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精选20篇)
报告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技能,掌握好报告的写作技巧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我们希望以下这些优秀报告范文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启发和指导,帮助您撰写出更优秀的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一
三.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再网上查一些有关数据。
2.查找书籍、报刊,了解。
3.实地调查访问.
六.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关键词:社会公德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环境保护。
参考书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遵纪守法。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公德是一种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和道德修养,对周围的人产生着影响.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又好又快的运行轨道,这种“好”字当头的快速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实践中既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作为道德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公德与经济交融为一体,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便备受关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助人为乐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为善最乐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积极让座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需要做好.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间接或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环境,就会间接或直接地破坏了自然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遵纪守法。
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大学生处于一个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和确定,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误导,所以更要努力学习有关知识来增加自己的能力.
三.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5份.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1%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9%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3%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有6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在保护环境方面,?有15%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2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群体上比力强,但仍有不足之处。造就高尚的道德气节,营建互相帮助、互相眷注的和谐氛围,是建设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底子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向。咱们需再接再厉,争当道德模范。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家庭教育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应相应正确舆论导向,并及时树立典范.只有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
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建议: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这题作为问卷调查上的题目,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他们的建议。普遍建议政府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督,加强社会的舆论力。对于个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修养.多学习,多实践,多参加公益活动。
对于社会,社会中的公众人物、优秀人士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号召能力,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提高社会公德。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另外,我们要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时刻不忘用法律保护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合法利益。
总之,我们要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和环境,培养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积极履行社会公德规范,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二
等级:
前 言
社会公德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是社会风貌的窗口,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综合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广大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得社会公德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基于此,我们小组对当前社会公德建设基本现状作了不完全调查,希望通过该调查一览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新貌,更能从调查之中发现建设工作的不足之处并得以修正和完善。
社会公德建设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一、 摘要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和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人爱自然,保护环境。 当提起社会公德,大家都会想到要加强素质修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都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但当我们注意周边观察周边时,总能发现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鉴如此,针对调查所反馈的情况,我提出几点拙见,以其对社会公德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而尽绵薄之力。
二、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社会公德作为我们人类生存在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并不如法律对人的要求与束缚严格。但是它是从心灵上对人们的一种约束,某种程度上影响力并不亚于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大家所公认的道德行为标准,因此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适用度。
如今中国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于是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例如乘公交车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现象、盗窃现象日益严重、人们保护环境意识淡薄,以及城市养狗、翻车哄抢等问题都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下面针对这些社会公德问题都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下面针对这些社会公德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作如下展开:
(一)、公交现象
尽管日前各大交通公司都已经对乘客出行及安全作了较为周密的部署,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根据调查显示,76%的人愿意主动让座,17%的人看情况而定,4%的人却不愿意主动让座。老年人以及相应的弱势群体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社会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群体。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义务去将这种美好的社会公德发扬光大。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将经历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没有理由在面对老年人乘车没有座位的时候表现出无动于衷与漠视的态度。
(二)、环境现象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很重视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13%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识很强,76%的人认为一般,但也有11%的人认为环境保护不重要。在仍垃圾方面,82%的人不会乱扔垃圾,4%的人却说会乱扔垃圾,还有些人说偶尔会。在垃圾分类方面,79%的人认为垃圾直接就倒,无需分类,21%的人认为要分类后再倒。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环境意识还是很薄弱的。
我们说要保护地球从我做起,我们说要每个人为拯救环境出一份力,可这都因为表面的渺小而渐渐被人们忽视。不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重拾社会公德心与自我道德意识,逐步恢复我们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以此来推动我们环境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保护地球拯救地球的宏伟愿望。我们拾起一份公德,也就是拾起一份希望。
(三)、交通现象
公共交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根据调查显示行人和骑车人在遵守交通信号灯方面,43%的人经常看到有人不遵守信号灯,33%的人是偶尔看到不遵守信号灯的人,18%的人总是看到,而只有3%的人极少看到不遵守的人。通过在遵守交通信号灯这一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人们的交通意识淡薄,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自身的交通意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三、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与方案
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关系紧密。社会公德建设要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角度出发,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
(一)、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三
摘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目的及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调查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7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20%左右的表现为良好;仅有不到10%的同学公德意识薄弱。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在公共场合主动排队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在马路上看到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结合问卷及调查结果,我们作如下分析:
1、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助人为乐方面,对于如“4、您打着伞在马路上走,看见有人冒雨前进,您会怎么做?a主动共伞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伞c看对方是否要求d视而不见”有82%的同学选择了“a主动共伞”;7%的同学选择了“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伞”;有5%的同学选择了“c看对方是否要求”;另外6%的同学选择“d视而不见”。可见我们的大学生在助人为乐方面还是很积极的!
