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篇一
1.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2.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五要素:○
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
社会环境)
1学习过程(核心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预测并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4发展概况:◇
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专著。◇
3成熟时期(20世兴起和信息论思想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计算机辅助教学cai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总结了四个方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1924年面:△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篇二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一)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种类
⑴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⑵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二、知觉
(一)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二)种类
1.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1)物体知觉
①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人的活动内容;情绪和态度;年龄因素。②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等。空间知觉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③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
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似动现象。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②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③对人际关系的知觉。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b.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c.社会投射效应
指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性。
有意识的投射往往是知觉者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d.社会刻板效应
是指社会上的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刻板是它的根本特点
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3)错觉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视错觉,还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以及时间错觉等。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由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2.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1.二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均为感性认识过程;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3.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2.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1)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主要是由外周感受器、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以及相应的神经 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三个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 的感觉器官。感觉产生的条件是:
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相应健康的感觉器官
(2)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质许多机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
首先,皮质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接着言语活动直接参与知觉的形成,即把知觉对象纳入一定的范畴系统中。
四、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
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③思维迟钝;
④暗示性增高;
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感觉剥夺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切断志愿者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让志愿者处于高度隔绝的状态。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篇三
华中师范 教育心理学笔记概述六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6-11 15:47 共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3、态度的结构
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构一致
2、区别:
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13人浏览[大] [中] [小]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瑞士)
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
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美国
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p162-165)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p172-179)
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p179-182)
一、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四、常用方法:
1、心理测验
2、评估性会谈
技术: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
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
三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心理辅导目标
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
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
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篇四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起源
psyche和logos对心灵或灵魂的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behavior):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心理活动不能直接研究,只能通过行为加以间接地观察和测量。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 ebbinhaus,1850-1909)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说它有一个“悠久的过去”,是因为人类对心理现象的探讨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了。说它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因为科学的心理学诞生时间并不长。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至于运动心理学,其诞生时间更晚: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coleman griffith)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在罗马的成立,才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是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类的意识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内部刺激、自身和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如,梦境)。清醒状态下也有无意识现象,它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由意识调节的行为,经反复重复后可以转化为自动化的、无意识现象。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如,人际关系、团体动力与特征、个体社会化等)。
个体心理的内容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完整过程;共同规律的研究。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个性心理:个人心理和精神面貌的总和;差异角度的研究。
个性心理倾向:个性中相对活跃的因素;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中相对稳定的成份;个体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
和性格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社会心理的内容
人际关系,人际互动,团体动力特征、群体印象个体社会化
从众、感染、社会性懈怠
运动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三大领域)
竞技运动领域 心理训练 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心理评定 体育教育领域 大众健身领域 健康
心理选材 掌握运动技能 体育锻炼动机
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有助于:(4个“有助于”)
运动员的选拔;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增进大众心理健康。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现象的实质问题,是当今科学上的3大难题之一(物质、生命、意识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整的答案。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并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各种观点和假说。如:远古时期的灵魂论,古代唯物主义(荀子:“形具而神生”),近代唯心主义(贝克莱:“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西方旧唯物主义(机械论:拉美特里:“钟”;狄德罗:“会说话的机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实质的认识,是相对最为科学、合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脏说颅相、脑髓说
1861年,法国医生broca发现言语运动中枢。如:植物人
(二)人脑的结构与机能
1.人脑的结构
大脑皮层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分层排列,形态相似者聚成一定层次,由浅到深依次为: 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梭形细胞层。
皮层表面,有许多沟回,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同时,沟回又将大脑半球分成了几个叶。额叶、颞叶、顶叶、枕叶,都有相对集中的功能。
2.人脑的机能
人脑的神经结构,决定了其生理机能——反射。
(1)反射(reflex):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一定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
【反射研究的发展】
笛卡尔【法】反射;动物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谢灵顿【英】反射弧;反射是由骨髓实现。
谢切诺夫【俄】反射活动分为开始、中间、终末三个环节;心理现象发生在中间环节。巴甫洛夫【俄】:条件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一种反射。
条件反射
在有机体生活中形成的,随条件变化的反射;
一定条件下无关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
在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的形成过程
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反复结合。
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消退,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心理活动产生于反射活动的中间环节。
(3)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人脑机能的特殊性
第一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以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为条件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功能系统。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不仅有着与动物相同的第一信号系统,而且还有比动物更为发达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反映(reflection):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物质的普遍特性和规律。心理是反映,但并非所有的反映都是心理。只有当生物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阶段—动物,并且有了神经系统,它能揭示刺激物的信号意义,才有心理现象产生。
一般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脑的发展,人类的心理随之发展和完善,使之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其心理活动成为反映的最高形式。
心理现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完善。脱离社会生活,心理就无从发展,内容也十分贫乏。
心理现象也具有主观性,观念性,以及反映过程的个体差异性。
要点:心理现象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
①它所反映的现象来源于客观现实; ③它是通过各种外部活动表现出来的。②它是物质的脑的神经活动过程;
说它是主观的,是因为:
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一定个人来进行的,这就必然受到他所积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他的个性的制约。
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流派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人们的意识采用实验室内省法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代表人物:詹姆斯
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多种情景、多种方法人如何适应环境
(三)格式塔心理学(the gestalt)。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采用实验法环境决定论强化行为结果
(五)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早期经验引起的内心冲突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宣泄
(六)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西蒙
计算机科学认知加工过程口语报告法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二、心理学的谱系
(一)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动物心理学(anim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
(二)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消费心理学(consumer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法律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等等
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 psychology)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一)描述与测量“是什么” 信度、效度
(二)解释与说明“为什么” 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
(三)预测与控制“怎么做”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探讨关系:因果、相关
(二)确定研究对象被试、样本、总体抽样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变量:刺激变量、属性变量、反应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为参与观察(反应性观察)和非参与观察(非反应性观察)。
(二)调查法(survey method)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调查者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的方法。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的方法。
(三)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四)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实验变量(experimental variable):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的变量。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与研究目的无关,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思考与测验
个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实质的观点是什么?
