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猴王出世说课稿(模板12篇)
总结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站点,记下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如何欣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呢?下面是一些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一
我今天说课课题是《猴王出世》。
一、说教材及课题的地位、作用。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2.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3.快速浏览课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石猴勇敢自信、为大家利益着想、聪慧机敏的性格特点。
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重点词句感悟石猴的特点;难点是体会半白话文的特点,增强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采取小组合作及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共分为五个探究步骤:
(一)借助多媒体,新课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剧《西游记》的片段,随着人物精彩的动作,让学生进入状态。
2.多媒体出示介绍作者及名著《西游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对名著《西游记》。
及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课文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启发学生熟悉课文,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主整体的认识】。
教学预设: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
学生默读,快速浏览,勾画重点词句,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小组内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告诉学生这一句是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本段先描述众猴的胡闹,再介绍石猴一本正经地对众猴说了这番话,将众猴的胡闹与石猴的冷静与清醒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石猴聪慧机敏,有心计,敢作敢当。
小结:请同学们概括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四)课外拓展开展语文活动,把自己从书中读到或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外积极地读《西游记》原著,适时举行一次讲西游记的故事比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欲望。】。
谢谢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指点。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二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作为略读课文的古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秘密,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特点,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于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古代白话文,所以在处理的时候,要关注“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上,带领孩子们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意义,更重视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意义是如何表达的,“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期望达到: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于古典白话文的殿堂,孩子们在学故事,更是在饮一杯语言的琼浆的效果。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让孩子们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孩子们圈圈画画,揣摩重点。又鉴于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只能选取两个“点”与学生一起深入研究。我试图用“以点带面”的策略,精讲部分精华,将更多发现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迁移运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带领孩子们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通过朗读、想象、批注,反复玩味语言,领略经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是我在设计这堂课时确定的设计目标。依据这个思路,我的设计意图如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设计意图: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因为“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也不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实际上,小说的阅读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外,还存在另外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本课教学,将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故而设计此环节。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1、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设计意图:至此环节开始,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将要闪亮登场的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品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
2、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是想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所谓“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进一步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同时设计了对比品读环节,因为只有比较,语言的张力才能被激活,语言的魅力才能得以彰显,语言的生命活力才会在比较中熠熠生辉!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设计意图: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终要落实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否则,感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四)作业设计:
选做题:
1.开展语文活动,把自己从书中读到或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
2.课外积极地读《西游记》原著,准备在适当候举行一次讲《西游记》的故事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原著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非常自然地渗透了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猴:顽皮可爱。
人:敢作敢为。
神:神通广大。
设计意图:猴王顽皮可爱是猴性的表现,敢作敢为又呈现出人性的一面,神通广大又体现了他神的力量,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自然神采飞扬,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古诗、古词、古代白话文小说、古代文言文,先后编入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中,说明古诗文的教学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2、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可以分层进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理解并背诵课本中的古诗文;对于水平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小学生版本;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原著。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三
我今天说课课题是《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 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 “石猴 ”勇敢顽强 、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2.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3. 快速浏览课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回顾、 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石猴勇敢自信 、为大家利益着想、聪慧机敏的性格特点。
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重点词句感悟石猴的特点;难点是体会半白话文的特点,增强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采取小组合作及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我共分为五个探究步骤:
(一)借助多媒体,新课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剧 《西游记 》的片段,随着人物精彩的动作,让学生进入状态。
2.多媒体出示介绍作者及名著《西游记》。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对名著 《西游记 》
及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初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课文的要求, 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 : 初步启发学生熟悉课文 ,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主整体的认识】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
学生默读,快速浏览,勾画重点词句,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小组内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1.他瞑目蹲身 ,将身一纵 ,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告诉学生这一句是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
本段先描述众猴的胡闹,再介绍石猴一本正经地对众猴说了这番话,将众猴的胡闹与石猴的冷静与清醒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石猴聪慧机敏,有心计,敢作敢当。
小结:请同学们概括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四)课外拓展开展语文活动,把自己从书中读到或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外积极地读《西游记》原著,适时举行一次讲西游记的故事比赛。
【 设计意图 : 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欲望。 】
谢谢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指点。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四
