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随笔范文(17篇)
我们要有责任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意语句通顺,段落衔接自然,以提升总结的流畅度。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写总结的好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一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
第二,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
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备的问题。既是人文性,那么在设计的内容上应该很宽泛,举凡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在探讨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或有助于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宽泛。有学科层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层面的知识,还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过程或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这些知识显性或隐性的支持,思考探究会偏离科学轨道,事倍功半。作为语文课,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得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这里头有大量的文章要做。还有提问的角度、难度,提问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而且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第二,探究能力的培养拒绝教学的功利倾向。功利性倾向是基础教育的痼疾。据上海学生学习价值观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为了升学或“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15.4%的学生认为是“期望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学生功利性学习观占主导(20xx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只要略作反思,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从事的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过程即目标,过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目标。探讨问题中,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爱护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主要表现在流行的学习价值观上:对考试有直接作用的称之为“有用”,否则被斥之为无用。可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一些与“有用”无关的东西。众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难看出来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见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并不少见。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伤害。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二
语文贵在提高人文素质。那么语文教学随笔都怎么写?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语文教学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
作文。
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我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了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它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只是无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逻修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以考的内容为标准学为考服务。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学生便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份”、“句子主干”、“复句类型”,这不但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神。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面对这样的“独特感悟”,乐耶?忧耶?怕只能无言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遵循“陈陈相因”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三颗枸杞豆》这样描写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果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新课标”还主张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认为应缓提“首席”,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学生的生活平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如果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彰。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三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作的美。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曲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所以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一个实化的课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价值,一目而了然:啊,原来不过如此。我站在实实在在的岳阳楼上,总也感受不到“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更无“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乐。我游了桃花源,硬是寻不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加上沿途小贩不停的叫卖声扰耳,一点身居“世外”的感觉都没有,我直呼上当,发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并没有弄假。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比景美。又言道,画出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进陶渊明,自然寻不见世外桃园,这只能自己读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四
手段,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因学生表现出的不耐烦而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所以很多学生以作业多没时间,或是找不资料为借口,两周下来查阅资料工作收获甚微,没有大量的阅读了解,自然就谈不出什么心得体会,课堂交流就只好照本宣科,读读资料。这次学习活动的失败,使我对活动目标的确定有了新的理解,教师除了考虑教材预设的目标之外,更要考虑学生心中的问题、困惑、见解、经验、兴趣、思维等,它们不仅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而且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增长点。教师必须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情感特征的基础来确定活动目标,更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成性的特点,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的。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我们必须站在整体认识的高度,在了解学生实际与需要的基础上,放弃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尊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目标的不断生成性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综合性学习完成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使命的关键。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便于形成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能直接通达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进入到学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和感情世界的纤敏之处,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如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这一主题,这样安排的意图就是考虑到学生刚跨进中学大门,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方式,学生大都有种焦急忧虑的感觉,通过这个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是能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所以这次学习活动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自己。
“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除了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还要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像“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两项主题活动,都有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底层和文化背景,都有可能触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体验。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因而教育的价值和达成的目标也就各有不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从某些角度展现、折射出学生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反差,甚至触及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隐痛。这些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认真对待。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有善待之心和体察之智,关爱、保护那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处于经济、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如果处理得当,恰恰可以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五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
这篇课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助学提示:读课文用“————”画出燕子的外形特点,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填一填:
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活动二:感受燕子飞行时和休息时的美助学提示:
1、燕子飞行时都有哪些特点?
