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10篇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守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长征第一次渡过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的伟大事件,也是红军胜利进军的转折点。通过观看这个场景的展示,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巨大牺牲的精神。展览以逼真的场景还原了当时红军在大渡河畔的壮观景象,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时的情景。
红军英雄们凭借信仰和奋斗精神,冒着一切风险,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历史的使命。看到那些红军前辈们的壮烈事迹,让我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历经艰辛,可是却始终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用生命诠释了人类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精神。
通过这次观影,我深深热爱着祖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决心将其作为一种鞭策和激励,不断自我修炼,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篇二: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寒假,我有幸作为家乡于都的一名大学生,参加了由团县委精心组织的返乡青年文化教育活动。在县里新建的大剧院中,我们满怀期待地免费观看了首映的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这场视听盛宴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更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度回望与精神的崇高洗礼。
表演一开始,舞台上的光影交错和机电液一体化装置瞬间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波澜壮阔的时代。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尤为震撼人心,巨大的瀑布、铁索桥等逼真道具,配以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重现,生动展现了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尤其是当剧情触及到长征第一渡的历史时刻,八万六千名红军战士从于都河畔启程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特别是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于都青年。那一刻,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离别亲人,胸怀理想,毅然决然踏上万里征程的决心。那棵老榕树下的故事,如同一部部口耳相传的历史篇章,传递着于都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红军将士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执着追求。
此次观演经历使我深刻理解到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战略转移,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它启示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像当年的红军那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于都大剧院上演的《长征第一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平台,让我们在艺术熏陶中感悟历史,在心灵震撼中明确方向,在家乡的土地上汲取奋发向前的动力。
总结起来,《长征第一渡》的观看体验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是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滋养和灵魂锻造,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奋斗的理想信念。
篇三: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如今的岁月静好,早已将战火硝烟掩盖,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不可再现。但我想,重走长征路,并非让我们也如先辈们一般去历经百般险阻,而是告诉我们,如今的安宁盛世,是有千万的红军战士肩挑沉重的负担,一步一步地用血泪铺就,他们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往无前。微弱的星火,燎尽中原,耀眼的红色,散发炽热。
来路艰险,但前路坦荡。我们乘着前人栽的树,更应该努力去培育出未来硕大的果。传承长征精神应在我辈的手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青山万里埋忠骨,漫漫长征路。红色星火传千古,丹心画宏图。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却这一段艰苦的过往,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身处太平盛世,更应发愤图强,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
篇四: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之弥坚,则行愈远。看完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让我更进一步读懂长征,读懂“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句话。长征的胜利告诉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89年前,于都河畔的声声离别,承载着多少难以割舍的牵挂。八万六千句告别,有对襁褓的婴儿、有对新婚的妻子、有对年迈的母亲;八万六千名红军战士,是父母、是孩子、是丈夫、是妻子。告别亲人,背井离乡,一声声“早点回来”是催人泪下的叮嘱,也是征战沙场的号角。在中央苏区陷入困境,开辟革命新局面迫在眉睫之时,千万个红军战士在小情大爱、民族大义之间取舍,最终毅然决然投身革命,守护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解放、人民的未来,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开始了万里征途。
爬雪山,过草地,在波涛滚滚的大渡河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当课本上的文字如此生动地在面前演绎,没人能不被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所震撼。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两年零十二个日夜,红军几乎遍历所有。一边是疲惫饥饿的生理极限,一边是与自然环境极限的殊死抗争,加之无时无刻的战斗、一天数战,一战数天。恶劣的环境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夺走人的生命,却依然无法动摇红军战士的胜利决心,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支撑着无数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勇往直前。
征途漫漫,惟有坚持。长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可复制,也无从假设。面对年轻的红军战士发出“我们还要走多久?”的疑问,谁能够确切的解答?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份坚守会不会迎来胜利,也无法预料下一秒的光明还有多远。每天都有人生病、掉队、被子弹击中,一觉醒来可能发现身边同伴已悄悄的离去,一躺下去可能有人再也站不起来,这样的日子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心理挑战。但即便一路上都在流血、牺牲,也始终会有一个接一个的红军战士拿起倒地的旗帜奋力挥舞呐喊:“不死的兄弟们,跟我上!”。对革命事业和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激励红军战士奋斗、前进,直到长征的胜利。
重温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慨昔日长征路上无数人倒下,无数人站起来,无数人用生命换来今天无数人的幸福生活。回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也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不断克服生活、工作上的阻碍,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努力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篇五: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你见过他们吗?见过还是没见过?你等过他们吗?等过还是没等过?等过,等过多久才是久?他们是我们的家人、恩人,我们幸福生活是他们用命换来的。”
演出真的很震撼、很精彩!开场红军们讨论来自哪里的时候,听到于都县里那一个个熟悉的村落,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这一次,不再是从书本上来学习那段历史,而是通过身临其境让我来体悟,从视觉、听觉各个方面感受红军战士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感受于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苦苦等待一生的坚守。正所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篇六: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于都河畔秋夜凉,风萧萧兮江水寒;男女老少来相送,依依别离泪沾衣。从此,“红飘带”跨越千里万里,星火燎原,辉映一代又一代人的初心!
