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国学与人生的关系(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国学与人生的关系篇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让.大学》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唐《陈子昂集.座右铭》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 大义灭亲———《左转.隐公四年》
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吕氏春秋。离俗》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熟知父母---《小儿语》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易。系辞上》 几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孟子.告子上》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人--《孟子.离娄上》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 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礼计。表记》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篇》
仁则荣,不仁则耻。---《孟子。公孙丑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人而不仁,则道义息。---宋。胡宏《胡子知言。修身》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
于朋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清。李惺
多欲亏义,多优害智---汉。刘安《淮南子。谬称训》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篇》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昊公篇》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唐。李白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人而不爱则不能仁。---汉。刘向《说苑。说丛》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上》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唐。王建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反是。《论语.颜渊篇》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
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峩》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唐。李商隐《送母回乡》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为灵公篇》
求仁而得仁,有何怨?---《论语。述而篇》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公孙丑上》 仁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增广贤文》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立即。中庸》
义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
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李氏》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君子之自行,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吕氏春秋。高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不义而高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浅谈国学与人生的关系篇二
礼记 学记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
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从某些方面钻研〕是可以的;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诗经——生民
初生周人的祖先,就叫做姜嫄。怎样出生这个人,先行祭祀注重礼仪,以求消除不育之灾。践踏天帝足迹身心有感,独自居处注意休息。妊娠之后严肃又恭敬,又生儿子又养育,这个婴儿叫后稷。
怀孕足月时间够,头胎生下很顺当。产门衣胞均不裂,无灾无害人平安,真是上天大显灵异。天帝很安宁,安享祭祀,安然生下儿子。
将他丢在小巷里,牛羊庇乳他不死。将他丢在树木间,巧遇伐木又过关。将他丢在寒冰里,鸟翼覆盖温暖他。木鸟飞开时,后稷哇哇哭。哭声又长且又大,声音充满道路上。
后稷刚刚会爬行,就能有识又知意,已能自己找食物。他种植的大豆,长势茂盛质量好。禾穗饱满又美好,麻麦茂密长得高,木瓜小瓜硕果累累。
后稷他来种庄稼,方法确实有独创。拔除杂草一把把,种下一片好庄稼。禾苗出芽已含苞,禾苗由短又长高。禾茎挺拔穗又多,籽粒饱满沉甸甸,禾穗众多产量好。来到有邰把屋造。
上天降下嘉谷种,有的是秬,有的是秠,有的是穈,有的是芑。满地都是秬和秠,收割完毕亩产高,遍地都是穈和芑,又挑又背真是忙,归来祭祀表谢意。
我们如何来祭祀?有的舂米有的舀粮,有的搓米有的扬糠。淘米嗖嗖响,蒸饭热气扬。出主意、细思量,烧艾取脂把神祭。取来公羊剥去皮,又是烧又是烤,祈求来年丰收好上好。
祭祀用品上盛在木盘,木盘瓦镫全都装满,香气开始屋中升。天帝降临安心来享受,祭品味香确实好。后稷开始来祭祀,祈求免罪又免灾,这种祭礼现在还一样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
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论语
学而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为政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
靠什么行走呢?”
里仁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雍也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子罕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子路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庄子——逍遥游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
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
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浅谈国学与人生的关系篇三
国学经典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
●墨家:讲求“天下兼相爱”
●法家:追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佛教:教我们“宽恕”
●法家:呼吁“好利恶害”
【应理之光】
中卫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在元朝,中卫称之为应理州。集团公司以“应理”命名,旨在“挖掘应理历史,展示应理人文,彰显应理精神,提升应理品味,振兴应理经济,开创应理未来”。公司的延伸名称“应理之光”,意即在应理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杰出人物,为应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辉映着应理史册,如光芒惠泽着应理大地。
【和谐】
出自于《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是应理人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与社会、与用户、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关系的准确定位,促进并达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和谐也是应理人对企业、对个人发展状态的期待,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随喜】
出自于佛教语。是看到别人行善积德,从内心中感到欢喜,跟“随”着欢“喜”,体现一种无我无间的情怀。
把握物性,随性而择,不仅是随缘的心境,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体现从容淡定、应对自如的生活状态。人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之中,要准确把握周遭事物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换个角度看问题,自觉不自觉调整和平衡自己的心理,要保持好的心态,保持善念,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事物,随喜而喜,然后喜由心生,像由喜生,自然随喜。让随喜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内容,这样你的世界也会不同。
【厚积薄发】
出自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只有通过长期的积蓄力量,打好基础,才能办好事情,稳步向前。应理的事业就是一个厚积薄发、沉淀积累的过程,我们以千年应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用户中,释放着我们的真诚与热情。在对待学习、对待事业、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要善于积累并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有准备的人,必将大有可为,有所作为。
【正念】
正念是一种净化自己心灵的方式,引导身心进入平和与自在的状态之中。
才智越是不同凡响,就越是要需要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思维。应理人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以正见、正思维、正精进的文化理念,正确、客观、积极、向上的看待一切事务,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完善自我,实现着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宁静致远】
出自于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理人摒弃社会上的浮躁之气,以淡泊宁静,和谐和积极的心态,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和思考,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能力素质,不断增长才干,从而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善思】
善思源出《荀子·成相》——“公察善思论不乱。”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应理人善于学习,也善于思考,更善于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应理人积极想办法、找路子、出实招,干成了别人想干不敢干、别人小干我大干的事情。
【学乐】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付出汗水的过程,更紧要的是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明悟学习的真谛,并懂得收获的意义。
应理集团的每个人都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学会了面对挑战,学会了怎样获得持续的工作动力。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文理念,应理集团才拥有了一个团结奋进、高效务实、战无不胜的团队,在忘我的奋斗与拼搏中,一次次印证了自己的价值。
【求索】
出自于《楚辞·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索是每一位应理人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在实现应理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明确而清晰的,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尽管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境由心造】
禅云:境者,心造也。
人生于世,我们所感所处境况的好坏优劣,常取决于自我的心态心境,而非外界客观环境。我们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我们执迷于生活中的细节、执迷于周围人的态度和对自己的影响,却很少能认知与践行“人创造环境”的另一面深意,忘记了我们原本的追求。正确地对待人生的变化和问题,坦然而行,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怨天尤人,而将所面临的一切都视作生活的赐与和考验,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幸福就会永远伴随着你,就可以真正进入人生的空灵之境。
学习国学理念,有思想的去生活
国学教会我们:
修身修养
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口乃心之门户。口里说出的话,代表心里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干坏事的人。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讲不出来大格局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来有使命感的话。交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个人才。
别人身上的不足,可能就是你存在的价值。
团队建设就是兄弟同志和战友,天下就是这样打下来的。
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沟通
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
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有3个要素:文字语言、声音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传达信息,声音语言传达感觉,肢体语言传达态度。
沟通的品质取决于对方对我的回应。
沟通技艺:点头、微笑、倾听(用心在听)、回应、记笔记(别记了,要铭刻在心)。成功
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变态”——改变心态、状态、态度等。
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不做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三种好的心态————随喜心、包容心、利他心。
