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攀比现象分析(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攀比现象分析篇一
小孩子就像一张没有污点的白纸,心地善良。可是,越长大越孤单,人心难测,我也渐渐的,攀比之心越来越强烈。
已是黄昏时分,太阳公公像喝醉了似的,他刚要跌下山却被一个爱攀比的女孩给震住了。那个女孩便是我。我其实是去参加香儿的生日聚会,参加生日会当然得打扮得光彩照人,成为生日会上的明星!可是,我自认为最吸人眼球的那条公主裙,寿星香儿竟然也有。万一香儿穿那条裙子我也穿,那别人不都等着看笑话了吗?况且我也没什么像样的裙子,要不······攀比之心在作怪,使得我萌生出一个坏念头:买新裙子!
我们家并不富裕,可也不穷,我花这些钱应该没事吧?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还是没拿定主意。
这时,妈妈走过来了,看我愁眉不展,忧心忡忡的样子,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妈妈把我带到了书桌前坐下,语重心长地说:“囡囡,你有心事就告诉我!”我胆战心惊地乞求原谅:“妈妈,我只是想买新裙子,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我,我知道我错了,你原谅我!”妈妈并没说什么,只是唉声叹气。我吓得面如土色,是对我失望吗?
过了许久,妈妈突然说:“我不能包庇你,你已经犯了错误,你可以去参加生日会,但你要知道你只是上亿颗星中的一颗,你可以怀着一种在困难面前仍骄傲的态度,不去忧伤,同样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美,而并不是去攀比,去炫耀,你好自为之!”
我没有得到新裙子,也没有穿我自认为最好的公主裙,我只是像上学时一样,穿着普普通通的熊猫运动装去参加了香儿的生日会。是的,我只是浩瀚星空中的一颗星星,也许没有耀眼的光芒,我也不能奢求什么,但是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精彩,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来到空旷的土地上,抬头仰望星空,美丽的银河中一颗小星星努力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那也许就是我吧!
攀比现象分析篇二
姓名:刘瑶学号:班级:经济与管理学院
宜宾学院
组 织 行 为 学 论 文
111401011
11级1班 基于归因理论分析大学生攀比行为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1班
刘瑶
学号:111401011
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攀比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目前已经愈加突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攀比现象,对于调动人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积极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代大学生攀比现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法简单回顾了国内外攀比现象的研究现状;其次,在明确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攀比”进行概念澄清,弄清楚本文的研究范围,并且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攀比现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归因分析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原因
大学生
攀比
个人
家庭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面子文化在中国已经具有很悠久的历史,面子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首先将面子研究带入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直到今日,中国的面子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攀比文化。
因为现在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在校园里的攀比行为也越来越随处可见,甚至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这些现象也被教育部重视并提出解决方案,2004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开始执行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并且首次将“生活不攀比”单独列出,这些足以证明攀比行为已经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才会导致守则的更改。其实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是禁止学生之间的攀比行为的产生,例如日本不准中学生烫染头发,新加坡不准中学生穿名牌服装。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掌握着国家将来的关键,尤其是在如今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加的重要,对大学生攀比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引导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研究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攀比是为了大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以后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埋下伏笔;不良的攀比会导致消费观念的错乱,因此此项分析研究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除此之外,攀比心理负担也是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减轻心理负担,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建设也是重要意义之一。
二、“攀比”的概念
“攀比”这个词语在中国研究的比较晚,最早的也是近几十年里发生的,而美国对攀比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因此,我们现在对攀比的概念界定主
【1】要是依赖于美国的研究结果。首先,leon festinger于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作逆向比较。festinger认为攀比就是“社会比较”,他认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动,当缺乏用来评价的客观源的时候,个体就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并且发现自己与其他人发生差距时就会向上攀登以来缩减差距。其次,james stemble duese nberry【2】认为攀比就是“示范效应”,他认为人们为了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满足高地位群体所“示范”的行为标准和消费标准。在中国对攀比的定义实在太少,但是也还是有几个比较正规的定义,任校凡【3】认为攀比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需要、社会环境以及群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定义主要是根据各方面的影响综合而来的。这篇文章将主要根据任校凡的观点来对大学生攀比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引导。
攀比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只有弊的一方面,其实还是有利的一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来确定攀比的性质,正确的价值观是属于正性攀比,它会人们产生正当竞争的行为和理性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是属于负性攀比,它会让人们产生情绪不稳、心理障碍、注意力差和极端思想的现象。
三、攀比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属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所以,本篇文章将会针对个人和家庭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1、个人原因
在影响攀比行为的产生上,个人原因是有很多种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个人心理、自我教育和价值观的取向。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因此,个人心理会影响到自我教育的水平和价值观的选择。
