大攻势,全力侦办涉黑涉恶重大案件,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坚决查处背后“关系网”“保护伞”,实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解决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按照中央要求,中央农办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拟以中央文件名义印发。文件出台后,还将召开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进行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专项规划,实施重大工程,开展试点示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呈现良好开局。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增速连续9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行动,需要充分发挥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国上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今后5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部署了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5年的总体施工图。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和方案。各地也都出台了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市级规划已经编制过半,县级规划编制接近40%。今年年底前各市县都将出台规划或方案。
目前乡村规划中比较薄弱的,也是非常紧要的,是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些年,农村人口持续大量流出,村庄形态不断发展演变,一些村庄将会逐步消亡,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呼隆都去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浪费。村庄建设,规划先行,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确保乡村建设有规可循,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年初,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县(市)一级逐村研究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文化特点,以县为单位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分类明确集聚提升村、城郊融合村、特色保护村、搬迁撤并村的建设任务,力争2019年底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到2020年底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想落实落地,关键在于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机制,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政策举措,亲自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亲自督促政策落实,真正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目前,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其中13个省份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8个省份实行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地还普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报告制度、台账制度、督查制度、实绩考核制度等,跟踪规划任务和政策实施效果。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中央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已经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的组织保障,目前正按程序报批。我们还在会同中央组织部,研究指导地方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的具体办法。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年内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的考核意见,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压实市县两级的责任,特别是要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三)强化政策保障,推进人地钱等资源向乡村振兴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无论是进城还是下乡,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各地普遍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就是缺少高素质人才、缺少真金白银的投入、缺少产业发展用地。要把解决人地钱问题作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个重点。按照中央要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针对人地钱等突出问题,出台相应举措。
解决好人的问题,重点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现在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要把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振兴”的问题。我们将研究出台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措施,对涉农专业人才加强培养使用,对到农村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支持帮助,引导城乡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解决好地的问题,重点是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目前各地的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从里面拿出一块给农业农村,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下一步关键是用好、用活农村闲置土地,用好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导各地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把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整合盘活,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同时要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
解决好钱的问题,重点是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财政部、人民银行已经分别出台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制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出台了新增耕地指标国家统筹、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的政策,拓宽了“三农”投融资渠道。下一步,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土地增值收益上多想办法,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这些年,各地土地出让收益长期是“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只有30%左右,2018年比例还有所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到了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的时候了。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改革方案,主要是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农村,发挥好社会资本的力量。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加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我们将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主要是四项改革。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当前重点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总结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对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乡村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央印发文件,作出了系统部署。今年重点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家底摸清,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扩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这项改革到2021年将基本完成。
三是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要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既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又要照顾到小农户这个基本面。最近中央出台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指导意见,通过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途径,推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从小农户中逐步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以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为纽带,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小规模经营,必须给予支持保护,包括必要的补贴,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这些年,我们不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但总的来看,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不适应。下一步,将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意见。统筹兼顾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调整改进“黄箱”政策,扩大“绿箱”政策使用范围,健全符合国情农情、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五)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现在,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农民“局外人”、“等靠要”的现象,“干部干、农民看”,“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能建成美好家园的。今后既要把政府该干的事情干好、干到位,也要做好群众工作,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共同改变乡村面貌。要健全农民参与的引导机制,更多采用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等政策,引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针对当前乡村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太多等问题,创新乡村建设管理方式,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为农民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及时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确保农村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目前还在研究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家对农村美好前景热切期盼。但是目前农业农村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加以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六
