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总结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能够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成长和收获。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到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巨人的'花园》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赶走孩子,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不让孩子进入花园。但是,从此花园里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去,园里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将孩子们赶出了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一位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做了深刻的反思。
1、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提示道理。结合课文内容上对比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以“对比”为主线,采用一系列的对比来进行教学:花园里墙里墙外的景象对比,巨人前后的态度对比,拆墙前后的对比,循序渐进,步步进入,最后理解重点句,提示道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2、紧紧抓住巨人指责孩子的那三句话,让孩子反复地读来体会巨人当时的心情,让孩子通过读,自己领悟到巨人的自私、冷酷,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同时感受到巨人开始时的态度。
3、重点段落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多接触文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以情导读,以读促悟。如在教学墙里墙外的变化时,让学生通过读,感受到花园的变化,同时对“对比”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以“对比”为主线展开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
4、文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想象巨人的花园、春、夏、秋、冬分别会是什么样的?巨人赶走孩子时,可能会怎样想,小男孩儿凝视着巨人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等。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上课前几天,我把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初稿放在了博客上。但我一直在琢磨着教学设计的`初稿,再三研究教学参考书,总觉自己还是没有找准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课堂开放给学生,进行有趣、有效、有价值的学习。因此,我调整了教学策略,抓住“对比”为切入点,以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展开教学。
这节课的教学,我抓住“对比”为切入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一是抓住巨人回来前后,花园情景的对比,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画句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自己以前积累的语言与学习新课联系起来,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座美丽的、漂亮的,但即又荒凉的大花园。初步感受到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
二是抓住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让学生合作交流“你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巨人的任性、冷酷?”,再通过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体会童话的寓意。通过学生们的各抒己见,他们达成了共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但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自己是没有把握好的。1、鼓励性的语言太单一。2、由于自己的教学还是放不开,处理课堂的突发事情不够灵活,还是太执着跟着教案的流程走。一时间记不起过渡语,自己不知该如何接下去了,教学环节显得不够连贯。3、课堂太缺乏幽默元素,课堂气氛不够轻松、愉快。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教学过程。
一、想象展开。
1、师:同学们,首先老师要进行一项调查,你们喜欢童话作家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2、师:谁来谈一谈喜欢童话作家的原因?(学生回答)。
3、给学生机会,让其充分阐述。
4、师: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童话作家,老师就让你们尝试一下当童话作家的感觉,一份想象快餐送给你们,(多媒体出示)面对这幅卡通图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吧!
5、发挥学生想像能力,只要说得得当就给以肯定。
6、师:你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才会想象出这么动人的童话故事,你比故事中的小孩更出色!
7、指名另一名同学来编故事。
8、师:思路清晰,构思独特,你已具备童话作家的基本素质,如果有一天你成为童话作家,老师一定不会意外!
二、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让老师折服,那就让我们带着这非凡的想象力再次走进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吧!(媒体出示课题及作者)(板书课题:6巨人的花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成功的收获了字词,了解了故事内容,那么在本节课你会不会满载而归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你不理解的内容,并记录在纸上。(媒体出示“认真读书吧,你会从书中发现很多的奥秒!”)开始!
2、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将不懂的问题写下来。
3、教师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
4、师:同学们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善于思索,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更精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此时不必回答)。
5、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很深入,很有研究价值,老师将你们的问题归纳一下,共有这几方面:
(多媒体展示:
1、为什么巨人不愿与大家共享花园的美?
2、为什么春天要离开巨人的花园?
3、为什么后来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
4、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下面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把课文大声的朗读一遍,开始!
7、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巨人不愿与大家共享花园的美?(孩子在花园里乱蹦乱跳,会踩坏绿茵,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他就不能欣赏花园的美了;我自己的花园凭什么让你们玩耍……)。
巨人想得如此自私,怪不得他这样粗暴地把孩子们赶跑了,你能读出他的冷酷无情吗?(媒体出示)(学生读“这是我的花园,我不准任何人在里面玩!”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他的自私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师板书:自私时风狂雪飞)。
8、那为什么春天要离开巨人的花园?(师适当引导:是巨人剥夺了孩子们的欢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
9、巨人知道自己的任性和冷酷导致的不幸后果了吗?(知道)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是呀,他经孩子的提醒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10、醒悟后的巨人不再冷酷、任性,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把围墙推倒,把禁止孩子们到花园里来玩的牌子也摘了。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所以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师板书:无私时花开遍地)。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小结。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大家请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花圈)。
今天,老师就要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为什么呢?就让一起来学习第14课----大瀑布的葬礼。(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指名说。
(3)教师小结:通过分享大家共同搜集的资料,同学们不禁对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那种雄伟壮观发出惊叹,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这条瀑布。
4、感情朗读课题,质疑。
(1)“葬礼”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请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想一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口头填充(屏幕出示)。
三、昔日雄伟壮观。
教师:为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有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这真是一场特殊的葬礼,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昔日的大瀑布的?今天的大瀑布又是什么样的?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相关的句子。
1、学生朗读,画句子。
2、学生读句子。
3、朗读想象(鼓励用文中的语言)。
5、结合重点词汇,指导感情朗读。
把你对瀑布的赞叹用朗读表现出来吧!
