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指南与纲要考试题目(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南与纲要考试题目篇一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旱灾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
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
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思考: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2.洪水灾害
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的成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降雨持续时间长或暴雨集中
分布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兴修水库;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洪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思考: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3.寒潮
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影响:带来低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但是寒潮也可能带来一些益处,如冻死害虫;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等
4.地震
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
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看图)
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5.滑坡、泥石流
分布规律:多发生在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地丘陵区
思考: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
①该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③夏季降水充足,多暴雨;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④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⑤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6.风暴潮
中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发生在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原因:风力大小、风向、海域轮廓、天体引力、海岸防护等
7.台风灾害
形成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以上)、大气层上冷下热
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应对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8.沙尘暴
思考: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雨季未到,地表干燥,土壤疏松;②春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③滥垦滥伐森林、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
思考:华北地区如何预防沙尘暴?
①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②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开发;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⑤控制人口数量
9.蝗灾
我国蝗灾重灾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适合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诱捕捕杀、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三、防灾与减灾
1.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技术
遥感(rs):获取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地理信息技术(gis):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在灾害前采取的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措施)
工程性措施: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如加固堤坝、山体、植树造林等
二是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
三是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如加固房屋,增强其抗震性
非工程性措施:即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前准备:主要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资。
灾中应急: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保护财产。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可使救灾工作高速高效
灾后恢复:一是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二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发生的能力
4.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发生地震时:
互救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生后救人;仔细倾听被困人员发出的声响;不乱挖,防止意外伤亡
自救方法---如果在10几秒内不能够迅速跑出室内,则要选择就地躲避的方法,如墙角、桌下、跨度小的房间;地震时跳楼不是上策;当被埋在废墟时,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想尽各种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发生台风时: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并且不要靠近窗户;在野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要尽快靠岸
发生滑坡、泥石流时: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思考: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应采取哪些措施?
①加强对地震的研究,提高监测预报的水平;②采取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③建立防灾、救灾预案;④实行防灾演习;⑤建立地震灾害保险
思考:你认为家庭防震避难袋里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考题回放
(2008山东文综)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1.判别自然灾害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等。
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4.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5.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6.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7.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
南北地震带:位于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
8.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9.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10.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和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两条分界线之间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区。
11.滑坡泥石流灾害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12.滑坡泥石流的预防: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工程措施(锚固山体)和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结合13.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4.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15.洪水灾害的三种成因类型: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16.我国的雨涝成灾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我国洪涝多发区恰是我国农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城市密集、交通便捷、工业发达的地区,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会增加洪灾的风险性:
17防治洪涝的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还林、还草,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等。
18.风暴潮的时空分布:
(1)地区分布: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发生在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
(2)季节变化: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19.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原因:风力、海域轮廓、天体引力、海岸防护等
20.我国旱灾灾情特点: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是:华北(春旱)、江淮(伏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
21.我国干旱与洪涝的关系:时间上交替出现,空间上交错出现
原因:不稳定的季风气候
22.旱灾导致农业灾情严重,工矿、城市危害巨大。
23.华北是我国旱灾多发中心,为什么?
华北地区有“春雨贵于油之说”,春季和初夏,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有值小麦等农作物需水量大的生长季节,缺水严重。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4.防治干旱的对策: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增强节水意识,节约用水;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政府加大抗旱资金投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监测预报。
25.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26.台风形成海域:西北太平洋
27.台风形成的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以上)、大气层上冷下热
28.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
29.台风登陆后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30.台风有什么益处?减弱夏季高温,缓解南方伏旱
31.应对台风灾害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并有计划地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32.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易发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气候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多发区。
33.华北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34.寒潮时空分布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深秋到初春
35.三条路径:偏西路(从河西走廊进入)、偏北路(从西伯利亚、蒙古进入)、东北路(从我国东北或日本海进入)
36.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纬度对寒潮的影响
37.冻害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发生在春节和秋季
38.寒潮有什么益处?