十九大报告中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振兴以后的乡村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分管农业工作的基层镇街干部,我拟围绕这二十字总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工业振兴,都需要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建议:一是选好基层党支部领头人,配强支部队伍,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充实乡镇农业干部队伍,提高农业干部专业技术水平,激发农业干部工作激情,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近几年来,农村的水、电、路、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薄弱地方需要亟待改进。重点应将水、电问题摆在首位加以解决。在用水问题上:部分农村还存在因夏季或春节期间用水高峰期供水不足、饮用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大农村饮用水管网的铺设和改造升级力度,确保用水充足;二是建议在大水厂供水充足的情况下,提倡大片区供水,关闭一些分散的、设施落后的小型水厂,确保用水安全。在用电问题上:仍有部分农户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出现电器无法使用、电灯照明出现红丝等现象,建议: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农村居民用电无忧。如果基本生活的水电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无从谈起。城镇居民也没有人愿意带着资金和技术到农村发展。
一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精心的销售策划,扩大其知名度。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条件成熟的村先行项目策划和实施,做到成熟一批发展一批。三是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当地一些外出务工农村青年回家乡企业务工。农村青年返乡越多,农村的“三留守”人员就越少,长期驻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便能得到家人的长期关爱,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升。
一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走访了解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盼望是什么,他们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群团组织作用,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居民娱乐生活,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支持产业发展(如推动土地流转,承接农业项目)。三是可通过系列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广大村民传承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并促成农村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农村真正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邻里和睦、百姓富裕的大美乡村。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七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亿万农民欢欣鼓舞,“三农”工作者倍感振奋,社会各界热烈拥护。随后,连续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去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强调了需要处理好的四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制定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了相关工作。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决定组建农业农村部,将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赋予我们牵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责。这一系列举措紧密衔接,完善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治和组织保障。今天我主要汇报四方面情况和认识。一是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乡村振兴;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在城乡表现得最为明显;发展不充分,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比如城乡居民收入,1978年到2018年,农民收入从134元增长到14617元,城镇居民收入从343元增长到39251元,绝对差距从209元扩大到24634元,相对差距从2.56:1扩大到2.69: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农村城市仍是两个天地,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有些同志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就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我们的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上也是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的安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战略安排是协调契合的。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年度性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划,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鲜明的机遇意识和历史担当。换句话说,我国已经到了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的历史阶段。从农业发展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目前,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充裕,肉蛋奶、果菜鱼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现代生产要素和手段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把亿万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缺吃少穿的困难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更加强烈。从农村发展看,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村庄布局,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发展方式不适用,原有的治理模式不管用,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使乡村迈进现代化的轨道。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到了较高水平,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我们现在完全能够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有能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同时,乡村的多种功能价值日趋凸显,化解当前的一些大城市病,满足城市居民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乡村。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才能避免乡村衰落,避免出现城市“贫民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这项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对重大历史契机的准确把握,可谓正当其时。
在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和那些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农村改革一样,成为影响深远的关键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了农民和集体的关系,放活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带动农产品自由流通、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启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先河。新世纪之初,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理顺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对农民从“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40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我们完全能够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许多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懂弄通做实,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全过程。
(一)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要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管总的要求。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整个“三农”工作,通过振兴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工作重心从“一农”拓展到“三农”,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从增产增收拓展到全面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统筹推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农业是国计民生,农民是执政基础,农村是战略后院。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三农”战略地位认识的发展和创新,阐明了对工农城乡发展优先序的战略考量,强化了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要针对实践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真正把乡村振兴摆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优先位置,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切实把握和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搞运动,更不能越过改革底线,犯颠覆性错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参与乡村振兴进程。
(五)坚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并强调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党的领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定海神针的作用,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快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三农”工作有许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6年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目前,尚未脱贫的1660万农村贫困人口,大多身处深度贫困地区。除“三区三州”外,像甘肃定西、贵州毕节、陕西安康、云南昭通和广西河池、百色等地,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较差、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也需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这些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刚刚脱贫的农户,还有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遇到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很有可能会返贫。必须防止出现较大面积返贫现象。要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扶贫,让贫困农户有稳定增收发展门路,提高脱贫质量。同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压舱石的作用。如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运行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虽然当前粮食供给比较充裕,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粮食需求仍处在上升通道。这两年玉米库存消化较快,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现在库里压得比较多的是稻谷,而且主要是粳稻,粮食并不是多得不得了,粮食生产也并不是完全过关了。这个阶段粮食供给要是像芯片一样被人卡住脖子,麻烦可就大了。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给总量比较充裕,就产生放松情绪和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必须从战略上看待和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全面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保持产量稳定。全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好稳定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两个积极性。还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让农民就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发达国家,不少知名跨国企业的总部、基地都在农村。过去,乡村产业主要是传统种养业,产业链条短、增值空间小、就业岗位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产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现在,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较低,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条件越来越好。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要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创新产业融合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信息服务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大幅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这些产业不能光靠农民,还要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给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让他们在乡村能干事、干成事。
