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议论文1000字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台湾问题篇一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经济;文化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早在2012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12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13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 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
2013年,两岸两会继往开来,打开两会机制化协商新局面。一是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历经两年多商谈,在去年6月新任海协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张林中森首次会谈时终于顺利签署。该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是两岸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一环。该协议的顺利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更为两岸两会下一阶段协商奠定良好开局。二是加速推动互设办事处。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及政党轮替而几度延宕,直至2008年后台当局态度转变才重露曙光。2012年8月,第八次“陈江会”将互设办事处再次提上日程。2013年3月,两岸两会在完成各自内部评估后,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将互设办事处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进入实质协商阶段。此后,两会历经4次业务磋商,就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实质内容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台当局目前已将相关议案提交“立法院”审议。两会互设办事处一旦落实,将是继两岸“三通”、陆客赴台之后的又一两岸关系里程碑。
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岸经贸关系的遗憾,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争议,迄今未被批准生效。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上海签订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ecfa后续谈判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消息传出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岛内出版、美容等行业纷纷发动大规模抗争,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竭力反对。几经周折,台湾朝野达成共识,协议“应经‘立法院’逐条审查、表决,协议特定承诺表应逐项审查、表决,不得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为此,服贸协议审查要举办16场公听会。截至12月17日,已经举办完成12场,后续仍有4场未举行。根据这一进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不能通过台湾“立法院”审查已成定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尽管如此,两岸经贸交流在2013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14年,两会将商签避免双重课税、地震监测、大气合作等一系列协议,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将保持热络发展态势,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将继续巩固与发展。可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从而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部将继续推动商签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协议和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明确具体合作目标和阶段性措施,争取有所突破,提高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台湾当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陆民众赴台从事文教交流的人数超6.7万人次。两岸交流频率之高由此可见。2013年,包括美术、民俗、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交流盛宴在两岸各地不断上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同文同宗、语言相通,让两岸文化交流更为方便,深入寻常百姓家。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大陆,一个海峡之隔的台湾也跟着“疯”。台湾报纸不吝版面大篇幅报道“我是歌手”的相关资讯,还有电视台直接转播决赛,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近220%。大陆电视剧《甄嬛传》的主演接连赴台,更引发热潮。两岸文博会、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不断形成,实现定期化交流。如7月在河北举办的“情系燕赵-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增加了台湾合作单位,让已有十余年历史的“情系”品牌活动彰显出新的活力。据介绍,文化部还新创了“艺传两岸”、“艺绘两岸”、“艺游两岸”等交流品牌,以期促进青少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回望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更是不断提升。如年初在台北成功举办由学术高峰论坛、美术展、专题研讨会和两岸交流笔会等系列活动组成的“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成为迄今学术水平最高、展览规模及影响最大的美术专业活动之一。然而,相比两岸经济交流有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保障,文化交流领域一直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2013年,两岸各界多次呼吁建立两岸文化和教育合作的框架性机制,包括可以适时探讨和商签两岸科技合作协议、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等具体性协议。12月22日,两岸70多家媒体参与的“2013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表的共同倡议提出:两岸媒体应继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呼吁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两岸新闻媒体开放常驻机构,推动两岸早日商签文化合作协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年1月14日.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年1月2日20版.
