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实用12篇)
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所读内容,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对比、引用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和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下是一些我为大家准备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这些读后感涉及了不同类型的书籍,从文学经典到科幻小说,从历史传记到心理学著作,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积累写作经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请大家欣赏这些精彩的读后感,或许可以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一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
是解脱?是逃避?
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
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吧。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二
空闲时在网上找了一篇张爱玲的《半生缘》,这部小说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看过,书还是第一次看,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同情的是曼桢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钧的懦弱以及对曼桢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鸿才的自私,他们不顾亲情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这些可能是大多数观众的最初想法,如果能联系上当时的社会背景,想的更复杂更深刻点的话,我会对曼璐和祝鸿才存有一丝的理解和可怜。
曼桢和世钧之所以会错过这段美好姻缘是谁的责任?不完全是世钧的懦弱,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如果曼璐能生育的话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曼桢和世钧也会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当然果真是这样的结局就不是张爱玲的写作风格了,这么单调的剧情也就不会引起观众高度的评价。
往往人们对不好的结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会忘记美好的结局,如果我是曼桢的话,我可以为了孩子和我不爱的人结婚,但绝不会和我恨的人在一起,即使割舍不下孩子我会带着他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虽然对祝鸿才和家人的恨或许会伴随我一生,看到孩子会想起这伤心的一切,但我会努力去寻找一种方式来忘记痛苦的往事,我想以女人的母性会克服这些的。
世钧和曼桢这段姻缘的错别,只能怨老天对命运的捉弄,只能对这个时代表示遗憾。而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生活在现代,我也只能用现代人的想法来剖析那个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话,或许我会感到无奈,感到悲哀。
现今社会是敢爱敢恨的世界,恋人之间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张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许多真情在,但我想,一个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想到责任心。责任感也能体现人生价值。
人人都在祈祷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往往会因为某些无奈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但愿有情人真的能终成眷属!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三
每次看张爱玲的书前,我都要给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担心书中抑郁的阴霾会让自己喘不过气来。这次读《半生缘》亦是如此。
读完全书,我觉得作者的书名起得着实好。世均和曼桢、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缘分,他们没有结局的爱情实在令人惋惜。读的过程中,我屡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着急,总是觉得就差这么一点点就可以幸福了,但是这两对有情人就像是两对平行线,心系彼此,却永远无法相交。
