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一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二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习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4、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1、认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归纳复式统计图
的特点。
3、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的分析和推测。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
(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
(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在数据上,没有真正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1、今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那我们的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师出示第xx届~xx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图)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中国队的金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美国的金牌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那你能预测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表现吗?
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完成“做一做”:
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进一步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
3、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我们学校五一期间各年级男、女生参加旅游的人数,制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亚运会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在9—14届亚运会上获金牌的情况,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我国第xx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三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
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
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陡”跟“平”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平”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
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