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篇一
作者: 来源:天然气(煤层气)与管道网 浏览次数:
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次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燃气的城市之一,1865年,上海建成第一家煤气厂,于当年11月1日开始供气,从此开始了上海的燃气史。悠悠百年,历尽沧桑,走过140多年历程的上海燃气如今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集团。截止2007年末,上海燃气集团拥有总资产值13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78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94亿元人民币,燃气用户511万户,地下管网1600km。员工近万名;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年供应量分别为28亿m3、20亿m3和15万t。
一、发展概述
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商人纷纷来上海投资建厂。城市逐渐发展,经济日趋兴隆。早在1861年,居住在上海租界的一些英国商人就倡议在上海生产和供应煤气,并于1862年正式发起筹建大英自来火房,选址苏州河南岸泥城浜以西(今西藏路桥西南侧)建造煤气厂及相关设施,建设工程历时1年6个月,在1865年9月建成,当年11月1日正式向用户供应煤气,主要用于照明,外滩、南京路一带开始启用煤气路灯取代煤油灯,从此标志了上海现代城市燃气乃至城市公用事业的开端。
煤气的应用在当时社会和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营情况也逐步好转,并在1867年起盈利。与此同时,上海的煤气发展从其一开始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既有煤气同行业之间的角逐,也有煤气与电力两种不同产业、不同的技术手段之间的较量。英商自来火房在同行竞争中淘汰了法商自来火行。从1882年上海出现电灯照明之后,煤气又与电力之间展开了竞争,直到上世纪20年代,电取代了绝大多数煤气照明,煤气的供应领域从光源转为热源,从而获得了发展。从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杨树浦煤气厂和吴淞煤气厂先后建成投产,到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年总供气量为2983万m,管线总长414km,家庭用户1.74万户,民用煤气普及率仅为2.1%。在煤气正式供应上海到新中国成立前的84年中,上海城市煤气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上海解放后不久,市人民政府公用局即派军事联络员进驻英商上海煤气公司。1952年11月,市人民政府正式征用,更名为上海市煤气公司。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上海的煤气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对杨树浦煤气厂、吴淞煤气厂进行多次改建、扩建,1958年又兴建了吴泾炼焦制气厂(上海焦化总厂前身),在1972年起对液化石油气实行全市统一管理经营,1984年开始兴建浦东煤气厂。以1989年与1949年相比,煤气销售量增长了近40倍,煤气居民用户数增长了75倍,国家累计投资12.3亿元,上海的城市煤气无论是制气设备、技术工艺,还是业务经营、人才培养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为日后上海煤气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31990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用3至5年的时间,解决上海煤气供不应求的突出矛盾,实现全市基本煤气化。期间,浦东煤气厂二期工程竣工,吴淞煤气厂扩建完工,上海焦化总厂“三联供”上马,以及石洞口煤气厂建成,使全市的煤气供应能力在1994年底达到日供818万m3,液化石油气经过“三点一线”建设达到年供10万t,从而基本保证了煤气大发展对气源供应的要求。与此同时,公司在民用气发展方面迅速加快步伐,在5年时间内发展了110多万户家庭用户,实现了上海城市基本煤气化。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在“九·五”期间提出了全气化目标,并在上世纪末实现了城市全气化。上海煤气公司也被国家建委等部门评定为全国最大的煤气生产、供应特大型企业。
大发展也带来了上海煤气的大变化,煤气在供应规模、供应能力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工程、储备设施相继建成投营,煤气生产、储备、燃气具开发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荣获全国、市级奖,并涌现出了一批劳模、先进。对外交流也不断扩大,并成立了上海林内等多家合资企业。
1992年上海市煤气公司天然气公司(筹)成立,开始筹划实施东海天然气下游工程的建设。经过近6年的努力,来自东海平湖的天然气从1999年4月正式开始向上海供气,浦东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东方明珠,在比浦西地区迟用煤气123年后,一跃成为上海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城区。2004年1月,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向上海供气,上海燃气从此进入了天然气发展的新时代。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上海燃气行业也实施了三轮重大改革。1997年6月,上海燃气实施了以“产销分离”为重点的第一轮行业改革,撤销上海煤气公司。分别成立上海煤气制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煤气销售(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9月,实施了以“裂变重组”为特点的第二轮行业重大改革,撤销上海煤气制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煤气销售(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上海燃气市南、市北、浦东销售有限公司等九家独立核算企业,归口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管理。上海煤气第一、第二管线工程公司和燃气设计院整建制划入城建集团。
2003年12月,上海燃气行业实施了第三轮改革,成立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归并吴淞、浦东和石洞口3家制气公司,浦东、市北和大众燃气3家销售公司,以及天然气管网公司和液化石油气经营公司等企业,燃气集团归口申能(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燃气行业深化改革后,初步实现了从事业化运行机制向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企业化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管理逐步规范,服务形象明显提升,燃气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近二十年发展回顾
近二十年来,上海燃气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满足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加快气源建设、扩大供应能力、实现城市全气化、确保重点工程配套、调整气源结构、拓展燃气应用新领域、不断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不凡业绩。
提前实现全气化。1987年末上海管道煤气用户为99.7万户,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不到50%。1990年4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在5年内采取国家、企业、个人集资方式,增加气源326万m3/d,发展110万用户,相当于用5年时间去完成上海燃气问世以来125年中煤气用户发展总数(1990年末管道煤气用户114.7万户)。至1995年实际发展用户141万户,净增121万户,民用燃气普及率越过80%,基本实现城市燃气化。
