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梁衡(优秀18篇)
时间的分配常常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一篇好的总结应当具有客观性和创新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以下是一些学习方法的总结,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梁衡篇一
梁衡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年轻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从他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中,梁衡不断成长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智慧和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梁衡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首先,梁衡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体会到了失败的重要性。在他追逐梦想过程中,曾经遭受过许多挫折和失败。然而,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以这些失败为动力,不断尝试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他认识到失败并非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梁衡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失败和反思,才能够真正成长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梁衡通过自我反思和完善不断提升自己。在经历过多次失败之后,梁衡发现成功背后隐藏着许多细节和不足之处。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并努力寻找和学习各种方法和技巧来提升自己。他深入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与人交流探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计划和策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自我反思,梁衡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此外,梁衡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启示。他发现与他人合作并共同努力,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与协作,梁衡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来实现共同目标。梁衡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够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成果。
最后,梁衡的心得体会还包括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发现。梁衡在人生的旅程中经历了种种困惑和挣扎,但他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方向和价值观。他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需求,并学会了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因此,梁衡逐渐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并且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勇敢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坚持下去。
总的来说,梁衡通过不断的失败和反思,学会了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自我反思和完善,不断提升自己;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实现了更大的成功;同时,在心灵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梁衡成长和获得智慧的过程,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完善,与他人共同努力,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在旅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梁衡篇二
梁衡,一个身世平凡的年轻人,却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他不仅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竞争,还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探索和学习,最终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与体会。在我与他的交流中,我领悟到了成功的真谛,也被他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打动。以下是我从他的故事中获得的体会。
首先,梁衡告诉我,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在他开始创业之前,他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他有着谦虚、宽容、诚实的为人处世原则,他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于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关切,这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同时,他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始终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这使得他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能够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其次,梁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创业历程启示。他告诉我,创业就像踏上一条不归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所以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在他的创业历程中,他反复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挫折,一度陷入困境。然而,他从未妄自菲薄,而是努力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思维,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最终,他成功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让我明白了成功的道路是弯曲而曲折的,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
然后,梁衡的奋斗经历也给我带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告诉我,不管环境如何,自己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从不抱怨和消沉,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自己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从不浪费时间和机会,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正是这种坚持和努力,让他在严峻的创业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梁衡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有激情、有毅力,我们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后,梁衡的故事也教会我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照顾自己,并与家人朋友保持紧密联系。他经常会安排一些休闲活动和旅行,给自己放松的时间。他告诉我,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让我意识到要全面关注自己的发展,并上下求索地追求平衡。
通过与梁衡的交流,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力量,体味到了坚持的价值。梁衡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明白了只有勇敢迈出第一步,才能逐渐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梁衡的经历让我明白,只要心怀梦想,不忘初心,勇敢追求,付出努力,就一定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感谢梁衡,他的经历不仅给了我巨大的启示,更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梁衡篇三
梁衡的。
散文。
精美朴实独特而富有韵味。读者又是怎么看的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梁衡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秋白不朽,不朽在何处?我翻遍他很薄却又很厚的36页人生,想找到答案,却又很茫然。
他是一个艺术家吗?不错,他是一个才子,诗书、刻印、翻译,样样精通,也曾影响了一代文学人。但在文学史上,只看到梁实秋在悠闲,鲁迅在疾呼,徐志摩在康桥,找不到瞿秋白的一席之地。这也难怪,他短暂的一生根本不容他匀一点时间给美文或治学。
他是一个政治家吗?不错,他曾是党的最高领导人。批判陈独秀,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但很快又被自己人打倒,永不重用。
那么至少他是一个烈士了?是的,在狱中从容斗敌,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但偏偏又有一些《多余的话》:“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他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有着文弱书生的古典美和迂腐之气,有着几千年沉淀积累的知识分子的爱国和责任。却偏偏没有学会聪明、世故,见风使舵或者一些政治家的圆滑、权术。为了国家危难,他不惜以珠玉之身扑火,毫不可惜,不像梁实秋、陈望道之流懂得避让,修成金身;又因为知识分子本身的缺陷,不懂政治权谋,被拥上浪尖却又被抛下政治的深谷;又因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迂腐作怪,他甚至连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烈士都算不上。
我突然有些明白了,秋白不朽,在于他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不朽,像朱自清、文天祥那样。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哺育了他的才俊,也造定了他多难坎坷的生命。他一生都在苦觅,却一事无成,没有傍到一个好的渡口。“觅渡,觅渡,渡何处”其实是他不屈,却又略带伤感、迷惘一生的写照。他一生都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一直没有找到。只是凭着一腔热血与信念,奋斗,碰壁直至死亡。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
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应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径,赞美夏天。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若过江之娜。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其实,“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梁衡篇四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篇五
珍惜吧年轻人!时间是冰冷却又公平的,你无情,它就无义,可你有心,它就会给予。去做一只发更多光和热的蜡烛,留给自己最少的泪滴;在除夕的鞭炮声中回望自己一年的'收获,留给自己最少的悔意。把握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拂去身上的灰尘,除去脑海的杂质,寻觅那个最纯粹的自己!读书吧同学们!读那些不仅传递信息和传播知识,还能创造艺术和塑造美感的作品,读那些与时代旋律共舞,能抵达你灵魂最深处的作品!