杀灭害虫,增加土壤肥力;雨雪融化改善土壤墒情;可能净化空气
39.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森林覆盖率下降。
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40.华北地区如何预防沙尘暴?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保护现有林地草地、生态退耕、农林牧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口数量
4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增加降水,减少温差,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塑造地表形态
42..蝗灾与旱灾的关系——“旱蝗”: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适合雌蝗产卵。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43.蝗灾的分布重灾区主要在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
44.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45.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46.国家及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哈尔滨、沈阳、天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合肥。
指南与纲要考试题目篇二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总的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这就是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第二性的。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2)运动、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承认事物的矛盾与否认事物的矛盾的对立。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第三,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
6、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1)根本的对立表现在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并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史观则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唯物史观主张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唯心史观则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心史观则主张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并决定历史,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7、当代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新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新科学技术革命必须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革命不断变革着人的实践活动方式。
(4)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革命,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创造条件,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8、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9、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全部过程。
10、二次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1)经济危机周期缩短,爆发频繁。
(2)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3)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过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调节和影响的办法
(1)通过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施加影响。
(2)国家的宏观计划调节。
(3)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施加影响。
(4)国家的货币信用调节措施。
(5)国际经济调节措施。
1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1)在历史上看,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现象。
(2)从理论上看,经济落后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符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从实践上看,经济落后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已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建立健全的五大机制
(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2)党和政府各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3)引导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4)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5)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
1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深化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客观需要。
(2)深化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3)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环节。
(4)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15、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座大山。因此,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16、辛亥革命的经验与教训
(1)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缺乏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勇气和力量,所以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他们不能号召和凝聚全国的革命力量。
(2)他们没有深入农村,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毛泽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坚持进行到底。
17、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1)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4)新民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18、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1)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2)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
(3)强调要注意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4)提出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及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和发扬。
19、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些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与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来自“左”或右的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0、简述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21、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
(3)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22、在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3)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2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1)要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
(2)进一步建立社会保险基金。
(3)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加快社会保障方法。
(5)发展商业性保障业,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
24、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我国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它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
(2)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
(3)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
(4)战后跨国大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
28、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
(1)与以前世界格局的转换通过战争进行不同,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没有爆发战争。
(2)虽然格局的转换没有经过战争,但世界并不太平,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争夺对地区事务、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依然激烈,各大力量都在增强实力,以使自己在新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或者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建立新格局。
29、邓小平新的时代主题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1)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主流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2)对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也为我国制订跨世纪发展的国际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在国际斗争中有利于团结最广泛的民主进步力量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人类共同目标而努力。
30、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
(1)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解决,反对以在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一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垄断国际事务;
(2)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一种特定的模式强加于人;
(3)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
(4)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1、把国际恐怖活动降到最低程度的途径
一是必须继续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发达国家必须根据安理会的有关决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反恐能力。
三是恐怖主义应注重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把重点放在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上,特别是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必须得到改变。
指南与纲要考试题目篇三
1.数据模型【重点、新、旧】面向对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应用最广泛的是关系模型。
数据描述的三个领域【重点、新】 数据描述是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事物的特性到计算机中的具体表示,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领域: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
3.uc矩阵的作用:表达功能与数据类之间的联系.4.数据流程图的四个组成部分:外部实体、处理过程、数据存储和数据流
8.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种类【新、旧】:1)
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和2)应用软件
10.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及特点:生命周期法(1.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3.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进行开发),原型法(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2.有利于项目的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流3.实际的原型为准确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4.能充分利用最新的系统开发环境5.将系统的调查、分析、设计融为一体),面向对象法(1.封装性2.继承性3.多态性4.易维护性)
11.理解销售人员自动化【新、旧】: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三大组成系统:1前景信息系统,2联系管理系统3其他销售人员自动化系统.1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特点(cad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而复杂、技术变化快、竞争激烈,而且投资大、风险高、产出高);
功能: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产品和工程进行设计、绘图、分析和编写技术文档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计算机工艺设计(capp)【旧】可以设计出更好的生产工艺
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订货点法;20世纪70年代mrp(物料需求计划);20世纪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rp2;20世纪90年代,erp企业资源计划
1主要业务流程:1)财务管理模块2)生产控制管理模块3)物流管理4)人力资源管理
15.供应链管理各层次结构的作用【新、重点】:战略层(核心)(对供应链管理的总体规划及总体控制);运作层(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支持层(保证了管理方法的顺利进行,使得管理方法正确执行,使先进的管理方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16.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关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有数值数据(可以直接进行数学运算)和非数值数据(数值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如:图片,表单等).17.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要求分析什么的可行,每种可行性要分析什么?