当学生的个人心理是属于积极向上的,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激励的因素,促进人们的大脑选择正确的攀比方向。而当学生们的心理呈现出比较低落的情绪时,就会让大脑产生极端的思想,想要取得成功,不管是什么办法都要使用即使成功的手段是不正确的。
其实影响学生的个人心理也是有很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学生的素质、父母的素质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是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崇高的思想品德会让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不会想到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会让他们的大脑对事情的对与错作出正确的选择。其次,父母的素质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的素质,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层次,并且父母每天和孩子呆在一起,再加上学生天生的学习能力,会导致学生学习父母,这样父母的素质的高低就会有重大的区别。因为学生们除了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以外就属学校的时间长了,俗话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因为学校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思想,也就是说学校里也会存在社会中的各种观念会对学生选择哪种观念作为自己的观念产生影响。
自我教育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说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自我教育,孟轲曾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自我教育的能力决定着人们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的程度,这一点对于学生们攀比行为的产生有着很大的作用。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找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为目标,每天反省自己与他人比较起来有什么不足并且为之努力。所以,攀比方面自我教育很好的同学应该是选择了一位懂得节约生活的目标作为自我反省的方向,强烈控制自己的不正当攀比行为的产生。
自我教育的程度决定着对自己错误的行为的认识程度与改正行为。只有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认识深刻的人们才会立刻更正自己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不能认识的人们会一直以错误的状态走下去,所以即使自己有了负性的攀比行为也不会认识到它的弊,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种错误的行为,并且愈演愈烈。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而价值观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所以,价值观的取向正确与否关系着攀比行为的正负属性。
价值观的取向也是攀比行为的取向,只有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它的攀比行为才会走向正性攀比,通过正当的攀比行为来缩小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选择错误的价值观,就会导致极端思想的出现,这不利于大学生们的健康道德的建设。
其实影响个人原因的个人心理、自我教育和价值观取向也是相互影响着的。而且这三点是相互交织的,缺一不可。
2、家庭原因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家庭绝对是大家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位师父,而且家庭的影响是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有了,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攀比行为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在这里的家庭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家庭经济是基础,家人的思想灌输是支柱。这两方面相互交织的对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产生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的景象,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更快,以致我国的人均家庭收入也翻倍的增加,这为攀比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柱。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认为孩子不能够再受委屈,竭尽全力的满足孩子们的各种无礼的要求,越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给与的经济支持也就越充足。这就会让大学生们在消费上面无限的攀比,而并不考虑自己所消费的东西是否需要,而且这也会导致大学生们的思想更加的腐败。家人思想的灌输是家庭原因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类一切的恶缘都来自于思想的腐败,思想品行不端正,怎么也不会做成功一件事儿。所以家人思想的灌输显得尤其的重要,而家人思想的灌输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家长的期望;②家长的表率;③家长的态度;④家长错误的价值观。
家长的期望。现在的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有一种积极地攀比心理,那么他们就会鼓励孩子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比较,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相反,如果家长持有消极的攀比心理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就会让大学生们产生不正当的思想,让孩子们毕业以后必须做大官或者挣大钱,让大学生们之间的攀比开始变味。
家长的表率。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每一个群体都会产生攀比,所以家长们在自己所属的群体里也会攀比。如果,家长们在这些群体里产生畸形的攀比,作出不好的表率,例如享乐攀比一样,这会成为孩子们的模仿对象,产生不好的攀比心理。
家长的态度。虽然有些家长为孩子们表现了积极地攀比行为,但是他们并不理会孩子们是怎样学习他们的行为和表现的。所以家长应该积极关心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除此之外,有的家长不愿意与通过诚实劳动取得成功的人相比,而热衷于与那些通过投机取巧取得成功的人相比较,这务必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家长错误的价值观。首先,溺爱心态使大学生缺乏劳动锻炼,衣食住行几乎都是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得到的,也不懂得劳动的艰辛,没有形成独立价值观和责任意识,这就更加助长了大学生们的攀比行为。其次,家长们的补偿心态给本来就有负性攀比的大学生们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家长的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大学生攀比行为的原因之一。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瞧不起,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与孩子富裕的物质基础,这对盲目攀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
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攀比的教育和引导并使之理性回归,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大学生攀比现象的引导策略和建议
为了形成正性攀比行为,对于个人方面我的建议如下: ①进行价值观辨析,摆正心态。大学生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就必须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准则才能够利于不爱慕虚荣、不贪图享受、不攀比消费。大学生要明确生活上和外在次于别人并不可耻,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高自身的内涵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魅力。
