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 读《贫穷的本质》有感心得8篇
该书用九章大篇幅,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九个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 读《贫穷的本质》有感心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1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两夫妻合著的一本经济学著作,两位作者连续15年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对全球贫困问题展开调查研究,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也正是基于此,两位作者获得了2019年度全球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所提出的实验性方案"。
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于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再到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调查研究一直都是重要的工作方法。90年后,远在大洋彼岸的两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5年间坚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致力于研究各个国家穷人的生活状态,大量采用实证研究、随机参照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真实再现了穷人的生活,真正将目光聚焦在了被人们所忽视的人群身上。他们用试验性的研究方法来寻找可靠解决方案,而且研究经过时间检验,通过干预措施,对减贫起到了实际的效果。
减贫是全球性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的重要议题。为了减贫,各国采用了各种干预方法,包括政府补贴、社会援助、发展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但是有些地方穷人节省一砖一瓦但却不能抵御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拼命劳作却可能因天气干旱而颗粒无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穷人无法摆脱贫困呢?通过走访调查,两位作者总结出了以下导致贫穷的原因:一是穷人通常缺少正确的信息来源,更容易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例如他们不知道给花很少的钱给儿童接种疫苗就可以预防疾病,不知道教育可以增加子女的收入,不知道使用足量的化肥才能提高土地产量,他们更不知道自己做出的错误决定,会让原本堪忧的处境变得更加雪上加霜。二是穷人肩负着更多的生活责任。由于经济条件差,穷人往往无法获得一些好的资源,比如自来水、自动扣款的储蓄计划、社会保障等,他们需要考虑用自己仅有的财产在当前投入,在遥远的未来才能获取回报,是否值得,这个决定也会更艰难。三是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使穷人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国家的银行机构不够普及,因开具储蓄账户需要收取高额费用导致存款的利息为负,针对穷人的医疗保健市场不够健全,银行一般很少向穷人发放贷款,导致穷人只能向民间放贷者借款并支付高额利息。四是扶贫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某些政策不尽合理。教师教学散漫、缺席率过高,政府工作人员缺少监督等,导致帮助穷人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五是穷人缺少信念。他们缺少成功的实例,不知道成功会带来更大的成功,在此之前他们固守旧观念、老做法,由此掉入"贫穷陷阱"。一些小的变化可以带来大的影响。通过随机对照试验,两位作者发现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健康水平、发展小额贷款、社会保险、提供免费的银行储蓄服务等,都可以从不同程度上改善贫穷状况。
不难发现,世界性的贫困问题不仅有穷人自身的原因,还有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原因。穷人一样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权利,穷人不全是因懒惰、无能而贫困,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被忽略,甚至被边缘化、标签化、污名化。脱贫需要内外合作发力,除了需要群众自身的努力奋斗,还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扶持,需要扶贫干部、教师、专家等人力投入。
今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年,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确保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脱贫攻坚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居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而且由于地域广阔,地域条件差别大,贫困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在中国实现脱贫,难度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战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准确地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根据具体致贫原因,对应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我国的扶贫真正做到了因地、因户、因人施策,以艰苦卓越的努力创造了奇迹。从人力投入来讲,前前后后数以万计人投入扶贫脱贫工作,从各个单位抽调专门人员,设驻村干部,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扶贫工作者,更是有1800名扶贫干部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从扶贫措施来讲,修建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异地搬迁。从扶贫方法上看,我们充分利用先富带动后富、宣传动员、实地考察、创建扶贫数据库跟踪记录等方法,还针对群众的心理特点,采用试点的方法让群众切实体会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并让脱贫户现身说法做好试点普及。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是广大贫困群众努力拼搏、辛勤付出的劳动成果,也是一线扶贫干部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工作成效,更是共产党人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精神谱写的新篇章。奋斗是人生的主题,所有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奋斗,青年人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投入到事业中来。