2、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文明礼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3、珍惜、爱护公共设施。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调查数据,如对于“5、作为大学生,您是如何对待教学设施的?a很爱护、且主动保护b自己不破坏就好c随心所欲”的问题,有7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a很爱护、且主动保护”;20%左右的同学选择了“b自己不破坏就好”;且只有不到4%的同学选择“c随心所欲”。通过调查和小组成员平时的观察发现,大学生对于公共设施的爱护也比较好。
4、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根本上说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如:“8、外卖打包时,您会因保护环境而要求少打吗?a不会b会c想过,但很少做”有75%以上的同学选择了“b会”;有2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c想过,但很少做”;仅有5%左右的同学选择的是“a不会”。如此表明我们大学生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还是很爱护的。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正如我们的调查,大家对于“在公共场所插队行为的态度”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会马上制止,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会在心里抱怨,仅有5%左右的同学会在心里谩骂和15%的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又如,对于“在公共场合搂抱等不得体行为”仅有30%左右的同学表示反对。由此表明我们的大学生在遵纪守法着方面的状况并不理想。大学生对自己的纪律要求比较低;在遵纪守法方面还有待提高。
通过其他一些问题了解到我们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有待我们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案。
对于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易于受到外在不正确因素的影响及自身错误认识的影响,心理机制不够完善,知行不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项方法:
第一、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古语说:"德教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细化道德行为,给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具体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应集中宣传公共生活领域文明礼仪知识。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着力培养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意识。最后,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将个人融入到集体的大环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修养体系。
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助人为乐"这一社会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的是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通俗的四个字,道出了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谓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社会公德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广大同学的道德修养,并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创建体系。
给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深化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基于实践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组织与社会公德有关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学生道德楷模,让莘莘学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总结:
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四
在校大学生。
1.上网浏览,再网上查一些有关数据。
2.查找书籍、报刊,了解。
3.实地调查访问.
见附录一。
关键词:社会公德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环境保护。
参考书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遵纪守法。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公德是一种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和道德修养,对周围的人产生着影响.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又好又快的运行轨道,这种“好”字当头的快速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实践中既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作为道德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公德与经济交融为一体,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便备受关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助人为乐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为善最乐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积极让座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需要做好.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间接或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环境,就会间接或直接地破坏了自然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五
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是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所以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为大二学生。利用自制问卷预调查5份,结果发现在问卷的问题设计、语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问题。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起初有像“你觉得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怎么样”的主观问题,导致很多问卷在该问题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几句话,关键是这种问题对本次的调查无益,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一番调整,并自己填写问卷,以被调查者的角度审视设计的问卷。随后对40名电信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经过数据分析显示,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也就说明了对基本的道德行为和范畴,大家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更应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之,而要想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则要求我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次调查主要涉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和遵纪守法和对社会公德整体认识的问题。下面将就这几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展现和分析。
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和照顾,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已也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是人的一种高尚行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31.43%的人觉得很有意义并乐于参加,45.71%的人有时间才会去,22.86%的人则不乐于参加。而对于爱心募捐活动,经常参加的有34.29%,偶尔参加的为60%。而对于参加的动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得到的结果我觉得大学生虽然知晓这种活动的必要性,但未能践行,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对于乞讨的态度,80%的人会是视对象而定,只有17.14%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视对象而定的人觉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应乞讨,所以不帮,再者则是因为现在社会上骗子比较多;而帮的情况下主要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社会的阴暗面多少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取向。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即使对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骗嫌疑,只要你帮助的人里面有真正需要帮助的,哪怕只有那么几个,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也许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两元钱,说不定就能帮助他们度过苦难。所以,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实有待提高。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当在公交车上遇到弱势全体时,80%的人会主动让座,其余20%的人则有时会让,大家普遍尊老爱幼相当必要,需要给予弱势群体以同情和帮助。说明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持肯定态度。
对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较反感;而当公共场合有人插队时,82.86%的会在内心抱怨,8.57%的人会马上制止。
以上数据都说明了在文明礼貌层面,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20%的人坚决不会闯红灯,45.71%的人在赶时间的时候会,而31.43%的人在没有车经过的时候会;当捡到物品时,91.43%的人会主动交公;但当看到校园内的消防栓损坏时,会告知相关人员和若无其事的人则几乎对半。以上数据都揭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有待加强。这是由于当今的特定社会现象使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当问及对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时,68.57%的人认为是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从而希望它变得更好,并尽全力支持;而14.29%的人会偶尔用行动支持。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是很准确的,没有太大的偏差。
通过如上数据的初步分析,可将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总结如下:
遵守社会公德对于从小受正规教育的当今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的要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一统天下,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列如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从小就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也会使大学生的公德观发生一定的改变。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当公共场所出现插队情况时,82.86%的学生选择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会马上制止的数据让人难免有点心寒。所以道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能去“行”。而作为将“知行”作为校训的交大学子更应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作为个人,在平时要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增强修养,树立社会公德意识,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成员间可互相监督劝导,争做模范家庭。
学校则应积极举办公德素质宣传,时常进行道德素质演讲;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道德观念。
国家社会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加大对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惩罚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六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人: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分工:小明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小刘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小李执笔,小嘿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和定稿。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20xx年11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我们利用自己编制的问卷(见附表)对100为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占50%。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小组成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讨论:吴佳慧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刘敏杰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梁瑞霞执笔,李茜茜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定稿。
讲文明礼貌:难付诸行动。
在文明礼貌方面,在被调查人员中81%的大学生能做到尊敬师长,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但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会主动让座56%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尤其是男生,占42%的男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大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程度还算高,但要付诸行动却有些困难。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语也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让世界人民领略“礼仪之邦”的魅力。
爱护公物:有待提高。
在爱护公物方面,约52%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态度仍不坚定,是否爱护公物还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在对“课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学认为那无所谓。只有29%的同学坚决反对“课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爱护电话亭和指示灯的,56%的同学即使情绪不好也绝对不会通过砸电话亭,踢安全指示灯来发泄。但是在爱护图书馆的书籍方面存在极大问题,竟然多至64%的同学存在不爱惜书的行为,比如污损、丢失、折叠书籍,甚至还存在撕页,不归还现象。
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爱护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爱惜公物并且认为应当维护好公共设施,而男生在这方面还有些逊色。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从我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每一个国民携起手来共同珍惜和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保护环境:意识较强。
保护环境方面,有89%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作乱涂鸦是不好的,是在破坏环境,而其中女生占94%,男生占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更有极少部分人认为好,能展现自我风采。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在这方面,女生的社会公德一是要高于男生。对于随手乱扔垃圾这一问题,有90%的大学生选择我不会样做,但是却只有5%的人会选择把它捡起来。这说明在这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但是在爱护草坪方面有53%的人会踩上去,认为自己玩耍时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无所谓。有7%的人会视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会踩上去。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而我们——大学生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挑起这个重担,保护环境,就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遵纪守法:情况可观。
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加强。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一题中,68%的同学认为应该严惩,其中女生60%,男生76%。认为考试作弊是小错误教训一下就行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仅有9%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很正常,其中女生占8%,男生占10%。从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严惩,但仍有1/3的同学存在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意识,应当引起关注。当问到见到贵重物品是否交公时,81%的同学认为该主动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9%的同学选择不交。总体而言,在遵纪守法方面,男女学生都有较高的意识,但还存在部分同学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需要在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及纪律意识。
助人为乐:总体乐观。
在助人为乐方面,对于在学校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中,被调查的大学生有62%的同学选择“经常参加”,有26%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只有12%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但面对乞讨人群时,有37%的同学选择“同情并给与帮助”,54%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9%的同学选择“鄙视,觉得肯定是个骗子”。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富有爱心的,但由于社会上种种不诚信因素比如乞讨者的真伪的影响。大学生在奉献爱心时心里多了防备,怕上当受骗,让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有机可乘。但不管怎样,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的标志。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更应当乐于助人,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分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情况乐观,积极向上,而且女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稍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强。
比如在公交车上面对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大部分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爱护公物方面,面对校园内的课桌文化还有很多同学并不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这方便自己记东西。图书馆的状况更是糟糕,书籍被破坏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学只是方便自己阅读,随便折叠书本。在保护坏境方面,大学生的意识还是较强,绝大部分同学反在公共场合乱涂鸦,大部分同学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随意践踏草坪。很可观的是大部分同学都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都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都认为要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对乐于助人方面也有半数的同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上述行为虽然不能在总体上影响学生,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大学生,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势在必行。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失范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处于一个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和确定,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误导,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造成道德观念淡薄,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且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容易忽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节,自身不太注重社会公德,没有起到榜样作用,造成大学生从小养成不良习惯,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无视社会公德,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给大学生在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造成冲击。
我们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误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公德的观念。如: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身边的同学朋友;多阅读有关美德的书籍,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明确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在客观方面:学校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加大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而且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小孩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社会方面,国家应当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要严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快社会公德法规划进程,加快社会公德行为的舆论监督。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七
