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实用16篇)
报告是一种对特定话题或情况进行详细陈述和说明的书面材料。写报告时要注意细节,包括拼写、语法和格式等方面的准确性。小编希望这些报告范例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和实用的写作指导。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一
一、该公司人才招聘的现状。
当前,该公司还没有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招聘人才,大多数都由总经理直接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来招聘人才。在面试前由于基层管理人员没有书面资料给予求职者介绍该公司具体的工作流程等详细说明,使得一些求职者对该公司能力的怀疑,也因为该公司没有大型企业的市场和资产等能力而选择了其他的企业,也是导致目前该公司人力不足现象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公司在人才招聘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该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单独设置人力资源部门。
该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重视性不够,忽略了人力资源部是现代企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即使有,其日常工作也仅仅局限于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工作,没有行使到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职责。
(二)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
该公司对人才的招聘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在人手紧缺或者员工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下仓促进行招聘,缺乏人力资源计划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招聘结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对该公司而言,招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需要。
另一原因,因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民办高校的陆续出现致使应往届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该公司错误认为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非常容易,反映在招聘工作中,思想上不重视,准备不充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结果往往导致招聘工作以失败告终。
(三)对应聘者吸引力较弱。
由于该公司在市场的弱势,竞争力不强。而大型企业在市场占有率、资产拥有量、品牌效应、薪资水平、工作条件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该公司无法与之匹敌。同时,该公司发展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文化缺失,也是造成该公司比较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的原因。
三、改进该公司人才招聘对策建议。
(一)招聘前做好充分准备。
1、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计划,统计出所需要的人员的类别及数量。在现有的人员储备的基础上,编制出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有的放矢的组织招聘工作。
2、编制适合于岗位需要的职务。明确该职务是完成何种工作;应聘者为了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何种能力;企业将如何对此进行考核等。职务说明应该尽量描述清楚,避免由于不具体的信息带来的无效招聘者,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准备企业简介及招聘简章。招聘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寻找合适员工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进行自我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过程。企业简介、招聘简章等资料都是企业进行对外宣传的窗口,都代表了整个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准备时必须凸显企业特点,以其优势来吸引应聘者。
(二)科学、合理的组织招聘工作。
1、组织招聘小组。招聘录用的人才必须满足相关部门的需要,因此仅仅由人力资源部单独完成招聘工作是不现实的。应由人力资源部牵头,联合各部门相关人员组建招聘小组,将招聘工作各环节进行细分,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此项任务。
2、应聘人员的选拔。应聘人员的选拔是招聘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有面试法、笔试法、情境模拟法等方式。在选拔过程中,招聘人员应该客观、公平的进行工作,确保在应聘者中筛选出最适合的人员。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该公司在企业声誉,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才成长机会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所以在招聘之前必须对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和知识体系进行详细的考虑与规划。把好招聘关,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招聘程序,公平公正,因岗寻才,宁缺毋滥。以选任“适合的人才”为原则,而不是期望的人才,要明白“适才比英才更重要”。另外,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的个人利益在规范的制度下得到保障,才有助于员工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不仅能留住人才,更能督促员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效率的提高,又可以让员工在制度的保证下,对自己在企业的发展有更多的信心。一套科学高效的引进机制,要求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注重学历但又不惟文凭,重视能力和个人品质,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人才。
通过多种科学途径引进人才,例如人才市场、报刊广告、互联网、猎头公司、熟人推荐等都是有效的人才招聘渠道,对该公司来说一般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市场对于招聘普通管理、技术类人才有其简便快捷的优势,报刊广告渠道的优点是信息覆盖面广,可收到较多应聘资料,同时,可减少应聘的盲目性,缺点是广告费昂贵,费时较多,猎头公司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其优势,但招聘效果与猎头公司的服务质素关系较大,故须对猎头行业作较深入的了解,对猎头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寻找最合适的猎头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是一个新兴的人才交流渠道,具有使用方便,反馈迅速,一个交费时间内不限使用次数的优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优势将会日益明显;从目前使用实际情况看,它的缺点是受上网人数与类型影响,以it专业技术类、文职类、财务类及公共管理类等人才招聘效果较好。
四.人才的使用。
五、调查总结。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不断扩大,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人才的来去留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引进人才,管理好人才,留住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篇二。
小学阶段要想打好学生一生成长的底子,不仅要让学生逐步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让他们掌握好学习的基本方法。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又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时期,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效,直接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与发展;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对人的一生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其意义远远大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远远大于学习成绩的好坏。根据我们平时的观察、了解,目前我市小学中的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而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为了改变现状,寻找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深入本市第xx小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市第xx小学当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情况的调查,真正探究小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根据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二、调查过程。
调查对象和范围:随机确定二年级至六年级中各一个班级作为课堂教学和作业情况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二年级至六年级中187名学生作为调查问卷的对象。随机选取二年级至六年级中36名学生进行访谈。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法”共设计35个问题,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采用无计名的方式进行,并在调查前向学生讲明了调查的目的、意义,尽量消除学生的顾虑,保证调查的质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学生分两组进行分析:小学2—3年级为一组,小学4—6年级为一组。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学习态度方面。
在调查问卷中有四道题目是关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
1.上课时你会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吗?在187份调查问卷中,有40%的学生是积极参加的,有57%的学生表现一般,还有3%的学生不参加。
2.在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中,你的表现怎样?(a积极发表意见;b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c不参与)。
3.课堂上你会认真倾听同学回答问题或老师讲解吗?(a会;b有时会;c不会)。
从以上的两道(2、3题)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但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表意见的学生为数不多。
以上的三个方面,问卷结果和我们的听课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听课率还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听课都比较认真,而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多;主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被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在学习态度方面,通过和老师的交谈还了解到:勤学好问的学生在一班中大约占五分二,一些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刻苦精神。
调查问卷的第4道题目是:。
你最喜欢哪一门学科?(a语文;b数学;c英语;d美术;e音乐;f体育;g其他)。
本题目目的是想了解学生的兴趣情况。从调查问卷和我们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不一定就是主科,而是他们最喜欢的老师任教的哪一个科。例如在调查的三个班中,其中有一个班的体育科、另一班的音乐科是学生欢迎的,其次才是语文、数学科。学生之所以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是因为这个老师的课上得好,生动、有趣。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在120张调查问卷中有47.5%人认为上学为了爸爸、妈妈或者是自己,有43人根本就没想过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只有23%的同学认为我们是为了将来建设祖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这说明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说不清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习,或者认为是为个人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学习。并且在接受调查访谈中有1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二)学习习惯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练习能独立思考完成后等候展示思维过程”(“等待同学或老师说了再做”的学生只占10%);7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有75%的学生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等。
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作业习惯部分比较差。我们检查了5个年级中6个班级小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其中有4个班级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做得比较好,还有2个班级的学生作业质量普遍比较差,表现在字迹不端正,随意涂改,不整洁,正确率不高。听课观察: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不多。
2.预习、复习习惯尚未完全“定型”。调查问卷显示,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学生占27%,“有时预习、复习”的学生占52%,“老师布置就会预习和复习”的学生占21%。通过我们与老师、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学生能自觉对学科内容进行预习、复习的习惯尚未形成。
3.部分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听课观察:例如语文课,教师要求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已的意见,但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学生为数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是等待,一旦老师提问便“沉默是金”。有的课堂上表面热闹,有问有答,实际情况是除了几个优秀的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外,不少学生都是等待其他同学或老师的答案,或是随声附和,自己根本不动脑筋思考问题。
4.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调查问卷的这所小学中,二至六年级的187名学生中有75%的学生喜欢看课外书,有84%的学生家长支持孩子看课外书,有45%的学生几乎每天看课外书。从调查结果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呈上升趋势,但家长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阅读时间也呈下降趋势。
(三)生活情况方面。
1.从学生回家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反映出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不轻,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尤为繁重。调查表明小学2—3年级学生有77.6%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之内完成作业,16.1%的学生要用2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作业;4—6年级有55.9%学生可以在1小时之内完成作业;有43%的学生要用2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作业。
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正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学生的视野。游戏不仅被电子化,而且被网络化。网络和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也能制约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弱,猎奇心强,是非观念尚未形成,由于对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受到不良影响也最为严重。当然通过网络,学生也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18%以上的学生上网的目的就是玩游戏或聊天,更有4%的学生期待着发生网恋。
3.家庭“两极”教育。据我们了解,目前好多家庭在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上普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望子成龙期望值高,巴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成绩比别人优异,以后能考上重点中学乃至大学,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家长的这一想法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明显地得到了反映。在家长们看来,要实现上述目标,现在就必须让孩子拼命学习,除此别无选择。于是乎,频频请家教、“陪读”到深夜等现象也就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更有甚者,节假日里竟然把孩子关在家中,不得外出一步,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学习。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交流的机会都很少。试想,一个原先喜欢学习的人,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不和谐的“外力”作用,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受到挫伤那才怪呢!另一种情形则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倾向又开始抬头。好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读书,要么将来能考上大学,继而找个好工作,否则读与不读无啥两样,时下找工作还不是靠关系和碰运气?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的家长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我们知道,人都具有惰性,家中的孩子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就表现出贪玩、顾不上学习等一些常见的天性来,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业成绩越来越差,最终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4.日常生活中不能完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接受调查访谈中的大部分学生,日常起居中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甚至有13.2%的学生鄙视劳动,47%学生没有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8%的学生表示父母不让参与做家务。
5.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调查结果表明20%---25%的学生在当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遭受打击时,感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有10%—20%的学生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
四、解决问题对策。
(1)学校、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给予高度的重视。
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纳入各科的教学计划,并制订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一个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就说他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就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的任务或目标;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原有的态度。教师持续的要求和及时的表扬是改变旧的不良态度、形成新态度的前提。我们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要学习认真、扎实,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不耻下问,上课精神集中,认真听讲,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力求正确无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上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力求全面发展等。