梁衡篇六
梁衡提倡散文要真实,要写大事、大情、大理。他以令人折服的理论勇气最早批评了他曾经崇拜的散文大家――杨朔先生的“物-人-理”三段式的创作模式,既反对散文成为政治的注脚,又反对散文脱离政治,提出散文要回归真实。他说自己是一个在写作道路上的苦行僧,思多而行少,他说要像米开朗琪罗搞创作一样:作品未完成之前,不许任何人看一眼;凡是没有新意的作品也决不留存。“篇无新意不出手”是他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他说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就是要不断出新。这很难,但是他做到了。梁衡是一位公认的散文大家,其实他对新闻理论、写作理论创新的贡献又大于前者,他自己也这样说。
那么,梁衡散文的求“真”精神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内涵,他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的文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饱含着对祖国与人民的一种求“真”的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真情地呕歌他们,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梁衡对韩愈非常推崇。在《读韩愈》一文中,谈到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地方官时,没有因个人身处逆境而沉沦。在短短的八个月任职时间内,为当地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其事迹流传至今。为此,当地修了一座韩公祠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更名为韩山,将一条江改名为韩江,使其流芳百世。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真情实意”。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谈到,“就凭这一点来说,韩愈要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
再从艺术的角度看,梁衡散文中比喻的运用有着作者明显的“真”实的爱憎感情,在《青岛看房子》中比喻的运用多少带有一些鄙夷的形容,不难看出作者对殖民者的憎恨。与此相反,《石河子秋色》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真”诚喜悦,以及对建设者的由衷敬意。比喻是跟作者的知识、经历、情感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好的比喻,不仅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增添光彩,增加文章的气势,更重要的是浸透着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会给读者带来震撼,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梁衡的创作态度求“真”务实,宁缺毋滥。通常一年才写一篇文章。他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用了6年,创作《大无大有周恩来》甚至用了。这使笔者想起了一句话,“呕心沥血,方出精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到头来还是个未成品。正是由于这种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才使得作者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以长久流传。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梁衡的这种求“真”的创作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梁衡篇七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我喜欢阅读梁衡的散文,梁衡的散文就像一曲曲动听的歌,令人着迷,又令人陶醉。这些年来,我先后读过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读梁衡的文章,有一种愉悦、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颇为感慨,当今散文诸家中,梁衡的散文不仅动听,而且最富有“真、善、美”的内涵。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在给人以散文艺术美享受的同时,更给人散文创作对“真与善”追求的启示。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的全心追求与创作实践方面;而这种创作“真与善”的启示,又着重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有深刻的、有见地的理论探讨方面。
(一)。
在这里,通常读过梁衡散文的人,一般认为,梁衡最忠实于散文境界的三个层次,即客观描写的第一个层次:描写美;主观描写的第二个层次:意境美;主客描写的第三个层次:哲理美。
笔者认为,第一个层次“描写美”的文字是以《晋祠》为代表。该文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描写的十分具体形象。形神兼美的特点十分明显。语言又形象、生动、流畅。实在是一篇精美的范文。第二个层次“意境美”的文字是以《西北三绿》和《壶口瀑布》为代表。这类文字的特征,主要是渗进了梁衡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三个层次“哲理美”的文字,作者自叙为数不多,主要是《马列公园赋》和《泰山——人向天的倾诉》等。