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2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今年诺贝尔奖影响,才来到这里看这本书的。很粗略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最佳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其深入实地调查、真正地和很多贫困人群交流、与扶贫人士探讨。告别了以前大多数讨论贫穷经济上那种精英式的“悬丝诊脉”,和自以为是地“隔空开方”。为什么有些扶贫措施行得通?为什么有些又不行?那些贫困人群在面对贫穷时的所思所想:这边本书里都有记录。所以,如果来贴标签的话,那么“真实”无疑很适合它。
分章来看,本书从人们长期认为与贫穷相关的地方开始着手研究:饥饿、健康、教育、家庭、贷款、储蓄、创业和政府政策。先探究理论上这些因素和贫穷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际,或加以佐证、或提出质疑,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书中有明确的调查,读的时候我都不太相信;原来真实情况是如此,那些穷人原来是这么想的。拒绝将懒惰和贫穷划等的公式化思考,认真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是作者提供的发现贫穷原因和解决之道。很佩服本书的作者能够长期坚持这项令人生畏的研究,这才是造福于人的真正学术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描述的'穷人对于自身如何脱贫的看法。介绍到的很多例子表明,外在的助力都在那里,但是自身可能因为之前的教育或信息不足,导致这些援助不能够被好好利用于自身的财富创造。与其说存在着“贫穷陷阱”,不如说是存在着“贫穷心理陷阱”。如果不能摆脱贫穷的心态,给予再多地援助,都很难保证能够脱离贫穷的现状。这不止适用于最贫穷的那些人们,也适用于像我这样的人。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3
终于把《贫穷的本质》读完了。
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那个S型曲线。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S型曲线,处在拐点之前的状态的时候,人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穷人和弱者处于一个恶性死循环。但是一旦跨越了那个S型拐点,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人就从此走出贫穷和逆境,进入光明和富有。但问题是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是会堕落的,所以要在泥潭里保持奋斗和温暖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自信心。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如果有一天我处于这种情景,我希望自己能够毫无来由地相信光明,寻找爱。
S型曲线同样是做生意的模式。大部分小生意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并且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加大经营规模,但是大部分小企业从事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没有办法扩大经营。所以大部分人死在了拐点之前的泥潭。
第二点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我们都认为是“体制”导致了一切落后和苦难,并且不愿意再从某个琐碎而具体的问题上去思索解决方案。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空谈很多大道理,不能期盼一种“主义”或者“政治”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像“由给选民看候选人的名字改为看候选人的照片”这种小改变就能起很大的作用。政治问题不都来源于“西方破坏”或者“民族劣根”,而有可能是某个实际操作中细节没有考虑到。
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手机QQ,要聊天和发表说说必须要多一个选择步骤,这个理由足以让我抛弃QQ使用微信;就像网易云阅读每次载入都会出现一张图片,这导致我打开这个App的次数大幅减少;就像加多宝的昆仑山矿泉水,用商业模式分析是没用的,我不买纯粹就是因为它瓶子和包装太丑了。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4
这里讲到了教育与贫穷的本质。
我之前早高三的时候,我们有阵子流行读书无用论。在这里有个数据就可以证明。
“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曾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即孩子们上完小学之后应怎样谋生,上完中学之后又应怎样谋生,70%的家长认为,一名中学毕业生会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实际上只有33%的中学生得到了这种工作。”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的`我,我很有感受。小时候读书我父亲就和我讲读书然后当官,之后你想什么就有什么。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就是现在都还是的,感觉中国就是个很奇怪的国家。
这里的读书已经不是需求了,而是一种传统,只有读书不管你有没有工作但是你还是被大家羡慕的。因此很多人借读书来逃避现实读博读研但是现实工作却与科研工作没有半点关系。已经超越了教育的原有理念为了读书而读书,然后去换取好工作。而不是自我修养提升。
