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说课稿(大全9篇)
健康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但如何保持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却是一个挑战。在写总结前,我们要先进行思想准备,明确总结的范围和重点。这些总结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经验总结,对我们撰写自己的总结会有一定的启发。
我的说课稿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一课《长江我的家》。本单元的题目是母亲河,黄河与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黄河、长江留下了壮丽的诗篇或音乐、绘画作品,学习这一单元,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是十分有益和有效的。
这是一首创作歌曲,以“长江是我的家,我要去看妈妈”为主题,通过孩子的口唱出了人民期盼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
歌曲为两段体,采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把孩子急切想要回家和呼喊着要回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旋律起伏跌宕,音程跨度大,节奏比较复杂,同音连线的使用更使歌曲具有流行音乐的特点。曲调优美抒情,加之歌词极富儿童色彩,寓意深刻,极富童真童趣,看似复杂的歌曲唱起来却朗朗上口。
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欣赏《长江之歌》时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并能用甜美亲切的声音演唱。
难点: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知道长江的走势与歌曲旋律线的关系。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播放《长江我的家》音乐,学生拍手进教室。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对歌曲旋律有所熟悉,为歌曲教学做铺垫。
二、激情导入:
这一环节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提问:这一单元的标题是“母亲河”,在中华大地,被称为母亲河的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不仅使学生知道了母亲河,还了解了母亲河的重要意义,抛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欣赏歌曲:
本环节我首先请学生欣赏大气磅礴的《长江之歌》,结合大屏幕的画面,不但使学生欣赏了长江两岸的秀美风光,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总体情绪。然后提问学生对长江的了解,教师加以补充,从而介绍长江的走势。告诉学生《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是通过旋律线来表现长江的走势的。(出示旋律线)从黑板事先画好的第一句的旋律线上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大起大落,学生通过与走势图的比对可以看出这一句正好和长江上游的水流走势相吻合。(出示地图)教师进一步哼唱歌曲中间的旋律,比如:(哼唱7125)学生感觉音乐比较平缓,从而总结出这又与长江中下游的走势相吻合。教师总结这种用旋律线表现长江走势的特点,正是这首歌曲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出示旋律线)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第一句旋律线,熟练后师生一起完成整首歌曲的旋律线。本来很抽象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讲解变得生动而易理解,学生在自己的总结中找到了成就感。《长江之歌》是一首先有曲后有词的“填词”歌曲,所填歌词与曲调完全吻合,通过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诵热情,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的朗颂使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四、学唱歌曲:
本环节我首先说: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和长江之歌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听完之后,让学生说出感受,通过歌词,引导学生说出这首歌描写了港、奥、台同胞思念家乡的心声,达到以情促教的学习效果。此曲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就可以完成,教师可以纠正歌曲的难点,通过大屏幕的展示,进行乐句的比对,(出示歌谱1)比如:(唱)“长江是我的家”和“长江长江是我的家”两句的唱法,教师可以直接范唱的方式。(出示歌谱2)还有“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
这一句在歌曲中出现了两次,可谓词同曲不同,教师可让学生从曲谱中找到不同点,再加上老师的范唱,基本可以掌握。这首歌曲非常好听,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唱出亲切,温柔的感觉。还可以按照书上要求变换演唱形式,如:领唱与齐唱等。学生以情代唱,真正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对长江的依恋之情。
通过对两首音乐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关于了长江的系列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和保护母亲河的思想意识。
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共同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共同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百折不挠的历史,曾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现在正谱写着更加辉煌的新的历史篇章。让我们共同关注母亲河、爱护母亲河,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足和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
我的说课稿篇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它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主题。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爱国主义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根据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家庭、学校之外的地方,因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社区、村庄、城镇等的情感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本课的学习内容正是以家乡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资源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材中安排了三个主题活动:1、说说我的家乡。2、画画我的家乡。3、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编者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议别人的家乡到说自己的家乡,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通过充分开展活动培养起学生热爱家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鉴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较差,对家乡感情、体验不够,我把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像及相关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与家乡有关的资料。
1、媒体激情,情感共鸣——多媒体课件音像并茂,操作性强,很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非常适合于进行情感熏陶。
2、课前调查,合作探究——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是模糊的,为了让学生理性的、全方位的了解家乡,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调查的内容,自己与人合作,收集资料,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拓展,已经不局限于课本里提到的知识。“家乡”这个词在他们脑海已经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鲜活生动的。同学们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体现了对学习的自主性。
3、课内展示,各出奇招——了解自己的收获,互相交流,再广度上充实自己。有实物、有图片、有歌舞、有故事等,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同学们的介绍多姿多彩,这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美好,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家乡的一员是多么幸福!