内容摘要: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个人素质,而且对保持社会的健康和稳定都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社会公德对社会、对民族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我把"市民社会公德现状"作为假期实践课题,希望通过调查,改变破坏社会公德建设的行为、现象,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关注和思考,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公德、社会市民、素质。
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德呢?社会公德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会被社会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如今世界各民族的竞争已经从军事、经济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所以民族文化中的公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性格中的修养、素质,足以彰显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所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人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公民道德素质也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只有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构建和谐社会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大连市长海县民风相对来说是比较淳朴的,在经济还为完全对外开放之前,这里的人们的素质水平比较高。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海县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开口,而且在节假日期间外来旅游人数也越来越多,我们可喜与于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路面上的垃圾越来越多,酒驾案例攀升,污水乱排放导致河流污染,打架闹事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社会存在上述问题,我想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当前社会现状,改善目前社会公德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围绕长海县人民社会公德做了一次社会调查,看看有哪些方面可以继续改进,共同创建和谐美丽的新长海。
公德的培养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指出国民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国家也提出了"八荣八耻",明确区分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和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公德的培养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公德的教育是其他道德教育的基础,因而全社会都有责任将社会公德建设好。
如今大连市长海县已经被当作旅游胜地重点建设,我们海岛人民就更应该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美丽新长海,从而使外来旅游者感受到我们的淳朴民风,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到长海县观光旅游,为长海县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因此,我利用暑假长达40天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假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会充分利用时间,拓宽调查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准确的资料,以此来确保调查结果的精准。
(一)调研范围。
我把长海县的大长山岛镇作为主要的研究区域,并且侧重对人口密集的社区进行调查。当然一些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也是重点调查地点。
(二)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课题,我把调查对象归纳为上班族、学生以及老年居民。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层次划分,有助于更好的梳理调查现象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并解决问题。
(一)调查方式和方法。
此次调研,我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有:抽样调查法与问卷法相结合,访谈法,观察法等。这次市民社会公德的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首先对样本进行分配。计划所调查的样本数为100,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老年居民,学生,上班族)进行分层抽样。其次对样本进行布点,以社区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塔山社区、东山社区、中山社区等,主要采用街头拦截式方法进行问卷发放,为了调查的顺利进行,为接受调查者赠送小礼物(一支笔)。
在调查中期,采取观察法对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观察,以此获得作直观的资料;分别从不同层次的调查对象中选取一人作为访谈对象,获得大量意见观点。
(二)分析研究方法。
1.审核问卷。
检查回收的问卷是否齐全,有无重复、遗漏,剔除空白问卷,统计有效问卷数量。
2.分组整理。
对经过审核的问卷分别归入适当的类,根据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进行预先分组分类。
3.统计分析。
对于分组整理的信息,计算相应的频数与百分比,在此基础上分析。
(一)经费预算:交通费用50元,问卷印刷费20元,礼物费用100元。
(二)进度安排:7月20日至22日查阅资料,设置问卷;7月23日至26日发放问卷并回收;7月27日至31日对问卷惊醒整理分类、统计分析。8月1日至8月10日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长海县地区人民社会公德现状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一)大多数被访者认为,改善目前社会公德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社会上有75%的市民认为加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这种办法是最有效的,而只有13%的市民认为要加强管理监督队伍来维护社会公德问题。(注:蓝色部分为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红色部分为加强管理监督队伍;黄色部分为加强教育宣传;青色部分为其他观点)。
(二)多数被访者认为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原因是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差。
人们自身社会意识的薄弱引发了一系列违法的行为。下图充分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其中公德意识波若占整体被访者的31%,舆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很大比例,分别是18%,29%,22%.可以发现个人公德意识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
(三)多数被访者认为目前违反社会公德现象严重的是:不遵守公共秩序。
不遵守公共秩序包括不文明乘车,随地吐痰、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等。违反社会公德的主要现象是不遵守公共秩序,这一项占32.1%;不遵守规章制度占22.3%;不遵守礼仪规范占21.3%没有社会公德意识占24.4%。
社会公德古人将其归纳为忠、孝、仁、义、礼。智、信,这种公德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延伸,如今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公民,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别人,如果每个人都树立高尚的公德意识,那么我们的社会便会少了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谐美好。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权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真的发展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啊,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们才会真正地幸福起来。
但是生活中仍然时时可见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例如,公共设施被破坏,拦路抢劫时路人却视而不见,酒驾导致无辜路人丧生,旅游景点建筑上被乱写乱画,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面对这一切,我们热切呼唤良好社会公德的回归和重建。
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公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时代发展的进程给予了它新的内涵,这个新内涵就是要求每个公民都承担起公民义务和责任,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首先塑造自己的个人品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讲公德树新风的新风尚。当然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我相信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会公德一定会重新绽放光彩。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八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__年7月9日至7月13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此次调查。
旨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现状,让当代大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能够自我警醒;自我评估,提升大学生公德修养。大学生公德素养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大学生公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公德,因此大学生社会公德取向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报告,我们提出意见与建议,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
一、前言。
(一)摘要。
本文以在河北大学进行的有关“大学生公德现状”的随机调查问卷数据为分析依据,结合当代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公德现状的一些看法,再加上我们调查小组各个成员认真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公德现状的不完全分析结果,包括大学生公德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并且提出我们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为大学生的公德修养变得更好做出我们的小小贡献。