特别是差生,老师更加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勇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辅导,使他们不断得到进步。
(3)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端正态度、养成习惯。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就会变成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读书,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努力探索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学会赏识学生,课堂上给学生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努力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要给时间、空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学习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大胆提问、敢于发言、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品质。
(4)建立目标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它将对于人生、事业、生活起着经常性、永久性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按照下面的一些方面去要求:。
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书写工整的习惯、学习分析的习惯、讲究效率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书报的习惯。
在此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要把以上这些常规习惯逐步打造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即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包括诸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注重实践,学会思维,掌握合作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
(5)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中,经常检查、督促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批改情况。教师应该经常布置和检查学生的学科预习、复习情况,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通过教学常规教学管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6)要切实地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尤其是家庭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适量。要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信息多面性,正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了他们长时间沉溺网络,因网络滋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日益突出。作为学校应把“网络”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它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健康地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8)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
目前,未成年人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咨询室,及时帮助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时期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学校、教师都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并要学习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法,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活得健康,活得快乐。
(9)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行为习惯、个性爱好以及家庭气氛、家规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熏陶着子女,对他们的智力发展,特别是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发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五、调查体会小结。
此次在xx市第xx小学的社会调查实践,收获颇多。通过这次调查实践,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而成。需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树立榜样,启发自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持之以恒,要反复抓。这样才能收到好效果。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二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对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改变员工的平庸工作行为,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测性,保证质量低劣的员工无法进入,有效降低优秀员工的流失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对各类员工进行不同目的的分类培训,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加强员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三
调查目标:通过调查企业在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善建议,使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调查时间:xx年3.5—xx年4.10。
调查对象:云瑞科技。
调查方式:访谈法。
根据教学要求,按照学校统一的安排,我对云瑞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该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人数为20人左右,以电子产品为主,集销售、维修于一体。公司在人员的招聘上遇到了很多问题,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即使是人才来了后,因其在人才管理上的滞后,而影响其对未来的工作规划,因而人员尤其是研发人员流动频繁,甚至有些人员是带着项目离开,这些人才都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符合80标准的人才,他们的流失对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一)经济实力不强。
相对于大企业、集团来讲,该公司属中小企业,规模小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在人才、资源、资金、渠道等很多方面均无法与大企业、大集团来抗衡。尽管近两年国家也在各方面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扶持力度,以保证国家经济结构的合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就现状来看,要拿出占流动资金重要比例的资本来笼络人才及技术,就必须为运营风险设想,公司不由变得小心谨慎。因此提供给人才的待遇可能比较大企业、集团就不具有竞争力。
(二)现行人才资源管理方式不完善。
现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分配、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没有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很难提升现有人才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工作潜能,甚至在管理制度有缺陷的情况下,会形成员工对企业麻木不仁的极端松散现象。这主要表现为:1、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够;2、员工没有放到合适的岗位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或闲置。因此,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状况,量体裁制适合本公司的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及员工激励制度。合理的为员工提高薪资标准和福利时,人力资源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高效将为公司增加更多的财富,从而实现双赢。
(三)资源有限性或内部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该公司所处的行业及发展势头,直接影响其人才招募难易和人力资源储备。虽然与大企业实力悬殊,但在市场竞争上却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才十分重视人力付出的现阶段目标收入和自身在企业中的长期目标、成就能否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亟需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下功夫,借鉴同行优秀企业的经验,快速发展壮大,以便招徕凤凰。
从上述的人力资源难于青睐的几个原因可以看出,该公司一方面是人才难聚,另一方面又是人才难留,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人力资源策略。在弘扬“人本管理”,称赞“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今天,给人才们一份情理之中的报酬,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一个共同成长的梦想,几丝关爱,比起居高临下的纯粹用金钱去收买控制人才,是要高明很多的方法。
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无论是西方的管理方法还是东方的管理哲学,其对人的关注都是第一位的,而执行力这一关键管理概念的兴起与被关注,更是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没有人的高效执行,任何其他的管理方法都只能停留在设想、计划和纸面的阶段。
(一)在公司的战略管理中,必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与之相匹配。
公司的战略规划了发展愿景、发展策略和发展过程设计,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如同业务战略要求变化和发展一样,人力资源规划也要随着进行相应变化和发展,由于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同,它的人力资源规划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在环境变化的时候,招募到适合新环境的人就是根据公司的战略定位确定新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求。
(二)“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公司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要根据公司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步骤地加强人力资源梯队建设。
(三)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推动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各类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推动薪酬制度改革,是留得住、用得起人才的关键。激励与约束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的两方面手段,也是各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有效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应当是衡量单个人力对公司贡献高低的重要方式,是公司对单个人力个体是否奖惩、奖惩多少甚至于是否保留使用的一把标尺。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力处置机制作保证,这就需要公司切实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尽早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形成的瓶颈问题,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三是强化公司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公司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研究现实经济生活所提出的种种挑战。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企业文化像空气一样充斥于公司的每个角落,影响着公司的健康发展。好的文化使公司充满活力,在竞争中处处主动,占尽先机;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往往人心涣散,缺少应有的斗志和集体力量,长期生存的能力难以维系。在管理策略上,应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按照四个不同的层次结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入手,同公司的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搞一些浅层次的活动或宣传,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应该是贯穿于公司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形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技术都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和载体,同时,它反过来又要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我们在实施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给予企业文化建设足够的重视,要通过塑造先进、文明、团结、创新、人文的更具亲和力的企业文化,引导职工文明素质及爱岗敬业精神的不断提高和升华;要将创建活动真正融入到一种企业文化塑造的进程和意义当中,从有形到无形,缔造独特的经营境界及价值操守,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司的更快更好发展。
针对本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第一,在招聘时,严格把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招聘合适的员工。坚持这个原则,做到因岗用人,因此不论转岗还是新招的员工,都能很快投入到工作当中,人员因不合理匹配而离职的情况大大降低。
第二,建立长期的员工技术培训班,使新员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的机会,迅速成长为员工骨干。培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分别进行,有专业培训,也有普通的大众培训,将培训贯穿于工作过程当中,使员工始终保持一种持续学习、进步的动力和状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鼓励员工不断创新,对现有研发、技术骨干人才以全面的支持和较宽松的政策,重奖有特殊贡献的员工,为创新员工承担创新风险责任以留住优秀员工。对于技术型员工,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与激励紧密挂钩,促进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激发员工从公司角度考虑问题,加深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
第四,制定一个有效的薪酬考核政策,对不合格的人员采取淘汰制。
通过严格招聘、鼓励创新、培训人员等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确保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呈良好方向发展。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四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调查时间:.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3、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员工认为公司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员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五)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五
通过调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善建议,使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xx事业管理局。
xx年3.20—xx年4.8。
1、事业管理局的工作性质;
2、事业管理局的日常管理;
3、事业管理局的存在问题;
4、解决事业管理局问题的对策。
为了深入了事业管理局服务意识的相关情况,我于xx年3月20日至xx年4月8日对事业管理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主要采用了“多看、多听、多问、多查以及多想”的方式,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得到了该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笔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负责管理和承办覆盖全市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支付;管理和承办城镇各类职工的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支付;编制全市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的具体计划和宏观规划,研究制定各种保险基金的统筹方案及实施办法;参与制定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具有对保险范围内执行职工退休,失业待遇正确与否的复核权;促进保险基金的融通、增值,提高给付能力,充分发挥保险基金的保障和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双重功能。
(一)处理审批慢流程复杂时间跨度大。
(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三)人员老化。
很多人都是工作多年的老的工作人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一些办公本领如微机等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待来办事人员没有良好的心态和语气,往往激发矛盾,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四)精通业务人员及员工培训滞后。
xx局由于政府编制问题已经多年没有充实年轻的一线人员了,都是工作多年的人员,年龄层次偏高,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较慢,人才储备几乎为零。
(一)工作制度。
着手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规范。规范事假制度:因事必须本人处理者可请事假,半天以内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半天以上,一天以内的,报办公室批准,一天以上的需经中心领导审批;工作时间必须佩戴胸卡;在工作时间不看书报杂志、不吃零食、不玩电脑游戏、不上网操作股票等都写入职工守则里。实现工作制度标准化,解决长期存在的松散情况。
(二)人员服饰。
针对原来工作人员穿衣随便的情况,规定了职工每天必须统一着装,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职工的团队感。
(三)规范语言。
作为窗口性行业,在整个建设管理过程中,语言的规范化是重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专门组织礼仪培训,强调“微笑服务”,并要求职工在接待群众及单位时礼貌规范用语“您好,您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是接待时基本礼貌语言。并把这条纳入年终的考核内容之一。
(四)增加计算机的使用。
规范报审表,安装机读审批表系统,完善办公自动化体系,开通网上办公,网上报审,网银缴费等。增加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和使用率,可作为技能审核的一部分。
(五)开发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银行的发展经验,开发出类似于atm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公众只需带上自己的服务卡,便可以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上开展政务活动,如查询事业管理局的政策法规,在线报审与缴费,甚至可以进行在线的视频交流,省去了许多奔波于政府各部门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民群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引入平台概念,进一步说就是网上平台的意思,对人才引进、解决困难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挂靠等方面正在逐步计划进行网上服务功能,目前已经有50%的业务在网上进行操作。在市中心的启动下,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增加人性化功能,优化后台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原则,让单位和个人足不出户轻松办理业务。