近几年,梁衡创作了数篇人物大散文,可以说篇篇是“美”文、是精品,1996年创作的这篇《红毛线,蓝毛线》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大公;《大无大有周恩来》(1998)――周恩来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在甩开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其实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大公。“心底无私天地宽”,梁衡先生用“大无大有”高度概括了周恩来一生的大勇、大才、大德、大爱;《把拦杆拍遍》(20xx)写了既是沙场英雄又是大词人的辛弃疾;《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0xx)写了功与罪交织于一身的禁烟英雄林则徐;《乱世中的美神》(20xx)写了孤独无耐、才貌双全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等等等等。在我们与前人之间,总是横亘着一道无形的屏障,有时欲要看清楚,欲是看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记住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也许只能说出某个名字或某个理论,而对于他们的内韵之美、人格之美、精神之美却不是很了解。所以梁衡做了一件大善事,他的散文,让你十足品味,让你充分感受,让你触摸到这些人的灵魂本质。梁衡说,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快乐与悲伤,所得是辉煌之美、深遂之美、悲怆之美。所以,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大人物的歌颂,对大英雄的褒扬,源于他是一位对美的追求者、践行者和苦苦的创造者。
(二)。
梁衡提倡散文要真实,要写大事、大情、大理。他以令人折服的理论勇气最早批评了他曾经崇拜的散文大家――杨朔先生的“物-人-理”三段式的创作模式,既反对散文成为政治的注脚,又反对散文脱离政治,提出散文要回归真实。他说自己是一个在写作道路上的苦行僧,思多而行少,他说要像米开朗琪罗搞创作一样:作品未完成之前,不许任何人看一眼;凡是没有新意的作品也决不留存。“篇无新意不出手”是他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他说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就是要不断出新。这很难,但是他做到了。梁衡是一位公认的散文大家,其实他对新闻理论、写作理论创新的贡献又大于前者,他自己也这样说。
那么,梁衡散文的求“真”精神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内涵,他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的文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饱含着对祖国与人民的一种求“真”的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真情地呕歌他们,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梁衡对韩愈非常推崇。在《读韩愈》一文中,谈到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地方官时,没有因个人身处逆境而沉沦。在短短的八个月任职时间内,为当地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其事迹流传至今。为此,当地修了一座韩公祠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更名为韩山,将一条江改名为韩江,使其流芳百世。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真情实意”。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谈到,“就凭这一点来说,韩愈要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
再从艺术的角度看,梁衡散文中比喻的运用有着作者明显的“真”实的爱憎感情,在《青岛看房子》中比喻的运用多少带有一些鄙夷的形容,不难看出作者对殖民者的憎恨。与此相反,《石河子秋色》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真”诚喜悦,以及对建设者的由衷敬意。比喻是跟作者的知识、经历、情感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好的比喻,不仅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增添光彩,增加文章的气势,更重要的是浸透着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会给读者带来震撼,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梁衡的创作态度求“真”务实,宁缺毋滥。通常一年才写一篇文章。他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用了6年,创作《大无大有周恩来》甚至用了20xx年。这使笔者想起了一句话,“呕心沥血,方出精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到头来还是个未成品。正是由于这种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才使得作者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以长久流传。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梁衡的这种求“真”的创作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就“善”而言,梁衡写人物,最“善”解人意,最善于洞悉其内心世界并多角度审视。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作者对瞿秋白临刑前写的《多余的话》重新解读,“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作者设想,“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xx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作者感慨,“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伟岸的襟怀坦白的瞿秋白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人们不禁为其喟然叹息。瞿秋白的女儿在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之后,感叹作者是最为了解他父亲内心世界的人,其文章所达到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他父亲的传记。可见,在梁衡散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种善解人意的人文情怀。