人脑的机能是什么?
心理现象发生在条件反射的哪个环节?
为什么说心理现象具有主客观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篇五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作用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
教师心理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杜威的现代教育“三中心“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
传统教育:教师、课堂、书本
现代教育:学生、活动、经验
《鱼就是鱼》李欧〃李奥尼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他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
(一)五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学生的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学生的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需要等。
2.教师:
教师的作用:权威?主导?辅助?指导?
教学、学习和反思
3.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近发展区
中日美历史考题比较:
日本: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这样,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中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我们需要改的不是反对或者取消纸笔测验,真正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反思、变革的是:纸笔测验的内容和目的。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5.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课堂中的自然条件(课桌均左侧采光)、教学设施、空间布置(三八线)等。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照明不足,中小学近视率高
k12教育论坛2000-03-20教育家
教室采光不合理,照明不足是中小学近视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室内采光、照明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视力。教室内采光、照明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桌面、黑板能得到良好的光照度,而且光线均匀、不产生眩光现象。自然采光的要求:教室内应左侧采光,即光线从左前方射来,黑板和课桌面都不应有直接阳光出现。
人工照明的具体要求:(1)教室均应安装人工照明设施。照明光源应采用白炽灯或荧光灯。桌面上的照明度应不低于100勒克斯。一般54平方米(宽6米,长9米)的教室至少应安装40瓦荧光灯8只或150瓦白炽灯泡8个,黑板前还应安装1或2支荧光灯。灯距地面应不低于2.7米,黑板灯距地面不低于3米。灯具应有灯罩。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2)灯管要及时更换。(3)灯具应经常擦净。但是,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有一部分存在着教室设计不合理,自然采光从右侧采光;有的课桌面有直接阳光照射。阳光直接照射在课本上,看书时感觉非常刺眼。中午的阳光照射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昏昏欲睡。学生说:“中午三、四节和下午一、二节让人无法上课!学校也不想着给我们挂个布帘什么的!”
人工照明的差距很大:绝大部分教室只有6只荧光灯(还是平行于黑板面悬挂的),黑板前也没有黑板灯。就是这6只荧光灯也不能保证质量,及时更换。有的教室坏掉2-3个,有的荧光灯闪烁,让学生无法忍受。
(二)教学的三个活动过程
1.学习过程:学习产生的实质、条件和动机;学习的迁移;学习的策略;不同种类的学习。
2.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组织与管理。
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的监控与分析,评价与反思。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职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科学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专业基础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范式:
量化研究:自上而下
1明确研究问题——2确定研究变量——3提出研究假设
4选择研究样本——5采集研究数据——6检验研究假设
例子: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sid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
质性研究:自下而上
例子: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研究课题“知识转化与身份获得———实习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研究”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法(questionnaire)
1.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或修订(2)问卷发放(3)问卷回收(70%)(4)问卷处理
(二)实验法(experimentation)
1.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三)观察法(observation)
1.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自然观察、参与式观察
(四)访谈法(interview)
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提纲)
三、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设计型研究(类似行动研究范式)
过程:
1.设计的实施
2.实施中修改
3.多侧面评价(认知、人际互动、群体参与、资源利用、外部支持、设计方案)
4.确定因变量
5.确定自变量
6.研究的结果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
一、中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学记》摘
1.学习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与学的关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学学半
3.学习效果的评价: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4.作业、时间安排: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5.施教顺序:
示敬道——尊师
官其始——学而优则仕思想
孙其业——严肃学习态度
收其威——惩罚方法
游其志——自由、主动学习
存其心——主动、用心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不躐——循序渐进
6.施教方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切磋。
7.教的误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8.师生与同伴影响: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9.优秀教学的标准:
道而弗牵则和——师生关系
强而弗抑则易——乐学
开而弗达则思——会学、善学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约而达——简洁、通达
微而臧——精微、完善
罕譬而喻——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
10.教学失败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防患于未然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关键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按照规律教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切磋、榜样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友谊的作用
11.学生差异: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易后难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答其所问、从容等待
不善答问者反此。
12.学之四失:多:贪多—博
寡:知识狭窄—专
易:见异思迁—新
止:半途而废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
1.1903,《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1877年 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1.20年代,吸收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2.30年代,学科心理学发展;
3.40年代,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生理卫生问题(弗洛伊德)
4.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三)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1.内容体系出现某些变化
(四)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布鲁纳,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
1.主动性研究: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反思性研究:学生对内容意义的内部理解和学习的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充分利用资源,同伴辅导、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
4.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一)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1.引入
(1)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2)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1926年,陆志韦翻译的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2.研究
(1)语文学科心理的研究(2)教育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
(3)教育试验探索:20、30年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扩充:陶行知打油诗系列
《人有两个宝》:“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自力歌》: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都不是好汉。
《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先生》: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糊涂先生》: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问到底》: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他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努力向上进。先把脚跟儿站稳,再把方向儿认定。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近。千万不要转身回过头,别人的闲话也不要听。前进道路崎岖不平坦,战胜困难全靠有自信。努力,努力,创造个好命运,自己的力量要尽。
(二)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以马克思主义改造教育心理学理论,开始向苏联学习
(三)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1)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后正式出版;
(2)1981年,冯忠良出版《学习心理学》和《智育心理学》;
(3)1982年,高觉敷翻译出版《教育心理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二)研究领域上日益纵深发展
(三)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趋向
(四)研究视角上呈现综合化和跨学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