“九·五”期间,城市燃气普及率继续快速上升,继静安区1995年实现民用燃气全气化后,每年有3个区实现全气化,1999年8月10日,全市城区实现燃气全气化,平均气化率达到98%,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实现市政府提出的任务。同时,根据加快郊县集中城区化地区建设的要求,1996年6月,市煤气公司与松江县人民政府联手,组建上海松江管道煤气公司,并于当年年底通气点火。同年8月,奉贤燃气公司成立,1997年底通气点火。郊县“小煤气”得到改造,提高了供气质量。1999年底,上海七区的城镇实现全气化,用户普及率达95%以上。
天然气快速发展。东海平湖天然气进入上海,掀开了上海燃气史上新的一页。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工程的东海天然气早期开采供应上海城市燃气工程,1995年9月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整个工程分上、下游两部分。上游工程包括海上钻采、海底输送和天然气处理等,下游工程为输配、服务和管理。下游工程建设于1996年3月正式启动,工程投资14.8亿元,主体工程于1998年8月底建成,11月底完成调试等生成准备。1999年4月8日东海天然气下游投运气,经过五天四夜奋战,4月12日实现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供气;4月28日起,居民用户开始用上天然气;同年7月,天然气顺利进入浦西。至2000年9月底,浦东地区实现管道燃气天然气化。
“西气东输”天然气供应上海,上海燃气开始进入天然气发展时期。2004年1月1日,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天然气销售协议》,开始接收“西气东输”天然气,并与浦东地区东海天然气高压输配管道连通,形成“东西互补、南北贯通、两环相连”,总长约500多km的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2007年6月末,上海天然气用户数开始超越人工煤气用户,天然气全面成为上海燃气第一“大户”。
燃气应用拓展新领域。在实现城区全气化后,燃气行业对销售发展方向作了战略性调整,积极拓展燃气发展新领域。改造燃气锅炉,推广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建设液化气加气站,发展天然气发电、化工和大工业用户,为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作出了贡献。至2005年底,上海燃气配合本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共改造燃煤锅炉2000多台,为实现内环线以内“无燃煤化”,全市3×108m2“基本无燃煤区”提供了有力保障。至2007年末,共推广燃气空调686台,发展分布式供能系统12台,总装机量7112kw。天然气发电、化工和工业年用气总量超过15亿m3。
科技进步加快步伐。通过历年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了“上海燃气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调度中心应急处置系统”、“燃气热线信息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工程管理系统”、“燃气表具管理系统”、“管网远程监测监控(scada)系统”、“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和“煤气生产控制(dcs)系统”等一系列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化应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运用“燃气管道不停气快速抢修、接管技术”、“非开挖排管工艺”等,解决了生产运行和建设施工中的难题;“低压机电一体化燃烧器”和“调幅烧嘴”的开发,促进了燃气空调、燃气锅炉的大力推广和发展;“天然气改制工艺”研究,为天然气平衡利用和人工煤气清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高压管道施工、管网控制、计量管理、天然气转换、人工煤气和天然气同步运行等各方面的技术运用和管理日趋成熟。
行业形象明显提升。随着用户数快速增长,燃气服务网络同步扩大,从1987年管道气6个服务窗口、液化石油气18个供应站,分别扩展到目前管道气30多个服务窗口、液化石油气20多个供应站;居民管道气新装业务原来全市只有一个窗口办理,目前实现跨区所有窗口办理。同时,燃气企业坚持把市民反映的热点列为服务工作的重点,将用户的需求转为服务工作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服务规范,实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开展创建“新风窗口”、评选“服务明星”等活动,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1995年11月,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宣布:市煤气公司在全市各行业中率先达标;2003年,燃气行业首次被评为市文明行业;2004年11月1日,全市统一的962777燃气热线正式向社会开通;2007年燃气行业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市文明行业。2007年11月,燃气集团的“燃气销售服务”项目荣获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称号。
三、未来展望
目前,上海燃气正在推进新一轮发展。“十一五”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上海燃气集团以服务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为出发点,继续贯彻市政府有关深化燃气行业改革的文件精神,全力服务于全市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围绕“发展与管理”两大主题,实现“安全供气、科学管理、优化服务、良性发展”四大目标。
平衡燃气供应,培育梯度市场。努力争取天然气增量,积极做好进口液化天然气和川气入沪的配套建设,构建天然气多气源格局。力争到2010年,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气的供应规模分别达到60亿m3、18亿m3和20万t。进一步强化需求侧管理,加强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培育梯度市场,积极做好世博园区等建设配套项目,加快推进燃气发展。
构建多气源供应一张网,健全应急储备保障体系。加快天然气主次干网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形成本市多气源供应一张网,并努力探索与周边省市形成互通互补;加快五号沟lng扩建项目等安全储备和应急设施建设。将本市天然气基本用户的安全储备保障能力提高到15天。
确保安全生产,提高安全受控度。健全燃气管网安全运行监控、事故应急处置、社企安全用气协作三大网络。以“平安建设”专项整治为契机,提高管网安全巡查白检率,占压管总量每年净减20%以上;确保居民用户两年一次安检覆盖率和重要安全隐患处置率达到100%,家庭用户万户死亡率小于0.08。
提高服务质量,做优服务品牌。确立上海燃气服务水平在本市公共服务行业中领先的目标,确保服务规范率达到90%以上,保持文明行业称号,实现行风评议争创第一的目标。
加快科技进步,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健全集团系统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研培训中心的功能建设。通过优化生产,技术改造挖潜,将制气转换效率提高到78%以上,燃气配送损失率降至5%以下。
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科学管理。巩固和拓展集团统筹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改进完善集团的管理模式和事权划分,以及“一张网”的管理架构和销售服务的市场化模式等工作的研究和探索,深入稳步推进改革,科学调整生产关系,稳妥实施资本运作,积极推行集约化管理,不断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上海燃气的发展史,也是无数“燃气人”不断追求、无私奉献的奋斗史。140多年的发展历程孕育出蓝焰闪耀,薪继火传的燃气精神,生生不息的内在因子将传承“燃气人”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我们坚信,上海燃气的发展将不断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沪2015年人工煤气基本转换为天然气