(六)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1、在人员上岗时,严格把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上岗合适的人员。坚持这个原则,做到因岗用人,因此不论转岗还是新进入的成员,都能很快投入到工作当中,人员因不合理匹配而无法完成工作的情况大大降低。
2、建立长期的人员技术培训班,使新成员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的机会,迅速成长为骨干。培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分别进行,有专业培训,也有普通的大众培训,将培训贯穿于工作过程当中,使成员始终保持一种持续学习、进步的动力和状态,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鼓励成员不断创新,对技术骨干人才以全面的支持和较宽松的政策,重奖有特殊贡献的成员,为创新成员承担创新风险责任以留住优秀成员。对于技术型成员,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与激励紧密挂钩,促进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激发成员从行局角度考虑问题,加深成员对本单位的认同感。
4、制定一个有效的薪酬考核政策,对不合格的人员采取淘汰制。通过严格进入、鼓励创新、培训人员等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呈良好方向发展。
5、建立考核体系,启动“八大服务项目”,设置专岗专人,同时对这些工作人员制定统一的考核体系。以自身努力和后边平台业务共同发展为考核目标,如负责派遣员工根据其全年业务完成情况及年终互评得出其全年考核结果,从而给予其优秀、良好、合格三类不同奖惩。这一考核体系的出台,将打破原来社保局“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制度,让全局的职工都依据其不同的努力成果得到其应得报酬,激发职工的斗志,这是整个平台建设过程中最能振奋人心的一件事。
6、持“客户至上”原则。原来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散漫,一副“朝南坐”的脸对着客户,对着百姓。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府职能有所改变,打破原来职工的固有思维,这一原则特别对政府职能的操作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办理业务时,如果还是以前的思想认为自己手握重权而态度冷淡甚至蛮横,不仅仅我们有这个服务内容,其他各区县也有,去其他区县也可以接收办理。因为客户的流失就有可能影响其年终的考核,该举措使得职工必须懂得“客户是其衣食父母”,提高办事质量,加强办事效率,从而更好的服务大众。
7、加强开放式交流和合作。加强各部门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整合人力资源。但是在目前,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当中我们多次联系周边各区县,发现大家互相间的交流太少,上级似乎整合了各区县,却又好像大家各管各的,随时都可以脱离。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加强各县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以达到取长补短,不断加强提高的目的。
此次在事业管理局的社会实践,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实践,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感觉到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肯定是困难重重,但是改革之路必将继续下去。只有重新定位,面向市场,面向广阔的企业和个人,社会报保险事业才会顺利走下去。只有继续协调管理,整合相关资源,贯通全市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加强自身管理,为社会提供更优良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发展和服务人民。同时,感觉到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本人在实践过程中能主动的请教,虚心的学习,尽量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使自身的理论知识更上一个台阶,实践能力与水平也得到较大地提高。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六
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1。调查时间:20xx.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人才管理与技能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七
百年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
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受理的前提、培训受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为了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专业能力,增强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能迅速适应就业需要的护理人才,护理系团总支安排每名学生在寒假期间,自主安排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巩固在校理论学习。从而为下阶段的学习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1、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有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成。”我坚信,我们现在付出了辛勤劳动,将来一定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次假期的短期社会实践,我感觉首先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虽然自己身为一名研究生,但是真正的实践机会很少,动手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不能眼高手低,什么都要去学,什么都要去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应该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为以后更好的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浪费。
2、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的凝聚作用。
3、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对。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二抒泛发动宣传。我局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传达学习《关于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行动的实施》的文件精神,并进行了宣传动员。
专项经费保障不足。由于没有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项基金和专项经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经费主要靠干部职工捐款、社会捐赠、办公经费来维持,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员工认为公司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员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五)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员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员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员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员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员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员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总之在实习的过程中,虽有一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这是我们初涉社会的开端,迈向残酷而美好的未来……我要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奋斗和前进。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对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改变员工的平庸工作行为,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测性,保证质量低劣的员工无法进入,有效降低优秀员工的流失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对各类员工进行不同目的的分类培训,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加强员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八
俭学街社区位于本市金水区文化路与俭学街口,社区居委会委员全部由选举产生。作为金水城区重要的综合居住区域,俭学街社区在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下,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了社区管理的发展。随着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影响社区发展、社区自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今年10月我对俭学街社区管理工作进行了实地走访参观,对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
1、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要求有距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工作应有三方面内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区服务,但实际上社区服务做得极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但实际上的效果不明显;第三是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实际上文体活动多,教育活动少。二是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我结合工作对40人进行了调查,当问到居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时,有28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机构,只有8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还有4人不清楚。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禄,为人分忧”;“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干活”的思想。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社区居委会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理所应当地完成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2、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繁忙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使社区居委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许多部门提出了“横到边,竖到底”、“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目标和任务,以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指导、服务不到位,形成了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的局面。有些部门工作(含街道)进入社区没有发挥自身指导、服务职能,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而是习惯于把社区当作自己的下属单位去布置工作;热衷于创建、搞评比,轻内容、重形式,各项工作都要求“建班子、挂牌子、设展板、建台帐、要数据”。社区居委会每天应付着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收集报表、传送各种数据,从而淡化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
(二)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
一是发挥自身职责,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较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或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社区居委会还要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工作,这些都需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否则很难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在各项工作中,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加之社区居委会自身水、电、暖以及电话费,一年就得需要4000—5000元。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96156网站延伸到了各个社区居委会,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统一配发了,但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一年也需要4000—6000元。政府部门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墙,制作展板,每年此项支出至少3000多元。
在社区居委会经费方面,我区规定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1万5千元。各街道办事处统筹部分外,社区居委会实际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三)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较低。
20xx年《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意见》中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进行了统一规定,我区据此确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同时按照劳动法规定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
但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社区协管员待遇较高,如劳动、城管、矫正、治安协管员等都是由劳动部门安排的失业人员,工资比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高,不仅发工作服,而且遇年节还有福利。而社区专职工作者都是经过招考和居民选举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付出与回报差距较大。社区专职工作者承担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险个人负担部分后,每个人只有900—1100元月收入,直接影响了积极性,影响了社区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应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一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区委办局在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置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二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三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二)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
目前的社区居委会经费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安排,这虽然有利于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居委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约,难以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制约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保证居委会业务经费。一是社区居委会建立单独帐户并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运转,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要动员发动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驻,各社区要协调辖区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把社区各种各样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开发出来。三是社区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组织,在有偿或低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四是政府要加大社区业务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现有每年每个社区1万5千元基础上提高到3万元。五是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政府部门和街道经批准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三)努力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
按照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精神,结合区域实际,调整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具体为:设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三项。基础工资每月700元,岗位工资按高限确定,划分三个标准:主任800元/月,副主任700元/月,委员600元/月。调整后主任1200元/月,副主任1100元/月,委员1000元/月。每月奖金100元/人,年底奖金由区政府或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同时,按照劳动法规定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九
××省××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居××省各县(市)首位,列全国百个产粮大县(市)前10名。20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产值达到2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5%,“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收入2459元,其中通过产业化实现的人均收入占63。9%,五年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市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在由农业大市向畜牧业大市、加工业大市和经济强市转变。
××市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一是形成了奶牛、鸡蛋和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奶牛业在十年间登上三个台阶,奶牛从1991年的2。2万头,到目前奶牛存栏达13万头,户均1。09头。肉牛饲养量20万头,生猪饲养量51万头,家禽饲养量1054万只。全市现已具备年提供15亿公斤粮食、8万吨肉、32万吨鲜奶、10万吨鲜蛋、7亿公斤瓜采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增加了农民和财政收入。全市农民通过养奶牛人均增收480元,通过饲养家禽人均增收190元,通过养猪人均增收140元,通过酿酒、饲料加工人均增收330元,通过农民在龙头企业和市场就业人均增收80元。20xx年畜牧业过腹转化农作物秸杆90万吨,占秸杆总量的65%,仅此一项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增收有了稳定的渠道,为市财政培植了新的财源。20xx年仅雀巢公司一家就上缴税金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2%,成为市财政的支柱。
三是推进了粮食转化增值。粮食的过腹转化和加工转化,改变了农民过去卖原粮的低效循环状态,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卖粮难。20xx年畜牧业转化粮食6亿公斤,转化增值5亿元,加工转化1亿公斤,转化增值0。5亿元,转化粮食占总产量的46。7%。
四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市专兼职从事畜牧养殖业的劳动力1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农民离土创业人员1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1%。