4、互动评价,真情赞美——畅谈交流后的收获,在评价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紧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原则,我的设计初衷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广泛挖掘课内外的可用资源,通过创设生活中有趣的活动情况,捕捉鲜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爱上家乡的山和水。
活动一:说说我的家乡。
1、看一看。
我首先指导学生看课文第2、3页插图、识图教学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很普遍、很多见的。静止的画面往往反映的是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或某一时刻记录。如何让静止的画面鲜活起来呢?使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情境中,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进而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感悟家乡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继而提出让学生说说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如何?心情如何?他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引导学生观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逐渐创生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书中的小诗,由此引出下一个话题。
2、说一说。
我对同学们说:图中的小朋友的家乡多美呀!那么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家乡美吗?老师很想到你们的家乡去游览观光,你们欢迎吗?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热烈邀请时,我提出了要求:这么多同学邀请我,我很高兴也很为难,苦于分身无术啊!怎么办呢?你来说说你的家乡有多好、有多美,谁说得最具体,最能吸引人,我们就到他的家乡去,好吗?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就可以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或展示家乡迷人的风光或讲出家乡动人故事或出示家乡丰富特产等进行整理、交流。进一步达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以家乡自豪的目的。
活动二:画画我的家乡
1、画一画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反映本地区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街景、建筑、田野、树林、草地等录像资料,让学生欣赏,并提问:大家喜欢图中的美景吗?能说出这是哪里吗?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行吗?孩子们经过此前的情感酝酿,早已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了。此时他们认真仔细描绘着家乡。也许他的家乡不够多彩,但在他笔下家乡是那么绚烂;也许家乡的小河不够清澈,但在他的笔下小河潺潺地歌唱;也许家乡的树林不够茂密,但在他们笔下是那样的郁郁葱葱。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融进了自己热爱家乡、装扮家乡、美化家乡的细腻情感,同时也表现对家乡未来的憧憬。
2、评一评。
我指导学生看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以诗激情。然后由小组评出优秀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
家乡的歌、家乡的美不仅构建在了解家乡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更要进一步挖掘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
讲一讲,唱一唱
1、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除了有美丽的景色外,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特有的歌舞剧种等。
2、老师讲一个关于自己家乡的故事,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的来历,以引发学生探索家乡人文景观的兴趣。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花鼓戏,并介绍花鼓戏的由来。
4、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家乡的人文景观方面的资料,或以歌舞、或讲故事等形式展示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对家乡的热爱。
在这一设计中我用了“说、演、画、讲、唱”的活动方式,简便易操作,学生很喜欢,参与性高,而且效果好。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采用口头介绍的一种方法,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印象不深。
板书是教学中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三者凝结而成的艺术结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避免空洞、枯燥的概念,条条框框的限制,用生动的形象来吸引学生,应是一名思品老师必须高度重视的。这堂课中我用的是简笔画板书,它直观性强,富有启发性,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新课程标准需要我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更要我们勇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提升自己教学理念。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感谢你们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我期待着能在赛后聆听你们的教导和帮助。
谢谢大家!