2008年05月18日08:50 新闻晨报
到2015年,上海天然气用气量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左右,人工煤气用户基本完成向天然气的转换。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政科技周“专家论坛”上获悉,届时申城天然气的储备能力可以满足基本用户15天的用气量。
天然气储备拟从3天增至15天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王以中在论坛报告中透露,“十一五”期末,上海天然气用户将增至360万户,人工煤气用户将减少至155万户,液化气用户维持在260万户左右。燃气用户总数达到775万户。2010年,上海天然气供应量基本满足全市各类用户需求,同时储备能力也将提高,争取天然气储备能力可以满足基本用户15天的用气量(目前为3天)。
王以中透露,2015年上海天然气用气量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左右,人工煤气用户基本完成向天然气的转换。2020年,上海天然气用量将达到150亿至180亿立方米,城市管道燃气实现天然气化。应急储备量也将从2010年的15天上升到2020年的30天。
专家建议燃气储罐处布设地震观测站
在昨天的论坛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家赵鸣等指出,在各类自燃灾害中,强烈地震是对燃气系统威胁最大的灾害。这种威胁,不仅体现在燃气系统会在强烈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而且会在强烈地震后引发火灾、爆炸等一系列严重的次生灾害,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值得警惕的是,城市地下管道工程运行时间长,抗震设防标准不高,为此建立燃气系统地震紧急处置系统已经十分迫切。
赵鸣透露,上海地区的燃气系统的抗震能力是比较低的。为此建议,在燃气厂站如城市门站、燃气储罐等处合理布设地震(强震动)观测站,一旦发生异常,即向决策中心传送监测信息,由数据处理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作出是否切断的指令。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篇二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
人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物均由各个单一空间所构成,而每一个单一空间又是由基本构件所构成。建筑物的基本构件可分为板、梁、柱、拱。建筑可进行如下分类:
按照民用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按照民用建筑的规模大小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按照民用建筑的层数分类:低层建筑,多层建筑,中高层建 高层建筑,超高层。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指标,它是由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值所决定。按耐火等级划分为四级,一级的耐火性能最好,四级最差。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已产生文明,建筑这方面也不例外。
最古老的中国建筑,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山洞、圈养牲口的栅栏,到后来聪明的中国人采集石块、木头,堆积成“房子”的形状,然后就是泥巴的使用,让房子的结构更加牢固,经得住大风、大雨。随着
时间的发展,人们在“村庄”外围起“墙”,防止野兽的袭击。这便是中国建筑的开始。
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北宋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风格大气、华贵,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写意,庄重严肃,雍容华丽,亲切宜人,自由委婉,种类庞大,令人赞叹!
相比外国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是相当辉煌,但到了近代。由于政府的关系,科技发展缓慢,中国在建筑业上还是和外国有一定的差距。期间外国侵略者在中国修建了不少有特色的建筑。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数十年异域文化的侵袭,尤其是建筑文化。撞撞高楼在中国拔地而起,与世界大流并在一起,中国迎头赶上。并走在了前列。
关于中国未来的建筑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在空间上向地下和空中发展。
二、向绿色建筑靠拢。
三、向智能建筑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但是中国的人口也吓人。人均空间紧张,因此,在未来建筑中必然要走地下和高空之路。在这方面,钢筋混凝土技术还需大力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改善地面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地下交通、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应提倡建设城市地下市政管线公用隧道,将自来水、排污管、供热管、电缆和通信线路纳入其中,可缩短路线长度达30%,还易于检查和修理,不影响地面土地的使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可发展地下垃圾处理系统,消除垃圾“围城”现象。与地下空间类似,高空技术在有限的地表创造出了更大的空间,意义可见一般!地下商场、车站、工厂等,高空空间技术使住房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地下空间及空中发展和我国国情及其匹配,当今国内发展薄弱,这方面前景巨大。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
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民生要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类型,又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必然组成部分,前景广阔。
修订版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科技信息发展的重要体现,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将会极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在这次建筑工程实习的过程中,老师带着我们分别参观了中南大学新校区艺术楼、中南大学体育馆和东方大院。
中南大学新校区艺术楼总投资3200万元,建筑面积14621平米,四层框架、层高23.1米。气势宏伟、造型奇异,堪称中南大学新校区建筑群的代表之作。
中南大学体育馆是一座仿鸟巢的现代化体育馆,占地21000平米,能有2万座位,是大跨度建筑物的典型例子,外形结构主要由由
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
东方大院是金科地产在长沙倾力打造的独具东方人居魅力的现代中式宅第,从传统中式院落与徽派建筑风格中获取建筑灵感,融合了现代居住文明与中国民居建筑精粹。独栋别墅的外院、侧院、水院空间序列张弛有度,结合游泳池这一现代功能,使室外空间大度有序,同时采用三合院布局,使室内外光影交融,自然景观与建筑人文空间相映成趣,富于传统禅意。联排别墅的前院、天井、后院功能性与美感并重,直中见曲,有开有合,暗合中华传统文化刚柔有度的形气。在规划上,建筑群的空间展开以曲折、含蓄为美,使人趣味无穷。项目景观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为根基,融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特点,结合中国哲学对园林的影响,强化“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院落独特的景观沉淀。
