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明借东风(优秀15篇)
生活中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需要我们总结和概括。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叙述。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孔明借东风篇一
歇后语解释: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
但周瑜忙中出错,竟然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
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风头,刚好烧了自己,根本烧不到曹军。
周瑜想不出办法,一下子病倒了。
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帮着出谋画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可以借。”
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
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攻了曹军。
其实,诸葛亮是善于预测天气,他是通过预报知道这一天有东南风的,根本就不是“借”来的。
历史典故: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
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
鲁肃十分担心。
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借二十条船给他。
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
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
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
军士擂鼓呐喊。
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
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
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
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
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
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相关知识拓展:
火烧曹营。
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
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
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
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并不会“借”风,但他通晓天文地理,通过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
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
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周瑜只得作罢。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
孔明夸诸葛——自夸。
孔明用计——神机妙算。
孔明借东风篇二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第49回。
周瑜定了破曹之计,准备采用火攻,谁知万率俱备,只欠东风,见天时不利,于是急得病倒了。诸葛孔明便去看望周瑜。孔明精通天文,测定这几天会有东南风起,却故意说他学过法术,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周瑜听后,立即传令,在南屏山筑起一座七星坛。孔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身上穿件道士用的法衣,上了七星坛,开始作法借风。周瑜坐在大帐内,不时向帐外旗杆望去,还是西北风。将近三更时分,周瑜拉着鲁肃跑出帐去,见所有旗帜向西北方飘动,果然起了东南风。这就是孔明借东风的故事。这句歇后语比喻善于掌握和运用有利时机。
借东风。
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宽广,与演义描写不同。不过《三国演义》本属小说,此段诸葛亮神坛作法借东风一事,后世有两种看法:一方认为是书中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作者编撰以塑造丰满其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另一方认为书中实际上并未正面直接明言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只是以丰富的气象学知识预测到会有东风,因此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只是装腔作势装作使用法术,同时震慑江东。书中提及作法借东风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对话中说起,并无作者叙述行文直接确认是法术所为。
历史典故。
草船借箭。
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火烧曹营。
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并不会“借”风,但他通晓天文地理,通过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周瑜只得作罢。
周瑜染病。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急唤帐前护军校尉丁奉、徐盛二将:“各带一百人。徐盛从江内去,丁奉从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二将领命。徐盛下船,一百刀斧手荡开棹桨;丁奉上马,一百弓弩手各跨征驹:往南屏山来。于路正迎着东南风起。后人有诗曰:“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孔明借东风篇三
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祭风;大战前夜,果然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巧用天计:比喻利用自然条件使事情得到成功。
[例]眼看要办喜事了,家里外头全扔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这阵子,他让志扬给请去了,听说我那没过门的儿媳妇想要让韩庆招养老女婿,想的倒美。我养儿子他得济,我呀,准备着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叫他们到不在一块儿!
孔明借东风篇四
答案:
释义:
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祭风;大战前夜,果然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巧用天计:比喻利用自然条件使事情得到成功。
[例]眼看要办喜事了,家里外头全扔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这阵子,他让志扬给请去了,听说我那没过门的儿媳妇想要让韩庆招养老女婿,想的倒美。我养儿子他得济,我呀,准备着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叫他们到不在一块儿!
孔明借东风篇五
答案:
释义:
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祭风;大战前夜,果然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巧用天计:比喻利用自然条件使事情得到成功。
[例]眼看要办喜事了,家里外头全扔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这阵子,他让志扬给请去了,听说我那没过门的儿媳妇想要让韩庆招养老女婿,想的倒美。我养儿子他得济,我呀,准备着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叫他们到不在一块儿!