仔细想想,书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在旧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蒙上了一层无法脱离的悲剧色彩。在阅读前几章时我就已经抑郁得喘不过气了。在这里就讲讲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个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为有钱的父亲逼迫自己继承家业,逃离了原来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像叔惠一样出众大胆,但是却无法摆脱自己寡言沉闷的性格,把对曼桢深沉热烈的`爱埋在心里,无法勇敢当着长辈的面把自己和曼桢订婚的事情说出来。也许,当初他早点把曼桢娶了,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曼桢是一个我又爱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时又是那么地软弱。我要是她,当时被祝鸿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杀,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装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机逃跑。当她最终逃出来得知世均订婚后,内心肯定是非常绝望的,但是我觉得她绝望的同时也应该满足自己最后一个心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同时想办法让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鸿才的禽兽行为。但是她做不到,因为她考虑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胆怯了。
我觉得,整个故事的美好结局是被一帮旧社会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搅和的。要是世均的母亲支持他和曼桢的感情,要是她当时没有把曼桢寄给世均的信烧了,要是曼桢的姐姐不会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桢的母亲当时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世均,要是曼桢的母亲没有一味退让,要是……也许这对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四
在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除了顾家两姐妹以外,石翠芝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女人。相比顾曼桢和顾曼璐,石翠芝的结局算是很幸福了。她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丈夫沈世钧能力强,人可靠,动荡年代还能让她在上海过上衣食无忧的阔太太的生活,确实令人羡慕。
石翠芝出生在南京,家境优渥,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点娇纵任性,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和事常常把不满挂在脸上。不过她懂得分寸,基本遵守传统礼节。她家和沈世钧家是世交,两家大人有意让她和世钧结为连理,这点她明白。只不过她并不喜欢世钧,她知道世钧也不喜欢她。然而她也不驳父母的面子,照样该去沈家就去沈家。
她爱上世钧的`朋友许叔惠,在父母面前争取,无奈石父石母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坚决反对。翠芝不死心,给叔惠写信要去上海上学,目的是想和叔惠继续发展。叔惠遭到石母的羞辱,气愤万分,坚决拒绝了翠芝。翠芝看到和叔惠结婚无望,她也知道世钧已经有了曼桢,暂时答应家里给她定的亲事。后来沈世钧和顾曼桢分手,她又果断地拒绝了纨绔子弟一朋,投向世钧。她权衡利弊,即使这俩男人都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世钧也要比一朋踏实多了,于是她选择了和沈世钧结婚。石家本来看好的人就是沈世钧,当然也不会反对了。
石翠芝一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争取着自己的幸福。她虽然有点娇纵,却从不偏执。她爱叔惠,他们俩却没有办法在一起,翠芝虽然伤心,但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寻死觅活。她平静地接受着传统所赋予一个女人的一切,却也巧妙地为自己争取较好一点的归宿。
嫁给沈世钧后,她事事都有自己的主见。婆婆想干涉他们在上海新家的摆设,她坚决不同意,所有装修和摆设必须按照她的习惯和爱好来。翠芝以此捍卫她女主人的地位。以翠芝娘家的势力,婆婆也不敢拿她怎么样,只好悻悻地回老家了。许多时候都是:你强势了,对方就不敢对你放肆。对于世钧的工作,翠芝也有自己的主张。她提醒世钧要眼睛放亮,多讨好领导,一有升迁的机会才能抓住。她要求世钧每周带她和孩子出去玩。沈世钧说不上爱她,但看到优雅漂亮的太太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也是满心欢喜,基本上事事都依她。
在有些问题上,世钧和翠芝意见不一致,世钧也常常不满翠芝对他过多干涉,翠芝也明白这一点。世钧有缘见到曼桢后,重新燃起了爱火焰。他问翠芝是不是跟着他觉得很委屈,因为他们经常为一些小事拌嘴。
翠芝回答:“你是个有责任心的好男人,虽然你不爱我,你也从来不做对不起我的事。你是个好爸爸,你非常疼爱两个孩子。嫁给你我很知足。”
翠芝的坦率让沈世钧对她刮目相看,他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对不住妻子了。石翠芝对沈世钧的判断很准,这个男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下他们母子不管。
文档为doc格式。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五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是一句调侃。按《半生缘》的描述,曼桢和世均的故事应该是从1931年左右开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这十四年的历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张爱玲提及的只有抗战——在沦陷后的上海,曼桢匆匆地看见了世均来去的影。
从另一个侧面这可以说明,抗战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的。回到故事本身,这样的一个情节匆匆闪过或许意味着: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这么演绎的。常看见有人评论:最喜欢看前半部分曼桢和世均慢慢好起来的情节,而对于后半部分的疏离则跳过为好。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似乎故事里面的情节正在现实里栩栩如生地上演着:到了一定年纪的男女都被长辈催着结婚;同样的,许许多多的人并没能坚持自己的爱与理想,而与现实选择了妥协。有时候,我们只是以为一小步的'妥协,却是往现实迈进了一大步。