梁衡篇八
梁衡的作品中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
散文。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xx年“六一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答:“知道!”“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不知道!”师晕了„„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应是一样的道理。至于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径,赞美夏天。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若过江之娜。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其实,“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梁衡的散文,精美,朴实,独特,而富有韵味。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梁衡篇九
我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我可以很肯定地给自己这样的定位。因为在我的认识里,政治是一个复杂的喧嚣的很难给心灵以纯洁和平静的世界。它的天空有太多的变幻莫测,惊天动地的历史风云,那份深邃的阴霾下隐匿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蛰居了太多的肮脏龌龊和萎靡奢华。习惯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恬然,适应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肠断有谁怜”的凄伤哀恸。因而当读到有关政治的文章时,总无法激发内心深处的热爱,但梁衡的政治散文却给人无法躲闪的震撼和美感。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和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实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出大散文的气韵。一些文摘对梁衡散文的评价可谓鞭辟入里。的确梁衡散文就是这样。在跌宕起伏中给人以极具震慑的感动。
他的散文,是深邃夜弩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能驱散黑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怎样的壮志豪情?“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又是何等的愁苦无奈?曾经的种种不解,在随着梁衡把栏杆拍遍后,终得释然。他虽有岳飞般“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豪情,但“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徜徉在这样的文字间我读懂了稼轩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大起大落的愁苦。“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此句让我们在理论的角度坦然感受诗人经历。梁衡笔下,一个何等透彻的辛弃疾人生。
梁衡的散文,是摇拽在---荡和风里的草,轻柔似水却有抵御劲风的刚韧。
李清照,这个外表如花,内秀如竹,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在历史风雨的濯洗下已定格成后人心目中绝美的风景。我读过许多关于李清照的文章,有的赞美她“和羞走,倚门回首,却青梅嗅”的娇羞清纯,有的写她彻骨爱恋“人比黄花瘦”的相思痴情,也有的钦羡她“生当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铮铮铁骨,但没有一篇能与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样如此深刻地解读李清照的一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流畅的文字,细腻的笔触,饱含赞扬的情感介绍了易安早期的美好凄伤的生活。在对李清照后期人生经历的描述中,又简练精辟地概括出三大磨难: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极具层次感地向读者呈现出一幅易安人生图。梁蘅既忠于历史,又适度想象将自己的生活哲思穿插在对易安的描写中。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交相辉映,历史现实相互融合,感动人,震撼人的同时又启发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次第,又怎一好字了得!
更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怅然。洞穿这《一千七百的沉思》我们领略到羽扇纶巾神闲气定的孔明身上那份经久不衰的中国文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梁衡的政治散文是周正的,严谨的,虔诚的,它有着一种脱去了浮华虚伪和丑恶的干净的美,即使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也能给人完美的惊颤。
走进梁衡的政治散文吧,走进一个诗意的政治世界,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你的生命定会如灼灼春花,绚烂明丽!
