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汇总10篇)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重点。教案的步骤安排要科学合理,注重学习的层次和教学的次序。教案的评估与修改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写作手法。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3.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
6.中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10.《长城》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导入白居易的《观刈麦》。
活动2【讲授】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题目解说。
2、老师范读。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
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讲诗中的人与事。
2、由一个问题引入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据对诗的把握为诗分层。
4、感受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4【测试】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应掌握知识。
活动5【导入】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观刈麦。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观刈麦。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导入白居易的《观刈麦》。
活动2【讲授】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题目解说。
2、老师范读。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
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讲诗中的人与事。
2、由一个问题引入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据对诗的把握为诗分层。
4、感受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4【测试】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应掌握知识。
活动5【导入】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时间:2003-9-4。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作者邮箱: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农桑曾荷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生:自由诵读。
师:例: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师:小结。
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仰天长叹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时间:-9-4。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作者邮箱: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观刈麦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
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
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1.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月27日〈〈人民日报〉〉。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割麦生活贫苦同情。
(有田者)。
贫妇拾麦赋税繁重批判。
(无田者)。
诗人旁观不劳而获愧疚。
(统治者)。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
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
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1.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月27日〈〈人民日报〉〉。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割麦生活贫苦同情。
(有田者)。
贫妇拾麦赋税繁重批判。
(无田者)。
诗人旁观不劳而获愧疚。
(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