6、教师小结:如果此刻你就站在的瀑布的脚下:你最想说什么?
四、今日形容枯槁。
但这雄伟的奇观,却在逐渐消失----今日的大瀑布是什么样的呢?
1、学生朗读句子。
2、屏幕出示文段。
3、有一句话形象地写出瀑布的样子,是哪句?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成什么?
4、与前面瀑布的样子作对比,你能想象瀑布现在的样子吗?
5、游客们看到瀑布前后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6、看到这幕情景,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
7、感情朗读。
五、布置作业。
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案点评:
文章通过对绝无仅有的葬礼的简介及大瀑布前后不同景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爱护地球的主题。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采用读画议说的自读方式,先快速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和写法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小结。
3、课文内容理解之后,提出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的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小结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文档为doc格式。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六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本篇课文是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自古以来,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孩子们的青睐。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后来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这篇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要学会给予、奉献。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具体的措施:
1、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
2、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美好的东西应与别人同享。
上完课后,我发觉在学习“同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呢?”这个问题的时候,由于我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出示了“当巨人外出,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时,花园里( );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玩耍,当春天来临时,花园里( );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里玩耍时,花园里又( );当巨人训斥孩子,孩子纷纷逃窜时( )”这一系列的填空,结果好心办坏事,这些填空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学过于死板,应该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说说原因,再回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第二,在抓住巨人的言行仔细品味时,总是从巨人看到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玩,心里会怎么想,进行朗读指导,体会巨人任性、自私、冷酷的心,教学方式太单一。
上好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今后要多反思,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童话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同学对童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童话带来快乐的同时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话以及其中蕴涵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堪称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本课时我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心应手。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由于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另外内容的衔接也不够紧凑,在请同学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与接下来揭示寓意这一环节连接不够紧。此外,教育机智发挥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问题处理得不太妥当,这些都是急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促使课堂教学进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虚心地向师傅或有经验的老师指点迷经,借鉴好的教学经验,再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
在本节课的教授中,我改进了整个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充实了更多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首先,在板书课题后,进入老项目“整体感知”。在与学生探讨了文章的中心故事后,我提出了“可以通过课题来获取信息”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是十分有用的一种方法。在做阅读题时,题目里一定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与其反复读文章找中心故事,不如通过题目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还不容易跑题,提高效率就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然后,我提出“在作文时,如果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题目,那么我们就要想一个题目,它要能吸引读你文章人的眼球。”这时马上就有学生说:“老师,如果我要写一件好人好事,我把题目写成《奉献》是不是就比写成《一件好事》要好?”我给予这个学生充分的肯定。
这样一个小提示,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并让正在学习写作文的四年级学生认识到了题目的重要性,我想我这一点小提示就有了大收获。
其次,我引进了对于“读”的训练。由于本节课的体裁是童话,童话的特点就包含语言运用。我觉得,与其我大讲特讲语言如何好如何动人,在童话中的起什么作用,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
我主要是想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或者说“表演”巨人3次发怒时说的话,让学生体会巨人在这时有什么样的想法,进一步了解巨人的性格变化。但是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在找学生表演时,课堂上比较乱。很多学生的表演引来了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这就需要依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去不断努力提高。