我的说课稿篇三
本课与第11课《海洋生物》、第12课《鱼的纹样》以及第14课《我做的海洋生物》合为一个单元,旨在以海底世界为主题,通过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神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我画的海洋怪兽》一课介于《海洋生物》、《鱼的纹样》之后,《我做的海洋生物》之前。本课围绕神秘而又争奇斗艳的海洋生物,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资料,来共同创作海洋怪兽的形象。用“平面”的方法,把自己创作的海洋怪兽的特征和神态表现出来。绘画可采用多种工具,如铅笔、水彩笔等;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水粉画、线条画、版画等等。
本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爱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学生收集、观察、描述、感受、模仿等方式,了解海洋怪兽的形象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2)操作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表现出自己想像中的海洋怪兽。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
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讨论、表演等,了解海洋怪兽的形象特点,创作出想像中的海洋怪兽。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夸张等表现手法突出海洋怪兽的特性,并使整个画面生动有趣。
3.课时:1课时。
本课的教法我准备以情境教学法、演示法为主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评价。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海洋怪兽的录像资料,课件,不同工具和方法表现的海洋怪兽作品。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记号笔等绘画工具材料。
2、教学思路:
(1)观察、引人阶段。
播放有关海洋怪兽的录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a.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b.你曾经见过它们吗?知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c.那么,我们可以给它们取名字吗?
(2)欣赏、评析阶段。
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在网上的商店里看到许多特别的海洋怪兽,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观察这些怪兽,说一说这些怪兽的外形、色彩、特点的与众不同之处。
(3)练习、深人阶段。
启发思维:海洋世界真是无奇不有,你想还会有怎样的海洋怪兽呢?
师生互动:游戏。请学生几个人一组表演,有的表演海洋怪兽,有的演其他生物。表演后请学生回答:
a.你演的是一只什么样的怪兽?
b.说说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师生交流:
a.你觉得它们有趣吗?
b.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外形特征等)?
c.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外形等)?
学生联系: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工具与材料创造形状奇特的海洋怪兽。
要求:构图完整,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海洋怪兽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画面色彩来表现,可以夸张一点;线条流畅,颜色鲜艳,画面生动有趣。
(4)巡回指导阶段。
学生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评价、提升阶段。
a.作品展示:(出示海底世界的背景图)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喜欢的位置。
b.作品评价: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编一个故事,向大家作介绍。接着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指出你觉得最好的一幅画,好在哪里?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评。
(6)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要提醒学生收拾绘画工具和材料,要养成不乱扔杂物的习惯,保持教室整洁。
我的说课稿篇四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的第一课。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了不起,家乡人》。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在哪里》作为第二单元的开篇, 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孩子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家乡地理观。它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理念。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家乡在哪里,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行为与习惯目标:能为家乡做点事,培养孩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增强对家乡的感性认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重点: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县市。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探寻家乡的地理位置,培养初看地图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本节课我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切入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本中生动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的情景展示给孩子,指导他们沿着观察-实践-感知的思路,在开放式活动中认知家乡、感悟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本节课我从学科特点和孩子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教学框架:
兴趣是开发潜能的钥匙,上课开始,我播放《金华有座江南城》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后我问学生:"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后我引导:"金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们的家乡。今天我们要了解、认识我们自己的家乡。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吗?"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我们的家乡是浙江金华。
"儿童是以声音、形象、色彩来思维的。"这个环节力求以优美动听的歌曲开始新课,满足孩子们的听觉需求,唤起孩子们对家乡的关注,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使课堂教学能很快进入佳境。
我又紧接着提出问题:"想知道金华在哪儿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乐园去看看吧!随之展示中国地图,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我的家乡在哪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板块展开:
1、识看地图
展示给学生一张中国地图,提问:"你从地图上知道了什么?"引导孩子们从整体感知祖国版图的形状犹如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雄赳赳气昂昂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接着引导认知方向图标,引导他们正确感知各个方位。再查看地图,尝试找一找祖国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来寻找自己的家乡。我再补充讲解:中国由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 2个行政特区组成。
这一板块的预设,通过孩子们自己找金华的过程让孩子们感知金华所在的行政区和地图的认知过程,拓宽孩子们对各省级行政区的认识,培养初看地图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认知地图的基础上转入第二环节:寻找家乡。
2、寻找家乡
在孩子对祖国各省级行政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再启发引导:我们祖国有23个省,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呢?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吗?请学生找找浙江省在哪,并请一名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他是怎么找的。通过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让大家都知道要找到金华市,得先找到浙江省。此时,我打开浙江省地图让孩子们找到金华。通过感知浙江地图,相信孩子们可以很快找到家乡。
我接着引导: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出示讨论提纲:金华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在浙江省的什么位置?形状像什么?他的邻居都有谁?他们分别在金华市的哪个方位?围绕这几个问题,我组织孩子们以对答、抢答等方式,从不同的方位交流家乡金华的地理位置。
3、剪一剪
找到了家乡,让我们把它从地图上剪下来,贴到书本第29页吧!