我今天说课课题是《猴王出世》。
一、说教材及课题的地位、作用《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2.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3.快速浏览课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石猴勇敢自信、为大家利益着想、聪慧机敏的性格特点。
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重点词句感悟石猴的特点;难点是体会半白话文的特点,增强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采取小组合作及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在这节课中,我共分为五个探究步骤:
(一)借助多媒体,新课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剧《西游记》的片段,随着人物精彩的动作,让学生进入状态。
2.多媒体出示介绍作者及名著《西游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对名著《西游记》
及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课文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启发学生熟悉课文,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主整体的认识】
教学预设: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
学生默读,快速浏览,勾画重点词句,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小组内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告诉学生这一句是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本段先描述众猴的胡闹,再介绍石猴一本正经地对众猴说了这番话,将众猴的胡闹与石猴的冷静与清醒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石猴聪慧机敏,有心计,敢作敢当。
小结:请同学们概括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四)课外拓展开展语文活动,把自己从书中读到或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外积极地读《西游记》原著,适时举行一次讲西游记的故事比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欲望。 】
谢谢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指点。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五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2、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3、快速浏览课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石猴勇敢自信、为大家利益着想、聪慧机敏的性格特点。
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重点词句感悟石猴的特点;难点是体会半白话文的特点,增强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采取小组合作及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我共分为五个探究步骤:
(一)借助多媒体,新课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剧《西游记》的片段,随着人物精彩的动作,让学生进入状态。
2、多媒体出示介绍作者及名著《西游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对名著《西游记》。
及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课文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启发学生熟悉课文,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主整体的认识】。
教学预设: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
学生默读,快速浏览,勾画重点词句,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小组内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告诉学生这一句是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本段先描述众猴的胡闹,再介绍石猴一本正经地对众猴说了这番话,将众猴的胡闹与石猴的冷静与清醒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石猴聪慧机敏,有心计,敢作敢当。
小结:请同学们概括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四)课外拓展开展语文活动,把自己从书中读到或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外积极地读《西游记》原著,适时举行一次讲西游记的故事比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欲望。】。
谢谢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指点。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六
你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猴王出世》一课。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打开第六单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副绚丽多姿的中外文化画卷。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陶醉我们的心灵。此组课文因为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的特点,适合“薄书厚度”,所以要注意课前资料的补充,课后阅读的扩展,以解决课上遇到的问题。
《猴王出世》一课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发现一股瀑布,相约能进入瀑布而不伤身体者为王。石猴第一个勇敢地跳进瀑布,结果发现水帘洞,因此被群猴拜为猴王,这个勇敢的石猴就是后来的孙悟空。作者巧妙地将猴的特征与人的性格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机智、勇敢而又善良的猴王形象,这个形象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倾倒。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出示课件)。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些教学目标中,我把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重点。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感受人物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谈谈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本课以学生课前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了解为基础,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情境中转换角色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思中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猴王最初的形象。
上课伊始,我与学生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石猴是怎样出生的?你觉着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石猴快乐自由”出示课件)。之后导入新课“这只快乐自由的石猴是怎样成为王的?它凭借的是什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孙悟空,去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学会了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时、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才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而默读课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学习方式。”所以我首先出示了中心问题:石猴是怎样变成猴王的?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然后交流研讨。
在学生交流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感悟,感情朗读,还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我首先抓住以下感悟点来交流3、4自然段。
1.学生说到:“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时,引导学生抓住“高叫到”、“我进去”、“我进去”,想象石猴当时毛遂自荐的形象,感受石猴勇于担当责任的性格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感叹号对表达感情所起的重要作用,旨在让学生知道,读书不要忽视标点,小小的标点,也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2.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学生说到“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句话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好猴!”在这所起的作用,学生由《珍珠鸟》一课自然想到,这是独词成句,把它置于篇首,然后补上“好”的内涵,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石猴的赞叹,然后借助“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一系列动词,让学生感受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的英雄本色。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是勇敢、本领过人。(相机板书:勇敢、本领过人)。
3.人物的性格,往往透过它的语言也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学生说到: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句话,特别让学生从“都”字来体会石猴的善良、无私,使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还有他的无私无畏。(随机板书:无私无畏)然后再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还原到朗读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阅读原则。
接着交流第5自然段: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所以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品读文本、借以感悟石猴的个性特点。
