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模板12篇)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还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写总结时,我们应如何处理那些无法明确归类的事物或情况?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写作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灵感和思路。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一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童趣想象文章。作者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想象英英变成了一棵树,以及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天马行空的神奇、有趣的想象。这节课,我把重难点放在让孩子体会英英想象的奇妙和写写自己神奇的想象。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激发孩子想象的空间,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是课堂上进行一次小练笔:我变成了――,意图是激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力,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但是学生的想象还是有些局限。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二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记得那年冬天,父亲想弄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枯树,就把它锯了下来,到了春天,他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的嫩芽。于是他说:“我真的以为这树已经死了,冬天里树叶掉得精光,而且光秃秃的树枝也不断往下落,好像一点活劲都没了,但现在我才知道,它确实是活着的!”他看着我,接着说:“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决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决不要在闷闷不乐时得出消极的结论。更不要在情绪很坏时,做出重大决定。耐心的等待吧。冬天会过去,春天也会再来的。这个故事也许很平淡,但至少对我和我的学生却产生了良好的教益。
班上学生姜磊,聪明调皮自制力差,经常打架抽烟不完成作业,还不时顶撞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依然固我,学习成绩也差,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家长对他失望,我也渐渐对这块“顽石”失去了耐心。班上的流动红旗就因为他打架扣分而花落他班,为此集体荣誉感很强的班干部们集体找到我要求“修理”他,我当时忙没有表态。
中午照例去班级巡视,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教室里班干部和同学们口诛笔伐用斧钺般的言语在声讨着姜磊,你就是害群之马,过街老鼠,你是我们班的耻辱…黑板醒目的标题——流动红旗被谁偷走了!再看看讲台前的姜磊红着脸低着头,一副很羞愧很无助的尴尬样子,就差戴高帽挂大牌了,说不定还真来个现代的喷气式呢?我不忍再看下去。
班干部和同学们的做法是不人性的但用心是好的,你不能批评他们也不能表扬纵容这种做法,姜磊一改过去的桀骜不驯不仅是因为众怒难犯,更说明他内心深处还存留着荣誉感和上进心,我很同情他但又不能表扬他,这样棘手的问题我还第一次碰到,该如何处理这场危机呢?我处在两难的境地。
危机冲突往往蕴含着契机!这时我想起不久前读到的一篇文章《不要在冬天里砍到一棵树》忽有所悟,于是我平静的走进教室,用手势终止了即将升级的群众运动,让姜磊合班干部们回到座位上,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场面还挺激烈的,班长说:尽管我和同学们对姜磊很有意见,但听了故事后还是觉得听对不住他的,其实他也有很多优点,他主动维修卫生工具,带病参加越野比赛,而我们习惯性地盯着他的缺点,而没有发现他的优点,在他犯错误时我们没有宽容理解帮助引导他,而是雪上加霜残酷打击,不是把它吸纳在集体之内,而是把它排斥在班级之外,今天的表做法就是在用刀斧班的言语在砍伐他,我在这公开向他道歉!班干部和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起来向姜磊道歉!姜磊的眼眶里噙满了感动的泪水。
从那以后,班级空前的团结,姜磊的表现越来越好,班级每月都获得先进班集体流动红旗。一年后这个一直在中下游徘徊的姜君豪出人意料的考上了高中,他特意来告诉我,敬畏庄重的脸上写满了感激,腼腆地说:“老师,谢谢你没有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我会心的一笑,一句知心的话语也许胜过万钧雷霆,一声亲切的呼唤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一个动人的故事能滋养感动冬天里受伤的心灵,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的滋养,那样的尴尬场面该如何面对,那个受伤的心灵又该如何得到慰藉。
所以作为班主任,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要冷静地分析其中所蕴藏的教育契机,寻找最好的切入点,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引,而不是驱使,用充满智慧的导引给学生的心灵洒下阳光满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获得智慧。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三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四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按照专题编排内容,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发挥无限想象”,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本节课,我带领学生感受神奇,大胆想象,寻找习作方法,同时关注神奇想象背后的情感。
一、重视问题引领。
本节课,我以“变”为主线,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开始就让学生思考“英英是怎么变的?”学生从英英的变化中感到神奇,从而再次引发思考——“变成树之后,有些哪些地方令你觉得神奇?”,用这个问题去统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读、悟、思、议、练,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强化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使课堂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二、重视朗读体验。
在简单的流程中,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语文实践的课堂。我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有“扶”有“放”。对每一次感悟到的神奇,我通过有效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学会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机会,在朗读中,体会感情,感知神奇。
三、挖掘文本习作方法。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孩子一步步发现本文展开想象的四种方法:环环相扣、和现实生活不一样、找相似、情感。并利用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进行验证。
三、重视德育渗透。
我借助本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共读妈妈和英英的句子,让学生感知到无论英英有各种神奇的变化,妈妈对英英的爱和关心都是不变的。课堂最后,如果我能变,就变成神奇的药水,帮助每一个需要我的人类,让医护人员不再用生命来换取安宁。在自然流畅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渗透。
四、重视读写结合。
课文以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想象奇特、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随着情节走入那棵树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写。
本节课,设计让学生仿写的教学活动,环节设计上,不仅有朗读感悟,更有写作练习交流,使学生的读、思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回顾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几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习作,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应加以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追寻,使我语文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五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也对应了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单元还是习作单元,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中的奇特想象,让学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开思路,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为之后的想象习作打下基础。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课时集中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以及变成树之后经历了的事情;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奇妙想象,试着通过练笔展开属于自己的大胆想象。