不过,通过这样的尝试,我发现“读其乐无穷”。这里的“读”不是简单的指名读,集体读,男女分读,而是有技巧的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将单纯的“读”化成有感情的“演”,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在“读”中,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进一步去揣摩说话人在说话时的心理,对于更深刻的理解课文也是有帮助的。
最后,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一个课堂生成点,弥补了我的一个小失误。在第一课时,开始上课时,我提出了“这是一个--------的花园”,根据教参,在这应该填“漂亮”和“神奇”。但是我在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漂亮”一词后,就忘记了“神奇”这个词。下课后回想时才意识到。
但是在第二课时,讲完全文后,通过对比花园在前后的变化引出文章寓意时,有学生对花园只有春天感到奇怪,提出花园里怎么会没有冬天。我马上抓住这个学生的提问,启示学生再次在“这是一个--------的花园”上填词,马上就有学生反映出“神奇”。我又借助这个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
尽管是失误,但是经过努力,把它弥补了。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写好每节课的授课计划,不能遗漏知识点;另外,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抓住每个生成点,不留“学习死角”。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七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4、.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通过自学悟出课文的特点,还背出了好的句子,同学们可真能干。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
穷
桑娜。
渔夫。
西蒙。
人
抱
熬
担忧。
害怕。
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九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自由和快乐。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
一、充分阅读,感悟文本。
本文的语言描写十分有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薛法根老师曾说道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1、把讲课文变为学语言。2、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3、把悟课文变为学表达。我在教授本课时,运用多种形式来进行阅读,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中的情感,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学语言,教语言。特别是对于重点词语及难以读准的地方及时指导。通过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爱阅读,爱语文,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动力。
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语文教学活动的根本在于时刻关注学生,跟随学生,以生为本。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一条主线,但不应该是一张大网。我觉得,教师的思路应该像一条猴皮筋,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被扯来扯去,但始终能够回归原位,但我在上本课时思路就像一条棍子,虽然没有被扯远,但更关键的却没有吧学生思维充分打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查缺补漏,或者是画龙点睛,但不论那一种,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学生服务,而不能成为教师哗众取宠的工作。教学机智的培养其实更多是经验和反思的积累,思考的多了,教学机智也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了。
另外,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前的单纯的鼓励性语言已经不太能适应现在的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应该是能够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考深度,以评价语来推动课堂往更深的层次里进行。
三、习惯养成,基础训练。
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读书姿势、写字姿势、握笔姿势等,都要随时性地进行纠正和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另外对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方法的渗透还需要更加艺术化,学生感悟更深,效果更明显。邹局长说:语文教学应该是扎实、细腻、简约、空灵,这就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根本出发,艺术性地进行指导,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从原来的大环境中走出来对自己、对学生能够有一个特殊的评判。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抓住学段目标,言意兼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这堂课,我得到了本校多位教师的热情指导,评议,尤其感谢工大附中的盛大文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下面是对我这堂课做一简单小结。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教学设想:
1、反复朗读,品味感受。
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是一篇值得反复读的美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变换多种形式如:自读、默读、引读、合作读等来让学生反复读文,理解文本,丰富感受。通过读文,学生对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祖父对我的疼宠呵护,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寻找文眼,形散神聚。
首先,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其次,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文题,通过( )的我,( )的祖父,( )的园子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园子不仅是“我”的乐园,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家园。
3、激发想象,体会温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祖父对我的爱,以激发朗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5至10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祖父在我犯错时,总会笑,他会说什么呢?这一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眼前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了祖父的笑,笑中的温暖洋溢在课堂中。