这并不是说向现实妥协真的就是什么坏事。只是到头来才真心发现了曼桢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么一般的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往往是国人最大的信仰。这倒可以再一次联系起抗战的话题:战争的硝烟从中国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庆依然能够车水马龙、歌舞升平。
所以,我觉得后半部分的情节更有回味的价值。曼璐也不是坏人,至少她还是曼桢的姐姐,最终还能体谅这血缘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无情,只是在现实压下来的时候无力抗拒;至于曼桢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女子,却在滚滚红尘中被风吹得飘荡,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与之类似的还有叔惠。现实里的时间匆匆流过,没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话。
应该说,目前为止,在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没有一本能像这本小说给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为可以与时事隔离的人们,以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寻求完满,却不知道现实与世界无声无息地压过来,到头来,空留下一句感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六
《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代表。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作品中的基色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上。她善于写人的细节动作,一个小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张爱玲小说总是悲惨的结局。《半生缘》也不另外。男女主人公终究是怀着将错就错的心情各自组建了家庭。怀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心过下半生的日子。真叫人叹惋。叫人不禁叹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倘若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始终充满信心,始终都在等待她,想必额不会是这样的悲剧收场。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物命运似乎是很坎坷。女主人公曼祯的亲姐姐曼璐尤其是这样。政党花容月貌时,背叛自己的肉体,背叛自己的心灵,被判自己的爱人,只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弟妹的美好未来,为了给母亲减轻负担。多么伟大啊!如此替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体贴,却没有得到家人的应当给她的亲情,没有得到爱人的谅解,一颗善良的心换来的却是陌生人、朋友、家人的另眼相看甚至抛弃。她是个牺牲品。这样情况下,促使她变得暴躁,自私。其实她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爱人。就是因为这样深刻的爱让她变得麻木,对她身边的女人充满嫉恨,包括她的亲妹妹。所以有了后来故事的发生。她是个绝对悲剧的人物。带给读者无限的反思,伴随着悲凉油然而生。
张爱玲小说不论是描述爱情、亲情还是友情。总会发人深省。感叹世间的悲哀。她笔下的任务总是那么寒冷、悲凉。一颗一颗的心总是迷失的,孤单的。但她的故事真值得我们深思。
张爱玲曾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指挥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七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
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是时间的沉淀。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是无声的报复。
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是黯然的离开。
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
是解脱?是逃避?
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
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吧。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八
本来在图书馆想找本《红楼梦》看的,扫了半天,愣是找不着。后来竟然发现了这本《张爱玲小说精选集》,眼睛一亮,立马抓住不放了。张爱玲,这个传奇式的乱世才女,早先我是从《百里挑一》里的谢梦口中略闻一二,当时便颇有好感,现在又让我喜得其精选集,难道不是一种缘分吗?我向来觉得书是有灵性的,先是用“狗鼻子”嗅出你的喜好,再用可爱的猫爪子骚扰你的魂,在你转身的一瞬间便以孔雀开屏般的娇美姿态呈现眼前,让你萌发如获至宝的喜悦。
都说文如其人,我从张爱玲的几篇文章里总感觉到她的残忍。《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同为女同胞,张爱玲却硬是让她们受尽苦痛,又总被感情所纠葛烦扰。可是,她又总是在最后貌似仁慈一下,就如波涛汹涌了一夜的大海忽然平静,海平面上亮光乍现。而她又就此打住了,让人不禁遐想。或许,就这么戛然而止,全然不顾读者产生搔不着痒之感也是种残忍吧!