我是这样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的:首先复习导入(生字和课文内容),在回顾课文时,我这样的导语“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有位小朋友变身成树的原因吗?不想吃饭可以算得上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愿了,一次神奇的变身就可以完成一个小小心愿,真不可思议”带领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们想象可以是从内心的小愿望开始的,这节课提到的的变身也是从这开始的;接着深入读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级展示的环节,我则出示文中的几个句子,通过情境朗读、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同时这几句话刚好就是文中“我”变成树之后的神奇经历;最后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在感受过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后,我依靠板书,给学生总结写法,让学生理解这次的变身是从小小愿望开始,变身成功后会发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将要进行的练笔也要有这基本的两部分,学生由说到写,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创造出的奇妙世界。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1、给孩子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想象单元,不局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本身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励,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这节课堂上,我所有的课堂问题都是开放型的,对孩子们答案的多样性及时给与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课文有意思的句子时,我让孩子们想象鸟窝的形状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可能是怎么住进来的,学一学小动物们对话的语气等,这节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2、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刚接触此类的课文,无论从感受文章语言还是学着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两个环节中,我都重视问题引导、总结方法等环节,带着孩子学会感受想象,学会写自己的想象。
3、分层次指导写作。本篇文章结构相对不是非常紧凑,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现实生活连接的,就是我门说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想象可以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实现愿望后会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这两项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说清,孩子们就会顾此失彼。这样分层次知道,孩子们当然就进行了两方面的训练。
4、学法迁移,加以运用。每篇课文都是例子,我们是在用课文,而不仅是在学课文。本节课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写,我带着孩子一起在学课文中总结出课文的写法,孩子们的写作才会有了方向。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课堂容量稍大,课时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课堂的几个环节仍然需要调整,想办法分配给最后一个环节更多的时间。
2、阅读后、写作前都没有安排学生间充分的交流。交流可以碰撞出孩子思想的火花,但是必须协调好和之后写作环节的课堂比重上的分配。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六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胆想象”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我变成了一棵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我认为,教学中,应在充分考虑学情,激发兴趣的基础上,立足单元整体,前拈后连,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走进奇妙有趣的想象世界;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象故事,为后续的学习铺路搭桥。下面,是我关于本课的一些反思和感悟。
一、寻根,让想象有据可凭。
《教师教学用书》在本单元说明中指出:“本单元以激发想象,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为核心,所有的内容都是为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不论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是如此。”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感受想象的大胆与神奇”作为出发点,把“激发想象的兴趣”作为落脚点,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拓宽想象思维,为单元习作积累经验。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童话故事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的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学生在初读课题后,产生了三个疑问:“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我”是怎么变的?“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哪些奇妙的事情?通过质疑,我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以问引学,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二、问法,让想象有章可循。
学生在学习完《小真的长头发》一课后,已经初步感知了想象的魅力,明确了想象不仅要大胆、丰富,还要清楚。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缺乏体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是要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提炼方法,让想象有据可凭。所以,导入本课之后,我设计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感受变化过程的奇妙。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朗读、想象,体会到了“我”变成一棵树这个过程的奇妙。这时,我让学生对比学习两个句子。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想象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神奇的变化,更能帮助我们实现心中的愿望。同时,学生还有了语言运用的支架。至此,我顺势引导学生打开话匣:想一想你有什么愿望?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怎样变呢?学生的兴趣瞬间被点燃,唤醒了他们内心的表达欲:想去天空飞翔的小鸟,想去海底探秘的小鱼,想给残疾人送去温暖的轮椅……不一而足。这样的想象无疑是源自学生内心的,他们在经历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习得了大胆想象的方法,也品味到了想象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得言,让想象有序可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精读课文在内容理解和语言积累等方面不宜作过多要求。学习两篇精读课文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丰富、奇妙的想象,为单元习作积累经验。我认为,像这样的习作策略单元教学,我们应精准把握编者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习题资源,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式学习等途径,使其感知想象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指南。依照本课的课后习题,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同桌交流的形式,聚集“有意思”,与英英一同体验一连串变化多样的经历,放大了想象的细节,也无形中启发学生敢于想,善于想。