这一环节力求由远及近,层层递近,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演示,让孩子清晰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争取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并且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更加直观、多感官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1、找一找
金华是我们的家乡,你觉得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可敬可爱的之处呢?学生一定有话要说。我接着引导:金华有丰富的物产,优美的风景,出色的名人。我们的家乡还上了中央七台的两会特别节目呢!大家一起去看看吧!播放两会特别节目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片中所提及的金华物产、景色和名人。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了一些物产、名人的图片,美景的视频做介绍:金华是个茶花之乡,盛产酥饼、火腿,浦江是个水晶城,兰溪是个兰花之乡,永康是个五金城,东阳有个木雕城,磐安是个药材基地,武义的茶叶也很有名,义乌的国际商贸城还与世界接轨了呢。这一板块是本环节的重点,通过"两会"特别节目导入这一环节,让孩子仔细看一看两会的特别节目、认真新赏了金华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金华的了解,树立他们的自豪感。
2、贴一贴
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家乡之后,我有引导孩子:我们的家乡有这么丰富的物产,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能给他们对号入座吗?出示县市名称、各种称号、名人的名字,让学生进行对号入座贴一贴。通过操作,更深刻的了解家乡。在充分学习之后,我想学生一定能出色完成的。为此,我鼓励他们:我们的家乡很棒,咱们的同学们也很棒!
临近结尾,当孩子们为拥有这样的家乡感到自豪时,我又布置了一个倡议活动--以"我为家乡建设出力"为主题,让孩子把自己能为家乡做的事情写在心愿卡上。把孩子们写的心愿用许愿树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保留在教室里,让大家时刻提醒自己。以此激发起孩子创造的愿望和乐趣,让孩子继续在生活中与家乡共成长,体验热爱家乡之情。为此,留给学生两个课后拓展:1、对心愿卡上的心愿经常进行反馈;2、继续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
这一板块,力求孩子能够为家乡着想,由教师发起倡议,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节课预设的活动基本结束,经过歌曲导入,引出课题;识看地图,寻找家乡;飞进两会,赞美家乡;课后延伸,热爱家乡。经历知、情、意、行四个过程,运用了听一听、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写一写,让学生多感官参与,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在哪里
县市
称号
名人
左边板书让学生归类,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助于巩固新知;右边板书是一个延伸,展示学生写的心愿卡,谈谈"我为家乡建设出点力"。
板书简单明了,很普通,但它突出了本课的教学主绳,引申了本课的教学意义,这正是品德课所要求的,为今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一个正确的铺垫。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我的感受是每上一节课,就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启示。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如何用好教材同样重要,我想,我会不断的探索,与新课程同行!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我的说课稿篇五
本课是义务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课本第六册第四单元第1课。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音乐家”。歌曲为2/4拍,一段体结构,弱起节拍贯穿全曲。第一乐句从弱句开始,四度跳进旋律上行,进而下行,曲调流畅,情绪欢愉,即刻点名了主题“我是小音乐家”。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仅在节奏上作了紧缩的变化。第三乐句的五度跳进和“xxxxx”节奏的连续出现,级进的旋律配以乐器演奏时发出的象声词使得歌曲的情绪欢快而又热烈。第四乐句突出了“跳”、“唱”二字,把孩子们尽情欢畅的情绪推向高朝。最后再现第三乐句的旋律,歌曲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本课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让学生尽快学会歌曲,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会表演歌曲更重要。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歌曲弱起小节的唱法。
2、学生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带上愉快的心情,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2、大胆进行各种乐器的模拟演奏,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听、唱、演等形式感受歌曲情绪。
2、从中体会小音乐家的乐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重点:
1、学生能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歌词的创编。
难点:掌握弱起小节以及八分休止符的演唱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创设乐器音乐会的情境,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给学生创造丰富而愉悦的学习空间。
2、引导交流,激活体验。
学生是有个性、有灵性、有创造性的个体。《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欣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3、游戏活动,激励创造。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一起想、一起唱、一起跳,角色扮演,充分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产生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
模仿体验、合作探究、创作巩固等。
课前准备好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打击乐器、口风琴;让学生提前预习一下这首歌曲,并且用口风琴吹吹看。
1、模仿导入。
2、聆听歌曲。
3、学唱歌曲。
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会唱乐谱的同学来教教其他的学生,当当小老师,出错的地方由老师来纠正;然后把词填进去学唱;完整演唱;最后加上开始学习的演奏动作进行表演唱。
4、拓展巩固。
(1)、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歌词及动作。
(2)、分口风琴组、舞蹈组、打击乐器组、演唱组进行表演。
为歌曲创编歌词,主要是补填地区、乐器,以及伴着演唱表演舞蹈动作;分组练习,首先是口风琴组,吹奏歌曲的主旋律,舞蹈组表演演奏乐器的动作,打击乐器组自选乐器运用适当的节奏编配,为歌曲加上伴奏,演唱组用正确的发声和饱满的情感去演唱歌曲。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让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结语。
学生通过学唱《我是小音乐家》,让学生认识了不同的乐器,感受到音乐欢快的情绪,并通过参与角色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我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小音乐家,能在音乐歌声中健康快乐成长。
我的说课稿篇六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教材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风情、音乐、舞蹈。
(2)能力目标:a、学会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感情的演唱。
b、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随音乐作简单的即兴创编表演。