1.把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盛产玉米、水稻、高粱和瓜菜、烤烟等作物,农业资源丰富,农蓄产品质量好。近年来,××市立足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以加快畜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了由产粮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的发展目标。他们反弹琵琶,抓市场、上加工业,带产业、促养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粮食过腹增值;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通过建设城市市场,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实现农产品流通增殖。通过梯次、多次增值,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2.把做强龙头企业与做大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市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上,扶持、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在奶牛业,1990年引进了世界50强之一的瑞士雀巢公司,从那时起,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发展,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大做强这个龙头企业。该公司已三次增资扩产改造,总投资由初建时的2。6亿元增加到了6亿元,鲜奶日加工能力由150吨增加到700吨,20xx年又启动了四期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日加工能力将达到1350吨。现在××农民每天供应雀巢公司700吨鲜奶,收入130万元。在玉米产业上,引进了××绿色食品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年加工转化玉米605万吨。在小米产业上,引进××焦氏集团建设万吨小米加工企业,带动全市发展无公害谷子0。33万公顷。
3.把完善市场体系与强化流通带动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市加强对农业产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成了新胜蛋禽等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为骨干,以城乡集贸市场和经营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年交易额达15亿元。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已与全国13个大中城市的30多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日销售鲜蛋600吨以上,日交易额220万元,带动全市饲养蛋鸡1000万只。鲜蛋收购覆盖××、吉林两省10多个县(市),远销到广州、上海、江苏、福建、安徽等省市,每天销往俄罗斯鲜蛋有70吨。市场各环节吸纳从业人员2300多人,年创收2800多万元,养鸡户年收入1亿多元,经销户收入600多万元,带动相关加工和服务业增加产值1亿多元,实现利税800多万元。另外,全市流通经济组织发展到200多个,流通大户300余户,从事农产品营销的经纪人达2400余人,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牵动力量。
4.把依靠科技进步与加强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市把依靠科技进步与加强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先进技术装备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对基地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推进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目前专业户发展到5。6万户,专业村256个,专业乡(镇)9个,分别占户、村、乡(镇)总数的42%、66%和30%。涌现出了一批奶牛生产万头乡(镇)、千头村、百头大户和蛋鸡生产的百万只乡(镇)、十万只村、万只大户。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和综合配套的高产优质生产模式,奶牛生产全部推广“冻精配种、配合饲料、秸杆三化、暖舍饲养、防疫灭病”的高产模式。鸡蛋生产普遍推广“纯化良种、配合饲料、密集饲养、科学防病”的高产模式。20xx年推广先进技术60多项,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6%。
5.把创造优良环境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派驻专人负责协调监督对企业的各项检查、收费等问题。对收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印制收费项目目录,给企业发放收费项目“明白卡”,取消和缓收收费项目83项,合并92项,下调44项,一年减轻企业负担1000多万元。同时,出台了鼓励乡镇发展奶牛业的政策,新增奶源增加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市乡两级五五分成,乡镇每增加1吨鲜奶,可增加税收60元,调动了乡镇发展奶牛生产,扩大基地规模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的宏观控制作用,调整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关系,让利于民,雀巢公司在两年内七次提高鲜奶价格,鲜奶价格由每公斤0。78元上调到1。60元。在鲜蛋销售上,每天都由市场主管部门首先定出鲜蛋参考价,防止蛋价大起大落,保护养殖户和营销户双方利益。强化环境治理,打击偷、盗、毒害奶牛犯罪活动,严肃查处个别奶站投机倒把、克扣奶户的违法违纪行为,保护养牛户的切身利益,维护主导产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市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现实选择,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促进联合等多种渠道和手段,陪强陪壮一批产品竞争力强,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与农户利益关系密切、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把龙头舞起来,才能把农业产业化带动起来。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大力推行集约化经营。推进集约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把基地规模和产业做大了,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才能保持快速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利益驱动,产业链就会脱节。只有加强政府宏观控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化、法制化轨道,才能实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产业化链条的凝聚力。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好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发挥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选择主导产业。××市农业产业化形成了牛、鸡、猪三大主导产业,主要是因为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本地的资源优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市场的有效需求。这三个产业都属农村传统产业,农民有基本的技术和经验,而且市场容量大,技术和市场风险相对比较小。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培育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搞活流通,是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只有采取政策扶持、效益吸引、典型引路等办法活跃市场主体,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从根本上架起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才能使广大农民通过进入市场来实现收入的增加。
6.推进农业化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环境较差,这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因素,也是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重要原因。只有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真正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建议国家采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加快农村电力、道路、水利、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对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农村教育、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村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十
引言:通过调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善建议,使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调查对象:xx事业管理局。
调查时间:xx年3.20—xx年4.8。
调查内容:
1、事业管理局的工作性质;
2、事业管理局的日常管理;
3、事业管理局的存在问题;
4、解决事业管理局问题的对策。
为了深入了事业管理局服务意识的相关情况,我于xx年3月20日至xx年4月8日对事业管理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主要采用了“多看、多听、多问、多查以及多想”的方式,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得到了该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笔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负责管理和承办覆盖全市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支付;管理和承办城镇各类职工的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支付;编制全市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的具体计划和宏观规划,研究制定各种保险基金的统筹方案及实施办法;参与制定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具有对保险范围内执行职工退休,失业待遇正确与否的复核权;促进保险基金的融通、增值,提高给付能力,充分发挥保险基金的保障和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双重功能。
(一)处理审批慢流程复杂时间跨度大。
(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三)人员老化。
很多人都是工作多年的老的工作人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一些办公本领如微机等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待来办事人员没有良好的心态和语气,往往激发矛盾,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四)精通业务人员及员工培训滞后。
xx局由于政府编制问题已经多年没有充实年轻的一线人员了,都是工作多年的人员,年龄层次偏高,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较慢,人才储备几乎为零。
(一)工作制度。
着手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规范。规范事假制度:因事必须本人处理者可请事假,半天以内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半天以上,一天以内的,报办公室批准,一天以上的需经中心领导审批;工作时间必须佩戴胸卡;在工作时间不看书报杂志、不吃零食、不玩电脑游戏、不上网操作股票等都写入职工守则里。实现工作制度标准化,解决长期存在的松散情况。
(二)人员服饰。
针对原来工作人员穿衣随便的情况,规定了职工每天必须统一着装,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职工的团队感。
(三)规范语言。
作为窗口性行业,在整个建设管理过程中,语言的规范化是重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专门组织礼仪培训,强调“微笑服务”,并要求职工在接待群众及单位时礼貌规范用语“您好,您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是接待时基本礼貌语言。并把这条纳入年终的考核内容之一。
(四)增加计算机的使用。
规范报审表,安装机读审批表系统,完善办公自动化体系,开通网上办公,网上报审,网银缴费等。增加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和使用率,可作为技能审核的一部分。
(五)开发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银行的发展经验,开发出类似于atm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公众只需带上自己的服务卡,便可以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上开展政务活动,如查询事业管理局的政策法规,在线报审与缴费,甚至可以进行在线的视频交流,省去了许多奔波于政府各部门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民群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引入平台概念,进一步说就是网上平台的意思,对人才引进、解决困难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挂靠等方面正在逐步计划进行网上服务功能,目前已经有50%的业务在网上进行操作。在市中心的启动下,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增加人性化功能,优化后台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原则,让单位和个人足不出户轻松办理业务。
(六)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1、在人员上岗时,严格把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上岗合适的人员。坚持这个原则,做到因岗用人,因此不论转岗还是新进入的成员,都能很快投入到工作当中,人员因不合理匹配而无法完成工作的情况大大降低。
2、建立长期的人员技术培训班,使新成员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的机会,迅速成长为骨干。培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分别进行,有专业培训,也有普通的大众培训,将培训贯穿于工作过程当中,使成员始终保持一种持续学习、进步的动力和状态,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鼓励成员不断创新,对技术骨干人才以全面的支持和较宽松的政策,重奖有特殊贡献的成员,为创新成员承担创新风险责任以留住优秀成员。对于技术型成员,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与激励紧密挂钩,促进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激发成员从行局角度考虑问题,加深成员对本单位的认同感。
4、制定一个有效的薪酬考核政策,对不合格的人员采取淘汰制。通过严格进入、鼓励创新、培训人员等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呈良好方向发展。
5、建立考核体系,启动“八大服务项目”,设置专岗专人,同时对这些工作人员制定统一的考核体系。以自身努力和后边平台业务共同发展为考核目标,如负责派遣员工根据其全年业务完成情况及年终互评得出其全年考核结果,从而给予其优秀、良好、合格三类不同奖惩。这一考核体系的出台,将打破原来社保局“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制度,让全局的职工都依据其不同的努力成果得到其应得报酬,激发职工的斗志,这是整个平台建设过程中最能振奋人心的一件事。
6、持“客户至上”原则。原来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散漫,一副“朝南坐”的脸对着客户,对着百姓。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府职能有所改变,打破原来职工的固有思维,这一原则特别对政府职能的操作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办理业务时,如果还是以前的思想认为自己手握重权而态度冷淡甚至蛮横,不仅仅我们有这个服务内容,其他各区县也有,去其他区县也可以接收办理。因为客户的流失就有可能影响其年终的考核,该举措使得职工必须懂得“客户是其衣食父母”,提高办事质量,加强办事效率,从而更好的服务大众。
7、加强开放式交流和合作。加强各部门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整合人力资源。但是在目前,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当中我们多次联系周边各区县,发现大家互相间的交流太少,上级似乎整合了各区县,却又好像大家各管各的,随时都可以脱离。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加强各县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以达到取长补短,不断加强提高的目的。
此次在事业管理局的社会实践,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实践,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感觉到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肯定是困难重重,但是改革之路必将继续下去。只有重新定位,面向市场,面向广阔的企业和个人,社会报保险事业才会顺利走下去。只有继续协调管理,整合相关资源,贯通全市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加强自身管理,为社会提供更优良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发展和服务人民。同时,感觉到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本人在实践过程中能主动的请教,虚心的学习,尽量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使自身的理论知识更上一个台阶,实践能力与水平也得到较大地提高。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十一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社会资源要素和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产品相对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无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就农村居民的国民性质而言,应该享受同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样。然而,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加之农民是低收入低积累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范围界定相对城市来讲要宽一些。从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由政府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的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道路、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进步(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成果的中试和推广示范)、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即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现状。
从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基本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狭窄,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尖锐。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中西部地区乡村道路条件较差。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道路的投入,20xx—20xx年,国家累计投入乡村道路资金315亿元(注:有关乡村道路的资料来自财政部经建司的《情况反映》),除此以外,每年财政扶贫资金中的4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也主要用于贫困地区乡村道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农村行路难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道路交通落后的状况。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3万公里的砂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3万公里,占88.5%;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的简易公路约120万公里。很多地方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实地调研的中西部三个县中,河南省西平县尚有29个村未通公路,已通的公路路况较差,通村公路硬化率不到30%;陕西省大荔县有93个村未通公路;四川省三台县目前公路未通村408个。