孔明借东风篇六
有一天,两个年轻人谈论寓言的说法,“孔明借东风”。下一句是?一个说“明智地利用时间”,另一个说“合理利用时间”,并持有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这不是我的观点。网上和网下都有人在讨论这些话题。是孔明的能力,还是他的欺骗?知道真相比通过思考来决定对错要好。曹操的军队以强大的势头横扫中原和荆楚。孙、刘根据长江的自然危险,联合起来,在赤壁水与曹作战。冬天,北方军队长途征战疲惫不堪。此外,他们不适应当地的条件,也不习惯打水仗。曹操为了稳定自己的军队,错误地听取了别人的建议,用铁索把船连起来,使江水变平。曹操的谋臣程颐见此情形,说:“船都是相通的,所以很稳定。但如果他使用火攻击,他是难以避免的,无法防御。“妈的别当真,以为他的心事是不懂天。”又说、凡用火焚烧的、必借风焚烧。冬天的这个时候,有西风和北风。有东风和南风。我住在西北,我住在南岸。如果他使用火,他会烧死自己的士兵。曹操是个伟人,但也有疏漏。当他被打败时,他平静下来,突然醒来。经过一个月的占卜,太阳升起,雷声响动,东南起风。
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都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大致时间和主要情节。孙刘放火灭曹并非虚构,但如果不放火灭东南风,就不会发生。因此,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中说:“东风不与周郎同行,铜雀锁两桥深春。”这意味着有了东风,周瑜可以烧了曹的船。否则,他的妻子,小乔和孙策的妻子,大乔,会让曹操去同魁泰做妾。
战争前夕,东南风从何而来?周瑜的心被这事打破了。在咨询了孔明之后,他说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他,这导致了他借东风的精彩戏。但是今天的人在思想上是先进的。如果我们拿着一根棍子,我们就会被训练:封建迷信,小说家用大话阻止我们去探索情况。事实上,孙、刘联合,周瑜问孔明,都是正常的。所谓短为一,长为二,他们两个家庭走到一起为生存而斗争,至少在这个时候是同心协力的。诸葛孔明是一个有学问、有本领的人。他在江汉住了很长时间。他知道那里的气候特征,可以预测东南风什么时候会增强。即使今天的人们用《易经》来测量天气,准确也是正常的。而且,孔明精通《汉书·易经》。据说,他曾经遇到八个不同的人来教道家的天书。所谓天书,虽不如天人有力,但它应该是后世奉为宝典的预言科学的代码和“启蒙道家”的技巧。
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亮点,一个是经度,另一个是纬度。经度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是垂直的,几千年来人们常说经度是一样的。纬度是人在事物变化中生存的方式,是水平的,是变化的技能。先秦人对《周易》的研究以真理为中心,以孔子的十翼为代表。摘要汉代易学研究已转向象数方面,人们对认识机器和应对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是道家思想兴起的时期,《周易》中出现了许多学术著作,如历法、医术、养生、预言、兵法、诸术等。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运用“八卦九宫”的方法,综合时间、地理、人员等多种因素,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杜甫的唐诗中已经提到“国分为三部分,名八列”。
孔明借东风篇七
诸葛孔明是智慧的化身,多年来在民众心目中曾有这种共识。但是文化人看事物有别于普通老百姓,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文章谈过《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于是引出不少饱学之士质疑诸葛孔明的本事。
历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都有记述赤壁之战的大体时间和主要情节,孙刘联盟火攻破曹不是虚构的,若火攻没有东南风不成事。因而唐朝诗人杜牧的诗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多亏东风给了周瑜火烧曹船的便利,要不,他的老婆小乔和孙策的老婆大乔都会让曹操掳到铜雀台做侍妾。
