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精选8篇
"四下基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方法,包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调研,接待群众信访和现场办公。这种工作方式让领导干部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和意愿,更精准地服务群众,有效推动社会发展。通过"四下基层",党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障。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年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其中人民性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本质属性。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借鉴运用“四下基层”的成功经验,将“民”字置顶,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织密党群“连心网”、画好干群“同心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政策宣传下基层,接地气方能入民心。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习近平同志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要面上推动、广泛持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多种媒体平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决策在基层生根发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站稳群众立场,注重群众参与,鼓励广大群众积极表达意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党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调查研究下基层,善谋事问民计。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也是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载体。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与“调查研究下基层”一脉相承,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本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调查研究的意识,深入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通过亲自下基层、走访农村、企业、学校和社区等,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领导干部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困难,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政策的哨声。只有真实了解基层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查研究下基层时,要注重深度和实效,避免形式主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和问题。加强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群众的声音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贡艺既精苦,用心必公平”信访接待下基层,化矛盾才能贴民心。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篇章中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信访工作连接人民群众,解决的是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而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这种“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于做好新时代的信访工作至关重要,而且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用情抓好信访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将信访工作送到群众“家门口”,倾听群众的诉求并及时回应。通过近距离的信访接待,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
“发白思益壮,心玄用弥拙”现场办公下基层,察实情方可解民忧。“现场办公下基层”,即各级领导下基层现场办公、直接面对群众,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当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有效推动了问题解决和经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把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跟进、责任在一线落实,变“会场”为“现场”,以“实干”求“实绩”,面对面问情况、听意见、解难题,办实事,让一件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一大批事关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难题顺利攻坚,一张张笑脸在感动和幸福中尽情绽放,也让“现场办公下基层”这一优良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篇二: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1988年,面对当时闽东地区落后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推动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为密切,闽东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一经验做法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切感悟“四下基层”蕴含的为民之道,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深入群众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坚持人民至上,让信访接待下基层成为赢得群众信任的抓手。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但面对的大多是群众的不理解和激动情绪,听到的多是群众的抱怨甚至是脏话,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事”。对此,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建立领导下访、约访群众制度,并在霞浦县亲自主持第一个下访接待日活动,让老百姓的利益诉求有了渠道反映,得到了尊重,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从而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拨开云雾,解决信访工作之痛的根源在于走出对信访工作认识存在的思想误区,增强对群众的情感认同。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转变工作作风,广泛推行公开约访、到点接访、线上接访,畅通群众诉求通道,“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感受群众疾苦,“实打实”化解群众难题,着力打破信访工作“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让党和政府的关怀“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真抓实干,让现场办公下基层成为凝聚群众合力的动力。“现场办公”不仅有利于发现问题根源,科学合理决策,还能引起各部门重视,形成合力,是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推进工作开展的关键一招。习近平同志面对“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修建公路、通电照明、改善办公条件、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让曾经全省有名的“五无乡”蜕变为“青山巍峨,万木葱茏”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人心。党员干部要从“四下基层”中汲取前进力量,继承和弘扬“三进下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带着措施深入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常抓的韧劲,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成效在一线体现,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实事求是,让调查研究下基层成为收集群众智慧的方法。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刚到宁德任职,就沉下身子到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闽东9县,不到两年时间基本走遍宁德所有的乡镇,全面深入地了解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发展最根本的条件归纳为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并提出了“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推动宁德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实践证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掌握实情,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走到群众中间了解他们的忧心事、烦心事,深入生产车间发现企业遇到的痛点、难点;要拜人民为师,聚焦发展瓶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拓宽破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制定发展良方。