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20xx年初,我国有502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其中,2423万人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下来的,预计20xx年年底解决。其余2597万人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变化等原因新增的饮水困难人口,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实地调研的四个县中,除浙江省上虞市95%以上的农民能够用上清洁的自来水外,中西部地区三个县不仅存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西平县有32个村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涉及2万多人;大荔县未解决人畜饮水的村220个,涉及人口33万人,大牲畜7.5万头;三台县目前有102个村6万多人饮水困难,有4个严重缺水村和16个旱山村。除了一部分人饮水困难外,目前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饮水达不到清洁饮用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二)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注:全国资料来自财政部社保司“关于农村公共卫生问题”课题报告)。
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城乡医疗和卫生存在着巨大差距。全国而言,在健康水平方面,农村婴儿死亡率是城镇的4倍左右,孕妇死亡率是城镇的2.4倍,农村人均期望寿命比城市低6岁,农村中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等发病率出现反弹甚至死灰复燃。在政府投入方面,1991—20xx年间,政府投入农村卫生的支出690亿元,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农村卫生投入仅增长48.5%。20xx年政府卫生预算投入比1991年增加的部分只有12.4%用于农村。即使在东部地区的浙江省上虞市,20xx年财政预算中用于城乡医疗卫生的人均投入比例也在9:1.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严重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服务能力低。农民就医主要是村级诊疗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相比较而言,县级医院无论在投入或设备条件方面均远远好于村级诊疗室、乡镇卫生院。村级诊疗室的医疗器材仅限于体温计、血压计等,从业人员中9.2%是小学毕业,67.8%是普通初中毕业,仅能诊治一般小病。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陈旧,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为20世纪60、70年代配备的设备;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4%,大专学历占9%。二是农村医疗收费相对较高,大病统筹合作医疗步履维艰。1991—20xx年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上升到79元和2891元,分别增长了6.2倍和5.1倍,而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7%。农民轻易不敢上医院,小病拖,大病扛,一旦患上重病,极有可能陷于贫困。据问卷调查,四川省三台县卢溪镇农民看病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5.31%,古井镇为8.14%,鲁班镇为10.91%,我们走访的四川省三台县几户特困户,大多因病所致,大病已经成为农民致贫的主要因素。现在全国只有10%的村有合作医疗,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我们实地调研的县(市),只有浙江省上虞市开始了试点。
(三)农村教育方面。
我国现行农村教育体制是地方负责、以县为主的体制,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中央和省市一级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比重很低。20xx年,财政预算内农村教育支出73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村教育支出97.32亿元,仅占13.17%。尽管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一级财政增加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的比重。据调查,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一是教师工资基本解决,硬件设施差距很大。我们调研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学校校舍、设备、操场等硬件设施普遍落后。陕西省大荔县还有危、漏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20xx年开始实行“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xx年底,中央资金支持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兵团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总量达120亿元,改造d类危房(最危险的)面积3000万平方米,全国中小学危房比率由改造前的9.6%下降到7.6%。二是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承受。根据对河南、陕西、四川的农户的直接问卷调查,农村子女上学费用是目前农户家庭最大的开支。陕西省大荔县20xx年平均农民家庭支出为7869.07元,其中子女上学2714.07元,占35%。宝鸡县20xx年农民家庭平均支出为8219.63元,其中子女上学2334.67元,占28%。四川省三台县古井镇接受问卷调查的30户农民中,上学支出占农民家庭消费支出为33.47%,卢溪镇为30.57%,鲁班镇为28.75%。有些孩子因为支付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当地农民说“学校修漂亮了,上得起学的孩子却少了”。三是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不高。目前由于工资、住房及其他条件原因,农村中小学中一些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或流向城市,或离开教学岗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升学率低,9年制义务教育的失学率相对较低,进入高中阶段失学率剧增,往往因考分低1分或几分需要缴上万元而失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农村就业技能培训主要由一些私人部门或机构举办,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才能参加,而大多数农民因得不到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就业时也只能干一些粗活、重活、脏活,非常不稳定。
(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尽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办法,但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区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广西20xx年出台了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但上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全国农村人口16.5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非常低。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已经体现在各个科目的预算安排上,但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有效性不强。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财政供养的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过多,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支出过多,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或由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很低。
(六)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方面。
县、乡(镇)负债现象严重。实地调查的中西部地区3个县,县、乡、村都存在债务。河南省西平县目前县、乡、村债务累计达2.2亿元,其中乡村债务高达1.4亿元;河南省滑县截止20xx年底,历年滚存赤字2212万元,全县债务总计2.9亿元;四川省三台县累计赤字6123万元,全县债务总计11亿元(5倍于20xx年县财政收入)。
由于财政困难,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党政机构的办公经费标准低,运转发生困难,乡镇干部工资大多是“裸体工资”,并且不能正常发放。
造成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质量偏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行体制导致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二元结构,城乡投入差距明显。我国现行的体制格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特别明显的工业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由公共财政供给,如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尽管各级财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是很低的。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国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33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如果扣除国债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1%左右。实地调研的河南省滑县,总人口为122万人,农业人口为113万人,占总人口的93%。20xx年全县人均公共建设财政投入为131元,而农村人均公共建设投入为7.55元,仅相当于人均水平的5.8%。其次,县乡两级财力有限,无力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目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而县乡两级财力困窘,难以提供有力支持。1998—20xx年河南省西平县用于支持乡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包括农村教育支出)的支出分别是1009万元、1028万元、1171万元、1013万元和117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6%、6%、4.9%和4.5%,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他各县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第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现行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虽然划分了财权,但事权仍是模糊交叉的,特别是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本该由上级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有的却通过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员会还承担了较多的政务,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都是基本国策,涉及整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目前这些事权主要由县、乡政府以及村承担,中央和省一级负担的比例比较低。第四,税费改革留下的投资缺口暂时还无法弥补。以前,村集体兴办公共事业主要靠提留统筹和摊派集资。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从制度上规范了农民的税赋,刹住了面向农民的各种集资、摊派、收费行为。但目前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仅能保证基层政权的运转和农村教育的需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按照国家规定每人每年不超过15元的标准和“一事一议”
三、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一)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要适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成本问题。
我国现有乡镇3.9万个,行政村69.5万个(注:中国农村经济主要数据1978—20xx,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xx),按自然村计算,村数更多。如果依现有乡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仅需要庞大的财政支出,国家财政负担不起,而且组织成本和投入成本都很大。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村庄和乡镇将会合并,如果依现有乡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还会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和配置失效。从日本的“并村运动”和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实践看,即使在人口密度大于中国的日韩两国,农村人口的相应集中和居住乡村的适当合并,对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和公共财政资源有效配置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应当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所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要承认城乡差别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逐步扭转“三大差别”,而不能强求农村道路、饮水、学校、文体、路灯、垃圾站等公共事务达到与城市一样的标准,这是不切实际和不现实的。
(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20xx年,我国东南发达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过了3000美元,而西部9省区的平均水平还不到600美元。20xx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309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仅为1741元。当浙江省上虞市的农民开始考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时,中西部的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在为吃水用水发愁;当上虞市农民开始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当上虞市农民生意开始做到国外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守望田野,不知道山外是怎样的世界;当上虞市农民家用电器升级换代,轿车、洋楼进入百姓家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可能连电都用不上或用不起。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差异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在制定农村公共服务和小康建设目标和政策时,要承认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这个基础上,区别对待,分类、合理设计和制定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目标、标准等指标,绝不能一刀切。
(五)财政体制和财力格局。
分税制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体制因素,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财力分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财力逐级上收,中央和省一级财力在整个国家财力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对加强宏观调控和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建设是必要的,但县乡财力薄弱,使得由其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无法得到保证。二是1994年的分税制是在当时财政收支包干基数的基础上确定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情况的变化,这些收支基数的不合理性日益突出,地区间财力差异进一步拉大。四川省三台县为2.1亿元,河南省西平县和陕西省大荔县不足1亿元,与浙江省上虞市的财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级次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客观上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不同地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选择也应有所区别。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财力的状况决定了这些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量力而行,尤其不能急于求成。
(六)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突出解决主要矛盾。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来越高程度满足的问题,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发展需要得到实现的问题。发展需要不仅包括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闲等,而且包括社会意义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会竞争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等,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要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我国财政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解决人口和幅员面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难度很大,任务十分艰巨。在思想认识上,既不能悲观丧气,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策略上,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分清缓急,有先有后,统筹兼顾,逐次解决。
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上同时做文章,重点是增量调整,逐步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存量调整主要是:重新配置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调整压缩粮食流通领域的财政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调整政府农业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和加入wto后的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农业财政资金分类,减少交叉和中间环节,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量调整主要是:认真落实财政预算内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比例不少于70%,以后达到80%以上;调整国债资金的投入比例,2004—20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由现在的1/3提高到2/3,以后逐步提高到80%以上。同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鼓励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领域。
(二)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
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由于财力不足,近年来县乡政府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县乡财政绝大部分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开支和教育开支,农业、农村公共事业只能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列出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投资修建校舍、提高师资力量;减免学生上学费用;解决灌溉用水;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开展技术培训;解决收看电视难问题等十一项内容供农民选择。由于各地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农民选择有所差别,但是如果排除区域性差异,农民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是道路、桥梁、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高达100%;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达到79.6%;浙江省上虞市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达到52%。