通过这次建筑工程的认识实习,我们简单的了解到了建筑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建筑工程的研究方向,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参观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收获良多,对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在未来专业的选取上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达到了本次认识实习的目的。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篇三
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夏洛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汉冶萍公司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及十四大以后钢铁工业的新调整 ,分析了入世后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冶金工业 钢铁工业 发展 调整 中图分类号:tf-9
review and forecasting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yang(hebei unite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metallurgical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conomy,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is of great paper reviews the rise and fall of hanyeping co,the origin of china's moder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proceeds to review the twisters and turn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development be-fore the liberation,the steady growth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and the readjust-ment after the 14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fter its entry into wto have been analyzed, words:metallurgical industry;iron and steel industry;development;readjustment 引言
本学期选修课,我选择了钢铁冶金概论,因为这与我学习的冶金专业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对冶金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冶金专业,我也有一定的见解,钢铁生产的性质和生产设备对冶金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从利益的角
度讲,熟悉冶金发展情况既可以满足就业需要,又可以给员工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本文从冶金工程简介,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加入
wto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情况作了浅析。
1冶金工业简介
1.1冶金技术的来源
很久很久以前,茫茫宇宙中诞生了地球。宇宙好比是一个高温冶炼炉,将还原的金属向中间聚集,沉在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fe,ni金属熔体),然后金属的表面形成硫化物层(熔硫),再在表面形成氧化物层(渣),最后在金属熔体及渣的外表面包围一层大气层(相当于温度压力气氛),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了。随后上帝在地球上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上帝对人类真是太偏爱了,他不仅给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同时他让人类学会了思考和利用工具,于是人类成为了主宰世界万物命运的主人(仅指地球)。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首先是冶铜,铜的熔点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熔点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古人也慢慢掌握铜冶炼方法。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如何从大自然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从石器时代到随后的青铜器时代,再到近代钢铁冶炼的大规模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融合了冶金的发展。
1.2冶金的应用及冶金工具
随着物理化学在冶金中成功应用,冶金从工艺走向科学,于是有了大学里的冶金工程专业。
冶金工业是指对金属矿物的勘探、开采、精选、冶炼、以及轧制成材的工业部门,包括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大类,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为国民经济个部门提供金属材料,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冶金的过程中,大型破碎机的使用极为重要。冶炼出上等的有色金属需选择优质的破碎机。冶金工业发展历程
2.1、建国前的历史回顾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 1890 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 — — — 汉阳铁厂 ,后来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 , 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 1 400 多万 t , 生铁 240 多万 t , 钢 60 多万 t ,拥有 3 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 , 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汉冶萍公司从 1890 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铁厂起 , 至 1948 年(民国37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汉冶萍公司资产清理委员会接收公司总事务时止 ,历时 58 年。.2、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
2.2.1 依靠群众 ,迅速恢复生产 旧中国钢的年产量 , 最高时未突破 100 万 t。解放初期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 7 座高炉、12座平炉、22 座小电炉。但是全国钢铁职工以鞍钢炼铁厂老工人孟泰为榜样,发扬主人翁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及技术革新等一系列的群众运动,短短 3 年时间,钢铁工业就全面恢复了生产。
2.2.2 克服国内外困难 ,经过调整 ,继续前进
