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2024专题党课讲稿(精选4篇)
党课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手段。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党课讲稿2024专题党课讲稿,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党课讲稿2024专题党课讲稿1
同志们:
为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局党组安排,结合主责主业,由我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崭新篇章”这一主题为大家讲一堂专题党课。
4月23日下午,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了“六个坚持”的重大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明确了工作重点、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六个坚持”的重大意义、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既从大处着眼,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也从细处着手,根据各地禀赋条件、发展潜力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提高政治站位,笃信笃行xxx生态文明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xxx生态文明思想是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科学指引和强大思想武器,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自然生态各要素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共赢全球观,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坚持用xxx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面系统学习把握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深学细照力行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更好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刻认识xxx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认真领悟、准确把握xxx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双碳”工作,建设美丽中国伟大实践中苦干实干、担责担难、付诸行动、作出贡献。
二、坚持底线思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在生态环境改善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打实、硬碰硬地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已销号的整改事项组织“回头看”,对需完成的整改事项加强调度,确保已整改的问题不反弹、需要整改的事项按时销号。强化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环境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全面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抓好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确保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三、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价值转换
总书记强调,我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西部实践,全面推进林长制护林兴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城市通道面山绿化、国家储备林建设、全民义务植树、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乡村绿化美化、古树名木保护、林业绿色产业、乡土种苗培育等专项行动,科学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向纵深推进。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行动规划,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准建、准产关口,淘汰高耗低效产能,建设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继续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光伏电站和光伏提水工程,探索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推动绿色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贡献积极力量。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作为发展重点,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不断赋能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
同志们,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坚持以xxx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部署,主动担当作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成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党课讲稿2024专题党课讲稿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10月27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正确道路
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道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关系我们的前途和未来。总书记深刻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要深刻认识到,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关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问题。旗帜不能倒,原则不能丢,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不讲原则,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的根本保证
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工作的重要经验时强调:“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各级党委的工作计划、方案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把党的民族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让基层群众听得懂、理得顺,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多民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伟大民族之一,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劳动、生息、繁衍。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先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不仅为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2019年,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2021年,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总书记纵览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作出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大问题,对于增强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两个维护”、“两个确立”、“两个共同”“两个维护”
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写了“两个维护”的内容,即“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有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能否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党的前途命运。
“两个确立”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的提出能够有效凝聚全党共识,推动全党团结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强大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两个共同”
“两个共同”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有坚实基础。
2019年,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三个离不开”、“三交”、“三和”
“三个离不开”
“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我们党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基石,是我国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指导思想与促进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形象地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三交”
2010年2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我们党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
近代以来,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强化。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和”
“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围绕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六个方面提出25条意见。《意见》指出:“要明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以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贯通为途径,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
“三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睦、互助合作的基本状态。(四)“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必然要求”、“四个关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
“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其中,政治意识是根本,就是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局意识是前提,就是要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事,确保一切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核心意识是关键,就是要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看齐意识是保证,
就是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保持步调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缺乏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就无法做到“四个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并践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先进的制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四个必然要求”
“四个必然要求”,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
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的必然要求,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四个关系”
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四个关系”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打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广东珠海与云南怒江对口帮扶、守望相助的“江海情深”,对口援疆、对口援藏中更是结成数不清的“亲戚”、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力量。
“四个共同”
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是总书记纵览古今数千年民族演变、洞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得出的历史论断。
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正确认识理解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演进历史。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并形成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漫长历史中,伟大祖国的每一项辉煌成就都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各族人民对同属中华民族的由衷认同又成为推动伟大祖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四个与共”
“四个与共”,即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方热土,虽风俗迥异,却血脉相通。“四个与共”道出了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辉煌历史、现实奋斗和坚强决心。