梁衡篇十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2018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先进事迹梁。
河北衡中岗位职责。
衡门原文及赏析。
梁衡篇十一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梁衡篇十二
古曲有《阳关三叠》,如怨如诉,叙西北之荒凉,写旅人之悲怆。今天,当我也作西北之行时,却感到别有一番生机,即兴所记,而成西北三绿。
当我乘交通艇,一进入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时,便立即倾倒于她的绿了。这里的景色和我此时的,是在西北各处和黄河中下游各段从来没有过的。
一条大坝拦腰一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而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那本是夹泥带沙,色灰且黄的河水;那本是在山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一汪百多平方公里的碧波。我立即想起朱自清写梅雨潭的那篇《绿》来。他说: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黄而闻名于世的大河,也会变成一张绿荷叶。水面是极广的。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我挺身船头,真不知该作怎样的遐想。朱自清说,的绿波太明,秦淮河的绿波太暗,梅雨潭的特点是她的鲜润。
这个大湖是长的,约有六十五公里,但却不算宽,一般宽处只有二三公里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一路走着,我俯身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面,看着湖中山的倒影,一种美的享受涌上心头。山是拔水而出的,更确切点,是水漫到半山的。因此,那些石山,像柱,像笋,像屏,插列两岸,有的地方陡立的石壁,则是竖在水中的一堵高墙。因为水的深绿,那倒影也不像在别处那样单薄与轻飘,而是一溜庄重的轮廓,使人想起夕阳中的古城。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刻,即使游人也不敢像在一般区那样轻慢,那样嬉戏,那样喊叫。人们依在舷边,伫望两岸或凝视湖面。这新奇的绿景,最易惹人在享受之外。我知道,这水面的高度竟是海拔一千七百多米。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这个库就是们在半空中接住天水而造的湖,也就是说,我们现时正坐看半空水上游呢。我国幅员辽阔,人工的库、湖何止万千,刘家峡水库无论从高度、从规模,都是首屈一指的。当年郭沫若游此曾赋词叹道:成绩辉煌,叹人力真伟大。处,新安鸭绿,都成次亚。那黄河本是在西北高原上横行惯了的,她从天上飞来,一下子被锁在这里。她只有等待,在等待中渐渐驯顺,她沉落了身上的泥沙,积蓄着,磨炼着性格,增加着修养,而贮就了这汪沉沉的绿。她是河,但是被人们锁起来的河;她是海,但是人工的海。她再没有河流那样的轻俏,也没有那样的放荡。她已是人化了的水泊,满贮着人的意志,寄托着人们改造自然的。她已不是一般的山洼绿水,而是一池生命的乳浆,所以才这样固执,这样深沉,才有这样的性格。
船在库内航行,不时见两边的山坡上探下一根根的粗管子,像巨龙吸水,头一直埋在湖里,那是正修着的扬水工程。不久,这绿水将越过高山,去灌溉戈壁,去滋润沙漠。当我弃舟登岸,立身坝顶时,库外却是另一种景象。一排有九层楼高的电厂厂房,倚着大坝横骑在水头上。那本是静如处女的绿水,从这厂房里出来后,瞬即成为一股急喷狂涌的雪浪,冲着、撞着向山下奔去,她被解放了,她完成任务了,她刚才在那厂房里已将自己内涵的力转化为电。大坝外,铁塔上的高压线正向山那边穿去。像许多一齐射出的箭。她带着热能,东至关中平原,西到青海高原,北至腾格里沙漠,南到陇南。这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要发五十六亿度电,只往天水方向就要送去十六亿度,相当于节煤一百二十万吨呢。我环视四周,发现大坝两岸山上的新树已经吐出一层茸茸的绿意,无数喷水龙头正在左右旋转着将水雾洒向它们。是水发出了电,电又提起水来滋润这些绿色生命。这沉沉的绿水啊,在半空中作着长久的聚积,原来是为了孕育这一瞬的转化,是为了获得这爆发的力。现在刘家峡的上游又要建十一个这样大的水库了,将要再出现十一层绿色的阶梯。黄河啊,你快绿了,你将会碧波绿水从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家峡啊,你这一湖绿色会染绿西北,染绿全国的。我默默地祝贺着你。
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之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绿得发青、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加了她的静寒。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会随时变成一面大冰的。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得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飘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作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纛,远望则是一海墨绿。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能绿成这个样子的。首先是她的浓,每一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像是绿汁所凝。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再就是她的纯。别处的山林在这个,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过了过滤。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通体透明。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地中的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
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在海船上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我不由回过身来。
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在茫茫的上,使人。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伸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漠风吹过来,这个绿岛上涛声滚滚,潮起潮落,像一股冲进荒漠里的绿流,正浸润着黄沙,慢慢地向内渗移。我联想到,千百年来剥去了大地的绿衣,黄河毁了多少田园,挟带着泥沙冲进碧波滔滔的大海。黄色在海口渐渐蔓延,渐渐推移,于是我们的海域内竟出现了一座黄海。这是大自然的创造。而现在,人们却让沙海边出现了一座绿岛。这是人的创造。
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
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我从西北回来顺手摘了这三片绿叶。的读者,你看,西北还荒凉吗?我可以骄傲地宣布,我们的西北将会出现上最美丽的时期。
梁衡篇十三
【晓静寄语】。
此文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处处紧扣夏之紧张热烈气氛,段段层次分明,且结尾处写出作者对于夏另辟蹊径的看法,卓有深度。
【作者其人】。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其代表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正文】。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初一语文组。
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984年6月。
青岛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初一语文组。
写法借鉴:
青岛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初一语文组。
梁衡篇十四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要么写的面目狰狞,令人厌弃,要么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手倦抛书午梦长”,于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可是,《夏感》一文以饱满的热情“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夏是积蓄沉淀酿成磅礴之势的季节,是承上启下的季节;夏是托起金秋的臂膀;夏在四季更迭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夏,春之萌发便坠入虚无;没有夏,秋之喜悦便水月镜花。拥抱热爱夏吧,拥抱夏热爱夏就是拥抱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命。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激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春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完)。