2、燕子休息时都有哪些特点?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活动三:拓展阅读燕子总是跟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喜欢描写燕子,老师也带来了几首与燕子有关的诗词,让我们读一读,勾出描写燕子的诗句。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拓展阅读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六
初为人师仅三年的我,带领着一群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高三孩子,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首一年来的高三教学和迎考,我觉得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重视基础。纵观三次诊断性考试,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与本市其他中学包括重点中学在内的学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说,谁在i卷上取得了优势,就在语文科上获得了先机。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i卷的重视,同时对学生进行反复敲打、试探,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基础的复习和强化,尽可能地扎实学生的基础。
强化能力。这主要针对ii卷,特别是在诗歌、现代文的阅读上,要教给学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重视整体阅读,重视文本基础;同时,又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和规范答题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势思维,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在诗歌鉴赏方面,就要求学生在鉴赏时养成这样的步骤:一看标题、作者和注释,因为,标题是诗眼,点明写什么。作者和注释,却可以给你解读提供必要的背景等东西。二看有无选择题。如有,可带入诗歌,帮助理解,这样,会给你降低阅读的难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读诗歌,抓住动词、形容词等,抓住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回忆所学过的诗词,形成联系,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分析作者表现这种情感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认真审题,把握题干所含的信息,明确答题的要点并规范答题。语言表达及运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师必须研读高考考纲、教纲和近五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仔细研究教材,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同时,在专题复习阶段,在进行每一专题的复习中,不仅要广泛涉猎、研读并筛选各种高考资料,同时对每一专题进行了从考纲分析--高考试题特点及典型例题分类集锦--审题、分析及答题规范指导的研究,而且还要备学生,并根据高考考点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一专题还配备了专门的练习来巩固。在本专题复习之后,学生脑海中应具备本考点的框架。我的目标是,在专题复习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关于语文高考知识点及题型特点及例题的总体框架。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根据补锅原理,通过练习和个别调查的方式,针对工作面学生的弱点和前一轮复习的遗漏以及高考新要求,进行了有重点地针对性极强的.复习,尽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专题复习时形成的框架,同时提高其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复习有序。无论是基础还是能力,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段篇每一个高考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必须统筹安排,合理进行。否则,不知本阶段复习目标复习复习任务,则必然导致复习教学无序,教学效益低下。
调整得当。知识学得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七
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有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一个人,一段文,讲述着自己的遇见而改变的人生。