1958 年开始了 “ 大跃进” ,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原苏联的背信弃义 ,一度给钢铁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1960 年冬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钢铁工业在指导思想上实行了重大的战略转变,首先转到为国民经济,特别是为农业、轻工业服务的轨道上来。
2.3、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14 年,是我国冶金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 14 年。冶金战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 “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使我国钢铁工业在建国以来所创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3.1 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
钢产量由 1978 年的 3178 万 t , 增长到 1992年的近8093 万 t ,平均增钢 340 万 t。工业总产值由1978 年的266.39 亿元 , 增加到1992 年的2230.9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140.32 亿元。1978年全行业实现
利税 50 亿元 , 1992 增加到约 280亿元 ,增长近4.6 倍。
2.3.2 企业组织结构初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 , 一批现有钢铁企业通过及时改造和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使我国年产 100 万 t钢以上的企业由 12 家增加到 17 家;年产 50~100 万 t 钢的企业由 2 家增加到 21 家。到 1992年,年产 5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80%左右;年产 10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65%左右。
2.3.3 工艺技术结构发生变化 1978~1992 年,氧气转炉钢从 34.4%上升到 60.7%以上;工艺技术落后的平炉钢由 35%下降到 17%;连铸比从 3.5%上升到 30%;连铸钢生产能力由 1978 年的 350 万 t ,上升到 1992 年的近3000 万 t。14 年来淘汰了一批平炉、侧吹转炉和落后轧机,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高炉、中小型氧气顶吹转炉、连铸机、中厚板轧机、无缝管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及大中型矿山。
2.3.4 产品结构初步改善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供需矛盾突出的板、管、带材产量,从 1978 年的 710 万 t , 上
升到 1992 年的 2501.6 万 t , 占钢材总量的比率由 32%上升到 37.37%。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达到总量的 60% 左右,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加入wto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冶金工业在工艺水平、平均技术装备水平、钢铁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专业化、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指标和钢铁企业集中度等方面都比较低下或滞后,再加上“入世”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的诸如钢铁贸易、高质量和附加值产品、特钢企业和短缺品种的不利影响。在我国钢铁企业所处的现状和加入wto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与世界钢铁企业强国进行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实现钢铁强国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加快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企业结构。面临我国钢铁企业的困境和“入世”后对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国有资产战略重组,组建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企业在联合、兼并的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搞好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搞好关系到全行业发展的技改项目,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努力增强国际市场需要的或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以及高附加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走品种、质量效益型的发展
道路。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主要包括品种、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而目前这方面的竞争对我国钢铁企业而言都是弱项,特别是品种质量和数量的竞争,与西方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在品种方面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热轧薄板等目前进口数量较大的关键钢材品种,严格控制大中型材、焊管、热轧窄带钢、镀锡板等品种。
(3)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面对“入世”后的挑战,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简历促进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使得企业新增效益中科技进步的因素逐步扩大;其次推广先进成熟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工艺技术设备逐步实现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要推行“清洁生产”,投资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倾斜。结束语
本文从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发展,结合已加入wto后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论述今后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资源配置和优化企业结合,促进科技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向集中化,专业化和联合化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1】 冶金部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85年钢铁工业年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2】 陈宇科.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张训鹏.冶金工程概论[m].中南大学出版,2009.【4】冶金部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99年钢铁工业年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5】 赵文广等.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 李小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博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7】 胡邦喜.当今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特征浅析[j].冶金设备,2005(04).【8】.souza,ld,e strength of hvof sprayed cr3c2-25nicr and wc-10ni on aisi 4340 steel,surface and coatingstechnology[j].2008,203(3-4):191-198.【9】 ,,,et nce of heat exposure time on isothermal degradation of plasma sprayed conicraly coating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j].2007,201(180:7952-