看完了总体感觉,就像最后总结说的一样,只是抛砖引玉。
贫穷的本质,摆脱不了资金——没钱信息——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具备工作能力,听说读写专业技能平台——和信息有关,但是有时候有信息确没有渠道实现,比如人人谩骂但是内心羡慕的——内部安排。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5
有很多自己无法理解,但是细想会发现非常真实的例子。
比如说,有的人会每天都喝“奢侈”的茶(相对必需品而言的“奢侈”),却不愿意把喝茶的钱存下来买化肥(可以让自己种植的收益更高)。
又如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的研究也表明,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城市家庭来说,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提高生产力),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以鱼虾代替主食)。
这就是所谓的穷人思想。当然,这都是环境的决定的。一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有穷人思想所以变成了穷人,而是因为贫穷的环境让他们拥有了穷人思想,进而陷在贫穷的陷阱里,无法爬出来。
穷人思想,具体表现为三点。
1、“今天”的诱惑比“明天”致命。今天的.1块曲奇比明天的2块曲奇更诱人。这对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的,人都容易屈服于今天的诱惑。区别在于,富人即便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虽然得不到明天的2块曲奇,但家里还有很多曲奇。又或者富人可以今天先吃家里的曲奇,然后等明天的2块曲奇。而穷人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就再也没有曲奇了。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也会做,只是做出来并不需要承担高昂的代价。
2、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选择。
3、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想起了《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绫奋斗了这么多年,以为终于可以和港区出身的人平等相处,却发现她依旧无法赢过出身好的女友人,也无法成为港区男的正妻候选。
阶层不完全与金钱有关,还有理念、生活习惯等等。这一切都不是一代人可以轻易争取到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所谓暴发户、土豪的叫法。当然,这样的上层社会的思想,不要也罢。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6
《贫穷的本质》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了几十页时内心就有一种特别的动力。然而继续阅读,则发现这本书前半部分用生活来分析,后半部分用经济学来分析,里面大部分的数据和难懂的术语,看得让人头疼。
耐心读完整本书,才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掩卷而思,这本书表达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决定着我们的“贫穷”。例如: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的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计划着将来的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你认为这可能嘛?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引出后半部分的观点:改变自己。
有时候,人获得更多的资助时,不是先购买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关的物品,而是购买他们认为“重要的”奢侈品。逃出“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人们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是他们根本不想那样做。这时候是你需要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强大。但是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说逃避风险。有时当我们需要选择时,往往都是认为这个失败了,还可以保留另一个,没有真正的全力以赴做一个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不应该害怕必要的付出。
书中所提到的成功者,从零到无穷大,也算是一种指引方法,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努力,但有时我们害怕失败。想说,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过于消极,你的消极思想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尝试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所得到的成果。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贫穷,贫穷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个行动者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7
今天找到这本书的时候,所以就想搞明白,我到底为什么这么穷。结果读完了以后发现,这本书讲的人比我更穷。它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每天收入在0.99美元以下的这种家庭。
书中说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需要我们去了解,怎么样让在最底层的这些贫穷的人口然后摆脱贫困的这个问题。
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进行剖析,对他们来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经济危机中”,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让他们获得帮助完成自我的脱贫。