我又遇见了谁?改变着我,让我成长。是我的国学老师——白老师,是她让我喜欢上了诗词歌赋。诗词带我们走进经典,走进美丽的历史长河,白老师就带着我走进了诗词那般如梦的境界。
白老师是一个幽默可爱的女老师,她有着清脆爽朗的笑声,她讲过的每一节课都会让我非常开心。白老师带着我们体验经典的魅力、了解中华的传统、吸取诗词的精华,她真是一位好老师。
遇见白老师让我遇见了那些经典名著。老师解读的《红楼梦》让我认识了不爱读书却又有才的贾宝玉;有小脾气又有才华的林黛玉;性情开朗、温柔随和的宝钗。我又认识了美国小说《飘》里是魔鬼又是天使的思嘉丽,白老师说这是人性的表现;还有一个包容体贴的梅兰妮。我还认识《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她说:“钢琴会一点”,可是弹奏起来却让人惊叹不已,真是太谦虚了。
在白老师的课堂上我又知道了那些大诗人,听到了他们的种。种故事。我喜欢的是苏东坡,他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他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激励着多少后人遇险前行,百折不挠。我还喜欢谢道韫,她也是一位大才女,有着“林下之风、柳絮之才”的美称。虽不知她太多的诗词,但就是喜欢她,白老师讲过她家遇险的故事,她表现的毫不畏惧,非常了不起。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遇见白老师让我写作水平提高了,心情变开朗了,更是丰富了自己的思想,白老师的课堂带我走进国学,走进经典。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八
果树紧靠着他家旁边一条巷子,当时学校后门有处缺墙为了抄近路、大家都喜欢走这条路、所以每天都会有一些小学生从树下走过。我们仰头望着那棵绿葱葱挂满果实的果树,只见它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树冠像是一把硕大的绿伞。一缕缕阳光透过叶隙照在黄皮果树上,那些已熟透的黄皮就闪闪发光,宛如一颗颗黄宝石、惹的路过小伙伴们直留口水。
看着这些成熟的黄皮果口水都忍不住的留了下来了、这时我们其中一个小伙伴偷偷跑到他家门前,只见他向里面张望几下跑了回来。对我们说老奶奶不在那里、他家没有人,估计着老奶奶在房里睡觉了。于是‘春光’主动的蹲在墙角放哨,我手脚麻利的爬上了树、顺着树叉敏捷地爬到黄皮树上。爬到树上之后,我像是孙猴子在蟠桃园偷仙桃,拣大个儿的先往口里塞、然后又摘了一些向口袋里塞,等塞满自己口袋才舍得又摘了几串向伙伴们抛了下来。他们高兴的用衣角擦了擦也拼命的往口里塞,我们连青色不成熟的也不舍的放过、只见他们咬了一口就觉得满口酸涩,极其难吃,立即吐了出来,露出呲牙咧嘴的表情、惹的我忍不住的大笑、在摇晃的树上差点都掉了下来。
这时‘春光’发出撤下信号、不能呆太久我赶紧顺着树干滑下来,看到满脸失望的伙伴们。于是不忍心的又将口袋里熟透的、拿点出来一起和伙伴们分享、把那些青色不熟的扔在地上。有一个小伙伴盯着地上的青黄皮,灵机一动说:把这些不熟的也带走可以当乒乓球玩。大家都夸他聪明,于是我们捡起那些青黄皮、带到学校的操场上玩耍。
次日上午被老奶奶发现了、‘楚亮’气势汹汹地到学校告发了我们。老师听后十分生气。他脸色铁青地站在讲台上问谁偷了楚亮家的黄皮。我们都不敢承认,战战兢兢地坐在课桌前。我低着头,听着自己砰砰的心跳。我真想做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真希望能尽快够逃过这一劫。老师质问的声音似乎穿云裂石。
见没人承认老师生气的倒数十声,假如没有人承认被追查出来、便会被留校扫地不准回家吃饭了。当他数到三的时候‘春光’便站了起来,随后我和其他几个小伙伴都站了起来,等待着惩罚、这一天真的够我们受几个人扫整整几间课室、还得写下保证书才能回家。
第二天的下午,我和小伙伴们放学回家,还是走那条小路大家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巷口。这时候望到老奶奶站在黄皮树下。他面前放着一只小篮子、里装着一些熟透的黄皮。我们胆怯的不敢从果树下走过,老人家便过来给我们每个人拿了几个。走到老人家跟前的时候心里揣测着、老人家可能会因为我们偷过她家的黄皮、一定会对我们冷眼相待、一顿臭骂了,然而老奶并没有骂我们微笑着看着我们,递给我们黄皮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想吃黄皮跟奶奶说、不能自已偷摘、更不能糟蹋不成熟的果子、这样不好。
弄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的都自觉理亏、害羞的不敢抬起头来。我拿着黄皮果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抬头望了一下那棵黄皮树,树枝上依然洒满了金色的余晖、此时心里是甜甜的。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就是几十年、从前捣蛋的我己年过五十、都当上了几个孙子爷爷了、回想当年依然好像是昨天里的故事。其实只要健健康康的、一辈子并不长一闪眼就过、只要时刻保持美好心态就好、大家且行且珍惜吧。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九
虽然有时,有一个念头总在一瞬间闪过——我讨厌你。但是,还是常常觉得你非常的可爱。