四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农民的热切期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目前城市和乡村在生活质量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生活环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等,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痛点,也是不少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城里人不愿去农村的主要原因。把这些痛点解决了,不仅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使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使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实现飞跃。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抓紧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中央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今明两年,我们将在全国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改善,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探索适用的整治模式,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项长期任务,不是三年行动结束后就鸣金收兵了,要持之以恒推进。
五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增多,但与城市的水平相比,与农民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现在农村还有500多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近1000万人存在饮水氟超标问题;农村动力电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不能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公路虽然已经基本村村通了,但只通到行政村,许多通组道路、村内道路还很差;农村物流体系发展滞后,配送网点少,优质农产品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钱。农村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质量不高,农民看病、子女入托上学还有不少难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虽然在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但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一件一件地解决好。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改善农村路、水、电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制度接轨的基础上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逐步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当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城市的水平,要持续努力、逐步缩小差距,不能急躁冒进,提不切实际的目标。
六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中,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都是对农村社会建设、乡村治理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还比较薄弱,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不能有效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老化,带动农民共同发展的能力不强、手段不多,组织力、凝聚力下降,有些农村地区被黑恶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渗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党的群众基础,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实行逐个整顿,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把派驻第一书记机制化、长效化,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现象在各地农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村庄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蔓延,一些地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受到非法宗教、境外势力等冲击。必须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乡村法治建设方面,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力打击震慑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但一些黑恶势力还没有被根本铲除,一旦放松斗争就可能卷土重来。必须保持强大攻势,全力侦办涉黑涉恶重大案件,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坚决查处背后“关系网”“保护伞”,实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解决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按照中央要求,中央农办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拟以中央文件名义印发。文件出台后,还将召开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进行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专项规划,实施重大工程,开展试点示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呈现良好开局。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增速连续9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行动,需要充分发挥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国上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今后5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部署了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5年的总体施工图。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和方案。各地也都出台了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市级规划已经编制过半,县级规划编制接近40%。今年年底前各市县都将出台规划或方案。
目前乡村规划中比较薄弱的,也是非常紧要的,是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些年,农村人口持续大量流出,村庄形态不断发展演变,一些村庄将会逐步消亡,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呼隆都去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浪费。村庄建设,规划先行,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确保乡村建设有规可循,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年初,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县(市)一级逐村研究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文化特点,以县为单位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分类明确集聚提升村、城郊融合村、特色保护村、搬迁撤并村的建设任务,力争2019年底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到2020年底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想落实落地,关键在于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机制,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政策举措,亲自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亲自督促政策落实,真正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目前,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其中13个省份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8个省份实行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地还普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报告制度、台账制度、督查制度、实绩考核制度等,跟踪规划任务和政策实施效果。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中央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已经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的组织保障,目前正按程序报批。我们还在会同中央组织部,研究指导地方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的具体办法。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年内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的考核意见,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压实市县两级的责任,特别是要推动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三)强化政策保障,推进人地钱等资源向乡村振兴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无论是进城还是下乡,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各地普遍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就是缺少高素质人才、缺少真金白银的投入、缺少产业发展用地。要把解决人地钱问题作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个重点。按照中央要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针对人地钱等突出问题,出台相应举措。
解决好人的问题,重点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现在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要把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振兴”的问题。我们将研究出台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措施,对涉农专业人才加强培养使用,对到农村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支持帮助,引导城乡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解决好地的问题,重点是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目前各地的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从里面拿出一块给农业农村,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下一步关键是用好、用活农村闲置土地,用好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导各地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把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整合盘活,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同时要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