②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科学的消费观是在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导下,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理念。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就必须要做到一下两点:首先,树立良好的消费心理,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其次,养成独立的理财能力。在消费中,独立思考是指一切从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出发,兼顾长远计划,量力而行,使自己的消费合理适度,既满足现实需要又免去后顾之忧。独立思考有助于消费者克服消费中的盲目从众、虚荣心理。也只有坚持在消费者中的独立思考,才能有利于安排好个人生活,保证身心健康。
对于家庭,要做到家庭改变观念并树立正确子女观。要做到这些,我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做到:
①精神补偿要加以重视。首先,要向子女渗透物质追求要适可而止的主张,丰富子女的精神追求。其次,家长应尽可能丰富子女的精神生活,给与子女不同方面的鼓励使其找到精神支柱,注重在精神上的满足感,分散对物质追求的注意力。然后,家长在鼓励子女的时候要避免单纯从物质角度出发,让孩子现在好好学习以后享受,从而成为功利性的学习。除此之外,重视培养子女的自立意识、责任意识,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
②物质供给要适当。首先,合理供给开销,积极帮助子女形成是非观念,并且根据自己实际家庭情况有计划的、有节制的供给子女各项费用。其次,家长应该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消费,引导子女在消费上要保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且引导子女理性消费,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提高消费质量。
③环境的熏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消费方式极为的重要,因此,家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立教。家长的攀比心理和补偿心理等心态给子女的奢侈消费、攀比斗富产生直接的因素。所以,家长应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子女管理教育观念,言传身教。其次,让子女参与理财,引导子女学会量入为出,培养孩子节约的好习惯,在让孩子学会理财的过程中好的消费习惯,克服盲目的攀比。
参考文献
【1】l festinger.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human rela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1954.【2】duesenberry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m】:cambridge massad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22-32.【3】任校凡.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攀比心理【j】.教育科学.1989(1):34-35.【4】郑霞.大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攀比现象分析篇三
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如今社会家长的太过溺爱孩子加上家长之间的攀比无形中给幼儿造成了影响。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食物上、玩具上、衣服上、和汽车上等物质的追求。指导每个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程度,首先家长必须自己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通过教师公平关爱对待每一个幼儿,以及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引导孩子看待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表现,合理引导孩子看待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幼儿 攀比行为 攀比心理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发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新买的玩具,他就也想要,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给他也买一个,然后有一部分幼儿如果家长不答应,便用不吃饭的招数来威胁父母“投降”。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幼儿的攀比心理”。在《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由社会、家庭、这两个方面,在家庭方面中,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的空间狭窄、还有就是父母教师的方式不合理,就像过分保护溺爱孩子。
一、概念界定
攀比就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根据自身资源,盲目的跟风攀比,攀比一般通常产生在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然而攀比心理则是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所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正性攀比是表示证明的积极的比较,它可以在理性意识的驱动下的正当竞争,这常常可以激发每个人积极的竞争欲望,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往往可以促使人往正能量发展。而负性攀比就是指一些消极的,往往伴随情绪心理障碍的比较,会让每个人陷入沉思,并且对自己产生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会使人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二、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生活水平质量也不断提升,做家长的都十分会疼爱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更漂亮、时髦。并且,一些家长不愿落后于别人,只要想买什么,基本都会答应要求,这就为幼儿之间的攀比行为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往往家长听到孩子说别的小朋友也有那个玩具,一般都会也给自己孩子买一个相同的玩具,不干落后别人。幼儿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不光光只有幼儿自身的原因,往往在家长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会进行东西的对比,并进行攀比,虽然都说幼儿还小什么都不懂,但这攀比这个行为已经被幼儿所记住并加以利用。这个细节往往会被大家忽略,可这个细节是最重要的,幼儿最喜欢模仿大人,在倾听家长之间的谈话过程中,无形中已经模仿了大人之前攀比的行为,从而导致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攀比,在学校,有些教师会无意识的说“我们班谁衣服穿的最漂亮”、:“谁的玩具最好玩”之类的话语,这也会给幼儿造成影响。
三、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在近几年的调查分析和在幼儿园的体验,发现现在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幼儿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从以前简单的书包,到现在有图案有形状的书包,幼儿往往会因为别的小朋友背的书包很好看,而产生羡慕,并且想买一个比别人更漂亮的书包,在饮食方面,许多家长由于疼爱孩子,一般都给孩子买最贵的最好的食物,现在代购行业的不断兴荣,许多家长和家长在交流中会涉及到幼儿饮食方面的问题,有些幼儿便听到了自己吃的都是代购的名牌食物,从而导致在孩子和孩子之前的聊天中,经常很自豪的说我妈妈给我买的都是国外代购过来的,无形中就给幼儿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衣服方面,有些家长给幼儿买了许多好看的衣服,然后幼儿在平时和别的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会相互比较,这是我妈妈买的新衣服,你的衣服没有我的好看,然后没有别人好看的幼儿就要回家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买新衣服,在玩具和生活方面,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他们的攀比很大部分逗来源于模仿。孩子最明显的攀比则是表现在物质上面。而玩具就是孩子在物质上攀比最多的东西,有的孩子会把新买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想别的小朋友炫耀,然后一些小朋友则会回家要求也买一个新玩具带到学校,一般男孩子都喜欢带小汽车奥特曼类似的玩具,而女孩子喜欢带洋娃娃之类的玩具,在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已经对汽车有一定的了解,会与别的幼儿交流爸爸妈妈开什么车子,从而会导致一部分幼儿产生悲观心理。
