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一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篇一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初一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篇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文章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民族生命前行进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本文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鲜明生动;行文沉稳,文笔恣肆,通篇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激情;遣词造句,朴实庄重,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锻炼运用祖国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重点字词积累与运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过程与方法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性和说服力。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雄健精神,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的 共鸣,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
2、 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雄健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激情入境:播放国歌,激发学生情感。同学们,今天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世人瞩目。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曾经走过一段艰难险阻、坎坷不平的道路,在艰难的国运中,无数英雄人物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雄健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走近作者: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在年轻时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共成立后,他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7年被捕,在狱中历尽磨难,顽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
3、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五四运动之后。当时,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于迷惘之中。中华民族处于“艰难的国运”中,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士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二、检查预习:
1、记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并任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逼狭 崎岖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应该用什么语调去朗读?
明确:节奏鲜明、语调明快、雄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主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
明确: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态度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②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长江大河的流动。(说明民族生命的进程有平坦,有曲折,形象而有说服力)
③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用旅途生活来说明冲破崎岖险阻会产生“奇趣横生”的美趣,生动、贴切而有感染力)
④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受到壮美的趣味。(强调雄健的精神作用)
⑤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号召我们发扬“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在其中体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2、分组讨论问题:
①提问:“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雄健的精神”指的是民族精神,联系文中“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提问: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明确:文章中多次出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后才感悟到的趣味,它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③提问: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谈谈理由。
生1: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生2: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有时是……
④提问: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为鲜明、生动、具体。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两者有相似之处)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生命的前进(两者有相似之处)
⑤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
明确: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回环曲折、崎岖险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
扬子江、黄河遇见沙漠、山峡——中华民族前进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上述类比比喻,为阐明主旨作了有力铺陈。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更显得形象具体、有气势。
⑥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揭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四、研读课文:
1、学法点拨品味语言的三种途径,反复朗读、比较异同、探究疑点。
2、试着把本课的标题解读一下,抓住关键词:艰难、雄健
①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语和写法
a. 紧扣“艰难”、“雄健”两个关键词解读课文内容,说说两个词各自的两层含义。
明确:艰难:ⅰ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ⅱ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ⅰ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ⅱ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b.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写法比喻说理。
②课文品读、比较异同:
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⑵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⑶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③探究疑点,课题中两个短语的顺序颠倒一下,会不会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明确: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四、总结拓展:
1、归纳主旨: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号召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充满自信,毫不气馁得“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将“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在艰难困苦中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壮豪迈,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拓展应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把保卫国家、建设国家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信念而逝去的壮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
创新表达(作业):今天,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现实生活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提示: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
初一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篇三
《雨的四季》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体会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握文章中景物特征,表达阅读感悟;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注意诵读时语调的轻重缓急,准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3.通过诵读、批注,体会作者对美丽神奇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能够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学习文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反复诵读,使学生对文章的文辞美、画面美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
2.圈点批注,让学生在诵读理解之后,通过对关键字词、语句进行批注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分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探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说到“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说“雨”是天使的眼泪,是文人墨客的宠儿。古人写下了很多关于雨的诗歌,春雨温柔润物无声,杜甫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夏雨热烈动人心魄,苏轼写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传世佳作……雨在古人笔下被写得如此多情,这般美丽,那在当代诗人的眼中,它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领略“雨”的魅力。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春雨润物图、夏雨临湖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雨”的多情与美丽,激发学生对“雨”和大自然的认知兴趣,同时激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补充。
刘湛秋(1935—2014),当代诗人,他的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被誉为“抒情诗”。他兼创散文、报告文学及小说,也是的翻译家、评论家,曾任《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写在春天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得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便于对文章的学习。
(三)初步感知,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第1至3自然段,并提出听读要求,思考春雨和夏雨都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雨”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醒学生关注老师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同时听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文本营造的画面之美。)
2.学生“圈点批注”春雨和夏雨部分。首先圈点出体现春雨、夏雨特点的语句和关键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文段。
(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应从“找重点语句、抓关键词语、关注修辞”三方面入手。从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入手,同时重点分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段所展现的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朗读,带给学生最直观的听读感受,对文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圈点批注”文本,并深情诵读,既是对文本的理性认识,又是对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诵读品析,合作探究。
文章情感充沛真挚,作者对“秋雨”、“冬雨”的情感又是如何展现的呢?作者笔下情感充沛的语句又应该如何诵读出来呢?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圈点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
1.圈点批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圈点体现秋雨、冬雨特点的语句和词汇;然后批注作者在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阅读体会,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2.对比诵读文章第一、六、七自然段,思考作者对“雨”的人称变化用意何在?与其他文段相比较,作者的抒情方式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人称由第三人称“她”转变为第二人称“你”,情感抒发更为直接、强烈。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赞美,对生命、活力的赞颂。)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分析文本,品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抒情方式的转变,以及不同抒情方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归纳总结
刘湛秋先生是当代的学者、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的这篇散文也可以算是“文中有画,文中有情”。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诵读入手,通过不断的朗读,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感知文中“雨”的不同形象,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接着要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关注关键字词、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品析文本,同时写下阅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赞颂和热爱。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总结读书方法,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我的四季》第6页《夏天的旋律》一文,分析不同节气里自然景色的不同特点,分析文章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情感。
2.从《夏天的旋律》中选三五句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一些批注,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初一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篇四
《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初一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篇五
《春》
课文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春”。
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
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①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
(小草、花、风、雨。)
②指导读“小草”部分。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④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⑤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3)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春
东风脚步
一切都山水太阳
绘春
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
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
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
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
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
(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3)任选1、2题作业。
①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
②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