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精选9篇)
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总结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和解析,找出问题所在,以便更好地改进。以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帮助。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一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二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略
四、小结。
1、通假字。
1)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第一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匈牙利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三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第一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匈牙利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四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第一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匈牙利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文档为doc格式。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五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六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生者。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第一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匈牙利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鱼我所欲也》,这是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这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以脑经急转弯“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养一只会抓鱼的熊。”开头激发学生兴趣。并由此引向课文标题鱼我所欲也。
(二)介绍作者。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下角注解作者生平简介。并拓展作者生平(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寡人之于国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提倡性善论。)。
(三)朗读作品。
朗读课文,标识读音。
(四)课题讲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五)字词讲解。
逐字逐句讲解文言实词及虚词释义。
(六)自主翻译。
在老师已经讲解过词语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理顺句意。并请同学起立朗读自己的翻译。
(七)概括段意。
在翻译的基础上,分小组概括课文段意,提炼中心思想。
(八)提问探究。
1、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3、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5、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6、分析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九)课堂总结。
本文阐明了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安于富贵享乐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十)作业布置。
复习课文,熟记实词虚词含义,背诵课文。
1.拓展了学生的文学常识。
2.丰富了学生的文言词库。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附原文如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鱼我所欲也》,这是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这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篇目,也是儒家经典篇目之一,其意蕴深长,寓意丰富,值得学生深刻钻研学习。
2.文章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生”与“义”和鱼与熊掌相类比,从而道出了舍生取义,坚守道义的哲理,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成果,从而受到教育。
3.这篇文言文生字生词少,难字难词不多,是一篇很好的基础文言文教学的文章,整篇文章除个别词语需要稍加解释以外,基本能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激情。
4.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说课时,注意将课文与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以脑经急转弯“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养一只会抓鱼的熊。”开头激发学生兴趣。并由此引向课文标题鱼我所欲也。
(二)介绍作者。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下角注解作者生平简介。并拓展作者生平(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寡人之于国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提倡性善论。)。
(三)朗读作品。
朗读课文,标识读音。
(四)课题讲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五)字词讲解。
逐字逐句讲解文言实词及虚词释义。
(六)自主翻译。
在老师已经讲解过词语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理顺句意。并请同学起立朗读自己的翻译。
(七)概括段意。
在翻译的基础上,分小组概括课文段意,提炼中心思想。
(八)提问探究。
1、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3、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5、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6、分析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九)课堂总结。
本文阐明了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安于富贵享乐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十)作业布置。
复习课文,熟记实词虚词含义,背诵课文。
附原文如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篇九
一、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点:
对重点词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四、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五、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对话讨论式。
六、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以辩论会的形式导入。
教学依据: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借助工具书)积累和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三、反复诵读。
多媒体显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的示范。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依据: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采取不同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
五、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一)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1、孟子在文中提出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2、孟子为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法指导: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法指导:学生将小组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依据:设计对话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认自我,成长为有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六、领悟思想,链接生活。
学法指导:设置情境,联系生活回答,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用课件出示情境)。
教学依据:设计这一环节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空间,给学生建造一个愉悦、富有挑战的学习的平台,又突破了难点,在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取义”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落实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板书:
舍生取义(中心论点)。
鱼、熊掌——比喻论证。
义比生命更珍贵——正面论证。
不义重于死——反面论证。
本心重要——正反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