因为我知道,是你培养了一代代名人,是你载着老师的梦想让他们远飞,是你让我体验了真相后的乐趣。
现在回想小时候的事,并没有什么印象。因为我是一个记性非常差的人。
但有一点我能确定:当老师在上面津津有味的讲课时,我一定在下面津津有味的听着、看着。因为我是一个害羞的女孩,是一个胆子非常小的人,如果老师严厉的说一声“听好”,我绝对不敢开小差。另外,因为在认真听课时,会让我发现,上课是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就这样,在小学的时光中,我对你是又害怕又喜欢。
渐渐地,当我迈入了初中的大门,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清楚看见你,我往往需要眯着眼睛或是询问同学,才能了解你。
那时,我开始有点讨厌你了。
无奈,我只得去配了眼镜。呵呵,我又能清清楚楚地看见你了,一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心里非常迷茫,这时才发现原来你是一道这么难解的题……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一
这一天是初一,我与家人来到老家。我穿上新衣服,就跟爸爸妈妈去村口那边,那是我的第一个家。那虽然没城市好,但在我心中早已定了位置。来到家我就跟表姐、爸爸、三伯父去拜年。因为我的这家在一个村,所以压岁钱不多,只是一元和五元、十元、五十元。这我就非常满足了。表姐找我去广场玩,我说:“行呀!”我们就去了,但是怕家人担心,我们就提前回家了。谁知爸妈找我找的非常心急。
第二天就是初二,我的哥哥与二伯父一起回来了,我的姐姐也回来了。姐姐与哥哥都回来了,他们都来齐了我就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他们就让我上姐夫的车去买礼物,我挺高兴。就和他们去县城,我想买小熊猫,怀表,文具袋。
他们和我去超市,给我买了一个一对小熊猫与这文具袋,真不巧,卖怀表的没有来,就买了存钱罐。我高兴极了,回家以后,大姑和小姑来了,过了一个小时,大姑和小姑走了。大哥也走了,三表姐也回家了。家里空荡荡的,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的时候你不珍惜,失去了才懂的珍惜。在的时候热热闹闹,走了就变的冷冷清清。我去找表姐玩,她比我大几个月,她黑黑的,是我姐又是要好的朋友。我记得去年过生日非常冷清,今年的生日对我说是非常好。都是我想要的,我的喜悦在礼物上,心思却不在家,我想另一个地方,那也是我的家。小时候在那里生活。那里有我两个好朋友。不过我非常开心,生日蛋糕上有我喜欢的向日葵,非常漂亮!吃玩蛋糕我就看电视。
初五,我们就一直待在家,我非常想堆雪人,打雪仗。初六,去二舅家半年了,我们在那待的时间不长就回家了。初七,就回城市了,这里下了一场雪,家人不让我下去,爸爸带了一些雪我存在了冰箱里。
初八,雪快化完了,也让我下去了。可就一点雪,我就分成两份,把一份堆的圆圆的,下半身长圆,我用彩纸做成帽子,眼睛,扣子。雪人化了,我好伤心。不过我想让天再下一次雪,那就好了。初九,我们家来了客人就一起到饭店去吃火锅。我吃了肉片与肉干,等家人都吃玩。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春节这几天让我品尝了许多美食,让我享受到了快乐。真希望能过的慢一点!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二
突然之间,我忘了你长什么模样了。我好想把你画出来,可我就是记不起你的模样。
周六那天考试,我知道最后一题是画画题。老师早就给我们压好了题目,在我们看来,无非就是那三福图画。而那三福图画,我早已画在心上。当我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内心有一万个乌鸦经过。我欲哭无泪,因为老师和我都没压中题,最主要的是,我忘记我要画的主角的样子了。
上个星期,老师为了这场考试,给我们上了一次冲刺班的高强度复习。老师告诉我们,考试最后一题画画题,只考这三福图画的,那就是《小蝌蚪找妈妈》、《鱼跃龙门》和《猴子捞月》。而且老师还要求我们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去画这三幅图,于是我们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去仔细认真地画了三福图。考试前的一个晚上,我还特意再画了一遍,就是为了防止我考试时,忘记怎样画的。
后来,我历尽千辛万苦,绞尽脑汁,把小马的模样大概,也许,可能的画下来了。我边画边笑,监考老师还特意走下来看我在干嘛。然后老师看到我画的“马”,她意味深长的笑了笑。我也尴尬的笑了笑,一切尽在不言中。等我交卷的时候,老师对我说:“你画的猪,蛮像的。”我就笑笑。其实我心里在想:什么鬼?我画的是小马,是小马!可这些都只是我的内心戏,我表面功夫还是做得不错的,因为我还对老师说了一句:谢谢。
等我交卷出了校门口时,我拿出手机,看我们关于考试的微信群,我才发现原来我画的`画还是可以的。因为有个同学在微信群上说:她交卷时,监考老师也夸她了,还说她画的猫挺好看的。而且她在微信上还说:监考老师这是在侮辱她画的小马。看到这些类似的微信信息,我笑得不能自己,并觉得我找到了画小马的自信。
小马,真对不起,我真得不是突然之间忘了你的模样的。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把你画的像真正的小马!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三
有些人有些事,当你错过之后才知道珍惜!