大战前夕,东南风何来?周瑜尝为这事伤透了头脑。找孔明商量,孔明说有办法帮他,由此便引出了孔明借东风的妙剧。无奈今人头脑先进,举棒便训:封建迷信,小说家言用一大说话来阻止我们探索个中的究境。其实孙刘联合,周瑜问计于孔明是很正常的。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他们两家走到一齐为生存而战,起码在这时候是竭力同心的。诸葛孔明是个有学识、懂术数的人,而且久居江汉之间,懂得那里的气候特点,能预测到什么时候会起东南风又何足为奇呢!就算今人用《易》测算天气,测得准也是寻常事。何况孔明深通《汉易》,据说他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这所谓天书虽未必能用似神人那样呼风唤雨,但应是预测学的法典,是后人奉作宝书的“奇门遁甲”术。
传统文化有两大亮点,一是经,二是纬。经是人们对事物本质性的理解,纵向的,常说千古一理;纬是人在事物变化中的生存方法,横向的,是循道而变的术。先秦人对《易经》的研究稍侧重在道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孔门师徒的《十翼》。到了汉代《易学》的研究已转移到象数方面,人们围绕知机应变的问题作深入探讨。是时道家兴起,出现了诸多《易》用的学术,如历法、医术、养生、预测、兵阵及其各种做事的技巧。孔明巧用八卦九宫之法,综合天时地理人事等种种因素作出精准决定,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独自想出来的。唐人杜甫的诗早已提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朋友,孔明如果没有必须实力,他又怎会名震千古呢!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就能够漠视神秘的学问,当我们真的学富研深就不敢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乱作否定。
孔明借东风筑坛作法,明眼人都明白他已预算好风起的时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担保不出意外,人力可及的.只能用自己的虔诚感动上苍!虚是实的根本,实是虚的展现。只见他“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孔明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彰显自己,而是顾全大局、激励军心;东南风亦能借来,实是天助破敌。孔明可不是神,他知机而不乱来,对上天始终持续着一份敬畏的心。之后东南风真的吹起,周瑜乘着风势火烧曹船,把北军打得落花流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或者会有人说“孔明借东风”是子虚乌有,因为没有确凿的历史文字记载。但是又有谁能证实没有这一回事呢?未能反证,何以否定?史书有记载的就必须是真的吗?明白人不会执着文字,能透过事物的情和理辨通真伪。
试举一例:一位经营茶叶零售的李伯,为了拓展业务,在广州闹市区一个卖场增设分店并亲自把关。那里人气旺盛,不久又有同行的人到此与之比邻开业。开始相安无事,谁也没有料到突然来了一场“非典风暴”,卖场一下子冷冷清清。生意淡薄,而铺租昂贵,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此时见隔壁虽同是卖茶叶的却是人来人往,作业如常。李伯烦闷不安,忽然萌生起退出转让店铺的念头,此际遇着位熟客摸上新店来。李伯向来待客如友,跟这熟客相识日久,早已是无话不谈。原先此人是做销售的,谈到市场状况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郑重地说:“非典”的危害性人所共知,政府重视、全世界都重视问题很快就能得到化解,我觉得只要熬过这一阵子,是好汉的还是好汉!有的人自乱阵脚,急急将手上的货以溅价买掉”李伯听着心里猛然一震,若有所悟。果然不到半年,市场就悄悄复苏,卖场的人气回复,李伯的生意愈做愈好,而隔壁的茶叶店在好景到来之前就结业了。
孔明借东风篇八
答案:
释义:
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祭风;大战前夜,果然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巧用天计:比喻利用自然条件使事情得到成功。
[例]眼看要办喜事了,家里外头全扔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这阵子,他让志扬给请去了,听说我那没过门的儿媳妇想要让韩庆招养老女婿,想的倒美。我养儿子他得济,我呀,准备着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叫他们到不在一块儿!