得失
放下才能承担,舍弃才能获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学会放下才能懂得承担,人的烦恼、痛苦,往往都是因为放不下、想不开、忘不了。人才
怀才和怀孕是一样的,只要有了,早晚会被看出来。有人怀才不遇,是因为怀得不够大。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学习成长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能量是修出来的,智慧是觉悟出来的!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嫉妒别人。
人生有三处,花钱绝对连眼睛都不要眨:一是给自己的父母花钱眼睛都不要眨,因为厚重的养育之恩是再多的金钱都无法诠释的;二是给自己的铁哥们儿花钱眼睛都不要眨,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可能飞黄腾达的;三是对学习的投资眼睛都不要眨,因为拒绝学习就等于拒绝成长和晋升。
毛泽东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别人身上的不足,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不好,心态不好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越多越反动。
一个人成不了大事,是因为朋友太少,朋友质量不高。
你把经文放进脑子里,那是你给自己开光。
最好的投资地方,是脖子以上。我们有多少人一生都把钱花在了脖子以下了。
很多人都愿意学习,但是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去练习,所以他们没出息。不是学习没用,而是我没用,因为我没用,所以学习没有用。(要重学以致用)
聪明和愚笨
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
了解别人是精明,了解自己才是智慧。
一个人心态要是不好的话,就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知道不等于做到。
孝道
百善孝为先。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生活本身就是财富,很多人一辈子被钱累死,成为功名利禄的奴才,活到死也整不明白这点道理。
一个对父母都不好的人,怎么能把团队沟通好;一个和兄弟姐妹都处不好的人,怎么能把团队带好。
人世间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孝敬父母,切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一个有爱心的人,必生和气,有和气的人,必生余色,有余色的人,必生婉容。
金钱与财富
不要活反了,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财散人聚,人聚财来。
管理
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释迦牟尼一坐9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闭关一坐3个月。
境由心造,所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有了随喜心,才能广交朋友,广结善缘。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得想办法和什么样的人混在同一层面,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自然就能交易。
包容心:就是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
同理心:懂得认同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沟通上没有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赞美心:赞美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赞美会让别人把正确的事继续做下去
浅谈国学与人生的关系篇四
国学经典著作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籍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定义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附录: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国学经典·一日一句】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学国学,魅在领悟,工在体味,效在吸纳。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品国学经典,能让今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为此,我校隆重推出“国学365·一日一句”栏目,旨在和全体同学学国学、悟国学、用国学,愿大家在这片园地能感悟国学的魅力,读有所悟、学有所得,收获人生的财富。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10、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7、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2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2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6、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7、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28、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2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3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3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34、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5、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37、子曰: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8、子曰: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9、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4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4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44、子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45、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46、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7、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8、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49、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50、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51、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52、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3、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54、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5、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56、老子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7、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8、老子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59、老子曰:故知足之足,恒足矣。60、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61.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62.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63.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
64.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5.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66.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67.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
68.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69.庄子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70.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71.庄子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72.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73.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74.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75.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76.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77.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78.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79.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80.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
81.庄子曰: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82.庄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83.庄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84.庄子曰: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自见而已。
85.庄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86.庄子曰: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
87.庄子曰: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
88.庄子曰:必服恭检,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
89.庄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90.庄子曰:“大惑者,终身不解。”
91.庄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
92.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93.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94.庄子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
95.庄子曰: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96.庄子曰: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97.《庄子》: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98.《庄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99.《庄子》: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100.《庄子》: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101.《庄子》: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10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103.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104.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
105.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106.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
107.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108.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
109.《庄子》: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110.《庄子》: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111.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112.《庄子》: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
113.《庄子》: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114.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115.人之于知也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谓也。116.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
117.旧国旧都,望之畅然。118.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
119.《庄子》: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120.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