(3)情感目标:a、通过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培养学生对草原及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
b、通过集体创编表演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结合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难点:锻炼学生表演的能力,能够用悠扬的歌声和优美肢体动作来表演歌曲。
施教班级为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一年级学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较低,处在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另一方面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嗓音自然、形体灵巧,适合采用歌、舞、图片、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模枋法。
音乐新课标中提倡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通过模仿积累经验,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本节课设计:抓住一年级学生好模仿,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蒙古舞动作;模仿马蹄声、射箭声进行节奏练习;根录音模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模仿中学会演唱表演,提高其音乐素养。)。
2、体验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表演音乐过程中充分体验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蒙古歌舞,并学习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蒙古歌舞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力、表现力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合作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二声部节奏练习中合作及集体创编表演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意识)。
4、综合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本节课设计: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民族知识综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音乐,并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话筒、磁带、钢琴等。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探究的能力,更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学习兴趣。”因此在学法指导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绕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体验中积极自然的去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运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再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作出了以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详细的教学过程。
1、通过师生问好律动,端正坐姿,投入课堂。
(利用自然的节奏律动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有节奏的模仿动作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
2、听音乐,猜歌名。通过聆听有关草原歌曲并说出歌曲名称,练习低年级学生的聆听、听辨音乐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引出美丽的大草原。
3、认识草原:通过讨论、看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引出课题)。
4、结合课本与课件图片,说说美丽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
讨论小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草地、牛羊多、骏马奔驰、雄鹰飞、还有善良的蒙古人。
(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看图片,师生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去认识了解草原,最后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明确小结了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5、节奏练习。
提问:草原上的人喜欢做什么?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
节奏练习:
xxxxxxxxxxxxxx。
(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
xxxxxxxx-x-。
(师)我们一起来射箭(生)嗖嗖。
(分部练习--二声部练习--边做动作边念)。
(利用综合法将节奏练习渗透到民族知识介绍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声,射箭声,积极主动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符合了新课标中1-2年级学生创造标准中的要求,能够运用人声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聆听、听辨能力培养)。
2、熟悉歌词。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听记能力。
(2)教师按歌曲节奏的以小快板的型式念歌词,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打节奏边记歌词,以此培养学生节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唱歌曲(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完整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教师用钢琴伴奏范唱。(借助学生对蒙古歌曲的学习兴趣,自然的进入演唱教学,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歌曲学习。)。
(2)师生一起拍打节奏,听录音模唱。(通过模唱完整学习歌曲)。
(3)跟琴学唱歌曲。
(4)指导学生演唱。
1、通过欣赏简单的蒙古舞,加深学生对蒙古歌舞的体验感受,及学习兴趣。
2、请同学来表演蒙古舞中的一些自己喜欢的动作,体验蒙古舞特色。(骑马、扬鞭、摔跤、鹰飞、耸肩、前后肩等)。
(1)分组讨论怎样把同学表演的动作套入到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中去。
(3)学生分组表演。
(4)师生共同表演。(最后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主的愉快的演唱表演,从而即让学生以音乐表演中获得愉快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学生愉快的表演中自然的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在这一个环节里,教师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蒙古舞动作,以及表演,培养学生感受力表现力及共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组织讨论本节所学,让学生来说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在讨论中总结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同时也能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便于教师查漏补缺。
根据一年级学生感性认识比较敏锐的特点的,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直观、易懂,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具体设计如下:
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
