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18篇)
商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总结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要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并有明确的行动计划。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水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一
通过系统丰富的培训训练,我深刻熟悉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使命的熟悉,为更好地担当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任务夯实基础。同时,对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等有了更加全面精确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训练,使同学不断增加“四个自信”;对我校参与出国(境)学习沟通的老师、同学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训练,增“五个认同”信念;把中华文化认同训练融入到来华留同学的日常管理和训练中,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聚焦巩固和进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永久在路上”的精气神,分散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气,坚决不移走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强进展”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将中华民族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公认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是代表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和各民族关系的认知。具体来说,从哪里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原因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流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的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基础、精神力量的灵魂。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形象上是大家庭与家庭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大家庭的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每个家庭依赖大家庭,每个家庭。
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予以强调。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在同年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
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7月1日,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旌旗飘扬,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回望过去,各民族共同谱写了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在近代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共同培育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儿女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1.辉煌成就诠释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等方面,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2.宝贵经验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光芒,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不动摇提供了参照和动力。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这些宝贵经验,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这些宝贵经验,承载着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宝贵经验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创造性地用好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的水平。
3.基本规律启迪历史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推动全社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基本规律,把这一共识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4.重点任务指明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具体途径和努力方向。
这些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必须坚持总体把握、整体推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举全国之力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大力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我们要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我们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将其全面融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统编统审统用三科教材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重点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固本工程。
三科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使用三科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更能保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文化基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祖国大统一的局面,共同创建了新中国,在中国整个历史演进的长河中,造就了中华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三科教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体现各民族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共同底色。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提质工程。
相比此前的“一纲多本”教材,统编三科教材始终贯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更加强化国家认同,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更加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满足了人们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适应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和各民族关系的认知。具体来说,从哪里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原因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流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的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基础、精神力量的灵魂。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形象上是大家庭与家庭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大家庭的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每个家庭依赖大家庭,每个家庭。
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将长期存在。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仍然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统一的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统一的法治和道德规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最大光荣,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得到各族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定要让各个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保证各民族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坚强的思想保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必然、时代所需,为新时代西藏做好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适应了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新时代增进西藏各族人民"五个认同"的行动载体,凝聚了新时代西藏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精神伟力,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现实角度来看,必须要警醒面对与达赖集团进行反分裂斗争特殊矛盾的挑战;从思想角度来看,必须要密切关注信息时代人们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从学术角度来看,亟待有更多阐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的研究,形成更为系统、更为精准的学理体系。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历史基础和语言基础,同时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探究,以期为涉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些思考与依据。