四、消除攀比行为的对策
现在幼儿攀比行为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那如何正确的引导幼儿消除攀比行为呢?首先要从家庭做起,我们常说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幼儿在家庭的时间比较多,我们家长应该在物质方面对幼儿最真实的的需求来给予满足。有些家长喜欢用成绩来要求幼儿,我们应该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且要摆正态度,改变自身的不足,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幼儿攀比的心理,适当给予一些表扬,尽量引导幼儿向正面攀比发展,平时我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乖”,“今天我们班小朋友衣服穿的都很好看,”在玩具方面,看到别人的玩具可以引导幼儿借同学的玩具玩一玩,在衣服方面也要穿的温暖,不能和别人进行对比,比谁的衣服更漂亮。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发现,负面攀比对幼儿造成了质的改变,影响到我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给幼儿心理造成了负面作用,然而正性攀比则是可以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发展,给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攀比对幼儿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正面影响促进幼儿的发展,负面影响则是影响幼儿的发展。
攀比现象分析篇四
尤女士的孩子4岁多一点,以前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才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也送进了幼儿园。也许爷爷奶奶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面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好吃的,现在孩子变得爱攀比了。有一天她气喘吁吁地从幼儿园跑回来,一进门就问:“妈妈,莉莉说她妈妈赚的钱比你多,妈妈,你告诉我,你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是吗?”看着孩子期待的表情,尤女士只能对她说是的,妈妈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可是尤女士家的经济条件比不上当地的家庭,平时买给孩子的玩具教具没有本地小朋友的好。孩子经常从幼儿园回来闹别扭,嫌自己的没有别的小朋友的好。尤女士也不好怎么批评她,毕竟这么小把她带到这里孩子也委屈。可是,怎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诊断】
人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孩子也是。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比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成长过程,而这就是最初级的竞争意识。尤女士没有批评孩子是对的,但需要调整的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委屈了孩子这种心态。要知道,当大人有这种心态时,孩子更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的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比给予他丰富的物质要重要得多。
【支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消除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呢?我有三项建议。
一、家长以身作则。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二、教孩子用钱,学会“理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三、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
攀比不完全是错,关键攀比的是哪方面,如果攀比的是成绩、做好事、受人尊重的程度等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没有虚荣心也难有上进心,没有攀比心哪有拼搏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比、学、赶、帮、超”也有攀比的意思。这主要是要看怎样对学生正面引导的!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的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小学生是有害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攀比心理,是一种想超越的心情。小学生,对事物认识有限,对很多现象有时也会盲从。比如:谁的铅笔多、谁的自动笔好、谁的衣服好看等等。但那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那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说是暂时性的。有些现象却需要长久而且也能长久。比如:你通过一些小奖品,勾起来其他同学的攀比欲,“他能得到,我也能得到”。我就是利用小学生的的这种攀比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觉得效果很好。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攀比,我们通过正面引导,他们能够自动放弃。所以我说,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可塑性很大。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好好利用。
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化解”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茅玲燕 [内容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攀比心理、成因、化解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攀比心理的成因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过高的心理。对于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1、学生的个性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尤其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某些方面出色时,3 就会不切实际地跟人家比较。
2、社会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就让攀比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况且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跟家长要求买这买那,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逐渐形成攀比心理。
3、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但同时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管教方式不当,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的言行不一等,反而使之成为攀比心理滋生的温床。
4、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地方,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学生群体的不良风气也会致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有些教师对于处理学生问题偏颇造成学生盲目跟从。如有的时候教师会发动学生献爱心,对于捐款多的,这时教师会表扬,以希望大家都能积极踊跃。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他们往往会对部分学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干净,就好了,如果有他一半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有的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而有的只会让学生看不清自 我,只会不切实际地以别人为依据。
由此可见,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视而不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攀比心理的化解