(五)“八个坚持”
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决确保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
三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
四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必须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明确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六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必须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七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八是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八个坚持”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制度、法律等各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远见和卓识,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六)“九个坚持”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用“九个坚持”对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宝贵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总书记指出:“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华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一是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四是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是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是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七是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八是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九是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体来看,“九个坚持”涵盖了党和国家的基本经验,是对新中国70年民族理论政策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是深化新时代民族领域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一个和第二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依据,第三个到第七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内容,第八个和第九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机制。
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的“十二个必须”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必须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四是必须坚持正确
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
“十二个必须”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既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理民族事务的宝贵经验,又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稳定连贯,又根据民族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既是观察民族问题的认识论,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论。其中,蕴含了总书记最新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比如,提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强调必须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在民族工作中提出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特别是提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时代之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境界。
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大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切实做到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推动中国特色
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综上,我们要形成这样的认识,就是所有的工作任务都得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和主线服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方方面面,体现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全部实践之中,是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关键所在。这一重要思想围绕主线形成了系统的内容体系,根据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实践对党的民族工作的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涵盖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旗帜方向、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实现方式、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基本问题,与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既有理论高度,也具实践价值。
总之,新时代各族人民相互之间要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党课讲稿2024专题党课讲稿3
城市产业“双集中”,就是要以城市发展带动产业聚集,以产业聚集促进人口集中,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城市产业“双集中”,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认真落实好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重要工作要求,以城市产业“双集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找准集中的发力点
推动人口集中,关键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发现群总困难,解决群众问题。一是要敞开心三问于民,把问题清单转变为服务群众的任务清单和效果清单。坚持问计于民。多交基层朋友,通过召开党员大会、乡贤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让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群众需要、符合基层实际。要坚持问需于民。用好调查研究这一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困难,强化成果运用,及时梳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研究解决措施形成任务清单,跟踪任务落实情况形成效果清单,着力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坚持问效于民。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感受工作利弊得失。二是要“迈开腿”办好实事,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舒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着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安全生产、政府债务等领域重大风险。三是要“勤回头”巩固实效,推动为民服务可持续发展。要看办的实事是否落实到位,看工作效果好不好。是否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看群众满不满意。建立“好差评”制度,让群众评价工作成效,真正把群众参与的机制建立起来,变“我觉得”为“群众觉得”。
二、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夯实集中的硬支撑
产业是推动人口聚集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推动城市产业“双集中”,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立足湖北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巩固高端装备、绿色建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是要找准发展定位。要加强经济运行调查研究,找准比较优势,发挥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融入武汉都市圈,推动与武汉同城化发展,拥抱武汉、服务武汉、配套武汉,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要心怀国之大者,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把握“湖北所需、我市所能、人民所盼、未来所向”,主动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三高地、两基地建设,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全国全省的发展大局中更好展现我市作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搭建共建共是共享平台,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产业发展的成果。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勇于自我革命,突破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要扛起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责任,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投入力度,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确保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三是要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地方干部的作风,决定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依法放宽市场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要加快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服务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结合,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是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突破性发展绿色建材、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加快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坚持产业融合,加快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以城乡融合为抓手,打造集中的增长点
城乡融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推动城市产业“双集中”必须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快城市建设。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只有把城市建设好了,才能够吸引人口向城市聚集。要着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的水电路气信和市场体系,建设依据任性智慧城市,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促进人才、资金、项目回归。二是要推动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促进乡村产业文化组织人才生态全方位振兴。要充分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体验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切实享受产业增值的实惠。三是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县域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教联体、医共体改革,构建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和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推进进程农民工市民化,畅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通渠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同志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没有捷径,实干为要。我们要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委的工作要求,以城市产业“双集中”助力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和全国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党课讲稿2024专题党课讲稿4
同志们,值此“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今天借此机会跟青年党员交流,党课主题是“青年党员要勇于冲锋在前在新征程中做出新作为”。
一、践行“五个自觉”,校准“人生坐标”