出自 kAOyaNmIji.cOM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视察贵州工作重要讲话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63年,一名刚从_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_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覆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而白克日。卡依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个汉族儿童的生命。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为抢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汉族儿童,在救他时白克日。卡依尔也因次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和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他们这样的事例在各种民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春日的鲜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风习习;又是秋日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的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首先,通过本次学习,让我重新到从心学习和全面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元一体,一体多元的共同体。一体指中华民族,多元指56个民族,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其次,中华民族是命运、政治、文化、利益、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指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任何民族都不能独善其身。政治共同体是指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文化共同体是指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经过兼收并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利益共同体是指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情感共同体是指各民族结下深厚情谊。各民族经过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第三,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国家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统编教材工作是全区头等大事。我区教育系统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纵观近代史,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学生是最有热情,最进步,最早接受新思想的群体,而教师是立德树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要紧紧抓住“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宗旨,教师思想引领很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学深悟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拥护者。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通过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学习,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排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业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一)、以往的认识偏差有:
1、政治站位方面,主要是对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央策部署学得不深悟得不透。
2、在工作与生活中,自己有时不太注意汲取,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办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自己进步与提高的速度。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注意积累,勤于思考,将所学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法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努力钻研教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针对以上偏差,本人提出整改和努力意见如下:。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民族工作。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彻底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2、加强业务学习,自觉坚持学习,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虚心求教,探索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3、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陶冶熏陶学生情操。本人将以这次自查为契机,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将努力学习提高业务知识,在工作中力求教学创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要统一思想,推进统编教材工作。
(二)提高认识,深刻理解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向、目标、核心、关键、关系。方向——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共同体。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核心——中华民族大家庭,都要过上好日子。关键——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关系——共同性、差异性。共同性是方向,是根本,在共同性基础上,尊重差异性。
(三)要从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上,查找偏差,并积极整改。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的最高利益。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以教材为标准,同时还要有特色。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再一次增强我们对党的感情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本次学习即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我们不能再躺在过去民族教育的温床上,我们全体教师必将在白校长的带领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坚守初心,珍惜岗位,形成合力,开创民族教育发展更绚丽的春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体地区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的经济活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情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1.辉煌成就诠释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等方面,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2.宝贵经验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光芒,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不动摇提供了参照和动力。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为我们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强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这些宝贵经验,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昭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这些宝贵经验,承载着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宝贵经验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创造性地用好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的水平。
3.基本规律启迪历史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导。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四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推动全社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基本规律,把这一共识转化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动力,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4.重点任务指明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具体途径和努力方向。
这些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必须坚持总体把握、整体推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举全国之力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大力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我们要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我们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将其全面融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统编统审统用三科教材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重点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固本工程。
三科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使用三科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更能保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文化基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祖国大统一的局面,共同创建了新中国,在中国整个历史演进的长河中,造就了中华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三科教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体现各民族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共同底色。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提质工程。