(1)技术上的可行,分析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2)经济上的可行,分析成本/效益;3)管理上的可行,分析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实施.18.面向对象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世界观,是从结构组织角度模拟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其特征: 1.封装性2.继承性3.多态性4.易维护性
24.c/s模式的概念: 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又称c/s结构)可以将应用逻辑分布在客户工作站赫服务器之间,以提供更快、更有效的应用程序性能。
特点:1.系统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2.有可靠的安全性3.响应速度快4.系统升级和维护较为复杂
b/s模式的概念: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又称b/s结构。客户端利用浏览器,通过web服务器访问数据库,以获得必需的信息。
特点:(1)、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2)、成本降低,选择更多(3)、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25.数据挖掘(概念、作用)【新、旧】、olap【新】
数据挖掘定义(是olap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世纪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所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作用: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潜在的有用的信息
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的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的一类软件技术。总括:多维分析数据分析工具的集合p71信息系统主要的开发方法?各有什么特点?【旧】
p77生命周期法【新】和原型法的特点【新、旧】、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新】原型法概念【旧】
一.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也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在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尤其在开发复杂的大系统时,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它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
特点:
⑴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
⑵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⑶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进行开发
⑷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⑴优点
①结构化分析方法简单、清晰,易于学习掌握和使用;
②结构化分析的实施步骤是先分析当前现实环境中已存在的人工系统,在此基础上再构思即将开发的目标系统,这符合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从而大大降低了问题的复杂程度。目前一些其它的需求分析方法,在该原则上是与结构化分析相同的;
③结构化分析采用了图形描述方式,用数据流图为即将开发的系统描述了一个可见的模型,也为相同的审查和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⑵局限性
由于上述优势,结构化分析方法自七十年代逐步形成以来,在数据处理领域一直相当流行。但是,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结构化分析方法的一些薄弱环节甚至是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所需文档资料数量大。
②不少软件系统,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机交互式的系统。
③结构化分析方法为目标系统描述了一个模型
二.原型法
含义:就是不断地运行系统“原型”来进行启发、揭示、判断、修改和完善的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从原理到流程都是十分简单的,且倍受推崇,有着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有如下特点:
⑴原型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原型法有利于项目的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流
⑶实际的原型为准确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
⑷能充分利用最新的系统开发环境
⑸原型法将系统的调查、分析、设计融为一体
三.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把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相互配合而协作的对象组成的系统。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
四.系统规划方法(书上提到,但后没有)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是企业战略数据规划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
五.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27.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结构的含义: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政府部分信息中心构成的完整体系。
功能: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与国民经济有关的的各类经济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国家经济部门、各级决策部门及企业提供经济信息。
p192针对mrpⅱ的局限性,erp的特点【新、重点】erp发展、erp主要业务流程包括哪些?功能?【旧】p196 erp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新】
erp的特点:
⒈erp是一个面向供需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⒉erp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
⒊erp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密切相关的erp的工作原理【理解】
一般地说,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3个部分,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erp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
1.财务管理模块 2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3物流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
、mrp ⅱ、erp的局限,三者区别?【旧】
mrp的局限性
mrp仅仅是对企业的业务系统进行信息管理,对企业的营运系统没有顾及到,mrp针对于企业本身业务系统的处理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mrpⅱ的局限性【新、重点】p19
1其资源概念始终局限于企业内部,在决策支持上主要集中在结构化决策问题,渐渐无法满足企业对资源全面管理的要求。
erp的局限
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将管理模式与软件系统相分离,以期实现企业的动态重整过程。
在服务业的应用,特别是在跟踪客户服务和实现在线客户服务方面,难以实现对客户服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和高满意度。
系统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供应链上,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与管理手段方面较欠缺,还是一片空白。
系统中的工作流与erp系统功能组成的业务流程并没有紧密融合在一起,从而没有形成对业务处理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mrp与闭环mrp最主要的区别:产能
闭环mrp与mrpⅱ最主要的区别:财务