如今,初中本已毕业的我,又以复习生的身份,回到了那令我终身忘难忘的中学时代。
但,这终究不是我记忆中那个地方,更没有那群“傻瓜”的陪伴。
这是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班级,新的集体,还有一群数不清的新同学。
在这里的建筑,没有我记忆中的那个有熟悉感,在这里的心情,更没有我回忆中的那个有轻松感。
在这里,我经过大半个学期的交流,也仅仅认识了少许的,能和我聊的过来的喷友。甚至大多数人的名字我都不知,有的更是句话未说。
这里虽然人多但大多不相知,那里虽然人少但至少都相识。
事到如今,我还以复习生的身份,吹嘘着自己曾经的种种经历,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
在学校里我们从相遇—相识—相知—又相离。
说真的我喜欢上学,但我不喜欢上课,更不愿分离。
还记得那年那月,那时的我们整天想的`无非就是,毕业之后干什么之类的事。盼的无非就是,早些毕业早些自由早点放假。那时的我们远远不知,社会的残酷现实的残忍,毕业所代表的真正含义。那时的我们像孩子般无知,像儿童般幼稚。
如今我已明了,那毕业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毕业,代表着分离,代表着悲伤,代表着痛苦,更代表着我们已不是孩子的事实。毕业后我们将各奔东西分离各地,但最令人感到痛心的就是那,曾经好友相逢陌路不相识的悲哀。毕业虽然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需的,自从我们相聚那一刻就已注定分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甘平庸,都对梦想有着满腔热血的追求。虽分离但定会定重聚。正如我们老班所说的那样虽分离,定重聚,若重聚,必辉煌。男儿应当这样,志在四方,别娘娘呛呛。
时间匆匆,三年时光就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初中时代就如一个美好的梦一样,梦醒了才知道自己失去了。毕业之后你将失去上学时特有的烦恼。失去你穿上最帅,而自己说了三年烂的破校服的资格。更要和你的至亲挚友分离。有的人三年初中只顾学了,有些人只顾玩了,有些人只顾睡了,有些人只顾看小说了,有些人只顾这些人注定会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三年的初中你会结识很多朋友,认识许多同学。有的甚至都是一辈子的,他比高中重要的也不比大学弱多少,毕竟那是自己第一个朋友圈。
我希望现在正在上学的朋友,别像自己一样只顾游戏而给自己留下了许多遗憾。希望你能珍惜现在陪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你手里的每一件事,别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留下不舍!但毕业也别太悲伤哦,要记住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的更好重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四
今天,我要和伯父去宁波,但不知道自己是应该高兴还是忧愁。第一次去宁波就是照顾一位病人——伯父。
虽然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我心里很清楚我要做的就是在手术后照顾他。大家都很忙,而弟弟妹妹又太小,只有自己可以承担这个任务了。刚开始,我还在疑惑为什么这样的差事会莫名其妙地落在我身上,但后来我就明白了:不仅仅因为自己是个男孩儿,还因为我要面对成长。
自己原是不小了,不再是事事都要父母帮衬的小孩子,长大了就要帮着大人做事,也应该做些大人应该做的事。以前总希望长大,常常装作成熟,不时地以大人的口吻对弟弟妹妹们大呼小叫,现在却真的快成年,发觉曾经不过是孩子气。
放假了,爸妈和我都在家休息,全家哪都没有去,似乎能聚到一块很不容易,他们经常加班,似乎没有一个共同的时间。时间老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把幸福拖走。记得小时候,在母亲的怀里安详入梦,随着时间的转移,曾经的那个宝贝已然长大了,也渐渐学会了自强自立,不再依赖他人。
在无形中发现上述已经熟谙于心并认真做到,原来,我已长大。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五
老师,您像慈爱的母亲,关心着我们;老师,您像严厉的父亲,鞭策着我们;老师,您又像良好的益友,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快乐地、健康的成长。
有时老师像我们的母亲,慈爱地关心着我们。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飘着大雪。好像那是冬天里的第一场雪,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其中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在雪地里追跑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几乎全身都被雪染湿了。恰巧那节是吴老师上课,吴老师发现那些同学的身上湿淋淋的。她便把这些同学叫到教室,仔细一问才知道,他们玩了雪。吴老师紧锁眉头,自言自语地说到:“这怎么行呢,这么冷的天,很容易着凉的。”于是,她马上挨个给他们的家长打电话,叫家长送棉衣棉裤来。当家长把衣服陆续送到后,吴老师立刻帮同学们换上。看见大家都穿上了干净的衣服,吴老师会心地笑了。
