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调查报告(汇总10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一
;【摘要】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需要秉持“根在传承、本在创新”的原则,在认识创新是传统民居本体文化发展本义前提下,发现束缚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的三大问题,分别来自物质文化层、非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而核心隐性问题则是大众忽视了传统营造技艺与当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故以“活化”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为手法,分别从自然生态层、社会生态层和人文文化层与科学性四个维度切入,构建文化创新实践路径。
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的目的并非是固化,根本目的是对传统营造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进而实现营造文化的创新。营造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自古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至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新時代背景,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发掘自身的优秀基因,获得创新竞争能力。
“根在传承、本在创新”,创新是传统民居本体文化发展本义
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实践的过程亦是传承与活化的过程。创新推动传统技艺文化在空间、形态、工艺原理与方法的活化,以富有感染力的传统形式激发现代设计与过程的灵感火花,分别从民居聚落的选址生态智慧、民居建筑形态的语意、民居建筑空间构成形式、木架构技艺的现代化更新和民居建筑色彩体系的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将创造性思维映射到现代民居建筑实践活动中,构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人居环境典范。通过创新构建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数据库、可视化动态模型库,进一步凝练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技艺口诀中的科学原理,科学破译匠人间的技艺口诀,剖析其基本内涵与工艺特点,结合现存营造技艺的图档、典籍,补充测绘现存民居遗址,用数字化手法严谨记录我国传统营造技艺手法,活化其典型形态特征,包括其选址、布局、结构、构造、纹饰以及与古建相关的园林小品和环境景观,活化我国传统营造技艺文化,为我国传统民居营造、修缮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完善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理论体系。
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满足和引领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创新是提升原始创新、继承传统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将极大提升传统建筑在当代社会的综合效益,提升节能、降耗、减排的水平,将深度融合传统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城镇化,优化能源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通过系统化的文化创新研究,将有助于形成一套完备的教育改革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设计人才,提高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学研”的科教协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是新时代条件下传统营造文化发展的本义,一方面它赋予传统民居和营造文化更丰富的物质、心理和文化内涵,契合与引领了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创造和升华人的精神需求,创造美好生活。
忽视传统营造文化与当代社会变迁的关系是构建创新路径的重要阻碍
传统民居营造的形成与发展,皆在于为特定人群解决特定的问题。针对当前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创新路径视角可以将问题归纳为来自于物质文化层、非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三大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隐性问题是大众忽视了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与当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而束缚了传统营造文化的创新力。
一是物质文化层的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进行的,传统民居营造文化是依托于我国传统木架构民居而存在的。这种物质形态包括完整的空间环境及其附属的民居建筑,以及为实现物质层而存在的诸多保障环节。由宏观到微观依次为传统村落与街巷肌理空间、民居建筑、乡土建筑材料及其基础保障设施。物质层首要问题是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的重构产生的街巷肌理割裂。问题的表象是传统街巷肌理的割裂造成与村落空间重构的矛盾,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形态的冲击。其次是传统民居建筑结构损毁。主要表现在存量基数较大的传统木架构民居原始风貌破坏严重,造成缺失的深层原因是传统民居的功能属性滞后于现实生活的需求,且维护修缮成本高于现代建筑,造成人力物力无法覆盖到“修旧如旧”的标准。再次是乡土建筑材料的缺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基因是乡土材料,而乡土材料的原始孕育土壤是农耕社会,从建筑学的角度通常与“低技术”划等号。最后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存在于乡村地区,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缮和传承的现实因素。
二是非物质文化层的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是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文化,但它的系统性、稳定性与科学性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首先是传统营造技艺濒临失传。数百年来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文化的传承方式为师徒间的言传身教,很多营造文化以技艺口诀的方言形式流传,匠人极少留有科学的理论方法论著。而掌握和运用这些传统文化是一项“慢功夫”,这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相悖,传统营造文化传承人断代问题隐现,很多匠人间传承的营造技艺濒临失传。其次是传统营造文化的碎片化。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体系量大而面广,理论与方法极为丰富,工艺也极为复杂,除却已公开发行的图档文献外,迄今仍有大量散落民间的营造技艺,呈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的状态,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分类梳理。最后是传统技艺文化自信的缺失。传统民居营造文化遗失的根本问题,在于集体无意识下的大众忽视了传统营造文化与当代社会变迁的关系。
三是制度文化层客体的滞后。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制度文化层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法规滞后和缺乏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机制方面,导致缺乏对传统建筑营造文化创新机制的长远规划,生命力不足。由于目前我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内的相关法律对“非遗”相关产权都没有明确的制度化厘定,因此,在相关产权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公众与具体开发者之间、开发者之间、公众之间诸多的利益纠葛,各方产生了利益博弈和严重内耗等矛盾,客观上造成产权的“碎片化”,引发产权归属的复杂性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大众对创新机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目标设定上重经济轻文化,在文化建设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甚至出现只考虑经济因素,忽视文化基因,盲目跟风大建设、大发展,甚至破坏自然风貌、传统聚落、传统民居遗址等,易出现量小质低,缺乏创新性,无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撑引领、提升融合竞争力的问题。