7960.【10】 r, use of kinetic metallization to form
intermetallicreinforced composite
coatings by postapray heat
treatment,surface and coatings coatingstechnology[j] 2009,203(20-21).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篇四
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亲爱的同事、领导及尊敬的评委们,上午好;
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展示一段演讲,今天我的题目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展望”,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表述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从中找到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比如电能、氢气以及混合燃料等。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等的优势。我国已出台包括减税、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等各种法规和举措,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2015年新能源电动车在中国达到了343%的增长幅度,售出约33万辆,倍受中国二三线城市喜欢。这一增长势头也一样延续到了今年,单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就飙升了144%,达到1.61万。可以预料,新能源汽车增长的热潮才刚刚开始。
第二,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汽车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汽车可以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相连,配合先进的人工智能及传感技术,实现司机对汽车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控制,如通过智能手机来控制汽车,用语音来给汽车下达指令甚至自动驾驶等。互联网汽车具有智能、方便、安全等优势。2015年12月14日,百度宣布正式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预计3年内在全国十个城市划分示范区,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5年实现量产,10年后,将有80%新出厂的汽车可实现自动驾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享受到互联网汽车带来的便利。
以上就是我演讲的全部内容,非常感谢您的聆听。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篇五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形势展望
建筑装饰业是指为使建筑物、构筑物内、外空间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使用装饰装修材料,对建筑物、构筑物外表和内部进行修饰处理的工程建筑活动。建筑装饰集产品、技术、艺术、劳务工程于一体,比传统的建筑业更注重艺术效果和环境效果,具有适用性、舒适性、艺术性、多样性、可变性和重复更新性等特点。与土木建筑业、设备安装业一次性完成工程业务不同,建筑物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需要进行多次装修,更新周期通常在5-8年。因此,建筑装饰行业具有需求可持续性的特点。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增长,建筑装饰行业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我国建筑装饰业发展历程
建筑装饰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筑装饰只是建筑业的一个细小分支,在行业初始阶段,还没有现成的施工操作指导以及成熟完整的行业规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从传统的居住和使用功能开始向外观与内在环境质量并重的需求转变,建筑装饰的需求量得以迅速释放,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1990年11月,建设部颁布了《建筑工程装饰设计单位资格分级标准》,明确建筑装饰业的行业规范;1996年和1997年,原建设部分别发布《建筑幕墙工程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和《家庭居室装饰装修管理施行办法》,明确建筑装饰业细分行业——建筑幕墙行业和家庭装饰行业的管理规范。
自此,建筑装饰行业从附属于建筑业的小行业,发展为涵盖公共建筑装饰行业简称“公装”、家庭装饰行业简称“家装”,主要为住宅装饰和建筑幕墙行业简称“幕墙”的成熟产业。建筑装饰行业的主体是公装、家装和幕墙工程承包商。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装饰行业是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步兴起,快速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据统计,2007年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大背景极为强势,行业产值增加速度较快,增长率为22%左右。全年完成工程总产值14100亿元,其中住宅装饰装修约为8700亿元,增长率为25%;公共建筑装饰装修约为5400亿元,增长率约为20%,2007年行业增加值约为5880亿元。2007年,行业从业人数约为1400万人,全国共有装饰装修企业约17万家,下降幅度约为3%,其中有资质的企业约为4.5万家,比2006年增加了3000家,增幅约为7.3%。有一二三级资质的企业全国有45000家,比2006年增加了3千家,增加幅度约为7.3%,其中一级企业共有1100家左右。拥有一级企业前5名的省市为:北京129家、广东94家、江苏92家、福建75家、上海63家。
2012年我国公共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达到1.19万亿元,2005年至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66%;家庭装饰主要为住宅装饰行业总产值1.22万亿元,2005年至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0.94%,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建筑装饰业现阶段发展概况
(1)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房地产、建筑业持续增长,建筑装饰行业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05年至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93%,而同期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2%。