在课堂设计中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我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猜歌曲游戏、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让学生体验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在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利用拍打节奏、歌唱比赛等来调动学生唱歌的积极性;在舞蹈表演时,我放手将舞蹈的创编放给学生,留给学生创作和表演的空间。
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1、在草原图片的欣赏时,可以加入新授歌曲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不仅能为歌曲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更能把学生的饿情绪来到蒙古草原中。
2、在表演的时侯,如果能给学生适当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舞蹈将会跳得更到位、更有美感。
我的说课稿篇七
大家好!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的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的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说说我的家》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等方面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
《说说我的家》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一道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家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环境,最温馨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围绕儿童熟悉的家庭生活圈展开,指导儿童在了解自己家庭的基础上,体验亲情,爱亲敬长,同时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儿童和家长的沟通。《说说我的家》要求学生熟悉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家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并能在此基础上主动关心,体贴家人。
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自己的家人是熟悉的,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只知道享受父母带来的舒适,这与父母们对孩子的精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母对他们往往只是一味地给予,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关爱家人的教育。我班的学生家长大多父母都是个体户,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基本情况不清楚,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和父母生活的时间较少,了解也相对较少。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父母,让学生更深一步地认识家人,体会家庭的温暖,感激家人的关心。
1、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培养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好习惯。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说话有条理,有中心。
口语交际能力,能积极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说真话,诉真情。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音乐熏陶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一个小短片,以学生认识的“家”字入手,再由一首儿歌引出新课内容:《说说我的家》。提到自己的家,同学们兴趣较浓厚。
[设计理念]初步感受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一环节,我首先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说到“家”,你们都想到了谁?孩子们很自然的就说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还有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就会说想到爷爷、奶奶。这时,我会告诉大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接着,课件展示课件“亮亮的一家”,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她们的家里人情况,以及家人的正确称呼。
[设计理念]通过提问、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组合,从感观和心里上体会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设计理念]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旨在拓展和家庭有血缘关系,农村的孩子知道的稍微多一些,当有个别学生答出来一点后,我及时给予肯定,同时相机告诉大家一些比较近的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称呼。
首先请一名勇敢的孩子上台来介绍自己的家。(因为课前已经叫孩子们回家了解过自己的家,以及住址了,所以大家很活跃)。
然后请全班同学来评价:听了他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大家讨论得出结论:他是从姓名、住址、几口人三方面介绍的。(课件展示)。
接着请2名学生上台来照样子介绍自己的家。再拿出带的全家福照片分小组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家。最后是评价,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谁说的好,并给予奖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自己的总结归纳,自己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学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而且学会评价别人。
我首先拿出我家的全家福,向孩子们介绍我的家人,家人的职业,以及家人的喜好,生活习惯。让孩子们来评价我的介绍。无论好坏我都表示接受。然后引导孩子们归纳:通过老师的介绍,知道了老师家里人是干什么工作的,喜欢干什么等等。然后请2名学生照老师的介绍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人。接着是游戏“击鼓传花”,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设计以我作为活动的一个参与者,与孩子们共同突破完成。游戏有利于帮助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大胆的进行交流。
[设计理念]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让学生再来读儿歌,体会家庭的美好,感激家人的关心。
[设计理念]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得到放松,在轻松之余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带领孩子们随音乐拍手,哼唱,通过歌曲中的词,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家的美好,体会家的温暖。
《说说我的家》是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在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倾听习惯。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交谈中进行有趣的活动,加深对家人的了解,懂得要去关注、了解家人,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课堂设计上,依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看照片介绍家人,击鼓传花的游戏介绍家人,并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介绍,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知道从哪几方面了解家人,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过程中,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总结,自己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评别人,评自己,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加强了情感交流,拉近了学生与长辈间的距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为下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通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时要有一定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对此课,我预料到学生可能说不清自己的家庭住址,所以提前布置他们回家询问清楚,孩子们准备得充分,课堂教学自然顺利完成。