4、本文教学中,文章中所带的淡淡哀愁是学生很难理解与体会的,因此在收尾处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这时,教师不需多言,只需让生静静感受。简单渗透了淡淡的哀伤情绪,从课后教师的反馈中,这也成为我本文教学的亮点之一。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想面面俱到,但反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2)、本文是一篇美文,在教学中让生多读,读中悟情,教师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让生入情入境,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讨的。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平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平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平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平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平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板书设计:9、鸬鹚。
渔人鸬鹚湖面。
前悠然等待平静。
捕鱼时抹、抓、挤、甩扑、钻、跳失去平静。
后划回去站恢复平静。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本课时重点放在如何采用电教手段再现鸬鹚捕鱼打破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帮助学生了解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学习了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用投影在屏幕上出示练习题,在双基训练中,设计比较多层次的练习。如:动词的比较,这项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恰当之处;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一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放录相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时间、渔人、鸬鹚、湖面几方面来理解捕鱼前后在内容上的联系和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感知全文。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一
学习课文,重点学习1--5小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小段。
2、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悠然自得。
3、找出描写鸬鹚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严阵以待的样子)。
4、小结:这里的“坐”与“站”、“悠然”的神态与“列队”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的人、物、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恬静的画面。
5、指导朗读,要轻、柔、缓。
(二)学习二--五小段。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捕鱼过程渔人动作、神态鸬鹚动作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小结:这些动作表现渔人与鸬鹚之间配合默契,说明渔人对鸬鹚训练有素。
2、根据表中内容思考:渔人--鸬鹚--湖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复朗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自己大声朗读,体会这一段与上一段相比,气氛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动态的描写,突出了湖面上活跃的气氛,表现了劳动的紧张和欢乐。
4、指导朗读。
要活泼、有生气、速度适当加快。
(三)学习第六、七小段。
1、自读思考:“恢复”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这个词。
2、指导读,语调也要随之变缓、变轻。
3、指名读,评议。
三、指名读全文。
第三课时。
完成本课相关训练题。
二、教学过程。
1、词语搭配。
(平静波光粼粼)的湖面渐渐地(走远升起)等待(回信)。
(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悠然地(吸烟散步)钻进(洞中)。
(袅袅)的炊烟整齐地(行进做操)(心情)平静。
2、用词造句。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例句:客人们都走了,小院里恢复了平静。
一望无垠--垠,边际。一眼看不到尽头。
例句: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垠。
3、检查背诵并默写第一小段。
相互检查--指名背诵--当堂默写--交换检查。
4、布置作业:完成课堂训练。
预习第四课。
课后小结:初读阶段能够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对于“喂鸬鹚吃小鱼”归上还是归下的问题,没有强求一致,而是请同学谈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述看法,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层次安排了解得更加清楚。
公开课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二
2008年1月4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应江宁区教研员周爱华之邀前来江宁实小执教观摩课《我和祖父的园子》并作了《好的语文教学是什么样的?》的讲座报告。《我和祖父的园子》(原苏教版五年级下)选自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是一篇深受老师和学生喜欢的课文。现撷取他在课堂上的一些精彩片断,绝对原汁原味,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词语教学真“古怪”
师:(面向学生,满面笑容)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齐答)姓薛。
师:课前,老师已经告诉你们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每人一支粉笔,下面同学打开练习本,我们来听写词语。台上三位同学一人写第一组,一人写第二组,一人写第三组,竖着写,每组写好后接着写一个同一类的词,只报一遍,用心听,用心记,如果默不出,就画个大圆圈或鸭蛋。
评析:此举告诉了学生听写的方法,同时暗示了学生要学会倾听,可谓一举两得。
师:(语速很快地报了第一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生很不适应,不少同学急得抓耳挠腮。)。
师:有的同学忘了在四个词语下面写上同一类的词,看看上面四个词语有什么特点?默好的请举手(约有20几人举手)。
师:(依然很快地报了第二组词)玉米、黄瓜、倭瓜、谷穗。
(生面面相觑。)。
评析:语言趣味丛生,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和听课老师的距离,同时向学生传达了一个信息:没有充分的预习肯定是不行的。
师:(很神秘的样子)第三组,有点难,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默好了,请举手,没默好的,要正大光明地圈出来。
师:再报一个词:“草帽”,想想在哪组下面?(讲台上三个同学焦急地讨论,就是不能判断“草帽”应该写在哪一组词语下面。)默好的请举手,一定要默,不能不默,人人都要举手。
师:看讲台上默写的人,他读一个,你对一个,看你默对了吗?一边读,一边想。
(对第一组词)生边读边打勾,(当对到“臭虫”时,全场一起大笑。)。
师:你为什么写这个词呢?
生:它是昆虫类。
师:还有其它词语吗?
生1:小鸟。(又是一阵笑声)随后改成了“蜂子”。
生2:苍蝇。
生3:蚊子。
生4:蠕虫。
师:你很有研究,全默对的打个五角星。
(对第二组词)生边读边打勾。
师:“韭菜”的“韭”对吗?注意写法。写错的在大圆圈里订正。五个词语都对的请举手。
(教师数了数,只有14人左右全对)。
师:显然少了许多,默对的同学真了不起!
(对第三组词)生边读边打勾。
生:我这样默,因为第一组是昆虫类,是名词……(后面有些语塞)。
师:第一组是昆虫类,第二组是农作物类,第三组是动词。“草帽”是“农作物”吗?
生:(齐答)不是。
师:(认真指导“帽”的写法,并在黑板上板书。)你们知道了吗?第一次对的得五角星,第二次对的得红五角星,自己的字能得五角星吗?(七八人左右)看来不是太多,说明我们还需要练习。
评析:在学生感到困惑时,适时进行了点拨和引导,遇到难写的字亲自指导示范,鼓励学生也恰到好处。
师:以前做过这样的练习吗?