(二)引言。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因此,社会公德是我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支柱人才,其个人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需要自己的人才有着高超的科技水准,更需要其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科技可以强国,而伟大的人格却魅力却可以真正赢得人心,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真正赢得尊重,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强大才能真正称得上强国,而作为这个国家最优秀的未来的代表的大学生,他们的公德水平是否能让人满意,是否真的能展现出我们文明古国的风范,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对大学生的公德水准进行调查,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状况,我们决定以大学生公德现状为主题展开研究。
二、调查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我们调查小组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个方面剖析大学生目前公德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大学生日程生活中最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一项社会公德,并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公共场合行为文明等方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有82.5%的大学生会积极让座;12.5%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且大多数人能够将这种文明礼貌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仍旧有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让座,这说明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为每一件日常小事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另外对于在超市购物时,会不会破坏超市物品,比如捏方便面、巧克力等行为的调查,其中2.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这么做,15.9%的同学表示偶尔会有这种行为,81.6%的同学则从来不会这么做。说明目前大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还是很深厚的,大家对于自己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不过也有少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文明礼貌的行为,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是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三)爱护公物。
公共设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家的共同物品,也是国家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而投资的设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保护公物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此次调查的有关题目是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物品“课桌”而做的调查:
你对教室的“课桌文化”怎么看?
a蛮不错,有品位b不管我的事c十分讨厌。
这个问题很贴切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这种问题我们每个学生都会碰到,因此得到的调查结果也比较真实。调查结果显示,19.2%的同学认为课桌文化蛮不错的,有的内容还很有品味;有24.2%的同学认为和不关自己的事,也不过问;56.6%的同学则觉得这种“课桌文化”十分讨厌,自己也不会做破坏课桌的行为。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爱护公物方面还是比较有自己的责任心的,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也能够从自身做起,有较高的公德意识。但仍有24.2%的学生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显然他们的公德意识还不够高,没有能够意识到“课桌文化”在显示其娱乐功能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破坏了学校的公共设施。这一方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从自己的思想方面改变自己,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四)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周边环境的也在日益改善,大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很多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践行着自己保护环境的义务。
根据调查了解,在公园游玩时经常会乱丢垃圾的约占1.60%,偶尔会丢垃圾的约占41.40%,从来不会乱扔垃圾的占到了56.6%;在公园经常会践踏草坪的约有5.8%,偶尔会践踏草坪的约有55.9%,从来不会践踏草坪的占到了38.3%。从这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现状。大部分的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在自能力范围内,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保护环境,我们大学生的表现也会是不错的。但也有一少部分的大学生,把保护环境当作了别人的事,不能够从自身做起、以主人翁的态度来保护环境。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待加强。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
这次我们调查的相关题目是:
三、造成目前公德现状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社会风气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
此次调查中,我们还设了两个主观的问题:
从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四、意见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丰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我们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凯表示:“大学生依然单纯,素质并没有下降。”在得到社会肯定和表彰的同时,我们应时刻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会公德形象大使。
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一)用纯洁的力量再次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给幼儿园或者小学生去上思想教育课,让他们去教小孩子们做人的道理,面对儿童纯真的眼神,我相信大学生会刻意注意让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给孩子们讲道理的时候,也是再次洗涤自己内心的时候,相信多给大学生一些接近孩子们的机会,他们在给孩子们上完课后,自己的公德水准也会迈上一个新的层次。
(二)学校定期开展文明日,文明月活动,让学生在整个学校的公德行动中,去尝试着不断改变自己以前一些没有注意到的那些坏习惯,一点点改正。
(三)学校应改重视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那些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事,比如正义,学校应改鼓励学生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提出建议,让他们乐于说出自己想法,敢于相信自己的是非判断,敢于为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去坚持,对黑暗的敢于去质疑。
(四)鼓励学生去从事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有限的力量还可以去帮助甚至改变一些人,乐于做更多善意的事,这样善良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共得自然会提升。
(五)开展礼仪公德知识竞赛,让同学们在竞赛气氛中学到更多东西,耳濡目染。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九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
我们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面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凯旋调查小组在大学校园内进行了这次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呼吁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为了报效祖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公德是我们心灵深处最醇厚的元素,它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社会号召大学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意义。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因此,社会公德是我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我们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处于当代的大学生,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活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奇迹;没有社会公德,就没有我们和谐的中国。研究表明社会公德好的大学生将来的贡献将大于社会公德较差的同学.民族复兴,人人有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都寄托在大学生身上,大学生的学习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对大学生来说,要把爱国热情、爱国愿望体现在学习上,一方面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一方面切实学会做人,通过社会的造就和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贡献,把个人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以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彰显人生价值和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将会使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重任,自己的职责,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有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对处在人生旅途新起点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转折。
二、调查方法、范围和对象。
问卷调查2.调查范围。
农村(523占70.05%)城市(231占29.96%)。
(2)性别抽样分布。
男生(386占51.19%)女生(362占48.81%)。
(3)年级抽样分布。
调查的现状展示。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一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二
摘 要: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公德教育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自古以来,一直是私德繁荣,公德匮乏。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公德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人的立身之本、社会和谐发展之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公德更要与文化氛围,环境状况结合在一起。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社会公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大纲》:“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学科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样的评价和预估是科学明智的。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究竟如何呢?我们做了相关调查,以期在了解到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情况下,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为大学生公德建设献计献策,最终促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德意识进步和发展。