二是减少子女上学费用。河南省西平县高达93.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大荔县87%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宝鸡县8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浙江省上虞市80%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资修缮校舍和提高师资水平。河南省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92.22%;陕西省宝鸡县农民的关注率达到88.9%;浙江省上虞市农户的关注率达到80%;陕西省大荔县农民关注率达到63%。四是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陕西省宝鸡县农户对此关注率达到90.7%;河南省农户的关注率为72.22%;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关注率为70.4%;浙江省上虞市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61%。五是帮助发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等。
(三)在政策设计上要留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接口。
使农村居民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就意味着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最初的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设计方面考虑未来城乡政策统一的需要。
(四)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乡(镇)村布局调整。
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改革和农村管理机构改革,把减人和减事结合起来,逐步减少村委会承担的政务活动,取消村委会的“政务职能”,这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履行责任,避免职能下放;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在理清“政务”与“村务”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权力,维护农民利益。
从大的区域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呈递减之势,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递增,加上各地区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情况不尽相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的比例要多一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县乡财政状况的好转,可以逐步将一些领域的发展职责让渡给市场调节和县乡政府;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较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由省、县乡财政负担,但作为政策引导,中央财政对于东部地区应给予适当补助。
(六)建立民主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第三方”实施的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大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是衡量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
转变。要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民、农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公共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同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实行“第三方”
实施、政府部门和农民进行监督的方式,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避免由“条条”决策,由“条条”搞“工程”、搞“行动”等不切实际的做法。
(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稳定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先规范、后降率、再转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第一步,利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及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措施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税税负,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将农民税收负担降低到3.5%左右,同时明确规定征收的农业税全部返回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随着土地资源税、所得税和增殖税等税制的完善,取消农业税,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十二
xx省xx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居xx省各县(市)首位,列全国百个产粮大县(市)前10名。20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产值达到2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5%,“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收入2459元,其中通过产业化实现的人均收入占63.9%,五年间提高了31个百分点。xx市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在由农业大市向畜牧业大市、加工业大市和经济强市转变。
xx市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一是形成了奶牛、鸡蛋和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奶牛业在十年间登上三个台阶,奶牛从1991年的2.2万头,到目前奶牛存栏达13万头,户均1.09头。肉牛饲养量20万头,生猪饲养量51万头,家禽饲养量1054万只。全市现已具备年提供15亿公斤粮食、8万吨肉、32万吨鲜奶、10万吨鲜蛋、7亿公斤瓜采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增加了农民和财政收入。全市农民通过养奶牛人均增收480元,通过饲养家禽人均增收190元,通过养猪人均增收140元,通过酿酒、饲料加工人均增收330元,通过农民在龙头企业和市场就业人均增收80元。20xx年畜牧业过腹转化农作物秸杆90万吨,占秸杆总量的65%,仅此一项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增收有了稳定的渠道,为市财政培植了新的财源。20xx年仅雀巢公司一家就上缴税金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2%,成为市财政的支柱。
三是推进了粮食转化增值。粮食的过腹转化和加工转化,改变了农民过去卖原粮的低效循环状态,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卖粮难。20xx年畜牧业转化粮食6亿公斤,转化增值5亿元,加工转化1亿公斤,转化增值0.5亿元,转化粮食占总产量的46.7%。
四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市专兼职从事畜牧养殖业的劳动力1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农民离土创业人员1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1%。
1.把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xx盛产玉米、水稻、高粱和瓜菜、烤烟等作物,农业资源丰富,农蓄产品质量好。近年来,xx市立足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以加快畜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了由产粮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的发展目标。他们反弹琵琶,抓市场、上加工业,带产业、促养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粮食过腹增值;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通过建设城市市场,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实现农产品流通增殖。通过梯次、多次增值,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2.把做强龙头企业与做大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xx市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上,扶持、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在奶牛业,1990年引进了世界50强之一的瑞士雀巢公司,从那时起,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发展,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大做强这个龙头企业。该公司已三次增资扩产改造,总投资由初建时的2.6亿元增加到了6亿元,鲜奶日加工能力由150吨增加到700吨,20xx年又启动了四期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日加工能力将达到1350吨。现在xx农民每天供应雀巢公司700吨鲜奶,收入130万元。在玉米产业上,引进了xx绿色食品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年加工转化玉米605万吨。在小米产业上,引进xx焦氏集团建设万吨小米加工企业,带动全市发展无公害谷子0.33万公顷。
3.把完善市场体系与强化流通带动功能紧密结合起来。xx市加强对农业产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成了新胜蛋禽等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为骨干,以城乡集贸市场和经营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年交易额达15亿元。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已与全国13个大中城市的30多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日销售鲜蛋600吨以上,日交易额220万元,带动全市饲养蛋鸡1000万只。鲜蛋收购覆盖xx、吉林两省10多个县(市),远销到广州、上海、江苏、福建、安徽等省市,每天销往俄罗斯鲜蛋有70吨。市场各环节吸纳从业人员2300多人,年创收2800多万元,养鸡户年收入1亿多元,经销户收入600多万元,带动相关加工和服务业增加产值1亿多元,实现利税800多万元。另外,全市流通经济组织发展到200多个,流通大户300余户,从事农产品营销的经纪人达2400余人,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牵动力量。
4.把依靠科技进步与加强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xx市把依靠科技进步与加强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先进技术装备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对基地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推进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目前专业户发展到5.6万户,专业村256个,专业乡(镇)9个,分别占户、村、乡(镇)总数的42%、66%和30%。涌现出了一批奶牛生产万头乡(镇)、千头村、百头大户和蛋鸡生产的百万只乡(镇)、十万只村、万只大户。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和综合配套的高产优质生产模式,奶牛生产全部推广“冻精配种、配合饲料、秸杆三化、暖舍饲养、防疫灭病”的高产模式。鸡蛋生产普遍推广“纯化良种、配合饲料、密集饲养、科学防病”的高产模式。20xx年推广先进技术60多项,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6%。
5.把创造优良环境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派驻专人负责协调监督对企业的各项检查、收费等问题。对收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印制收费项目目录,给企业发放收费项目“明白卡”,取消和缓收收费项目83项,合并92项,下调44项,一年减轻企业负担1000多万元。同时,出台了鼓励乡镇发展奶牛业的政策,新增奶源增加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市乡两级五五分成,乡镇每增加1吨鲜奶,可增加税收60元,调动了乡镇发展奶牛生产,扩大基地规模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的宏观控制作用,调整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关系,让利于民,雀巢公司在两年内七次提高鲜奶价格,鲜奶价格由每公斤0.78元上调到1.60元。在鲜蛋销售上,每天都由市场主管部门首先定出鲜蛋参考价,防止蛋价大起大落,保护养殖户和营销户双方利益。强化环境治理,打击偷、盗、毒害奶牛犯罪活动,严肃查处个别奶站投机倒把、克扣奶户的违法违纪行为,保护养牛户的切身利益,维护主导产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xx市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现实选择,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促进联合等多种渠道和手段,陪强陪壮一批产品竞争力强,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与农户利益关系密切、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把龙头舞起来,才能把农业产业化带动起来。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大力推行集约化经营。推进集约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把基地规模和产业做大了,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才能保持快速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利益驱动,产业链就会脱节。只有加强政府宏观控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化、法制化轨道,才能实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产业化链条的凝聚力。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好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发挥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选择主导产业。xx市农业产业化形成了牛、鸡、猪三大主导产业,主要是因为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本地的资源优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市场的有效需求。这三个产业都属农村传统产业,农民有基本的技术和经验,而且市场容量大,技术和市场风险相对比较小。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培育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搞活流通,是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只有采取政策扶持、效益吸引、典型引路等办法活跃市场主体,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从根本上架起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才能使广大农民通过进入市场来实现收入的增加。
6.推进农业化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环境较差,这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因素,也是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重要原因。只有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真正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建议国家采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加快农村电力、道路、水利、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对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农村教育、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村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十三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社会资源要素和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共产品相对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无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就农村居民的国民性质而言,应该享受同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样。然而,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加之农民是低收入低积累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范围界定相对城市来讲要宽一些。从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由政府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的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道路、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进步(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成果的中试和推广示范)、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即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文化等。
从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基本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狭窄,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尖锐。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中西部地区乡村道路条件较差。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道路的投入,20xx—20xx年,国家累计投入乡村道路资金315亿元(注:有关乡村道路的资料来自财政部经建司的《情况反映》),除此以外,每年财政扶贫资金中的4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也主要用于贫困地区乡村道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农村行路难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道路交通落后的状况。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3万公里的砂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3万公里,占88.5%;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的简易公路约120万公里。很多地方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实地调研的中西部三个县中,河南省西平县尚有29个村未通公路,已通的公路路况较差,通村公路硬化率不到30%;陕西省大荔县有93个村未通公路;四川省三台县目前公路未通村408个。
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20xx年初,我国有502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其中,2423万人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下来的,预计20xx年年底解决。其余2597万人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变化等原因新增的饮水困难人口,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实地调研的四个县中,除浙江省上虞市95%以上的农民能够用上清洁的自来水外,中西部地区三个县不仅存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西平县有32个村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涉及2万多人;大荔县未解决人畜饮水的村220个,涉及人口33万人,大牲畜7.5万头;三台县目前有102个村6万多人饮水困难,有4个严重缺水村和16个旱山村。除了一部分人饮水困难外,目前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饮水达不到清洁饮用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二)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注:全国资料来自财政部社保司“关于农村公共卫生问题”课题报告)。