文档为doc格式。
孔明借东风篇九
孔明的计谋/孔明用计――神机妙算。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鲁肃上了孔明船――尽办糊涂事。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被毛宗岗、金圣叹评为天下第一才子书。经中央电视台将其搬上共屏之后,更足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人人争看。
三国人物成千上万,其中写得最精彩的,莫过于诸葛亮。写诸葛亮最精彩最引人人胜的故事,莫过于赤壁大战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特别是诸葛亮在南屏山七星坛上披发仗剑、踏罡步斗、施法术借东风的场面,使读者和观众几乎无法分辩诸葛亮到底是人还是神仙妖怪。难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作家罗贯中“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借乐风的描写,到底是得是失,是凭空杜撰、神化夸张之辞,还是事有所本、言之有据,这一千古之谜无人解说。笔者不揣浅陋,试解这一千古疑案。
先让我们看一看《三国演义》第48、49回对这一事件的描写。曹操北军不习惯水战,得庞统献连环计,将战船尽皆连在一起,周瑜欲用火攻破曹操。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晚上,月明星稀,曹操在战船上横槊赋诗,踌躇满志。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翌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矣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提备矣!”可见曹操对天时、地利是做了充分考虑的。
周瑜利用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起初认为用火攻不存在问题,但当他站在南岸山顶上观看曹营水寨,忽然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使他猛然醒悟:此季节只有西风、北风,没有南风、东风,怎么能用火攻呢?于是突然望后一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从此卧病在床,着实发起愁来。诸葛亮前去探望,屏退左右,密书十六个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巳知我心事,只得以实情告之。乃笑曰:“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丈,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翻然而起。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拔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孔明于是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被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是日看到近夜,天色睛明,微风不动。一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周瑜出帐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待东南风大起之后,诸葛亮早已下坛来到江边,乘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离开周瑜营寨,回刘备所在夏口去了。
书中写得明白,诸葛亮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所谓八门遁甲天书,就是古代预测学中最高层次的“三式”之一“奇门遁甲”术。据今天学术界专家研究,奇门遁甲分两类,一类叫数理奇门遁甲,一类叫法术奇门遁甲。前者就是利用《同易》八卦、洛书九宫和六十甲子等天文历法知识,将时间空间、天地人结合在一起进行预测和选择有利时间方位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军事上行兵打仗,选择天时、地利、人和、帮助决策。后者与道家和种种法术比如念咒等纠缠在一起,迷信成分较重。
我们不妨用数理奇门遁甲的方法,对诸葛亮借东风一事进行剖析。幸运的是,作者在这里将东南风大起的具体年、月、日、时写得清楚,这就为后人进行验证提供了必备条件,因为奇门遁甲就是提取时间信息、纳入式盘中,通过系统辩识、五行生克、象数理的推导来进行预测的。()。
让我们根据东南风大起的年、月、日、时,利用奇门遁甲的方法,补测验证一下这时候长江两岸的天气状况吧!
查万年历,建安十三年为公元2,年干支为丁亥,冬十一月为壬子月,二十日为甲子日,二十一日为乙丑日,二十二日为丙寅日。
第一天甲子日无风,第二天乙丑日,从丙子时末开始有风,到丁丑时即二十一日凌晨一点以后东南风大起。
按冬十一月二十一日乙丑,已在冬至节以后,符头为甲子,属冬至上元,应用阳遁一局来测算。丁丑时属甲戌旬,天芮星为值转到七宫,值使死门运转到五宫;天辅星到九宫,天英星到二宫,八将盘上白虎落三宫。
测天气,以天辅星为风,以天英星为火,二者旺相主风量。此时天辅星落九宫,为旺相,主有东南风;天英星落二宫,为旺相,主量大;离九宫又呈出现辛加乙的格局,这叫白虎猖狂,主有大风;八将盘上白虎落三宫,也主有东风。总之,综合这几点,此时应出现睛天、东南风大起的天气。
孔明借东风篇十
三国时代,有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
这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当时,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在大江南岸。
这年十月,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县)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土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在上面骑马哩。这就是所谓“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渡江的好办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见,对于火攻的条件,曹、周、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唬弄周瑜,他却设坛祭神“借东风”。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周渝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船上装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边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驶在最前头的是十艘冲锋战船。这十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曹兵不辨真伪,毫无准备。黄盖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这时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象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烛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大队人马歼灭了,把曹军所有的战船都烧毁了。在那烟火弥漫之中,曹操率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受到践踏,又死掉了不少。后来,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孔明借东风篇十一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吕布戏貂婵----迷上了。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貂禅唱歌--有声有色。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凿壁偷光--孔明。
一模一样--雷铜。
桃李逢春--张苞。
更上一层楼--高览。
碰杯--蒋干。
大地主--田丰。
嘴里进蚊子--张飞。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李逵断案--强者有理。
李逵判案--乱打一通。
李逵敬酒--非喝不可。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孔明借东风篇十二
出水的虾——又蹦又跳;连蹦带跳。
出水的英蓉——楚楚动人。
吹喇叭响爆竹——有鸣有放。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的雷,涨潮的水——留不住。
从恶水(泔水)缸跳到茅坑里——越闹越臭。
从潲水缸里出来的——一身馊味。
从石头里挤水——办不到。
搭锯见末,水到渠成——立竿见影。
打开闸门的水——滚滚向前。
打烂的暖水瓶——丧胆。
打水不关水龙头——任其自流:放任自流。
大船漏水——有进无出。
大海里刮旋风——谁(水)也转。
大河边上的望江亭——近水楼台。
大江里一桶水——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大年三十看皇历——没日子啦。
大师傅的肚子——油水多。
大水冲崩关帝(土地)庙——慌了神。
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识自家人;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大水冲了菩萨——绝妙(庙)。
大水缸里捞芝麻——难上加难;难上难。
大下巴吃西瓜——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大道上洒香水,小道上捡芝麻——大处不算小处算。
大风吹倒玉瓶梅——落花流水。
大锅里熬鱼——水里来;汤里去。
大海,翻了豆腐船——水里来,水里去。
大海里的水雷——一触即发。
孔明借东风篇十三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下面为大家带来孔明借东风歇后语,快来看看吧。