xdth
台湾问题篇二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台湾问题篇三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台湾问题篇四
;日前,中国政府制定并公布《反分裂国家法》,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从各大国的表态及与中国的关系互动中,不难发现大国围绕台湾问题的战略博弈,台湾问题也早已超出中国内政范围,变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问题,台湾问题成为中国与大国战略棋局中最重要的一环。
中美对台湾问题战略博弈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为敏感与最为重要的问题。然而,在中美台不对称的“三角关系”中,则存在着几对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美“合作遏独”。美国之所以会与中国合作,共同“遏独”,不是因为美国支持中国统一,而是因为公然的台独不符合美国的最高战略利益。而中国之所以会与美国人合作,乃希望美国阻止台独,是因为中国不愿提前摊牌付诸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而且认识到美国不希望台独影响美国全球战略布局,认识到美国有能力阻止台湾当局的台独盲动。在中美这种共同的利益与相互需求下,美国不希望台湾当局“踩红线”,影响台海和平,因此才会不断向台独发出警告,将台独压缩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美台“联手制华”。美国不希望台独破坏美国的全球布局与国家利益,但台独却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王牌,于是,美台合作“联手制华”就成为美台的共同利益与目标。在美国警告台湾当局不要搞冒进台独的同时,又不时表示对台湾的协防与支持,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现状,阻止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同时,美国抓住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弱点,不断通过两岸语言政治学的运用,向中国要胁,向中国勒索。中国则在希望“联美遏独”的战略下,向美国作出幕后种种妥协。
两岸对美“各有所求”。台湾与大陆都需要美国,台湾是希望投靠美国,实现“以美保台”;大陆希望“以美遏独”,延缓台湾问题的提前摊牌,更突显美国在中美台三角关系中的关键性地位,美国得以向两岸同时勒索与施压。
在中美台三角关系中,中美关系是大局,台湾问题是核心,美台关系依附于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受制于中美关系。在中美大国战略中,美国对华双轨政策不会改变,合作与遏制战略并举,联合与斗争策略并存。日前,美国在反对欧盟对华武器解禁的同时,又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不提反华议案;在警告台湾当局不要台独冒进的同时,又不满大陆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再次证明此点。
中日间台湾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与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大国,对地区甚至世界性事务均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中日关系呈现“日强中弱”的格局,台湾问题并不突显。但近年来,情况出现新的变化,中日关系摩擦不断,在诸多摩擦中,涉及中国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博弈成为一种新的斗争。台湾当局借机投靠日本,挑斗中日关系,以实现“日台抗华”;日本开始公开打“台湾牌”,仿效美国“以台遏华”;中国则反对日本介入台湾问题,防止“日台合流”。
近年来,在中日关系持续恶化的同时,日台关系却在逐步升级,日台“联合抗中”格局正在形成之中。除了日台实质关系发展与日台军事合作升温外,日台关系的发展还突出表现在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公开介入。对于中国政府制订公布《反分裂国家法》,日本是各大国中态度最为负面的国家。小泉纯一郎表示,该法会对两岸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并表明“日本今后也将继续愿意推动,促使双方和平解决”,这与日本过去一直秉持的不介入台湾问题的态度不同,是日本公开有意介入台湾问题的表态,非同寻常,标志着日本对台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未来日本将越来越多地介入台湾事务,成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又一个重要对手。即使日本不支持台湾或台独,但有意介入推动对话与和解,也提高日本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与角色,也会让中国在其它问题上向日本让步,以换取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承诺。
在中日大国较量中,日本军事战略重心的南移,直指台湾海峡,其“助台防华”战略更加明晰。日本政府在去年12月决定新防卫计划大纲时,首次明确表示注意中共军事现代化和海洋活动范围的扩大;在2005年至2009年度防卫扩充计划中,决定派驻琉球本岛的第一混成团扩大编制升格为旅级部队,人员增加到2000人。日前,日本又计划在台海附近驻军。3月15日,东京新闻头版报道,日本防卫计划派遣一个中队约200人左右的自卫队,卫戍在距台湾只有100多公里的石垣岛或宫古岛,以便就近监控中共的军事动向,这将是日本第一次在靠近台湾海峡的岛屿驻军。事隔三天,又传出日本航空自卫队为加强西南地区航空的航空战力,已在2004年度“航空自卫防卫警备计划”中,明文将把宫古岛附近的下地岛机场作为“对中有事”的基地。日本此举,将严重牵制中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在中日两国的战略博弈中将处于有利地位。
日本对华对台战略调整是世界各大国中最突出、最明确、最具危害性的,将对中国崛起形成新的障碍,并仿效美国“以台制华”,勒索中国,迫使中国在其它同题上向日本让步。尽管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增强,目前日本政界、学界与民间出现希望改善中日关系的声音,可能成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中日大国战略棋局中,因各自的战略利益与台湾问题,要改善中日关系则困难重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日联手
“护台遏华”新战略