坚持释疑解惑,让宣传党的主张下基层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现实中,群众可能会对党的政策存在误解误读,或是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部分问题,如果党员干部能及时进行解读,就能帮助群众打开心结,让群众释疑解惑,更好地凝聚在党的周围。习近平同志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要面上推动,广泛持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让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坐得下、聊得开”作为基本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通过实质性、形象化、通俗化对政策措施进行全方位解读,让人民群众“看得懂”“能明白”“信得过”。同时,要注重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尤其是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加快传播速度,扩大宣传面积,推动党的正确主张更加有效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篇三: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学深讲透,推动思想在基层扎根。习近平同志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就是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从而贯彻下去、造福群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之中,既要精准把握好广大群众的政策需求,又要把政治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土”味话语,提高群众的接受程度。还要注重创新形式、丰富载体,除了采用“红色宣讲团”“政策面对面”等形式外,更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见人见事,推动调研在基层聚焦。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习近平同志初到宁德的一个多月内就将宁德下辖的9个县全部跑遍,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破解了当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难题。当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载体,主动到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基层一线去,聚焦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掌握一手素材和客观规律,及时将高质量调研成果转化为务实举措。
民呼我应,推动问题在基层解决。信访关系民生,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信访接待下基层,能够让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更是检验党政机关践行群众路线、深化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成果的重要“试金石”。党员干部要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定期下访、包案化解活动,变“坐诊”为“出诊”。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让信访接待下基层成为取信于民的重要抓手,切实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
阵地前移,推动发展在基层见效。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习近平同志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公路和水电建设等问题,为下党发展定向领航。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切实推行这样的“一线工作法”,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当下能解决的问题稳扎稳打、现场就办、急事急办;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时限、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查漏补缺、防止反弹。让信访接待下基层成为取信于民的重要抓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篇四: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多少日夜倏然间溜走。在不知不觉中,选择“选调生”,选择基层,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作为一名农业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初时想法是在农业科研领域上探索一番天地。但想念家乡,想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想法挥之不去,便毅然选择了扎根基层,在乡间的实践中为农业添砖加瓦。基层选调生涯的开始,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考验。在与基层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我完成了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体味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收获了许多别样的“幸福”。
辛“酸”不易,感悟乡村艰辛路。从校园到基层,顶着“选调生”的光环,带着组织和领导同事们寄予的厚望,开启了我在前途村的生活与工作。来到村里我才知道,我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存在巨大的差异,面对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比如与村干部一同走访农户时遇到了不配合的村民,有时会因为村民的一句话而引起不必要的争吵;宣传医保工作需要我们一遍遍地耐心解释;遇到一些安全的突发事件需要我们迅速作出决定等。这些都需要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村里工作中不断去学习与总结,在基层锻炼中学会。
“甜”香回甘,收获乡村新体验。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乡村干部是一群辛勤的园丁,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土办法”“笨想法”,牢记自己为民服务的初衷,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中心,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在服务群众中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在深入基层中了解基层问题情况;深入村民家中与他们促膝长谈;与村干部共同开展巩固脱贫成果相关调研工作;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宣传等。在基层的生活中,收获了乡亲们一声声亲切的“小黄”,得到了书记文书们的信任,增添了许多乡村新体验,也让我真正体验到了“服务”与“奉献”的内涵。
“苦”中作乐,体味乡村泥土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告诫全党,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而言,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我在学校当过学生会部长、班级干部,自以为能有一些锻炼的经验。但到村上以后,发现自己重新变成了“小学生”,面对真实的基层问题,我时常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干巴巴的政策解释常常让群众听不懂搞不明白。为了改善“纸上谈兵”的困境,我常顶着烈日与村书记入户走访,半夜化解村民生活矛盾纠纷,一户户做医保收缴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五点起床采核酸……每每工作到深夜,抬头看着天空的繁星,走在改善后的硬化道路上,新修的太阳能路灯照耀着回家的路,空气中飘来的泥土气息让我愈加眷恋这片土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基层发光发热的决心。
热“辣”青春,感悟乡村赤子心。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这是我在基层工作的感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无论身份、背景、职业都各不相同,但我们都怀揣着同一个理想:为家乡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也曾迷茫过、彷徨过,也曾遇到过挫折和困难。但在这条路上,我并不孤单,因为我的身后有无数“你”“我”的同路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乡村振兴,你也能行!”