构建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的四个维度
透过传统营造文化与当代社会变迁的三层问题,映射出由文化维度对“理法用”科学融合的必要性。构建民居营造文化的创新路径,可由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生态层、社会生态层和人文文化层与科学性四个维度切入。
尊重自然生态层。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属于乡土建筑范畴,其生成是建立在当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当地现有的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满足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民居营造文化进行创新,对民居建筑的建造既要体现时代特征,融合新時期人们的功能性和文化性需求,又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圈的思想,“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创造相对舒适的人居环境,对民居建筑的选址、布局、选材、建筑能耗、营造技艺和地域性特色进行有机融合。
深刻理解社会生态层。社会生态主要内核是社会环境,其内涵包括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包括我国传统社会结构形态、组织结构特征、社会变迁等。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生成、形态、结构与发展深受社会生态圈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民居环境凭借更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关系,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同步更新,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快速而普遍的应用,应促使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传播者主动更新旧思维,对思想观念、审美心理和创作手法形成新模式,创新完善传统民居业态功能和建筑形式。
充分融合人文文化层。尊重传统民居营造的人文化、常态化、动态化是其文化创新的前提。传统民居的建筑物质本体形态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其内涵在于对传统乡土文脉的传承、建筑风格的发扬和新工程技术的运用。这就需要转变对民居营造文化的认识角度,将其发展过程代入到更为开放的人文社会系统中去认知。农耕文明时期有与之相对应的内闭型民居营造文化特征,后工业社会时期必然也要求有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型文化特征,要利用当代社会发达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实现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创新。
加强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科学性。将民居建筑文化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由宏观建筑科学的发展、传播学基本要义、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尤其是对跨地域建筑文化的交集与传递的研究,努力探索现代社会条件下民居建筑文化的内涵。将传统的民居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的高技术属性统筹在更广泛的学科范畴内研究。以严谨的态度追溯民居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源,同时还要对比地域建筑风格与现代社会需求碰撞产生的形式变异,新技术、新材料在传统民居建筑修缮、营建中的运用,探索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民居文化的“场所精神”,构建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民居营造文化的开放体系。深度探索民居营造文化的创新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可能性。现代社会是信息开放的新技术时代,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创新,需要紧密结合其他多种学科理论,才能系统、分层次的针对性解决当前的人居环境问题。传统民居文化能否与当前社会的演变相适应,前提即是拓展对民居文化的认知范畴,融合多学科的概念,满足当前社会对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创新需求。此外,提高民居建筑文化中的传统技术,融入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采用合理的现代建筑材料等手法,对提升民居建筑文化的科学性和构件与当前社会现实情况相匹配的设计思想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创新需要“知行合一、固本出新”,对承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创新的依据与前提。这种“根”文化遗产,不仅源于特定的时代精神、建筑技术与功能设计,更出自于民居营造、大众群体的共同经验与记忆。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路径,不仅需要对建筑聚落规划理念的整体观、建筑意向“法天象地”的系统论、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天工法”等要素进行创意思维的升华,更应考虑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表达,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境界。总之,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体系具备科学性、系统性与稳定性,继承与创新这一珍贵营造技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特定时期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本质与功能的理解,有助于为我国古建的营造、修缮、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更有助于将传统民居文化遗产研究引向深入。
责编/赵博艺 美编/杨玲玲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二
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是省、市、县为民办实事项目。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住建厅《关于做好20xx年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闽农扶〔20xx〕107号)精神,为确保完成我县今年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任务,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一是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残疾人、低收入农户、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国家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家庭以及录入农村住房信息系统中的农村危房户;二是居住在条件恶劣偏远自然村农户;三是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四是因遭受自然灾害房屋倒塌和损毁农户;五是居住在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需搬迁农户。
(二)改造方式。一是异地集中重建。对于居住在偏远自然村、地灾隐患点和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需要搬迁的农户,要提倡引导他们异地集中安置。二是就地新建。对居住地交通条件较好的危房户,实行就地改造新建。
根据闽农扶〔20xx〕107号文件,结合我县实际,今年全县安排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任务1581户7010人,经农户申请、村集体评议、乡(镇)初审、县级审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将指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207个行政村(具体名单安排见附表)。新建房户要求在20xx年12月底前至少建好一层,购房户取得交房手续,春节前全部完成搬迁。逾期未搬迁的,视为自行放弃处理。