2012-2015年我国装饰装修产值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全国具备装饰施工专项壹级、装饰设计专项甲级、幕墙施工专项壹级与幕墙设计专项甲级
资质的企业数量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产值由2000年0.43万亿提高至2010年2.1万亿,增幅为388.9%,年平均复合增速约17.2%,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率11.4%近6个百分点。其中,公共建筑装饰产值(含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由2000年0.2万亿增长至2010年1.1万亿;同期住宅装饰(单户独立装修)产值由0.23万亿增长至0.95万亿元。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含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工程总产值力争达2.6万亿元,增幅为136%左右,年平均增长率18.9%;住宅装饰装修目标达1.2万亿元,增长幅度在26.3%左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9%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国建筑装饰材料行业也随着房地产、建筑装饰业的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装饰材料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材料主导产品不仅在总量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消费指数已接近和高于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提高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企业管理和设计、施工的信息化水平,将是实现建筑装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2)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偏低,但已呈现集中的趋势
建筑装饰行业市场空间广阔,成长性较好,但是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根据《2012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发展报告》,2012年末行业共有建筑装饰企业14.50万家,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偏低,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局面。
近几年,我国建筑装饰市场日益成熟,建筑装饰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品牌在工程资源分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行业内知名度高的企业,发展速度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的平均产值为15.45亿元,百强企业产值总和已经占到行业总产值的8.69%,呈现了集中度逐年提高的态势。
根据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规划,行业集中度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2015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企业总数力争保持在12万家左右,比2010年减少3万家,减少幅度约为20%。
(3)资质、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国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设计企业实行资质等级制度。建筑装饰企业承接公共建筑装饰工程和幕墙工程,均需要符合特定的资质;住宅精装修工程的资质虽然没有国家规定,但是由于该类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一般也由具有资质的公共建筑装饰企业承接。截至2013年7月,同时具有一级装饰施工和甲级装饰设计资质的企业共有473家,同时具有一级幕墙施工和甲级幕墙设计资质的企业152家4。
此外,资金实力是建筑装饰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建筑装饰企业在项目招投标阶段通常需要支付投标保证金,在工程前期需要垫付前期材料款,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支付履约保证金、安全保证金,项目运作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
三、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基本达到了全球覆盖的目标。虽然在东北亚和南海存在着局部争端,但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宽松,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际经济发展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这一大背景影响下,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空间仍将有所扩展,特别是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空间将有较大扩展。我国正处于由建筑幕墙生产应用大国向建筑幕墙研发制造强国转化的关键时期,建筑幕墙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全球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具备了国际工程市场竞争实力。近几年建筑幕墙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十分突出,承接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品牌影响力、技术竞争力、工程业绩持续增长。2015年,这一态势仍将持续,在国际建筑幕墙工程领域中的比重还将提高,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工程市场将尤为突出。
除建筑幕墙外,在公共建筑装饰装修、住宅装饰装修方面,在全球互联网互通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也会有更多机会。特别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文化全球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活动频繁,特别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和高铁等基础建设技术的对外输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市场机遇将会持续增加。近10年来,我国有一批建筑装饰工程企业已经持续在国际工程市场承接工程,并取得很好的业绩和口碑,具备了在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实力。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的过程中,中国做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强劲,建筑装饰装修的国际需求也将不断恢复、增长,我国建筑装饰工程企业的国际工程机遇将会增多。
二)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形势分析