1.在学生谈到“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时,我引导学生再次抓住句中动词,在小组内演一演,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的用意。让学生知道作者表面是表现众猴顽劣的个性,实则鲜明的突出了端坐于上的石猴的冷静与清醒。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在这段话中让学生抓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和“何不拜我为王?”体会石猴的聪慧机敏。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让学生从中感受石猴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而且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造地设的神猴就走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过程。(相机板书:聪慧机敏、美猴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并以“读”作为检验学生阅读目标达成的主要手段。在学生依托文本回答之后,及时的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反复朗读。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人物的性格。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通过学习,学生对孙悟空一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你说我说孙悟空(出示课件)的环节。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总结:“同学们,此时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猴王形象,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有滋有味的去品读,去享受古典名著的语言之美吧!”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兴趣,不是指激发学生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兴趣,而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去原著中寻找电视里看不到的《西游记》,让学生理解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故事话西游:读《西游记》原著,讲述你喜欢的一个。
精彩故事片段,准备召开故事会,看看谁讲的最精彩。
2.比比谁的收集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歇后语、俗语!(出示课件)。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生动,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下面是我对《猴王出世》一课的板书设计。
快乐自由。
石猴凭借勇敢、本领过人美猴王。
无私无畏。
聪慧机敏。
以上是我对《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的整体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的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猴王出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设计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等几个环节对本课展开阐释。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篇幅有《词二首》、《猴王出世》、《水墨徽州》、《走路的人》、《布达拉宫》,阅读链接是“各美其美”,《综合学习六》涉及到对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运用,对春节文化中“放鞭炮”的搜集、整理、思考,以及结合现代生活的理解阐释。这样的设计,把“文化”一词的领域从多元、多维、立体、综合的角度向学生做出了阐述。
《猴王出世》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最后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依据20xx版新课标和教研室下发的二级目标,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解为7个小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西游记》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经典词句。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4、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再次深化了解叙事性作品顺叙的表达顺序。
6、借助品读、比较的方法体会文中“瞑目蹲身”等动作、“我进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进行人物仿写。
7、激发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感知“猴王”形象,评价猴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机警智慧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叙事性作品特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能够在课文中抓住表现石猴特性的关键词(动词),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中涉及到的词语的含义,是学习人物描写类问题如何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而如何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反义词、采用词语替换、分合法解词、去词法解词等方式正确理解词语,又是我们借助一篇典型课文学习词语理解方法的有效途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学案和开展具体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在知识的积累与阅读拓展上,教师应有目的地将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推荐到相关阅读中,推荐阅读《西游记》。另外,作为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段落典型,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教师设计出相应的练笔环节,也好为本单元“我的小笔头”中“心中的图画”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紧随教研室推行的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法,我一直在尝试运用“三段论“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本课也是如此,至于学生,依然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自学谈论汇报展示的过程。
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进行了常态目标的处理,如作者吴承恩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西游记》的资料的查阅与汇报展示,识字、写字的练习、以及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和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便是教给学生高级技能的过程,依据单元目标尝试教学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时的学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架,将本课时按照“三段论”的步骤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将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为例中学部分,我点拨学生勾画这一部分中对石猴的动作描写,并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第二环节,将这只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呢?这一问题呈现在学案上,作为迁移用的部分,我提示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借助典型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原因。第三环节,便是迁移用的环节,即读写结合点的练习,我让学生根据刚才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动作,语言等去描写石猴的,去仿写自己喜欢的人物,学生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虽然不会行云流水,但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第四个环节,我紧追不舍,忙不迭的向学生推荐了《西游记》这部作品,并告诉学生,你们通过荧屏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只是表面的,应该再去真正阅读一下这部作品,领悟一下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了电视剧的印象,读起来也会容易的多。
教学完这篇课文,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学生先前已经接触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也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一些描写的作用,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细想来,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勾画这些描写,并说出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但读写结合仍是难点,写出来的段落支离破碎的,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八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手指》是著名散文家、画家丰子恺的作品,课文用拟人化且风趣的语言介绍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作用,课文最后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学习本课,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幽默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难点: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课后有默读的要求,因此本课的教学采取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要让学生多朗读,把课文读流利。同时继续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作者描写手指的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要体会作者风趣的语言,同时要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完成本课小练笔。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前要安排预习,课堂上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谈话导入: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手指》一课。
2.板书:手指,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认读。
生字:拇搔痒秽轧拧螺纽扣貌仓渺享庸憎。
3.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手指的。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三、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提示:团结就是力量。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4.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四、课文小结。
本课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性格和作用,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五、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九
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一字以忠,明代中叶淮安人。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县的东南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经常自署为“射阳居士”。后代亦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这大约不是他当年的自号。淮安地处淮水之南,秦汉时期为淮阴县。唐代为楚州,一度时期也曾改称过淮阴郡,故他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冠以“淮阴”二字。这是明清时代两淮文人的普通风气。