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提出了“五个自觉”的明确要求,饱含了对年轻干部的殷殷期望。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我们要从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人民至上、砥砺坚强意志、做到廉洁从政五个方面践行“五个自觉”,校准“人生坐标”。
一是要锚定理想信念的“灯塔”。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回望百年党史,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义凛然,到“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艰难跋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不断奋起,历经苦难百炼成钢,归根结底在于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终坚守远大理想、坚定革命信念。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年轻干部要切实肩负起时代的职责和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践行初心、担当作为,努力走好新时代成长成才之路。要自觉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要自觉在深学笃行中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用主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者、行动者。
二是要锤炼坚如磐石的“党性”。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灵魂,是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对党忠诚来自坚如磐石的信仰,来自捍卫真理的坚持。从老一辈革命家的成长经历看,他们所处的特殊年代,所肩负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重任,让他们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坚定了对党的忠诚,同时也在对党忠诚的不断深化中磨砺出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身处和平年代,对党忠诚需要用几十年、一辈子的奋斗,甚至不惜用生命代价去彰显的党性修养。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一颗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把党的信仰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和接受党内政治生活淬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常打扫思想尘埃、检视作风弊病、纠正行为偏差,锤炼坚如磐石的“党性”,真正成为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对党忠诚的老实人、忠党爱国的践行者。
三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重如千钧。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巨轮前进的强大合力。年轻干部要拜人民群众为师,放下“架子”,向实践学习,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敬畏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要扑下“身子”,主动走近百姓,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经常下基层、进农家、访百姓,把向群众学习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千家万户。要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
四是要砥砺不屈不挠的“毅力”。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少不了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年轻干部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年轻干部要做敢于斗争的“战士”,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要保持奋斗的韧劲,在实干中显担当,甘当不计个人得失的“探路人”、不怕艰难坎坷的“开拓者”,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以开阔的眼界和坚定的态度大胆试、大胆闯,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工作实绩,推动各项事业有起步、有发展、有突破。
五是要筑牢廉洁从政的“底线”。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廉者,政之本也。”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底线。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年轻干部都要清楚自己哪些可以做,哪些碰都不能碰,不能受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影响,更不能让糖衣炮弹击破自己心理防线。要涵养清廉本色,自觉加强品质修养,志向高远、见贤思齐,“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心无旁骛地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牢把握好正风肃纪的“方向盘”,关注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同不良风气作斗争,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想保证外无妄动,让一身浩然正气感染身边每一个人,打造干净清爽的“三圈”。要慎思、慎行、慎独,不在“情”字上弃守,不在“友”字上失度,不在“节”字上失范,不在“钱”字上失陷,时时、事事都做到不偏不倚、公私分明,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
二、做到“三个坚持”,锤炼“过硬本领”
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生逢伟大时代,广大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不忘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坚持不懈”练就过硬本领,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一是坚持不懈抓学习,点点滴滴增本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扎实的理论素养不仅是干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增强内心定力、保持清醒头脑的养分之源。广大年轻干部要始终秉持“学无止境”的理念,坚持以“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定力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和理论素养,做到在学中干、干中学,主动对标党中央要求开展深入而全面的理论学习,真正做到逐字逐句学、逐章逐节悟,掌握主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真理的内涵、观点、路线,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钻研业务知识技能,广泛涉猎经济、文化、社会、农业等领域知识,成为熟悉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的“活字典”和“业务通”,始终迈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步子,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是坚持不懈重实干,狠抓工作强落实。总书记强调,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年轻干部普遍阅历少、资历浅、办法少,因此要想把历史的“接力棒”真正握得牢,最终还要锻造出“精钢骨”,培养出一身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事。“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又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必须苦干实干、奋楫笃行,主动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多当“热锅蚂蚁”、多接“烫手山芋”、多啃“最硬骨头”,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中学真本领、练真功夫,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要培养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努力成为本职工作行家里手,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三是坚持不懈惠民生,为民服务践初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为政之道,在顺民心。”广大年轻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弘扬好“四下基层”和“四个万家”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踏破铁鞋还坚韧”的硬功夫,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声、体民意,持续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做到“四个掌握”,夯实“发展基础”
总书记指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每一名共产党员就好比党执政大厦地基之中一粒粒石头,只有始终保持初心如磐,才能确保党的执政大厦千秋永固。作为一名青年单管,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最大程度发挥“一粒石头”的应有作用,从学、思、践、悟着手,真正做到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是要掌握“学”的方法。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作为青年党员,要始终把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摆在首位,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全过程。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精研细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领会丰富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弄通吃透所蕴含的理论观点、精髓要义、思想方法和工作要求。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组织生活,依托共产党员网、各类建设App等网络学习的平台,采取集中学习、交流研讨、自学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学习领悟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
二是要掌握“思”的重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青年党员,不仅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更要在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上下功夫,切实将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身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方法路径。要主动研究思考主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基本要求,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哲学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结合第二批教育,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边学边思,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找到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做到开展工作思路清、办法多、方向明。
三是要掌握“践”的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践”是“思”的落脚点,只有把经过思考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工作实践和实际行动之中,真正做到重实践、建新功。青年党员要把工作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运用到实践中、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勇担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积极主动做好自己职责内的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不推脱、不拖拉、不畏惧,养成工作事无巨细的严谨态度。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摆在首位,对群众需要办理的事情及时办理,对群众面临的困难及时解决,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勇担使命。
四是要掌握“悟”的目的。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作为青年党员,要不仅通过学习、思考、践行新思想提升政治素质、找寻方法路径、提升能力本领,更要通过学习、思考、践行新思想涵养自身的思想境界、淬炼自身的党性修养,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信心。要养成善于梳理总结的习惯,时常对学习中获得的政治理论、工作中形成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梳理总结,最终将其固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要自觉树立“检身若不及”的态度,经常查找自身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在对标对表先进典型、榜样楷模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思想。
同志们,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党员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开门求学,左看右比、争先进位,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攻坚克难中开创工作新局,在高质量发展中主动担当,争做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排头兵”“冲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