3.此次口语交际,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课堂,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最亲近、最轻松的口语交际环境“家”的介入,能使心情完全放松,从而激发起他们交流的兴趣与意愿。当他们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制约时深埋心底的一些言语就被唤醒,思维也被激活。特别是那些在学校沉默寡言在家里却很活跃的学生,这样的情境,对他们日后与人成功交流,无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4。“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都开口,在说话的条理性上可随机引导,适当点拨,不作过多要求,只要学生能积极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就成。
我叫—————————大方。
我家在————————准确家。
爸爸是—————————。
妈妈是—————————响亮。
(幸福的家)。
[设计理念]板书简洁大方,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中的第一个主题。《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的家》这一主题的教学就是围绕儿童熟悉的家庭生活圈展开的,指导儿童在了解自己家庭的基础上,体验亲情,爱亲敬长。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的情感,同时进行生活行为指引,引导学生平时要从小事做起去关心家人,让家更快乐、更幸福。遵循本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用a4纸粘贴全家福,并调查家庭成员的生日、生肖、特点等。粘贴全家福时,自然会回忆起照相时的甜蜜时光,而调查家庭成员的各种情况,又是孩子与家长的一次很好的亲子活动,因此在完成课前调查的同时,“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的感觉便在孩子的心中悄然滋生了。这种感觉从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来。这就是本课程所倡导的“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是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的。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注意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帮助儿童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今天的课堂学习中,我主要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活动去体验自己的家庭生活。活动一是介绍自己的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兴高采烈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交流自己家人的信息,一种幸福的暖流在孩子的心中荡漾着。活动二是游戏“心心相印”,当孩子看到自己所写的答案与爸爸、妈妈所写的答案是一样的时候,是多么开心,多么自豪,感觉到自己与爸爸、妈妈真的是“心心相印”,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油然而生了。就这样通过组织孩子们交流、分享自己平时的家庭生活,他们的感情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最后以歌曲《我爱我的家》结束教学,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的情感。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除了教学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我们的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这一种回归才是本门课程的意义所在,是以品德的形成为目的的回归。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让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今天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平常的生活实际中体验自己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回归到生活中,平时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家人。堂上教学时,我结合了几个活动适时进行行为指导:让学生说出家人的生日后,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为父母祝贺生日;结合“心心相印”的游戏活动,以问题激发的方式诱导学生说说既然知道了父母的“最爱”,今后自己可以怎样做让父母开心,并让学生马上情境模拟,演一演来表达自己的做法。这样,表演的学生记忆深刻,看的学生也印象清晰;结合课本的例子,我还引导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自己可以怎样做让家里人开心。通过这样的引导,我相信孩子今后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所行动的。这就达到了回归生活的目的了。
我的说课稿篇九
《我的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中第一册第十课的内容。它由《我们一家子》、《我是幸福的孩子》两个部分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父母长辈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本课面对的是一些年龄小,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们。被父母呵护惯了的子女有时会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许还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分目标中的第一条情感与态度就提出了,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其中爱亲敬长排在了首位。据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家庭角色意识。
b)通过开展“全家福”展览,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c)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培养他们爱家、爱父母、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得到快乐。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我把孩子的家长们也请到了课堂,一起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另外,课堂上我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巧妙的把多媒体vcd内容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到好处的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a)欣赏导入,创设情境。
b)介绍家庭,增进了解。
i.看看多媒体vcd资源《我的家》中的《我们一家子》全家福照片。
ii.说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大胆地去说。
iii.贴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全家福”展板。
iv.欣赏欣赏多媒体vcd中“妈妈的爱”,再次感受家人的温暖。
c)理清关系,升华感情。
学生拍手玩对对歌。
d)巧巧手活动。
让孩子在爸妈的配合之下共同去完成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