我基本上看完就觉得“妈呀,太难了吧!”一点点风险就可以把他们打回原形。如何提供援助等方面对我来说这还很难,因为它太具体了,不仅需要那种无国界的奉献精神,还要用正确的方法。不是无脑给钱,而是真正激励他们自己改变命运。
为此我感到十分沮丧,因为我做不到。
但是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Bruce安慰了我,寄宿学校长大,牛津数学系毕业,21岁采访讲出 "try to avoid proud but hard",毕业后去伦敦东区(贫民区,治安乱) 的公立小学教数学,40+岁又离开公立体系去到薪酬高环境好的私立学校教书。是所有人里结婚最晚的,遇到了和他一样温暖的.另一半。
他告诉我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Bruce最让我触动的不是他一直帮助别人,他做的事不是要感动别人,是做想做又有能力做的事。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力所能及,恰到好处。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范文8
贫穷问题是随人类社会的不断产生发展的伴生现象,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人种文化都有贫穷这一社会问题广泛存在,各种社会形态都在也不同方式与贫穷问题斗争博弈,但这似乎是个不可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大量贫穷社区的案例和数据,通过具体剖析来以当事人的各种决策的现象和动机的分析来了解穷人和其他人相比是否具有特殊性,他们落入贫穷陷阱的原因是否因为这些特殊性,来试图找到更贴近真相的答案。
文章多角度分析了贫穷的原因,贫穷的陷阱为什么如此难于解决。
一、穷人自已解决贫穷问题为什么如此之难
1主观上分析,穷人本身虽然有改善经济条件的愿望,但人普遍的欲望和弱点一点不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于把获得外界的帮助和自己不多的余力用于从长远上对改善自身经济能力的方面,而是把这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资源都投入到电视,节庆,更优质昂贵食物这种对于改善眼前感受更直接的消费上。贫穷陷阱不仅是因为吃不饱导致的挣钱能力下降的简单逻辑,而是结合了人性普遍弱点的更复杂恶性循环,穷人更倾向于及时行乐,也正因为他们的生活缺乏资源和娱乐,所以穷人更容易把自己很长时间的很辛苦的积蓄在那些并不能改善他们生活的方面花掉,而不是积蓄用于应付未来的风险,或者作为改善生产条件的资源。
于是,对于穷人来说一些当前花掉一点小钱对未来收支有很大帮助的项目我们认为非常合理和明智的使用金钱方法,因为其对当下没有任何作用而通常被穷人放弃。比如买一顶避免疟疾的蚊帐,让孩子接受更多教育。支付一些费用喝更有保障的水,这些虽然从经济上更未明智,但是却在现实中很少被穷人采用。
2.客观上分析,穷人面临的另一重要困难就是由于其收入微薄且没有任何保障,他抗风险能力很弱,天灾,疾病,意外事故,产业不景气都会对其家庭产生重大性影响,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相同的一点只是他们的生活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他们自己觉得生活并没有太多风险只是因为他们境况一直很糟糕,所以这些问题都是熟悉而常见的问题。他们应对方式常见的是互助,还有一些低效率的寻找更多样的挣钱方式来分散风险,但是因为缺乏专业性,分散的收入获得方式使得他们的挣钱能力实际上下降,而缺少必要的资金使得他们信息上处于特别的劣势难于找到挣钱更好的方式。
解决贫穷问题的.另一关键点,从外界获得资金时,穷人不得不面对超高的借款利息,不稳定不规范的借款渠道,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没有能力借款给这些无法提供任何抵押和保证的群体,因为借款金额很小,风险高,管理成本高,而只能让位于有办法控制违约率的非正规渠道。民间高利贷和亲友借款才是借款的主流方式,甚至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也仅仅是穷人借款的一种补充方式而非主流。文章重点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如何在各种非议负面消息和高风险中挣扎求生,可能这也是当前社会改善穷人和中等收入群体金融环境的唯一希望吧。
二、外界的力量如何帮助解决贫困问题
市场经济会自动把各种为真正穷人服务的机制和设施通过市场竞争自然淘汰掉,因此,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扶助意义非凡,贫困问题必须各级政府通过另一只手主导的补助计划和扶贫政策予以解决这也是一个社会的共识,另外,社会上自发的非官方的民间组织的努力也特别重要,因其更具温度,更加贴近个体的具体需求而形成了解决贫穷问题的重要补充力量。
贫穷有无数客观原因和天然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是我们为自己找借口的理由,虽然我们常常看到因为糟糕的机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人的局限性改变贫穷的努力的结果常常令人失望,但总是有一些政策和行为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即使作用范围有限,但是对于受益者群体来说,是百分之百的改变他的命运。作者也提到有时候即使仅仅是现有政策的优化,一些小小的努力也可能带来大的变化。
三、一些感想
我们每个人在某些领域都是穷人。想减肥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胖,想努力学习的人发现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自己的学习计划,想锻炼的人越来越发现自己没时间锻炼,想攒钱的月光族发现自己总是把钱花光,马太效应就像一种嘲弄和一个魔咒,人们越没有的东西越是难于得到。
这本书是给更广泛意义上的穷人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人们看的,虽然世上没有万能药能治我们各种各样的穷病,但是文章提供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1、我们必须正视人性的弱点,真正改变习惯和思路,采用的手段就注定是反人性的,所以必须注意计划和手段的即时性奖励,不要一直关注过于长远的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应关注途中的小目标的成就,要让努力的过程充满小小的奖励和成就。
2、要寻找外界的帮助,很多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外力的帮助,比如美国的嗜酒互诫协会通过团体间的鼓励形成了类似宗教的力量帮助了很多人改变了生活习惯,互联时代有更多更方面的习惯养成类组织,各种打卡群,各种群团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改善自己的行为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