解决好钱的问题,重点是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财政部、人民银行已经分别出台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制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出台了新增耕地指标国家统筹、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的政策,拓宽了“三农”投融资渠道。下一步,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土地增值收益上多想办法,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这些年,各地土地出让收益长期是“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只有30%左右,2018年比例还有所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到了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的时候了。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改革方案,主要是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农村,发挥好社会资本的力量。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加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我们将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主要是四项改革。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当前重点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总结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对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乡村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央印发文件,作出了系统部署。今年重点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家底摸清,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扩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这项改革到2021年将基本完成。
三是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要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既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又要照顾到小农户这个基本面。最近中央出台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指导意见,通过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途径,推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从小农户中逐步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以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为纽带,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小规模经营,必须给予支持保护,包括必要的补贴,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这些年,我们不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但总的来看,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不适应。下一步,将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意见。统筹兼顾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调整改进“黄箱”政策,扩大“绿箱”政策使用范围,健全符合国情农情、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五)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现在,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农民“局外人”、“等靠要”的现象,“干部干、农民看”,“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能建成美好家园的。今后既要把政府该干的事情干好、干到位,也要做好群众工作,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共同改变乡村面貌。要健全农民参与的引导机制,更多采用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等政策,引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针对当前乡村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太多等问题,创新乡村建设管理方式,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为农民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对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及时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确保农村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目前还在研究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八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缺乏规模,农民多为分散经营,单家独户生产且缺乏农业特色,农村土地腾退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圈,分散式农业生产导致产业化发展滞后,为现代农业成片式发展带来困局。
(2)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滥用农药化肥、乱排污水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约存在5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带有普遍性。
(3)乡村发展要素短缺。人才、资金严重不足,乡村收入低、上升空间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农村人才缺乏、后备不足,云龙镇常年有1万人以上的中青年在外务工;资金压力大,目前云龙镇仅规划编制费用达500万元左右,在项目推动过程中存在大量资金缺口,乡镇财力无法紧跟发展步伐。
(1)盘活土地资源,建立新型经营方式。引导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小规模化经营,同时建立基于分散、小规模土地基础上的新型经营方式,如康养农业、乡村旅游。
(2)突出治理乡村环境,着力****。扎实开展农村垃圾、
污水、厕所“****”,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完善保洁队伍,科学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合理规划农村改厕工作。(3)完善乡村发展要素,着力人才资金。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纪人、产业带头人,打造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
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篇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家对农村美好前景热切期盼。但是目前农业农村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加以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幸福美丽xx,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x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定把党建工作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强化政治引领。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党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全镇党员干部自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2.持续推进农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四项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扎实抓好“六课堂”和共产党员示范“三大行动”,定期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党性大体检,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制度,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推动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3.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形成以镇党委书记为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镇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农村工作部门抓落实的工作制度。落实“三级书记合力抓振兴”的工作要求,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每年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
(二)建强领导班子。
4.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注重从符合条件的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村教村医等群体中择优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鼓励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依法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逐步优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2022年底前全镇60周岁及以上村党组织书记比例总体控制在2%以内。
5.加强带头人队伍培育。按照市、x、镇三级联动培训机制要求,每年全覆盖开展以乡村振兴、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村镇建设规划等专业知识为重点内容的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推进“村级后备干部选育提能计划”,每个村至少储备2名35岁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级后备干部。支持和鼓励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通过电大、函授等方式提升学历,在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后,按照学费总额的100%给予一次性补助。力争到2022年全镇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党组织书记达到在岗总数的40%。
6.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紧扣“三农”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干部的平时考核和综合分析研判。用好提醒、函询、诫勉等组织措施,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镇村干部经常性“咬耳扯袖”,及时纠正乡村振兴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充分发挥好组织监督、群众监督、专项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及时调整不担当不作为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对工作中有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干部,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7.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根据市中区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调整方案,落实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调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探索建立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奖励制度,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绩效奖励挂钩。落实好定期休假、健康体检、抚恤慰问、谈心谈话、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等制度。落实容错纠错暂行办法,鼓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三)建强基层党组织。