学生攀比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善待学生、化解学生的攀比心理呢?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经常和人家攀比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转变教育方式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别人的闪光面,优点,特别是吃洋餐,穿名牌时,会摆不正心态,一味追求比较。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3、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应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攀比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5、家长配合教育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6、正确“利用”攀比心理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攀比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向上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是一轮明月,就让皎洁的月光洒满校园,洒满学生的心田。
攀比现象分析篇五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是将丰富幼儿攀比行为现状研究的研究,为幼儿攀比行为成因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是为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家长提供矫治幼儿攀比行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攀比最初的基本解释为抓住某种东西往上爬,主动去接近另外的东西,后来的延伸意义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比如在消费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落于人后。
钱来娣(2012)在《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指出,从心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建立,开始有了争胜心,这也就是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但是对于幼儿的争胜之心,不能一味否定,因为这也是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只要不过分,他们的模仿行为和好胜之心都应当加以保护,而不是压制。
沈贵鹏(2005)在《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中详细论述了攀比行为的内涵,而且沈教授对于攀比内涵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内的很多地区先后富裕起来,经济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张,所以人们开始追求更多,攀比之风也由此而生。生活中人们对攀比的理解通常是广义上的,即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与条件,盲目与高标准比较。我们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盲目与他人比较,不顾自身实际、不管后续影响、不符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积极进取的,在攀比的同时,看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取长补短的正面现象。我认为幼儿存在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争强好胜,不肯接受落后于他人的情况,表现欲较强的幼儿甚至会因此而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更严重者还会发生行为上的纠纷。幼儿存在攀比行为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幼儿中。
(二)研究现状
攀比属于比较方法的一种,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因为人都有向上的心理,孩子也总想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夸奖,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国内的有关学者对于幼儿的攀比行为一直比较重视,发表了很多著作来阐述这一行为的涵义及成因。
(1)幼儿攀比行为的危害
经常攀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在攀比中,视同伴为对手,视父母的拒绝或否定为不疼爱。长此以往,可能会扭曲儿童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消费攀比还容易使一些儿童形成崇尚物质、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性格。此外,攀比心会导致幼儿追求虚荣,追求同学的羡慕,增加精神负担,在攀比中孩子一旦处于下风,情绪容易低迷。
时间久了会导致幼儿滋生诸多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幼儿的攀比行为危害非常大。
(2)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
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为幼儿攀比的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家长的溺爱,让幼儿的攀比行为有了经济基础;
③幼儿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性为他们的攀比行为提供心理基础;(3)改善幼儿攀比行为的措施
①家长、教师要把握幼儿攀比行为的程度,适时予以纠正。②父母不要溺爱幼儿,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③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研究课题的切入点
现代社会对幼儿攀比行为的探讨除了分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外,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减少幼儿攀比行为,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对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本文除了对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还将对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的切入点就是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分析。
(四)参考文献
[1]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2]王雨晴,陈英和,肖兴荣.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3]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田景荣.谈谈孩子的消费教育[j].父母必读,1994(8).[5]钱来娣.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j].教师,2012(1).[6]matthias kunze, mathias ing oural models.2016.[7]stephen en’s competitive behavior: a challenging t psychology,1989.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了解幼儿园中部分幼儿攀比的现状。2.分析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中搜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看法。2.访谈法
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对5所幼儿园中抽样调查的30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以幼儿园中幼儿存在的具体攀比行为为主题进行访谈。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有关幼儿攀比行为的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家长跟幼儿老师,填写在家及幼儿园的攀比行为情况,其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各30份,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