各文献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定义略有不同,这里采用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一定义。针对各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7个问题,面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1份,其中291份有效。
(一)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来看,应当说大多数人具有比较正确的公德意识,能够在日常行为中遵从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
1.在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方面。被问及“在学校见到老师或者同学,会主动打招呼吗?”83.5%的同学能够做出积极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课时,你会把手机调成振动吗?”高达88.7%的同学一定会调成振动。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73.2%的同学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公益活动,还有89.7%的同学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从这些数字中就能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文明素养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2.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83.5%的同学不会在景区随意扔垃圾,77.3%的同学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行为非常反感。高达75%以上的比率说明,随着近几年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的大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当代大学生的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得到了稳步提高,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环保概念和意识。
3.在面对网络言论方面。72.1%的同学都会“非常谨慎”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74.2%的同学能够不受网络上一些抨击社会的言论的影响。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人肉搜索这种行为”时,72.2%的同学表示反对,对于网络上的不文明用词85.6%的同学都表示非常反感。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世界的一些偏激言论和不健康内容时能够保持基本的公德认识,不受影响和蛊惑,坚持自我认识事物的标准。
4.在诚信方面,当被问及“如遇到路人问路,你会如何作答时”,87.6%的同学都选择了“如实回答”;被问及“如何看待网络抄袭行为”;69.1%的同学都表示坚决反对;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恪守诚信准则。
虽然现阶段,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
1.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失。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发现有人作弊通过四、六级考试,你会如何?”时,仅有17.5%的同学选择“立即举报”,33.0%的同学选择“装作不知道”还有49.5%的同学选择了“会告诉其他人,但是不会举报”。还有在被问及“在公共场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时,仅有10.3%的同学选择了“奋不顾身去抓小偷”。这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识,并没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众所周知,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一个人应有的优秀道德品质,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令人十分担忧,一群没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够承担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2.公共责任意识不强,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你会打扫宿舍的公共区域吗?”仅有62.9%的同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于其他社会公德问题,平均低出1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公共意识是现代公德意识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对自我意识的升华,同时又是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将外界与个人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做到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并不能认识到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3.法制观念不强,这一点在问卷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当被问到“在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会闯红灯吗?”仅有37.1%的同学回答“一定不会”,4.1%的同学回答“一定会”,而58.8%的同学回答“没有车辆通过就会”。这一数据暴露了,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识的淡漠。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底线。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高知识阶层,理应有更加过硬的法律道德意识,但是依然出现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现象。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三
在现在社会,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四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这里,希望我们所有太原理工大现代科技学院的全体学生一起遵守社会公德。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五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xx年7月9日至7月13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此次调查。
旨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现状,让当代大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能够自我警醒;自我评估,提升大学生公德修养。大学生公德素养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大学生公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公德,因此大学生社会公德取向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报告,我们提出意见与建议,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
一、前言。
(一)摘要。
本文以在河北大学进行的有关“大学生公德现状”的随机调查问卷数据为分析依据,结合当代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公德现状的一些看法,再加上我们调查小组各个成员认真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公德现状的不完全分析结果,包括大学生公德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并且提出我们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为大学生的公德修养变得更好做出我们的小小贡献。
(二)引言。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因此,社会公德是我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支柱人才,其个人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需要自己的人才有着高超的科技水准,更需要其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科技可以强国,而伟大的人格却魅力却可以真正赢得人心,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真正赢得尊重,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强大才能真正称得上强国,而作为这个国家最优秀的未来的代表的大学生,他们的公德水平是否能让人满意,是否真的能展现出我们文明古国的风范,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对大学生的公德水准进行调查,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状况,我们决定以大学生公德现状为主题展开研究。
二、调查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我们调查小组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个方面剖析大学生目前公德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大学生日程生活中最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一项社会公德,并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公共场合行为文明等方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有82.5%的大学生会积极让座;12.5%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且大多数人能够将这种文明礼貌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仍旧有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让座,这说明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为每一件日常小事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另外对于在超市购物时,会不会破坏超市物品,比如捏方便面、巧克力等行为的调查,其中2.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这么做,15.9%的同学表示偶尔会有这种行为,81.6%的同学则从来不会这么做。说明目前大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还是很深厚的,大家对于自己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不过也有少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文明礼貌的行为,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是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三)爱护公物。
公共设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家的共同物品,也是国家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而投资的设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保护公物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此次调查的有关题目是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物品“课桌”而做的调查:
你对教室的“课桌文化”怎么看?