2.作者简介。
夏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纤纤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纤纤:细微的样子。黛:青黑主宰:统治。
灵秀:灵活、美丽磅礴:气势盛大终极:最后的终点。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匍匐:爬行滋:滋生。
《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设计说明]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的独特描绘作铺垫。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你对秋天有什么感受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那对于刚刚过去的夏季,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
请二三位同学上讲台展示并交流预习情况。三.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此步骤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三.品味语言[设计说明]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例如:“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时机让他进行个别的朗读,也可以全班朗读某个片段。
四.课后作业。
你能搜集到更多的关于夏季的资料吗?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
……简案:《夏》。
学习目标: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季的独特描绘作铺垫。
[设计说明]此步骤是让学生在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你能搜集到更多的关于夏季的资料吗?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草原之夏》。学习过程:
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那你们能猜到老师更喜欢哪个季节呢?学生猜。(老师恰恰是并不喜欢夏天的,因为在我们当地,酷暑夏天是比较难熬的,我们当地有句谚语,叫“宁过三冬,不过一夏”就拿这两天来说,地表温度都达到了400c,所以当有老师听说我能来到避暑胜地、草原城市锡林浩特,都十分地羡慕。虽然老师不太喜欢夏天,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篇文章,作者对夏的感情是很热烈的。他的感情怎样,学完文章,我们一定能够了解。不过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很专注、很投入。
一、梳通文意:
1、指导语:(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遗留哪些问题。
2、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理清结构。
1、指导语:(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指导语: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2)两分钟后,小小组合作学习。(指导语: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各小组经过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并且将文章的结构概括出来,如果小组愿意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我们也非常欢迎。)(指导语:现在我来说明一下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同排五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组长。那么是由我来指定组长,还是小组自己推选呢?在接下来去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的组长既有权利,也要行使义务了。权利是领导小组合作学习;义务是关心小组成员,将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小组长要做的工作有:首先要确定发言的先后顺序,组织组员一个接一个地发言。其次在一个同学发言时,组长还得维持好组内的秩序,确保其他组员能够认真倾听。第三,组长还得指导其他组员在发言中,能够对同组成员的观点补充意见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组长还需任命一名小组代表,汇总本小组的观点,准备展示本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气势磅礴。
景
赞美色彩金黄。
紧张、热烈、急促。
人—勤劳、忙碌。
三、质疑探究。
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指导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我们来看两首诗,这两首诗又表达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受呢?(幻灯打出)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
2、指导语: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在你的眼里,草原的夏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以《草原之夏》为题,学习作者写景的语言,写一篇作文。(课后作业)。
五、小结反思:
梁衡篇十五
梁衡,男,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梁衡篇十六
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梁衡篇十七
《壶口瀑布》原本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二期课改后编入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山水清韵》中。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上半学期古诗文的比例比较大,对现代文的修辞手法赏析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所以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初步学会去赏析修辞手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
2、品位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催人向上的积极精神。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学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探究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短短一课时内,通过文字,去领会文章中所蕴涵民族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难点:
1、教师导入。
我们每人每天都要用到水,一切生命也离不开水。我在农村见过清凉甘甜的井水,在城市见过纯净的自来水。你们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些什么水?能加上形容词更好。(波涛汹涌的海水,滚滚东逝的江水,清澈透明的河水,潺潺流淌的溪水,平如镜面的湖水,清凉甘醇的泉水,弯弯曲曲的河水,漾起波纹的湖水,波光闪闪的江水,直泻而下的瀑布,咆哮翻滚的瀑布,温柔的雨水……)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水,赋予了自然以美。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瀑布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交流自己知道的瀑布。
你们见过瀑布吗?请把自己见到的瀑布描述一下。(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