貌似大家都推荐《倾城之恋》,而我这鉴赏力有限的眼光唯独偏爱《半生缘》。从文首的“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的哀乐都经历到了。”我便感觉到这是个跌宕起伏,颇有看头的故事。后来从我妈口中得知,它曾经被拍成电视剧,也叫《半生缘》,我当即感叹怪不得。可是我妈又说看起来差不多,我立马忿忿不平。当她说女主角由林心如扮演时,我又一次感叹怪不得。在我的想象中,女主角顾曼桢绝不是林心如那种脸上带点婴儿肥的,应该从头至尾都是矫健的瘦,是那种不服输,铁骨铮铮的神气。而林心如因为演过紫薇,总给人温柔柔弱之感。在我看来,孙俪或许是不错的人选。说到底,电视剧当然没有书本好看。
《半生缘》是围绕沈世钧与顾曼桢两人的恋情展开的。反派角色是曼桢的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曼璐原本是个良家少女,因为父亲死的早,家里只剩外祖母,母亲和一大堆弟妹,又因为是最大的孩子,她便被生活逼迫着做了小姐。虽是做小姐,但心地也还善良,总是盼望着完成她那崇高的使命——供出弟弟妹妹。后来,她嫁给了穷嫖客祝鸿才。或是曼璐的帮夫运起了作用,祝鸿才大发。顾家稍许好了些,曼桢也在工作了,和世钧也开始谈婚论嫁了,只需等到供出弟弟,家里便一切安好了。
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怎料那只是在为悲剧铺垫,或是说暴风雨前的平静。祝鸿才靠钱壮胆在外花天酒地,曼璐被气的身体总不好,又因先前堕过两次胎,也没个儿子拴住他的人。又祝鸿才曾经向她坦白对她妹妹颇有好感,最终曼璐产生了荒唐的想法——让祝鸿才如愿以偿。“他倒也许从此好了,不出去胡闹了,他虽喜新厌旧,对妹妹倒好像是一片痴心。”虽然当时曼璐是一个劲地骂自己神经病,但“她知道它(荒唐的想法)还是要回来的,像一个黑影,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识路了,咻咻地嗅着认着路,又要找到她这儿来了。”
不久,她便采取行动了。她先假装弥留之际,骗她妹妹来,把她安置在一个房间睡觉,然后大晚上放祝鸿才进房。曼桢当然是殊死抵抗的,却被敲昏了,然后祝“玩了个够,恨不得死在她身上”。曼桢醒后只想着出去再说,她狠心的姐姐却硬是把她关了一年,把儿子都生下来了。因为曼桢难产不得不进医院,才给她找着了机会只身逃了出来。
至于沈世钧,先前在要人时,曼璐和她说曼桢结婚了,和豫瑾结的婚,世钧和曼桢曾因为豫瑾有过芥蒂,当时又因为曼璐的小姐身份在吵架,更巧的是,世钧听说豫瑾真的结了婚(真是无巧不成书啊),他便心灰意冷,信以为真,不久就娶了并不喜欢的翠芝。曼桢逃出来后听说他结婚了,便不去找他了。后来因为祝鸿才在曼璐病死后又衰败了,曼桢的儿子病急无人照料才嫁给了祝。这是曼桢一直后悔做的事。不久,祝鸿才在战时发了不义之财,又开始乱搞时,曼桢借机离了婚,还如愿抢回了儿子.......
就这么一晃14年过去了,多少风风雨雨都这么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心底还是念叨着对方,但世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纵然那样怀念,终究还是无法。后来命运又安排他们重逢了,可是,这样的重逢又有什么意思呢?“两人就这么站着,对看着......他眼睛里一阵刺痛,是有眼泪,喉咙也堵住了........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震动。她的头已经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她终于往后让了让,好看得见他,看了一会又吻他的脸,吻他耳朵底下那点暖意......又半晌方道:‘世钧,你幸福吗?’........世钧说:‘我只要你幸福。’.......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在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
看到这里,我一阵心痛。相爱本是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搁在这,却只剩无奈与怅惘。现实总是要令人叹息,人的思想总是要与之不一致,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吧。有句话说的好,路是大地一道难愈的伤痕,因此人生每一步都是隐隐的痛......