战略集合转移法特点【重点、新、旧】【重点、功能、定义】
定义: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水平、环境约束)等组成。
关键成功要素包括:企业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关键要素是企业it支持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最先予以保证、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
关键成功要素法其功能、定义、特点【重点、旧】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mis总体规划的方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成功变量)。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
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字段世界术语理解【新】:字段(数据项)可命名的最小信息单位;记录,一般用一个记录描述一个实体,是可存取的最小单位;文件;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新】
按网络的通信距离和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
按采用的拓扑结构分:星型网、总线网、环型网、树型网和混合型网。
事务性管理系统的特点【新,重点】:用计算机对组织中的事务处理活动进行记录、传输、修改、统计、分类、汇总及输出报表等处理;能够支持许多人进行处理;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大量的数据输出输入;能够进行严格的数据编辑,保证纪录的正确性和实效性;能够通过审计以保证所有输入数据、处理程序和输出是完整、准确和有效的。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三个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3.数据库系统(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
实体之间的联系种类:1)1对1;(2)1对多;(3)多对多
数据仓库的体系构成【重点、新】:包括数据源,数据存储与管理,olap服务器以及前端工具与应用四个部分
p30 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新】参见书图1-9
纵向可以分为基层(作业处理)、中层(战术管理)和高层(战略计划)
横向分为销售子系统、研究开发(即研发)子系统、生产子系统、财务子系统和人事管理子系统等
p139财务信息系统的具体构成【新】
1内部审查 2财务情报 3输出和预测 4资金管理 5现金和证券管理 6财务控制
指南与纲要考试题目篇四
行政管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
一、美国行政学家、法律学家古德诺在他的名著《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明确提出国家功能两分法,认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称之为政治,后者即是行政。
二、行政的涵义(解释)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平衡的主要特点
二、什么是行政管理必须满足的需要?
第三章行政权力
一、行政权力的涵义(解释)
二、现代行政权力的来源
三、行政体制的基本形式
四、行政权力的集中与分散(分析)
五、行政权力行使的要素
六、行政权力的行使轨迹描述(按教材78-80页进行分析)
第四章行政职能
一、行政职能的涵义(解释)
二、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三、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的涵义(解释)
二、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分析)
三、行政领导者按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可分为重人式领导方式、重事式领导方式和人事并重式领导方式
四、行政领导艺术(分析)
第六章人事行政
一、人事行政(解释)
二、人事行政原则(分析)
三、国家公务员录用方式有哪四种?
四、《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公务员培训四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用一致原则、按需施教原则、讲求实效原则
五、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按教材140-141页分析)
第七章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解释)
二、行政决策以先进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按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为标准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三、行政决策模式
四、行政决策的形成包括几个环节
五、行政决策完善包括决策实施中的信息反馈、决策修正、追踪决策等一系列内容。
第八章行政效率
一、行政效率在我国现代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二、衡量行政效率的指标
三、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
指南与纲要考试题目篇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
一、考试时间与地点:
第20周具体时间待定
二、考试范围:
所有讲过的知识点都是考试范围。
三、考试题型:
共三大题型:
试题一般包括不定项选择题(10%)、简答题(30%)、辨析题(30%)、论述题(30%)
试卷出题分a、b、c卷,由学院抽取一份进行考试。
四、考试方式:
闭卷
五、成绩评定:
总成绩==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
六、各章考试重点:(依据课程大纲)
第一章
1、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式;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
2、洋务运动的性质;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第三章
1、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三民主义学说
3、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
4、辛亥革命引起的近代中国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四章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
3、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精神的内涵
第六章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2、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3、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1、国民党政权陷入包围之中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八章
1、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2、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含义)
(考试重点和范围详见课程大纲)
以上要点的说明:
以上要点一般都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分析,来理解。
附:各题型答题说明:
选择题(单选或不定项)
简答题:只要求答要点,不需要展开进行分析。
辨析题:先判定对错(一般有三种情况:正确;错误;有一定道理(不完全正确)
再进行分析,说明是非对错的理由
事例、材料分析题:一般要求是:
先阅读相关材料,确定材料内容涉及到相关章节;
再联系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搞清楚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问题时
要有针对性,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切忌答非所问!
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
要根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回答。
论述题:不仅要答要点,还要针对要点适当展开,进行分析、论述,有时还要求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教材的要点固然是最主要,但能有自己的一些合情合理的独到见解是最好的。
论述题切忌答得太少!太干巴!(所谓“油多不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