有时老师像我们的父亲,严厉地教育着我们。记得,那一次我数学考了98分,是全班第一,我的意极了。上课时,我就有一些得意忘形,老师讲题目,我就插了好几次嘴。下课了,魏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地对我说:“虽然你考了98分,但你也不能骄傲,不能有特权。上课插嘴,既影响老师的讲课,也会影响同学好好听讲。如果同学们都以你为榜样的话,教室不就成“菜市场”了吗?今后你一定要改正这种错误,要学会谦虚,学会倾听,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听到这,我红着脸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我上课就好少插嘴了。
有时老师像我们的朋友,默默地支持着我们。有一次课余的时间,我和同学正在讨论应该读怎样的书。恰巧吴老师经过这里,听到了我和同学们谈论的话题,便向我们推荐起好书来,一些短中篇小说,一些名家名作。吴老师一点儿也保留地推荐给了我们,让我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我们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吸取了书中的营养,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就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人,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是她,手把手教我们握笔教我们写字?是她,谁不厌其烦一遍一遍教我们数学、教我们语文……古语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而老师教育我们如何把我们的生命过得更好!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师恩如山,温和厚重;师恩如水,绵远悠长。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六
我,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普通的女生。但我也有我自己的回忆,我想这便是我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所在。
一年级的时候,不谙世事的我年少轻狂,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写:长大后,我要买一幢好大好大的房子,妈妈要多少间就有多少间。还要有一个游泳池,因为妈妈喜欢蓝色。
二年级时,仍是稚气未脱:早晨,我背着书包上学去。太阳公公笑呵呵地向我问好。可是太阳公公喝多了,脸都是红的,晒得我很热,我不高兴地说:“太阳公公,你不能不喝酒吗?”太阳公公不情愿地说:“哦!以后不喝就是了嘛!”
来自 wWw.KAOYaNmijI.COM
这些文字透出的童心情趣,真让人忍俊不禁。
三年级时,说话像个领导:今天,我在车上遇见了一个老奶奶,没有了腿,上下车很不方便。所以:1、我们要帮助残疾人;2、我们要注意安全,不然,轻者没有了双腿,重者连生命都没有了!知道了吗?这些文字,俨然一个小领导的模样。
……
流连在字里行间,童真童趣,多体验一些,让久违的童心再次从我们身上闪现。
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过去……
高一语文教学随笔篇十七
冬天的美丽在于它的纯洁;。
而春天的美丽在于它的希望。
没有春天的希望,怎么会孕育“凌寒独自开”的梅花?
没有春天的希望,怎么会绽放“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乐观?
没有春天的希望,怎么会收获“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正是有了春天的希望,才有了姹紫嫣红的画卷,才有了大鹏展翅的梦想,才有了生机勃勃的万物。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她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春天正是我们的青春,是少女多情的烦恼,是少男叛逆的微笑。是无数交织在一起的快乐与忧愁,是无数编织着梦想的努力与汗水。春天的希望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奋斗的目标,奋斗的理想。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的希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满园春色。
如果说人生的春天只有一次,那么就让我们用仅有的春光去创造出无限的柳暗花明、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用仅有的春光写下我们心中叛逆与天真的史诗,用仅有的一次春光写下我们难以忘怀的童话!
春光有限,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