只能说,残忍的张爱玲!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九
假期读完了张爱玲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周日又在书店选了一本张的长篇小说“半生缘”。读起来发现这个曾被拍成过电视剧的作品,自己上学时也曾读过。
记得在学生时代,在图书室借来看到一半时,感到作品写得悲惨,便没有读下去。
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气。
“半生缘”中展现了旧上海的一类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钧与曼桢的情缘为线索,记录了他们相识、相许、分离和相遇的过程。故事快结束时,他们相遇话别。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幸福的,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有放手。“他们回不去了。”读完很为他们的情缘感到悲哀。
作品中没有我喜欢的女性,一个人也不喜欢。
作品中我认为最可气的人是曼桢的母亲。不论一个母亲有没有文化,她都但当着家庭统帅的责任。特别是曼桢的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是家中唯一的统帅。
而这个“统帅”允许她的长女曼璐去当歌女,来供养全家及弟弟妹妹们读书。读书重要吗?比起做人,读书是可以放弃的。如果曼璐是一个丑女,也许只能像曼璐的佣人阿宝那样当一个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许会好一些。起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阳光下说起。英国的王妃戴安娜17岁时也给他人做过保姆。夺得全国模特大赛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经是一个捡垃圾的女孩。若生活还是无法继续,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抚养,送一个无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总比让一个子女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要强。
我想多数成家的男子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儿女去过那样的生活。这样的母亲我不赞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桢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桢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见。她听大女儿的,也怕大女儿。我认为她在花曼璐那样获得的钱开始,她便在儿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开始怕儿女了。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母亲,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亲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儿女天天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将不被儿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桢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运来了,躲不掉了,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赌一场,可以笑着让姐姐看自己绝食而死,或许曼璐会妥协放了曼桢。而不应该是最后曼桢妥协嫁给她姐夫。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经和好友玩笑时说过:“如果我们是小鼠,前面来了一只老猫要吃掉小鼠,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变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着向那老猫走去,吃下,必死。”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因为我的世界里没有恶势力,也就不用把自己变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缘”反映的是旧上海一类人的生活。现在的社会比那时要好很多。
现在的社会中,也少不了母亲这一角色。让我们女性人人都做一个好母亲吧。在丈夫和儿女摇起生活的船桨之时,我们捧起号角用力吹起,为他们加油!
半生缘读后感(二)。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十
第一次写书评,可能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书评,只不过是想写写读后感罢了,望诸君莫笑。
每次看张爱玲的书前,我都要给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担心书中抑郁的阴霾会让自己喘不过气来。这次读《半生缘》亦是如此。
读完全书,我觉得作者的书名起得着实好。世均和曼桢、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缘分,他们没有结局的爱情实在令人惋惜。读的过程中,我屡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着急,总是觉得就差这么一点点就可以幸福了,但是这两对有情人就像是两对平行线,心系彼此,却永远无法相交。
仔细想想,书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在旧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蒙上了一层无法脱离的悲剧色彩。在阅读前几章时我就已经抑郁得喘不过气了。在这里就讲讲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个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为有钱的父亲逼迫自己继承家业,逃离了原来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像叔惠一样出众大胆,但是却无法摆脱自己寡言沉闷的性格,把对曼桢深沉热烈的爱埋在心里,无法勇敢当着长辈的面把自己和曼桢订婚的事情说出来。也许,当初他早点把曼桢娶了,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曼桢是一个我又爱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时又是那么地软弱。我要是她,当时被祝鸿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杀,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装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机逃跑。当她最终逃出来得知世均订婚后,内心肯定是非常绝望的,但是我觉得她绝望的同时也应该满足自己最后一个心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同时想办法让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鸿才的禽兽行为。但是她做不到,因为她考虑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胆怯了。
我觉得,整个故事的美好结局是被一帮旧社会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搅和的。要是世均的母亲支持他和曼桢的感情,要是她当时没有把曼桢寄给世均的信烧了,要是曼桢的姐姐不会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桢的母亲当时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世均,要是曼桢的母亲没有一味退让,要是......也许这对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爱,就要勇敢地说出来,勇敢地付诸行动。但是这一点,不仅仅是旧社会的人们,哪怕是新世纪的我们,有时也很难做到。
张爱玲的书虽然虐心,但是故事实在令人回味无穷,非常值得一看。anyway,作为一个英文狗,写这么多中文对我来说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后能坚持写书评的习惯吧。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十一
利用空闲时间终于把《半生缘》读完了,张爱玲的文字细腻的可以,描写出神,仿佛她笔下的物可以动起来,读完一句话,脑海里会有画面,很立体,而且是连续性的,实在是妙!
小说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和生活经历可谓一波三折,耐人寻味。《半生缘》多次被改编翻拍,电视、电影都有不错的口碑!