经过这一年半的锻炼,我已从当初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从局促不安到淡定从容,从基层“小白”渐渐变成“行家手”。我不后悔选择这条路,也感谢一路上给予我帮助的前辈领导同事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在我们身后的,不仅是昨日的理想,更是明天的希望,我将在新征程的赶考路上,用自己的行动作笔,绘出美丽乡村的青春画卷。
篇五: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近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纵观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优秀的文化能够为本国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扛起发扬中华文化之责,紧握“传承、发展、交流”的“接力棒”,在文化强国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紧握“传承”的“接力棒”,在“以文化人”上跑出“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处世之道,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理理念,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中华文化里,处处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缩影”,只有传承好中华文化,才能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不断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从中“汲取养分”,在“文脉赓续、启智润心”的过程中找到“古”与“今”的结合点,将中华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方略同“四下基层”等要求贯通,将中华文化中“亲仁善邻”的思想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理念相融合,于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同时赋予“文化内核”最新的“时代解读”,以文化人、凝心聚魂,为强国建设构筑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之基。
紧握“发展”的“接力棒”,在“开拓创新”上跑出“加速度”。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等节目的纷纷“出圈”,大运会上“变脸”“蜀绣”等文化符号的频频“亮相”,都是中华文化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巧妙结合,从而焕发“新活力”的经典案例。进入新媒体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着眼当下,利用新载体、新形式对中华文化进行“重新包装”,让中华文化以新姿态、新面貌走入大众视野,在“抓人眼球”的情景节目中传播“文化常识”,在“身临其境”的VR展示里实现“古今对话”,激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开拓创新,积极推动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同“旅游、美食”等资源“联手”,跨界打造“联名IP”,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元素的“吸引力”,让中华文化持续“破圈出彩”。
紧握“交流”的“接力棒”,在“博采众长”上跑出“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不是孤立于世界的,中华文明所创造的文化也不是封闭保守的,不论从古代的“丝绸之路”“伊儒会通”,还是现代的“改革开放”“一带一路”,都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积极姿态”。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故步自封、骄傲自满,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在“文化活动、赴外教学、国际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碰撞”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维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让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永立潮头”。
篇六: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广大党员干部应增强自身素养夯实基层工作,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汲取“六力”秉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以党旗所指为奋斗所向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不断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取得为人民服务的强大实效。
用“鼻力”嗅民事、“口力”讲民策,强大基层宣传之“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主题教育成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在开展基层工作时学会主动出击,“嗅”寻服务方向、勤学苦练“讲”透惠民政策,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保驾护航。做到发挥主动性和模范性深入百姓家,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频民生问题熟知熟会、应讲尽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嗅在“田间地头”“百姓炕头”发现问题,到“民事心头”“气味源头”做到“温声细语”讲解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勇于驳斥子虚乌有的不良言论,让群众不吃“夹生米”“半熟菜”切实品尝到惠民“美味”,事半功倍地精进民事分析法和民策讲解力,在学悟主题教育中让宣传服务成效“讲”得透、“嗅”得香、“品”得美。
用“视力”观民情、“听力”闻民意,强大基层调研之“效”。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唯有学悟第一批主题教育成果,收集和整理好民生所愿,把每一件“群众事”当作“自己事”来办理,才能建好为民服务的“起点”,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让“调查研究下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身处岗位工作繁杂,在开展详实调查研究时有很多“迷眼花”“窃私语”影响判断,故要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治疗蝇头小利的“近视眼”和粗心大意的“远视眼”,培养容纳良莠参杂的“顺风耳”和聚精会神的“入心耳”,到基层细致观察群众急难、详尽倾听群众愁盼,才能从服务初心出发“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认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记录全民情、整理顺民意、遵守好规矩,准确研判民生需求,得到基层调研服务的强大成效。