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城乡医疗和卫生存在着巨大差距。全国而言,在健康水平方面,农村婴儿死亡率是城镇的4倍左右,孕妇死亡率是城镇的2.4倍,农村人均期望寿命比城市低6岁,农村中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等发病率出现反弹甚至死灰复燃。在政府投入方面,1991—20xx年间,政府投入农村卫生的支出690亿元,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农村卫生投入10年仅增长48.5%。20xx年政府卫生预算投入比1991年增加的部分只有12.4%用于农村。即使在东部地区的浙江省上虞市,20xx年财政预算中用于城乡医疗卫生的人均投入比例也在9:1.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严重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服务能力低。农民就医主要是村级诊疗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相比较而言,县级医院无论在投入或设备条件方面均远远好于村级诊疗室、乡镇卫生院。村级诊疗室的医疗器材仅限于体温计、血压计等,从业人员中9.2%是小学毕业,67.8%是普通初中毕业,仅能诊治一般小病。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陈旧,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为20世纪60、70年代配备的设备;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4%,大专学历占9%。二是农村医疗收费相对较高,大病统筹合作医疗步履维艰。1991—20xx年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上升到79元和2891元,分别增长了6.2倍和5.1倍,而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7%。农民轻易不敢上医院,小病拖,大病扛,一旦患上重病,极有可能陷于贫困。据问卷调查,四川省三台县卢溪镇农民看病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5.31%,古井镇为8.14%,鲁班镇为10.91%,我们走访的四川省三台县几户特困户,大多因病所致,大病已经成为农民致贫的主要因素。现在全国只有10%的村有合作医疗,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我们实地调研的县(市),只有浙江省上虞市开始了试点。
(三)农村教育方面。
我国现行农村教育体制是地方负责、以县为主的体制,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中央和省市一级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比重很低。20xx年,财政预算内农村教育支出73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村教育支出97.32亿元,仅占13.17%。尽管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一级财政增加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的比重。据调查,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一是教师工资基本解决,硬件设施差距很大。我们调研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学校校舍、设备、操场等硬件设施普遍落后。陕西省大荔县还有危、漏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20xx年开始实行“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xx年底,中央资金支持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兵团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总量达120亿元,改造d类危房(最危险的)面积3000万平方米,全国中小学危房比率由改造前的9.6%下降到7.6%。二是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承受。根据对河南、陕西、四川的农户的直接问卷调查,农村子女上学费用是目前农户家庭最大的开支。陕西省大荔县20xx年平均农民家庭支出为7869.07元,其中子女上学2714.07元,占35%。宝鸡县20xx年农民家庭平均支出为8219.63元,其中子女上学2334.67元,占28%。四川省三台县古井镇接受问卷调查的30户农民中,上学支出占农民家庭消费支出为33.47%,卢溪镇为30.57%,鲁班镇为28.75%。有些孩子因为支付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当地农民说“学校修漂亮了,上得起学的孩子却少了”。三是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不高。目前由于工资、住房及其他条件原因,农村中小学中一些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或流向城市,或离开教学岗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升学率低,9年制义务教育的失学率相对较低,进入高中阶段失学率剧增,往往因考分低1分或几分需要缴上万元而失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农村就业技能培训主要由一些私人部门或机构举办,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才能参加,而大多数农民因得不到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就业时也只能干一些粗活、重活、脏活,非常不稳定。
(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尽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办法,但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区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广西20xx年出台了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但上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全国农村人口16.5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非常低。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已经体现在各个科目的预算安排上,但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有效性不强。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财政供养的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过多,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支出过多,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或由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由政府负担。而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很低。
(六)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方面。
县、乡(镇)负债现象严重。实地调查的中西部地区3个县,县、乡、村都存在债务。河南省西平县目前县、乡、村债务累计达2.2亿元,其中乡村债务高达1.4亿元;河南省滑县截止20xx年底,历年滚存赤字2212万元,全县债务总计2.9亿元;四川省三台县累计赤字6123万元,全县债务总计11亿元(5倍于20xx年县财政收入)。
由于财政困难,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党政机构的办公经费标准低,运转发生困难,乡镇干部工资大多是“裸体工资”,并且不能正常发放。
造成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质量偏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行体制导致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二元结构,城乡投入差距明显。我国现行的体制格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特别明显的工业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由公共财政供给,如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尽管各级财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是很低的。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国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33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如果扣除国债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1%左右。实地调研的河南省滑县,总人口为122万人,农业人口为113万人,占总人口的93%。20xx年全县人均公共建设财政投入为131元,而农村人均公共建设投入为7.55元,仅相当于人均水平的5.8%。其次,县乡两级财力有限,无力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目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而县乡两级财力困窘,难以提供有力支持。1998—20xx年河南省西平县用于支持乡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包括农村教育支出)的支出分别是1009万元、1028万元、1171万元、1013万元和117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6%、6%、4.9%和4.5%,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他各县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第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现行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虽然划分了财权,但事权仍是模糊交叉的,特别是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本该由上级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有的却通过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员会还承担了较多的政务,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都是基本国策,涉及整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目前这些事权主要由县、乡政府以及村承担,中央和省一级负担的比例比较低。第四,税费改革留下的投资缺口暂时还无法弥补。以前,村集体兴办公共事业主要靠提留统筹和摊派集资。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从制度上规范了农民的税赋,刹住了面向农民的各种集资、摊派、收费行为。但目前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仅能保证基层政权的运转和农村教育的需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按照国家规定每人每年不超过15元的标准和“一事一议”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一)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要适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成本问题。
我国现有乡镇3.9万个,行政村69.5万个(注:中国农村经济主要数据1978—20xx,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xx),按自然村计算,村数更多。如果依现有乡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仅需要庞大的财政支出,国家财政负担不起,而且组织成本和投入成本都很大。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村庄和乡镇将会合并,如果依现有乡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还会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和配置失效。从日本的“并村运动”和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实践看,即使在人口密度大于中国的日韩两国,农村人口的相应集中和居住乡村的适当合并,对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和公共财政资源有效配置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应当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所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要承认城乡差别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逐步扭转“三大差别”,而不能强求农村道路、饮水、学校、文体、路灯、垃圾站等公共事务达到与城市一样的标准,这是不切实际和不现实的。
(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20xx年,我国东南发达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过了3000美元,而西部9省区的平均水平还不到600美元。20xx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309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仅为1741元。当浙江省上虞市的农民开始考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时,中西部的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在为吃水用水发愁;当上虞市农民开始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当上虞市农民生意开始做到国外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守望田野,不知道山外是怎样的世界;当上虞市农民家用电器升级换代,轿车、洋楼进入百姓家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可能连电都用不上或用不起。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差异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在制定农村公共服务和小康建设目标和政策时,要承认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这个基础上,区别对待,分类、合理设计和制定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目标、标准等指标,绝不能一刀切。
(五)财政体制和财力格局。
分税制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体制因素,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财力分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财力逐级上收,中央和省一级财力在整个国家财力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对加强宏观调控和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建设是必要的,但县乡财力薄弱,使得由其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无法得到保证。二是1994年的分税制是在当时财政收支包干基数的基础上确定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情况的变化,这些收支基数的不合理性日益突出,地区间财力差异进一步拉大。四川省三台县为2.1亿元,河南省西平县和陕西省大荔县不足1亿元,与浙江省上虞市的财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级次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客观上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不同地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选择也应有所区别。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财力的状况决定了这些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量力而行,尤其不能急于求成。
(六)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突出解决主要矛盾。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来越高程度满足的问题,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发展需要得到实现的问题。发展需要不仅包括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闲等,而且包括社会意义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会竞争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等,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要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我国财政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解决人口和幅员面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难度很大,任务十分艰巨。在思想认识上,既不能悲观丧气,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策略上,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分清缓急,有先有后,统筹兼顾,逐次解决。
(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上同时做文章,重点是增量调整,逐步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存量调整主要是:重新配置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调整压缩粮食流通领域的财政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调整政府农业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和加入wto后的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农业财政资金分类,减少交叉和中间环节,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量调整主要是:认真落实财政预算内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2004年比例不少于70%,2005年以后达到80%以上;调整国债资金的投入比例,2004—2005年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由现在的1/3提高到2/3,2006年以后逐步提高到80%以上。同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鼓励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领域。
(二)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
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由于财力不足,近年来县乡政府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县乡财政绝大部分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开支和教育开支,农业、农村公共事业只能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列出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投资修建校舍、提高师资力量;减免学生上学费用;解决灌溉用水;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开展技术培训;解决收看电视难问题等十一项内容供农民选择。由于各地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农民选择有所差别,但是如果排除区域性差异,农民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是道路、桥梁、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高达100%;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达到79.6%;浙江省上虞市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达到52%。
二是减少子女上学费用。河南省西平县高达93.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大荔县87%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宝鸡县8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浙江省上虞市80%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资修缮校舍和提高师资水平。河南省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92.22%;陕西省宝鸡县农民的关注率达到88.9%;浙江省上虞市农户的关注率达到80%;陕西省大荔县农民关注率达到63%。四是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陕西省宝鸡县农户对此关注率达到90.7%;河南省农户的关注率为72.22%;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关注率为70.4%;浙江省上虞市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61%。五是帮助发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等。
(三)在政策设计上要留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接口。
使农村居民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就意味着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最初的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设计方面考虑未来城乡政策统一的需要。