1、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2、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3、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4、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5、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6、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7、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8、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9、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10、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11、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12、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13、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14、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5、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16、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17、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18、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19、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1、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22、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23、诸葛亮吊孝——假的。
24、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25、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26、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8、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29、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30、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31、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32、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孔明借东风篇十四
赤壁大战之前,曹操百万大军麇集于长江北岸。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在江南与曹军相持。东吴都督周瑜和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为了以少胜多,百般策划,决定采用火攻,一举打垮曹兵。周瑜把一切都布置妥当,才猛地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曹军驻在北岸,须有东南风方可放火。可这隆冬季节如何来得东南风?周瑜不由得心中一急,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地上。
诸葛亮听说周瑜病了,来到帐中探望,他说:“我有一方,可与都督治病。”随即屏退左右,在纸上写下十六字递与周瑜: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见心事被说破,只得以实情相告,请诸葛亮帮忙。诸葛亮满口答应,笑道:“亮虽不才,却会作法,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七星坛’。我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周瑜大喜:“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可成大事矣!”一跃而起,着人筑坛去了。
诸葛亮选择吉期,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上坛祭风。周瑜调兵遣将,只等东南风起,将士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厮杀。
这一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周瑜在帐中坐立不安,说道:“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周瑜出帐看时,旗角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周瑜看着风起,心中一楞,不由想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急唤徐盛、丁奉二将,教分水旱两路都到南屏山七星坛,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斩首,便立大功。二将领命,徐盛下船,丁奉上马,各领一百军士,往南屏山来。丁奉马军先到,上坛不见诸葛亮,下坛寻时,徐盛船到。二人聚于江边,才听人报说,昨夜一只快船停在滩口,诸葛亮刚才下船,往上水去了。徐、丁便分水陆追袭。徐盛教拽起满帆,抢风而使,遥望前船不远,他立于船头高叫:“军师休去!都督有请!”诸葛亮立于船尾大笑:“上复都督:好好用兵!我已料定都督不能容我,必来加害,预先派赵子龙来相接,将军不必追赶。”徐盛见前船无帆,只顾赶去。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我乃常山赵子龙,奉命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说罢一箭,正射断徐盛船上篷索,篷帆落下水去,船立时横在江中。赵云却教自己船上拽起满帆,乘顺风而去。其船如飞,追之不及。
其实,诸葛亮哪里会“借风”呢?不过是懂得天文、气象,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智慧罢了。
孔明借东风篇十五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下面小编整理了孔明借东风的歇后语赏析,欢迎欣赏!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歇后语解释: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
但周瑜忙中出错,竟然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
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风头,刚好烧了自己,根本烧不到曹军。
周瑜想不出办法,一下子病倒了。
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帮着出谋画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可以借。”
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
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攻了曹军。
其实,诸葛亮是善于预测天气,他是通过预报知道这一天有东南风的,根本就不是“借”来的。
历史典故: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
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
鲁肃十分担心。
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借二十条船给他。
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
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
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
军士擂鼓呐喊。
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
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
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
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
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
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相关知识拓展:
火烧曹营
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
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
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
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并不会“借”风,但他通晓天文地理,通过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
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
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周瑜只得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