a蛮不错,有品位b不管我的事c十分讨厌。
这个问题很贴切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这种问题我们每个学生都会碰到,因此得到的调查结果也比较真实。调查结果显示,19.2%的同学认为课桌文化蛮不错的,有的内容还很有品味;有24.2%的同学认为和不关自己的事,也不过问;56.6%的同学则觉得这种“课桌文化”十分讨厌,自己也不会做破坏课桌的行为。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爱护公物方面还是比较有自己的责任心的,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也能够从自身做起,有较高的公德意识。但仍有24.2%的学生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显然他们的公德意识还不够高,没有能够意识到“课桌文化”在显示其娱乐功能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破坏了学校的公共设施。这一方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从自己的思想方面改变自己,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四)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周边环境的也在日益改善,大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很多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践行着自己保护环境的义务。
根据调查了解,在公园游玩时经常会乱丢垃圾的约占1.60%,偶尔会丢垃圾的约占41.40%,从来不会乱扔垃圾的占到了56.6%;在公园经常会践踏草坪的约有5.8%,偶尔会践踏草坪的约有55.9%,从来不会践踏草坪的占到了38.3%。从这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现状。大部分的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在自能力范围内,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保护环境,我们大学生的表现也会是不错的。但也有一少部分的大学生,把保护环境当作了别人的事,不能够从自身做起、以主人翁的态度来保护环境。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待加强。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
这次我们调查的相关题目是:
三、造成目前公德现状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社会风气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
此次调查中,我们还设了两个主观的问题:
从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四、意见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丰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我们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凯表示:“大学生依然单纯,素质并没有下降。”在得到社会肯定和表彰的同时,我们应时刻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会公德形象大使。
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一)用纯洁的力量再次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给幼儿园或者小学生去上思想教育课,让他们去教小孩子们做人的道理,面对儿童纯真的眼神,我相信大学生会刻意注意让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给孩子们讲道理的时候,也是再次洗涤自己内心的时候,相信多给大学生一些接近孩子们的机会,他们在给孩子们上完课后,自己的公德水准也会迈上一个新的层次。
(二)学校定期开展文明日,文明月活动,让学生在整个学校的公德行动中,去尝试着不断改变自己以前一些没有注意到的那些坏习惯,一点点改正。
(三)学校应改重视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那些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事,比如正义,学校应改鼓励学生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提出建议,让他们乐于说出自己想法,敢于相信自己的是非判断,敢于为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去坚持,对黑暗的敢于去质疑。
(四)鼓励学生去从事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有限的力量还可以去帮助甚至改变一些人,乐于做更多善意的事,这样善良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共得自然会提升。
(五)开展礼仪公德知识竞赛,让同学们在竞赛气氛中学到更多东西,耳濡目染。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六
摘 要: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公德教育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自古以来,一直是私德繁荣,公德匮乏。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公德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人的立身之本、社会和谐发展之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公德更要与文化氛围,环境状况结合在一起。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社会公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大纲》:“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学科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样的评价和预估是科学明智的。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究竟如何呢?我们做了相关调查,以期在了解到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情况下,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为大学生公德建设献计献策,最终促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德意识进步和发展。
各文献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定义略有不同,这里采用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一定义。针对各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7个问题,面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1份,其中291份有效。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来看,应当说大多数人具有比较正确的公德意识,能够在日常行为中遵从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
1.在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方面。被问及“在学校见到老师或者同学,会主动打招呼吗?”83.5%的同学能够做出积极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课时,你会把手机调成振动吗?”高达88.7%的同学一定会调成振动。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73.2%的同学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公益活动,还有89.7%的同学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从这些数字中就能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文明素养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2.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83.5%的同学不会在景区随意扔垃圾,77.3%的同学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行为非常反感。高达75%以上的比率说明,随着近几年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的大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当代大学生的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得到了稳步提高,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环保概念和意识。
3.在面对网络言论方面。72.1%的同学都会“非常谨慎”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74.2%的同学能够不受网络上一些抨击社会的言论的影响。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人肉搜索这种行为”时,72.2%的同学表示反对,对于网络上的不文明用词85.6%的同学都表示非常反感。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世界的一些偏激言论和不健康内容时能够保持基本的公德认识,不受影响和蛊惑,坚持自我认识事物的标准。
4.在诚信方面,当被问及“如遇到路人问路,你会如何作答时”,87.6%的同学都选择了“如实回答”;被问及“如何看待网络抄袭行为”;69.1%的同学都表示坚决反对;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恪守诚信准则。
虽然现阶段,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
1.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失。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发现有人作弊通过四、六级考试,你会如何?”时,仅有17.5%的同学选择“立即举报”,33.0%的同学选择“装作不知道”还有49.5%的同学选择了“会告诉其他人,但是不会举报”。还有在被问及“在公共场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时,仅有10.3%的同学选择了“奋不顾身去抓小偷”。这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识,并没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众所周知,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一个人应有的优秀道德品质,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令人十分担忧,一群没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够承担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2.公共责任意识不强,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你会打扫宿舍的公共区域吗?”仅有62.9%的同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于其他社会公德问题,平均低出1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公共意识是现代公德意识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对自我意识的升华,同时又是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将外界与个人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做到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并不能认识到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3.法制观念不强,这一点在问卷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当被问到“在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会闯红灯吗?”仅有37.1%的同学回答“一定不会”,4.1%的同学回答“一定会”,而58.8%的同学回答“没有车辆通过就会”。这一数据暴露了,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识的淡漠。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底线。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高知识阶层,理应有更加过硬的法律道德意识,但是依然出现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本应该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但却依然表现出与实际知识水平不相称的道德水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不禁使我想起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造成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有向碎片化发展的倾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更是对广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大学生产生了侵蚀和动摇。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大量的负面信息“一切向钱看”“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预设。