相比此前的“一纲多本”教材,统编三科教材始终贯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更加强化国家认同,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更加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满足了人们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适应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必然、时代所需,为新时代西藏做好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适应了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新时代增进西藏各族人民"五个认同"的行动载体,凝聚了新时代西藏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精神伟力,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现实角度来看,必须要警醒面对与达赖集团进行反分裂斗争特殊矛盾的挑战;从思想角度来看,必须要密切关注信息时代人们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从学术角度来看,亟待有更多阐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的研究,形成更为系统、更为精准的学理体系。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历史基础和语言基础,同时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探究,以期为涉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些思考与依据。
出自 kAOyaNmIji.cO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将长期存在。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仍然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统一的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统一的法治和道德规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最大光荣,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得到各族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定要让各个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保证各民族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坚强的思想保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六
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化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熟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同学培育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内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对同学的思想引领,坚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学。而辅导员,是培育同学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气,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常、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分散磅礴的精神力气。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才智和力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七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_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八
古人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人却言,“要叫群山低首,要叫大江让路,天上架长虹”。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搭载着梦想与期待驰骋高原;2006年,全世界最壮观的青藏铁路破土而出;__年,__在川藏铁路开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建设川藏铁路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川藏铁路横空出世,“十四五”开启在即,“两路一铁”精神“升级版”正续搭西藏连接内陆的新命脉“跨山水”而来。作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党员干部,当在学习领悟中铭记,在实际行动中传承,在大战大考中践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用“自讨苦吃”的意志铺设“腾飞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吃苦,已成为每一名川藏“修路人”的基本功。茫茫高原,世界屋脊,川藏铁路80%以上将以隧道和桥梁的方式建设,累计爬升高度达1.6万多米,相当于征服了两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已不是“难于上青天”,是真的要“上天”。“自讨苦吃”的意志正是“两路”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的升华与传承。党员干部的成长亦如此,要把吃苦的意志融入“骨血”,平时多给自己压担子,关键时刻才能挑起更重的担子。要珍惜韶华光阴,在干事创业的大好年纪主动去吃劲岗位挥洒热血,在摸爬滚打中“累”经验、攒“财富”,才能弄懂“吃苦”与“吃亏”、“历练”与“老练”的关系,在层层历练中披荆斩棘、登顶高峰。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用“逢山开路”的勇气架起“同心桥”。“狭路相逢勇者胜”。“两路”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探索自然的梦想和勇攀高峰、无惧艰难的勇气,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征服着未知和困境。基层事务纷繁复杂,乡村振兴仍在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依然是基层干部的使命。基层之路亦不是一条通天的坦途,同样需要如“修路人们”一般“向山而行”的决心和勇气,唯有涵养“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崇高理想,当好改革攻坚的“开路先锋”,勇于创新求变,才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款款挥来捶作片,团团结就宝珠圆”——用“风雨同舟”的团结唤起“家国情”。“及归抵吾庐,保伍亦团结”。“两路”精神,是“老西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历代“老西藏们”用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以边疆为家,以建设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川藏铁路建设涉及众多单位,在党的领导下,川藏铁路的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当秉持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相依共济、相扶守望。“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结之力必不可少;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是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良策,只有做到“一盘棋”“一条心”,才能同舟共济、乘风破浪。
“川藏开启新天路,天堑变通途。”复兴号已经给我们带来奇迹,我们同样期待着川藏铁路开启“通天坦途”,一条条通山达海的纵横大道、一幅幅美丽的建设宏图,书写着时代史篇,必定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为宽广的天地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九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2020年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虽居内陆却有着“塞上江南”的美称。在这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福建与宁夏是对口帮扶关系,福建为宁夏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1996年福建与宁夏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时,福建省不断加深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支援工作,把改善民生作为援宁工作的重点;将宁夏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福建的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福建对宁夏的支援促进了宁夏的经济发展,加深了两地人民之间的感情,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22年,是福建与宁夏牵手协作、共赴小康的时间里程。从一点一滴到涓涓细流,从滴水穿石到海纳百川,福建和宁夏的故事,深深扎根在六盘山下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印刻在宁夏人民心里。
22年,闽宁双方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一年一度的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真心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创新创业,数万名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那些人和事组成历史中的一个个章节,幻化在时光的长河里,共同绘就闽宁协作的鸿篇巨著。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加强共同体理念,携手共向未来。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且有义务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行动上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奋斗。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将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作为新时代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奋斗,顺应时代潮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青春的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各民族也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同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凝聚团结奋斗的基石。团结固则百业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和目标,对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对于各族群众来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团结奋斗梦、民族繁荣发展梦。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党的__以来,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正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这更将会让我们复兴路上汇聚起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合则俱荣,分则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现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各族人民必然将扎实奋斗、共襄伟业,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行,因此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我们复兴路上的最坚实的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二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用“石榴籽”一词生动地比喻了民族团结。石榴籽颗粒饱满、颜色鲜红、晶莹剔透,组工干部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凝聚起一股磅礴的力量,才能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