在体会“有意思”的想象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聚集“形状”和“动作”两个版块。比如“形状”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象的神奇之外,我还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树上鸟窝更多的形状,甚至还让学生从别的角度来想象树上的鸟窝,如:不同气味,不同用途等。最后更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的广度,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鸟窝,树上还会长别的什么有意思的事物呢?从而不仅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更提升了他们对想象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进一步丰富对想象“变化多样”的理解。
四、探意,让想象有体可成。
习作单元各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读课文对后续教学的开展起着铺陈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想象的奇妙,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后,尝试着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让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想象的世界里得以实现。为了调动学生的创编热情,我设计了《畅想单》,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借助《畅想单》,学生畅所欲言,同桌之间点赞评价,互提建议,不仅拓宽了思路,而且充分感受到了想象带来的快乐。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习作单元整体性的特点,贴着学情,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条主线,使单元语文要素落地,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个性徜徉、恣意放飞。当然,整节课上还是存在遗憾和不足的,比如老师舍不得放手。整节课还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应该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开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多努力。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七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八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九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通过大胆、新奇的想象,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讲述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被妈妈叫去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后的情景,先是树上长满形状各异的鸟窝,又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这篇课文叙述的“我”变成一棵树的过程新奇、有趣,引导学生感悟想象的有意思是本文的重点,此外,虽然“我”变成了大树,但妈妈还是一眼认出了“我”,也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因此,这是一篇充满新奇的想象,又给人以温情的文章。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会读会写生字词,奠定阅读基础。
课中字词的学习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只有首先扫清了阅读障碍,才能为接下来的文章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这体现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听写,指名上台板演,并鼓励同学们互相点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生字词易错点的印象,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字体的美观。
二、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动表达。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语言生动活泼,想象新奇大胆,文章整体极具趣味性。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想想哪些想象很有意思”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并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层层推进,牵动对全篇课文的品读、理解和讨论,打造有效课堂,实现有效阅读。
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三年级学生特点,我考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切入,关注学情:一是关注标点符号体会想象的有意思,二是关注拟声词体会想象的有意思。文章中多处用到顿号和省略号,分析它们的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体会想象之丰富,还能帮助学生对不同的标点符号加以区分,锻炼学生习作中熟练运用,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而拟声词也是使语言生动的另一要点,通过感知“丁零丁零”、“咕噜噜”等拟声词,学生能非常自然地产生共鸣,也能将其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之中,学以致用。
三、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尽情发挥,说得意犹未尽。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引导,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棵树,你想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和“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在相互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体会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为思想奠基,想象则给思维插上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十
我在公园里玩的好好的,一点都不想吃饭。“亦茹,吃饭了!”妈妈的嗓门又大了许多。
我真希望变成一只狗,这样就没有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的身上长满了许多的毛。呀!我真的变成了一只狗狗。
你猜,我变成一只狗会长什么?当然不是绳子啦,钓当不对一对了,是狗毛!
我变成了一只狗我可以帮助别人比如:老人,老人我可以帮他推轮椅和坐在轮椅上不小心把水果搞掉了我可以帮他收好,还比如:小孩子不开心我可以把他逗开心,如果小孩子大哭的话我可以把他哄的开开心心。
傍晚的时候,妈妈出来叫我回家了,我的心有点开心也有点不开心,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一只狗,妈妈就带了许多小朋友过来找我,妈妈她们坐在树底下,拿出来一块大骨头,馋的我只流口水。
唉!我变成一只狗真麻烦。“亦茹,肚子饿了吧?”妈妈对我说话了,我看了一下她的眼镜。
噢,最了解我的人还是妈妈。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心里的秘密呢?
文档为doc格式。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十一
“英英,吃饭了!”
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
“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噪门又大了许多。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我会请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你好!”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咦,下雨了。”小狐狸抬头望了望,可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小鳄鱼问小松鼠。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小白兔发现了树干上不断往下滴的水珠。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变成一棵树教学反思篇十二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