用“身力”触民务、“心力”入民心,强大基层受理之“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要把主题教育成效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以身体力行、将心比心的方式让“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呈现出新的态势。无论是全国更新打造的“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窗口,还是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妈祖评理室”,都秉持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将群众需求、盼望的接待服务和办公服务越供越好、越办越实。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在为民服务中“主导办”“陪同办”,把在基层受理百姓需求工作做稳做实,不断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掌握“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能力,应用“换位思考”的技巧干出“躬身入地”的实绩,共同建设服务制度的“立体模型”、畅通便民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绘制群众回馈服务满意的“正向函数”,以基层服务的强大实效富载“民心”满足与丰收的丰功伟绩。
篇七: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秋高气爽的十月,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相较于第一批主题教育,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数量大,直面基层和群众,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更要做好第二批主题教育“秋种”功。
先耕地,耕好思想这块地。思想是成长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思想这块地没有耕好,那主题教育参与再多也是徒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学思想的“名列前茅”体现了它的“拔尖”。学思想不是打个会标“一拍了之”报材料,更不是翻开学习资料“走马观花”交个差,学思想要做到认认真真看、扎扎实实学,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善思善用。思想上一旦出现偏差,妄动就成为必然,只有在灵魂深处耕好思想这块沃土,才能在自我提高中不断修正人生坐标。
再选种,选好方向这个种。人生若无方向,船舶失航,万里波涛不过梦幻。这次主题教育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导向,推动主题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群众心里走。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好总体目标要求,坚持真开门、开大门、开正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实处、干到深处,真正做到立起群众满意评估标尺,在心中竖起主题教育的“灯塔”。
后育苗,育好实干这颗苗。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检验主题教育的最终成效要看是否落脚到重点工作、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出工作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朝受命、夕饮冰”的责任感,“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涵养想干、肯干、真干的品格担当。各级党组织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直奔问题,注重“小切口”,实打实拿出具体对策,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
篇八: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材料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领会好传承好“四下基层”精神要义,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当好基层“宣传员”“调研员”“调解员”“接线员”,让“四下基层”蔚然成风。
当好基层“宣传员”,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呼百应”。宣传党的声音,既要“声至”更要“身至”,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走村串户宣、面对面传。立足基层群众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特点,精准把握、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抛开与基层不适的“文绉绉”和“理论性”,以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土话”“白话”讲出来,避免“依样画葫芦”“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从而音效不佳。要因人而异讲政策,以群众“点单”为导向提供惠农政策解读、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靶向“菜单”讲政策。列宁说过:“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要善于发动、组织、依靠群众,聚力于民到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自觉,实现党群同心同德。
当好基层“调研员”,让调查研究“一沉到底”。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既要“调”出实情更要“研”出实效。要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到群众呼声最高、反映最强的地方调研。要聚焦群众难点堵点问题,分门别类、实事求是调研,拒绝“盆景式”“发言式”“走秀式”调研,坚持“四不两直”“原滋原味”走访、查阅,远的近的、好的差的都要看,实际什么样呈现出来就应该什么样,不搞“政绩美化”“问题虚化”。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提出的对策可操作、可推广,形成的机制有实效、有长效,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基层工作推进的实际成效,解锁发展“密钥”。
当好基层“调解员”,让信访接待“一步即止”。当前,部分干部机关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工作经验欠缺,对信访接待群众是抗拒的甚至是害怕的,认为信访是“负担”、是“包袱”。要把信访接待当做是检验自我成长的重要“试金石”,既要“用心”接访更要“用情”接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对信访群众切不可“踢皮球”“演视而不见”,要转变思想作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轻言细语、真情真意对待接访群众,让他们敞开心扉、解开“心结”,避免矛盾扩大化。“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善于总结信访接待工作,分析接访群众思想、症结和诉求,切实以信访实操经验厚植群众根基,提升群众满意度。
当好基层“接线员”,让现场办公“一以贯之”。“为官一场,造福一方”。要坚持在“一线”办公,把办公室从“机关大院”搬到“田间地头”,拒绝坐在空调房里“冥思苦想”“闭门造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为民造福。下基层就是与群众面对面连线,“同坐一条板凳”“共话一个家常”,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按照“能办立即办”的原则现场办公,把凸显的问题逐一核实,把暗滋潜长的矛盾纠纷逐一化解,把代办的服务逐一落实。只有现场办公,才能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有清醒认知,才能写出符合基层的方案、制定贴近群众的政策。群众之事无小事,要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既要为民“办实事”更要“办成事”,切实以“事成”换“心近”,滋养鱼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