“一颗红心永向党”,像“石榴籽”一样鲜红饱满。石榴籽色泽鲜红,子粒又大又平整,就像一堆红宝石,令人心之向往。红色,是烈火鲜血的原始之色,是党旗国旗的主色,更是组工干部信仰、使命的“忠诚之色”。新时代,组工干部更要擦亮红色的底色,坚持把政治要求放在首位,高举理想信念、走好信念之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政治根基。树立“以己为轻、以党为重,以权为轻、以责为重,以得为轻、以德为重”的组工意识,定准方向盘,拧紧总开关,向党性最严标准、最高要求看齐,矢志不渝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甘为人梯乐开怀”,像“石榴籽”一样晶莹剔透。石榴籽大小不一,但每一颗都珠圆玉润,粒粒生辉。组工干部承担着识人、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责,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工干部必须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挡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一身正气不染纤尘、一心为公不藏私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替别人“嫁衣裳”“架梯子”,把考察、培养、提拔干部的工作做好。“白袍点墨,终不可渝”,组工干部身为管干部的干部,必须要保持一个纯白晶莹的干净之心,重操守、惜名节,时时自重、自省、自警,慎独、慎行、慎微,坚持原则地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高地。
“众志成城火焰高”,像石榴籽一样抱团簇拥。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变得那样紧密而又结实。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筷子为双,成双方可用,落单者实则无用矣。团结合作是组工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组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争当团结的模范,多理解同事的难处,多体贴下属的不易,做到公道做事,光明磊落,坚决不搞团团伙伙,以清清爽爽的关系团结每一位同志。要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理念,有容才之量,容人之能、容人之过、容人之异,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广纳天下英才,广开进贤之路,凝心聚力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高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火红的石榴沉甸甸地压满了枝头,一个个圆溜溜的,很是可爱,不禁让人联想,组工干部不正是这一颗颗 “红红火火”的石榴籽吗?红艳饱满、晶莹剔透、团结簇拥,扎根基层,只为让老百姓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三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四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更要强调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照自身也曾出现过一些思想偏差,如曾经在组织文化活动中过度强调民族元素、把草原文化等同于内蒙古文化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没有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标尺和根本标准,没有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认真整改,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新时期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精心组织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讴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把文化文艺激发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思想道德觉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农牧民群众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五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村、一河、一社区的行程背后,饱含着对宁夏的深情牵挂,更蕴含着高质量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发展密码。
一村镌刻“量身定制”、“山”“海”携手的“脱贫密码”,激励我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下苦功夫、啃硬骨头。历史的回望,总是给人最深情的感动。1997年,作为福建省委副书记、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__来到宁夏这片“贫瘠之地”,找准了遏制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缺乏。于是他主导抓井窖工程以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鼓励小圆井抽水灌溉以解决产业用水问题……水,滋养起宁夏大地的勃勃生机,也浇灌出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花。弘德村“量体裁衣、量身定制”,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路:移民人口多,便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发展种植业;留守村民多,便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激活村民内生动力;结合宁夏特色创建扶贫车间,解决就业难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东西协作、沿海城市帮助内陆城市等政策红利得以充分释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事艰而任重,然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扶贫干部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对标对表决策部署,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扶贫策略,不折不扣地完成“硬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河彰显组好“加法”、做好“减法”的“生态密码”,警醒我们在生态环境大课堂守牢底线、亮明红线。九曲黄河,大国血脉,__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4次考察黄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基调。从“人定胜天”的思路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从过度开发到助力“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创建,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在国际社会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组好“加法”,加快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生态+”产业链,发挥生态文明价值,也要做好“减法”,减掉重发展不重生态的错误思想,减掉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懈怠纵容,加大生态污染惩治力度,把牢遏制生态污染的每一道“关口”。
一社区铭记凝心聚力、共同繁荣的“团结密码”,鼓舞我们在民族团结大舞台同声相应、同心奋进。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金花园社区,“七彩家园”“七星服务”“四治融合”等一系列社区治理、服务的创新机制,让和谐家园遍开民族团结花。在这里,“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注脚,也是党对各族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最广泛最根本的共识,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全体中华儿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唱响携手团结奋斗、并肩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主旋律,凝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人间万事出艰辛,行程万里见初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圆千年之梦、抓牢抓细生态文明建设谋大局发展、切实促进民族团结暖万家灯火,正是中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奋力书写的恢弘史诗和时代画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六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20__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民族问题中,我们要有政治站位,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方向上要跟进,加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政策上跟进,以公民个体身份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措施上跟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明确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组织基础,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我们要抓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中华民族大团结是生命线的任务,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教育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意识形态。不忘责任担当,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教;培养良好心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
本次培训学习虽已结束,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思想以及坚持良好师德师风的责任担当已经入脑入心,在我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生根发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坚持正确思想的引领,要守住自己职业的底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七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各个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篇十八
“请问您鼻子是否受过外伤?”“请问您鼻子做过手术吗?”“请问您有鼻炎吗?”“我要给您通过鼻腔采样做核酸,您可能会有点不舒服,但很快就会好了,您尽量配合、不要躲,一下就会好!”“如果有不舒服请举手示意我,但千万不要动啊!”有这样一群人,每天要重复几百次的问询,要做几百次的操作,而且要尽量一次性成功采样,这就是包医一附院核酸检测点的工作人员,他们全年365天始终坚持着这份工作!