中美日是亚太地区大三角关系中的核心力量。冷战时代,美日结成安全战略同盟关系,并将台湾问题纳入美日安全体系之中,共同遏制中国。冷战结束及中国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与美国、日本大国关系获得新的发展,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性降低。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迅速崛起,美日两国新保守主义抬头,新冷战思维再次成为美日对外政策基调,开始将中国视为新的威胁,“中国威胁论”便在美日甚嚣尘上,美日重新结盟,联手“护台遏华”战略棋局逐步形成。
美日“联手护台”,并非指美日支持台湾独立,而是共同以台湾问题为切入点,以维护台海地区和平为借口,延缓或阻挠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共同遏制中国的崛起。旨在强化美日战略安全同盟的“美日安全磋商会议”发表的“共同声明”首次列入台湾问题,把所谓的“鼓励和平解决有关台湾海峡的问题”和“鼓励中国改善军事事务透明化”列为美日共同战略目标,尽管用词缓和,但写入美日共同宣言则意义大不相同,标志着美日联合“以台遏华”战略的形成,也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对华新冷战的开始。
美日“以台遏华”新冷战的战略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美日共同联手阻挠欧盟对华军售解禁。不仅美国对欧盟施加强大压力,而且日本外相町村信孝以“对华军售将影响东亚安全”为由,追寻美国反对对华武器解禁。二是美日共同参与台湾“汉光21号演习”兵棋推演。美日不仅派军人参与,而且美国将正式批准由美国已与日本连线,预计未来美日台都将通过太平洋总部连线兵演,这是否意味着美日台军事合作的重要信息值得观察。三是国际事务中支持台湾。在台湾去年加入who(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各大国中只有美日共同支持台湾。
美日联手“护台遏华”战略已逐渐为美日两国的共识。日前,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坎贝尔认为,美日关系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如果东南亚与中国关系太深,会被中国利用,因此美日两国有必要积极参与东南亚事务,旨在遏制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美国企业研究所网站“美日联盟的复兴”一文就有明确的阐述,认为“日本决心加入美国制止中国大国野心的大战略,日本已建立应对地区紧急状况的法律和政策框架,通过导弹防御合作加强美日军事整合,同时谋求其海上利益,推进与台湾的关系”。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森木敏也发表题为“日美的共同战略目标就是强化日美同盟”的文章,持相同的观点。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久保文明认为,日本对盟国受到威胁不能无动于衷,今后要从实质上扩大日本在美日安保条约中承担的义务。
事实证明,日本已扬弃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脱美入亚”战略,重回“脱亚入美”战略,这一战略调整被西方学者预测为“日本将成为美国在远东的英国”,美国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是这种战略的一环。然而,日本在与美国全面结盟的同时,与东亚其它国家关系普遍恶化,不独与中国关系恶化,与朝鲜、韩国关系也严重恶化,突显日本与美国战略结盟的出现,将改变东亚地区的大国关系格局。
中欧关系格局中的
台湾因素
在新的大国战略下,欧盟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不愿再受制于美国的掌控与制约。在这种背景下,欧盟积极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与欧盟尤其是法德等欧洲大国关系得到改善。最直接的进步就是欧盟有意解除对华武器禁令。若能实现,将是中欧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与发展。
中欧关系好于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的台湾问题重要性也低于两者。由于中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欧盟与台湾的关系基本上保持在经济关系与民间层次上,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在中国公布《反分裂国家法》后,尽管欧盟表示反对中国和台湾任何使用武力的行为,可称不痛不痒,欧盟过去也一直如此认为,而且重申信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呼吁和平解决争端,但也坚决表示计划解除对中共的武器禁运应不会破坏两岸的军力平衡。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表示,《反分裂国家法》其中包含一些积极内容,军售解禁与《反国家分裂法》是两回事,欧盟将继续争取实行一个中国政策,并希望两岸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即使曾向台出售武器的法国、荷兰也在改变政策,在与中国双边经济利益下,法国不再向台出售武器,荷兰拒绝向台租赁潜艇。
然而,中欧关系的发展,也牵动着中美欧之间的互动关系。美国以台海军事平衡为借口坚决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并以中国大陆武力装备增强,使台海军事平衡失控,企图以台湾问题要胁欧盟,希望欧洲取消对华武器出口解禁。美国参议院还在3月7日通过决议案,不仅坚持美国对华武器禁运,还强烈呼吁欧盟维持对华武器禁运。美国国务卿赖斯表示,“在目前中国军费开支不断增加的时候,解除武器禁运,只能起到发出错误信号的作用”。欧洲还派代表赴美游说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不过,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在中国大陆公布《反分裂国家法》后的气氛下,欧盟可能暂缓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但长期观察,解除武器禁运是大势所趋,欧盟的独立自主性将不断增强,有利中欧关系的发展。
欧盟对华战略的调整,不仅是要与美国抗衡,要建立欧洲自己的欧洲,不愿再成为美国主宰下的欧洲,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欧盟在中国庞大的经济利益。在中美欧的大国博弈中,中国争取到的不仅是军事装备的发展,而且是中欧关系的历史性发展,所付出的将是背后的经济利益;欧盟得到的将是未来在华长远经济利益与中欧关系的持续改善,失去的只是欧美关系的小小摩擦。美国则是这场游戏的大输家,既不能最后阻止欧盟对华武器出口解禁,也让中国更清楚认识到美国对华的遏制战略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俄战略结盟
“防独”味浓
一个曾经庞大的苏联被美国搞垮了,剩下一个俄罗斯,仍是美国企图肢解的战略目标。也许在伊拉克、伊朗、朝鲜、叙利亚之后,俄罗斯与中国就是美国下一个重点对付的对象。美国在恐怖主义上采取的双重标准,积极介入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以及俄罗斯面临的内部独立问题,都让中俄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也有了战略上共同的敌人,于是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逐步提上日程。