(四)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乡(镇)村布局调整。
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改革和农村管理机构改革,把减人和减事结合起来,逐步减少村委会承担的政务活动,取消村委会的“政务职能”,这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履行责任,避免职能下放;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在理清“政务”与“村务”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权力,维护农民利益。
从大的区域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呈递减之势,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递增,加上各地区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情况不尽相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的比例要多一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县乡财政状况的好转,可以逐步将一些领域的发展职责让渡给市场调节和县乡政府;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较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由省、县乡财政负担,但作为政策引导,中央财政对于东部地区应给予适当补助。
(六)建立民主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第三方”实施的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大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是衡量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要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民、农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公共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同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实行“第三方”实施、政府部门和农民进行监督的方式,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避免由“条条”决策,由“条条”搞“工程”、搞“行动”等不切实际的做法。
(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稳定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先规范、后降率、再转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第一步,利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及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措施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税税负,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将农民税收负担降低到3.5%左右,同时明确规定征收的农业税全部返回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随着土地资源税、所得税和增殖税等税制的完善,取消农业税,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十四
引导语: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要根据主体部分组织材料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与对参考!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1.调查时间:2007.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十五
行政管理是社会永不变更的话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行政管理专业社会的调查报告,仅供大家参考。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1.调查时间:2007.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篇十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和技术应用时期,也是各国政府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技术应用离不开合作和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信赖的人际交往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广交朋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和当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当代农村初级中学的班级人际交往的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研究工作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校初二年级组六个平行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进行调查问卷,该教学班共有43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13.5周岁,被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7.7%,学习成绩该教学班在整个年级组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以初一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为参考指标),本次调查共分二十七个指标,其中二个指标各分三个支指标进行调查,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同伴和长辈等在活动中的交往情况,同时能主观地反映该班的每一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情况,问卷着重就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为了比较真实地反映该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有关原理进行对原始数据作精加工。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了必要的访问,对学生人际交往的统计数据运用了教育统计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作了大量的处理工作,以求得比较准确的结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两个指标(学生的。
自我评价。
和同伴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1、从表(六)可以知道:中学生被本班同学列为的朋友,次数平均为3次,其中男生为2.86次,女生为3.14次,女生优于男生;女生平均分为6.23分,男生的平均分为5.76分,平均得分为6.00分,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这充分说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过高。
2、中学生认为好朋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从表(四)中不难求得,首先是同学之间要信赖可靠,其次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交流,彼此间有相互了解,倾吐自己的心声,再次是在学习上互助,同学之间有问题互相帮助,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最后是性格形似、兴趣、爱好相同,参加某一项活动后,交流的机会增加,很容易形成好朋友的原因。从同伴评价的结论中可以知晓,好朋友常常三、四个组成一个小群体,在这些好朋友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男、女同学界线分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一位学生拥有异性好朋友,其余均是同性朋友组成的群体。
3、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与人际关系的客观状况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37.2%的学生两者之间的评价基本相符,但两者完全吻合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2.3%,有62.8%的学生不能真正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其一学生反映自己人际关系的水平高于实际人际关系的高达95.4%,相差5位及以上的占44.2%,其二低于实际人际关系的只占2.3%,说明两者之间的评价有特m显著的差异,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期望值过高,因此反映了中学生对好朋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
4、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好朋友拥有最多的9人次,大于或等于5人次占全班人数的16.3%,没有拥有一位好朋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9.3%,其中男、女学生中,女学生拥有的比例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男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比例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的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女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班干部中的比例占75%,女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上互相帮助,增加了互相之间的交流机会,并且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很容易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因此人际关系就比较好,但男、女学生中拥有“孤独者”的比例相同。
五、调查结果分析的对策和建议。
1、当代的中学生独生子女率不断上升,家庭结构主要以“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主要形式,特别是“三代同堂”,由于年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时代,人的思想,与受教育的时间不同而充分显示出不同的观念,对新生事物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则需要相互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尽努力填补代沟,鼓励小辈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人际交往方面上,思想要解放一些,给子女多一些爱,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束缚,正确地引导子女与同伴进行交流,建议社会和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家长这一领域的教育,此外也请家长时常关心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策,帮助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正确引导子女在人际交往上健康地发展。
2、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作为教育对象理应担当起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正常交往的能力,传授正确交往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团、队、学生会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益知、健康、有趣的活动,通过活动,扩大学生交往的范围,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际交往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间的团体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涉世未深,在实际交往中会面临新的问题,建议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分支机构“人际交往会诊室”,请富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员,解决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每个群体中总会出现几个“孤独者”,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应当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多一些交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寻求人际交往关系不佳的学生改变现状的“处方”,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
3、作为中学生的本人而言,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屡遭失败,应树立信心,改变以往处事的陋习,主动与其他同伴交流,寻求自己的“病因”,多一些信心,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作必要的“诊断”,克服个性中的消极因素,不断充实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能力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学校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的学生,要发挥人际关系较好的作用,帮助人际交往关系欠佳的学生,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以适应新世纪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需求。
一、该公司人才招聘的现状。
当前,该公司还没有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招聘人才,大多数都由总经理直接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来招聘人才。在面试前由于基层管理人员没有书面资料给予求职者介绍该公司具体的工作流程等详细说明,使得一些求职者对该公司能力的怀疑,也因为该公司没有大型企业的市场和资产等能力而选择了其他的企业,也是导致目前该公司人力不足现象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公司在人才招聘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该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单独设置人力资源部门。
该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重视性不够,忽略了人力资源部是现代企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即使有,其日常工作也仅仅局限于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工作,没有行使到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职责。
(二)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
该公司对人才的招聘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在人手紧缺或者员工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下仓促进行招聘,缺乏人力资源计划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招聘结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对该公司而言,招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需要。
另一原因,因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民办高校的陆续出现致使应往届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该公司错误认为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非常容易,反映在招聘工作中,思想上不重视,准备不充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结果往往导致招聘工作以失败告终。
(三)对应聘者吸引力较弱。
由于该公司在市场的弱势,竞争力不强。而大型企业在市场占有率、资产拥有量、品牌效应、薪资水平、工作条件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该公司无法与之匹敌。同时,该公司发展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文化缺失,也是造成该公司比较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的原因。
三、改进该公司人才招聘对策建议。
(一)招聘前做好充分准备。
1、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计划,统计出所需要的人员的类别及数量。在现有的人员储备的基础上,编制出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有的放矢的组织招聘工作。
2、编制适合于岗位需要的职务。明确该职务是完成何种工作;应聘者为了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何种能力;企业将如何对此进行考核等。职务说明应该尽量描述清楚,避免由于不具体的信息带来的无效招聘者,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准备企业简介及招聘简章。招聘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寻找合适员工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进行自我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过程。企业简介、招聘简章等资料都是企业进行对外宣传的窗口,都代表了整个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准备时必须凸显企业特点,以其优势来吸引应聘者。
(二)科学、合理的组织招聘工作。
1、组织招聘小组。招聘录用的人才必须满足相关部门的需要,因此仅仅由人力资源部单独完成招聘工作是不现实的。应由人力资源部牵头,联合各部门相关人员组建招聘小组,将招聘工作各环节进行细分,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此项任务。
2、应聘人员的选拔。应聘人员的选拔是招聘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有面试法、笔试法、情境模拟法等方式。在选拔过程中,招聘人员应该客观、公平的进行工作,确保在应聘者中筛选出最适合的人员。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该公司在企业声誉,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才成长机会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所以在招聘之前必须对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和知识体系进行详细的考虑与规划。把好招聘关,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招聘程序,公平公正,因岗寻才,宁缺毋滥。以选任“适合的人才”为原则,而不是期望的人才,要明白“适才比英才更重要”。另外,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的个人利益在规范的制度下得到保障,才有助于员工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不仅能留住人才,更能督促员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效率的提高,又可以让员工在制度的保证下,对自己在企业的发展有更多的信心。一套科学高效的引进机制,要求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注重学历但又不惟文凭,重视能力和个人品质,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人才。
通过多种科学途径引进人才,例如人才市场、报刊广告、互联网、猎头公司、熟人推荐等都是有效的人才招聘渠道,对该公司来说一般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市场对于招聘普通管理、技术类人才有其简便快捷的优势,报刊广告渠道的优点是信息覆盖面广,可收到较多应聘资料,同时,可减少应聘的盲目性,缺点是广告费昂贵,费时较多,猎头公司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其优势,但招聘效果与猎头公司的服务质素关系较大,故须对猎头行业作较深入的了解,对猎头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寻找最合适的猎头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是一个新兴的人才交流渠道,具有使用方便,反馈迅速,一个交费时间内不限使用次数的优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优势将会日益明显;从目前使用实际情况看,它的缺点是受上网人数与类型影响,以it专业技术类、文职类、财务类及公共管理类等人才招聘效果较好。
四.人才的使用。
五、调查总结。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不断扩大,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人才的来去留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引进人才,管理好人才,留住人才,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