3、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看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圈划批注相关描写“水”的语句,感悟体验。(黄河壶口既是一个水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四、品读第3、4、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旱季。
学生填写季节声雨季阴阴如雷。
震耳欲聋。
势景。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水浸沟岸劲地冲进去,冲进雾罩乱石去……”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成点,碎成雾”,大水霎时碎成堆堆白“向两边涌去”时,“平雪。”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凝重”“猛烈”落”。
3、回答问题:(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明确: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4、思考: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五、作业布置。
1、寻找并摘录有关描写瀑布的诗句。(不少于3句)2抄写并解释“学习建议”“积累”中列出的词语。
3、根据“学习建议”“积累”的要求,写一段话。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教学重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提问。
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二、精读课文,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2、黄河的这些伟大性格来源于它的特点。而且同中华民族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4、赞美黄河伟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明确: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当黄河的伟大被赋予了代表民族精神的伟大之后,黄河就上升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你看文中第5段第4行里,指代黄河的它变成了“她”。
三、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1、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借助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2、作者对黄河的赞美特别融合了对中华民族哪些精神品质的赞美?明确: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四、品味语言,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感受力量之美。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你喜欢的理由。2.说说你所选择的句子,在字里行间有什么意蕴。
五、学习本文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壶口瀑布,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明确: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使我们懂得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人生。
六、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写本课。板书设计:壶口瀑布声势景感旱季: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雨季:
教学反思:
梁衡篇十八
梁衡,字季阳,生于明代中期。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其文笔华丽煊赫,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他的一生中,梁衡面对着政治残酷的斗争,深感自身的渺小与无助。然而,他通过面对困境、坚持信念并汲取经验后,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困境中成长”、“坚持信念”、“积极思考”、“反思经验”和“抱负进取”这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梁衡的心得体会。
首先,梁衡通过困境中的成长,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在任职过程中,遭受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退缩,而是用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每一个难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断提升自己。梁衡深知困境是人生的磨难,而磨难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在他的心得体会中,他指出“困境中的成长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在逆境中成长,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了解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其次,梁衡坚守信念,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梁衡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在面对权力的诱惑和背叛时,梁衡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坚信忠诚和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而不是权力和财富。因此,他在政治生涯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梁衡的这种坚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教导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信念,不被外界干扰和动摇。
第三,梁衡强调积极思考和认真执行的重要性。在他的一生中,梁衡面对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然而,他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每每思考问题的根源,并从中获得启示。他并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同时,梁衡非常注重行动的力量,他认为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现状。在他的心得体会中,他总结道:“积极思考和认真执行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获得突破和成长。”这句话启示着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
第四,梁衡强调反思经验的重要性。在他的一生中,梁衡曾多次在政治舞台上失意,但他从未对自己的失败绝望。相反,他总是坚持持续地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汲取智慧。梁衡深知失败是成功的催化剂,只有通过反思和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取得进步。他的心得体会中强调:“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句话传达出一种向前看的积极态度,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梁衡鼓励人们抱负进取,追求卓越。在梁衡看来,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卓越。他倡导以激情和动力来拼搏,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在他的心得体会中,他指出:“抱负进取是实现梦想的关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拥有远大的抱负和进取心,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不断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总之,梁衡是一位深思熟虑、勇于追求卓越的文化名流。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面临困境、坚持信念、积极思考、反思经验和抱负进取。通过这些经历,梁衡积累了丰富的心得体会,给予我们深刻的教益。我们应该从梁衡的心得体会中汲取智慧,勇于面对挑战,坚守信念,并努力追求卓越。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