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对象资金补助按省、市补助标准执行,县财政给予适当配套。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农户建房补助资金一律采取一卡(折)通的方式由县财政直接打卡发放到户,坚决查处冒领、克扣、拖欠补助资金和向农户索要“回扣”、“手续费”等行为。
(一)农户申请。符合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由农户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户口薄、计生户、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等相关证明资料复印件。
(二)集体评议。村委会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填写《福建省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审批表》,并上报乡(镇)政府。
(三)入户审核。乡(镇)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入户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乡(镇)政府签署意见报县老区扶贫办,审核结果要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四)审批公示。县对乡(镇)上报的材料进行复核,对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予以审批,审批结果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住房情况等。
(五)竣工验收。竣工后由县老区扶贫办、县财政等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及时发放补助资金。竣工验收最迟于xxx6年1月20日前完成,并填写《福建省20xx年度造福工程危房改造验收表》。验收合格后,补助资金必须于xxx6年2月10日前通过一卡通打卡发放到户。
各个程序必须按规定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在村务公开栏的三次公示(公示时间每次不少于7天),都需分别留下数码照片以备检查。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三
古旧村落作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价值显赫。然而,古旧村落的保护还却一直被忽视,“拆旧建新”“弃旧建新”“文化消失”“千村一面”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古旧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各地发展中面临的课题。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1. 经费渠道:xn村由村民自筹;y县为古民居门票和文物基金会资助。y县资金保障更为雄厚。
2. 宣传方式:xn村由村志愿队来进行宣传;y县通设立“居民宣传保护日”和利用认租认购项目吸引全国各地相应爱好者共同宣传。y县宣传范围更广。
3. 保护主体:xn村为村志愿队,由村民进行保护;y县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成立民间保护协会,通过认领保护活动来吸引社会群体共同保护。y县的保护主体更为专业全面。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四
改造地块标图建库号为44190000363,位于东城区温塘社区,东至年丰山庄、南至东阳学校、西至环城路、北至年丰山庄,总面积公顷,全部属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权利人为东莞市金城营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由原土地权利人自行改造。改造涉及的房屋、土地已经确权、登记。
原改造方案于20xx年获市“三旧”办审批通过(批复:东三旧办[20xx]60号)。地块原使用权人(原改造主体)为东莞市金城实业有限公司,现已变更过户到东莞市金城营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东莞市金城营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东莞市金城实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土地证登记面积为公顷。
改造地块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已纳入东城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及20xx-20xx年度实施计划,并已编制单元规划。
该地块现用途为工业用地,为东莞市金城实业有限公司自20xx年10月开始使用,于20xx年10月变更过户到东莞市金城营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名下。现厂房已拆除,地上没有建筑物,不产生效益。
该改造地块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改造,改造地块已完善用地手续,不涉及协议补偿及违法用地处罚问题。
根据有关规划安排,该宗地由东莞市金城营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入亿元资金自行改造。改造后,该宗土地将用于二类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面积28500平方米,预计年产值4000万元。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五
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城中村改造工作健康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方案。
城市(县城)规划建设区域内的所有城中村。城市规划区外的旧村改造参照本意见执行。
政府主导:坚持县政府主导,乡镇政府负责,村委会实施。准备改造的城中村必须在乡镇政府组织下,依法履行村民主程序,经乡镇政府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后,报县政府审批,并在乡镇政府组织监督下由村委会实施。在县政府批准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实施与村民签订协议、补偿安置、腾空和拆除房屋、圈地和动土施工等行为。
村民自愿:实行“两轮征询”。第一轮征询村民改造意愿,同意改造户须达到95%以上;第二轮征询城中村改造方案,同意户须达到95%以上。两个方案必须依法经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全体村民表决通过,乡镇有关人员要现场监督并出具证明。村民回迁区域的土地可以划拨或出让的方式供地,由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征求村民意见研究选择。
优先回迁:优先建设回迁楼,确保被征收人及时回迁。村委会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工作启动前,补偿安置回迁房建设资金必须足额到位,以确保拆迁和回迁的顺利进行。
稳中求改:妥善处理稳定与改造发展的关系,将维护稳定放在首位,对存有重大稳定隐患的村,短期内不能处理解决的,不得进行改造。
改造准入条件: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满足条件并经县征收办审查通过后,方可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1、具有相应资质,没有不良诚信记录。坚持企业资质与出让地块的规划建筑面积协调一致的原则,确定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改造建设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内,意向开发企业应具有ⅳ级或暂定级资质;在10到15万平方米的应具有ⅲ级资质,15到25万平方米的应具有ⅱ级资质,25万平方米以上应具有ⅰ级资质。
2、具有成功实施城中村改造或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并提供成功范例等相关资料证明。
3、具有相应的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将5000万元一次性打入与乡镇政府设立的账户,实行乡镇政府、村委会、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三方共管,作为村民补偿、安置等方面的先期投入,以及回迁房和集体设施建设。
(一)改造程序
1、村申请
(1)村两委人员签字同意的会议记录;提出异议的人员及其原因。
(2)95%以上村民代表签字同意的会议记录;
(3)95%以上住户签字同意的征求意见的会议材料。
(4)未签字户的材料(内容包括:户数、比例、原因、处理方案、姓名及电话等)。
(5)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签字并加盖公章的申请书。
