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幽州台歌》教案(大全15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和安排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等的书面计划。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包含充分的练习和巩固环节,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请大家在设计教案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赤壁赋》·苏轼。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诛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五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六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2、背诵默写古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七
师:翻开课本,自由把古诗读四遍,要求读1、2遍的时候读准字音,读3、4遍的时候,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朗读、指名朗读)。
师:这首古诗有一个生字,他念得很准,怆,翘舍音,(拼音),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你来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准他在那些地方停顿的。
(学生朗读)。
师:他在哪些地方停顿了?
生:他在“不见、之、而”后面停顿了。
师:觉得他的停顿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请你来读。
(生读,停顿还是不好)。
生:第二种有味道。
师:好,一起试着读读课题。
(学生朗读课题)。
师:课题读得有味道了。听老师读古诗,听准了老师是在哪些地方停顿的。
(范读)。
师:听准没?听准了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来,说一说,读了这首诗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这首诗很悲伤。
生:诗人很悲痛。
生:这首诗有一种苍凉无限的感觉。
师:苍凉无限,这个词说得多么好啊。接下来请大家对照文中的注释,仔细看一看插图,试着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学生默读)。
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诗的效果。两个问题:第一,诗人在什么地方写的这首诗?
生:在幽州台上。
师:幽州台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市。
师:很好,你读懂了课题。第二个问题: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
生:涕下。
师:涕下是什么意思?
生:在流泪。
师:流泪是动作还是心情?
生:是怆然。
师:说说你对“怆然”的理解。
生:悲痛的样子。
生:幽州台上的黄金(这是课前给孩子们讲了燕昭王幽州台上黄金纳贤的故事)。
师:诗人是站在幽州台上,那些景物会映入他的眼帘?
生:水。
师:有青海绿水,还有?
生:白云。
生:层层叠叠的房屋。
生:广阔的蓝天。
师:是啊,还是那些景色,山河依旧,人物不同。看看作者此时想到的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诗告诉我。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这个古人会是谁呢?
生:燕昭王。(课前给学生讲了幽州台的故事)。
师:知道燕昭王的故事吗?
生:知道一点。
师:好,知道一点说一点。
(学生讲幽州台上黄金纳贤的故事)。
师:你觉得燕昭王是格怎样的人?
生:很英明。
师:他的英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很重视人才。
师:后不见来者,作者希望后面的来者是像谁一样的人呢?
生:像燕昭王一样的人。
师:好,请你读一读这句。
(生读)。
师:前不见古人,这个前有多前?
生:一千多年前。(学生是站在陈子昂的角度上说的,让我感觉学生已经投入其中)。
师:那应该读出一千年的距离呢?
(生读)。
师:三百年。
(生读)。
师:不错,有八百年了。
(生读)朗读很到位。
师:一千年以上,掌声送给她。
师:陈子昂活了多少岁知道吗?
生:41岁。
师:他能看到一千年前的事吗?
生:看不到。
师:是啊,人生何其短暂,既看不见往昔招贤的英王,又看见后世求才的明君,不由得发出感慨。一起来齐读。
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天地之悠悠的?
生:天地非常的无穷无尽。
师:无穷无尽,这个词语说得真准确,老师想到的是天地长久,你比老师想得还到位。天地无穷无尽,而人生短暂,比较一下,谁来读一读这句。
(生读,节奏还是不准确)。
师:听老师读。谁想试一下?
生:停顿找准了,但是韵味还没有读出来,再试试。(学生再读,有了进步)。
师:这种“独”是一种怎样的“独”?
生:孤独。
生:因为没有看见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生:自己的才能没被人欣赏。
师:是啊,天地之悠悠,宇宙茫茫,天长地久,而诗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来,一起齐读。
(学生齐读)。
生:原句的效果好些,加上“之、而”读更加有韵味。
师:是啊,多了一个字儿就有那么大的区别,这样读来更加有韵味、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流的诗人和二流的诗人往往也是在一个字儿的区别上。
师:好,我们一起来创设一个情境,,你们就是诗人陈子昂,请你对当时的皇帝作作谏言,说出你想对皇帝说的话,拿出纸和笔,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比我想象的要好,在课前我就介绍了陈子昂任右拾遗,他的任务就是根皇帝谏言,我还是示范说了一句。)。
师:现在我就是皇帝,陈子昂,来,你想说什么?
生:皇上,请你任用我吧,我一定能帮你打赢这场仗的。
生:失望。
师:失望,你来读。
(学生朗读诗歌)。
生:皇帝,我是人才,我会为你出谋划策,我会帮助你治理国家。
生:失望。
师:除了失望还有?
生:还有悲痛。
师:悲痛,听到这样不的话谁不悲痛?你来读!
(生读)。
师:是啊,当时的皇帝就像老师刚才那样糊涂,不能赏识你们的才华,一起来齐读。
(齐读)。
师:是啊,诗人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只好吧自己置身于空旷的天宇和广阔的原野,抒发自己的孤独。(小黑板出示《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跟老师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燕昭王》这首诗表达了和《登幽州台歌》一样的情感,请你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音乐,听着音乐,好好感受,这两首诗你想读那一首就读哪一首。(播放天幻箫音《寞》)。
(学生朗读,三个同学全部选择的是《登幽州台歌》,最后的一个男同学获得了掌声)。
师:从大家的读中,我感受到,大家对诗歌理解了。在课下请大家再读读《燕昭王》,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下课!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八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徐意淑。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十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10.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2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的判断。
acd.正确;
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结合诗歌表达的主旨去分析理解。诗句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再联系作者自身遭遇,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他们面对理想的破灭难免心生孤寂郁闷。
答案:
(1)b。
(2)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十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提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通读,划分节奏。
三、提问: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三、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五、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探究性学习。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七、背默过关。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07年3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