生:没有。
师:我们要对词语进行归类,这样使用就更加准确方便,预习课文要归类,一定要注意重要的词语,一定要认真地画下来,一定要认真预习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习的课文。
评析:生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可在薛老师的课上,几组词语,一个“草帽”,竟闹得满园春色,情趣颇生。再平常不过的听写把学生迅速吸引到了学习活动中去了。一切就这样地自然、轻松,就像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满心欢喜地跟在祖父后面一样,学生也满心欢喜地跟着老师,或听写或思考。而且这种听的训练,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长此以往,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倾听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具备了这种能力,语文是不愁学不好的。
二、朗读指导真“有心”
师:齐读课题。
(生有些拖腔)。
师:你们的朗读有问题吗?
生:(齐答)有。
生1:是一个一个地读的。
师:(在“园子”下划了一横线)前面的“我和祖父”要读得紧凑些,后面要读得慢一些。
(指导后,学生读得明显没有拖腔了,很干脆利落。)。
评析:课题的正确朗读,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往往被我们指导得拿腔拿调,而最自然的朗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师:在孩子眼里,写了昆虫、农作物、农活,找到开头和结尾,好好用心读一读,感受一下祖父的园子在小女孩的眼里是怎样的?一定要大声读,让我听得见,不要齐读。
(学生没太听懂老师的要求,在读全文。)。
师:读哪两段?不要全读,没读完的,把它读完,读好的请举手,课文读过了吗?
生:读过。
师:读课文有讲究,哪位来读读昆虫那一段?想读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举了手)老师想找不举手的和不看我的读。(找了一个不举手的人)我们用心地听。
(生1读得有些结巴,丢了一个“了”。)。
师:谁来评价一下呢?
生2:(毫不留情)他读得不好。语句不通顺,添字、漏字。
师:是这样的吗?请举手。
(生陆续都举起了手。)。
师:(点头赞同,话锋一转)但老师觉得他读得不错,人是要锻炼的,他把这段话基本读懂了,问题不是太大,纠正两个字的读音“则”和“侧”,拿不准的要查字典或请教人,把不懂的写在书上。
(生1继续读,读得明显好多了。不过把“羽毛”读成了“绒毛”,后来纠正过来了。)。
(生不由自主地给予了掌声。)。
师:(亲切地问生1),读得怎样?
生1:(较为自信地答道)比以前进步多了。
师:(继续问生1)在你的眼中,谁的朗读比较好?
(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生1一起推荐了李雪琛。)。
(李雪琛读得非常投入有感情,生一起由衷地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问被推荐的学生)你有什么经验,有什么秘诀吗?
生:我读进去了,仿佛自己融入了课文,是带着真感情去读的。
师:(肯定地点头)这叫“如临其境”。(再问生1)以后老师不在,可找谁?
生1:李雪琛。
评析: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薛老师可谓是个“有心人”。当学生齐读课题后,显得有些拖腔,感情过于丰富时,薛老师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而是及时引导学生把课题读得朴实无华,其间又无声地教育了学生要做个“朴实无华”的人。当生1读后,不是自己直接评价,而是先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评价,此举目的是让生1明白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紧接着在学生评价后,薛老师又继续引导其他学生鼓励了该生,并适时地做了示范朗读,该生的第二次朗读便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又保护了该生的自尊,可谓是“用心良苦”。薛老师这种朗读指导的境界,真的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三、课堂语言真“幽默”
(其一)有关“齐读”的趣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不要齐读。
(生不由自主地齐读起来。)。
(生轻轻地笑了,顿悟了朗读的真谛所在。)。
(其二)学习第13小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有人管。”
师:(一生看着老师读)不要看着我,弄得我不自在,发现是什么句式?
(生讲不出来)。
师:愿意……愿意……愿意……(学生若有所悟)。
师:我们在课堂上愿意打瞌睡就打瞌睡,愿意唱歌就唱歌,愿意玩就玩,自由吧?
生:自由。
师:(话锋一转)可能吗?不可能。
(又是一阵会心的笑声。)。
(其三)对照板书小结。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
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
祖父浇花——(生接)我也浇花。
祖父抽袋烟——(生接)我也抽袋烟。
(学生顿呼上当,会场老师和学生一起笑了起来。)。
评析: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要一本正经,要宽松,思维才能最活跃。这样的课堂才能给人以愉悦感。薛老师的课堂,充满睿智,诙谐幽默,学生充满了笑声,但又不失教育的本真,这样的课堂,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也是我们做语文老师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