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大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寄希望于孩子能通过上大学,找好工作来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没有家长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揽,使得大多数学生成了只会学习的工具,缺乏道德养成的机会。再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给予孩子太多的爱,造成大学生思想的不够成熟,最终可能酿成大祸。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爱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多的溺爱虽然是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学校本应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可是当今中国的高校将学生的成绩当作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质教育。如清华投毒案、马加爵事件,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缺失,虽然不是主流,但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让人痛心疾首。但在历史变革时期,我们既要认真对待,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要放平心态,客观地看待事实。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积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止社会公德教育在大学生中断档
应在大学课堂中加入社会公德认识与实践的课程,使同学们首先在校园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如协助宿舍管理员共同清理宿舍楼,杜绝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等不雅行为;然后再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如义务献血,帮助环卫工人。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达到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发挥家庭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悖的情况。这种现象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如,面对暴力行为,学校教育要求学生要勇于与恶势力斗争,而家庭教育则要求孩子知难而退,明哲保身,这样的结果是无论大学生怎样做,都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认可。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得到社会各层的认可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广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公德思想,也要对广大家长们输入正确的理念,带动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
(三)优化社会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滑坡,与当下社会存在着大量不正之风有密切的关系。腐败现象,网络上抨击社会的言论,没有道德底线的娱乐节目和八卦新闻,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作为媒体人和娱乐人,应该树立先进的典型,传递正能量。如近几年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多多弘扬先进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传负面消息,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媒体应有的作用,将社会风气向积极健康的方面引导。
(四)健全奖惩机制,真正做到奖罚分明,扶正压邪
对于那些严重践踏社会公德的同学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机制,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打击校园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帮助、教育同学为目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对社会公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更要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8.
[2]刘丰.打包中国教育[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36.
[3]王海英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20).
[4]论语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4.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七
专业: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班级:一班。
年级:20--级。
学号:
一、报告说明。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时间:20--—2—2。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时间:20--。2。20。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八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要不要爱护公物还要看情况而定。仅有5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根本上说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但仅仅有15%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2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的生活空间。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社会舆论的监督,我们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因此更讲社会公德。但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空间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中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对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积极作用;保证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生活健康。丰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做到: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浮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虑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十九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要不要爱护公物还要看情况而定。仅有5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根本上说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但仅仅有15%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2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的生活空间。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社会舆论的监督,我们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因此更讲社会公德。但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空间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中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对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积极作用;保证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生活健康。丰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做到: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浮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虑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
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
格言。
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这里,希望我们所有太原理工大现代科技学院的全体学生一起遵守社会公德。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二十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60%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4%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6%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调查中,86%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5%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2%,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7%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78%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63%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