2、乡镇预审
(1)乡镇党政联席会议人员签字同意并加盖公章的会议记录;
(2)提出异议的人员及其原因;
(3)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签字并加盖公章的申请书。
3、县征收办审查
县征收办联合相关部门对乡镇和村提供的上述材料进行审查,并通过进村入户、座谈征询等方式进行调查核实,评估其可行性。审查意见报县政府批准。
(二)制定改造方案
1、基本情况。城中村改造项目名称、项目四至位置、占地面积、房屋调查表、村庄现状图。
2、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3、城中村改造方案(包括建筑容积率、高度、密度、绿化面积及配建水、电、暖、排水、燃气、道路、通信、信报箱、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
4、经济效益测算和分析。
5、存在问题的解决预案。
6、村集体资产保障方案。
7、渣土处置方案。
8、建设和回迁方案。明确回迁楼的占地位置、楼号、总套数、总建筑面积户型分布,并标示在规划总平面图上。
改造方案经县征收办联合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可行后,由乡镇政府监督村委会征询村民意见,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由乡镇政府报县政府审定。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六
1、经济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搞服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围城经济。掌握投资各项目的引进,结合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及新一轮环境经济的高质量需要,选好项目,抓好村现有土地的开发,按集约化开发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规划,实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以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态势。
2、今后三年来经济发展的措施、规划目标
(1)全力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四方资金进)入园区。全力抓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集群的发展。花大资本,下大力气,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走出去,引进外部资金,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2)运输业发展规划:成立运输集团公司,将村四个运输队,365部运输车辆实行集中管理、集中营运。健全组织、培训专业技能人员,逐步形成运输业集中有序健康发展,打造运输业品牌。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七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民居艺术魅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八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承载体。境内有以里耶战国古城、秦简为主的历史文化,湘鄂川黔红色革命史为主的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三大主流文化。土家古村落(民居)作为三大主流文化的承载体、综合体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古村落(民居)文化。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十年来通过对武陵山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它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2007年1月25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章忠民高级工程师在测绘兴隆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政府旧址时就误认为三合水结构、两头转角的土家转角楼为古时达官贵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这么说,在江南其它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是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靛房、他沙、洗车、贾市、桂塘、红岩、召市、茨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兔吐坪古村寨、托利湖古村寨、召市古街区、二厅岩古村寨、树比冲天楼、天桥刘家大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高平周氏民居群落等古村落、古民居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了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如捞车古村寨、冉家寨古村寨等。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在规划选址、组合布局、彩绘装饰上无不体现了土家人的命理思想、审美范式、工艺特性和民俗学意义,把“道法自然”和运自然为我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有着完整的价值系统。一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的,所以它首先具备了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见证土家历史的实物证据。因为透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可以看到它产生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筑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文艺特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情况。这些情况无一不在土家古民居的选址规划、空间布局、细部装饰及其信仰系统中得以体现。
二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
部装饰上。土家民居的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的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的。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土家民居中的艺术作品是土家民间艺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所蕴涵的工艺制作经验值得今人参考借鉴。它们所具有的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将永远为人们所欣赏和赞叹。
三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工艺价值。“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锄料加工、画墨、凿眼、清枋、号字、排扇、起扇、砍梁、上梁、钉椽皮、上瓦、装屋等工艺。另外,瓦和磉磴岩的制作和细部装饰工艺也非常精湛、考究。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和树比冲天楼空中“八卦”形排水体系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这是土家先人为我国建筑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另外,土家凉亭桥、土家耶搓(神堂)的建筑形制也都为今人研究土家建筑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民俗学价值。“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民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日前,湖南有关部门对龙山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独具历史风貌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展开了调查。
土家古村落概述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7年来对武陵山区,特别是鄂西、渝西、黔东南、川北等地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他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可以说,在江南其他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等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