——题记
九月三日,是中国人民抗战纪念胜利日,也是学校幸福开学季,又恰逢《长征第一渡》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正式演出100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长征第一渡》在长征大剧院举行独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暨《长征第一渡》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第100场纪念演出,我有幸随同于都青年学子近千人走进于都长征大剧院,走进《长征第一渡》,追思那段峥嵘岁月,洗涤那颗灵魂初心。
我已是第六次观看《长征第一渡》了,这次不是终点,我还将继续陪伴她一直走下去。因为我不仅爱这部剧,更主要的是我对于都这片红土地的深情,对于都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敬仰!作为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耗时近3年时间打造,在真实历史事件的框架下,融入艺术化的情节,辅以富有现代科技感的道具,为观众全景式、沉浸式地再现了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既有宏观的震撼场景,也有细腻的亲情,伟大的爱情,一辈子望穿秋水的守望!每一次观演都震撼心灵,让我久久泪目。不知不觉中,我已是《长征第一渡》的忠实粉。
曾几何时,我一直有一个梦想。
我是一位旅游爱好者,到过国内外许多知名旅游景点旅游。在旅行中,除了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外,都要看演出以了解当地历史与民俗文化。各旅游点都以此树立新的旅游品牌,助推旅游业的发展,让旅客享受精神的饕餮大餐。我常想:我们于都县有这么丰厚的历史底蕴,啥时候能搬上国家级舞台,让世人皆醉?也曾自己无数次构想着于都哪些史诗,文化可以搬上舞台……如今,我的梦已成真,这将是于都文旅史上,更是于都大发展的新的里程碑。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于都是壮丽史诗的开篇,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是新时代于都向长征的致敬,更是于都人民献给中国人的精神大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我们脚下的于都红土地。在今年3月23日晚的首场演出时,我迫不及待地购买了门票,先睹为快。在激动与敬仰的期待中,“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的深情旁白拉开了于都人民期盼已久的大剧序幕,精美的演出为我们讲述了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
从此,我爱上了《长征第一渡》。常有外地友人来访,我都力荐观看,并一同前往。
掩卷沉思,80多年过去了,那段峥嵘岁月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时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如何让长征精神走进校园,激活红色基因,作为全县师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引擎”,汲取奋进力量,是我们全体于都教育人的一项重要使命。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论证。我们有了大胆构思,将大型红色文旅史诗剧《长征第一渡》让人泪目的“八万六千个告别”的场景以浮雕的形式作为我校党建“新坐标”,打造学校红色教育新景观的想法。在《长征第一渡》开演的三个月期间,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诸多红色史学研究者,构思设计了“长征第一渡”大型浮雕初稿,并多次送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纪念馆审核修改。然后聘请外地雕塑家现场作业,经过一个多月的雕塑、打磨,上漆……一座长征第一渡大型浮雕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以恢弘的气势展现在我们校园里。浮雕包含着母送子、妻送郎、红军女战士托孤、兄弟争相当红军等《长征第一渡》送别场景中的经典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场面感人至深。
《长征第一渡》的一帧帧画面引起了我们对往昔的一幕幕回忆。如今,学校的浮雕墙已成为学校师生的红色文化基地,也是外来参观者的必定打卡点。饮水思源,就是要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生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发展路上,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迈步新征程,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擦亮党建品牌,引领全体天润人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谱写高质量幸福天润建设发展新乐章。
篇七: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英勇和顽强,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勇气。
对于长征第一渡,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红军的艰辛和不易。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和稳定,珍惜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八: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荣幸之至,观看了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回望来时路,我们从未忘记长征征途上前仆后继的先辈战士,没有老一辈的艰苦付出,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是一场震撼的红色心灵洗礼,打破了我对以往红色舞台剧的刻板印象。原以为只是讲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没想到演绎的是新时代下每一个人的新长征。舞台上雪山、铁索、草地、渡船的布景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更让我体会到长征途中是何其艰险!战士们的温情、乡愁、责任、信仰让我肃然起敬,他们是于都的先辈,他们是永远被铭记的英雄!“从此石刻的名字,就变成大地的誓言”,一首《从此》柔情的歌收尾。长征已经结束,但是新时代长征才刚刚开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新长征,让我们再出发!
篇九: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君不见,七百四十天枕戈寝甲,不怕远征之难;两万五千里戎马倥偬,踏平万水千山。湘江赤水翻涌之声犹在耳边,大渡横桥的铁索之寒仍在眼前。我们频频回望这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只为以史为鉴。当代青年的你我,即将踏上一段新征程,我想,过往的长征之路定会为你我指明方向。因为,只有悟已往之鉴,方能追来者可追。
悟以往之鉴,感悟那枯骨万里的漫漫征程中不惧艰难的乐观;追来者可追,我们亦应在前行的道路上练就能够看清“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双眼。血战湘江,未曾见我们的战士脱逃求饶,见到的,只有刚毅的眼神与无畏的背影;四渡赤水,亦未曾听我们的战士抱怨哀嚎,听到的,只有行军的脚步和响亮的口号。
悟以往之鉴,感悟那血色赤诚的民族根脉中无坚不摧的团结;追来者可追,我们亦应在前行的道路上秉持一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赤子之心。
山河无恙,家国和平的年代,我们无需忍受那样旷日持久的苦难,无需跋涉那样艰难险恶的泥泞,亦无需负担那壮烈悲惨的重担。但我们亦要眺望属于我们的星空,探索属于我们的道路。收回回望那段长征岁月的双眸,愿你我都能吸收这不惧艰难的乐观与无坚不摧的团结,化而为翼,振翅未来。
篇十:观看长征第一渡心得体会
静谧的于都河畔,一位耄耋老人手提马灯站在浮桥上静静地等待,随着老人将马灯举起,红军战士的巨大浮雕被缓缓点燃,这是一段关于长征惊心动魄的故事。
为了帮助红军战略转移,赣南百姓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妻送郎、母送子、兄弟相争上战场的情景不断涌现,擦去思念的泪水,战士们毅然决然踏上浮桥。从于都出发,红军面临的是无数的艰难险阻。无论走了多远,战士们从未改变必胜的信念,也从未放下对家乡的思念。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第一渡》不仅仅是八万六千个生命最后凝结为八万六千颗火种,更是新时代继续信仰之光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