小说是读完了,但主人公多舛的命运始终紧紧的揪着我的心,有同情也有敬佩,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要我说,时代决定命运也不无道理!下面以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普通读者的视角说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曼桢——旧上海三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家企业里做内勤工作,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并且做两份兼职希望多赚点钱贴补家用,在这期间收获了爱情,曼桢和沈世钧彼此相爱,并且有结婚的打算,然而,噩运来自自己的亲姐姐曼璐,舞女出身的曼璐为了拴住祝鸿才(一个花天酒地的暴发户),不惜设计使曼桢遭受凌辱并怀了祝家的孩子,直到生孩子之前,曼桢被姐姐软禁,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在这期间,曼桢抗争过,努力过,自救过,但得了主人好处的家佣,不但不帮曼桢,反而转身便把曼桢的一切向主人告密,以此获得主人更多的赏钱。曼桢难产住进了医院,挣脱牢笼的曼桢在邻床金芳的帮助下逃出了医院,获得了自由身,多方辗转,曼桢重新找了工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新女性的风采),然而命运如此捉弄人,几年之后,姐姐曼璐重病不久于人世,多方打听找到曼桢,为了不使孩子落入晚娘手里,希望自己死后,曼桢能抚养孩子。再次偶遇原来的女佣,曼桢得知姐姐曼璐已不在人世,随后得知儿子荣宝被传染猩红热,出于母爱的天性,她还是回到了祝家,并与其结婚,(只是形式上结婚,祝鸿才只有这一儿子了,曼桢要带走荣宝是万万不答应的)即使现在的祝鸿才已经落魄。和一个看着都恶心的男人生活在一起,曼桢的心已死,脸色蜡黄,没有活力,只有一副麻木的躯壳证明她还活着!直到给母亲看病,在医院碰到了祝鸿才领小三的女儿来看病,曼桢又看到了希望,这是个绝好的争取儿子抚养权的离婚理由,费了无数周折,借了许多债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即使日子过得很苦,但曼桢始终没有放弃挣脱束缚的信念,曼桢这种不向生活妥协的性格是我最喜欢的,好的生活要靠自己争取,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使最亲的人也不可能帮你一辈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家庭背景下,葬送曼桢美好前程的正是至亲的姐姐和母亲!
曼璐——家中老大,由于父亲去世,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落到了她的身上,几个弟妹年龄尚小,辛劳的母亲和年迈的奶奶能勉强把弟妹的衣食住行打理好已经不易,为使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不至于坍塌,曼璐只能出去挣钱养家,一个弱女子,打苦工挣得仨瓜俩枣,要养活六口人实在是杯水车薪,无奈之下,曼璐吃起了青春饭,当了舞女。曼璐对这个老弱大家庭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但吃这碗饭年龄是个宝,年近三十的曼璐开始恐慌,想找一个靠山嫁人以此终止卖笑生涯,然而靠山喜新厌旧,无奈,曼璐象抓住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一般,嫁给了没钱但对自己还算不错的混混祝鸿才。婚后祝鸿才靠投机生意暴富,有了钱的祝鸿才本性暴露,花天酒地,夜不归宿,曼璐怕祝鸿才提出离婚,竟然愚蠢到装病把曼桢骗到家里让早已对二妹觊觎很久的祝鸿才得逞,并限制了二妹的人身自由,直到曼桢怀孕、产子。无疑曼璐对妹妹曼桢所做的一切可以说把人性恶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曼璐用自己的青春养活了一家人,又用曼桢的青春维系着那个毫无灵魂(徒有奢华的物质生活)的家,自己已经在火坑里了,还要把二妹推入火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让她如此疯狂。归根结底,没有安全感是最好的诠释。她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也许是穷怕了,她不想回到以前,她没有退路,只好奋不顾身!