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部装饰上,其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和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画墨、凿眼、排扇、起扇等工艺。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
“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风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土家古村落存在问题揭示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些古村落、古民居有的保存完好,风格传统均在,有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损严重。
认识不足,建设失位。在小城镇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由于建设者、开发者对土家民居历史形制和外观结构缺乏认识,对特色土家民居建筑形式缺少了解,导致拆土家特色民居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挖掉被人们踩得溜光、保存着历史痕迹的青石板重新铺制的行为也不鲜见。
民居产权共有,保护意识缺乏。调查发现,保存经年的土家古民居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大多数土家古民居产权归属家族共有,其内住户、人口众多。虽为同宗血脉,但对土家民居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加上保护意识的缺乏,在古民居内封门、堵窗、打洞、装修、砌墙等乱拆乱建、乱修乱挖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家民居风格传统损毁严重。
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最终导致了无管理机构、无保护经费、无管理人员、无保护措施的“四无”局面的形成。
调研不够深入,保护管理依据不足。龙山的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土家人创造的遗产资源,其中蕴涵的厚重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尚未得到抢救、挖掘。调查显示,龙山具有代表性、经典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目前尚无一种能全面、系统反映土家古村情况的推介材料和专著文献,理论认定尚属空白,有待于有识之士去全面地调查、研究和揭示。
在保护管理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这个问题上,首先必须明确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要保护什么的问题。
第一要保护古村落历史遗存。古村落历史遗存包括古村、古民居、山水风景、历史遗址。它们是古村落的标志,必须首先保护。第二要保护古村落的风貌、自然环境、民居风格。民居风格包括民居的高度、体量、色彩、外观形式等。第三要保护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价值、有特色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服饰、工艺、民俗、饮食等。
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围绕土家古村选取试点村,以此来推动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必须根据古村落的历史特点来确定古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土家古村落中的古迹、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卵石岩板路、古民居等古村落具体的文化标志,除了对其本身要严加保护外,还要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保护。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九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北方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一直承担着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民居建筑逐渐由原来的单纯居住实用性发展到了居住实用与艺术性并举的过程,北方民居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迎来了发展的顶峰。
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不难看出,毗连型的构成是在宅第上满铺成片的房屋,中庭和边角留出一口口尺度不大的、供通风采光的天井,结合不规则的地段因地制宜组合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外观。而离散型的布局,使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呈现一进进规则的庭院和一栋栋定型的宅屋。这里的空间比较刻板、平淡,这里的房屋都是硬山、悬山的统一定式,既缺乏顺依地形的高低错落变化,也缺乏诸如南方的风火墙之类的建筑轮廓变化。宅院的临街立面也很朴实,通常显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墙或倒座房的后檐墙,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规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饰,以取得宅舍不同风采的门面。
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在建筑体型上,建筑空间被厚重的实体所枷锁,并受到构架性能和采暖设施的牵制,导致建筑单体体量规整,体态敦厚。
总的来说,北方民居体现了其对地理条件的适应性,这反映了物质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在交通、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人与人之间缺乏联系,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北方民居总体可分为3类,一种是以老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等级观念森严的建筑风格,另一种是黄土高原上依地理条件而出现的窑洞建筑,第三种是以华北平原地区由于特定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大型宅院建筑。
一、四合院建筑艺术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侧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
吴良镛
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
二、窑洞建筑
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三、宅院建筑 在古代,晋商的广泛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掀起了回乡建宅的高潮。
宅院一般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北方文化孕育了善良淳朴的北方人民,北方人民将自己优秀的精神品质融汇到建筑中去。深入体味北方建筑,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沐浴在醇美精神清香中,我们能更好的欣赏建筑以及它带来的美的享受。
传统民居总结报告篇十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打造和谐秀美新农村,根据省市要求,结合铜鼓实际,制订以下方案。
紧扣中央和省市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思路,按照“培育中心村、打造旅游村、整治一般村、提升特色村”建设定位,以规划为先导,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采取集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一般村的“镇村联动”模式,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和整体推进有机农业县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建设,积极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
(一)大力推进中心村(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中心村是指村镇规划布局确定的,山区人口规模300人以上且相对集中连片的农村永久性居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