身穿连体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双层手套、鞋套和护目镜,无论高温酷暑还是严寒冰雪,裹得像太空人的她们都必须“与世隔绝”、必须“高度集中”、必须“稳、准、快”,汗水湿透衣襟、雾气弥漫在护目镜上、汗珠浸透了头发,早已顾不上精心打扮的妆容和发型,长时间闷在层层防护服里导致呼吸不畅、胸闷头晕、手足发白、眼罩勒痕已是常态,尤其冬天温度低,室外从早到晚工作下来,常常冻透全身僵硬,但在她们心中深刻意识到面临的可能就是“隐藏的病毒”,采样时要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危险时刻存在。
寒冷的冬日有一位肢体瘫痪无法行动的老人来做新冠核酸鼻咽拭子检测,我们的工作人员就钻进空间狭小的面包车里,跪在担架旁蜷着身子为患者测体温并与其沟通,老人耳背无法配合采样,又找来同事有的为老人展示采样棉签和示意图,有的为老人撤去枕头摆体位,有的趴在老人耳朵前安慰老人不要紧张,小小的面包车里挤满了白色的“太空人”,成功采样后老人和家属都伸出了大拇指。还有一次是为抓捕的通缉犯做核酸检测,当棉签刚插入鼻腔时,犯人就开始躁动、咳嗽、揉鼻子、打喷嚏,怒目而视,甚至要动手打人,陪同的警察及时制止了犯人的举动,护士当机立断立马停止采样,以免患者剧烈抵抗导致棉签断裂鼻腔中,随即仍然近距离的再次耐心给他讲解检测方法和流程并安抚他的情绪,鼓励他配合采样,第二次顺利完成采样,犯人临走还连声谢谢。来我院就诊的蒙古族患者也不在少数,有一次从达茂来包头就诊的说蒙语的患者,用仅能表达的汉语问到核酸检测点,却听不懂工作人员与之沟通的话语,手舞足蹈一番还是不太明白,后来灵机一动从其他岗位找来会蒙语的同事帮忙翻译解释后,患者顺利配合完成了检测,做完还露出了笑容!昨日还为从满洲里来包头的王女士做了核酸检测,整个过程中,王女士紧张的全身发抖,冰冷的双手抓住护士的胳膊久久不能松开,原来王女士来儿子家看孙子,因从满洲里来包头,担心自己会影响孩子,从下了飞机就来医院排队等候检测,当了解了她的顾虑担忧后边安慰边转移注意力,就在她不经意间完成了采样,王女士这才缓缓松开了手,直到拿上阴性检测结果才放心的拖着行李去了儿子家。
在疫情防控当前,我区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时刻牵动着人心,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清当前疫情形势,采取更加坚决果断的措施,严格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外地返包及住院、陪护者为做到“应减尽检”,进一步增加了核酸检测工作的力度强度,尤其近期气温骤降,也增加了核酸检测的难度,包医一附院现已开通全年365天正常开诊为广大患者就医提供便捷,智慧医院也提供了“一键服务”,减少了排队等候、挂号收费的烦恼。“一根棉签”是阻隔病毒的屏障,却也是拉近医护与患者距离的途径,为患者高效采样检测核酸,及时排查病毒,和众多岗位的工作者一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职责与使命,在不断的总结提高的同时,借鉴其他医院、地区核酸检测工作的流程和经验,推动新冠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持续开展,在点滴工作中,本着为患者着想,以大局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并将敬业奉献的精神继续发扬传承。
我们坚信,在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在医院领导的安排部署下,以及工作者忘我拼搏、自我牺牲、奋勇当先的表率下,核酸检测点会继续为患者、为医院乃至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坚信,在这份努力下定会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