8.着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大力实施农村党建“红色五领”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健全“三分类三升级”长效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整治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进“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深化农村党建改革,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联建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党组织按产业、区域联建共建。
9.抓好农村党员“双带双培”工作。依托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党员联系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等,推动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双向培养”计划,全面推行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工作法。持续推行农村党员示范岗、承诺践诺、积分管理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五清”行动中的组织功能和模范作用。
10.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保障。严格落实村级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经费等保障。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实施薄弱村、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攻坚行动,按照“市上制定规划、区上制定实施方案、乡村具体抓”要求,引导支农、扶贫等项目资金投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投入办法,力争2020年底前全部消除“空壳村”。
(四)强化人才支撑。
11.培养一批农村乡土人才。深入推进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坚持提质与扩面相结合,分层实施精准培养,到2019年底,实现全镇农村家庭能人占有劳动力家庭户数的100%,到2020年,“治理型能人”“技能型能人”“引领型能人”等乡土能人培养总数达到农村家庭能人总数的20%,“治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引领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乡土人才培养总数达到农村家庭能人总数的3%,培养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农村本土人才队伍。
12.回引一批返乡创业人才。紧扣返乡创业“回家工程”持续实施“金桥行动”,集中引导一批在外流动党员返乡创业,2022年底前每年至少回引3名返乡创业人才。
13.培养引进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大力实施“大学生进农村”计划,每年为引进的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大学生到乡村开展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创业富民。
(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14.深化乡村社会治理。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问政平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党员依法兼任或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
15.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建立1支专兼职法治宣传小分队,每个行政村完善1个村规民约、落实1名法律顾问、建设1个法治宣传公开栏、建设1个法律图书室,每个村民小组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为每户农户发放1张法律便民服务联系卡,进一步健全农村法治工作网络体系。
16.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依托农民夜校开设“道德讲堂”“文明学堂”等,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好妻子”等评选活动,在行政村探索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探索组建村级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黄赌毒禁委会。面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补齐农民群众“精神短板”。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评问责,扎实有效推进。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每年专门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党组织书记要亲自抓谋划、抓推动、抓落实,班子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督查考核。x党委要采取随机抽查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对工作积极、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消极应付、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抓基层党建重点督导、年终目标考核及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探索创新。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x委部署要求,积极丰富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措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充分依托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大力宣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x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从全市涌现出来的各种类型的乡村振兴典型来看,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好的地方,都在基层设有完整的机构,有相应的人员配置,专职落实好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或者每个街道配有2-3个专业学农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领路人,乡村振兴好的村普遍都有经验丰富的村支部书记带头,他们有乡土情怀,又能发现和掌握乡村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直以来开发区以工业发展为主,辖区内的三个街道均没有完整的农业服务机构,每个街道仅仅设立一处农业办,配备1-2人,从事上级农业、农机、林业、畜牧、水利、扶贫等各项涉农工作,光是繁杂的报表、检查、材料等工作都应接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到村级、田间地头等实地了解情况。例如:辖区内的梅家埠街道是开发区农业工作的重点,农业办名义配备4人,实际情况是,农业办主任一肩挑,一名水利专职人员还是退休后返聘的,再也没有年轻人学水利专业,其他几名人员,有重大任务就抽调,使得本来不多的人员,更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日常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基层如此,区级更是如此,设立一个综合涉农部门,应付市级十几个单位,领导抓的重点工作,就要全员靠上,涉农部门在平常看来,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部门,这就导致目前机关中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千方百计调出,觉得从事这样工作的人是无能的变现。目前开发区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处于极度短缺,没有传帮带的瓶颈中。
(一)乡村振兴,人才为先。留不住人才,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就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也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过去农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单向流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要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改善涉农管理人员以及农村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另一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
(三)需要上级政府、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等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本此调研发现,开发区、农民、涉农企业都希望上级政府、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等提供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金融机构,应与农业产业密切结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解决各地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具体说来,一是在政策上,国家各部委应密切合作,面向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时给予地方政府和部门更大的自主权,一方面保证地方政府做事有依据,另一方面也保证其做事有空间。二是在金融政策和具体措施上更加向乡村建设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形式,更多地参与乡村振兴类项目,对于农业主体贷款从事经营活动给予更多优惠。三是人才和技术方面通过组织下派、政策引导、加强培训等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提供创业、工作、生活上的便利条件,从而一方面吸引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吸引各领域人才投身农村建设。
(四)在人才引进、农民培训和创造良好农村创业环境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措施。
根据调研,在“对所在地区乡村的政府职业培训、农民返乡就业的满意程度”、“认为当地政府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支持力度”、“认为当地政府对乡镇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几个问题中,选择肯定选项的比例分别为63%、64%、63%;有63%的被访者希望当地政府对乡村建设和农业加大投资程度,这说明还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政府在营造农村创业环境方面的工作不怎么认可。在“认为大家不愿意返乡创业的原因”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没有创业环境”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说明在营造农村创业环境和创业引导这两方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农民培训和人才引进方面,在“认为当地政府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力度”和“认为当地政府引进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两个问题中,选择肯定选项的比例分别为73%和37%,说明国家、省市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1、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党员的凝聚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2、希望能够保持团结协力的精神,努力把卫生院建设得更好。
3、多组织一些外出学习、参观活动,学习别人的经验,从而提高党员的认识。
4、多开展活动,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和了解。
5、对经常不参加支部会议的党员,党支部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6、利用周六日或者节假日组织党员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探望镇内的孤寡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所需,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等。
7、多创造一些机会,使新老党员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从而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党组织的大家庭中!
8、开展更多新颖的群众工作,使更多的新加入的年轻党员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好地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9、多组织有意义活动,确立会议制度,赏罚分明;多些关心老党员的身体健康。
10、打好群众基础,密切联系群众,了解诉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