根据2014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状态分析,2015年房地产市场仍然是稳健发展的一年。在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的基础地位和保障性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越来越强。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5年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与建设规模,仍将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还会常态化地持续高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特别是大型房地产商的开发能力经过几轮调控得到了显著提升,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项目增长较快,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可持续增长的工程市场资源,经过多轮对房地产益严厉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政府前期的限购政策,投资与投机性购房基本已被挤出市场,2014年之前的几年空置率持续走高,当前房地产开发商库存近10亿平方米现房;目前已售的空置房总量在40亿平方米,随着国家房产税的征收由试点向全面展开的临近,投机、投资购房者者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拥有大量房产的人士,在强大的反腐倡廉舆论压力和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作用下,有可能在2015年大幅度削减房屋的持有量等因素的作用,将引发二手房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价格波动,房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抑制,使得住宅开发建设回归理性。
三)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分析,虽然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难时期,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的战略纵深和潜力很大,还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期,宏观经济形势虽然客观上存在着不利于建筑装饰行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需要业内企业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也应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树立发展仍然是硬道理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宏观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虽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也应该看到,通过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从常态化角度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具有基础性、超前性的建筑装饰行业,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发展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充沛的正能量。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国策,也是宏观经济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基本途径。在城镇化过程中,将为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包括建筑业、装饰装修业、建材业等组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1.1%,达到7.3亿,按1%的年城市化率计算,每年将有1千多万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产生的建筑新需求将有数十亿平方米,因此,在未来10年,中国将保持每年20亿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量,为建筑装饰行业带来巨大的新市场增量。同时,在存量建筑交易、建筑节能改造、新型小城镇建设等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容量还会高于产业集群中的其它行业。
四)行业内运行形势分析
根据2014年行业运行状态分析,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仍将是调整和优化结构、转变行业和企业发展方式,实现加快产业化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行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的一年。行业、企业、管理及发展品质在2015年将会有较强烈的变化。
2015年新的建筑装修装饰专项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及新资质标准实施细则等一批行业管理标准将出台实施,与2014年11月6日公布的建筑装修装饰专业工程承包资质标准一起,构件行业新的资质标准体系。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需要按照新资质标准进行就位,这就必然成为2015年行业、企业常态化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新的资质标准在考核指标体系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企业按照新资质标准就位工作还需要在人才结构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也将是2015年行业、企业工作的一个重点。
2015年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两年治理活动的第二年,也是整治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第一年。随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排查、巡查、抽查力度的加大,建筑市场中事中监管的力度将会大大加强。在治理活动中暴露出现的各种矛盾及潜规则,将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要通过体制及机制的调整与完善使其更为科学、公正、规范,推动市场秩序和工程运作方式将会更为规范。行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常态化的持久、深化改革也将成为2015年行业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就技术层面上分析,2015年仍然是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等技术的重要一年。在国家环境污染治理、建筑节能改造、人们低碳生活方式推广、更加注重健康与生命安全、持续关注环境安全等外部压力的作用下,以建筑装饰装修技术发展再造工程的运作模式,推动行业标准化、工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新研发、推广的产品、技术,在提高节能、环保的基础上,更要在成品化、标准化、装配化方面有所突破,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特别是要大幅度缩减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2015年在有利的宏观、中观经济环境的支持下,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年增长幅度在9%左右。要实现这一增长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凝聚共识、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艰苦奋斗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