近年来,中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从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向地区战略安全、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推进。其中,“台独问题”与“车(臣)独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通过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支持,以及俄罗斯通过中国对俄在车臣等问题上的支持,结成战略同盟,共同“遏独”,维护中俄双方的共同利益,维护各自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日前,俄罗斯总参谋长巴鲁耶夫斯基访华,并于3月18日与中国军方共同宣布,双方就今年秋天首次举行军事联合演习达成协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美日军事同盟升级、军事联合演习频繁,以及美日共同参与台湾“汉光21号演习”即将开始时,中俄发表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巴鲁耶夫斯基表示,“这次演习不是针对任何第三国”,否认是“模拟攻台”,更让外界有更多的想像空间,更突显其重要意义。
中俄关系的新发展,对于双方共同“遏独”与维护两国各自的主权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大国博弈的新变化
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围绕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当然有不同的看法与主张。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台湾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成为制约中国崛起的最大棘手问题,于是围绕中国崛起与台湾问题,大国关系出现新的调整趋势。基本格局是,美日主导的美日台合作机制或美日台战略同盟,旨在“以台遏华”;中俄在各自内有分裂独立势力挑战与美日共同对手的情况下,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在“反独”与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加强;欧盟则逐渐有意摆脱美国的掌控,成为一个在国际社会独立自主的世界一级,与中美俄日四大国维持等距关系。
这一格局在大国对中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中得到充分反映。美日几乎持有相同的观点,均是负面表述为主,总体呈现不支持态度,有明确介入台湾问题的倾向,但却不便公开反对中国制订的国内法。欧盟则是基本维持中立立场,未批评中国,也未表示支持,只是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然而,在各大国中,只有俄罗斯公开明确支持中国的《反国家分裂法》行动。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表示,中国有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一。这再次表明,世界主要大国对中国《反国家分裂法》的不同态度,充分显示了大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以及与中国战略博弈格局的新变化。
(原载香港《广角镜》)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问题篇五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有些人妄想分裂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对于我们中国的国民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我们要正面、正确的面对问题。台湾一旦独立,中国大陆面临的现实威胁是,中国可能重复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1990年波罗的海小国要独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提出了让与主权的妥协,即同意有独立要求的共和国或自治州拥有主权。这种同意分享主权的新思维,其结果不仅仅是各共和国分享了主权,而且导致了国家解体。现在的台湾问题也一样,台湾要的就是独立,因此任何中国在主权上做出让步的建议,都非常可能导致跟苏联解体同样的后果。
所以中国在主权上是不能做出一点让步。这是主权的'侵犯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被抢夺,还有从国际上来讲它是中国通往中南亚的必经之路。
还有从美国方面来讲,它当然希望台湾的和平独立导致中国解体,从而使中国变得越来越衰弱,使中国永远不可能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但美国现在看到的现实是,台湾和平独立有使中国解体的可能,而台海如果发生战争,中国反而不会解体,因为一场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将使中国内部更加团结。一场“非典”都能加强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更何况一场战争。
我个人认为,这场军事冲突发生得越早,因为2008年奥运会发生冲突,中国的奥运会也班不成了,那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呀!
还有它将越可能是一个可控的、局部的和有限的,如果发生在2008年之后,冲突将更可能成为不容易控制的冲突。简单地讲,越早发生,这场军事冲突越可能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那种水平的冲突(巴以冲突的性质另当别论);越晚发生,这一冲突将越可能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那种规模的战争。军事冲突发生得早,避免战争的可能性大,而拖至2008年后发生,其避免战争的可能性小。
如果中国大陆以军事手段在2008年前阻止了台湾的法理独立,这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可以避免全面战争。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国也宁可在2008年之前和中国进行军事冲突,而不愿意在2008年台湾法理独立以后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不过,美国抱有一个希望,它希望台湾法理独立时,中国大陆不使用武力阻止,于是中国解体了,台湾独立了,战争也避免了。用美国的口头语讲,这就是一个美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