沈世钧——一个性格不温不火的大学毕业生。世钧和曼桢有过一段温情而美好的恋情,但命运捉弄人,一连串的‘想当然’导致两人十几年不见,再见已经物是人非,人生真的很无奈,明明相爱却不能走在一起!我觉得她们的爱情还是不够热烈,他们之间的爱太含蓄,彼此心中有想法但却不说出来,都只是在猜测,以至于彼此误会,一直错下去。不过设身处地想一想,处于那个时代的他们,能打破传统自由恋爱已属不易,新旧思想在两个年轻人身上都有体现,既想冲破束缚寻求真爱,又顾虑老辈的条条框框,混混沌沌中已各自为人父母!世钧最后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漂亮富家女翠芝,而且育有一对子女,别人眼中登对的夫妻,然而双方彼此都清楚,对方都不是自己的最爱!爱情是爱情,生活是生活,人在现实面前,很多时候,不得不妥协!
顾太太(曼桢的母亲)——一个中年丧夫,上有婆婆,下有儿女的苦命女人,活得的确不易,操劳一生,把儿女拉扯大是顾太太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生活质量自然是没有的,能活下来就该烧香祷告了!对曼璐,顾太太有的多是愧疚,对曼桢,顾太太也很疼爱,哪一个不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但当曼璐告诉她曼桢被祝鸿才侮辱,怕沈世钧找过来,让顾太太连夜搬家时,顾太太用手摸索着曼璐放到她口袋里厚厚的一沓钱时,选择了沉默,于曼桢的死活不顾,匆匆搬离上海,去了苏州。这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冷血的一面,女儿的安危都抵不过一沓冷冰冰的孔方兄。如果曼璐是把曼桢推入火坑者,那顾太太无疑是往里面添柴的那个人。爱钱没错,但做人不可以没有底线,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叔惠——世钧的大学同学,也是同事。叔惠是一个表面幽默风趣,但内心很细腻、敏感的一个人。他喜欢翠芝,但门第悬殊太大,又误会是世钧的女朋友,这种情况下,叔惠选择了逃避,即使翠芝一再向他暗示。在世钧和曼桢,翠芝和叔惠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走到一起时,迫于父母及年龄的压力,世钧和翠芝走到了一起,在外人看来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但其实当事双方都知道,他们彼此并不爱!只是为结婚而结婚!叔惠在参加世钧和翠芝的婚礼时酩酊大醉,之后不久,选择了出国留学,以为眼不见心就不烦,叔惠在国外结过婚但又离了婚,直到十几年后回国,叔惠和翠芝聊天叙旧,言下之意,这辈子最爱的还是翠芝!人啊,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太过真实,似乎有点灰色调,但冷静看看这个让人既爱又恨的人间,又有那个人能逃离这世俗的烟火气,因为这就是生活,有希望也有无奈!(娟子)。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800字篇十二
假如爱有天意。
愿你的爱恋有处安放。
翠芝和叔慧两人互相喜欢,但是一直是翠芝默默抓住他们那一点默契、缠绵、回忆,叔慧呢,没有勇气、唯唯诺诺,不和翠芝在一起,也是必然的。因为要在一起的话,在他第一次送翠芝回家时,因为不知道世均家门牌号而喊住翠芝看见她泪流满面时,就会在一起。有些事,在一刹那没有发生,真的以后就不会再发生了。所以,这段关系里,就像是翠芝一个人的独角戏,冗长无趣而又念念不忘。尽是遗憾。
世均和曼祯是真的回不去了。最后一次见面时一切已是尘埃落定,还又能做些什么呢。不过是挣扎、挣扎、再挣扎。从前有多甜蜜,多期待,这次见面以后也就释然了。各人过各人的生活。爱过,错过,不问值不值得。所以,我觉得他们儿孙满堂时,回忆当初,也是大多数的甜里夹着一点酸。
翠芝和世均的结合就像闯了祸的两个小孩。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我想,书中或许有我们看不见的茶米油盐姜醋茶。大多数的人生不就是这样么,又不能事事都如你意。但是,在这段婚姻里,如果他们都能彼此依偎、珍惜,也不一定会意难平。白月光和朱砂痣都在,不行吗。
所以啊,就觉得一生爱一个人挺好的。倘若不是,那先来后到中,希望你能看到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