代表作:《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背景介绍: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猴王出世》一课。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打开第六单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副绚丽多姿的中外文化画卷。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陶醉我们的心灵。此组课文因为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的特点,适合“薄书厚度”,所以要注意课前资料的补充,课后阅读的扩展,以解决课上遇到的问题。
《猴王出世》一课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发现一股瀑布,相约能进入瀑布而不伤身体者为王。石猴第一个勇敢地跳进瀑布,结果发现水帘洞,因此被群猴拜为猴王,这个勇敢的石猴就是后来的孙悟空。作者巧妙地将猴的特征与人的性格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机智、勇敢而又善良的猴王形象,这个形象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倾倒。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出示课件)。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些教学目标中,我把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重点。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感受人物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谈谈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本课以学生课前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了解为基础,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情境中转换角色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思中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与学生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石猴是怎样出生的?你觉着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石猴快乐自由”出示课件)。之后导入新课“这只快乐自由的石猴是怎样成为王的?它凭借的是什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孙悟空,去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学会了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时、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才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而默读课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学习方式。”所以我首先出示了中心问题:石猴是怎样变成猴王的?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然后交流研讨。
在学生交流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感悟,感情朗读,还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我首先抓住以下感悟点来交流3、4自然段。
1、学生说到:“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时,引导学生抓住“高叫到”、“我进去”、“我进去”,想象石猴当时毛遂自荐的形象,感受石猴勇于担当责任的性格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感叹号对表达感情所起的重要作用,旨在让学生知道,读书不要忽视标点,小小的标点,也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2、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学生说到“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句话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好猴!”在这所起的作用,学生由《珍珠鸟》一课自然想到,这是独词成句,把它置于篇首,然后补上“好”的内涵,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石猴的赞叹,然后借助“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一系列动词,让学生感受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的英雄本色。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是勇敢、本领过人。(相机板书:勇敢、本领过人)。
3、人物的性格,往往透过它的语言也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学生说到: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句话,特别让学生从“都”字来体会石猴的善良、无私,使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还有他的无私无畏。(随机板书:无私无畏)然后再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还原到朗读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阅读原则。
接着交流第5自然段: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所以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品读文本、借以感悟石猴的个性特点。
1、在学生谈到“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时,我引导学生再次抓住句中动词,在小组内演一演,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的用意。让学生知道作者表面是表现众猴顽劣的个性,实则鲜明的突出了端坐于上的石猴的冷静与清醒。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在这段话中让学生抓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和“何不拜我为王?”体会石猴的聪慧机敏。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让学生从中感受石猴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而且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造地设的神猴就走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过程。(相机板书:聪慧机敏、美猴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并以“读”作为检验学生阅读目标达成的主要手段。在学生依托文本回答之后,及时的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反复朗读。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人物的性格。
通过学习,学生对孙悟空一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你说我说孙悟空(出示课件)的环节。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总结:“同学们,此时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猴王形象,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有滋有味的去品读,去享受古典名著的语言之美吧!”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兴趣,不是指激发学生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兴趣,而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去原著中寻找电视里看不到的《西游记》,让学生理解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故事话西游:读《西游记》原著,讲述你喜欢的一个。
精彩故事片段,准备召开故事会,看看谁讲的最精彩。
2.比比谁的收集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歇后语、俗语!(出示课件)。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生动,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快乐自由。
石猴凭借勇敢、本领过人美猴王。
无私无畏。
聪慧机敏。
以上是我对《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的整体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猴王出世》一课。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打开第六单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副绚丽多姿的中外文化画卷。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陶醉我们的心灵。此组课文因为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的特点,适合“薄书厚度”,所以要注意课前资料的补充,课后阅读的扩展,以解决课上遇到的问题。
《猴王出世》一课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发现一股瀑布,相约能进入瀑布而不伤身体者为王。石猴第一个勇敢地跳进瀑布,结果发现水帘洞,因此被群猴拜为猴王,这个勇敢的石猴就是后来的孙悟空。作者巧妙地将猴的特征与人的性格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机智、勇敢而又善良的猴王形象,这个形象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倾倒。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出示课件)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些教学目标中,我把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重点。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感受人物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谈谈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本课以学生课前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了解为基础,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情境中转换角色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思中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猴王最初的形象。
上课伊始,我与学生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石猴是怎样出生的?你觉着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石猴 快乐自由”出示课件)。之后导入新课 “这只快乐自由的石猴是怎样成为王的?它凭借的是什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孙悟空,去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学会了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时、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才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而默读课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学习方式。”所以我首先出示了中心问题:石猴是怎样变成猴王的?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然后交流研讨。
在学生交流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感悟,感情朗读,还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我首先抓住以下感悟点来交流3、4自然段。
1. 学生说到:“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时,引导学生抓住“高叫到”、“我进去”、“我进去”,想象石猴当时毛遂自荐的形象,感受石猴勇于担当责任的性格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感叹号对表达感情所起的重要作用,旨在让学生知道,读书不要忽视标点,小小的标点,也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2.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学生说到“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句话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好猴!”在这所起的作用,学生由《珍珠鸟》一课自然想到,这是独词成句,把它置于篇首,然后补上“好”的内涵,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石猴的赞叹,然后借助“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一系列动词,让学生感受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的英雄本色。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是勇敢、本领过人。(相机板书:勇敢、本领过人)
3.人物的性格,往往透过它的语言也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学生说到: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句话,特别让学生从 “都”字来体会石猴的善良、无私,使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还有他的无私无畏。(随机板书:无私无畏)然后再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还原到朗读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阅读原则。
接着交流第5自然段: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所以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品读文本、借以感悟石猴的个性特点。
1.在学生谈到“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时,我引导学生再次抓住句中动词,在小组内演一演,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的用意。让学生知道作者表面是表现众猴顽劣的个性,实则鲜明的突出了端坐于上的石猴的冷静与清醒。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在这段话中让学生抓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和“何不拜我为王?”体会石猴的聪慧机敏。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让学生从中感受石猴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而且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造地设的神猴就走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过程。(相机板书:聪慧机敏、美猴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并以“读”作为检验学生阅读目标达成的主要手段。在学生依托文本回答之后,及时的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反复朗读。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人物的性格。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通过学习,学生对孙悟空一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你说我说孙悟空(出示课件)的环节。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总结:“同学们,此时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猴王形象,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有滋有味的去品读,去享受古典名著的语言之美吧!”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兴趣,不是指激发学生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兴趣,而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去原著中寻找电视里看不到的《西游记》,让学生理解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故事话西游:读《西游记》原著,讲述你喜欢的一个
精彩故事片段,准备召开故事会,看看谁讲的最精彩。
2.比比谁的收集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歇后语、俗语!(出示课件)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生动,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下面是我对《猴王出世》一课的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快乐自由
石猴 凭借 勇敢、本领过人 美猴王
无私无畏
聪慧机敏
以上是我对《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的整体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猴王出世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的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猴王出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设计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等几个环节对本课展开阐释。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篇幅有《词二首》、《猴王出世》、《水墨徽州》、《走路的人》、《布达拉宫》,阅读链接是“各美其美”,《综合学习六》涉及到对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运用,对春节文化中“放鞭炮”的搜集、整理、思考,以及结合现代生活的理解阐释。这样的设计,把“文化”一词的领域从多元、多维、立体、综合的角度向学生做出了阐述。
《猴王出世》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最后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依据20xx版新课标和教研室下发的二级目标,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解为7个小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西游记》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经典词句。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4、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再次深化了解叙事性作品顺叙的表达顺序。
6、借助品读、比较的方法体会文中“瞑目蹲身”等动作、“我进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进行人物仿写。
7、激发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感知“猴王”形象,评价猴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机警智慧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叙事性作品特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能够在课文中抓住表现石猴特性的关键词(动词),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中涉及到的词语的含义,是学习人物描写类问题如何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而如何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反义词、采用词语替换、分合法解词、去词法解词等方式正确理解词语,又是我们借助一篇典型课文学习词语理解方法的有效途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学案和开展具体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在知识的积累与阅读拓展上,教师应有目的地将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推荐到相关阅读中,推荐阅读《西游记》。另外,作为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段落典型,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教师设计出相应的练笔环节,也好为本单元“我的小笔头”中“心中的图画”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紧随教研室推行的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法,我一直在尝试运用“三段论“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本课也是如此,至于学生,依然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自学谈论汇报展示的过程。
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进行了常态目标的处理,如作者吴承恩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西游记》的资料的查阅与汇报展示,识字、写字的练习、以及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和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便是教给学生高级技能的.过程,依据单元目标尝试教学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时的学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架,将本课时按照“三段论”的步骤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将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为例中学部分,我点拨学生勾画这一部分中对石猴的动作描写,并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第二环节,将这只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呢?这一问题呈现在学案上,作为迁移用的部分,我提示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借助典型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原因。第三环节,便是迁移用的环节,即读写结合点的练习,我让学生根据刚才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动作,语言等去描写石猴的,去仿写自己喜欢的人物,学生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虽然不会行云流水,但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第四个环节,我紧追不舍,忙不迭的向学生推荐了《西游记》这部作品,并告诉学生,你们通过荧屏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只是表面的,应该再去真正阅读一下这部作品,领悟一下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了电视剧的印象,读起来也会容易的多。
教学完这篇课文,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学生先前已经接触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也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一些描写的作用,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细想来,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勾画这些描写,并说出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但读写结合仍是难点,写出来的段落支离破碎的,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